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个大事儿啊。”
冯沐一脸严肃道:“你人在这儿,这个东西我就不看了,这个奖你是怎么想的,详细说说。”
“还是评选优秀的中篇、短篇,中短篇创作周期短,不能像茅奖那样好几年才办一次,还是要每两年一小评,在两年一评的基础上,每四年再进行一次大评.”
江弦侃侃而谈着自己的设想。
冯沐和唐达成听得频频点头,觉得江弦这个设想不仅可行,而且成熟。
这小子不光写文章是一把好手,做起工作来也是一绝!
这样的想法同时在冯沐和唐达成的心底浮现。
“另外呢,还有一个点,我觉得短篇和中篇的获奖数量得改一下。”
“数量得改?”
“嗯。”
江弦点点头,“这些年的优秀评选,一直是短篇数量多,中篇数量少,就说今年,短篇要选的数量,几乎是中篇的一半。”
“我觉得这个不对。”
“中短篇,中篇的篇幅和内容更适合广泛的社会反响和深度探讨,而且中篇的篇幅适中,既能够容纳复杂的故事情节,也能保持较高的文学价值。”
“所以应该稍微多设置一些中篇的数量,至少应该反过来,让中篇的数量是短篇的两倍。”
“这个有道理”
孔罗荪想了想:“中篇往往能够更好地平衡故事性和文学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市场的关注,应该多鼓励中篇的创作。”
冯沐和唐达成静静听完,又听江弦补充一句:
“还有一点,推荐作品的时候,咱们还是限制在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比较好,免得有个别作家,好几部作品同时获奖。”
“.”
冯沐、唐达成和孔罗荪同时看向江弦。
个别作家?
你说的这个个别作家,难道不就是你自己?
除了你,还有谁能每篇都受到读者们的狂热追捧。
“倒也不用卡的这么死。”
冯沐道:“短篇是短篇,中篇是中篇,我们还是应该允许一名作家同时获得短篇和中篇奖项的。”
江弦心领神会,知道这话是冯沐补偿给他的。
不过他心里也已经够满足了。
江弦清楚,这次优秀评选,要真让他拿七个奖,那可就全乱套了。
所以改制是一定要改的,至于改的方式,那就全由江弦说了算,也是他给自己找回点补偿的地方。
那就改了这个优秀评选。
改成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
把含金量提起来。
这样就算是江弦拿不到这七个优秀奖,他心里也没什么不平衡的。
就是七个优秀奖,那也比不上这一个鲁迅文学奖啊!
而且照目前冯沐的话办下去,很有可能还是两个鲁迅文学奖。
江弦的提议很快在作协内部进行讨论。
讨论非常激烈。
赞同这项提议的人不少,反对的声音也有很多。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赞成的声音比较大,而且大部分人都觉得江弦的构想很好。
用最擅长写长篇的茅盾来为长篇文学奖项命名。
当然也要用最擅长写中、短篇的鲁迅来为中、短篇文学奖项命名。
这个奖,冠以鲁迅之名,那真是再合适不过!
时间紧迫,觉得方案可行,鲁迅文学奖的事情迅速敲定下来,书记处把戳一盖,文件下发,确定今年不办全国优秀评选,改办成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原本操办全国中篇、短篇评选的评委会成员们也都摇身一变,成了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小组成员。
另一边,江弦则是跟着他爹江国庆一块儿跑去了团结湖。
对于这会儿的京城人来说,团结湖这地儿一年都来不了一趟,太远太远了。
这会儿二环内的京城人管去南城叫城外,出二环一律叫去郊区,连日坛使馆区什么的都算东郊,西外动物园算西郊,更何况三环的团结湖呢?
