却说西海龙宫之内,敖摩昂一声令下。
少顷。
数位面带惊惶、气息稍弱的西海龙族之女眷,几位尚在年幼、化形未全的西海龙族的龙子龙孙,以及几位垂垂老龙……皆被引至殿前。
……
西海龙宫的出口。
离别之情,弥漫于水晶宫阙之间,愁云惨淡。
待众人聚齐,气氛愈发凝重。
敖寸心一步三回头,那双美眸紧紧回望那巍峨森严的龙宫,眼中满是不舍与深深的忧虑。
杨婵见状,轻搀其臂,柔声相慰,引其登上云车。
离别之际。
敖摩昂前来相送妹妹和一众西海龙族的妇孺老弱。
敖寸心临登车前,猛地紧握敖摩昂之手,泪如雨下,泣不成声,道:
“大哥,你和父王……定要平安!”
敖摩昂拍了拍胸膛,强作笑颜,宽慰敖寸心道:
“妹妹且放宽心,我的本事,你还不清楚吗?”
“区区道门八仙,又何足为惧?”
“我定然安然无恙,到时候,大哥亲自去华山,接你回家。”
见西海龙女敖寸心对父兄如此忧心忡忡,杨婵终究还是心中不忍。
为了能让敖寸心安心。
杨婵轻咬下唇,思索片刻,对敖摩昂道:
“大太子,你且将手伸来。”
敖摩昂虽不明其意,但仍依言伸出右手。
“灵台无垢,仁心作引……”
“莲芯不灭,万法归一!”
杨婵心念微动,眉心青莲印记光华流转。
她并未祭出宝莲灯本体,唯以玉指于虚空之中勾画,引动一丝精纯浩瀚之宝莲灯本源神力,隔空轻点。
刹那间。
只见一道清冽温润、蕴含无尽生机与守护之意的青碧色光华,如灵蛇般蜿蜒而出,似活物般流淌。
那光华在敖摩昂宽厚的掌心缓缓凝聚,最终化作一个清晰、玄奥的“莲”字印记。
“大太子。”
杨婵隔空施法后,收回手指,正色叮嘱道:
“此番争斗,凶险莫测。”
“若你身陷绝境,力竭命危之际,心中默诵我‘西岳华山三圣母’之名号,同时紧握、松开此掌,来回三次。”
“我自有感应,或可借宝灯神力,于万里之外,护你一线生机。”
“切记,非紧要关头,慎用之!”
昔日,杨戬为保护她,怒而杀上灵山,被天庭关了禁闭,囚于灌江口。
杨婵目睹兄长之厄,心下悲戚,亦自省其身。
她念及己身,法力多赖宝莲灯之威,自身根基未固,修为尚浅,若遇强敌,恐难自保。
因此。
这些年来,杨婵于华山之地,闭关苦修,朝起暮息,寒来暑往,渐有所悟,修为大涨。
此乃她近日修行精进,境界突破后,所领悟的“新法术”。
亦是她“最新领悟”的宝莲灯运用小窍门之一。
…
此时此刻。
“莲”字印记成。
敖摩昂顿觉掌心印记蕴含一股宏大无匹的守护之力,温和却沛然莫御,心中震撼和感激无以复加。
他抬头望向不远处亭亭玉立的华山三圣母杨婵,深深一揖,语气复杂而真诚:
“华山三圣母今日大恩,敖摩昂……无以为报!回想起当年杨二哥之事……”
敖摩昂顿了顿,脸上浮现愧色:
“当年杨二哥落难西海,我们西海龙宫非但未能伸出援手,反奉天庭之命捉拿于他。”
“今日西海龙族有危,却蒙三圣母以德报怨,伸出援手,这份胸怀,让敖摩昂……实在惭愧!”
