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 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小说:唯识三十颂 作者:妙音0 更新时间:2025-07-15 14:17:53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0面。

  戊二、释第二能变相

  在本颂当中,天亲菩萨说是心识变现万法,这当中有三重的能变,这个大意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我们希望我们的现世的身心能够得到安乐,我们也希望我们来生能够得到究竟的安乐。我们心中有这样的希望,就皈依了三宝,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就做三宝的弟子。这当中呢我们应该要先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这个痛苦和安乐是怎么出现的?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呢,痛苦的果报和快乐的果报是要假借因缘而生,说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说一个人会到三恶道去受种种的痛苦,这件事情是由因缘的力量所决定的;说一个人能够生到天上去,到极乐世界去受安乐的果报,这个也是有因缘的;从这个因缘观能够破除自生、它生和无因缘生的这种邪见。这个因缘,到底什么是因缘呢?

  从小乘和中观的学派来说,因缘就是一个业力。说是他造了善业,由善业得可乐果报了;他造了罪业,由这个罪业到三恶道去受痛苦的果报;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生命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自然而生的,是由你自己的业力决定的。那么这样子讲当然很清楚了,什么是因缘呢?业力就是因缘。但是当我们再仔细的去深入的探讨,这个业是谁造的?它造了以后又是谁去保存呢?这件事情中观的学派,小乘的学派就不再说明了。换句话说,感觉到这样的义理,没有全盘的说出来,等于是为实施权。

  唯识的思想,把这个业感的思想再把它给扩充的更圆满。说是我们一念的心识去造了业力,造了业力以后还是…这个业当然是由心创造的,它就离不开心识了,它还是被你的心所保存下来了。所以这样子的一种业力的思想,是由内心所发动的,也是由内心所保存。

  这样子呢,天亲菩萨就开出了三能变。说是我们的第三能变的了别,前六识的了别它造了很多的善业跟罪业;当然它造善业,那是在广泛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造业;造了业呢,这当中有个第二能变的思量,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思量能变。

  这个思量能变,就是在这个整个造业的过程当中,它执着有一个我,我去造业,就使令这个业变成有力量,得果报;如果这个业没有一个我在造作的话,这个业不能得果报。就是有一个自我意识来推动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对这个三界就有得果报的力量,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第二能变就是扮演一种思量。

  这个思量的一个我执去推动了前六识的造业;造完业以后,由这个第八识,我们前面说过的初能变,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第八识这种阿赖耶的藏,它把你所造的善业恶业都保存下来,然后到适当的因缘再把业力给释放出去。

  我们从三能变的认识就知道,整个业的造作、保存和释放,完全不离开一念的心识。说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就是整个生命业果的创造和相续,就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这样子的观念说明改造我们的心识这件事情非常重要,这件事情决定我们的生命的变化。就是我们生命要从痛苦转成安乐,这当中我们内心的调伏、改正,那这件事情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

  当然我们在改正、修正之前,我们一定先明白它的相貌,才能够知道下手处;所以我们从前面的初能变,这种阿赖耶的一个含藏的内涵,再进一步的学习第二能变。这当中有一个问答,我们看这个讲义。

  问言: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前面已经说这个初能变相,阿赖耶的这个藏,由这个藏的功能建立了杂染的因果,也因为这个藏的功能建立了还灭的清净因果。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是初能变相的一个相貌。现在就问了,第二能变,其相云何?这心识的第二层的功能,这个二能变它的一个相貌是怎么样呢?看偈颂: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这个第二能变相的偈颂,我们也是分两部分:就是从“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这个是讲凡夫的有漏的心识,来说明凡夫有漏的心识。这个“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圣人无漏的心识的一个相貌。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此以十门释第二能变识之相也。

