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太子竟然敢这么做,强行颁布教令,且越过了门下省,直接从邸报发出,昭告天下。

  这就是典型的皇权跟臣权的斗争了。

  站在百姓的角度,他们可不知道门下省能够驳回皇帝诏敕。

  自然对于这个教令是要认的。

  可朝廷大臣这边,就很头疼了。

  皇城官署。

  数位朝廷重臣齐聚一堂。

  “这简直是胡闹!”

  礼部尚书李纲率先打破沉默,胡须因愤怒而颤抖:“太子殿下这是公然践踏朝廷法度,置门下省的审核权于何地?”

  中书侍郎岑文本眉头紧皱:“尚书所言极是。诏敕教令皆需经门下省审核,这是朝堂早有的规矩。”

  “太子此番越过门下省,直接颁布教令,长此以往,朝廷纲纪何在?”

  褚遂良更是气得脸色通红:“太子如此行事,分明是不把陛下和满朝文武放在眼里!科举改制事关重大,岂能如此草率?他这是在将大唐的根基置于何地?”

  长孙无忌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后说道:“诸位,太子既然敢这么做,想必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如今教令已经昭告天下,若强行让太子收回成命,皇家的脸面又该往何处搁?”

  作为臣子的,自是要顾忌皇家脸面,所以这个事情才让大家感觉到头疼。

  房玄龄轻轻叹了口气,缓缓开口:“长孙司徒所言不虚。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要如何应对此事,才能将影响降到最低。太子推行科举改制,本意是好的,只是方式过于激进。”

  长孙无忌跟房玄龄的开口,让堂内的气氛变得有些怪异起来。

  这等话语,显然有为太子开脱的嫌疑。

  然两人为朝廷左右仆射,总理朝廷政务,都这么说了,也不好质疑。

  倒是礼部尚书李纲,怒目圆睁:“好什么好!”

  “太子破坏律法,扰乱朝廷秩序!若不加以制止,他日是不是连陛下的诏敕都可以随意违抗?”

  闻言,多人沉默。

  什么叫随意违抗陛下诏敕,你也不看看,太子都造反过了,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敢做的。

  指不定哪天就要携大军入宫政变。

  现在陛下跟太子之间微妙得很,他们这些大臣,更是难做。

  褚遂良自是不管这些,附和道:“正是!太子此举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今日他能越过门下省颁布教令,明日就可能做出更出格的事。我们必须联名上书,恳请陛下出面制止!”

  他巴不得陛下跟太子干起来,若陛下什么事情任由太子来做,岂非是真的要去继承皇位。

  太子继承皇位了,那魏王怎么办,他褚遂良又怎么办。

  如今能在朝廷叫嚣,完全是因为皇位上的是陛下。

  等太子登基,他这仕途,也就到头了。

  显然,褚遂良可不想这么早就致仕。

  长孙无忌一眼就看出了褚遂良的想法,冷笑道:“联名上书?”

  “陛下会如何看待我们的联名上书?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大唐天子。我们这般逼宫,陛下难道不会怀疑我们别有用心?”

  房玄龄微微颔首:“长孙司徒言之有理。陛下让太子监国,就是希望他能历练成长。如今太子虽然行事莽撞,但我们若是操之过急,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左右仆射给这事定了基调,其他人自然不可多说。

  褚遂良也不能僵持下去。

  说到底,他也只是个谏议大夫。

  岑文本思索片刻,道:“那依两位仆射之见,我们该当如何?难道就任由太子如此胡作非为?”

  长孙无忌沉吟道:““我们先不要轻举妄动。太子既然敢将教令昭告天下,想必已经做了不少准备。”

  “我等可先等等看,看看太子这番改制,会带来哪些影响。”

  房玄龄补充道:“我们也可在朝堂上对太子的教令进行商议,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若能让太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修改教令,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褚遂良语气尖锐:“可要是太子固执己见,拒不悔改呢?”

  长孙无忌随意回道:“真到了那一步,我们再向陛下禀明情况。但在此之前,我们务必保持冷静,不可自乱阵脚。”

  中书令杨师道开口道:“诸位,太子此次推行科举改制,虽然方式欠妥,但废除投行卷、推行糊名誊录之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举舞弊的问题,对寒门子弟也是一件好事。”

  “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从支持改制的方向出发,与太子沟通?”

  褚遂良神色不悦:“杨中书这是在为太子说话?”

  “太子违反朝廷法度,这是原则问题,岂能因改制有益就视而不见?”

  杨师道对此也不生气,平和回道:“褚大夫,我并非为太子的行为开脱。只是如今教令已出,若我们一味反对,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我们可以在肯定改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的建议,引导太子走上正轨。”

  长孙无忌赞同道:“杨中书此言有理,我们身为朝廷大臣,目的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与其与太子针锋相对,不如以大局为重,寻求解决之道。”

  杨师道显然已经有站位太子的意思了,只是现在并不能表现得太过明显。

  私下里,杨师道跟太子之间也没有接触。

  但是赵节可是杨师道的继子,这里头还是没点说法,谁信啊。

  至少褚遂良是不信的。

  次日朝会。

  李承乾刚上座走完流程。

  礼部尚书李纲就出列作揖:“启禀太子殿下,臣等认为,昨日颁布的科举改制教令,虽立意深远,但未经门下省审核,有违朝廷法度。恳请殿下收回成命,重新商议。”

  李纲并非是针对李承乾这个人,而是对于这件事。

  本身李纲属于是朝廷中立党。

  然科举本身是礼部在负责,纲常也是礼部最为在乎的。

  太子现在的举措,完全是视礼部如无物。

  已经完全违背了朝廷礼仪各项制度。

  所以在反对呼声这块,喊声最响亮的就是礼部了。

  李承乾挑眉:“李尚书,本太子推行科举改制,是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为大唐江山社稷考虑。如今教令已经昭告天下,天下百姓都在翘首以盼。若本太子此时收回成命,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岑文本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殿下,臣等并非反对科举改制,只是认为,改制之事关系重大,应遵循朝廷法度,从长计议。如此仓促推行,恐会引发诸多问题。”

  李承乾淡淡道:“能有什么问题?”