说到这里。
堂堂西海龙宫大太子,竟一时语塞,愧不能言,唯有对杨婵躬身深施一礼,深表对当年之事的深切歉意。
当年玉帝下了命令,要镇压亲妹子云华仙子,要杀了杨戬他爹杨天佑,要杀了杨戬他哥杨蛟。
还要杀了杨戬和杨婵。
他西海龙族也是奉令行事,捉拿杨戬。
谁料到。
杨戬得到了元始天尊的庇护,而杨婵则有女娲娘娘的青睐。
这杨家兄妹二人不仅逃过了那一劫,更是在逆境中成长,练就了一身惊天动地的本领,最终在三界之中站稳了脚跟。
……
杨婵轻移莲步,侧身避礼,玉手隔空,虚扶起敖摩昂。
她看向敖摩昂,眸光如水,清澈而坦荡,映照出内心的澄明无垢。
杨婵檀口轻启,坦然道:
“大太子言重了。”
“昔日,你与我杨家立场有别,西海所为乃奉命行事,在情理之中。”
“正所谓,在其位,则谋其政。”
“然则,寸心姐姐于危难之中,援手家兄,亦是实情。”
“救我杨家人是情分,我杨家人有恩必报,自当铭记于心。”
“若不助,亦属本分所在,我杨家之人,也不会因此心生怨怼,记恨于心。”
“往事已往,大太子无需再为此等旧事,心怀愧疚。”
杨婵之言,字字珠玑,句句透着心胸之宽广,慈悲之深厚,令在场诸水族,无不心生敬仰,都道:
“华山三圣母大仁大慈!”
敖摩昂闻此等豁达之语,又见杨婵目光纯净,无丝毫芥蒂,心头之愧意,宛如被清泉涤荡,一扫而空,唯余深深敬重与无尽感激。
敖摩昂遂不再多言,唯将此份情义,深深烙印于心中,再次郑重拱手,以示拜别之意。
一切尽在不言中。
……
当下杨婵不再耽搁,携了敖寸心之手,款步登上了那辆瑞气缭绕的云车。
一众西海龙族的眷属,亦紧随其后,各安其位。
敖寸心立于车前,眸中含泪,依依不舍地别过兄长敖摩昂。
“嘶!”
只听得玉骢天马一声清越嘶鸣,云车腾起万道霞光,分开水路,直向那南赡部洲的西岳华山而去。
宝莲灯光辉照耀,在深邃海水中辟开一条光明坦途,渐行渐远,终至杳然无踪。
……
南赡部洲之域,古有五岳,巍然屹立。
其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华山险峻,衡山秀丽,泰山壮阔……各有其景。
在五岳之中,西岳华山乃华山三圣母杨婵之修炼道场。
而于五岳之外,另有一中天神岳,古时尊为“太岳”。
此山,即武当山,又名“太岳太和山”。
古有《太岳太和山志》,详载此山之胜。
此山被称之为: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又有“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之称,足见其地位之尊崇。
太岳武当,古时声名显赫,曾一度凌驾于五岳之上,被誉为“五岳之冠”。
这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
真个好山!
但见此山绵亘八百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龙潜涧底,虎伏崖中。
七十二峰如剑戟直指苍穹,三十六岩似虎踞龙盘之态,二十四涧若游龙穿云破雾……
青鸾丹凤向阳鸣,白鹤伴云栖老桧。芙蓉峰竦杰高耸,紫盖岭巍峨壮丽。
真个是巨镇东南,中天神岳!
……
正所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太岳太和山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自然有仙,有龙。
此山之中,有真仙居之,仙曰“真武”。
此水之间,亦有龙潜之,龙曰“蜃龙”。
武当山,也是真武大帝的道场,也是真武大帝修道飞升之地。
武当山,即“非真武不足当之”。
北方真武大帝,又号曰“九天荡魔天尊”,掌管北天,降妖伏魔,护佑苍生。
山有山神守护,水有水神镇守,下界水神多为龙族之后裔。
泾河龙王第八子,乃蜃龙,镇守这太岳之山,保一方山水清净。
下界龙族行云布雨,多属于天庭水部,为四海龙王和天庭水部所管辖。
真武大帝掌管北天门,独领一军,降妖伏魔。
虽真武大帝和蜃龙分属不同部门,各司其职。
但真武大帝的官阶比蜃龙高很多,且太岳太和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
在太岳太和山,真武大帝就是老大。
所以,蜃龙也需有真武大帝之令,方可轻离太岳太和山。
……
却说昔日,东华帝君反天之时。
真武大帝受玉皇大帝之令,率十数万天兵天将,于南天门外与东华帝君展开激战。
东华帝君乃东王公转世,身具“木公”神格,乃东方木帝。
真武大帝是玄虚上应,龟蛇合形,乃北方之神,为北方水帝。
那东方木帝与北方水帝之战,真是一场好战!
