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打开补充讲表第十五面。
我们讲到这个“恒转如瀑流”,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相貌是像一个急速的水流。关于这一点藕益大师有三段的说明,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段又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
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说我们整个生命的本质,就是现前一念心识,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禅宗说,什么是你上座的本来面目?你可以简单的回答说,现前一念心识而已;这个现前一念心识是怎么样成立因果的呢?“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就是当我们一念的心识,对望前面的心识,那这样子它扮演一个果的相貌,因为它把前面的功能给继承下来,所以它是果;其次呢,望后即名为因。当这一念心识对望下一个心识,它又是一个因地,它又有一种招感性。所以我们讲,「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就是因果同居一念。
就是我们一念心识,它同时也是一个果,同时也是一个因。它同时是承受你前面的一个累积的一个果相;同时它对望未来又有一个新的造作性,就是它又是一个因地。所以我们可以说,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只是现前一刹那法”,藕益大师一语道破我们生命的真实相。这个现前一念心识,它这个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这个过去、现在、未来是怎么说的呢,这个时间相是怎么安立的呢?看藕益大师的第二段: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说是假设我们从现在的一个受用的一个心识,来看过去的因地,那么这样子呢“尘点劫前,犹若今日”;因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影相,都含藏在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所以说呢,有些人能够在禅定当中,在做梦当中,他会看到他过去发生过什么事,这样子是怎么回事呢?“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就是你现前一念心识,把你过去的那些影相把它变现出来,然后你再去攀缘,不是你真实的攀缘过去。因为过去已经消失了,不可以再攀缘了。
智者大师他去大苏山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为他讲 法华三昧,他修法华三昧忏,在三七日中诵《法华经》寂然入定。就在这个禅定的现前一念心识当中,他看到了灵山会上,就是佛陀在灵山会上为诸大菩萨,乃至于诸大阿罗汉讲 法华经,他在座。我们一般人从智者大师的佛堂走过去,看到智者大师是坐在佛堂,但是智者大师的生命,他自己的一个受用,他的见闻觉知,他自己是感受到他在佛前听《法华经》。
当然这是一个过去的事情,因为智者大师是过去佛陀说法的时候在旁边听的一个听众;这样子怎么说呢,其实就是智者大师的现识,就是他禅定当时的现前一念心识,把过去的因种变现出来了,他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经验,他在禅定当中,这个善根的触动,把他过去那种殊胜的境界把它逼出来,然后他去攀缘,不是说他去攀缘过去的事,因为过去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攀缘。所以说,从现在来观察过去,还是由现前的心识去变现过去的境界。
从另外一个角度呢,“约现在因,记未来果”。有些人他有神通,他能够从你现前一念心识,看到你未来的相貌。“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非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他能够看到未来,他也是从你一念的心识当中,去“变似未来的果相”,不是攀缘未来的事情,因为未来没有生,根本没有生起的东西没办法攀缘。
说是虚云老和尚在禅堂当中,他在禅定的现前一念心识当中,看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被美国的飞机丢下了两颗***。这个***丢下去的时候,那个火焰就像一个香菇一样,烧的炽盛,死了很多人;那么虚云老和尚当时在禅定当中看到这种境界,眼睛差一点瞎掉。这表示说,日本人去承受这个果报的业力已经成熟了。这个事情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虚云老和尚他就能够在禅定当中,“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是这样子的。他不是去攀缘未来,因为未来还没有生起。
所以有些人有神通,他跟你一接触会告诉你说你以后会怎么怎么的,他怎么知道呢?因为“只是现前一刹那法”,他能够从你现前一念心识当中所摄持的那个功能,能够判定你会发生什么事,他不是看到未来,因为未来都还没发生,但是他能够从这个地方看出一点消息。
所以我们一念心识,它对望着过去来说,它是一个果,它继承了过去的这个功能。但是它又不断的造作,不断的造作,表示这个事情还是有改变的,还是有改变的空间的,因为它又是一个因相,它又不断的受熏。你继承了过去的不好的种子,但是你今生努力的修学,它会变好,你的因果就改变了。你本来今生是继承了过去善良的功能,人家给你算命都算了说你未来会大富大贵,但是你今生的因相,今生的造作破格,作出有损阴德的事情,你的功德就丧失掉了。所以它现前一念心识,非常非断,它一方面继承了过去的功能,但是它又不断的在受熏,不断的在造作,今生还是会有变化。所以做一个总结:
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十世就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那每一世当中又有过去现在未来,那就有九个相貌了,这个别相。过去、现在、未来合起来是一个总相。总别相加叫十世。其实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就是古今的意思。我们不管看你过去现在未来,整个生命拢总来说,什么是生命的真实相?就是始终不离当念,就是现前一念心识。就是你每一个东西都是现前一念心识,又是现前一念心识,又是现前一念心识…都是当下。就是你每一个时空,都是当下的一念心识,当然你这一念的当下,跟你前一念的当下不一样了,不一样。
过去我们台湾有一个女居士,她是得癌症。得癌症她去看医生,医生说这个没办法了,这个第三期治不好了;治不好她就跑到印度去,找那个有禅定的修行人,那些在喜马拉雅山修行的这些修行人。这个修行人一入定,就说哦,你这个癌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说我可以以禅定的力量,帮你把癌症的病暂时的消灭掉,但是,这件事情你要决定,就是你今生的病,我给你加持以后会消失掉,这个肿瘤会消失。但是你来生会再得一次癌症,这个功能没有消失。因为禅定不是消灭业障的因,它只是把你这个时刻表,把它重新调整了一下,就是你要忏悔对治,才能够折损业力的,靠外在的神通的加持,它能够帮你把受果报的时间延后,看你要不要。
