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 第1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小说:唯识三十颂 作者:妙音0 更新时间:2025-07-16 10:08:06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19面,我们这一科是说明这个我执和法执的行相。这当中有四段:第一段释名,第二段种类,我们现在看第三段的过患:

  (三)过患

  我执——烦恼障——障大涅槃

  法执——所知障——障大菩提

  这个我执的过患是发动了烦恼障,障碍我们心中的涅槃,障碍我们心中的寂静;这个法执是发动所知障,障碍我们的智慧——大菩提。我们的烦恼跟我执是有关系的,就是我们我爱执了以后,就发动很多的烦恼。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老实一点说我们这个凡夫的心,它就是有时候有烦恼,有时候寂静,有时候有烦恼。但是有些人有烦恼了之后,他能够很快的调整自己;有些人有烦恼的时候,他烦恼特别的坚固,他很难去转变它,这个当中就跟我执有关了。我执淡的人他能够经常修我空观,观察这个烦恼的心识是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的我,它是假借因缘所生的,就是烦恼本身是假借因缘所生的,它本性是毕竟空的;这样子,你要改变烦恼容易,调整自己容易。那些自性执重的人,我爱执重的人,要调整自己难。这个地方我们不要说是障碍出世的那种涅槃,那种寂静的涅槃,就连世间的功德都障碍。

  我们看一看在中国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秦朝末年,他就是一个问题,没有让老百姓好好的休息,盖长城,开运河,横征暴敛,老百姓实在是民不聊生;当然老百姓没办法生活,他就只好铤而走险了,大家开始逐鹿中原,各路的英雄好汉开始叛乱,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两个主要的势力,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这个项羽跟刘邦,完全不同个性的人,项羽他是一个贵族出生,刘邦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两个都是曾经看过秦始皇出游;项羽看到秦始皇出游的时候,他讲说,“彼可取而代也”。他这个皇帝,我能够取代他;刘邦是说呢,刘邦看到这个秦始皇出游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

  所以这两句话,就看出这两个人个性不一样。这个项羽这个彼可取而代也,讲这句话,他的我相、人相的对立特别强,我可以取代你,讲这句话这个我执的对立,我跟你的对立比较重,其实也伏下他未来失败的一个因素了。但是你看刘邦他讲话不是这样讲话,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他对皇帝是随喜赞叹,但这当中没有一个我执,没有我相、人相的成分在里面,他是对皇帝这件事情充满好乐和随喜赞叹,一个大丈夫应该这样做,但是谁去做,他没讲。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所以你看看,你果然看后来的成果,项羽果然是刚愎自用,他的那些手下的大将,他一个都不能用;你看韩信本来是项羽的手下,投奔到刘邦去了,他里面很多的将军,很多的参谋,刘邦很多的大将都是项羽的手下投奔过去的。刘邦这个人,他是有广大的胸量,我们看到历史,刘邦跟项羽打仗,刘邦大部分都是打败仗;但是他能够忍,能屈能伸,他的我爱执淡薄,他能够去随顺因缘,能够包容下面的…他有这个胸量去摄受下面的人,果然他成功了。

  我们看看那个项羽他临终讲了一句话也是不一样,他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说是力拔山兮气盖世,讲到他的气势,说我的力量可以把一个山拔起来,这个山把它活动,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呢时不利兮骓不逝,就是时节因缘对我不利;其实时节因缘就是你那念心所变现的嘛,他没有检讨自己,他说时不利兮骓不逝。(这个骓就是左边一个马,右边就是万法唯识的唯,左边那个口去掉,右边那个字再加起来)骓,就是一个黑白相间的马。他就是…我就是充满气势的马,虽然在这个时节因缘对我不利,但是我的精神是不灭的。当然我们看项羽也是赞叹,他这个人气势不得了,但是他坏就坏在刚愎自用,这个我爱执太重了,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

  你看刘邦不同,刘邦你看他统一天下以后,他做一个《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把自己形容成大风,一个调柔的大风;他这个大风一吹的时候,云飞扬。我对这个世间,他有这个影响力了,世间上就像云一样,他能够去做种种的布局和运作,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是非常得意。但是他以大风来形容自己,这件事情也看的出他个性调柔,跟项羽讲出的话也不完全一样——力拔山兮气盖世,这个口气又不完全一样。

