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道高举“为翟让复仇”之旗,本就占据道义高地。
今他又大败宇文化及,只待彻底剿灭其残部,夺得传国玉玺,就能完全继承隋室的三分王统之一,——且不像李渊本隋旧臣,还是“名正言顺”地得到,声威势将更盛,名望势将更隆。
这种情况下,因过往的杀翟让之举,就会有两个棘手的麻烦,如两根致命的芒刺,出现在李密面前,直指其腹背要害。正就是房彦藻言到的“周文举等割据”与“攻洛阳诸部”,——或者更准确说,是“攻洛阳诸部”中的瓦岗旧部,以及原本属於山东等地义军之各部。
瓦岗旧部如单雄信、徐世绩等,不必多说。李密现对徐世绩就已深怀疑忌。梁郡周文举、东平徐圆朗等,有的与翟让旧谊匪浅,有的本身亦山东草莽义军出身,与翟让、李善道堪称同气连枝。如此,则值李善道声望如日中天之际,谁敢保证周文举、徐圆朗等不会改换门庭?
此一担忧,如果真的出现,李密的后方就岂止是荥阳一地之患?恐是山东震动,根基动摇之危!又连及前线攻洛的数十万大军,搞不好,也会因此一朝大乱,分崩离析。
“明公当时诛翟让,实非得已。”李密杀翟让时,祖君彦尚未投效,他捋须长叹,语带复杂,“翟让自恃元勋,既拥明公为主,复不以臣自居,致使义军百万之众,令出多门,号令难行。此獠不除,洛阳难下。只是,当时殊未能料到洛阳竟这等难克,亦未想到李善道此子能在河北立稳根基,更不曾料想到宇文化及弑君,而旋又被李善道所破。”
叹息声中,充满了对时势难料的无奈与深深的惋惜。
帐内沉寂。
炭火盆里的火光跳跃不定,映照众人变幻的脸色。
王伯当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无话可说。
房彦藻揭示的,是血淋淋的现实,是李密阵营深藏已久的致命软肋与无法愈合的隐痛!
诛杀翟让,固然在彼时巩固了权柄,却也埋下了难以消弭的信任裂痕与道义亏欠。
如今,在李善道携“复仇”大义与赫赫武功、将得隋王统的强势冲击下,这些深埋的危机、亏欠与政治上的深远影响,如似决堤之水,汹涌的全面爆发。
房彦藻见王伯当默然,不再激烈反对自己“策反元文都”此议,便转向李密,说道:“明公,话说回来,王公方才所言,也确实是根本之论,解决李善道威胁之关键,确系於洛阳!是以,就元文都之此提议……”他斟酌地说道,“臣愚见,不妨做两手准备。”
“孝朗,细陈之。”
房彦藻应了声是,说道:“一方面,策反他之事,可再遣得力之人,再做一次尝试;另一方面,若策反终不可为,则其所谓‘联兵’、‘迎明公入朝辅政’此言,虽包藏祸心,其中未必无可供我利用之隙!何不权且应之?此中分寸,需明公圣心独断!”
李密抚须,沉吟良久,看向了祖君彦:“祖公何意?”
祖君彦起身进言,说道:“明公,策反元文都此谋,依臣看,怕是难成了。王将军与房长史的建议,臣细细听了,都很有道理。臣以为,二公之议,似皆可用之,并行不悖。一则,如房长史建言,对元文都可作两手准确;一则,如王将军建言,对洛阳城全力猛攻。
“设若能如王将军所言,旬日内就可将洛阳拔取,自是上善。且加强攻势本身,亦可震慑元文都,对他造成压力,也许能迫使其重新考虑明公之招揽。而万一,旬日内仍难克城,又元文都拒不受召,则他的这个提议,不妨可再作考量,权作缓兵或分化之计。”
他顿了一下,续道,“至於山东诸郡,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宜再遣得力重臣,速往荥阳、梁郡、东平等地,协助郑长史,宣慰地方,大力擢用郡县名士入幕,同时厚加封赏周文举、徐圆朗、孟海公等辈,务求先稳住地方人心,挫败李善道图谋,为大军攻取洛阳争得时间!”