这个修行人是老实人,他讲出实话了。后来这个女居士她说不要了,我今生把它受完算了,我不想下辈子再受一次癌症,她就从印度回来了。这是一个发生在台湾的一个事实。这个有禅定的人,他怎么知道她的过去现在,未来又会发生呢?因为他在现前一念心识当中,就看出一个消息。如果我们的心识没有累积性,你怎么看到它的过去,怎么看到它的未来呢。所以讲,“只是现前一刹那法”,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你现前一念心识,“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藕益大师这一段的开示相当重要:
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剎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他先引用《宗镜录》说,“过去未来无体,刹那熏习,唯属现在”。说事实上,对我们生命来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是现在、又是现在、又是现在,就是我们每一个刹那都是现在,就是现前一念心识;你下一个生命又是现前一念心识。虽然每一个心识是变化,但是我们只能够感受到现前一念心识。不管我们看到过去,看到未来,都是现前一念心识,都是当下一念。生命就是当下这一念,到了下一个时间又是当下一念,又是当下一念;你成佛的时候,也是当下那一念。
“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那么这样子讲,佛陀说我们有无始无明,最初的一念无明,就是“初识”。那这个无始无明怎么断呢?它已经发生在过去了,我们不能够说把时空回归到过去,然后把最初的那个无明断了。就是我们要先把无始无明找出来,说这个杀贼先把贼的窝找出来。但是这个地方是说,我们现在打妄想的时候,“妄念违真”,这个就是无始无明,不是“过去有一个识创起,名为初识”。
这个意思是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说这个房子当中的黑暗,不是现在才有黑暗,三千年的累积,已经黑暗三千年了。但是三千年的累积,它每一个相貌都是当下、当下、当下,就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每一个当下的暗相,每一个当下的。所以当我们把当下的一个暗相,用这个电灯打开以后,这个当下的光明,就一切光明了。你不是说,欸,它累积了三千年了,我这个灯打开以后,要等待三千年,才能够次第的、彻底的把暗相全部消灭,不是这样子的。因为三千年是一个概念,事实上每一个都是当下,当下的一个暗相,又是当下一个暗相,又是当下的一个暗相…你哪一个当下消灭了,就所有都改变了。
我们的心识亦复如是,从无量劫来一直放逸到现在,我们想改变它,这一想不得了,无量劫的心识累积那么多。其实就是当下你这一念,你当下这一念改变了,就没有过去的可得,就是当下这一念心识;折服现前烦恼为修心之要务,就是现前烦恼,这个现前烦恼就是无始烦恼。就是现前这一念心识就是你生命的所有;离开了这一念心识没有少法可得,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前心识改变就是你生命的所有的改变,这叫做“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一个改造生命的下手处。
所以总结——“故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方便说这个时空无量,从空间来说,是遍该十法界,从时间来说,是竖通无量时,过去、现在、未来,这么一个时空的错综复杂,构成了一个这么复杂的生命,到底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呢?“皆是即今现前一念心识,更无别法”。你往你现前一念心识去观察,你就能看到你的未来,也看到你的过去,因为离开了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所以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就是这个意思。
佛陀有一个弟弟叫难陀尊者,难陀尊者他取了舍卫国最美的美女当太太,他们两个感情很好;有一天难陀尊者为他的夫人梳头发,在梳的时候呢释迦牟尼佛来这个地方托钵,难陀尊者以前很尊者他哥哥,虽然出家,他还是尊重他哥哥,哎呀,我哥哥来托钵了,他跟他太太说,你等我一会,我去厨房拿一点饭菜,供养我哥哥以后,我再回来继续为你梳头发。他拿了饭菜,就冲出去,看到佛陀在前面走,他就追,但是他跑的快,佛陀也走的快。他跑的慢,佛陀也跑的慢。结果就这样子就来到了精舍,就把他引到精舍。
引到精舍以后,佛陀就强迫舍利佛尊者把难陀尊者给剃度了。那难陀尊者说,欸,我这是来供养我哥哥,怎么被你剃度了?但是没办法,剃了度只好依众靠众,反正早晚课就参加了,大家打坐,他也跟着打坐。当然这个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议,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虽然他偶尔也打打妄想,思念他过去在做皇太子的那些五欲的快乐;但是有时候也是跟法义相应,念佛、念法、念僧。
这样子依众靠众一段时间以后,大智慧光明的佛陀看难陀尊者的善根慢慢增长,就带着这个难陀尊者飞到忉利天去了。忉利天这是一个欲界的境界,那都是善业所感,这个人长的又庄严,忉利天人一生不生病的,没有老没有病,他也不用工作,他不用说像我们去工作,衣食自然,整个树上自然长出很多的饮食,地上流出很多的这个地浆,都可以吃的。他们不用工作干什么,整天就是吃喝玩乐,他们那个享受是整天享受。我们在这人世间,一定要工作以后才能享受,那扣掉很多时间,你生病又不能享受,那这个天上的享受那不得了,不生病的。
这个难陀尊者看了很欢喜,有一个宫殿刚刚在盖,很多的宫女在那边布置。佛陀就跟难陀尊者说,你看所有的宫殿,它都是有一个男人当他们的主人。这个宫殿很多的女众,没有一个主人,你去问问看是怎么回事。难陀尊者就问你们为什么没有主人呢?她说我们的主人就是难陀比丘啊,他因为出家持戒的关系,死了以后就当我们的主人,他说我就是难陀比丘啊,说不可以,你是一个人的果报,臭秽的果报,你要死了以后,得到一个天的果报,才当我们的主人;那难陀比丘一想,哎呀,可以等,反正也不会太久,内心充满了欢喜。
这件事情以后,佛陀就带他到地狱去了,看到这个刀山油锅。这个地狱的罪人,他那个罪业要得果报的时候,这个狱卒不是跟你好好讲话,他那个用叉子,一下就把你身体叉上去,就丢到这个油锅里面去炸。炸了以后,当然就死掉了,就变成一个骷髅头了。再把骷髅头再铲起来,丢到地上,这地狱众生唯一的快乐,就是那个春风一吹,那个风一吹过来那是暂时的快乐,一时的快乐而已,然后呢这个肉就长出来。长出来以后事情还没了,这个刀又叉下去,又丢进去,万死万生。
那么在所有的油锅当中,都有人在那边炸来炸去的;只有一个油锅,那个狱卒刚刚还在点火;那佛陀就说,你去问问看,这个油锅怎么没人呢?难陀比丘就很害怕的过去说,你这个地方为什么没人呢?他说,这个人世间有一个难陀比丘啊,他出家以后,因为这个持戒的因缘生到天上去,但是他打妄想,造了些罪业,他天上的果报受完以后,他来这个刀山油锅,受这个罪业的果报。那么这样子,难陀比丘就害怕了,从今以后回到僧团,不再打妄想了,专心的修学圣道,后来就成就阿罗汉果。
说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难陀比丘他本来要去受刀山油锅,这刀山油锅怎么消失掉的呢?不是佛陀的神通力,因为他修止观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他依止佛陀的教法,如是的观察,把心中的烦恼调伏了,所以他心理的转变,他的罪业改变,果报改变。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整个生命是由心识在引导的,就是它摄持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但是它也可以修止观改变。
