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0面。戊二,释第二能变相,这一科是讲到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看偈颂: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这个偈颂呢,前面两个半的偈颂,从这个“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是讲这个凡夫有漏的一个心识;最后那个半个偈颂,“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圣人无漏的心识。凡夫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上次是全部讲过了,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有一句话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主要就是一个恒审思量;就是第二能变的明了性,对于所观的境界能够很专一的、很深入的去观察。
它去观察谁呢?“依彼转缘彼”。
第二能变是依止第八识而生起,它不向外攀缘,它回过头来还是去明了这个第八识的见分,它对第八识的观察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它认为第八识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我,常一主宰的我。那么当然这样子的一种我执,就产生了四种根本烦恼的活动——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夹带了爱见痴慢四种烦恼,在第八识那个地方,乃至于前六识的活动,对我们的心识就造成了两个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内扰第八而成赖耶”:第八识这个明了的心识它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本身还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单独只有种子不能得果报;但是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夹带了爱见痴慢去扰动它的时候,就创造了一个我爱执的相貌出来,就使令第八识的这些有漏的业力有得果报的能力了;也就是说它推动了整个生死的流动,使令整个十二因缘,因为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开始运转,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这个说明它对第八识的干扰。它能够使令第八识的这些业力变成有一个我,一个主宰的我;有这个我以后这个业力就有力量得果报了,当然可能是善业得了一个人天的果报;可能是罪业到三恶道得果报,都是要有我来做一个主宰来推动的。这个是它对我们心识的第一个影响,“内扰第八而成赖耶”。
其次呢,它对于前六识也是有影响,“外扰前六皆成有漏”:说前六识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造业的时候,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相出现了;说是这件事是谁做的呢,是我做的,依止这个自我为中心所推动的这一切的业,都变成有限量。就是我们爱着自我这种自私的一种私情,就使令我们即使在行六度的善法,都变成非常有限量。这也说明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对前六识也是造成了干扰,说是“外扰前六皆成有漏”。
所以这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它在我们心识当中,可以说是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它刺激我们过去的业力得果报,它也使令我们现在所造的业力变成了有限量。这个是第二能变在有漏位的一个功能相貌,说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带动了四个根本烦恼的活动,这一点我们都说过了。那么现在值得我们关心的,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有漏的恒审思量,是什么时候能够转变呢?这以下说明: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讲义的第十二面的第十科。第十科是说明这个染污的末那转成清净的末那,所依止的有三种的功德力:第一个是阿罗汉,阿罗汉的功德现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灭定,就是灭尽定的功德现前。第三个出世道,这个道指的是智慧,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三种的功德力能够对治这个染污的末那变成清净末那。看藕祖的注解: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先说明阿罗汉的相貌。阿罗汉的相貌在小乘就是“二乘无学,方得永断”,就是这个阿罗汉和辟支佛入了无余依涅槃以后;大乘的涅槃和小乘的禅定不一样,小乘的禅定只有止的功夫,大乘的涅槃当中有我空的智慧,他就把恒审思量的这个我爱执,就给消灭掉了,所以说阿罗汉的功德现前的时候,这个是可以对治的。
其次是大乘的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就是无功用行,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的这个我空智慧的现前,也可以把这个我爱执给破坏。所以阿罗汉指的是二乘的无学和大乘的八地,他们都有这样的功力,来消灭这个染污末那。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这个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阿那含圣者,还有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为了要暂时的休息,入了灭尽定。当然这个灭尽定是有我空智慧现前,跟外道的禅定不一样。这个我空智慧现前,也能够暂时的伏灭第七意识的这个我爱执,所以讲“灭尽定无有”,这是第二种情况。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这个出世道的标准就比较低了一点,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菩萨初地以上的真无我解,这“真无我解”指的是根本智,观察这个真谛理——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后得智是观世俗谛理。因为那个后得智它是依根本智而起,所以它也带动了我空、法空的这个随顺的智慧。所以它们两个“二无漏道”,就是两种无漏的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去伏灭这个我爱执;所以“出世道无有”,这是出世道的这个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调伏。
当然这个无有,不是说没有恒审思量的功能,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就是它无有染污末那,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时候的清净末那是存在的。基本上大乘佛法在对心识的态度是转变,转识成智;它不是完全的消灭,不管对异熟、对思量,对了境,都是这个态度,是转染污为清净的明了识。所以“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无有染污末那而有清净的末那,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补充讲表第十,
附表十——伏断门
我们根据《成唯识论观心法要》,把这一段的所谓的“出世道无有”,就是我们怎么去对治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当中是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讲行法,先讲它的一个修行的方法。第一段是一个总说,看第一段。
(一)行法
所谓对治道生,断烦恼者。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这个地方讲这个对治道,这个道本来是个道路,说我们从此方到彼方要依止道路,这个道路指的是一个修行的法门,它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心从苦恼的此岸,而到达安乐的彼岸,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道。当然这个道主要是指智慧,它下面会说明。这个对治道呢,它能够断除烦恼,贪嗔痴慢的烦恼。这个断除烦恼的方法,这以下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非如世间军队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
我们断烦恼啊,它的一个主要的方法不是说是…我们说是楚汉相争,两个敌对的一方都站在对方,到时候这个军鼓一击双方面都开始厮杀,我跟你拼了——不是这个态度。当然,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当然是一点的信心,由这个信心我们思惟烦恼的过失:烦恼会产生罪业,由这个罪业会引生我们到三恶道受痛苦;思惟烦恼的过患,思惟善法的功德,思惟我们内心当中忆佛念佛,对我们的身心会创造安乐的果报。这个时候会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完全是用这个止的力量来调伏烦恼。刚开始是这样子,这个是正确的。
但是这样子呢是如石压草,石头把这个草压住了,但是这个草的生机还在,石头一搬走春风吹又生。所以这样的压抑的方式,只是能够暂时的压制烦恼。那么真实的断烦恼是怎么回事呢?