双方激战一场,真打得天地失色,日月无光,风云为之变色。
最终,真武大帝棋差一着,被东华帝君击败,裹挟着破碎的龟甲蛇躯,坠入茫茫下界。
这些年来,真武大帝一直在武当山养伤。
……
泾河龙王的第八子为蜃龙,名为“敖蜃”。
泾河龙王夫妇,很疼爱幼子。
在其“第九子小鼍龙”还没出世之前,“第八子蜃龙”就是泾河龙王最疼爱的儿子。
……
太岳太和山中。
忽闻一声龙吟悲啸,穿云裂石,其声凄厉,震得满山松涛翻滚,如怒涛拍岸;涧水呜咽,似低泣哀鸣。
原是蜃龙敖蜃,接到小鼍龙来信,知晓了家中祸事。
昔日父亲威严中带着慈爱的音容笑貌,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敖蜃只觉心胆俱裂,一股滔天的悲恸与怨怒直冲顶门,龙目之中,滚烫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龙泪簌簌落下。
“父王……父王啊!”
蜃龙悲声道:
“悲哉,此仇不共戴天!身为龙子,岂能坐视父仇不报?”
蜃龙霍然起身,龙躯因激愤而微微颤抖。
他决意立刻动身奔赴西海,不仅要亲赴父亲灵前祭祀,更要手刃仇敌,为父雪恨!
……
但见太岳太和山之幽涧深谷中,忽有一龙破水而出,腾空而起。
此龙身覆金绿鳞甲,闪烁流光,体若巨蛟,盘旋于九霄之上,光影斑斓,炫人眼目。
其形忽而幻化为羽翼长鸟,翱翔天际;忽而化作奇形贝类,沉静似渊,静谧中蕴藏无穷变化……令观者目眩神迷,难辨其真身之态。
此正是古籍所载之“蜃龙”也。
明代王圻,于其《三才图会》中详述蜃龙之状:
“蜃龙状似螭龙,有角有耳,背鬣作红色,嘘气成楼台,将雨即见。得其脂和蜡为烛,香闻百步,烟出其上,皆成楼阁之形。”
蜃龙者,形态万变,极擅幻化之术,乃龙族中一个诡秘而强大的支脉。
古有“海市蜃楼”之异象,世人皆传,乃“蜃龙弄巧”,幻化而成。
宋代博学之士沈括,于其《梦溪笔谈》中亦有载海市蜃楼: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
……
在冲动复仇之前。
蜃龙,即敖蜃,强抑满腔悲愤,整肃衣冠,步履沉重却坚定地迈向山巅的太和宫。
太和宫前,云雾缭绕,庄严肃穆。
蜃龙躬身,对守宫之灵官恭敬言道:
“吾有事欲禀佑圣真君,烦请灵官通传一声。”
看门之灵官闻言,随即转身入内,向真武大帝通报。
不多时。
真武大帝宣蜃龙觐见。
太和宫内,香烟袅袅,肃穆庄严。
真武大帝披发跣足,踏腾蛇神龟,端坐于云床之上,周身散发着厚重如山岳之威压,令人不敢直视。
然在那威严之下,却隐约透出一丝不易察觉之沉疴病气。
闻蜃龙来访。
真武大帝(佑圣真君)睁开双目,看向蜃龙,问道:
“敖蜃,你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蜃龙躬身行礼,神情悲戚,禀道:
“真君容禀,家弟传信于我,言家父为道门八仙所害,蒙冤受戮,惨死于斩仙台上,尸骨亦被凄凉葬于荒崖之下。”
“我欲归去祭祀亡父,亦欲与家弟联手,为父报仇雪恨!”