所以我们说,我上次也讲过这个修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第一念起恶念,这件事情不能太苛求,我们的确现前一念心识,“望前名果”,我们是一个果相,我们的确也承受过去很多烦恼的等流性,说是我无量劫打了无量劫的烦恼,我今生出家以后就不打妄想,这个事情是强人所难。所以不怕念起就是,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这是过去的颠倒;但是重点就是,你身为一个修行人,只怕觉迟。你要马上生起觉照的功夫,克己复礼而对治;如果你这个功夫没有,那你的生命要改造是不可能。佛者觉也,来自于内心的那个觉照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那个法宝的对治,这是一个关键点。
古时候,《宗镜录》说是大禹治水九年很辛苦,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为老百姓造了很多福利;说颜渊在这个战国时代,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崇尚名利,不讲道德,他在那个无道的国君当中,只好“回也,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处陋巷,安贫守道,独善其身。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人功德是一样的,怎么说呢,异地而居,亦复如是。说颜渊如果生长在一个有道德的国君当中,他也会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为老百姓卖命,为国君卖命。如果今天大禹处在战国时代,他也只好处陋巷,安贫守道,独善其身。
所以说,我们在判定一个人的功德不能看外在的因缘,不能看外在因缘;就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我们在判定一个生命的价值,可贵的就是那一个心识,至于它表现什么功能,那是随顺因缘;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在佛堂当中修止修观,乃至于我们在听闻佛法那都不可思议。你在外面修习福报,
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
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大宝积经》——
佛陀在《大宝积经》上说你今天不在心地法门用功,你在修习很多福报,但是这样的善业,对你内心的烦恼罪业没有对治力,你的生命还是在一种失控的状态,还是在一种…一个不自主的状态。你会因为这样的福报力,在生命当中得到暂时的安乐;你能够出家修寂静,能够放下世间的尘劳,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心中产生一种光明的智慧,从今以后,你对你的烦恼有一种觉照,有对治的力量。这个时候,你对你的烦恼罪业有对治力,你的生命的大方向已经有改变,这个是非常珍贵的,这个是一个大方向的改变。所以说,我们讲
故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生命的真实相,也说明我们一个修行的下手处。这段开示是对我们非常的重要。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这段是藕益大师的一个总结,把前面的一个“恒转如瀑流”所表现的一种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做一个总结:
问曰:《般若》云:“诸法如幻如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如化,得不堕邪见?”
有人就用《般若经》来问难了,说《般若经》说一切法是毕竟空,所以说诸法,这个三界的生死法是如梦如幻,从假观上来说是因缘有,是如梦如幻;说是涅槃也是如梦如幻,它也是假借因缘而有,这样子不是堕入邪见吗?说生死涅槃等空花,这件事是不是堕入偏空的邪见。那么藕益大师就以唯识的思想,把它发明这个中道的实相:
答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般若深明一切法空,皆无自性。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漤;虽復不漤,一一无性,故非实我实法也!”
说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诸法实相的道理,我们在认知、观察诸法实相有一点差错,那你未来的果报就天地悬隔,所以这件事情,培养正见那一定要小心谨慎。在般若当中是观一切法空,是的。但是它那个空是什么意思呢?是“皆无自性”。这个我们讲无自性之前,先讲什么是有自性。
有自性就是说这个法的存在,不必等待因缘它就能够存在,它能够自己决定它的性质,它不必等待因缘这个叫有自性。说你是一个人,是一个人的色身、人的思想;你说我今生做人是没有因缘的,我自己就能够做人,那这个是不对的。你今生有人的身心世界出现,是有五戒十善的业力,有这个善业的因缘,从阿赖耶识当中变现一个人的果报,所以人是无自性。
无自性的意思就是假借因缘生,“因缘所生法”的意思。说你现在口袋里有一千块钱,这一千块你没有自主性,它是假借因缘而生。它有某甲借你三百块,某乙借你三百块,某丙借你四百块;这当中只要有任何人把你的钱要回去,你的一千块就破坏了;所以我们说你口袋里面的一千块是无自性的,没有自主性,是假借众多因缘的和合。说你的生命也是这样,它是有各式各样的业力的因缘创造你一期的生命,这个业力有变化生命就会有变化,这叫无自性。
由于这个自性空无自性的缘故,从自性空,才建立了种种染净的缘起,在缘起当中,才有所谓的“智断修正染净因果,纤毫不滥”。虽然是不混滥,但是一一都是自性空,从这样子安立无实我,没有实法。所以唯识学讲阿赖耶缘起是建立在自性空,这个自性空,天台智者大师说什么叫做无自性,就是一切法没有决定性,它不决定。说你今生是个人,这件事情不决定,你今生的造作,下辈子不一定是个人,下辈子会有变化;说你现在福报很大,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是懈怠放逸,这个福报会消失掉;你说你的福报很差,这件事也不决定,你努力的栽培,它会有变化。所以由于自性空才建立了差别的染净因果。
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他以前是个读书人,未满二十岁就考上了秀才。他二十几岁考举人的时候生一场病,体验了世间的无常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研究《圆觉经》,《楞严经》,还有唯识学,后来到临济宗的禅堂去参禅,开悟了;开悟了以后,这个祖师死掉以后,就交给他继承祖位。后来他接触了净土的思想,他有一天宣布,他从今以后放弃参禅要改学净土;这当中,他的师兄弟就不服气了,说师兄啊,师父死的时候要你要继承祖位,你怎么要改变道风呢?彻悟禅师说,我心意已经决定了,不能改变了。
他师兄弟说,好,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要能回答我,那你要改变我没有意见。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梦幻泡影。你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道一句。彻悟禅师说,这两个缘起都是梦幻泡影,是的,从本性观察都是因缘生,但是这两个梦幻泡影有差别。
说是娑婆世界是恶梦,苦恼的梦;极乐世界是好梦,它是一个安乐的果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娑婆世界是添梦。你在娑婆世界流转,越流转越糊涂。烦恼障碍你,罪业障碍你,老病死障碍你,使令你修学圣道很多的困难。那么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那个果报体,使令你能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有醒梦的功能,它有随顺于圣道的功能。所以同样是梦,但是这个缘起法不同。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说,“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与缘起中,智断修正染净因果,纤毫不滥”。我们在观一切法空,一定要注意在空的同时有染净因果出现。说唯识性,唯识性发明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也同时看到因果丝毫不爽,是这样子的。