“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这个地方说到重点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深观烦恼,本无自性”。我们老实一点说,说是我们是一个凡夫。一个凡夫我们的内心,自然是有一些烦恼的活动;我们刚开始在观察烦恼的时候,是一个表面的观察,观察它的现象,说是有贪烦恼,贪是一种欲望,染着,这件事情我一定要得到。或者是嗔恚心,嗔恚心一发动的时候全身热恼,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我们的确从观察我们的心识当中,看到了这个贪嗔痴的相貌在心中一直的活动下去,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它这个势力太强大了,我们也只好随顺。
我们刚开始是这个表面的观察,看到贪的相貌,嗔的相貌,我慢的相貌;当然我们也会试着对治,但是也可能会失败,偶尔也会成功,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这个地方要我们深观,你不要那么表面的,你再观它的体性是什么?我们不能够只是观察它的相貌,说这个烦恼的真实相是什么?这件事情要弄明白的。本无自性这个当然是重点。就是我们刚开始一直认为这个烦恼是有真实体性的,所以我只好随顺它,随顺它而转,它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坚固。
就是我们在观心的时候,当然主要是观到初能变,那个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这个无量无边的种子,浮现一个烦恼,这个烦恼是由内在的种子跟外在的因缘的刺激,和合以后出现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深观,从这个因缘的和合相当中再观进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观到烦恼的本来面目。就是把这些生灭变异的因缘所生法,这些如云如雾的烦恼再把它拨开来,你就会看到了它的烦恼的相貌原来是自性空,是清净本然的一个本来面目。所以这个地方是深观,我们从烦恼的相貌当中再观进去,看到它的一个真实体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治烦恼当中。
这以下把这个深观烦恼的内涵再把它开展出来,第二段是一个别明,别明当中的前面两段是一个方法。
第一个观法:体空观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这个地方很重要,说是转凡成圣的关键点就在这个地方。这一段是藕益大师引用这个龙树菩萨《中观论》的颂。龙树菩萨这句话本来是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龙树菩萨这个偈颂的所观境是讲诸法,这个诸法是包括了一切的十法界的染净的色心诸法,那是所有的法都包括了。不过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他不观那么多,只观现前一念的心识,而且还是针对于烦恼;就是我们在烦恼活动的时候,我们观察现前这一念贪爱的烦恼,它是怎么回事?
一、我们先假设它有自性,它是自性有,它不是因缘有,它是自性有。那么它是有自性,这个有自性的一个贪爱的烦恼,这当中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个是有因缘生,第二个是无因缘生,这两种可能性:
有因缘生有三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三种情况:
(1)说它是自生,说我这个贪爱的烦恼是自己生起的,它不必有任何的因缘,那这当中有过失了,就有无穷的过失了。说我也不是一天到晚都起贪爱的烦恼,是偶尔起贪爱的烦恼,如果贪爱的烦恼它能够自己生起自己,那它应该一切时要生起,因为它不必假借外缘;但是这样子的话,这个贪爱烦恼应该一切时现前,但事实上我们贪爱的烦恼,只是在某一种因缘才出现,所以它自生是不能成立的,就它自己能够生起自己,这件事不能成立。
(2)说是自己不能自己生起,那么他生,这个「他体所生」;他体就很多了,外在的境界所生的,或者是上帝鬼神所生的。那么他体所生这个地方也有过失,说是为什么他体会生出一个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他体跟自就是不一样?说他生起了你,结果你跟他的体性又不一样,这当然是不合道理的;两个都有自性的东西,他把你生出来了,结果你跟他的体性不一样,那这个就是不合道理。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现实的境界来观察,就是,说外境生起烦恼这句话也是不合道理;因为,比如我们打完佛七,我们刚做完定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我过去要看到会发嗔心的,会发脾气的,但是我打完佛七以后,心中有这个正忆念的摄持,欸,我不起烦恼了,心中有这个对治的力量现前,光明的力量现前不起烦恼。所以说外境一定能够生起烦恼,这个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有时候我们受到外境的刺激,我们也不起烦恼。同样一个境界,在不同的心情之下,它反应会不一样的,所以他生是不能成立的。
(3)那么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两个合起来不能生。就是说这个古德说的,石头榨不出油,沙也榨不出油,把石头和沙合起来,当然也榨不出油;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两个合起来,当然不能生,共生也不能成立。
所以,说这个烦恼是有真实性,这个真实性的这个烦恼是有因缘生不能成立,因为你找不出它的生因,它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
说这个烦恼是无因缘生:就是烦恼只是一个偶然,突然间出现的,当然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没有说一切法是自然生的。
那么无因生不能成立,所以我们只好说,烦恼是有自性是不能成立;因为它也不是有因生,也不是无因生,所以只好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烦恼的体性是因缘的和合,虚妄有生;它只是在一时的因缘当中所出现的一种虚妄相貌,一种刹那刹那生灭的虚妄相貌;从本性上再观察进去,它的本性是毕竟空,不是我们过去认为的那么一个真实坚固的烦恼,不是的,它是一个因缘的和合相,这个地方很重要。
南北朝的道安大师,他学《般若经》的,他安立了一个本无宗,什么叫本无呢?说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这句话很重要,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很广了,包括一切的色心诸法;我们不要讲那么广,我们就观现前的一念心识。说我们经常在打坐的人,在观心的人,我们会看到内心的变化,内心的活动,有时候起善心,有时候起恶念。当然我们刚开始是起惭愧心,我们“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赞叹心中的善念,呵责心中的妄想恶念,这当然是看到表面的,在善恶当中的分别。
但是它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从本性上来说它是无生。这本性空寂就是说一切法根本就没有生起,不是说生起以后再消失;说哦你这个人是有烦恼的,烦恼消灭以后成佛了,这个是方便说;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烦恼真实生起,从来就没有烦恼生起,只是一种虚妄相而已,它是一个如幻如化的虚妄相,不是说真实有一个烦恼的现前,然后我们真实把它完全破坏掉,不是这个意思。如果真是有烦恼现前,这个烦恼是有真实性,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佛,因为这烦恼是有真实性的,它不是因缘而生了,它是有自性而生了,那这样子的话,谁也没办法去消灭它。