祖君彦之议,综合了王伯当的强攻决心、房彦藻的政治洞察,称得上是一个相对稳妥的折中方案。简言之,他的意见即军事增强攻势,政治手段并行,后方安抚紧随。
李密缓缓站起身,踱步到帐门口。
他掀开厚重的帐帘,凛冽的寒风灌入,吹得帐内灯火摇曳。
帐外,是深秋无边的黑夜。
远处洛阳城头的点点火光,与围於洛阳城外的魏军连营的无尽篝火,如似繁星倒落。
秋夜的寒气,砭人肌骨。
他负手而立,久久远眺黑暗中洛阳模糊的城廓。
王伯当的忠勇,房彦藻的老辣,祖君彦的周全,还有此次围城以来,连日攻城的激烈,郑颋最新奏报上触目惊心的内容,元文都“大丞相”的许诺。种种思绪在他胸中激烈碰撞。
帐中诸人屏息,静待他的抉择,唯闻帐帘在寒风中发出轻微的拍打声。
李密转过身,脸上已是一片决然。
他决心已下。
“传令!一,各攻城部队,自明日起,全军猛攻,昼夜不息!伯当!”
王伯当精神一振,带着甲叶的簌簌,声如洪钟:“臣在!”
“再拨你精卒两万。明日起,城东为主攻方向。给孤打出雷霆万钧之势!让王世充、元文都等知道,孤破洛阳之决心,坚如铁石!”
王伯当抱拳领命,战意昂然:“臣领命!城不破,誓不还!”
“二,孝朗。”
房彦藻躬身:“臣在。”
“遣吏再入洛阳,做最后尝试。告诉元文都,孤耐心有限!若再执迷,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李密语气森然。
房彦藻肃然应道:“臣领命!”
“三,若元文都依旧不降,洛阳又实在攻之不下,——便以伯当所说的‘旬日’为限,旬日之后,对元文都‘联兵’之议,准可虚与周旋。孝朗,此事,也由你操持。”
房彦藻应诺。
“四,敕令郑颋!持孤节钺,接旨即行,循抚山东诸郡。首要之务,开仓济民,辟除当地贤良入幕,招揽豪杰,年高德劭者,允其便宜授与散官。祖公,拟几份给周文举、李公逸、徐圆朗、孟海公等的令旨,对彼等诸辈加官进爵,给以重赏。孤许他们,待洛阳平定之后,必有裂土之封!以稳山东诸郡人心。告与郑颋,荥阳、东郡若有闪失,法不容情!”
“诺!”祖君彦领命。
“五,传令裴仁基、孟让、单雄信、徐世绩诸将,不论在城北战场,抑或城东战场,悉听伯当调遣,全力配合伯当攻城。伯当,旬日之期,孤等你捷报!”
一连串命令,基本采用了祖君彦的折中之策,条理清晰,杀伐果断,又含权谋机变。
王伯当慨然应道:“旬日不破,臣提头复命!”
“都去办吧!”
房彦藻、祖君彦、王伯当齐齐躬身,退出大帐。
脚步声很快就远去,消失在了夜风里。
帅帐内,只剩下李密一人。
他再度望着洛阳城的方向,适才下令时的威严褪去,少见地露出了点彷徨、苦恼、深忧之色。
破城,似乎触手可及,却又仿佛隔着重峦叠嶂。
……
与此同时。
洛阳宫城,一处府衙,元文都正也在与一人秘密议事。
案上放着李密的回信。
与元文都议事此人,三四十岁年龄,身形高大,相貌堂堂,长须飘然。若细看之,眉眼隐约与李善道的大舅子卢承道,有些许相似。这人名叫卢楚,却亦范阳卢氏苗裔,出身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其人本也是洛阳的留守官员,前时与元文都、皇甫无逸、段达等拥立了越王杨侗继位后,他以拥立之功,加上与元文都的私交关系,得任新朝的尚书左丞、兼左备身将军。
“元公,李、李密以台阁之任许公,倒、倒是舍得。”卢楚少年便有才名,只他有个生理上的缺陷,便是口齿,性格也比较急躁,是以他虽出身卢氏,早年的仕宦经历颇有些蹉跎。
元文都历仕周、隋,是两代四朝老臣,年龄比卢楚大得多,六十多岁了,须发花白。
比之卢楚年轻时仕宦的不甚如意,他却是在前代北周时也好,入隋后也好,以北魏宗室之后的身份、以其本身明辩有器干的才能,仕宦的道路都是顺风顺水。北周时,他以随侍天子左右的右侍上士此职起家,入隋后,历仕内史舍人、尚书左丞、太府卿等职,皆有能名,杨广继位之后,他得拜御史大夫,深受信用。大业十三年,与段达、皇甫无逸等并为东都留守。拥戴杨侗为新主后,他现任新朝的内史令,拜鲁国公,兼左骁卫大将军、摄右翊卫将军等职。
元文都这时正背着手,在铺着毡毯的地面上来回踱步。
闻得卢楚此语,他止下脚步,转向卢楚,神色凛然,说道:“子畏,莫说台阁之任,老夫受隋重恩,唯忠义报之。便他承诺我大丞相之位,我也不会与他同流合污。”
“是、是,明公之忠义,自非李密这等狼子野心之贼可知!只是……”卢楚眉头微蹙,“明、明公给他的去信,已经两日了,李密那边,还是杳无音信。莫、莫非他看穿了明公的计策?”
