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太阳像个炽热的火球,将周家庄的每一寸土地都烤得发烫。
猪肉盛宴后的清晨,天刚泛起鱼肚白,周家庄便从沉睡中苏醒。
鸡舍里的公鸡扯着嗓子打鸣,声音此起彼伏,似在催促着人们。
村舍的烟囱缓缓升起袅袅炊烟,各家各户的木门“吱呀”作响,村民们陆续走出家门。
男人们肩上扛着磨得锋利的镰刀,刀刃在微弱的晨光中闪烁着寒光,女人们则忙着将干粮和水壶装进布袋,为即将开始的劳作做准备。
孩子们也早早起床,跟在大人身后,跃跃欲试,尽管他们还不太清楚即将面临的是一场怎样艰辛的战役,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待,让他们也兴奋不已。
众人推着吱嘎作响的板车,脚步匆匆地朝着那片广袤无垠的金黄麦田进发。
微风拂过,麦浪层层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欢迎着他们,又似在提醒着时间的紧迫。
对周家庄的村民们而言,这场小麦收割,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要是收成不好的话,忙活一整年,到时候连粮食都不够一家老小吃的,到时候,可就麻烦了。
周益民站在自家院子里,这次小麦收成对他来说意义非凡,那些偷偷更换的高产种子,承载着他对村庄未来的期望。
尽管不确定最终产量,但他能感受到,今年的麦穗比往年更饱满,麦秆也更挺拔。
今天的周益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就是去钓鱼,而是准备去帮忙收割小麦,就当是锻炼身体了。
他简单洗漱后,将草帽往头上一扣,拿起镰刀就往麦田走去。
村头的大喇叭传来老支书沙哑却有力的声音:“全体社员注意!今天正式开镰收麦!大伙加把劲,争取在雨期前完成收割!”
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惊醒了树梢的鸟儿,扑棱棱地飞向远方。
麦田里,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麦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散发出阵阵清香。
老支书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景象,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经历了那么多灾年,如今终于迎来丰收,这份喜悦让他的手都微微颤抖。
他清了清嗓子,大声喊道:“乡亲们,开镰咯!”
话音刚落,早已摩拳擦掌的村民们便挥动起手中的镰刀。
“唰唰唰”的割麦声,如同奏响了一首激昂的交响乐。
男人们弯着腰,动作娴熟地将麦子割下,整齐地码放在身后,女人们则紧跟其后,将割好的麦子捆成一捆捆,动作麻利。
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衣衫,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周志高带着孩子们来到麦田边,他对孩子们说:“今天,你们也要亲身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大家要听老师的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们兴奋地点点头,眼神中充满期待。
谢玉梅和另一位老师也加入其中,负责照看孩子们的安全。
孩子们的任务是将大人们收割好的麦子搬运到打麦机旁。
周志明站在打麦机前,熟练地操作着机器。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响起,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孩子们排着队,一趟趟地搬运麦子,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脸上的笑容却从未消失。
只能说是天没有不测之风云,那几台承载着收割重任的打麦机,却率先“闹起了脾气”。
本来在顺畅的打着小麦的时候,突然发出异响,周志明生怕强行运作的话,会将小麦机给损坏,只能立马挥手,示意着先停下来。
其他人看见周志明的指挥后,立马就停了下来。
周志明心急如焚地守在打麦机旁,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落,浸湿了他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
他双手紧紧握住扳手,飞速地转动着,试图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异响的出现。
可这老旧的打麦机像是故意与人作对,无论他怎样查看,机器始终发出“嘎吱嘎吱”的刺耳声响,那声音尖锐而又沉闷。
打麦机的运作速度较往常慢了许多,每转动一下都显得极为吃力,还时不时卡顿,原本流畅高效的打麦过程,此刻变得磕磕绊绊,如同陷入泥沼的牛车。
这些机械故障让原本就紧张的收割进度瞬间陷入僵局。
村民们停下手中的活,纷纷望向停滞的机器,眼中满是无奈与焦急。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耽误一分钟,就意味着可能有更多的粮食因无法及时收割而遭受损失。
由于雨期已经来临,随时都会有可能下雨,所以不能耽误太久的时间。
老支书得知情况后,连忙就来到打麦机这里,在机器旁来回踱步,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眉头拧成了深深的疙瘩,嘴里不时催促着:“志明加把劲,再仔细找找毛病!咱可耽搁不起啊!”