所以这一切法是因缘生这句话很重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深观烦恼的空性是从因缘生,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是因缘生,是如梦如幻的因缘和合所现的一种幻相而已。所以呢,既然因缘生,表示也可以随顺一定的因缘的轨则的操作,使令它消灭掉;所以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就是从自性上来说呢,烦恼根本就没有生起,所以叫无生,“是故知无生”。「本无宗」嘛,本来就没有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这天台宗的观心,它就是从这个“一切法自性空,因缘有”,来建立的一心三观。就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它那个即假,说是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的功德,这句怎么说呢?智者大师说这个性俱的思想,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是一切法是无生,从无生的道理当中,建立了十法界的因果;因为一切法无生,所以这念心有成就十法界的可能性,它这个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是这样安立起来的。所以“一切法因缘生,自性空”,所以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德能,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地方,它是从一种理性上的观察,从它的一个缘起性空上,来观察烦恼是没有真实性的一个如梦如幻的幻相,这是第一个观法。
第二个观法:析空观
第二个观法就比较简单了,就是“析空观”,前面那是一个“体空观”。这个析空观是从空间和时间上的分析,来观察这个烦恼的一个空性。
正妄生时,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
说“正妄生时”,就是你现在烦恼在活动了:或者是贪烦恼,染着的一个相貌在那个地方活动;或者是嗔烦恼;或者是高慢心,一种高举的相貌在心中一直活动。这个时候你观察你的烦恼,从空间上是“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它这个烦恼的空间,就是这烦恼是有自性,有真实的体性,它应该有一个依止的处所。这个处所在哪里呢?
在身内:但是这个身是一个心肝脾肺肾的一个血肉的色法,我们找不到一个染着性在里面活动,找不到。说是在身外:在身外的话,那身心本不相知,说我这个烦恼的心识在身体之外,那这个跟我就没关系了,不合道理。所以说是离开了色身有一个烦恼在外面活动,这是不合道理的,这样两个互不相知,两个没有关系,但是烦恼的活动,我色身感到一个很大的干扰,所以身外是不能建立的。那中间更不可以了,这个中间本身就是矛盾,什么叫中间呢?所以这个地方,不在内外中间,就是我们去寻找这个烦恼的处所是找不到的。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把烦恼的整个活动的情况,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向来观察:说“未生无住处”,烦恼还没有生的时候,当然没有相貌,找不到;烦恼消失了以后也找不到,这过去跟未来是容易理解。那现在呢,它现在在活动的时候,为什么找不到呢?因为烦恼是一个刹那生刹那灭的,它没有住相。“谓体才生,无间并灭”,烦恼生起的时候,它是刹那生刹那灭;你说我现在起了一个贪烦恼,你讲这句话的时候,那个贪烦恼已经过去了;另外一个,那是另外一个相貌出现了。所以这个烦恼本身没有住相的,所以它也不属于现在,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现在,它没有停止的。
所以结论,“觅心了不可得”,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暂时的一个活动相,它是有过去的种子,有外在的环境,还有不如理作意,三种因缘的和合才出现的一个虚妄相,当我们去找它真实的体性的时候,是觅之了不可得。那么这个就是有一点无常观了;析空观,从空间和时间上的分析,发现烦恼的真实性是不可得,这是第二个。第三段,把前面两段作总结了:
生即无生,终无自性;自性既无,他性何有;自他既无,岂有共性;有尚叵得,况无因生。
“生即无生”,说烦恼的和合相是生的,因缘和合而生,事实上从本性上说它是无生,因为它是一个虚妄相,所以终无自性,它的自性是毕竟空。“自性既无,他性何有”,自性是空,当然不是他性所生了;那么自他都不能生,那共也不能生。这个有因缘生是不能成立。“有尚叵得,况无因生”,无因缘生当然也不能成立。烦恼自然生的这个是不能成立,这个是把前面两段的体空观和析空观做一个总结。再看第三段的结劝:
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薰发,惑种自消。
——《观心法要》——
我们经常用这个体空观和析空观,来观察现前一念心识,“勿令休息”。你要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定课,在这个寂静的心中去观察心中的活动,就是从这个方法去观,用智慧来观,它是自生,它生,共生,无因生;它生起以后呢,它是过去呢,还是现在呢,还是未来;它是在我的身体之内呢,或者身体之外。你就根据这样的一个观察轨则,用这个方法来观它,勿令休息。“解种熏发,惑种自消”,慢慢慢慢,你心中的光明就会开展出来,那个烦恼的势力就慢慢的消灭了。
这个是讲到修习我空观、法空观的方法。这个地方主要是先观烦恼,观察烦恼的相貌,它是假借因缘而生,从本性上说是毕竟空。这个空性的智慧是三乘的共同基础,所有出世圣道的基础。
这个观心法门,我们说是两个次第:
一、我们刚开始在观心,一开始是从业果的角度来观的;就是我们在观这念心识的时候,我们看到心识的活动:有善良的心识,有信心、惭愧心,无贪、无嗔、无痴的心,我们在佛堂当中皈依三宝的心,我们经常生起很多善良的心;当然这个善良心在内心活动的时候,内心有一种安乐的相貌,吉祥的相貌。但是我们心中也会起烦恼的活动,贪的烦恼,嗔的烦恼,我们刚开始的一个观心是这样子,这是从有相的境界观。说是这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刚开始用这个佛号来压抑烦恼,把烦恼给压下去,刚开始这样子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发觉出家的时间就过的很快,一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三年五年过去了,自己的进步非常缓慢,就是总是觉得没办法突破,系缚我的烦恼还是在那个地方强大的活动,你这个时候会觉得不对劲了;佛法是一个觉悟的法门,照讲我根据这个方法操作,应该有解脱的感觉,但是没有。就是你开始就只是从有相的境界来对治,拜忏、念佛、持咒,这就是一个烦恼的压抑,这个都是…刚开始都是这样子都是对的。
二、所以我们从这样的基础,应该再进步。“深观烦恼,本无自性”。这个时候,我们再去观察贪的烦恼、嗔的烦恼,这样的一种活动相貌呢你再观进去,再把这些生灭变异的因缘法拨开的时候,原来它的背后,它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一个真如佛性;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因缘的和合相貌,它不像我们过去所看的那么真实,那么的坚固。