  这个地方藕祖根据《成唯识论》有十门,但这个十门事实上把它会归起来是八大科,因为它有的门是可以合并,到了下面我们再说明。先看第一门,释名门,解释这个名称。

  一、名“末那”者——此翻为意。

  先解释这个“是识名末那”,解释这个第二能变的名称。这个“末那”是一个梵语,翻成中文就是意。意这个字在《成唯识论》解释,什么叫做意呢?就是恒审思量;恒审思量这个功能在《成唯识论》解释说,为什么第七意识它有这样的一个名称呢?因为它恒审思量胜余识故。说识是以了别为它的一个共同的功能,但是这个第七意识的第二能变,它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有一种恒审思量的功能,这种功能超越了其他的识,这种功能特别强。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恒审思量,这当中主要是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恒,就是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恒常相续的,它不像前六转识有间断,有时候睡觉不做梦,它就不活动了;这个第七意识不管你是白天,不管是晚上睡觉,它的这个意的功能都是相续的运转,它有恒。其次它有这个审。这个审简单的说就是思量,就是它能够对所缘的境界做很深入的思惟和观察。它有这种功能,很深入的很微细的去观察所缘境,这个叫做思量。

  这一点在《观心法要》,藕益大师就做一个拣别,说是在八识当中,为什么只有第七意识独得“恒审思量”的功能呢?藕祖说:

  前五识——非恒非审。前五识的了别性它是有间断,非恒。它有时候生起活动,有时候不活动,所以非恒。那么非审,前五识对于这个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它只能够做一个粗略的观察,不能够做深入的观察,不可以的,它是非恒非审。

  第六识——审而非恒。我们第六意识不管是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放逸,或者是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修观,第六意识都是审,它能够做深入的微细的观察,它有这个审的功能但是它非恒,第六意识不能相续的活动,不可以,它要休息。第六意识不休息,一个人脑神经就受不了了;医学上说,我们一天里面不做梦的状态完全休息,起码是一个小时,就是第六意识一天当中起码会间断一个小时。所以它只有审没有恒,审而非恒。

  第八识——恒而非审。第八识的了别性它那个含藏的功能,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又刹那生,相续。但是它对于广大的根身和种子,它也是粗略的了别,它不能微细的观察,它是恒而非审。

  第七识——亦恒亦审。它能够相续的、专一的、深入的去观察所缘境,所以它是「恒审思量胜余识故」,它的名称事实上是功能受称,可以这样讲,第八识和第七识都是以功能来安立它的名称;前六识当然是依根立名,前六识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的安立是依它的根来安立它的名称;但是这第七、第八都是功能受称,因为这个意,这种恒审思量,正是第七意识的了别的一个特殊功能。恒审思量,翻成中文叫「意」,翻成印度话就是「末那」,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是“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说明这个名称的安立的由来,是形容它的一个特殊的功能。

  再看第二段:

  二、云“依彼转”者——“彼”指第八识。第八识之现行,是此识之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转”谓相续生起也。

  这个第七意识恒审思量,是怎么生起的呢?唯识学上说心识变现万法,但是唯识学并没有说心识是有自性,它没这样讲,它说这个心识也是因缘生,也是依他起性,它自性也是毕竟空;这个地方就要说明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怎么生起的呢?它生起的一个因缘就是“依彼转”。这个彼指的是第八识,它依止第八识转生,这是一个总说。

  它是怎么转生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第一个、依止第八识的现行而转生,这个地方是说明增上缘。第二个、是第八识中所藏的第七识的种子而转生,这个是亲因缘。

  我们照次第,应该先解释亲因缘,说是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是由它前面的串习而有的。有些人,他的我爱执比较淡薄,他前生有修我空观,他一出生的时候,他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这个恒审思量,在染污的境界是比较淡薄,他我执淡薄。就是过去生所熏习的这个第七意识的种子,这个是他今生的恒审思量了别的亲因缘,它自类的种子变现出来,这是第一个。

  其次,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从种子变成现行以后,它还要以第八识当增上缘。第八识的了别性  事实上是一切法的一个增上缘,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不管是因地的种子,不管是一个色心的现行,都以第八识当依止;没有第八识当根本依,所有的身心世界都不能活动。所以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从种子生起现行以后,它要运转也还是要依止第八识的明了性,当做一个增上缘。“依彼转”,这个转就是相续的生起。

  这个地方是把恒审思量的功能,它不是自然生也不是他生,不是上帝的创造,是由我们过去相续的串习而生起的,这个是说明它一个生起的因缘。这个是讲所依门(所依,依止的依,所依门)。它依止什么因缘而生呢,“依彼转”。依这个“彼”当然指第八识了,依第八识的种子和第八识的现行而转生。