周志明十分着急,但是就是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这时候突然想起周益民,这个打麦机是周益民的发明,他熟悉打麦机的构造,肯定能发现打麦机的问题。
连忙去将周益民请了过来,本来还在割着小麦的周益民,就被请了过来。
周志明连忙将打麦机的问题说了一遍。
周益民得知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并没有耽搁,立马就上手,查看打麦机到底是什么问题。
经过十几分钟的仔细查看,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由于打麦机有整整一年没有使用过,再加上没有适当的保养,所以齿轮上缺少润滑油,所以才会产生异响。
周志明得知后,立马就跑回村里,将油拿了过来,不过周益民看见递过来的油,立马就傻眼,这可是食用油。
周益民只能无奈摇了摇头:“志明哥,你等一下,我去拿油过来吧!”
为了不耽误时间,他一路小跑回到家里,将摆放在一旁的润滑油拿起来就跑去收割小麦的地里。
果然加了润滑油之后,打麦机的异响就消失不见。
周志明和老支书,这才松了一口气,幸好并没有耽误多少时间。
正午时分,太阳高悬头顶,气温达到了一天中的最高点。
老支书得知饭已经煮好,立马就安排村里的人回去吃饭,不吃饱饭,哪里有力气干活?
为了小麦能顺利收割完成,老支书还安排,将村里之前剩下的腊肉和腊鱼都安排下去。
这么辛苦的工作,要是吃不好的话,可就没有力气干活。
午后,晴空突然风云变幻。湛蓝的天空迅速被乌云遮蔽,原本明媚的阳光被彻底隔绝,天地间瞬间变得阴沉压抑。
狂风裹挟着热浪,呼啸着席卷而来,所到之处,麦穗被吹得东倒西歪,像是在狂风中苦苦挣扎的士兵。
豆大的雨点紧随其后,噼里啪啦地砸落,打在人们裸露的皮肤上,生疼生疼的,也重重地砸在那尚未收割的小麦上。
负责后勤的妇女们看到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心急如焚。
她们一边大声呼喊着,提醒田间劳作的村民们注意安全,一边迅速行动起来,将提前准备好的雨具分发给大家。
赵婶匆忙间险些摔倒,但她顾不上自己,稳住身形后,继续抱起一摞蓑衣,朝着离她最近的村民跑去。
老支书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狂风暴雨,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
这场雨来势汹汹,不仅可能导致大片小麦倒伏,增加后续收割的难度,还会使麦粒受潮。
一旦麦粒受潮,粮食的质量和产量都将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全村人都无法承受的损失。
村民们顾不上雨水的冲刷,纷纷加快手中的动作,试图在雨势变大前多收割一些小麦。
然而,风雨无情,不过片刻,田野间便变得泥泞不堪,人们的双脚深陷其中,每迈出一步都极为艰难。
手中的镰刀也因为雨水的浸湿和泥浆的沾染,变得沉重且难以挥动,收割工作愈发艰难。
一些麦穗被狂风无情地折断,散落在泥地里,村民们看着这些受损的麦穗,心疼得直叹气,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咬着牙,在风雨中继续顽强地劳作。
负责后勤的妇女们也没闲着。
她们在大饭堂里支起大锅,将提前泡好的绿豆倒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
“这绿豆汤可得多煮些,大伙在太阳底下干活,最需要解暑了。”赵婶一边搅拌着锅里的绿豆汤,一边说道。
为了让绿豆汤凉得快些,她们将煮好的汤倒入大盆中,再放进从井里打来的冰凉的水中浸泡。
雨势稍歇,老支书拄着拐杖,提高嗓门,大声喊道:“都先歇会儿!吃点干粮,喝点绿豆汤!”
村民们如蒙大赦,纷纷直起酸痛不已的腰,拖着沾满泥浆、沉重无比的双腿,朝着田埂旁那片郁郁葱葱的树荫下走去。
此时,他们的衣衫早已被雨水和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身上,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仍透着一丝对片刻休息的渴望。
赵婶费力地掀开木桶盖,刹那间,绿豆汤的清香混着红糖的甜腻瞬间散开,弥漫在空气中。
这股诱人的气息,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让村民们原本疲惫的身心得到了些许慰藉。
大伙迫不及待地捧起粗陶碗,“咕咚咕咚”地大口灌下,清凉的汤汁顺着喉咙滑下,暑气似乎也随着这股清凉,从身体里慢慢消散。
周志高抹了把嘴角残留的汤汁,眼珠子滴溜一转,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有趣的点子。
他一个箭步跳到一块大石头上,挥舞着那双沾满草屑的手臂,大声喊道:“大伙别干坐着!我提议玩‘麦秸猜谜’!我先说个——‘身子细又长,穿着绿衣裳,从小到老都有用,家家不能缺’,猜猜是啥?”