那么,只要我们曾经有一次的经验,那就不可思议了。你要看看大乘经典,佛陀对这个般若波罗蜜,一念的相应,那个赞叹的功德不可思议。从此以后,你对烦恼的对治,那有强大信心;你敢讲出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敢坚定的讲出这句话。说是你无量劫来那么多烦恼,你怎么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呢,你怎么敢说呢?就是“深观烦恼,本无自性”,就是从这句话,你就敢讲出,你就敢发出四弘誓愿,你能够很真实的在佛前发出四弘誓愿。这个时候系缚你的烦恼跟罪业,被你从根本上开始动摇了;那个启动十二因缘那个力量开始薄弱了;第七意识「恒审思量我相随」,那个恒审思量被你这一观进去以后,它那个颠倒的力量慢慢慢慢淡薄了。
在净土宗,《无量寿经》的注解当中,讲这个三辈往生,其中有一点讲到临终的十念往生和一念往生这个问题,后面诸位会学到。这个地方古德的注解,他解释,说为什么有些人他必须要十念往生,他要念十念佛号,才能够跟阿弥陀佛相应;有些人他一念就可以往生;古德就注解说,说是一念往生的,他一定有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说他临终的时候…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腊月三十算总账,一生的烦恼和罪业都现前。如果我们只是从有相的分别,那你要念很多佛号才能够调伏自己,那可能恐怕连十念都不够的,你调伏自己要花很多时间。其实阿弥陀佛是平等的,他的心是平等的,“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就是你自己的心要寂静下来,要花的时间多一点。
有般若波罗蜜的人那又不同,大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罗蜜;他一下子「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你观察这个烦恼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一下子就能够从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当中,直接契入到第一义谛的空性上去,这个时候你的心就静下来了,很快就寂静下来。烦恼没有这个…这个时候你不随顺它转,它就没有势力了,你一下子就跟弥陀感应道交了,所以你只要一念往生。古德说,这个一念跟十念,就是有般若波罗蜜和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差别,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在我们修行当中你要突破,那这个修行方法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再看下一段,这个地方是讲位次,伏断位次。
(二)位次
这个恒审思量的染污末那,在我们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它有三个相貌:
第一个、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
这个补特伽罗是有情众生,一切的凡夫,二乘的有学,七地以前菩萨,他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攀缘阿赖耶识,生起“补特伽罗我见”。所以这个七地以前菩萨,对于这个恒审思量他没有完全的断灭,可能只是一点的调伏。所以他这个时候,还是有我见相应,就是有我爱执。
第二个、法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
这个法我见相应的范围就比较广了,一切的异生、二乘、一切菩萨,只要他的法空智不现前,他的第七意识都有可能缘异熟识的。这个法我见是缘异熟识,这个法执引生的异熟识,这个是不思议的变易生死。前面的补特伽罗我见,阿赖耶,那是一个分段生死。前面是我爱执,这个是法执。
第三个、平等性智相应——一切如来,菩萨见道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识”“异熟识”,起“平等性智”。
——《成唯识论》——
这个地方的平等性智,当然是无染污的末那。它就是从一个我见、法见相应的恒审思量,转成平等性智相应。说一切的佛,还有菩萨见道、修道位以后的菩萨,他的一个法空智果现前的时候,“彼缘无垢识,异熟识,起平等性智”。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从义理上说,应该也包括阿赖耶识,就是平等性智现前的时候,第七意识,也可能缘阿赖耶识。这怎么说呢,我们讲「极喜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其实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他在初地的时候就破坏了;所以这个平等性智的下品转,初地的时候就下品转了,八地的时候中品转,佛的时候上品转;所以初地菩萨他平等性智就现前了,他也有平等性智,但是他也有一部分的染污末那,他清净末那有一部分生起了,生起了三分之一。他把这个分别起的我执、法执消灭了,所以分别起的这个染污末那被消灭了,只有俱生的。那么初地菩萨这个时候阿赖耶识还在,所以第七意识,它也可能同时缘阿赖耶,也可能同时跟平等性智相应,有可能。所以这一点的话,我们还要再斟酌一下。
当然《成唯识论》说,“彼缘无垢识”,无垢识当然是有可能,八地菩萨都还有异熟识嘛。就是我们做一个拣别:初地菩萨,他这个平等性智缘的是阿赖耶识和异熟识,初地菩萨。八地菩萨,他的平等性智不缘阿赖耶了,因为他的阿赖耶被破坏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只缘异熟识,佛只缘无垢识,佛的平等性智那全部清净,他去攀缘只攀缘到无垢识;就是第七意识了别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那第八识就全部是无垢识。那初地的菩萨去缘第八识,还是缘到阿赖耶,但是他有一部分的平等性智。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彼缘无垢识,异熟识,及阿赖耶识,起平等性智”,这样才会圆满一点。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这个偈颂呢,前面两个半的偈颂,从这个“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是讲这个凡夫有漏的一个心识;最后那个半个偈颂,“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圣人无漏的心识。凡夫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上次是全部讲过了,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有一句话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主要就是一个恒审思量;就是第二能变的明了性,对于所观的境界能够很专一的、很深入的去观察。
它去观察谁呢?“依彼转缘彼”。
第二能变是依止第八识而生起,它不向外攀缘,它回过头来还是去明了这个第八识的见分,它对第八识的观察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它认为第八识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我,常一主宰的我。那么当然这样子的一种我执,就产生了四种根本烦恼的活动——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夹带了爱见痴慢四种烦恼,在第八识那个地方,乃至于前六识的活动,对我们的心识就造成了两个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内扰第八而成赖耶”:第八识这个明了的心识它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本身还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单独只有种子不能得果报;但是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夹带了爱见痴慢去扰动它的时候,就创造了一个我爱执的相貌出来,就使令第八识的这些有漏的业力有得果报的能力了;也就是说它推动了整个生死的流动,使令整个十二因缘,因为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开始运转,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这个说明它对第八识的干扰。它能够使令第八识的这些业力变成有一个我,一个主宰的我;有这个我以后这个业力就有力量得果报了,当然可能是善业得了一个人天的果报;可能是罪业到三恶道得果报,都是要有我来做一个主宰来推动的。这个是它对我们心识的第一个影响,“内扰第八而成赖耶”。