  所以说,这《了凡四训》说,一个人,他说这个「享百金者,必百金之人也;享千金者,必千金之人也,饿死者,必饿死之人也」。就是你这个人是什么果报,这跟你的心识有关,跟心识是有关;当然这个心识跟阿赖耶有关,跟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都有关。我们从初能变来说,从阿赖耶识缘起,初能变。其实项羽的初能变是超过刘邦很多;从业感缘起,你看项羽他是贵族出生,在这个古时候封建时代,那贵族出生的话,那你占了很大的优势,他下面那些楚兵都是能征善战的,他本身又是一个非常会打仗,有军事才略的人。所以从先天的,从业感的角度,项羽远远超过刘邦,从这个初能变来说。

  但是思量能变,项羽就败掉了,从这个我爱执这方面,第二能变的时候,那刘邦就远远超过项羽;刘邦能够调伏我爱执,能够听听大家的看法,随顺世间的因缘,能够包容下面的人才。所以这个项羽的初能变是非常殊胜的,但是他坏就坏在第二能变,那个思量能变,那个恒审思量这个地方有问题。所以这个第二能变也是很有影响力的,有些人他先天相,阿赖耶识它变现的果报非常好,但是它被他今生搞坏了,很多都是这样的;当然他也是说,哎呀,时节因缘,时不我与,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把一些的过错都说是没有人能够了解我;其实所有的因缘,都是你心识所变现的,那是你的第二能变的思量能变有问题,是这个地方。就是我执产生的烦恼障,障碍你自己的功德;你这个我爱执发动了烦恼,障碍你自己的功德。

  这个法执引生所知障,那这个微细了,这个所知障是障碍所知的境界,无量无边的缘起法,都是心所变现的;那当然,这个当中的心的功能非常复杂,所以这个缘起法就甚深甚深。说这个小女孩,拿了一朵花去供养佛陀,你能够把这个因缘讲清楚吗?它的前因后果只有佛能够讲清楚。每一个人他不同的心态去供养佛陀,那功德是千差万别,我们只能够说,大方向说,这样的善业招感可乐果报,是什么可乐果报,谁也不知道,这就是法执了,因为这个心识所变现的法,那太复杂了,障碍我们的广大的智慧。这个地方是讲我执当然是染污的,这个法执是不染污的,不染污无知,这个讲到它的过患。第四讲伏断:

  (四)伏断

  一、分别起的我法二执:

  (一)现行:在伏断的时候呢,在现行的伏断,“地前渐伏,初地永断”。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分别起的这个我爱执和法执,初地之前,就是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带相观空,他慢慢的调伏,有时候活动,有时候调伏。到初地的时候,「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到初地的时候,他发起初心,那一念的我空法空的清净心现前,就把他分别起的我爱执和法执都消灭了,初地。当然初地以上的修行就容易了,这个我爱执一调伏以后,它一些“俱生犹自现缠眠”,那些微细的烦恼就容易了。

  (二)种子:在种子位呢,是初地顿断。分别起的时候,初地就全部消灭了。所以初地的菩萨的智慧是断了现行,也断了种子——断了分别的现行和种子,全部都消灭了。

  二、俱生的我、法二执:

  (一)俱生我执——现行:俱生的我执,它的“现行七地前渐伏,八地永断”。所以我们讲「俱生犹自现缠眠」,就算是初地的菩萨,他的俱生的烦恼,有时候是缠——就是现行;有时候是眠——有时候是不起现行;他有时候入观,在禅定当中他的观行现前,他的烦恼不活动;但是他要是到人世间度化众生,他有时候这个俱生的烦恼还是活动,就是「俱生犹自现缠眠」。就是这个七地前的菩萨还是有时候调伏,有时候不调伏;到了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到八地菩萨,他这个俱生的我执完全被破坏了,被我空观破坏了,那当然八地以上菩萨没有烦恼,八地菩萨只是对于法执,对于无量无边的法,缘起法,甚深甚深的缘起法,还不能完全明白,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是完全没有烦恼了,他的内心清净跟佛是完全一样了,从断德是完全一样。