  再看第三段,缘彼,依彼转缘彼。这个是讲所缘门。就是这第七意识它生起以后,它是去攀缘什么境界呢?这个地方是说明它的所缘门,所缘的境界:

  三、云“缘彼”者——谓此第七识,即缘彼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也。

  这个缘彼,第七意识它生起恒审思量的时候,还是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这个识,能缘的叫见分,所缘叫相分。它依止第八识生起,但是它不向外攀缘,它还是去攀缘第八识,产生了一个微细的俱生我执、法执;它认为第八识就是「恒常住,不变异的我」,第八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做出了这样的错误了知,就是我执、法执。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把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关系说明一下。说第七识是“依彼转,缘彼”,依止第八识而生,结果还是去攀缘第八识,当然这对第八识的影响相当的大。我们从前面的这个初能变,说“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第八识的一个了别性的功能是阿赖耶——一个藏。这个藏的功能把它说出来,就是一个广大的“恒转如瀑流”,它创造了一个相续而不间断的一个生命的水流。我们的有情众生,阿赖耶识只要在一天——这个我爱执藏,我们就相续的在三界里面漂流。“恒转如瀑流”,这个瀑流就是漂溺有情。

  但是我们在学第八识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状况,就是第八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它体性是白净,它没有染污的体性;换句话说,我们从第八识的学习看到了生命流转的相貌,“恒转如瀑流”;但是我们却没有发现,生命的病源在哪里,并没有发现;从第八识的初能变看不出来。第八识从头到尾没有一点过失,它只是一个藏。它也没有罪业,也没有善业,它也不是染污,也不是清净,它就是无覆无记。

  为什么这阿赖耶识的这个水流,这个生死水流会不断的相续下去呢?这个当中就说到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就是第七意识它的恒审思量的功能,它去对这个第八识明了性,把它恒审思量,结果产生一个我爱执,这样子就把第八识的全部无覆无记的体性,全体变成阿赖耶——我爱执藏识;这说明整个三界的流转,为什么阿赖耶识它一直在系缚着我们的生死,在创造生死,其实这当中跟第七意识是有关系;第七意识“依彼转,缘彼”,它这个思量是这样的一个相貌,就深深的影响到第八识,把第八识无覆无记的一个体性,转成一个生死的根本;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第七意识是影响到第八识,是这样子。

  我们再看第四段,这一段是说明两门:体性门和行相门,它一个内在的体性,和外在的行相。就是思量为性和思量为相——思量为性相。

  四、云“思量为性”,五、云“思量为相”者——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是故名未那也。

  这个思量——恒审思量。此识以恒审思量为它的内在的体性,也以恒审思量为它的外在的一种功能相貌,所以这个地方得到一个末那的名称。这个地方可以看的出来,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非常单纯的。

  前六识的功能很复杂它非常忙碌,前六识的境界它那个了别性,在广泛的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活动;第六意识更忙,第六意识还不但是在当下的所缘境,它还能够去攀缘过去、思惟未来;这个第八识的了别性,它可也不单纯,第八识你看它的功能,它有阿赖耶的功能,有异熟的功能,有一切种识的功能,阿陀那识的功能它有七种功能,它表现出七种功能。

  但是第七意识的功能非常单纯,它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恒审思量。而且它的所缘境也非常单纯,它什么境界都不攀缘,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它一概不攀缘,它只是专一的相续的去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对它产生一个单一的功能,就是恒审思量的功能,其他的功能都不发挥。所以它是以恒审思量为内在的体性,表现出来也是恒审思量。这样的恒审思量,当然就产生了我执和法执的出现。

  好,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九面,关于这一点,它的一个恒审思量的结果我们加以说明。附表第九是根据《成唯识论》的内涵,把它扼要的加以提出来。这个第七意识,当然它这个恒审思量是所有心识染污的根源;这当中我们分成四段,先看第一段的释名。

  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结果是产生了我执和法执。那什么是我执和法执呢?我们先把名称先解释一下。