“特此前来,向真君请辞。”
真武大帝闻言,默然良久,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
他与龙族,实有深厚渊源。
其前身,乃祖玄武也。
北方真武,龟蛇合形,正是北方玄武之化身。
……
且说那武当山之山势形态,与“北方玄武”神兽之形貌高度契合,宛如天成。
若从高空俯瞰武当山,其山形恰似一只巨龟驮负着金顶,巍峨壮观。
元代道人刘道明在《武当福地总真集》中,曾明确提出其“玄武”之命名依据——山势如“龟蛇盘绕”,浑然一体。
天地有四灵,分别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明成祖朱棣在北方起兵,而“玄武神兽”恰为“北方水神”。
故而,朱棣将北方玄武视为护国之神,敕封真武大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修武当山宫观,以彰其威德。
《西游记》中也曾言道:
“玉皇敕号,真武之名。玄虚上应,龟蛇合形。”
此言,便道出了真武大帝之名的由来,正是龟蛇合形,北方玄武之化身。
……
上古洪荒之际,天地初辟,混沌初分。
龙族为鳞甲之首,水域霸主。
玄武一族也在龙族的麾下。
上古祖玄武曾追随祖龙,并肩征战四方。
彼时,龙族与玄武一族,情谊深厚,实乃世交之好。
故此,真武大帝的麾下,至今亦有诸多龙族部属,为其效力。
而龙族的麾下,也有许多龟将。
“东华帝君、道门八仙之吕洞宾、纯阳剑……”
真武大帝闻蜃龙之言,心中若有所动,思绪万千。
他深知此事背后,牵扯之广,绝非简单的私仇所能概括。
毕竟。
他曾与东华帝君正面交锋,亦曾被那先天纯阳剑所伤,记忆犹新。
虽然东华帝君早已经转世成了吕洞宾,面貌全改,实力亦大不如前。
那一柄先天纯阳剑也改头换面,不再是曾经的模样。
但吕洞宾在南赡部洲游历之时,真武大帝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位东华帝君的转世之身。
对于此“八仙过海”之事的蹊跷与幕后之人。
真武大帝瞬间洞悉,心中明了。
“东华帝君……”
念及此曾经的对手,真武大帝不禁唏嘘不已。
可叹“东王公”这第一世,为天庭之崛起铺路,却难享荣华,就此陨落。
可叹“东华帝君”这第二世,又为道门之兴盛添砖加瓦,最终却难逃命运捉弄。
可叹“吕洞宾”这第三世,复为他人手中之利剑,身不由己。
……
思绪回转当下。
真武大帝看向蜃龙,目光中带着长辈的关切与劝慰,缓缓开口道:
“敖蜃,你之悲愤,我已尽知。”
“然,蜃龙,你且听我一言。”
“那道门八仙虽为散仙之流,但深得道门气运庇护,非同小可。”
“且你父敖渊之死,根由错综复杂,非止八仙表象所现,背后更……”
话欲将出。
真武大帝望了望天,似有所感,心中一凛。
他顿了顿,继续开口道:
“背后更隐有天大之秘。”
“其中牵扯天机,暗合大劫,恐有更深之手在拨弄因果,操控乾坤。”
“此中蹊跷,凶险莫测,步步皆杀机!”