  (二)俱生我执——种子:他的种子要到金刚无间道顿断,「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是他这个种子,八地是把现行断了,但是他种子保留的;俱生的种子要到佛才能够业尽情空。

  (三)俱生法执——现行:那么法执呢,“现行地地或伏或起,金刚无间永断”。地地或伏或起,等觉菩萨法执的现行还不能断。所以说在这个《法华经》很多这种例子:说是一个龙女拿这个珠来供养佛陀,到底这个龙珠能得什么果报,她供养佛陀有什么果报,弥勒菩萨在场,文殊菩萨在场,他们两个讲不出来;只有佛陀说,这个龙女供养佛陀,她有得到什么安乐的果报,然后在几劫以后遇到哪一尊佛,然后出家,成就无生法忍,然后再怎么修行成就佛道,她的佛的名称是什么,她的国土是怎么的庄严,她的眷属是怎么样。这个甚深的缘起,只有佛陀,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地地或伏或起”,这个俱生的法执,那这个等觉菩萨都还有问题,都还有障碍。就是我们讲,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假这件事不容易,这件事情只有佛陀才能够完全通达即假。

  (四)俱生法执——种子:这个种子位,就是“金刚无间道永断”。

  不过,这个地方法执我们说明,唯识学讲 法执就是你认为心外有法,就是法执,就这个意思。唯识学讲我空,讲我执这一点,是通于小乘,通于中观的;但是唯识学讲 法执讲的更深刻、更深入。说什么是法执呢,你认为心外有法,离开这一念心有法,这个就是法执,就这个意思。

  那么它的伏断,基本上我们分三个次第:第一个、初地;初地的我空、法空智慧把分别起的,全部现行和种子都断了。初地是一个…这个“恒审思量”的一个转依。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把这个俱生我执的现行给消灭了。第三个、到佛,连法执也消灭,俱生的法执也消灭了。所以是有三个转依,初地、八地和成佛。

  这样子讲,我们回到讲义来,就把我执、法执的一个释名、种类、过患、伏断做一个说明。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说“思量为性相”,第七意识的了别性,主要的就是一个恒审思量,当然这个恒审思量它的影响力,在有漏位的恒审思量,《成唯识论》讲出一段话说:

  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而成有漏。

  说这个恒审思量,第七意识等于是通前通后,它的扰动是前后都扰动。

  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就是它这个恒审思量去染污了第八识,而把第八识的无覆无记转成一个阿赖耶识,一个藏识的一个生死大海,变成一个根本无明了。

  外扰前六而成有漏:对外它染污了前六识,使令前六识所造的业都是有漏业,就是有一个我来造善业,那么所造的善业统统是有漏的,不能解脱生死。

  这个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就是说啊,我们说,七佛出世还成蚁子,八万大劫还是鸽身。说做一只蚂蚁,做了七佛出世还做蚂蚁;做一只鸽子,做了八万大劫还是鸽子。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说生命是由因缘所生的,为什么一个人他在三界当中一直不能解脱呢?就是这个恒审思量这个我爱执,这个力量太大了。

  所以说,在《教观纲宗科释》上说,说我们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当然加行位开始就修我空观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开始变化了,会有变化了。就是我们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这个十二因缘的力量,被我空观一调伏了以后,说暖、顶…从这个四加行,“暖顶二位,虽堕恶趣,终不久留”,说这个内心当中这个暖顶,这个暖当然指的是一种智慧火,他那个我空的智慧,虽然火相没有现前,但是有点温度了,他对我空观有一部分的胜解力。

  这个菩萨…暖顶两位的菩萨呢,当然他还没有断烦恼,他有时候起烦恼会造罪业;造罪业,当然由罪业力量去三恶道得果报。但是呢,他这个人到三恶道去跟一般人到三恶道去不一样,说是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内心有我空的智慧,他我爱执淡薄,他内心当中跟这个境界接触的时候,跟痛苦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他那个善根很容易发动出来,他这样子一下子就能够解脱那个罪业。

  我们一般人这个罪业一创造以后,这个罪业很坚固,为什么呢?