其次呢,它对于前六识也是有影响,“外扰前六皆成有漏”:说前六识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造业的时候,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相出现了;说是这件事是谁做的呢,是我做的,依止这个自我为中心所推动的这一切的业,都变成有限量。就是我们爱着自我这种自私的一种私情,就使令我们即使在行六度的善法,都变成非常有限量。这也说明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对前六识也是造成了干扰,说是“外扰前六皆成有漏”。
所以这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它在我们心识当中,可以说是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它刺激我们过去的业力得果报,它也使令我们现在所造的业力变成了有限量。这个是第二能变在有漏位的一个功能相貌,说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带动了四个根本烦恼的活动,这一点我们都说过了。那么现在值得我们关心的,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有漏的恒审思量,是什么时候能够转变呢?这以下说明: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讲义的第十二面的第十科。第十科是说明这个染污的末那转成清净的末那,所依止的有三种的功德力:第一个是阿罗汉,阿罗汉的功德现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灭定,就是灭尽定的功德现前。第三个出世道,这个道指的是智慧,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三种的功德力能够对治这个染污的末那变成清净末那。看藕祖的注解: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先说明阿罗汉的相貌。阿罗汉的相貌在小乘就是“二乘无学,方得永断”,就是这个阿罗汉和辟支佛入了无余依涅槃以后;大乘的涅槃和小乘的禅定不一样,小乘的禅定只有止的功夫,大乘的涅槃当中有我空的智慧,他就把恒审思量的这个我爱执,就给消灭掉了,所以说阿罗汉的功德现前的时候,这个是可以对治的。
其次是大乘的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就是无功用行,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的这个我空智慧的现前,也可以把这个我爱执给破坏。所以阿罗汉指的是二乘的无学和大乘的八地,他们都有这样的功力,来消灭这个染污末那。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这个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阿那含圣者,还有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为了要暂时的休息,入了灭尽定。当然这个灭尽定是有我空智慧现前,跟外道的禅定不一样。这个我空智慧现前,也能够暂时的伏灭第七意识的这个我爱执,所以讲“灭尽定无有”,这是第二种情况。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这个出世道的标准就比较低了一点,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菩萨初地以上的真无我解,这“真无我解”指的是根本智,观察这个真谛理——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后得智是观世俗谛理。因为那个后得智它是依根本智而起,所以它也带动了我空、法空的这个随顺的智慧。所以它们两个“二无漏道”,就是两种无漏的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去伏灭这个我爱执;所以“出世道无有”,这是出世道的这个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调伏。
当然这个无有,不是说没有恒审思量的功能,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就是它无有染污末那,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时候的清净末那是存在的。基本上大乘佛法在对心识的态度是转变,转识成智;它不是完全的消灭,不管对异熟、对思量,对了境,都是这个态度,是转染污为清净的明了识。所以“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无有染污末那而有清净的末那,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补充讲表第十,
附表十——伏断门
我们根据《成唯识论观心法要》,把这一段的所谓的“出世道无有”,就是我们怎么去对治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当中是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讲行法,先讲它的一个修行的方法。第一段是一个总说,看第一段。
(一)行法
所谓对治道生,断烦恼者。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这个地方讲这个对治道,这个道本来是个道路,说我们从此方到彼方要依止道路,这个道路指的是一个修行的法门,它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心从苦恼的此岸,而到达安乐的彼岸,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道。当然这个道主要是指智慧,它下面会说明。这个对治道呢,它能够断除烦恼,贪嗔痴慢的烦恼。这个断除烦恼的方法,这以下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非如世间军队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
我们断烦恼啊,它的一个主要的方法不是说是…我们说是楚汉相争,两个敌对的一方都站在对方,到时候这个军鼓一击双方面都开始厮杀,我跟你拼了——不是这个态度。当然,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当然是一点的信心,由这个信心我们思惟烦恼的过失:烦恼会产生罪业,由这个罪业会引生我们到三恶道受痛苦;思惟烦恼的过患,思惟善法的功德,思惟我们内心当中忆佛念佛,对我们的身心会创造安乐的果报。这个时候会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完全是用这个止的力量来调伏烦恼。刚开始是这样子,这个是正确的。
但是这样子呢是如石压草,石头把这个草压住了,但是这个草的生机还在,石头一搬走春风吹又生。所以这样的压抑的方式,只是能够暂时的压制烦恼。那么真实的断烦恼是怎么回事呢?