“此劫,非止冲你龙族,更或借尔等为引,搅动三界波澜。”
“你若此时去往西海,或自陷杀劫涡流,难以自拔,最终落得个身死道消之下场。”
“但若你留在我这太岳太和山,潜心修行,我可保你安然无恙,或可避此一劫,保全性命无忧。”
“如此,方可慰你父在天之灵,让他得以安息。”
蜃龙闻言,猛地抬头。
他看向真武大帝,目光决然,道:
“真君庇护之意,敖蜃心领了。”
少顷。
数位面带惊惶、气息稍弱的西海龙族之女眷,几位尚在年幼、化形未全的西海龙族的龙子龙孙,以及几位垂垂老龙……皆被引至殿前。
……
西海龙宫的出口。
离别之情,弥漫于水晶宫阙之间,愁云惨淡。
待众人聚齐,气氛愈发凝重。
敖寸心一步三回头,那双美眸紧紧回望那巍峨森严的龙宫,眼中满是不舍与深深的忧虑。
杨婵见状,轻搀其臂,柔声相慰,引其登上云车。
离别之际。
敖摩昂前来相送妹妹和一众西海龙族的妇孺老弱。
敖寸心临登车前,猛地紧握敖摩昂之手,泪如雨下,泣不成声,道:
“大哥,你和父王……定要平安!”
敖摩昂拍了拍胸膛,强作笑颜,宽慰敖寸心道:
“妹妹且放宽心,我的本事,你还不清楚吗?”
“区区道门八仙,又何足为惧?”
“我定然安然无恙,到时候,大哥亲自去华山,接你回家。”
见西海龙女敖寸心对父兄如此忧心忡忡,杨婵终究还是心中不忍。
为了能让敖寸心安心。
杨婵轻咬下唇,思索片刻,对敖摩昂道:
“大太子,你且将手伸来。”
敖摩昂虽不明其意,但仍依言伸出右手。
“灵台无垢,仁心作引……”
“莲芯不灭,万法归一!”
杨婵心念微动,眉心青莲印记光华流转。
她并未祭出宝莲灯本体,唯以玉指于虚空之中勾画,引动一丝精纯浩瀚之宝莲灯本源神力,隔空轻点。
刹那间。
只见一道清冽温润、蕴含无尽生机与守护之意的青碧色光华,如灵蛇般蜿蜒而出,似活物般流淌。
那光华在敖摩昂宽厚的掌心缓缓凝聚,最终化作一个清晰、玄奥的“莲”字印记。
“大太子。”
杨婵隔空施法后,收回手指,正色叮嘱道:
“此番争斗,凶险莫测。”
“若你身陷绝境,力竭命危之际,心中默诵我‘西岳华山三圣母’之名号,同时紧握、松开此掌,来回三次。”
“我自有感应,或可借宝灯神力,于万里之外,护你一线生机。”
“切记,非紧要关头,慎用之!”
昔日,杨戬为保护她,怒而杀上灵山,被天庭关了禁闭,囚于灌江口。
杨婵目睹兄长之厄,心下悲戚,亦自省其身。
她念及己身,法力多赖宝莲灯之威,自身根基未固,修为尚浅,若遇强敌,恐难自保。
因此。
这些年来,杨婵于华山之地,闭关苦修,朝起暮息,寒来暑往,渐有所悟,修为大涨。
此乃她近日修行精进,境界突破后,所领悟的“新法术”。
亦是她“最新领悟”的宝莲灯运用小窍门之一。
…
此时此刻。
“莲”字印记成。
敖摩昂顿觉掌心印记蕴含一股宏大无匹的守护之力,温和却沛然莫御,心中震撼和感激无以复加。
他抬头望向不远处亭亭玉立的华山三圣母杨婵,深深一揖,语气复杂而真诚:
“华山三圣母今日大恩,敖摩昂……无以为报!回想起当年杨二哥之事……”
敖摩昂顿了顿,脸上浮现愧色:
“当年杨二哥落难西海,我们西海龙宫非但未能伸出援手,反奉天庭之命捉拿于他。”
“今日西海龙族有危,却蒙三圣母以德报怨,伸出援手,这份胸怀,让敖摩昂……实在惭愧!”