孩子们听到这话,顿时来了精神,原本有些困倦的眼神瞬间明亮起来。
他们小脑袋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你一言我一语,稚嫩的声音在树荫下回荡。
几个年轻小伙也被这热闹的氛围吸引,饶有兴致地围了过来,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
“我知道!是麦子!”来芳眼睛一亮,抢着回答,脸颊因为兴奋涨得通红,如同熟透的苹果。
周益民觉得挺有意思的,便笑着站起身,他俯身从地上捡起一根麦秸,在手里轻轻绕了个圈,然后清了清嗓子说道:“我也来一个。‘远看像座山,近看不是山,上边水直流,下边有人走’,这可是我在书上看到的。”
众人顿时陷入沉思,二柱挠着后脑勺,一脸困惑,嘴里嘟囔着:“山?水?人?这到底是啥?”
谢玉梅抱着小宝,思考了一会,她便得出答案,然后轻声在小宝耳边嘀咕了几句,小宝突然眼睛一亮,像是恍然大悟,挣脱着从谢玉梅怀里跳下来,一边跑一边喊道:“是伞!是伞!”
周益民笑着摸了摸小宝的头,从兜里掏出一颗水果糖,递到小宝手中,作为对他的奖励。
在这欢声笑语中,原本疲惫不堪的身心仿佛都得到了治愈。
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暂时忘却了劳作的辛苦和生活的压力。
直到老支书看了看渐渐西斜的日头,敲了敲手中的拐杖,说道:“行了行了,差不多该干活了!等收完麦子,咱晚上接着玩!”
村民们这才意犹未尽地站起身,扛起镰刀,带着重新燃起的干劲,又一头扎进了那片金黄的麦田里。
夜幕降临,天边的晚霞将天空染成了一片火红。
然而,周家庄的忙碌并未结束。
吃完晚饭后,村民们拿着手电筒、点起火把,又来到麦田继续收割。
灯光和火光在夜色中闪烁,如同点点繁星洒落在麦田。
老支书站在田头,看着不知疲倦的村民们,既感动又心疼:“差不多了,都回去休息!明天还有一整天的活呢!”
他大声喊道。但村民们仿佛没听见似的,依旧埋头苦干。
直到老支书发了火,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工具,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接下来的几天,周家庄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刻也不停歇。
村民们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地收割着小麦。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小麦都收割完成。
望着堆积如山的麦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忙活了这么多天,终于是忙完了。
猪肉盛宴后的清晨,天刚泛起鱼肚白,周家庄便从沉睡中苏醒。
鸡舍里的公鸡扯着嗓子打鸣,声音此起彼伏,似在催促着人们。
村舍的烟囱缓缓升起袅袅炊烟,各家各户的木门“吱呀”作响,村民们陆续走出家门。
男人们肩上扛着磨得锋利的镰刀,刀刃在微弱的晨光中闪烁着寒光,女人们则忙着将干粮和水壶装进布袋,为即将开始的劳作做准备。
孩子们也早早起床,跟在大人身后,跃跃欲试,尽管他们还不太清楚即将面临的是一场怎样艰辛的战役,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待,让他们也兴奋不已。
众人推着吱嘎作响的板车,脚步匆匆地朝着那片广袤无垠的金黄麦田进发。
微风拂过,麦浪层层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欢迎着他们,又似在提醒着时间的紧迫。
对周家庄的村民们而言,这场小麦收割,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要是收成不好的话,忙活一整年,到时候连粮食都不够一家老小吃的,到时候,可就麻烦了。
周益民站在自家院子里,这次小麦收成对他来说意义非凡,那些偷偷更换的高产种子,承载着他对村庄未来的期望。
尽管不确定最终产量,但他能感受到,今年的麦穗比往年更饱满,麦秆也更挺拔。
今天的周益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就是去钓鱼,而是准备去帮忙收割小麦,就当是锻炼身体了。
他简单洗漱后,将草帽往头上一扣,拿起镰刀就往麦田走去。
村头的大喇叭传来老支书沙哑却有力的声音:“全体社员注意!今天正式开镰收麦!大伙加把劲,争取在雨期前完成收割!”
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惊醒了树梢的鸟儿,扑棱棱地飞向远方。
麦田里,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麦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散发出阵阵清香。
老支书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景象,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经历了那么多灾年,如今终于迎来丰收,这份喜悦让他的手都微微颤抖。
他清了清嗓子,大声喊道:“乡亲们,开镰咯!”