“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这个地方说到重点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深观烦恼,本无自性”。我们老实一点说,说是我们是一个凡夫。一个凡夫我们的内心,自然是有一些烦恼的活动;我们刚开始在观察烦恼的时候,是一个表面的观察,观察它的现象,说是有贪烦恼,贪是一种欲望,染着,这件事情我一定要得到。或者是嗔恚心,嗔恚心一发动的时候全身热恼,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我们的确从观察我们的心识当中,看到了这个贪嗔痴的相貌在心中一直的活动下去,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它这个势力太强大了,我们也只好随顺。
我们刚开始是这个表面的观察,看到贪的相貌,嗔的相貌,我慢的相貌;当然我们也会试着对治,但是也可能会失败,偶尔也会成功,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这个地方要我们深观,你不要那么表面的,你再观它的体性是什么?我们不能够只是观察它的相貌,说这个烦恼的真实相是什么?这件事情要弄明白的。本无自性这个当然是重点。就是我们刚开始一直认为这个烦恼是有真实体性的,所以我只好随顺它,随顺它而转,它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坚固。
就是我们在观心的时候,当然主要是观到初能变,那个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这个无量无边的种子,浮现一个烦恼,这个烦恼是由内在的种子跟外在的因缘的刺激,和合以后出现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深观,从这个因缘的和合相当中再观进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观到烦恼的本来面目。就是把这些生灭变异的因缘所生法,这些如云如雾的烦恼再把它拨开来,你就会看到了它的烦恼的相貌原来是自性空,是清净本然的一个本来面目。所以这个地方是深观,我们从烦恼的相貌当中再观进去,看到它的一个真实体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治烦恼当中。
这以下把这个深观烦恼的内涵再把它开展出来,第二段是一个别明,别明当中的前面两段是一个方法。
第一个观法:体空观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这个地方很重要,说是转凡成圣的关键点就在这个地方。这一段是藕益大师引用这个龙树菩萨《中观论》的颂。龙树菩萨这句话本来是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龙树菩萨这个偈颂的所观境是讲诸法,这个诸法是包括了一切的十法界的染净的色心诸法,那是所有的法都包括了。不过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他不观那么多,只观现前一念的心识,而且还是针对于烦恼;就是我们在烦恼活动的时候,我们观察现前这一念贪爱的烦恼,它是怎么回事?
一、我们先假设它有自性,它是自性有,它不是因缘有,它是自性有。那么它是有自性,这个有自性的一个贪爱的烦恼,这当中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个是有因缘生,第二个是无因缘生,这两种可能性:
有因缘生有三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三种情况:
(1)说它是自生,说我这个贪爱的烦恼是自己生起的,它不必有任何的因缘,那这当中有过失了,就有无穷的过失了。说我也不是一天到晚都起贪爱的烦恼,是偶尔起贪爱的烦恼,如果贪爱的烦恼它能够自己生起自己,那它应该一切时要生起,因为它不必假借外缘;但是这样子的话,这个贪爱烦恼应该一切时现前,但事实上我们贪爱的烦恼,只是在某一种因缘才出现,所以它自生是不能成立的,就它自己能够生起自己,这件事不能成立。
(2)说是自己不能自己生起,那么他生,这个「他体所生」;他体就很多了,外在的境界所生的,或者是上帝鬼神所生的。那么他体所生这个地方也有过失,说是为什么他体会生出一个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他体跟自就是不一样?说他生起了你,结果你跟他的体性又不一样,这当然是不合道理的;两个都有自性的东西,他把你生出来了,结果你跟他的体性不一样,那这个就是不合道理。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现实的境界来观察,就是,说外境生起烦恼这句话也是不合道理;因为,比如我们打完佛七,我们刚做完定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我过去要看到会发嗔心的,会发脾气的,但是我打完佛七以后,心中有这个正忆念的摄持,欸,我不起烦恼了,心中有这个对治的力量现前,光明的力量现前不起烦恼。所以说外境一定能够生起烦恼,这个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有时候我们受到外境的刺激,我们也不起烦恼。同样一个境界,在不同的心情之下,它反应会不一样的,所以他生是不能成立的。
(3)那么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两个合起来不能生。就是说这个古德说的,石头榨不出油,沙也榨不出油,把石头和沙合起来,当然也榨不出油;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两个合起来,当然不能生,共生也不能成立。
所以,说这个烦恼是有真实性,这个真实性的这个烦恼是有因缘生不能成立,因为你找不出它的生因,它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
说这个烦恼是无因缘生:就是烦恼只是一个偶然,突然间出现的,当然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没有说一切法是自然生的。
那么无因生不能成立,所以我们只好说,烦恼是有自性是不能成立;因为它也不是有因生,也不是无因生,所以只好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烦恼的体性是因缘的和合,虚妄有生;它只是在一时的因缘当中所出现的一种虚妄相貌,一种刹那刹那生灭的虚妄相貌;从本性上再观察进去,它的本性是毕竟空,不是我们过去认为的那么一个真实坚固的烦恼,不是的,它是一个因缘的和合相,这个地方很重要。
南北朝的道安大师,他学《般若经》的,他安立了一个本无宗,什么叫本无呢?说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这句话很重要,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很广了,包括一切的色心诸法;我们不要讲那么广,我们就观现前的一念心识。说我们经常在打坐的人,在观心的人,我们会看到内心的变化,内心的活动,有时候起善心,有时候起恶念。当然我们刚开始是起惭愧心,我们“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赞叹心中的善念,呵责心中的妄想恶念,这当然是看到表面的,在善恶当中的分别。