“看穿?子畏,你真还指望李密会信了我信中‘联兵’、‘迎他入朝辅政’之辞?子畏!我等所谋,是为‘驱虎吞狼,祸水北引’之明谋也。李密枭雄之姿,岂能不识?他之所以两日不给我回信,我窃度之,不外乎一个字。”
卢楚问道:“一个字?”
“等。”
卢楚摸了摸胡须,说道:“等?”
“他拥众百万,攻我洛阳,已经年余。久战之余,今我城中,兵疲粮乏。他等的便是我城中再也支撑不住,等他攻破城墙!或者……”元文都面带忧虑,“等我城内生变!”
卢楚点头道:“明、明公所言极是。可若真是如此,明公驱虎吞狼的缓兵之策不得用之,我等又该、该如何是好?总不能就真的等到李密攻破城墙,等到我城内有、有奸贼响应?”
“方下之计,你我的对策也只有一个字。”
卢楚说道:“何字?”
“也是个等字!”
卢楚说道:“明、明公此话怎讲?”
元文都望向窗外,夜色深沉,将近四更,他说道:“李密攻势虽猛,我城中虽粮秣日蹙,兵马日疲,然王世充、皇甫公等亲临城头巡抚,士气未堕。只要人心未散,远的不敢说,至少十天半月内,这洛阳城,李密就还攻不进来!十天半月,也许就已足够了!”
“明、明公指的是李善道?明公莫不是以为,十天半月之内,李善道也许就会率兵南下,来解、解我之围?”卢楚猜测说道。
元文都摇了摇头,说道:“我给李善道的去信,比给李密的去信为早,迟迟不见他的回信。我料之,当不是因我城被围,他的回信进不来,很可能,是他对我的提议根本不感兴趣。
“李善道此贼,与李密还是有些不同的。翟让为其旧主,被李密杀后,他其时实力远逊李密,却毫不犹豫地就与李密决裂,打出了为翟让报仇的旗号。只由此一点,就可看出,他不是反复投机之徒。故而,对我的去信,他不与回复,……哼,其实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这话,顶多是事后诸葛亮。
如果真在他的料中,他又何必去主动去这封信,自讨其辱?
卢楚点头说道:“明、明公深思远虑,仆敬佩万分。可、可若不是李善道十天半月内会来解我洛阳之围,则明、明公所指的“等”,仆愚钝,究、究竟是在等什么?”
“你说起李善道,倒也不为错。我等的,正就是李善道。不过,不是等他来救我洛阳,李善道既与李密仇敌,他又新败了宇文化及,声威大振,料之,他必不会坐视李密夺下洛阳。十天半月之内,他即便不会来解我洛阳之围,却也不能排除他会趁李密全力攻城之机,袭取荥阳等郡。子畏,我等的就是这个时候!李善道只要袭取荥阳,李密在我洛阳城外,肯定就坐不住了。到时,我请他入朝辅政此议,他就算明知是饵,也由不得了,他亦只能咬下!”