说到这里。
堂堂西海龙宫大太子,竟一时语塞,愧不能言,唯有对杨婵躬身深施一礼,深表对当年之事的深切歉意。
当年玉帝下了命令,要镇压亲妹子云华仙子,要杀了杨戬他爹杨天佑,要杀了杨戬他哥杨蛟。
还要杀了杨戬和杨婵。
他西海龙族也是奉令行事,捉拿杨戬。
谁料到。
杨戬得到了元始天尊的庇护,而杨婵则有女娲娘娘的青睐。
这杨家兄妹二人不仅逃过了那一劫,更是在逆境中成长,练就了一身惊天动地的本领,最终在三界之中站稳了脚跟。
……
杨婵轻移莲步,侧身避礼,玉手隔空,虚扶起敖摩昂。
她看向敖摩昂,眸光如水,清澈而坦荡,映照出内心的澄明无垢。
杨婵檀口轻启,坦然道:
“大太子言重了。”
“昔日,你与我杨家立场有别,西海所为乃奉命行事,在情理之中。”
“正所谓,在其位,则谋其政。”
“然则,寸心姐姐于危难之中,援手家兄,亦是实情。”
“救我杨家人是情分,我杨家人有恩必报,自当铭记于心。”
“若不助,亦属本分所在,我杨家之人,也不会因此心生怨怼,记恨于心。”
“往事已往,大太子无需再为此等旧事,心怀愧疚。”
杨婵之言,字字珠玑,句句透着心胸之宽广,慈悲之深厚,令在场诸水族,无不心生敬仰,都道:
“华山三圣母大仁大慈!”
敖摩昂闻此等豁达之语,又见杨婵目光纯净,无丝毫芥蒂,心头之愧意,宛如被清泉涤荡,一扫而空,唯余深深敬重与无尽感激。
敖摩昂遂不再多言,唯将此份情义,深深烙印于心中,再次郑重拱手,以示拜别之意。
一切尽在不言中。
……
当下杨婵不再耽搁,携了敖寸心之手,款步登上了那辆瑞气缭绕的云车。
一众西海龙族的眷属,亦紧随其后,各安其位。
敖寸心立于车前,眸中含泪,依依不舍地别过兄长敖摩昂。
“嘶!”
只听得玉骢天马一声清越嘶鸣,云车腾起万道霞光,分开水路,直向那南赡部洲的西岳华山而去。
宝莲灯光辉照耀,在深邃海水中辟开一条光明坦途,渐行渐远,终至杳然无踪。
……
南赡部洲之域,古有五岳,巍然屹立。
其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华山险峻,衡山秀丽,泰山壮阔……各有其景。
在五岳之中,西岳华山乃华山三圣母杨婵之修炼道场。
而于五岳之外,另有一中天神岳,古时尊为“太岳”。
此山,即武当山,又名“太岳太和山”。
古有《太岳太和山志》,详载此山之胜。
此山被称之为: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又有“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之称,足见其地位之尊崇。
太岳武当,古时声名显赫,曾一度凌驾于五岳之上,被誉为“五岳之冠”。
这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
真个好山!
但见此山绵亘八百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龙潜涧底,虎伏崖中。
七十二峰如剑戟直指苍穹,三十六岩似虎踞龙盘之态,二十四涧若游龙穿云破雾……
青鸾丹凤向阳鸣,白鹤伴云栖老桧。芙蓉峰竦杰高耸,紫盖岭巍峨壮丽。
真个是巨镇东南,中天神岳!
……
正所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太岳太和山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自然有仙,有龙。
此山之中,有真仙居之,仙曰“真武”。
此水之间,亦有龙潜之,龙曰“蜃龙”。
武当山,也是真武大帝的道场,也是真武大帝修道飞升之地。
武当山,即“非真武不足当之”。
北方真武大帝,又号曰“九天荡魔天尊”,掌管北天,降妖伏魔,护佑苍生。
山有山神守护,水有水神镇守,下界水神多为龙族之后裔。
泾河龙王第八子,乃蜃龙,镇守这太岳之山,保一方山水清净。
下界龙族行云布雨,多属于天庭水部,为四海龙王和天庭水部所管辖。
真武大帝掌管北天门,独领一军,降妖伏魔。
虽真武大帝和蜃龙分属不同部门,各司其职。
但真武大帝的官阶比蜃龙高很多,且太岳太和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
在太岳太和山,真武大帝就是老大。
所以,蜃龙也需有真武大帝之令,方可轻离太岳太和山。
……
却说昔日,东华帝君反天之时。
真武大帝受玉皇大帝之令,率十数万天兵天将,于南天门外与东华帝君展开激战。
东华帝君乃东王公转世,身具“木公”神格,乃东方木帝。
真武大帝是玄虚上应,龟蛇合形,乃北方之神,为北方水帝。
那东方木帝与北方水帝之战,真是一场好战!