但是它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从本性上来说它是无生。这本性空寂就是说一切法根本就没有生起,不是说生起以后再消失;说哦你这个人是有烦恼的,烦恼消灭以后成佛了,这个是方便说;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烦恼真实生起,从来就没有烦恼生起,只是一种虚妄相而已,它是一个如幻如化的虚妄相,不是说真实有一个烦恼的现前,然后我们真实把它完全破坏掉,不是这个意思。如果真是有烦恼现前,这个烦恼是有真实性,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佛,因为这烦恼是有真实性的,它不是因缘而生了,它是有自性而生了,那这样子的话,谁也没办法去消灭它。
所以这一切法是因缘生这句话很重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深观烦恼的空性是从因缘生,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是因缘生,是如梦如幻的因缘和合所现的一种幻相而已。所以呢,既然因缘生,表示也可以随顺一定的因缘的轨则的操作,使令它消灭掉;所以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就是从自性上来说呢,烦恼根本就没有生起,所以叫无生,“是故知无生”。「本无宗」嘛,本来就没有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这天台宗的观心,它就是从这个“一切法自性空,因缘有”,来建立的一心三观。就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它那个即假,说是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的功德,这句怎么说呢?智者大师说这个性俱的思想,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是一切法是无生,从无生的道理当中,建立了十法界的因果;因为一切法无生,所以这念心有成就十法界的可能性,它这个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是这样安立起来的。所以“一切法因缘生,自性空”,所以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德能,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地方,它是从一种理性上的观察,从它的一个缘起性空上,来观察烦恼是没有真实性的一个如梦如幻的幻相,这是第一个观法。
第二个观法:析空观
第二个观法就比较简单了,就是“析空观”,前面那是一个“体空观”。这个析空观是从空间和时间上的分析,来观察这个烦恼的一个空性。
正妄生时,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
说“正妄生时”,就是你现在烦恼在活动了:或者是贪烦恼,染着的一个相貌在那个地方活动;或者是嗔烦恼;或者是高慢心,一种高举的相貌在心中一直活动。这个时候你观察你的烦恼,从空间上是“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它这个烦恼的空间,就是这烦恼是有自性,有真实的体性,它应该有一个依止的处所。这个处所在哪里呢?
在身内:但是这个身是一个心肝脾肺肾的一个血肉的色法,我们找不到一个染着性在里面活动,找不到。说是在身外:在身外的话,那身心本不相知,说我这个烦恼的心识在身体之外,那这个跟我就没关系了,不合道理。所以说是离开了色身有一个烦恼在外面活动,这是不合道理的,这样两个互不相知,两个没有关系,但是烦恼的活动,我色身感到一个很大的干扰,所以身外是不能建立的。那中间更不可以了,这个中间本身就是矛盾,什么叫中间呢?所以这个地方,不在内外中间,就是我们去寻找这个烦恼的处所是找不到的。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把烦恼的整个活动的情况,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向来观察:说“未生无住处”,烦恼还没有生的时候,当然没有相貌,找不到;烦恼消失了以后也找不到,这过去跟未来是容易理解。那现在呢,它现在在活动的时候,为什么找不到呢?因为烦恼是一个刹那生刹那灭的,它没有住相。“谓体才生,无间并灭”,烦恼生起的时候,它是刹那生刹那灭;你说我现在起了一个贪烦恼,你讲这句话的时候,那个贪烦恼已经过去了;另外一个,那是另外一个相貌出现了。所以这个烦恼本身没有住相的,所以它也不属于现在,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现在,它没有停止的。
所以结论,“觅心了不可得”,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暂时的一个活动相,它是有过去的种子,有外在的环境,还有不如理作意,三种因缘的和合才出现的一个虚妄相,当我们去找它真实的体性的时候,是觅之了不可得。那么这个就是有一点无常观了;析空观,从空间和时间上的分析,发现烦恼的真实性是不可得,这是第二个。第三段,把前面两段作总结了:
生即无生,终无自性;自性既无,他性何有;自他既无,岂有共性;有尚叵得,况无因生。
“生即无生”,说烦恼的和合相是生的,因缘和合而生,事实上从本性上说它是无生,因为它是一个虚妄相,所以终无自性,它的自性是毕竟空。“自性既无,他性何有”,自性是空,当然不是他性所生了;那么自他都不能生,那共也不能生。这个有因缘生是不能成立。“有尚叵得,况无因生”,无因缘生当然也不能成立。烦恼自然生的这个是不能成立,这个是把前面两段的体空观和析空观做一个总结。再看第三段的结劝:
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薰发,惑种自消。
——《观心法要》——
我们经常用这个体空观和析空观,来观察现前一念心识,“勿令休息”。你要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定课,在这个寂静的心中去观察心中的活动,就是从这个方法去观,用智慧来观,它是自生,它生,共生,无因生;它生起以后呢,它是过去呢,还是现在呢,还是未来;它是在我的身体之内呢,或者身体之外。你就根据这样的一个观察轨则,用这个方法来观它,勿令休息。“解种熏发,惑种自消”,慢慢慢慢,你心中的光明就会开展出来,那个烦恼的势力就慢慢的消灭了。
这个是讲到修习我空观、法空观的方法。这个地方主要是先观烦恼,观察烦恼的相貌,它是假借因缘而生,从本性上说是毕竟空。这个空性的智慧是三乘的共同基础,所有出世圣道的基础。
这个观心法门,我们说是两个次第:
一、我们刚开始在观心,一开始是从业果的角度来观的;就是我们在观这念心识的时候,我们看到心识的活动:有善良的心识,有信心、惭愧心,无贪、无嗔、无痴的心,我们在佛堂当中皈依三宝的心,我们经常生起很多善良的心;当然这个善良心在内心活动的时候,内心有一种安乐的相貌,吉祥的相貌。但是我们心中也会起烦恼的活动,贪的烦恼,嗔的烦恼,我们刚开始的一个观心是这样子,这是从有相的境界观。说是这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刚开始用这个佛号来压抑烦恼,把烦恼给压下去,刚开始这样子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发觉出家的时间就过的很快,一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三年五年过去了,自己的进步非常缓慢,就是总是觉得没办法突破,系缚我的烦恼还是在那个地方强大的活动,你这个时候会觉得不对劲了;佛法是一个觉悟的法门,照讲我根据这个方法操作,应该有解脱的感觉,但是没有。就是你开始就只是从有相的境界来对治,拜忏、念佛、持咒,这就是一个烦恼的压抑,这个都是…刚开始都是这样子都是对的。