卢楚应道:“明、明公高见,果然非仆能及。
“子畏,我知道这些天城中人心不宁。我等今各所领,亦有将职,军务诸事,不可尽付王世充、皇甫公、段公等。天快亮了,你听,魏贼的鼓角声已响,今日的守城战又将打响。我意,辛劳你一趟,你今日代我登城,也巡抚一下前线将士。告诉他们,只要坚守,城就必可守!”
卢楚虽是文臣,性子刚强,却是个有胆色的。大业十二年,他从杨广巡幸到洛阳时,目睹洛阳留守官员的贪腐行为,“每存纠举,无所回避”,其刚正的作风,令东都显贵无不忌惮,——也正因此事,他之后才被杨广留在了洛阳。弹劾官员,他无所回避,到前线抚慰兵士,他更是没甚可怕。当下起身,慷慨领诺,他应道:“明、明公放心,仆必竭尽全力,鼓舞士气。”
等得卢楚辞出,为登城做准备而去,室内只余元文都一人。
油灯火苗跳了跳,映得他脸上忽明忽暗。
休说他在卢楚面前,看似信心十足,然他怎会不知,他这是在玩火?可眼下的洛阳,名为隋都,实已为一无援孤城,除了驱虎吞狼,已无别的路可走。虽然这驱虎吞狼之策,在魏军持续不断的猛攻、李善道的置之不理和洛阳城自身摇摇欲坠的危机面前,显得这么脆弱而渺茫。
秋夜深沉,洛阳城内外,敌我之间,一场豪赌,在血与火的边缘,无声地进行着。
火光的映照下,元文都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墙上悬挂的地图。
他的视线落点并非洛阳,而是北方,是越过黄河的河北之地。
这驱虎吞狼之策若想成功,关键在李善道!或许就“李善道对自己的主动求盟不感兴趣”这点,他是料对了;但更重要的,究竟“李善道必不会坐视李密得洛阳,当会趁李密攻城之际,袭取荥阳”这点,他又能不能料对?若其出兵,此计可成;若其按兵,此计危矣!
元文都紧盯地图上的河北方位、盯着贵乡县所在之处,指尖无意识地划出地图上黄河的曲线,心头忐忑,一根弦绷得紧紧的,成败之机,尽操别人之手,悬於河北未知的一线之间。
今他又大败宇文化及,只待彻底剿灭其残部,夺得传国玉玺,就能完全继承隋室的三分王统之一,——且不像李渊本隋旧臣,还是“名正言顺”地得到,声威势将更盛,名望势将更隆。
这种情况下,因过往的杀翟让之举,就会有两个棘手的麻烦,如两根致命的芒刺,出现在李密面前,直指其腹背要害。正就是房彦藻言到的“周文举等割据”与“攻洛阳诸部”,——或者更准确说,是“攻洛阳诸部”中的瓦岗旧部,以及原本属於山东等地义军之各部。
瓦岗旧部如单雄信、徐世绩等,不必多说。李密现对徐世绩就已深怀疑忌。梁郡周文举、东平徐圆朗等,有的与翟让旧谊匪浅,有的本身亦山东草莽义军出身,与翟让、李善道堪称同气连枝。如此,则值李善道声望如日中天之际,谁敢保证周文举、徐圆朗等不会改换门庭?
此一担忧,如果真的出现,李密的后方就岂止是荥阳一地之患?恐是山东震动,根基动摇之危!又连及前线攻洛的数十万大军,搞不好,也会因此一朝大乱,分崩离析。
“明公当时诛翟让,实非得已。”李密杀翟让时,祖君彦尚未投效,他捋须长叹,语带复杂,“翟让自恃元勋,既拥明公为主,复不以臣自居,致使义军百万之众,令出多门,号令难行。此獠不除,洛阳难下。只是,当时殊未能料到洛阳竟这等难克,亦未想到李善道此子能在河北立稳根基,更不曾料想到宇文化及弑君,而旋又被李善道所破。”
叹息声中,充满了对时势难料的无奈与深深的惋惜。
帐内沉寂。
炭火盆里的火光跳跃不定,映照众人变幻的脸色。
王伯当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无话可说。
房彦藻揭示的,是血淋淋的现实,是李密阵营深藏已久的致命软肋与无法愈合的隐痛!