当然了,现在也没三环这概念。
团结湖,你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地儿没什么古老的历史。
在古代,哪有团结这词儿啊?顶多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但当时有水碓子这地名了。
碓子就是舂米的东西,砸年糕那种用具,相当于蒜臼子,水碓子就是用水力来驱动的,在古代未必算高科技,但也属于人工智能了,这就说明当地水多,所以才有这种机械设备。
新中国成立之后,京城先改造了龙须沟这种地方,也就是在市区的环境。
后来是抗美援朝那会儿,美国的李奇微投了细菌弹,造成东北地区瘟疫,全国因此展开爱国卫生运动。
于是京城开始大规模地整治这些水沟水洼子一类容易被污染的地区,之后就重点改造出了“四大湖”:青年湖、人定湖、太平湖还有团结湖。
除了太平湖是因为靠近北太平庄得名“太平”,其他“青年”“人定”“团结”这都是新词汇。
太平湖71年就被填了,另外三个湖一直都是公园,而且公园还收费。
当然了,江弦和江国庆俩人也不上公园儿去,坐着伏尔加一路到团结湖南一条的两栋小楼前才停下。
“两栋楼,一共161套房,拢共1.2万平米,平均下来每套房74平米,那会儿卖的时候,不分楼层、户型,一律400块钱一平米,算下来,也就是平均3万块钱整一套.”江国庆给江弦介绍说。
江弦笑了笑,“可以啊老爷子,了解的还挺详细。”
江国庆哼了一声,“那位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来买房子那能俩手拎个脑袋就过来么?可不得事先调查好。”
俩人说着下了车,江弦抬头看向面前的两栋楼,分别是1号楼和2号楼。
这两栋楼,是团结湖在京城房地产历史上的第一,无人能超越,因为这里是京城第一个公开发售商品房的社区。
那还是80年的事儿了,那会京城开始了商品房试点,就是这两栋楼,不管是谁,只要有钱就能买。
三万块一整套,老爷子说的是当年的价儿。
那是80年,普通家庭一年能攒100块钱就算很牛的了。
万元户那时候都得戴大红花。
3万块,普通家庭想都不敢想的数字,京城那会儿人均工资应该是70块钱左右,也就是一年800,那3万块,约等于不吃不喝40年。
注意了,这还是人均,是你和马云的人均,是潘长江和姚明的人均,实际情况还有可能比一年800更少。
因此,这160套房,卖了整整半年才全卖掉。
而且就在这次之后,商品房形式在京城就给叫停了,改为了公房销售为主的模式。
啥叫公房销售为主呢?
就是让公房的居住者把房子买下来,工龄房龄什么都可以折算,一套房万把块钱吧。
然后拿着这笔回笼的钱再去盖房,分给各单位员工。
“瞧瞧这小区。”
江国庆打量着四周,“这环境,这楼盖得,多现代化?当初要是来这儿买房多好?”
“有啥好的,鸽子笼。”江弦说。
80年的他,尚且囊中羞涩,在商品房和四合院之间先选择了四合院。
不过要说居住舒适程度,那还是商品房更佳,有了江年年以后,江弦这个想法就更加强烈,觉得还是住在楼房里头方便。
虎坊路15号那房子央视和作协还撕得火热呢,他当然弄不到手里,目光就盯上了全京城唯一的商品房。
江国庆给他找了这么久,这才找着这么一家愿意出手的,这房子虽然贵,但房屋产权这一块儿,那绝对是安全的。
从二单元进去,上到三楼,敲开房门,一个戴眼镜身材有点儿矮胖的男人开的门,看着约莫四十来岁。
“来看房子的吧?”
“对。”
江弦递过去手,“同志,怎么称呼?”