双方激战一场,真打得天地失色,日月无光,风云为之变色。
最终,真武大帝棋差一着,被东华帝君击败,裹挟着破碎的龟甲蛇躯,坠入茫茫下界。
这些年来,真武大帝一直在武当山养伤。
……
泾河龙王的第八子为蜃龙,名为“敖蜃”。
泾河龙王夫妇,很疼爱幼子。
在其“第九子小鼍龙”还没出世之前,“第八子蜃龙”就是泾河龙王最疼爱的儿子。
……
太岳太和山中。
忽闻一声龙吟悲啸,穿云裂石,其声凄厉,震得满山松涛翻滚,如怒涛拍岸;涧水呜咽,似低泣哀鸣。
原是蜃龙敖蜃,接到小鼍龙来信,知晓了家中祸事。
昔日父亲威严中带着慈爱的音容笑貌,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敖蜃只觉心胆俱裂,一股滔天的悲恸与怨怒直冲顶门,龙目之中,滚烫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龙泪簌簌落下。
“父王……父王啊!”
蜃龙悲声道:
“悲哉,此仇不共戴天!身为龙子,岂能坐视父仇不报?”
蜃龙霍然起身,龙躯因激愤而微微颤抖。
他决意立刻动身奔赴西海,不仅要亲赴父亲灵前祭祀,更要手刃仇敌,为父雪恨!
……
但见太岳太和山之幽涧深谷中,忽有一龙破水而出,腾空而起。
此龙身覆金绿鳞甲,闪烁流光,体若巨蛟,盘旋于九霄之上,光影斑斓,炫人眼目。
其形忽而幻化为羽翼长鸟,翱翔天际;忽而化作奇形贝类,沉静似渊,静谧中蕴藏无穷变化……令观者目眩神迷,难辨其真身之态。
此正是古籍所载之“蜃龙”也。
明代王圻,于其《三才图会》中详述蜃龙之状:
“蜃龙状似螭龙,有角有耳,背鬣作红色,嘘气成楼台,将雨即见。得其脂和蜡为烛,香闻百步,烟出其上,皆成楼阁之形。”
蜃龙者,形态万变,极擅幻化之术,乃龙族中一个诡秘而强大的支脉。
古有“海市蜃楼”之异象,世人皆传,乃“蜃龙弄巧”,幻化而成。
宋代博学之士沈括,于其《梦溪笔谈》中亦有载海市蜃楼: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
……
在冲动复仇之前。
蜃龙,即敖蜃,强抑满腔悲愤,整肃衣冠,步履沉重却坚定地迈向山巅的太和宫。
太和宫前,云雾缭绕,庄严肃穆。
蜃龙躬身,对守宫之灵官恭敬言道:
“吾有事欲禀佑圣真君,烦请灵官通传一声。”
看门之灵官闻言,随即转身入内,向真武大帝通报。
不多时。
真武大帝宣蜃龙觐见。
太和宫内,香烟袅袅,肃穆庄严。
真武大帝披发跣足,踏腾蛇神龟,端坐于云床之上,周身散发着厚重如山岳之威压,令人不敢直视。
然在那威严之下,却隐约透出一丝不易察觉之沉疴病气。
闻蜃龙来访。
真武大帝(佑圣真君)睁开双目,看向蜃龙,问道:
“敖蜃,你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蜃龙躬身行礼,神情悲戚,禀道:
“真君容禀,家弟传信于我,言家父为道门八仙所害,蒙冤受戮,惨死于斩仙台上,尸骨亦被凄凉葬于荒崖之下。”
“我欲归去祭祀亡父,亦欲与家弟联手,为父报仇雪恨!”