诛杀翟让,固然在彼时巩固了权柄,却也埋下了难以消弭的信任裂痕与道义亏欠。
如今,在李善道携“复仇”大义与赫赫武功、将得隋王统的强势冲击下,这些深埋的危机、亏欠与政治上的深远影响,如似决堤之水,汹涌的全面爆发。
房彦藻见王伯当默然,不再激烈反对自己“策反元文都”此议,便转向李密,说道:“明公,话说回来,王公方才所言,也确实是根本之论,解决李善道威胁之关键,确系於洛阳!是以,就元文都之此提议……”他斟酌地说道,“臣愚见,不妨做两手准备。”
“孝朗,细陈之。”
房彦藻应了声是,说道:“一方面,策反他之事,可再遣得力之人,再做一次尝试;另一方面,若策反终不可为,则其所谓‘联兵’、‘迎明公入朝辅政’此言,虽包藏祸心,其中未必无可供我利用之隙!何不权且应之?此中分寸,需明公圣心独断!”
李密抚须,沉吟良久,看向了祖君彦:“祖公何意?”
祖君彦起身进言,说道:“明公,策反元文都此谋,依臣看,怕是难成了。王将军与房长史的建议,臣细细听了,都很有道理。臣以为,二公之议,似皆可用之,并行不悖。一则,如房长史建言,对元文都可作两手准确;一则,如王将军建言,对洛阳城全力猛攻。
“设若能如王将军所言,旬日内就可将洛阳拔取,自是上善。且加强攻势本身,亦可震慑元文都,对他造成压力,也许能迫使其重新考虑明公之招揽。而万一,旬日内仍难克城,又元文都拒不受召,则他的这个提议,不妨可再作考量,权作缓兵或分化之计。”
他顿了一下,续道,“至於山东诸郡,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宜再遣得力重臣,速往荥阳、梁郡、东平等地,协助郑长史,宣慰地方,大力擢用郡县名士入幕,同时厚加封赏周文举、徐圆朗、孟海公等辈,务求先稳住地方人心,挫败李善道图谋,为大军攻取洛阳争得时间!”
祖君彦之议,综合了王伯当的强攻决心、房彦藻的政治洞察,称得上是一个相对稳妥的折中方案。简言之,他的意见即军事增强攻势,政治手段并行,后方安抚紧随。
李密缓缓站起身,踱步到帐门口。
他掀开厚重的帐帘,凛冽的寒风灌入,吹得帐内灯火摇曳。
帐外,是深秋无边的黑夜。
远处洛阳城头的点点火光,与围於洛阳城外的魏军连营的无尽篝火,如似繁星倒落。
秋夜的寒气,砭人肌骨。
他负手而立,久久远眺黑暗中洛阳模糊的城廓。
王伯当的忠勇,房彦藻的老辣,祖君彦的周全,还有此次围城以来,连日攻城的激烈,郑颋最新奏报上触目惊心的内容,元文都“大丞相”的许诺。种种思绪在他胸中激烈碰撞。
帐中诸人屏息,静待他的抉择,唯闻帐帘在寒风中发出轻微的拍打声。
李密转过身,脸上已是一片决然。
他决心已下。
“传令!一,各攻城部队,自明日起,全军猛攻,昼夜不息!伯当!”
王伯当精神一振,带着甲叶的簌簌,声如洪钟:“臣在!”
“再拨你精卒两万。明日起,城东为主攻方向。给孤打出雷霆万钧之势!让王世充、元文都等知道,孤破洛阳之决心,坚如铁石!”
王伯当抱拳领命,战意昂然:“臣领命!城不破,誓不还!”
“二,孝朗。”
房彦藻躬身:“臣在。”
“遣吏再入洛阳,做最后尝试。告诉元文都,孤耐心有限!若再执迷,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李密语气森然。
房彦藻肃然应道:“臣领命!”
“三,若元文都依旧不降,洛阳又实在攻之不下,——便以伯当所说的‘旬日’为限,旬日之后,对元文都‘联兵’之议,准可虚与周旋。孝朗,此事,也由你操持。”
房彦藻应诺。
“四,敕令郑颋!持孤节钺,接旨即行,循抚山东诸郡。首要之务,开仓济民,辟除当地贤良入幕,招揽豪杰,年高德劭者,允其便宜授与散官。祖公,拟几份给周文举、李公逸、徐圆朗、孟海公等的令旨,对彼等诸辈加官进爵,给以重赏。孤许他们,待洛阳平定之后,必有裂土之封!以稳山东诸郡人心。告与郑颋,荥阳、东郡若有闪失,法不容情!”