  (一)释名

  我——主宰,法——轨持

  「我」:先解释我。这个“我”,主宰义。这个主宰唯识学讲到两层意思:第一个、它不为一切法所主宰。就是说,外在的因缘,不能干扰这个我。说你造了罪业,这个我是不能改变;你造了善业我也不能改变;这个自我意识——这个「我」是不能被善业恶业所改变的,它恒常不变,不为一切法所主宰。第二点,这个主宰就是它能够主宰一切法,能够决定它的性质。就是我的身心世界有病痛了,我的牙齿痛了,我自己要让这个牙齿不痛,我有决定权,这个就是主宰义。

  「我执」:当然这个主宰义,这个「我」要变成执——要变成「我执」,要加一个「常一」,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体性。那怎么说呢,说我们一般人有点善业,有点福报力现前的时候,我们在某一个时段,对某一个人,某一个事情的确有主宰性,大福报现前的时候我们对某一种境界有一点主宰性的,我们能够决定这件事该怎么样。但是当我们这样的主宰性,认为是恒常不变的时候那就是我执了,就是常一主宰,就是这种主宰性是不随因缘变化的,那就是我爱执。所以从“我”的体性,变成「我执」,就是加一个常一,就是我执。

  「法」:这个法就是轨持,一种轨范,而这种轨范它能够保持不变,在某一个时空能够保持不变。说这个地水火风这个地大,这个地大当然是一个坚性;比如说我们这墙壁,墙壁当然是坚固的,人走不过去;那么它这个墙壁,它能够保持它这个坚固的体性,而且它也散发出一种坚固的一个相貌,有这个轨范能够保持,那么这样子就是一个法,当然这一切的色心的东西都是法。

  「法执」:法执这个地方啊,唯识学讲的非常微细,唯识学讲的这个我执,跟阿含经、跟中观的学派讲是的差不多,这个我,当然捏造出来的一个遍计执的我,那完全要消灭掉的;但是讲这个缘起的诸法,那唯识学讲的微细了。我们读这个中观,中观的学派,对于法,他就是一概的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破除了,他破这个法执是这样子的破法,就是从缘生无自性,把一切法的自性给消灭掉了。但是唯识学修法空观不是这样子修,这一点我们要注意。这个法空观,唯识学派他是怎么说呢?它说一切法是“不离开心识”,它这个法空观是这样子修的,万法唯识。说什么是法执呢?

  你认为这一念心以外有法,心外有法,这就是法执!

  就是法离开了心有决定性,它有自主性。说这个墙壁的坚固,是离开了我们一念心识,有它的独立的体性,离开心识而有体性。这怎么说呢?说我们一个人,我们心识散乱,我们墙壁走不过去;但是有禅定的人,他在禅定的心识当中修观,他观想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这当然不是观一次了,他数数的观想;那么这个有禅定的心,那个寂静的心识有堪能性,他观久了以后就能够从墙壁走过去了。这墙壁对这个心识,有禅定而且他修过观的人来说,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

  好,那么墙壁的体性现出了两个体性:对我们来说是坚性,对他来说墙壁是如梦如幻,所以说这个法是依心而安立的;唯识学讲  法空是说,法的轨范是由心所决定的,唯识学修法空观是这样修的。

  我们讲这个戒律,当然小乘的戒律讲业感缘起讲的单纯,我们研究菩萨戒就清楚;菩萨戒讲这个杀,我们以这个杀生来说,说一个罪业的生起,有意乐、加行、究竟;要有意乐——杀心,为什么法是约心安立的呢?假设某甲他拿了一瓶毒药放在桌上,他内心当中所缘境是设定要杀某乙,这个毒药他当时的克境,他锁定的所缘境要对某乙起杀心的,结果某乙没有来,某丙来了,某丙看到这个桌上有一瓶毒药,他口渴就把这个毒药当水喝掉,喝下去某丙就死掉了。

  那这个时候我们要判罪了,说某甲把毒药放在这个桌上,他要杀某乙,结果某丙吃了死掉了,这个某甲得什么罪?从菩萨戒说某甲没有得根本重罪,他不犯杀戒的根本,因为他这个罪业不成就——他没有杀心,他当初这个毒药他是克定要杀某乙的,他对某丙没有杀心,这个顶多是过失致死而已;因为我对某丙没有杀心,某丙吃了以后死掉了。但是他这个发动这个业的时候,当心的意乐是要杀某乙,所以说,虽然说他把某丙杀了,但是这个人的业不是很重的,没有犯到根本所以业不能成就,他对这个某丙没有意乐。他只有加行和究竟他没有意乐,我对你没有杀心。