在《灵峰宗论》有人问藕益大师说,一个人开悟后是什么心情?藕益大师是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开悟,有人就问他说你老人家开悟以后是什么心情?藕益大师说,开悟以后的心情是「炽然修福」。就是他悟到一切法无自性,他这个时候知道因果丝毫不爽,只是现前一念心识。这念心识当下是当体即空,但是当体又受熏,当体又因缘有,他炽然的断恶修善,炽然的厌离娑婆,炽然的欣求极乐。所以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以“恒转如瀑流”这个思想,就说明了性相圆融的道理,诸法实相的圆融道理。
我们回到讲义来,“恒转如瀑流”,这个地方是把第八识的恒和转的相貌表达出来,也表达出生命的真实相。我们再看最后一科,“阿罗汉位捨”。前面的一科是讲到有漏凡夫的一个心识的相貌,从它的一个含藏的功能,而变成一种所谓的“恒转如瀑流”,这整个生命的变化,当然这个第八识都是讲业力的部分。
这个时候我们会说了,这个瀑流——“恒转如瀑流”,这个生命的水流什么时候停止呢?这个瀑流刹那刹那生灭,在六道当中一下子生天,一下子到地狱去。这个水流什么时候停下来呢,这是我们关心的。说是“阿罗汉位捨”。到阿罗汉的时候,这个无量无边的生命的水流全部停下来,讲这个圣人的无漏的第八识。我们看这个藕益大师的注解:
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就是三界的烦恼都断尽了叫阿罗汉,这当中有小乘、大乘的不同:从小乘来说,声闻乘的第四果、缘觉乘的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这个永断指的是他入了无余依涅槃了。如果他从涅槃里面出来,发了菩提心,还有俱生我执的习气的,还有的;这个大乘来说,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阿罗汉。阿罗汉在小乘就是小乘的四果,在大乘就是八地菩萨。
尔时,“第八识不复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识”。这个时候阿赖耶这个藏的功能被消灭了,只有异熟跟一切种识。“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关于这点我们看附表第八。我们补充说明。
附表八——三位功能
第八识是以功能受称,不像前六识是以依根立名。那么第八识在有漏位有三种功能。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
我爱执藏现行位,就是阿赖耶识。
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及凡位一切异生,此位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
这阿赖耶识,这个“恒转如瀑流”。阿赖耶就是藏,摄持无量无边有漏的善业恶业,这样的一个业力使令我们在三界里面漂溺;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把阿赖耶识破坏了。这个时候,八地以上的菩萨就没有阿赖耶,也就没有分断生死。
第二个,异熟善恶业果位,就异熟。
二、善恶业果位。
谓从无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馀依位,此位之第八识名“异熟识”,乃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无记之“异熟果”故。
从凡夫位,到等觉菩萨的后心——这个无间道,乃至于二乘没有入涅槃之前,都还有异熟。所以阿罗汉如果入了涅槃,就没有异熟识,他无量无边的业力不能得果报;但是阿罗汉没有入涅槃之前,舍利佛尊者他也生病;你看舍利佛尊者,一个大阿罗汉生病,他过去那个业力还是起现行,他去听经要他弟子抬着去听经。所以在成佛之前,这个异熟的功能都还在,不管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这个异熟功能,成熟业力的功能都在的。
三、相续执持位。
谓从凡夫乃至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五根等不失故。
——糅合《成唯识论》——
前面的阿赖耶识和异熟识,只是就着有漏位才有的。说是“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到了八地菩萨就消灭了阿赖耶;到了金刚道后,成佛以后就消灭了异熟。但是这个一切种识通凡夫、通圣人、也通于佛果;佛陀的第八识也叫做一切种识,但是他那个明了的心识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无量无边的善的功能,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个地方阿罗汉位捨,主要是舍掉第八识这个阿赖耶的功能,到了金刚道后,又舍了异熟识的功能。那一切种识呢,我们只能说转依,转:把有漏的种子转成无漏的种子。这个一切种识不能舍,一切种识的功能是不能舍的,通凡通圣。
这个相续执持位,这个地方看的出来,唯识学一再强调,说是佛陀的大般涅槃当中是有明了心识,而这个明了心识是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种子,这个地方跟小乘不同:小乘说这个法身,小乘说的这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五分法身是素法身。说这五分法身,当生命在的时候有它的功能。但是他入涅槃以后,这个五分法身就灰身泯智了,就消失了。说是无智亦无得,就完全是自受用了。
但是唯识学说的这个法身,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就是那一个明了的心性,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个大悲心“千江有水千江月”,它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说是“相续执持位,从凡夫乃至于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这个心识都是存在的。这个时候他的执持位,从执持有漏的种子,转成执持无漏的种子,所以这个部分是不舍。
这个三相门有漏位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到成佛以后,只有一切种识;我们只能够说佛的第八识是一切种识,可以的。它摄持无量无边的无漏的种子,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讲第八识的转依情况。
我们这个地方讲初能变,就只讲业力的部分,不讲分别,分别就落到后面第二能变,第三能变;第二能变的思量,第三能变的了境。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样去累积业力,又怎么把业力变成果报。初能变就讲这件事情,是探讨这个部分。
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有一个功能,它能够储存业力,又能够把这个业力变现成果报,而这整个功能是怎么样的?“恒转如瀑流”,又怎么样能够改变它,是什么时候改变,是讲这件事情。这整个偈颂就是在讲初能变的相貌。