“诺!”祖君彦领命。
“五,传令裴仁基、孟让、单雄信、徐世绩诸将,不论在城北战场,抑或城东战场,悉听伯当调遣,全力配合伯当攻城。伯当,旬日之期,孤等你捷报!”
一连串命令,基本采用了祖君彦的折中之策,条理清晰,杀伐果断,又含权谋机变。
王伯当慨然应道:“旬日不破,臣提头复命!”
“都去办吧!”
房彦藻、祖君彦、王伯当齐齐躬身,退出大帐。
脚步声很快就远去,消失在了夜风里。
帅帐内,只剩下李密一人。
他再度望着洛阳城的方向,适才下令时的威严褪去,少见地露出了点彷徨、苦恼、深忧之色。
破城,似乎触手可及,却又仿佛隔着重峦叠嶂。
……
与此同时。
洛阳宫城,一处府衙,元文都正也在与一人秘密议事。
案上放着李密的回信。
与元文都议事此人,三四十岁年龄,身形高大,相貌堂堂,长须飘然。若细看之,眉眼隐约与李善道的大舅子卢承道,有些许相似。这人名叫卢楚,却亦范阳卢氏苗裔,出身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其人本也是洛阳的留守官员,前时与元文都、皇甫无逸、段达等拥立了越王杨侗继位后,他以拥立之功,加上与元文都的私交关系,得任新朝的尚书左丞、兼左备身将军。
“元公,李、李密以台阁之任许公,倒、倒是舍得。”卢楚少年便有才名,只他有个生理上的缺陷,便是口齿,性格也比较急躁,是以他虽出身卢氏,早年的仕宦经历颇有些蹉跎。
元文都历仕周、隋,是两代四朝老臣,年龄比卢楚大得多,六十多岁了,须发花白。
比之卢楚年轻时仕宦的不甚如意,他却是在前代北周时也好,入隋后也好,以北魏宗室之后的身份、以其本身明辩有器干的才能,仕宦的道路都是顺风顺水。北周时,他以随侍天子左右的右侍上士此职起家,入隋后,历仕内史舍人、尚书左丞、太府卿等职,皆有能名,杨广继位之后,他得拜御史大夫,深受信用。大业十三年,与段达、皇甫无逸等并为东都留守。拥戴杨侗为新主后,他现任新朝的内史令,拜鲁国公,兼左骁卫大将军、摄右翊卫将军等职。
元文都这时正背着手,在铺着毡毯的地面上来回踱步。
闻得卢楚此语,他止下脚步,转向卢楚,神色凛然,说道:“子畏,莫说台阁之任,老夫受隋重恩,唯忠义报之。便他承诺我大丞相之位,我也不会与他同流合污。”
“是、是,明公之忠义,自非李密这等狼子野心之贼可知!只是……”卢楚眉头微蹙,“明、明公给他的去信,已经两日了,李密那边,还是杳无音信。莫、莫非他看穿了明公的计策?”
“看穿?子畏,你真还指望李密会信了我信中‘联兵’、‘迎他入朝辅政’之辞?子畏!我等所谋,是为‘驱虎吞狼,祸水北引’之明谋也。李密枭雄之姿,岂能不识?他之所以两日不给我回信,我窃度之,不外乎一个字。”
卢楚问道:“一个字?”
“等。”
卢楚摸了摸胡须,说道:“等?”
“他拥众百万,攻我洛阳,已经年余。久战之余,今我城中,兵疲粮乏。他等的便是我城中再也支撑不住,等他攻破城墙!或者……”元文都面带忧虑,“等我城内生变!”
卢楚点头道:“明、明公所言极是。可若真是如此,明公驱虎吞狼的缓兵之策不得用之,我等又该、该如何是好?总不能就真的等到李密攻破城墙,等到我城内有、有奸贼响应?”
“方下之计,你我的对策也只有一个字。”
卢楚说道:“何字?”
“也是个等字!”
卢楚说道:“明、明公此话怎讲?”