“特此前来,向真君请辞。”
真武大帝闻言,默然良久,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
他与龙族,实有深厚渊源。
其前身,乃祖玄武也。
北方真武,龟蛇合形,正是北方玄武之化身。
……
且说那武当山之山势形态,与“北方玄武”神兽之形貌高度契合,宛如天成。
若从高空俯瞰武当山,其山形恰似一只巨龟驮负着金顶,巍峨壮观。
元代道人刘道明在《武当福地总真集》中,曾明确提出其“玄武”之命名依据——山势如“龟蛇盘绕”,浑然一体。
天地有四灵,分别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明成祖朱棣在北方起兵,而“玄武神兽”恰为“北方水神”。
故而,朱棣将北方玄武视为护国之神,敕封真武大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修武当山宫观,以彰其威德。
《西游记》中也曾言道:
“玉皇敕号,真武之名。玄虚上应,龟蛇合形。”
此言,便道出了真武大帝之名的由来,正是龟蛇合形,北方玄武之化身。
……
上古洪荒之际,天地初辟,混沌初分。
龙族为鳞甲之首,水域霸主。
玄武一族也在龙族的麾下。
上古祖玄武曾追随祖龙,并肩征战四方。
彼时,龙族与玄武一族,情谊深厚,实乃世交之好。
故此,真武大帝的麾下,至今亦有诸多龙族部属,为其效力。
而龙族的麾下,也有许多龟将。
“东华帝君、道门八仙之吕洞宾、纯阳剑……”
真武大帝闻蜃龙之言,心中若有所动,思绪万千。
他深知此事背后,牵扯之广,绝非简单的私仇所能概括。
毕竟。
他曾与东华帝君正面交锋,亦曾被那先天纯阳剑所伤,记忆犹新。
虽然东华帝君早已经转世成了吕洞宾,面貌全改,实力亦大不如前。
那一柄先天纯阳剑也改头换面,不再是曾经的模样。
但吕洞宾在南赡部洲游历之时,真武大帝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位东华帝君的转世之身。
对于此“八仙过海”之事的蹊跷与幕后之人。
真武大帝瞬间洞悉,心中明了。
“东华帝君……”
念及此曾经的对手,真武大帝不禁唏嘘不已。
可叹“东王公”这第一世,为天庭之崛起铺路,却难享荣华,就此陨落。
可叹“东华帝君”这第二世,又为道门之兴盛添砖加瓦,最终却难逃命运捉弄。
可叹“吕洞宾”这第三世,复为他人手中之利剑,身不由己。
……
思绪回转当下。
真武大帝看向蜃龙,目光中带着长辈的关切与劝慰,缓缓开口道:
“敖蜃,你之悲愤,我已尽知。”
“然,蜃龙,你且听我一言。”
“那道门八仙虽为散仙之流,但深得道门气运庇护,非同小可。”
“且你父敖渊之死,根由错综复杂,非止八仙表象所现,背后更……”
话欲将出。
真武大帝望了望天,似有所感,心中一凛。
他顿了顿,继续开口道:
“背后更隐有天大之秘。”
“其中牵扯天机,暗合大劫,恐有更深之手在拨弄因果,操控乾坤。”
“此中蹊跷,凶险莫测,步步皆杀机!”
“此劫,非止冲你龙族,更或借尔等为引,搅动三界波澜。”
“你若此时去往西海,或自陷杀劫涡流,难以自拔,最终落得个身死道消之下场。”
“但若你留在我这太岳太和山,潜心修行,我可保你安然无恙,或可避此一劫,保全性命无忧。”
“如此,方可慰你父在天之灵,让他得以安息。”
蜃龙闻言,猛地抬头。
他看向真武大帝,目光决然,道:
“真君庇护之意,敖蜃心领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西游妖帝:从小蛤蟆开始,西游妖帝:从小蛤蟆开始最新章节,西游妖帝:从小蛤蟆开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西游妖帝:从小蛤蟆开始,西游妖帝:从小蛤蟆开始最新章节,西游妖帝:从小蛤蟆开始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