好,我们讲到这里。
我们讲到这个“恒转如瀑流”,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相貌是像一个急速的水流。关于这一点藕益大师有三段的说明,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段又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
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说我们整个生命的本质,就是现前一念心识,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禅宗说,什么是你上座的本来面目?你可以简单的回答说,现前一念心识而已;这个现前一念心识是怎么样成立因果的呢?“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就是当我们一念的心识,对望前面的心识,那这样子它扮演一个果的相貌,因为它把前面的功能给继承下来,所以它是果;其次呢,望后即名为因。当这一念心识对望下一个心识,它又是一个因地,它又有一种招感性。所以我们讲,「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就是因果同居一念。
就是我们一念心识,它同时也是一个果,同时也是一个因。它同时是承受你前面的一个累积的一个果相;同时它对望未来又有一个新的造作性,就是它又是一个因地。所以我们可以说,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只是现前一刹那法”,藕益大师一语道破我们生命的真实相。这个现前一念心识,它这个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这个过去、现在、未来是怎么说的呢,这个时间相是怎么安立的呢?看藕益大师的第二段: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说是假设我们从现在的一个受用的一个心识,来看过去的因地,那么这样子呢“尘点劫前,犹若今日”;因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影相,都含藏在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所以说呢,有些人能够在禅定当中,在做梦当中,他会看到他过去发生过什么事,这样子是怎么回事呢?“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就是你现前一念心识,把你过去的那些影相把它变现出来,然后你再去攀缘,不是你真实的攀缘过去。因为过去已经消失了,不可以再攀缘了。
智者大师他去大苏山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为他讲 法华三昧,他修法华三昧忏,在三七日中诵《法华经》寂然入定。就在这个禅定的现前一念心识当中,他看到了灵山会上,就是佛陀在灵山会上为诸大菩萨,乃至于诸大阿罗汉讲 法华经,他在座。我们一般人从智者大师的佛堂走过去,看到智者大师是坐在佛堂,但是智者大师的生命,他自己的一个受用,他的见闻觉知,他自己是感受到他在佛前听《法华经》。
当然这是一个过去的事情,因为智者大师是过去佛陀说法的时候在旁边听的一个听众;这样子怎么说呢,其实就是智者大师的现识,就是他禅定当时的现前一念心识,把过去的因种变现出来了,他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经验,他在禅定当中,这个善根的触动,把他过去那种殊胜的境界把它逼出来,然后他去攀缘,不是说他去攀缘过去的事,因为过去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攀缘。所以说,从现在来观察过去,还是由现前的心识去变现过去的境界。
从另外一个角度呢,“约现在因,记未来果”。有些人他有神通,他能够从你现前一念心识,看到你未来的相貌。“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非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他能够看到未来,他也是从你一念的心识当中,去“变似未来的果相”,不是攀缘未来的事情,因为未来没有生,根本没有生起的东西没办法攀缘。
说是虚云老和尚在禅堂当中,他在禅定的现前一念心识当中,看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被美国的飞机丢下了两颗***。这个***丢下去的时候,那个火焰就像一个香菇一样,烧的炽盛,死了很多人;那么虚云老和尚当时在禅定当中看到这种境界,眼睛差一点瞎掉。这表示说,日本人去承受这个果报的业力已经成熟了。这个事情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虚云老和尚他就能够在禅定当中,“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是这样子的。他不是去攀缘未来,因为未来还没有生起。
所以有些人有神通,他跟你一接触会告诉你说你以后会怎么怎么的,他怎么知道呢?因为“只是现前一刹那法”,他能够从你现前一念心识当中所摄持的那个功能,能够判定你会发生什么事,他不是看到未来,因为未来都还没发生,但是他能够从这个地方看出一点消息。
所以我们一念心识,它对望着过去来说,它是一个果,它继承了过去的这个功能。但是它又不断的造作,不断的造作,表示这个事情还是有改变的,还是有改变的空间的,因为它又是一个因相,它又不断的受熏。你继承了过去的不好的种子,但是你今生努力的修学,它会变好,你的因果就改变了。你本来今生是继承了过去善良的功能,人家给你算命都算了说你未来会大富大贵,但是你今生的因相,今生的造作破格,作出有损阴德的事情,你的功德就丧失掉了。所以它现前一念心识,非常非断,它一方面继承了过去的功能,但是它又不断的在受熏,不断的在造作,今生还是会有变化。所以做一个总结:
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这个十世就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那每一世当中又有过去现在未来,那就有九个相貌了,这个别相。过去、现在、未来合起来是一个总相。总别相加叫十世。其实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就是古今的意思。我们不管看你过去现在未来,整个生命拢总来说,什么是生命的真实相?就是始终不离当念,就是现前一念心识。就是你每一个东西都是现前一念心识,又是现前一念心识,又是现前一念心识…都是当下。就是你每一个时空,都是当下的一念心识,当然你这一念的当下,跟你前一念的当下不一样了,不一样。
过去我们台湾有一个女居士,她是得癌症。得癌症她去看医生,医生说这个没办法了,这个第三期治不好了;治不好她就跑到印度去,找那个有禅定的修行人,那些在喜马拉雅山修行的这些修行人。这个修行人一入定,就说哦,你这个癌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说我可以以禅定的力量,帮你把癌症的病暂时的消灭掉,但是,这件事情你要决定,就是你今生的病,我给你加持以后会消失掉,这个肿瘤会消失。但是你来生会再得一次癌症,这个功能没有消失。因为禅定不是消灭业障的因,它只是把你这个时刻表,把它重新调整了一下,就是你要忏悔对治,才能够折损业力的,靠外在的神通的加持,它能够帮你把受果报的时间延后,看你要不要。
这个修行人是老实人,他讲出实话了。后来这个女居士她说不要了,我今生把它受完算了,我不想下辈子再受一次癌症,她就从印度回来了。这是一个发生在台湾的一个事实。这个有禅定的人,他怎么知道她的过去现在,未来又会发生呢?因为他在现前一念心识当中,就看出一个消息。如果我们的心识没有累积性,你怎么看到它的过去,怎么看到它的未来呢。所以讲,“只是现前一刹那法”,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你现前一念心识,“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藕益大师这一段的开示相当重要:
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剎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他先引用《宗镜录》说,“过去未来无体,刹那熏习,唯属现在”。说事实上,对我们生命来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是现在、又是现在、又是现在,就是我们每一个刹那都是现在,就是现前一念心识;你下一个生命又是现前一念心识。虽然每一个心识是变化,但是我们只能够感受到现前一念心识。不管我们看到过去,看到未来,都是现前一念心识,都是当下一念。生命就是当下这一念,到了下一个时间又是当下一念,又是当下一念;你成佛的时候,也是当下那一念。
“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那么这样子讲,佛陀说我们有无始无明,最初的一念无明,就是“初识”。那这个无始无明怎么断呢?它已经发生在过去了,我们不能够说把时空回归到过去,然后把最初的那个无明断了。就是我们要先把无始无明找出来,说这个杀贼先把贼的窝找出来。但是这个地方是说,我们现在打妄想的时候,“妄念违真”,这个就是无始无明,不是“过去有一个识创起,名为初识”。
这个意思是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说这个房子当中的黑暗,不是现在才有黑暗,三千年的累积,已经黑暗三千年了。但是三千年的累积,它每一个相貌都是当下、当下、当下,就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每一个当下的暗相,每一个当下的。所以当我们把当下的一个暗相,用这个电灯打开以后,这个当下的光明,就一切光明了。你不是说,欸,它累积了三千年了,我这个灯打开以后,要等待三千年,才能够次第的、彻底的把暗相全部消灭,不是这样子的。因为三千年是一个概念,事实上每一个都是当下,当下的一个暗相,又是当下一个暗相,又是当下的一个暗相…你哪一个当下消灭了,就所有都改变了。
我们的心识亦复如是,从无量劫来一直放逸到现在,我们想改变它,这一想不得了,无量劫的心识累积那么多。其实就是当下你这一念,你当下这一念改变了,就没有过去的可得,就是当下这一念心识;折服现前烦恼为修心之要务,就是现前烦恼,这个现前烦恼就是无始烦恼。就是现前这一念心识就是你生命的所有;离开了这一念心识没有少法可得,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前心识改变就是你生命的所有的改变,这叫做“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一个改造生命的下手处。
所以总结——“故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方便说这个时空无量,从空间来说,是遍该十法界,从时间来说,是竖通无量时,过去、现在、未来,这么一个时空的错综复杂,构成了一个这么复杂的生命,到底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呢?“皆是即今现前一念心识,更无别法”。你往你现前一念心识去观察,你就能看到你的未来,也看到你的过去,因为离开了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所以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就是这个意思。
佛陀有一个弟弟叫难陀尊者,难陀尊者他取了舍卫国最美的美女当太太,他们两个感情很好;有一天难陀尊者为他的夫人梳头发,在梳的时候呢释迦牟尼佛来这个地方托钵,难陀尊者以前很尊者他哥哥,虽然出家,他还是尊重他哥哥,哎呀,我哥哥来托钵了,他跟他太太说,你等我一会,我去厨房拿一点饭菜,供养我哥哥以后,我再回来继续为你梳头发。他拿了饭菜,就冲出去,看到佛陀在前面走,他就追,但是他跑的快,佛陀也走的快。他跑的慢,佛陀也跑的慢。结果就这样子就来到了精舍,就把他引到精舍。
引到精舍以后,佛陀就强迫舍利佛尊者把难陀尊者给剃度了。那难陀尊者说,欸,我这是来供养我哥哥,怎么被你剃度了?但是没办法,剃了度只好依众靠众,反正早晚课就参加了,大家打坐,他也跟着打坐。当然这个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议,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虽然他偶尔也打打妄想,思念他过去在做皇太子的那些五欲的快乐;但是有时候也是跟法义相应,念佛、念法、念僧。
这样子依众靠众一段时间以后,大智慧光明的佛陀看难陀尊者的善根慢慢增长,就带着这个难陀尊者飞到忉利天去了。忉利天这是一个欲界的境界,那都是善业所感,这个人长的又庄严,忉利天人一生不生病的,没有老没有病,他也不用工作,他不用说像我们去工作,衣食自然,整个树上自然长出很多的饮食,地上流出很多的这个地浆,都可以吃的。他们不用工作干什么,整天就是吃喝玩乐,他们那个享受是整天享受。我们在这人世间,一定要工作以后才能享受,那扣掉很多时间,你生病又不能享受,那这个天上的享受那不得了,不生病的。
这个难陀尊者看了很欢喜,有一个宫殿刚刚在盖,很多的宫女在那边布置。佛陀就跟难陀尊者说,你看所有的宫殿,它都是有一个男人当他们的主人。这个宫殿很多的女众,没有一个主人,你去问问看是怎么回事。难陀尊者就问你们为什么没有主人呢?她说我们的主人就是难陀比丘啊,他因为出家持戒的关系,死了以后就当我们的主人,他说我就是难陀比丘啊,说不可以,你是一个人的果报,臭秽的果报,你要死了以后,得到一个天的果报,才当我们的主人;那难陀比丘一想,哎呀,可以等,反正也不会太久,内心充满了欢喜。
这件事情以后,佛陀就带他到地狱去了,看到这个刀山油锅。这个地狱的罪人,他那个罪业要得果报的时候,这个狱卒不是跟你好好讲话,他那个用叉子,一下就把你身体叉上去,就丢到这个油锅里面去炸。炸了以后,当然就死掉了,就变成一个骷髅头了。再把骷髅头再铲起来,丢到地上,这地狱众生唯一的快乐,就是那个春风一吹,那个风一吹过来那是暂时的快乐,一时的快乐而已,然后呢这个肉就长出来。长出来以后事情还没了,这个刀又叉下去,又丢进去,万死万生。
那么在所有的油锅当中,都有人在那边炸来炸去的;只有一个油锅,那个狱卒刚刚还在点火;那佛陀就说,你去问问看,这个油锅怎么没人呢?难陀比丘就很害怕的过去说,你这个地方为什么没人呢?他说,这个人世间有一个难陀比丘啊,他出家以后,因为这个持戒的因缘生到天上去,但是他打妄想,造了些罪业,他天上的果报受完以后,他来这个刀山油锅,受这个罪业的果报。那么这样子,难陀比丘就害怕了,从今以后回到僧团,不再打妄想了,专心的修学圣道,后来就成就阿罗汉果。
说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难陀比丘他本来要去受刀山油锅,这刀山油锅怎么消失掉的呢?不是佛陀的神通力,因为他修止观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他依止佛陀的教法,如是的观察,把心中的烦恼调伏了,所以他心理的转变,他的罪业改变,果报改变。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整个生命是由心识在引导的,就是它摄持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但是它也可以修止观改变。