“唐哲。”
“哦,我姓江,您叫我江先生就行。”
江弦一边说一边上下打量唐哲。
他打量唐哲的同时,唐哲也同样上下打量着他。
见江弦气度不凡,穿着还不简单,身旁还跟着个看似秘书的小年轻,便明白这个姓江的人有点实力,身份一定比较尊贵。
于是把门敞开。
“快进来吧,先进来看看。”
“行,我们看看房子。”
江弦进了屋子,四下打量看了一遍。
三室一厅带一厨房一卫生间,尽管卧室布局较为紧凑,但基本满足普通人居住需求。
而且作为全国最早的商品房,房屋结构设计的相当不错,南北通透,采光充足。
“当时卖的时候一共三个户型,我们家这是大户型,一共90平米。”唐哲在旁边儿介绍说,“我们家一共九口人,一块儿住着都不挤。”
“当年能买得起这套房子,你们家经济条件不错啊。”江弦说。
“我们家正式工多,五口人都领工资,老爷子也攒了点儿积蓄,又找朋友借了点儿,紧紧巴巴算是凑齐了,三万六,借的钱这些年才刚还完。”
“那怎么想卖了呢?”江弦问。
“害。”
唐哲叹一口气,“这不都是为了孩子么,我闺女明年就大学毕业,前段时间跟我说,她毕业以后不想留在国内,想出国。
我去了解了一下,这出国可不是一笔小花销,跟她妈说了,她妈说不同意,孩子就在家里闹,说我们不支持她的梦想,不配当她父母。
眼瞅着孩子成宿成宿的掉眼泪,我一想,算了,这钱攒着又能干啥?
你说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奋斗一辈子,那不就为了孩子么?包括这房子,以后还不是给她留的么?
孩子现在想出国,我们当家长的,必须得支持啊。
我就跟她妈商量,干脆给房子卖了,我们再搬回宿舍里住,在哪儿不是住啊。”
“.”
江弦默默听完,感叹一声。
可怜天下父母心!
再一琢磨。
唐哲这一家子,那不妥妥的地狱笑话么?
孩子哭着闹着要出国,爹妈把房子卖了支持,等孩子出国归来成了海龟,一家六口人齐心协力奋斗30年,终于又把卖掉的房子给买回来了。
“您打算卖个什么价儿?”
唐哲看他一眼,“您瞧六万成不?”
“.”
话音未落,江弦扭头就走。
“哎哎哎?”
唐哲赶紧去追,“这是干啥啊,您要觉着不合适咱再谈么。”
“您这太黑了。”
江弦回过头来,一脸的义愤填膺,“您那会儿多少钱买的?三万六!您这房子都住几年了?五年了!
怎么着啊?合着您住了五年的房子,卖给我,还能涨上三万?”
“瞧您这话。”
唐哲着急道:“那我这三万六,他就是存银行里,存个五年存个定期,那都存多少了?”
“那您倒是去存啊。”
江弦双手掐腰,“那钱存银行里赚利息合情合理,那你这是啥啊?您这是房子!怎么着啊?这房子您住着点儿还得涨着点儿啊?”
他这话说的理直气壮。
因为这会儿房子的属性还是住人,还不是商品。
这会儿连“炒房”这个概念都没有!
“炒房”那都是90年代的事儿了。
所以他说这话,在江国庆、徐晨辉包括唐哲听来,完全没任何问题。
房子你住了。
你还要涨价?
这不既要又要么?!
好事儿全让你占了!
“那您觉着多少合适?”唐哲看向江弦。
“四万吧。”
江弦琢磨半天,给了唐哲一个他觉着还算可以的报价。
“这哪行啊?”
唐哲着急,“这么大的房子,您全京城上哪儿4万去买一套啊?”
“那您自个儿琢磨吧。”江弦道。
这房子他不急着住,反倒是唐哲急着用钱,所以现在着急的是唐哲不是他江弦。
“我们先告辞了,您自己个儿好好想想,要是有主意了,咱们再联系。”
喝完唐哲给倒得热茶,江弦拉着江国庆、徐晨辉离开。
坐到伏尔加上,徐晨辉饶有兴致的打听:
“江哥,您买这么多房子干啥啊?这也住不过来啊。”
“买来存信的。”
江弦笑道:“读者给我的来信太多了,没地儿搁,干脆多买几套房子一并存着。”
冯沐一脸严肃道:“你人在这儿,这个东西我就不看了,这个奖你是怎么想的,详细说说。”
“还是评选优秀的中篇、短篇,中短篇创作周期短,不能像茅奖那样好几年才办一次,还是要每两年一小评,在两年一评的基础上,每四年再进行一次大评.”