话音刚落,早已摩拳擦掌的村民们便挥动起手中的镰刀。
“唰唰唰”的割麦声,如同奏响了一首激昂的交响乐。
男人们弯着腰,动作娴熟地将麦子割下,整齐地码放在身后,女人们则紧跟其后,将割好的麦子捆成一捆捆,动作麻利。
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衣衫,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周志高带着孩子们来到麦田边,他对孩子们说:“今天,你们也要亲身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大家要听老师的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们兴奋地点点头,眼神中充满期待。
谢玉梅和另一位老师也加入其中,负责照看孩子们的安全。
孩子们的任务是将大人们收割好的麦子搬运到打麦机旁。
周志明站在打麦机前,熟练地操作着机器。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响起,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孩子们排着队,一趟趟地搬运麦子,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脸上的笑容却从未消失。
只能说是天没有不测之风云,那几台承载着收割重任的打麦机,却率先“闹起了脾气”。
本来在顺畅的打着小麦的时候,突然发出异响,周志明生怕强行运作的话,会将小麦机给损坏,只能立马挥手,示意着先停下来。
其他人看见周志明的指挥后,立马就停了下来。
周志明心急如焚地守在打麦机旁,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落,浸湿了他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
他双手紧紧握住扳手,飞速地转动着,试图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异响的出现。
可这老旧的打麦机像是故意与人作对,无论他怎样查看,机器始终发出“嘎吱嘎吱”的刺耳声响,那声音尖锐而又沉闷。
打麦机的运作速度较往常慢了许多,每转动一下都显得极为吃力,还时不时卡顿,原本流畅高效的打麦过程,此刻变得磕磕绊绊,如同陷入泥沼的牛车。
这些机械故障让原本就紧张的收割进度瞬间陷入僵局。
村民们停下手中的活,纷纷望向停滞的机器,眼中满是无奈与焦急。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耽误一分钟,就意味着可能有更多的粮食因无法及时收割而遭受损失。
由于雨期已经来临,随时都会有可能下雨,所以不能耽误太久的时间。
老支书得知情况后,连忙就来到打麦机这里,在机器旁来回踱步,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眉头拧成了深深的疙瘩,嘴里不时催促着:“志明加把劲,再仔细找找毛病!咱可耽搁不起啊!”
周志明十分着急,但是就是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这时候突然想起周益民,这个打麦机是周益民的发明,他熟悉打麦机的构造,肯定能发现打麦机的问题。
连忙去将周益民请了过来,本来还在割着小麦的周益民,就被请了过来。
周志明连忙将打麦机的问题说了一遍。
周益民得知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并没有耽搁,立马就上手,查看打麦机到底是什么问题。
经过十几分钟的仔细查看,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由于打麦机有整整一年没有使用过,再加上没有适当的保养,所以齿轮上缺少润滑油,所以才会产生异响。
周志明得知后,立马就跑回村里,将油拿了过来,不过周益民看见递过来的油,立马就傻眼,这可是食用油。
周益民只能无奈摇了摇头:“志明哥,你等一下,我去拿油过来吧!”
为了不耽误时间,他一路小跑回到家里,将摆放在一旁的润滑油拿起来就跑去收割小麦的地里。
果然加了润滑油之后,打麦机的异响就消失不见。
周志明和老支书,这才松了一口气,幸好并没有耽误多少时间。
正午时分,太阳高悬头顶,气温达到了一天中的最高点。
老支书得知饭已经煮好,立马就安排村里的人回去吃饭,不吃饱饭,哪里有力气干活?
为了小麦能顺利收割完成,老支书还安排,将村里之前剩下的腊肉和腊鱼都安排下去。
这么辛苦的工作,要是吃不好的话,可就没有力气干活。
午后,晴空突然风云变幻。湛蓝的天空迅速被乌云遮蔽,原本明媚的阳光被彻底隔绝,天地间瞬间变得阴沉压抑。
狂风裹挟着热浪,呼啸着席卷而来,所到之处,麦穗被吹得东倒西歪,像是在狂风中苦苦挣扎的士兵。
豆大的雨点紧随其后,噼里啪啦地砸落,打在人们裸露的皮肤上,生疼生疼的,也重重地砸在那尚未收割的小麦上。
负责后勤的妇女们看到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心急如焚。
她们一边大声呼喊着,提醒田间劳作的村民们注意安全,一边迅速行动起来,将提前准备好的雨具分发给大家。
赵婶匆忙间险些摔倒,但她顾不上自己,稳住身形后,继续抱起一摞蓑衣,朝着离她最近的村民跑去。
老支书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狂风暴雨,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
这场雨来势汹汹,不仅可能导致大片小麦倒伏,增加后续收割的难度,还会使麦粒受潮。
一旦麦粒受潮,粮食的质量和产量都将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全村人都无法承受的损失。
村民们顾不上雨水的冲刷,纷纷加快手中的动作,试图在雨势变大前多收割一些小麦。
然而,风雨无情,不过片刻,田野间便变得泥泞不堪,人们的双脚深陷其中,每迈出一步都极为艰难。
手中的镰刀也因为雨水的浸湿和泥浆的沾染,变得沉重且难以挥动,收割工作愈发艰难。
一些麦穗被狂风无情地折断,散落在泥地里,村民们看着这些受损的麦穗,心疼得直叹气,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咬着牙,在风雨中继续顽强地劳作。
负责后勤的妇女们也没闲着。
她们在大饭堂里支起大锅,将提前泡好的绿豆倒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
“这绿豆汤可得多煮些,大伙在太阳底下干活,最需要解暑了。”赵婶一边搅拌着锅里的绿豆汤,一边说道。
为了让绿豆汤凉得快些,她们将煮好的汤倒入大盆中,再放进从井里打来的冰凉的水中浸泡。
雨势稍歇,老支书拄着拐杖,提高嗓门,大声喊道:“都先歇会儿!吃点干粮,喝点绿豆汤!”