  所以说,我们说这个法,你一定不能离开心;因为他的心情是这样;所以我们说布施也是这样。说你布施一百块,我们这所有的佛学院三十几个人都布施一百块给佛陀,每一个人功德都不一样。说,为什么同样一个法则,我们都拿一百块,同样布施给同样一个佛,这样的一个轨范的一个因地,得果报会各式各样不同呢?因为法是不离开心的,一个法到底它会发挥多大功能,是你当时因地的发心,法是由心的造作所决定的,这点我们要注意。

  唯识学修我空观,这个地方是通于小乘的无常观,无我观,乃至于中观的缘起性空观,都可以;就是我空观这一个地方,唯识学没有特殊的发挥,但是法空观这一点,唯识学讲的更详细了,发明的更详细,这一点我们到时候要注意一下;那就不是像中观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么单纯,它讲万法唯识那讲的更详细了;这个是破所知障。

  (二)种类

  第二点,再看种类,这个我执和法执的种类有两个:第一个是分别起的,第二个是俱生。分别就是依止邪教邪分别,我们接受了邪的教育,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我怎么样,我怎么样;说是“我思故我在”,说什么叫我呢,我自己有我自己的思想,由我的思想来决定我的生命的造作,我们从小就被这样子教育;然后我们对这样的教育加以分别,就产生了一个分别的我执和法执。俱生:就是不需要经过邪教邪分别,它就任运生起的叫俱生,那更微细了。

  第一部分、分别

  能执的是第六意识,所执的是五取蕴相

  先看这个分别。分别当中,生起的这个我执,法执,能执的是第六意识,所执的是五取蕴相,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分别起的主要是第六意识,它的执取主要是对五蕴法而生起的;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一、即蕴即我。

  (1)色法为我:这个五蕴相的执取,刚开始最初的是对色法的执取;说我们一个人完全没有学习佛法,一般人的看法我们会认为色身就是我;说是我的思想是由大脑创造的,大脑这个结构越复杂,这个人的思想越复杂,他的观察越复杂;说这个明了性是由色法所创造的,色法创造了心法;说你的父亲很聪明,你的母亲也很聪明,这个基因就创造了一个很聪明的一个心识出来,是这样的看法。

  那么这样的看法当然是很严重了,因为色法创造了心法,就以色法为自我;这个色法是老病死的,那么这个色法老病死了以后,当然它所创造的心法就人死如灯灭了;执着色法是我的人就容易起断灭见,他说我这个了别性就是这一生,我死了以后,我的心识就完全消失掉了,这个所谓的自我就完全毁灭掉了,所以说我只能活一次,我能够把握的就只有这一生,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

  当然这样子的一个思想,就很容易让一个人就及时行乐,因为没有来生,生命的业力不能累积不能相续,那皈依三宝,断恶修善变成没有意义。就造成一个人会容易及时行乐,虽然这一个人也不一定说是造罪也可能会造善,但是很难避免造罪业,很难避免。他没有因果的思想,他很可能会造罪业,所以这个执着色法为我的是非常危险。

  (2)执受为我:再进一步就是受想行识为我,那是心法,比前面那更好了;说这个受是我,当然这个人多少有一点智慧,他能够观察我们这个色身是老病死的臭皮囊,但是这个老病死当中,有一个明了的功能叫受,感受;就是我得果报的时候,我跟快乐的境界接触有快乐的感受;跟我不欢喜的境界接触有痛苦的感受;哎,那个感受就是我,我在受用种种的境界,那个能受用的就是我,就是以这个受为我。

  (3)执想为我:或者说想是我,我能够做种种的取相分别,我可以把外在的境界,接触了外境以后,心中安立很多的名言,把这个外在的境界转成心中各式各样的影相;那个把外境转成心中影相的就是我。这种取相分别,这种施设名言的功能就是我,这个想就是我。