江弦侃侃而谈着自己的设想。
冯沐和唐达成听得频频点头,觉得江弦这个设想不仅可行,而且成熟。
这小子不光写文章是一把好手,做起工作来也是一绝!
这样的想法同时在冯沐和唐达成的心底浮现。
“另外呢,还有一个点,我觉得短篇和中篇的获奖数量得改一下。”
“数量得改?”
“嗯。”
江弦点点头,“这些年的优秀评选,一直是短篇数量多,中篇数量少,就说今年,短篇要选的数量,几乎是中篇的一半。”
“我觉得这个不对。”
“中短篇,中篇的篇幅和内容更适合广泛的社会反响和深度探讨,而且中篇的篇幅适中,既能够容纳复杂的故事情节,也能保持较高的文学价值。”
“所以应该稍微多设置一些中篇的数量,至少应该反过来,让中篇的数量是短篇的两倍。”
“这个有道理”
孔罗荪想了想:“中篇往往能够更好地平衡故事性和文学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市场的关注,应该多鼓励中篇的创作。”
冯沐和唐达成静静听完,又听江弦补充一句:
“还有一点,推荐作品的时候,咱们还是限制在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比较好,免得有个别作家,好几部作品同时获奖。”
“.”
冯沐、唐达成和孔罗荪同时看向江弦。
个别作家?
你说的这个个别作家,难道不就是你自己?
除了你,还有谁能每篇都受到读者们的狂热追捧。
“倒也不用卡的这么死。”
冯沐道:“短篇是短篇,中篇是中篇,我们还是应该允许一名作家同时获得短篇和中篇奖项的。”
江弦心领神会,知道这话是冯沐补偿给他的。
不过他心里也已经够满足了。
江弦清楚,这次优秀评选,要真让他拿七个奖,那可就全乱套了。
所以改制是一定要改的,至于改的方式,那就全由江弦说了算,也是他给自己找回点补偿的地方。
那就改了这个优秀评选。
改成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
把含金量提起来。
这样就算是江弦拿不到这七个优秀奖,他心里也没什么不平衡的。
就是七个优秀奖,那也比不上这一个鲁迅文学奖啊!
而且照目前冯沐的话办下去,很有可能还是两个鲁迅文学奖。
江弦的提议很快在作协内部进行讨论。
讨论非常激烈。
赞同这项提议的人不少,反对的声音也有很多。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赞成的声音比较大,而且大部分人都觉得江弦的构想很好。
用最擅长写长篇的茅盾来为长篇文学奖项命名。
当然也要用最擅长写中、短篇的鲁迅来为中、短篇文学奖项命名。
这个奖,冠以鲁迅之名,那真是再合适不过!
时间紧迫,觉得方案可行,鲁迅文学奖的事情迅速敲定下来,书记处把戳一盖,文件下发,确定今年不办全国优秀评选,改办成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原本操办全国中篇、短篇评选的评委会成员们也都摇身一变,成了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小组成员。
另一边,江弦则是跟着他爹江国庆一块儿跑去了团结湖。
对于这会儿的京城人来说,团结湖这地儿一年都来不了一趟,太远太远了。
这会儿二环内的京城人管去南城叫城外,出二环一律叫去郊区,连日坛使馆区什么的都算东郊,西外动物园算西郊,更何况三环的团结湖呢?