  因为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这个业力是由无明推动的,所以无明很重,它所缘生那个行也是很坚固,这个行当然就熏习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也很坚固,乃至于名色,生老病死都很坚固;那个十二因缘一个扣一个,十二因缘的力量都很坚固,因为无明的力量坚固,行也很坚固,生老病死的力量都很坚固,你一定要把罪业受完才能够解脱的,你一点都不能少。

  但是这个暖顶二位,他有这个我空的那个胜解力,他把无明的势力动摇了,不敢说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但是他无明少掉一部分,他的行业也少掉一部分,识也少掉一部分,生老病死的力量也少掉一部分。所以这个我空观是很厉害的,它跟我们一般人去造慈善事业不一样了,他那个我空观是从内心当中,直接去观照到生死的根本,最根本的地方去,他直接在对治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那你在做慈善事业,那是一个很粗显的第六意识的心外求法;那这两个意境,这两个功德力那完全不一样,因为你造善业对无明完全没有对治力,完全没有。

  所以它「暖顶二位,虽堕恶趣,终不久留」。等到了忍位,于二空的真理能够随顺安忍了,忍位的菩萨不能堕恶道;因为这个忍位的菩萨那个我空智慧强了,他那个三恶道的无明被破坏一部分了,那个业力也不能得果报了;他那个「无明缘行,行缘识」,那个三恶道的十二因缘不能活动了,他那个我执被破坏一部分了,被调伏一部分了。所以这个忍位的菩萨,就算他过去还有五逆十恶的罪业没有得果报,但是他不能到三恶道去了——终不堕恶趣。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探讨生死流转,你一方面要考量阿赖耶识的业力,这个初能变,但是你这个思量能变这是一个很重要因素,这个我爱执。为什么一个人他造了罪业,他得果报的时候,这个人得果报,他果报很重很坚固;这个人他也造了罪业,但是他得果报的时候他很容易过关,他一下子忏悔就过去了,这跟般若波罗蜜有关系,这跟思量能变有关系。所以我们讲心识变现万法的时候,我们前面讲阿赖耶,那完全是从业力的角度来说;到了思量能变,我们还要考量他今天他内心当中,这个我爱执无明的轻重,这件事情也是一个考量;一个人无明轻跟重,对他的罪业的滋润有关系,这点也是我们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好,再看第六,这一段是讲心所相应门。心所相应门等于是开了两段:一个是染俱门,(染污的染,俱是俱生的俱,染俱门),这“四烦恼常俱”是染俱门;就是这个心所当中,有些是经常在一起的,“四烦恼常俱”,有些是可有可无的;相应门是“及与触等俱”,另外一种,相应门。先看染俱门:

  六、云“四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第七意识如果说它还没有通过我空观,法空观的调伏,没有跟平等性智相应 ,那么这样子它就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为我,那么它引生了四根本烦恼。所以这个恒审思量的结果,带动了四个烦恼:

  一者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理。

  刚开始的一个我爱执的相貌是痴。这个痴呢,就是「于诸谛理,迷闇为性」,对于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迷闇了。怎么说呢?就是它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在自己的心中变现一个我相;就是第八识本身没有我相,它自己捏造出一个我相。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在晚上看这个绳子,一个绳子在地上盘成一堆,我们认为…在我们心中,我们心跟绳子接触的时候,心中生起了一个蛇的影相,但是这个绳子本身没有蛇的影相,是我们自己自识所变现一个蛇的影相出来。

  第七意识亦复如是,第七识去攀缘刹那生灭的第八识,它在它的心中自己变出一个不生不灭的我相出来,这个叫做“我痴”,它对于这样的一个事理迷闇了,看错了;当然这个我痴是无明,根本无明,十二因缘那个根本无明。

  二者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

  这个我见就比我痴更厉害了,我痴只是「于诸谛理,迷闇为性」;这个我见就是经过它的颠倒推求,「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秽为性」。就是说,它经过长时间的去颠倒的推求,错误的推求,它认为这件事是正确的,产生一个智慧了,当然这个智慧邪恶的智慧,妄执。