所以我们说,我上次也讲过这个修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第一念起恶念,这件事情不能太苛求,我们的确现前一念心识,“望前名果”,我们是一个果相,我们的确也承受过去很多烦恼的等流性,说是我无量劫打了无量劫的烦恼,我今生出家以后就不打妄想,这个事情是强人所难。所以不怕念起就是,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这是过去的颠倒;但是重点就是,你身为一个修行人,只怕觉迟。你要马上生起觉照的功夫,克己复礼而对治;如果你这个功夫没有,那你的生命要改造是不可能。佛者觉也,来自于内心的那个觉照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那个法宝的对治,这是一个关键点。
古时候,《宗镜录》说是大禹治水九年很辛苦,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为老百姓造了很多福利;说颜渊在这个战国时代,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崇尚名利,不讲道德,他在那个无道的国君当中,只好“回也,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处陋巷,安贫守道,独善其身。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人功德是一样的,怎么说呢,异地而居,亦复如是。说颜渊如果生长在一个有道德的国君当中,他也会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为老百姓卖命,为国君卖命。如果今天大禹处在战国时代,他也只好处陋巷,安贫守道,独善其身。
所以说,我们在判定一个人的功德不能看外在的因缘,不能看外在因缘;就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我们在判定一个生命的价值,可贵的就是那一个心识,至于它表现什么功能,那是随顺因缘;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在佛堂当中修止修观,乃至于我们在听闻佛法那都不可思议。你在外面修习福报,
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
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大宝积经》——
佛陀在《大宝积经》上说你今天不在心地法门用功,你在修习很多福报,但是这样的善业,对你内心的烦恼罪业没有对治力,你的生命还是在一种失控的状态,还是在一种…一个不自主的状态。你会因为这样的福报力,在生命当中得到暂时的安乐;你能够出家修寂静,能够放下世间的尘劳,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心中产生一种光明的智慧,从今以后,你对你的烦恼有一种觉照,有对治的力量。这个时候,你对你的烦恼罪业有对治力,你的生命的大方向已经有改变,这个是非常珍贵的,这个是一个大方向的改变。所以说,我们讲
故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生命的真实相,也说明我们一个修行的下手处。这段开示是对我们非常的重要。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这段是藕益大师的一个总结,把前面的一个“恒转如瀑流”所表现的一种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做一个总结:
问曰:《般若》云:“诸法如幻如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如化,得不堕邪见?”
有人就用《般若经》来问难了,说《般若经》说一切法是毕竟空,所以说诸法,这个三界的生死法是如梦如幻,从假观上来说是因缘有,是如梦如幻;说是涅槃也是如梦如幻,它也是假借因缘而有,这样子不是堕入邪见吗?说生死涅槃等空花,这件事是不是堕入偏空的邪见。那么藕益大师就以唯识的思想,把它发明这个中道的实相:
答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般若深明一切法空,皆无自性。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漤;虽復不漤,一一无性,故非实我实法也!”
说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诸法实相的道理,我们在认知、观察诸法实相有一点差错,那你未来的果报就天地悬隔,所以这件事情,培养正见那一定要小心谨慎。在般若当中是观一切法空,是的。但是它那个空是什么意思呢?是“皆无自性”。这个我们讲无自性之前,先讲什么是有自性。
有自性就是说这个法的存在,不必等待因缘它就能够存在,它能够自己决定它的性质,它不必等待因缘这个叫有自性。说你是一个人,是一个人的色身、人的思想;你说我今生做人是没有因缘的,我自己就能够做人,那这个是不对的。你今生有人的身心世界出现,是有五戒十善的业力,有这个善业的因缘,从阿赖耶识当中变现一个人的果报,所以人是无自性。
无自性的意思就是假借因缘生,“因缘所生法”的意思。说你现在口袋里有一千块钱,这一千块你没有自主性,它是假借因缘而生。它有某甲借你三百块,某乙借你三百块,某丙借你四百块;这当中只要有任何人把你的钱要回去,你的一千块就破坏了;所以我们说你口袋里面的一千块是无自性的,没有自主性,是假借众多因缘的和合。说你的生命也是这样,它是有各式各样的业力的因缘创造你一期的生命,这个业力有变化生命就会有变化,这叫无自性。
由于这个自性空无自性的缘故,从自性空,才建立了种种染净的缘起,在缘起当中,才有所谓的“智断修正染净因果,纤毫不滥”。虽然是不混滥,但是一一都是自性空,从这样子安立无实我,没有实法。所以唯识学讲阿赖耶缘起是建立在自性空,这个自性空,天台智者大师说什么叫做无自性,就是一切法没有决定性,它不决定。说你今生是个人,这件事情不决定,你今生的造作,下辈子不一定是个人,下辈子会有变化;说你现在福报很大,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是懈怠放逸,这个福报会消失掉;你说你的福报很差,这件事也不决定,你努力的栽培,它会有变化。所以由于自性空才建立了差别的染净因果。
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他以前是个读书人,未满二十岁就考上了秀才。他二十几岁考举人的时候生一场病,体验了世间的无常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研究《圆觉经》,《楞严经》,还有唯识学,后来到临济宗的禅堂去参禅,开悟了;开悟了以后,这个祖师死掉以后,就交给他继承祖位。后来他接触了净土的思想,他有一天宣布,他从今以后放弃参禅要改学净土;这当中,他的师兄弟就不服气了,说师兄啊,师父死的时候要你要继承祖位,你怎么要改变道风呢?彻悟禅师说,我心意已经决定了,不能改变了。
他师兄弟说,好,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要能回答我,那你要改变我没有意见。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梦幻泡影。你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道一句。彻悟禅师说,这两个缘起都是梦幻泡影,是的,从本性观察都是因缘生,但是这两个梦幻泡影有差别。
说是娑婆世界是恶梦,苦恼的梦;极乐世界是好梦,它是一个安乐的果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娑婆世界是添梦。你在娑婆世界流转,越流转越糊涂。烦恼障碍你,罪业障碍你,老病死障碍你,使令你修学圣道很多的困难。那么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那个果报体,使令你能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有醒梦的功能,它有随顺于圣道的功能。所以同样是梦,但是这个缘起法不同。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说,“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与缘起中,智断修正染净因果,纤毫不滥”。我们在观一切法空,一定要注意在空的同时有染净因果出现。说唯识性,唯识性发明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也同时看到因果丝毫不爽,是这样子的。