当然了,现在也没三环这概念。
团结湖,你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地儿没什么古老的历史。
在古代,哪有团结这词儿啊?顶多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但当时有水碓子这地名了。
碓子就是舂米的东西,砸年糕那种用具,相当于蒜臼子,水碓子就是用水力来驱动的,在古代未必算高科技,但也属于人工智能了,这就说明当地水多,所以才有这种机械设备。
新中国成立之后,京城先改造了龙须沟这种地方,也就是在市区的环境。
后来是抗美援朝那会儿,美国的李奇微投了细菌弹,造成东北地区瘟疫,全国因此展开爱国卫生运动。
于是京城开始大规模地整治这些水沟水洼子一类容易被污染的地区,之后就重点改造出了“四大湖”:青年湖、人定湖、太平湖还有团结湖。
除了太平湖是因为靠近北太平庄得名“太平”,其他“青年”“人定”“团结”这都是新词汇。
太平湖71年就被填了,另外三个湖一直都是公园,而且公园还收费。
当然了,江弦和江国庆俩人也不上公园儿去,坐着伏尔加一路到团结湖南一条的两栋小楼前才停下。
“两栋楼,一共161套房,拢共1.2万平米,平均下来每套房74平米,那会儿卖的时候,不分楼层、户型,一律400块钱一平米,算下来,也就是平均3万块钱整一套.”江国庆给江弦介绍说。
江弦笑了笑,“可以啊老爷子,了解的还挺详细。”
江国庆哼了一声,“那位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来买房子那能俩手拎个脑袋就过来么?可不得事先调查好。”
俩人说着下了车,江弦抬头看向面前的两栋楼,分别是1号楼和2号楼。
这两栋楼,是团结湖在京城房地产历史上的第一,无人能超越,因为这里是京城第一个公开发售商品房的社区。
那还是80年的事儿了,那会京城开始了商品房试点,就是这两栋楼,不管是谁,只要有钱就能买。
三万块一整套,老爷子说的是当年的价儿。
那是80年,普通家庭一年能攒100块钱就算很牛的了。
万元户那时候都得戴大红花。
3万块,普通家庭想都不敢想的数字,京城那会儿人均工资应该是70块钱左右,也就是一年800,那3万块,约等于不吃不喝40年。
注意了,这还是人均,是你和马云的人均,是潘长江和姚明的人均,实际情况还有可能比一年800更少。
因此,这160套房,卖了整整半年才全卖掉。
而且就在这次之后,商品房形式在京城就给叫停了,改为了公房销售为主的模式。
啥叫公房销售为主呢?
就是让公房的居住者把房子买下来,工龄房龄什么都可以折算,一套房万把块钱吧。
然后拿着这笔回笼的钱再去盖房,分给各单位员工。
“瞧瞧这小区。”
江国庆打量着四周,“这环境,这楼盖得,多现代化?当初要是来这儿买房多好?”
“有啥好的,鸽子笼。”江弦说。
80年的他,尚且囊中羞涩,在商品房和四合院之间先选择了四合院。
不过要说居住舒适程度,那还是商品房更佳,有了江年年以后,江弦这个想法就更加强烈,觉得还是住在楼房里头方便。
虎坊路15号那房子央视和作协还撕得火热呢,他当然弄不到手里,目光就盯上了全京城唯一的商品房。
江国庆给他找了这么久,这才找着这么一家愿意出手的,这房子虽然贵,但房屋产权这一块儿,那绝对是安全的。
从二单元进去,上到三楼,敲开房门,一个戴眼镜身材有点儿矮胖的男人开的门,看着约莫四十来岁。
“来看房子的吧?”
“对。”
江弦递过去手,“同志,怎么称呼?”