  我们一个人要造善业不难,我认为不难,偶尔人总是会起起慈悲心,恻隐之心,造造善业;但是一个人要修我空观就不容易了。这怎么回事呢?就是第七意识恒审思量这个我见,这个妄执太厉害;因为我痴,他对真理不会排斥,说一个人他没有学佛,你跟他讲道理,他还会接受;一个外道有邪见的人,他对真理会排斥,这个见会排斥真理。

  当这样的我爱执,从痴变成见的时候,你在修我空观的时候就不容易了,第六意识修我空观,第七意识那个恒审思量就不同意你修我空观,它排斥你,「你在违背我过去的思考」;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修我空观要经过资粮位,加行位,到通达位,要花一大阿僧祇劫的主要因素,就是这个我见,这个力量太大了,这个我见的力量是超过我痴。

  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倨傲高举。

  第七意识捏造一个自我,它对自我是什么态度呢,它不是把自我是压低的,它把自我抬高;说我们人跟人相处,我们自己没什么功德,但是我们很自然的会思考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抬高了;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荣耀都应该归于我,乃至于山河大地,所有的…月球都是绕着我运转的,那这是一种我慢;因为这个恒审思量,它把这个我把它高举了,把它的地位高举了。

  四者我爱,谓于所执我,深深贪着也。

  它不但高举,还爱着这个我,保护这个我。说我们在出去外面照相,我们第一个看看我在哪里,这相片当中哪一个是我,先找我出来,这是爱着我。乃至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在思考事情,欸,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伤害,有什么利益,我们一定会把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个顺位。当然这个念头当中有这个恒审思量的我爱执,这个我爱,这个第七意识对于我的态度它不是排斥,也不是嗔恨,它是保护的,采取保护的态度。

  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恒审思量所创造的这个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当然这件事情是这样,从生死流转的角度它当然是生死根本;从菩萨道这件事情也是非常严重的,障碍我们的菩提心,这个过失很厉害。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以大悲心为根本,没有大悲心不能发菩提心,而大悲心来自于自他交换;所以寂天菩萨说,你要修大悲心,你一定要一种自他交换的心情,这个交换就是取舍,就是你要取众生的罪业,让你来承当,众生还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没关系,由我来承当;我有种种的功德,我舍给众生,取舍;取众生的罪业,舍掉自己的功德给众生。那么这样子,一个我爱执重的人是不能修这个的,因为这样子的话伤害自我了,所以这个“我痴,我见,我爱,我慢”,障碍我们发大悲心。

  寂天菩萨说,说我们应该想一件事情,我们无量劫来随顺这个颠倒的我爱执,处处为自己着想,结果我们什么也没得到,除了流转生死,承受老病死的痛苦以外,什么都没得到;说佛陀他放弃了我爱执,他把功德回向给众生,他得到了什么,他得到了常乐我净种种的安乐,他真正得到快乐。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它障碍我们的解脱,也障碍了我们的菩提心,这个力量相当的大。这个是讲到恒审思量所带动的心所。再看第七:

  七、云“及馀触等俱”者——谓徧行五心所,定得相应。及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亦得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大随烦恼,释现百**中。

  这个恒审思量,它不但是四根本烦恼,它总共是有十八个心所,“及与触等俱”,就是五遍行,五遍行还有定得相应,跟八种大随烦恼,这个八种大随烦恼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不信:不相信。这个恒审思量,它这个功能,它不相信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它永远不相信。

  第二个、懈怠:它不相信当然它不想改变自己,它就一路的这样子去…一直是我爱执下去。

  第三个、放逸:它不但懈怠,它还放逸,它不想对治自己。

  第四个、失念:这个失念很重要,它没有记忆力;因为你想想看,第七意识它一直在攀缘这个刹那刹那的这个第八识,它如果能够有念力,有记忆力,它一定会知道前一念的阿赖耶跟这一念的阿赖耶不一样,它也会记得,前一世的阿赖耶跟这一世的阿赖耶不一样,你前生做转轮圣王的时候跟现在的心情不一样,但是它没有记忆力,这是可惜的地方,它失念,它没有明记不忘的功能。