村民们如蒙大赦,纷纷直起酸痛不已的腰,拖着沾满泥浆、沉重无比的双腿,朝着田埂旁那片郁郁葱葱的树荫下走去。
此时,他们的衣衫早已被雨水和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身上,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仍透着一丝对片刻休息的渴望。
赵婶费力地掀开木桶盖,刹那间,绿豆汤的清香混着红糖的甜腻瞬间散开,弥漫在空气中。
这股诱人的气息,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让村民们原本疲惫的身心得到了些许慰藉。
大伙迫不及待地捧起粗陶碗,“咕咚咕咚”地大口灌下,清凉的汤汁顺着喉咙滑下,暑气似乎也随着这股清凉,从身体里慢慢消散。
周志高抹了把嘴角残留的汤汁,眼珠子滴溜一转,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有趣的点子。
他一个箭步跳到一块大石头上,挥舞着那双沾满草屑的手臂,大声喊道:“大伙别干坐着!我提议玩‘麦秸猜谜’!我先说个——‘身子细又长,穿着绿衣裳,从小到老都有用,家家不能缺’,猜猜是啥?”
孩子们听到这话,顿时来了精神,原本有些困倦的眼神瞬间明亮起来。
他们小脑袋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你一言我一语,稚嫩的声音在树荫下回荡。
几个年轻小伙也被这热闹的氛围吸引,饶有兴致地围了过来,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
“我知道!是麦子!”来芳眼睛一亮,抢着回答,脸颊因为兴奋涨得通红,如同熟透的苹果。
周益民觉得挺有意思的,便笑着站起身,他俯身从地上捡起一根麦秸,在手里轻轻绕了个圈,然后清了清嗓子说道:“我也来一个。‘远看像座山,近看不是山,上边水直流,下边有人走’,这可是我在书上看到的。”
众人顿时陷入沉思,二柱挠着后脑勺,一脸困惑,嘴里嘟囔着:“山?水?人?这到底是啥?”
谢玉梅抱着小宝,思考了一会,她便得出答案,然后轻声在小宝耳边嘀咕了几句,小宝突然眼睛一亮,像是恍然大悟,挣脱着从谢玉梅怀里跳下来,一边跑一边喊道:“是伞!是伞!”
周益民笑着摸了摸小宝的头,从兜里掏出一颗水果糖,递到小宝手中,作为对他的奖励。
在这欢声笑语中,原本疲惫不堪的身心仿佛都得到了治愈。
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暂时忘却了劳作的辛苦和生活的压力。
直到老支书看了看渐渐西斜的日头,敲了敲手中的拐杖,说道:“行了行了,差不多该干活了!等收完麦子,咱晚上接着玩!”
村民们这才意犹未尽地站起身,扛起镰刀,带着重新燃起的干劲,又一头扎进了那片金黄的麦田里。
夜幕降临,天边的晚霞将天空染成了一片火红。
然而,周家庄的忙碌并未结束。
吃完晚饭后,村民们拿着手电筒、点起火把,又来到麦田继续收割。
灯光和火光在夜色中闪烁,如同点点繁星洒落在麦田。
老支书站在田头,看着不知疲倦的村民们,既感动又心疼:“差不多了,都回去休息!明天还有一整天的活呢!”
他大声喊道。但村民们仿佛没听见似的,依旧埋头苦干。
直到老支书发了火,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工具,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接下来的几天,周家庄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刻也不停歇。
村民们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地收割着小麦。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小麦都收割完成。
望着堆积如山的麦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忙活了这么多天,终于是忙完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最新章节,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最新章节,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