“唐哲。”
“哦,我姓江,您叫我江先生就行。”
江弦一边说一边上下打量唐哲。
他打量唐哲的同时,唐哲也同样上下打量着他。
见江弦气度不凡,穿着还不简单,身旁还跟着个看似秘书的小年轻,便明白这个姓江的人有点实力,身份一定比较尊贵。
于是把门敞开。
“快进来吧,先进来看看。”
“行,我们看看房子。”
江弦进了屋子,四下打量看了一遍。
三室一厅带一厨房一卫生间,尽管卧室布局较为紧凑,但基本满足普通人居住需求。
而且作为全国最早的商品房,房屋结构设计的相当不错,南北通透,采光充足。
“当时卖的时候一共三个户型,我们家这是大户型,一共90平米。”唐哲在旁边儿介绍说,“我们家一共九口人,一块儿住着都不挤。”
“当年能买得起这套房子,你们家经济条件不错啊。”江弦说。
“我们家正式工多,五口人都领工资,老爷子也攒了点儿积蓄,又找朋友借了点儿,紧紧巴巴算是凑齐了,三万六,借的钱这些年才刚还完。”
“那怎么想卖了呢?”江弦问。
“害。”
唐哲叹一口气,“这不都是为了孩子么,我闺女明年就大学毕业,前段时间跟我说,她毕业以后不想留在国内,想出国。
我去了解了一下,这出国可不是一笔小花销,跟她妈说了,她妈说不同意,孩子就在家里闹,说我们不支持她的梦想,不配当她父母。
眼瞅着孩子成宿成宿的掉眼泪,我一想,算了,这钱攒着又能干啥?
你说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奋斗一辈子,那不就为了孩子么?包括这房子,以后还不是给她留的么?
孩子现在想出国,我们当家长的,必须得支持啊。
我就跟她妈商量,干脆给房子卖了,我们再搬回宿舍里住,在哪儿不是住啊。”
“.”
江弦默默听完,感叹一声。
可怜天下父母心!
再一琢磨。
唐哲这一家子,那不妥妥的地狱笑话么?
孩子哭着闹着要出国,爹妈把房子卖了支持,等孩子出国归来成了海龟,一家六口人齐心协力奋斗30年,终于又把卖掉的房子给买回来了。
“您打算卖个什么价儿?”
唐哲看他一眼,“您瞧六万成不?”
“.”
话音未落,江弦扭头就走。
“哎哎哎?”
唐哲赶紧去追,“这是干啥啊,您要觉着不合适咱再谈么。”
“您这太黑了。”
江弦回过头来,一脸的义愤填膺,“您那会儿多少钱买的?三万六!您这房子都住几年了?五年了!
怎么着啊?合着您住了五年的房子,卖给我,还能涨上三万?”
“瞧您这话。”
唐哲着急道:“那我这三万六,他就是存银行里,存个五年存个定期,那都存多少了?”
“那您倒是去存啊。”
江弦双手掐腰,“那钱存银行里赚利息合情合理,那你这是啥啊?您这是房子!怎么着啊?这房子您住着点儿还得涨着点儿啊?”
他这话说的理直气壮。
因为这会儿房子的属性还是住人,还不是商品。
这会儿连“炒房”这个概念都没有!
“炒房”那都是90年代的事儿了。
所以他说这话,在江国庆、徐晨辉包括唐哲听来,完全没任何问题。
房子你住了。
你还要涨价?
这不既要又要么?!
好事儿全让你占了!
“那您觉着多少合适?”唐哲看向江弦。
“四万吧。”
江弦琢磨半天,给了唐哲一个他觉着还算可以的报价。
“这哪行啊?”
唐哲着急,“这么大的房子,您全京城上哪儿4万去买一套啊?”
“那您自个儿琢磨吧。”江弦道。
这房子他不急着住,反倒是唐哲急着用钱,所以现在着急的是唐哲不是他江弦。
“我们先告辞了,您自己个儿好好想想,要是有主意了,咱们再联系。”
喝完唐哲给倒得热茶,江弦拉着江国庆、徐晨辉离开。
坐到伏尔加上,徐晨辉饶有兴致的打听:
“江哥,您买这么多房子干啥啊?这也住不过来啊。”
“买来存信的。”
江弦笑道:“读者给我的来信太多了,没地儿搁,干脆多买几套房子一并存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