二、所以我们从这样的基础,应该再进步。“深观烦恼,本无自性”。这个时候,我们再去观察贪的烦恼、嗔的烦恼,这样的一种活动相貌呢你再观进去,再把这些生灭变异的因缘法拨开的时候,原来它的背后,它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一个真如佛性;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因缘的和合相貌,它不像我们过去所看的那么真实,那么的坚固。
那么,只要我们曾经有一次的经验,那就不可思议了。你要看看大乘经典,佛陀对这个般若波罗蜜,一念的相应,那个赞叹的功德不可思议。从此以后,你对烦恼的对治,那有强大信心;你敢讲出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敢坚定的讲出这句话。说是你无量劫来那么多烦恼,你怎么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呢,你怎么敢说呢?就是“深观烦恼,本无自性”,就是从这句话,你就敢讲出,你就敢发出四弘誓愿,你能够很真实的在佛前发出四弘誓愿。这个时候系缚你的烦恼跟罪业,被你从根本上开始动摇了;那个启动十二因缘那个力量开始薄弱了;第七意识「恒审思量我相随」,那个恒审思量被你这一观进去以后,它那个颠倒的力量慢慢慢慢淡薄了。
在净土宗,《无量寿经》的注解当中,讲这个三辈往生,其中有一点讲到临终的十念往生和一念往生这个问题,后面诸位会学到。这个地方古德的注解,他解释,说为什么有些人他必须要十念往生,他要念十念佛号,才能够跟阿弥陀佛相应;有些人他一念就可以往生;古德就注解说,说是一念往生的,他一定有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说他临终的时候…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腊月三十算总账,一生的烦恼和罪业都现前。如果我们只是从有相的分别,那你要念很多佛号才能够调伏自己,那可能恐怕连十念都不够的,你调伏自己要花很多时间。其实阿弥陀佛是平等的,他的心是平等的,“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就是你自己的心要寂静下来,要花的时间多一点。
有般若波罗蜜的人那又不同,大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罗蜜;他一下子「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你观察这个烦恼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一下子就能够从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当中,直接契入到第一义谛的空性上去,这个时候你的心就静下来了,很快就寂静下来。烦恼没有这个…这个时候你不随顺它转,它就没有势力了,你一下子就跟弥陀感应道交了,所以你只要一念往生。古德说,这个一念跟十念,就是有般若波罗蜜和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差别,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在我们修行当中你要突破,那这个修行方法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再看下一段,这个地方是讲位次,伏断位次。
(二)位次
这个恒审思量的染污末那,在我们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它有三个相貌:
第一个、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
这个补特伽罗是有情众生,一切的凡夫,二乘的有学,七地以前菩萨,他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攀缘阿赖耶识,生起“补特伽罗我见”。所以这个七地以前菩萨,对于这个恒审思量他没有完全的断灭,可能只是一点的调伏。所以他这个时候,还是有我见相应,就是有我爱执。
第二个、法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
这个法我见相应的范围就比较广了,一切的异生、二乘、一切菩萨,只要他的法空智不现前,他的第七意识都有可能缘异熟识的。这个法我见是缘异熟识,这个法执引生的异熟识,这个是不思议的变易生死。前面的补特伽罗我见,阿赖耶,那是一个分段生死。前面是我爱执,这个是法执。
第三个、平等性智相应——一切如来,菩萨见道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识”“异熟识”,起“平等性智”。
——《成唯识论》——
这个地方的平等性智,当然是无染污的末那。它就是从一个我见、法见相应的恒审思量,转成平等性智相应。说一切的佛,还有菩萨见道、修道位以后的菩萨,他的一个法空智果现前的时候,“彼缘无垢识,异熟识,起平等性智”。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从义理上说,应该也包括阿赖耶识,就是平等性智现前的时候,第七意识,也可能缘阿赖耶识。这怎么说呢,我们讲「极喜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其实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他在初地的时候就破坏了;所以这个平等性智的下品转,初地的时候就下品转了,八地的时候中品转,佛的时候上品转;所以初地菩萨他平等性智就现前了,他也有平等性智,但是他也有一部分的染污末那,他清净末那有一部分生起了,生起了三分之一。他把这个分别起的我执、法执消灭了,所以分别起的这个染污末那被消灭了,只有俱生的。那么初地菩萨这个时候阿赖耶识还在,所以第七意识,它也可能同时缘阿赖耶,也可能同时跟平等性智相应,有可能。所以这一点的话,我们还要再斟酌一下。
当然《成唯识论》说,“彼缘无垢识”,无垢识当然是有可能,八地菩萨都还有异熟识嘛。就是我们做一个拣别:初地菩萨,他这个平等性智缘的是阿赖耶识和异熟识,初地菩萨。八地菩萨,他的平等性智不缘阿赖耶了,因为他的阿赖耶被破坏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只缘异熟识,佛只缘无垢识,佛的平等性智那全部清净,他去攀缘只攀缘到无垢识;就是第七意识了别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那第八识就全部是无垢识。那初地的菩萨去缘第八识,还是缘到阿赖耶,但是他有一部分的平等性智。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彼缘无垢识,异熟识,及阿赖耶识,起平等性智”,这样才会圆满一点。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