  第五、六、七、昏沉、掉举、散乱:这个地方就说明它自己不能修止观,它没有修观的能力,昏沉、掉举、散乱。

  第八个、不正知:它对所缘境不能如实了知。

  它有八大随烦恼,就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沉,掉举,散乱,不正知”,八大随烦恼相应。

  别境当中的慧心所亦相应,它对所观境是能够拣择的,不过这个拣别当然是错误的,自作聪明。这个第七意识它要没有慧心所还好,它这个慧心所拣别,对所观境能够拣择,经过它长时间的拣择以后,它认为第八识原来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我,那是一个邪恶的智慧。

  有十八个心所就是:五遍行,加四根本烦恼,爱见慢痴——我爱我见我慢我痴,这九个;再加八大随烦恼,十七个;再加慧心所,十八个,它总共是十八个心所相应。这个是讲到心所相应门,就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是跟着十八个心所在活动,去了别第八识的明了性为我。看第八段:

  八、云“有覆无记摄”者——由与四烦恼等相应,隐蔽真理,故明有覆。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也。

  这个地方讲三性门,就是这个恒审思量的体性是善是恶呢?说是“有覆无记摄”。因为它跟四烦恼相应,所以隐蔽真理,故名有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产生的这个我爱我见我慢我痴,它隐蔽了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它是有覆的,覆盖真理,障碍圣道,这是有覆的,它是染污义的。但是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它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是“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就是说,这个我爱执我们不能把它判定是恶性的,因为执着有一个我它也可能造善,说我去造善,我去得果报,一般的世间人是这个看法;那这样子这个我爱执,它本身也可能起善,也可能起恶,所以我爱执我们只能够是染污,是染污义,但是它不是善,也不是恶。

  所以我们讲业性,我们大判来说,是有染污,就是有漏的业和不染污的无漏业;但是有漏业当中,又分成善业和恶业这两种。因为我爱执,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无漏业那只有善,无漏没有所谓的恶业,一个证得我空,法空的真理,他做所有的业,就算造杀盗淫妄的业,都是善业,那是他的方便力,因为他没有我爱执他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不能造罪业,他示现各式各样的方便,那都是善,所以无漏业都是善,这个地方是说明它的一个有覆无记。

  这个地方,《成唯识论》讲出一个观念,说第七意识是染污的根源,但是我们不能够要求第七意识去修观;欸,第七意识是恒审思量,那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吧,就从第七意识修观嘛,调整自己,不可以。第七意识是无记性,它不能造善,造恶。

  第七意识没有修正自己的能力,这点我们要注意;它本身是染污的根本,但是它本身不能修止观来调整自己,只有仰赖前六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来修止观,来调伏自己。

  所以它的体性是“有覆无记摄”,它本身是不造善,也不造恶;但是它隐蔽了真理,障碍了圣道。它在我们的心识当中是扮演这样的一种功能角色,这个讲三性门。

  看第九,界系门。(这个界是三界的界,系属的系)说是这个恒审思量,它是系属在哪一界呢?看第九:

  九、云“随所生所系”者——谓随其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也。

  这个恒审思量的了别性,是广泛的在三界当中恒审思量。它是“随所生”,随着第八识在三界当中得一个什么样的果报,它就系属在那个果报;这当中我们从两方面来说:

  从粗分来说:比如说你今天是个男人,阿赖耶识把你这个业力变成一个男人的思想,男人的色身;这个时候,这个初能变变完以后,当然初能变把它执受了,但是第二能变的思量,哦,它就以男人的思想为自我;什么是我,我是一个男人,以男人的思考做这种种的事业。

  假设这个男人死掉以后,他变成一个女人,阿赖耶识的业力创造一个女人的思想出来;这个时候,这一期的第二能变的思量,就以女人为自我;这个我跟前面的我就不一样,我是一个女人,我女人相夫教子,做家务事。