在《灵峰宗论》有人问藕益大师说,一个人开悟后是什么心情?藕益大师是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开悟,有人就问他说你老人家开悟以后是什么心情?藕益大师说,开悟以后的心情是「炽然修福」。就是他悟到一切法无自性,他这个时候知道因果丝毫不爽,只是现前一念心识。这念心识当下是当体即空,但是当体又受熏,当体又因缘有,他炽然的断恶修善,炽然的厌离娑婆,炽然的欣求极乐。所以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以“恒转如瀑流”这个思想,就说明了性相圆融的道理,诸法实相的圆融道理。
我们回到讲义来,“恒转如瀑流”,这个地方是把第八识的恒和转的相貌表达出来,也表达出生命的真实相。我们再看最后一科,“阿罗汉位捨”。前面的一科是讲到有漏凡夫的一个心识的相貌,从它的一个含藏的功能,而变成一种所谓的“恒转如瀑流”,这整个生命的变化,当然这个第八识都是讲业力的部分。
这个时候我们会说了,这个瀑流——“恒转如瀑流”,这个生命的水流什么时候停止呢?这个瀑流刹那刹那生灭,在六道当中一下子生天,一下子到地狱去。这个水流什么时候停下来呢,这是我们关心的。说是“阿罗汉位捨”。到阿罗汉的时候,这个无量无边的生命的水流全部停下来,讲这个圣人的无漏的第八识。我们看这个藕益大师的注解:
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就是三界的烦恼都断尽了叫阿罗汉,这当中有小乘、大乘的不同:从小乘来说,声闻乘的第四果、缘觉乘的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这个永断指的是他入了无余依涅槃了。如果他从涅槃里面出来,发了菩提心,还有俱生我执的习气的,还有的;这个大乘来说,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阿罗汉。阿罗汉在小乘就是小乘的四果,在大乘就是八地菩萨。
尔时,“第八识不复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识”。这个时候阿赖耶这个藏的功能被消灭了,只有异熟跟一切种识。“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关于这点我们看附表第八。我们补充说明。
附表八——三位功能
第八识是以功能受称,不像前六识是以依根立名。那么第八识在有漏位有三种功能。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
我爱执藏现行位,就是阿赖耶识。
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及凡位一切异生,此位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
这阿赖耶识,这个“恒转如瀑流”。阿赖耶就是藏,摄持无量无边有漏的善业恶业,这样的一个业力使令我们在三界里面漂溺;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把阿赖耶识破坏了。这个时候,八地以上的菩萨就没有阿赖耶,也就没有分断生死。
第二个,异熟善恶业果位,就异熟。
二、善恶业果位。
谓从无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馀依位,此位之第八识名“异熟识”,乃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无记之“异熟果”故。
从凡夫位,到等觉菩萨的后心——这个无间道,乃至于二乘没有入涅槃之前,都还有异熟。所以阿罗汉如果入了涅槃,就没有异熟识,他无量无边的业力不能得果报;但是阿罗汉没有入涅槃之前,舍利佛尊者他也生病;你看舍利佛尊者,一个大阿罗汉生病,他过去那个业力还是起现行,他去听经要他弟子抬着去听经。所以在成佛之前,这个异熟的功能都还在,不管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这个异熟功能,成熟业力的功能都在的。
三、相续执持位。
谓从凡夫乃至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五根等不失故。
——糅合《成唯识论》——
前面的阿赖耶识和异熟识,只是就着有漏位才有的。说是“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到了八地菩萨就消灭了阿赖耶;到了金刚道后,成佛以后就消灭了异熟。但是这个一切种识通凡夫、通圣人、也通于佛果;佛陀的第八识也叫做一切种识,但是他那个明了的心识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无量无边的善的功能,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个地方阿罗汉位捨,主要是舍掉第八识这个阿赖耶的功能,到了金刚道后,又舍了异熟识的功能。那一切种识呢,我们只能说转依,转:把有漏的种子转成无漏的种子。这个一切种识不能舍,一切种识的功能是不能舍的,通凡通圣。
这个相续执持位,这个地方看的出来,唯识学一再强调,说是佛陀的大般涅槃当中是有明了心识,而这个明了心识是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种子,这个地方跟小乘不同:小乘说这个法身,小乘说的这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五分法身是素法身。说这五分法身,当生命在的时候有它的功能。但是他入涅槃以后,这个五分法身就灰身泯智了,就消失了。说是无智亦无得,就完全是自受用了。
但是唯识学说的这个法身,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就是那一个明了的心性,摄持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个大悲心“千江有水千江月”,它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说是“相续执持位,从凡夫乃至于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这个心识都是存在的。这个时候他的执持位,从执持有漏的种子,转成执持无漏的种子,所以这个部分是不舍。
这个三相门有漏位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到成佛以后,只有一切种识;我们只能够说佛的第八识是一切种识,可以的。它摄持无量无边的无漏的种子,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讲第八识的转依情况。
我们这个地方讲初能变,就只讲业力的部分,不讲分别,分别就落到后面第二能变,第三能变;第二能变的思量,第三能变的了境。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样去累积业力,又怎么把业力变成果报。初能变就讲这件事情,是探讨这个部分。
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有一个功能,它能够储存业力,又能够把这个业力变现成果报,而这整个功能是怎么样的?“恒转如瀑流”,又怎么样能够改变它,是什么时候改变,是讲这件事情。这整个偈颂就是在讲初能变的相貌。
好,我们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