元文都望向窗外,夜色深沉,将近四更,他说道:“李密攻势虽猛,我城中虽粮秣日蹙,兵马日疲,然王世充、皇甫公等亲临城头巡抚,士气未堕。只要人心未散,远的不敢说,至少十天半月内,这洛阳城,李密就还攻不进来!十天半月,也许就已足够了!”
“明、明公指的是李善道?明公莫不是以为,十天半月之内,李善道也许就会率兵南下,来解、解我之围?”卢楚猜测说道。
元文都摇了摇头,说道:“我给李善道的去信,比给李密的去信为早,迟迟不见他的回信。我料之,当不是因我城被围,他的回信进不来,很可能,是他对我的提议根本不感兴趣。
“李善道此贼,与李密还是有些不同的。翟让为其旧主,被李密杀后,他其时实力远逊李密,却毫不犹豫地就与李密决裂,打出了为翟让报仇的旗号。只由此一点,就可看出,他不是反复投机之徒。故而,对我的去信,他不与回复,……哼,其实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这话,顶多是事后诸葛亮。
如果真在他的料中,他又何必去主动去这封信,自讨其辱?
卢楚点头说道:“明、明公深思远虑,仆敬佩万分。可、可若不是李善道十天半月内会来解我洛阳之围,则明、明公所指的“等”,仆愚钝,究、究竟是在等什么?”
“你说起李善道,倒也不为错。我等的,正就是李善道。不过,不是等他来救我洛阳,李善道既与李密仇敌,他又新败了宇文化及,声威大振,料之,他必不会坐视李密夺下洛阳。十天半月之内,他即便不会来解我洛阳之围,却也不能排除他会趁李密全力攻城之机,袭取荥阳等郡。子畏,我等的就是这个时候!李善道只要袭取荥阳,李密在我洛阳城外,肯定就坐不住了。到时,我请他入朝辅政此议,他就算明知是饵,也由不得了,他亦只能咬下!”
卢楚应道:“明、明公高见,果然非仆能及。
“子畏,我知道这些天城中人心不宁。我等今各所领,亦有将职,军务诸事,不可尽付王世充、皇甫公、段公等。天快亮了,你听,魏贼的鼓角声已响,今日的守城战又将打响。我意,辛劳你一趟,你今日代我登城,也巡抚一下前线将士。告诉他们,只要坚守,城就必可守!”
卢楚虽是文臣,性子刚强,却是个有胆色的。大业十二年,他从杨广巡幸到洛阳时,目睹洛阳留守官员的贪腐行为,“每存纠举,无所回避”,其刚正的作风,令东都显贵无不忌惮,——也正因此事,他之后才被杨广留在了洛阳。弹劾官员,他无所回避,到前线抚慰兵士,他更是没甚可怕。当下起身,慷慨领诺,他应道:“明、明公放心,仆必竭尽全力,鼓舞士气。”
等得卢楚辞出,为登城做准备而去,室内只余元文都一人。
油灯火苗跳了跳,映得他脸上忽明忽暗。
休说他在卢楚面前,看似信心十足,然他怎会不知,他这是在玩火?可眼下的洛阳,名为隋都,实已为一无援孤城,除了驱虎吞狼,已无别的路可走。虽然这驱虎吞狼之策,在魏军持续不断的猛攻、李善道的置之不理和洛阳城自身摇摇欲坠的危机面前,显得这么脆弱而渺茫。
秋夜深沉,洛阳城内外,敌我之间,一场豪赌,在血与火的边缘,无声地进行着。
火光的映照下,元文都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墙上悬挂的地图。
他的视线落点并非洛阳,而是北方,是越过黄河的河北之地。
这驱虎吞狼之策若想成功,关键在李善道!或许就“李善道对自己的主动求盟不感兴趣”这点,他是料对了;但更重要的,究竟“李善道必不会坐视李密得洛阳,当会趁李密攻城之际,袭取荥阳”这点,他又能不能料对?若其出兵,此计可成;若其按兵,此计危矣!
元文都紧盯地图上的河北方位、盯着贵乡县所在之处,指尖无意识地划出地图上黄河的曲线,心头忐忑,一根弦绷得紧紧的,成败之机,尽操别人之手,悬於河北未知的一线之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最新章节,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最新章节,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