  或者说你是一个转轮圣王,那转轮圣王当然那个心识是充满了骄慢心,第七意识就以这个骄慢心的、傲慢心的这个转轮圣王的思想为我;变成蚂蚁的时候,就以卑贱的蚂蚁的思想为我,叫“随所生所系”——随着第八识的业力所变现的那一期果报,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就以那个思想为我,这个就是这样子。恒审思量它不是广泛的攀缘过去现在未来,它是攀缘那一期生命的思想为我,这个是粗分的。

  从细分来说呢:就是约刹那刹那,约刹那;说阿赖耶识是受熏的,它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以我们今生的人的果报来说,这个第八识它总相来说是一个人,但是它释放业力的时候是有变化的,我前一念的思想跟这一念的思想有变化;我前一念的思想是没有自信,现在有信心了;这个时候第七意识它在恒审思量的时候,它我也是这样。前一念的我,是比较没有信心的我,这一念的我是有信心的我。

  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我们就会质疑了,那么这样子就不是恒常住,不变异了,你第七意识你应该很快就发现了,第八识的思想是不断的变化,你说这个我是常一不变,你明明在执取的前一念的我是这样,这一念的我是这样,是不一样的。那这个地方有个问题,第七意识它没有记忆力,问题它没有念力。它不能够把前念的我跟这一念的我加以对比,这是一个大问题。

  《成唯识论》说,为什么第七意识,它那么专一的看第八识,而第八识不断的变化它没有看出来呢?因为第七意识没有念心所,这是可惜的地方。它只有慧心所,它不能够明记不忘,不能够把前一念的第八识的相貌记下来;它那个恒审思量只是去了别当下的这个第八识,当下的这个念头,所以这个就叫“随所生所系”,那这样子就微细了;随当时阿赖耶识当时的那一刹那的念头,它就系属在那个念头,这个讲界系门。就是恒审思量是属于哪一界呢,当然这个是指的是第八识是哪一界的果报,它就系属在哪一界。

  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说明,说是这个受,感受,我们会说了,这个地方没有说明,说第七意识的感受是什么呢?它对于这个果报的感受;这个地方,它的果报感受跟第八识是一样,“相应唯舍受”。就是第七意识它对这个果报体——第八识变现的这个身心世界,当然第八识的明了性是不断的变化,它有时候变成一个转轮圣王的思想,第七意识把它执着为我;有时候这个第八识变成一个蚂蚁的思想,第七意识把它执着蚂蚁的思想为我;那第七意识面对不断变化的第八识的思想,它是没有感受的,它完全没感受,它把它执我而已它没有感受,“相应唯舍受”,是这样子的一个感受。到这个地方我们讲到这个染污末那,就是在有漏位的时候这个恒审思量所表现的一个相貌。

  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讨论一下。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说,它那个三界九地,就是指在三界里面吗?

  【师父答疑】:这个主要是讲三界九地,对。它这个是这样,界外菩萨的染污末那也会活动,但是那很微细了,那是俱生的,这个地方讲分别的,界系门。就是说,它这个地方是说有漏的恒审思量,它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在哪里呢,是普遍在三界九地;这拣别前六识的了别性,它不普遍,前六识在无想定不能活动,它的了别功能在无想定不能活动,在这个四禅里面的无想定不能活动,但是这个恒审思量是普遍在三界,而且它恒审思量的了别性是“随所生所系”,它不是普遍的缘一切的阿赖耶为我,它是就着那一期的阿赖耶为我,是讲这件事。而且是当下那一念,当下那一念。

  【学员提问】:就是说它的染污应该也会到界外去吗?

  【师父答疑】:后面会讲,它有几个次第。就是说它染污末那慢慢会转变,这个我们到了第十伏断门的时候会说明它的转变的情况,我们现在是探讨它在有漏位的活动情况。

  【学员提问】:阿弥陀佛,主任慈悲。末学请教它的那个十八个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它这个受,它受是舍受,它是这样,我们如果谈到第七末那它的那个受,是比较微细的?

  【师父答疑】:对对,因为它有想,它触作意受想思,它有想,它就会有一些…照讲它应该看到第八识有变化,一下子变成刀山油锅,一下子变成一个天堂。但是因为它的行相太微细了,所以它感受就是舍受,主要是行相太微细,忽略不计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最新章节,唯识三十颂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