  “若是因为害怕问题就裹足不前,那大唐何时才能进步?至于朝廷法度,本太子问你们,科举舞弊之风盛行,寒门子弟报国无门,这难道就符合法度?”

  褚遂良急道:“太子殿下可以通过正常途径修改科举制度,而不是越过门下省,擅自颁布教令!”

  李承乾冷哼一声:“笑话。”

  “孤先前提出的改制建议,被门下省驳回了多少次?你们口口声声说要遵循法度,可这法度,是不是已经成了某些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应。他们没想到,太子竟然如此犀利,直击问题的核心。

  长孙无忌见状,连忙打圆场:“太子,诸位大臣也是为了朝廷着想。科举改制是好事,但若是能在遵循法度的前提下进行,岂不是更好?”

  李承乾目光转向长孙无忌,语气稍缓:“舅舅说得对。科举改制确实需要集思广益。”

  “这样吧,孤给诸位三日时间,你们可以对教令提出修改建议。但若只是一味反对,而拿不出切实可行的章程,就休怪孤不客气了。”

  大臣们无奈地交换眼神,他们清楚,太子这是在给他们台阶下,但同时也表明了绝不轻易妥协的态度。

  在这场皇权与臣权的较量中,他们暂时只能选择妥协,寻找新的应对之策。

  ——

  是夜。

  来庭坊后院。

  李承乾,杜荷,李元昌,赵节。

  这造反党终于再次是齐聚一堂。

  杜荷望着窗外朦胧的月色,重重叹了口气:“说起来,真怀念在东宫的日子。那时咱们进进出出,何等自在,哪像现在,被困在这别苑里,连行事都要小心翼翼。”

  “这次科举改制,那些老臣又跳出来百般阻挠,殿下推行起来可太艰难了。”

  赵节微微颔首,神色中带着几分无奈:“可不是么,东宫那可是太子殿下的根基所在。”

  “如今不得入住,总觉得像丢了主心骨一般。”

  “这来庭坊虽也算气派,但到底比不上东宫。而且这次科举改制,触动了世家的利益,那些大臣们为了自家背后的势力,哪会轻易让殿下如愿。”

  汉王李元昌冷哼一声,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满:“哼!还不是那些老臣和陛下的意思。”

  “他们忌惮殿下的势力,变着法儿地想限制咱们。”

  “就说这科举改制,明明是为了大唐选拔人才的好事,他们却为了一己私利,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依我看,咱们就该强硬些,直接杀回东宫,看他们能拿咱们怎么办!顺便也让那些反对改制的大臣们知道,殿下的决定不容置疑!”

  李承乾抬手制止了李元昌的冲动言论,目光深邃而冷静:“元昌,不可莽撞。如今局势复杂,贸然行动只会让我们陷入被动。东宫且不论我们能否顺利夺回,即便回去了,也不过是困守一隅,难以施展拳脚。”

  “科举改制一事,我既然敢越过门下省推行,就有应对之策。那些大臣们现在表面上反对声浪大,可教令已经昭告天下,他们也只能干着急。”

  杜荷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只是这来庭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总得想个办法,打破如今的僵局。”

  李承乾沉默片刻,突然坐直身子,眼中闪过一道锐利的光芒:“既然东宫回不去,那我们为何不另寻一处?”

  说到这里,李承乾微微一顿,沉声道:“诸位觉得,大明宫如何?”

  李渊和李世民初建唐朝时,长安城内只有隋朝留下的太极宫一处皇宫。

  太极宫地势低洼,秋日潮湿,夏日闷热,且宫室狭小、陈旧,李渊对此并不满意。

  贞观八年,太上皇李渊年事已高,监察御史马周上奏请求为太上皇建造一座供清凉消暑的新宫,以展示皇家孝心,李世民欣然批准,最终选定龙首原作为建设新宫的地点。

  十月,新宫建设开始,起初取名为永安宫。

  然贞观九年正月,李渊驾崩于大安宫寝殿,由于这一事件,宫殿的建设工程被暂时搁置。

  当时的初建工程时间非常短暂,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大明宫的基本格局并未形成。

  在建设过程中,工匠们在大殿地基之下挖到古铜宝镜——秦镜,传说它能照出臣子忠奸,国运兴衰。

  大臣魏征向太宗贺喜得此宝镜,国家昌盛,李世民听后大喜,为纪念君臣明镜之会,改永安宫为大明宫。

  而后大明宫的建设基本上就停歇了下来,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

  不过大明宫的总设计师是著名画家、将作大匠阎立本。

  他依托龙首原的天然地势,仿照隋太极宫设计大明宫,使其气势恢宏,居高临下,可以远眺整个唐长安城。

  作为太子,李承乾一直不得入住东宫,住在长安城内,这对于太子的身份来说,本就是一种影响。

  东宫李世民肯定是不会让住进去的,但大明宫呢。

  其实在李承乾的心里,即便是日后当了皇帝,也不会入住太极宫,而是住到大明宫去。

  大明宫是按照传统的前朝后寝和三大殿规制,自南至北分为朝区、寝区、后苑三部分,只是这些建筑大多数尚未建成,不过三大殿也基本完工了。

  至少住人是没什么问题。

  再者,在洛阳的太子妃,也该是回长安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