  (4)执行为我:或者是行就是我,内心当中有刹那刹那造作的功能,相续的造作迁流的功能,那就是我。

  (5)执识为我:或者是识是我,这个执着识为我的,这是微细了,那有一点禅定。因为前面的受想行是一个心所有法,它还是一个情绪的功能,这个八识的心王是一个非常微细的,第八识的异熟的功能,第七意识的思量,或者第六意识的了别,这个多数都是有禅定了,在禅定的心中,他没有这种善恶的情绪,说是「迥脱根尘,灵光独耀」,这个明了的灵光独耀就是我,这个是执着识是一个常一的我。

  以上这些叫「即蕴即我」,就着五蕴的法,而执着为我,这是执取五取蕴相的。

  二、离蕴即我

  其次,有一种叫离蕴即我,说离开了五蕴有一个我;这个胜论派说在生命当中有一个自性,这个自性它是不生不灭,不老病死,它能够受用这个五取蕴相;五蕴法是生老病死的,自性这个我是不老病死的;举一个例子说一个人居住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它破旧了,这个房子我不要了换一个新的房子,这个房子是有变化,但是里面的人是不变化,胜论派他提出的看法就是这样;说是自性它去受用五取蕴,这个五取蕴相是所受用,自性是能受用,五取蕴相是老病死的,但是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就是离开了五蕴有一个我。

  当然这件事情佛弟子是不同意的,佛弟子就提出一个质疑说那你这个自性是什么相貌呢?请你说明。当然他就讲不出来,他讲出任何一个相貌都离不开色受想行识;因为佛陀只讲生命的元素是五蕴,佛陀没有说六蕴,佛陀没有讲色受想行识我,没有提出这个我,只是五蕴;他讲出任何一个相貌一定收摄于五蕴法里面,所以这个地方当然是他自己捏造出来的。

  这个是讲分别起的,第六意识对于五取蕴相所生的一个我爱执,或者即蕴即我或者离蕴即我;当然这个行相非常粗显,也是有间断的,因为第六意识有间断,所以这个我爱执也就有间断。

  第二部分、俱生

  这个俱生的有两类:第一个是发生在第六识,一个是发生在第七识。

  这个第六意识俱生的,能执的是第六意识,所执的也是五取蕴;这个所执五取蕴的俱生的当然不需要分别了;比如说他在这个四禅四空时候,虽然在禅定当中他也能够施设名言去分别种种境界;但是他也可能入无分别住,把所有的分别都停下来,完全受用这种明了寂静的状态;这个时候第六意识没有分别,但是它也会生起我爱执,这个我爱执没有经过分别。他在寂静的心中他认为我很寂静,是谁在寂静呢?有一个我,那个明了心识就是我,现在那个我很寂静哦,欸,这个就是我执;而这个时候这个禅定的人,他没有动任何的名言分别,那表示这个是俱生的,它不需要分别就会产生我爱执,那是非常微细的,非常微细。当然它发生在第六意识,也就是行相粗显有间断。因为第六意识的行相是粗显的,这粗显相对第七意识来说的,而且是有间断。

  “俱生,能执第七识,所执第八见分。行相微细,无间断”。

  俱生的话,就是能执的是第七意识,所执的第八识见分,行相微细,无有间断。第七意识的我爱执,它不对五取蕴相的,我们刚刚讲过,第七意识是“依彼转,缘彼”,第七意识它只对第八识的见分有兴趣,它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认为是我。

  所以这个无想定的人天,他前六识都不活动完全在一个无想的状态,但是他那个很深很深的那个了别心识当中,他也是有一个我爱执,「我在无想当中」,那这个就是俱生了,非常微细,心中还是有一个我相。那个刹那生,刹那灭的第七第八识当中,他也是认为有一个我相,现在安住在无想的境界,那这是俱生而起。

  这个我执,法执大方向是发生在两个心识,一个是第六意识,一个第七意识,不过根本上是第七意识,还是第七意识。这个第六意识的染污是受第七意识的影响,因为第六意识以第七意识为根,第六意识的了别依止第七意识生起的,所以第七意识这个根有问题,就把前六识染污了;所以追根究底是第七意识,但是它落实在整个粗显的分别,那是第六意识表现出来,是事实。

  所以这个我爱执是从粗的角度是第六意识对五取蕴相的我爱执;那微细来说呢,第七意识对第八见分的我爱执,那微细了。这个是讲到这个我执、法执的种类,有分别起和俱生两种,有没有问题。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最新章节,唯识三十颂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