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这孩子,做事还是太着急了些。”

  太极殿内,听到李承乾教令被退回,李世民难得的笑了笑。

  总算是要让太子知晓当皇帝的难处了。

  要不然还真以为当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内侍张阿难在旁边说道:“陛下,臣觉得,太子殿下这想法还是不错的。”

  李世民点点头:“是,不错,如今这科举考官,已经成了各世家争夺之地,谁任考官,则多是招自己人。”

  “糊名之法,确实能让寒门子弟多些出路。”

  “只是太子步子迈得太大了,连朝堂都没掌控,未学走就想飞,可不是这般容易的。”

  内侍张阿难问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世民想了想,道:“先让其吃点苦头,也好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

  来庭坊,朝堂。

  魏王跟晋王没来,还在府内养伤。

  百官觐见:“拜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免礼,众卿平身。”

  来庭坊这行宫终究是小气了些,现在东宫进不去,李承乾倒是想搬到大明宫去。

  这样日后,也不用麻烦李世民搬家了,就一直住太极宫得了。

  李承乾身着太子冕服,端坐在监国宝座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阶下群臣。

  “今日朝会,议科举改制之事。”

  李承乾沉声道:“孤意已决,废除投行卷之制,推行糊名誊录之法,诸位卿家有何高见?”

  话音刚落,中书侍郎岑文本率先出列:“太子殿下,科举之制自隋代开创,投行卷、荐举之法已行之多年,选拔出无数贤才。”

  “如今贸然废除,恐生变故。且糊名誊录之法虽能减少舞弊,但难以考察举子平日才学与品行,恐会埋没真正的栋梁之才啊!”

  看到是岑文本出列,李承乾眉头微皱。

  因为岑文本不是魏王党,严格来说应该属于太子党,或者说皇帝党。

  早前李承乾跟魏王的斗争中,岑文本一直要是保持中立。

  然而这次涉及到世家根本,直接就站了出来。

  南阳岑家,岑文本远祖岑彭为东汉廷尉、征南大将军,祖父岑善方,在西梁萧察政权中担任吏部尚书。

  父亲岑之象,在隋末担任虞部侍郎、邯郸县令等职。

  历史上在贞观十七年,岑文本加银青光禄大夫衔,被任命为中书令。

  不过因为如今的变故,还是担任中书侍郎。

  岑文本是个好官,忠于大唐皇室,秉持以民为本,主张稳定发展。

  但现在站出来反对科举改制。

  李承乾淡淡道:“岑侍郎所言差矣!如今科举,走后门、靠权势之风盛行,所谓的‘考察平日才学与品行’,不过是世家子弟结党营私的幌子!那些寒门子弟,即便有惊世之才,若无人举荐,也难有出头之日。如此选拔,谈何公正?”

  礼部尚书李纲出列道:“太子殿下,科举乃国之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各地科举章程早已定下,若此时改制,时间紧迫,难以筹备周全。且废除投行卷,恐会引起天下士子恐慌,不利于朝廷收拢人心啊!”

  李承乾目光如刀:“许尚书这是在拿时间紧迫做借口吗?”

  “若因循守旧,任由科举弊端滋生,才是真正失了天下士子之心!至于筹备,孤已命人制定详细章程,各地州府只需依令而行,何来难以筹备之说?”

  褚遂良见此,出列作揖:“太子殿下,科举制度历经数代完善,其中投行卷、荐举之法,能让考官全面了解举子,选拔出德才兼备之人。”

  “若仅凭一场考试定终身,岂不是太过草率?再者,如今朝堂之上,诸多官员皆因投行卷、荐举而入仕,殿下此举,无异于否定了他们的功绩,恐会寒了一众大臣的心啊!”

  褚遂良语气之中,带着几分冷笑。

  先前只是因为魏王夺嫡之事,现在太子犯了糊涂,还没登基呢,就妄图得罪天下世家,朝廷百官。

  要知道,现在朝廷上八成官员,谁不是走投行卷上来的,否定投行卷,就是否定他们。

  这样的事情,莫说是太子了,哪怕是陛下,也不见得能够办下来。

  李承乾毫不客气的打断:“褚大夫这是在为世家子弟说话吧?”

  “德才兼备?如今多少世家子弟,凭借父辈权势,投些华而不实的诗文,便能高中;而寒门子弟寒窗苦读十载,却连考场的门都进不了。”

  “这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至于否定大臣功绩,孤改制科举,是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为大唐江山社稷考虑,又怎会是无端否定?”

  李承乾是真不想跟他逼逼,只是朝廷,犹如后世之公堂,不是别人有反对意见,就能直接把人干掉的。

  这样去做,也很容易乱套。

  当然,如果褚遂良有其他违背律法之事,那就半点不得姑息了。

  等今天退朝后,就让人去查查。

  历史上,褚遂良可是有贪财的名声。

  这还治不了他了?

  长孙无忌见状,也上前劝道:“太子殿下,褚大夫所言虽有偏颇,但科举改制确实事关重大。如今陛下暂委殿下监国,此事若能与陛下商议后再做定夺,岂不是更为稳妥?”

  长孙家族也有很多是靠着投行卷入仕途的,李承乾这次,算是无差别攻击了。

  很显然,对于科举改制,长孙无忌也不想支持。

  房玄龄一直沉默不语,此时却缓缓出列:“太子殿下,老臣并非反对改制,只是这糊名誊录之法,在具体施行中恐会遇到诸多难题。”

  “比如如何保证誊录过程不被篡改?”

  “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举子笔迹?这些细节若不处理好,改制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引发更多混乱。”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房玄龄。

  因为房玄龄这番话,看似是反对质问,实则是真正去谈论科举改制的利弊,而不是跟其他人一样,直接就找各种理由去反对。

  李承乾微微颔首,道:“房公所言极是。孤已命人研究应对之策,设立专门的誊录机构,由亲信官员监督,采用多重手段,确保过程公正透明。只要方案周全,这些问题皆可解决。”

  然而,群臣依旧不依不饶。

  “太子殿下,科举改制关乎天下士子的前途命运,也关乎朝廷的稳定。”

  “是啊,太子殿下,这一动,枉费多少读书人之寒窗苦读。”

  “科举取士,本就兼顾才学与人品。行卷可察学子交际、应变之能,废除此制,岂不是自断朝廷识人之途?”

  “还是稳定些好。”

  “请太子殿下三思。”

  百官作揖:“请太子殿下三思。”

  群臣呼声,这跟逼宫没有太大区别了。

  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承乾依旧是冷冷道:“孤意已决,三日后,科举改制教令正式颁布。”

  “若有官员敢阳奉阴违,阻挠改制,休怪孤不客气!”

  “退朝!”

  说罢,李承乾起身拂袖而去,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

  等太子离开,褚遂良低语道:“太子如此刚愎自用,离那玄武门之变,恐怕不远了”

  声音不大,但周边几人,却是听到了。

  房玄龄看向褚遂良。

  这家伙疯了。

  长孙无忌深深的看了一眼褚遂良,什么都没说,转身离开。

  这里的朝廷,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传到陛下那边。

  自然褚遂良的这番话,也同样会。

  明白人都知道,这是褚遂良,在给陛下递话呢。

  ——

  来庭坊后院。

  文忠几番欲言又止。

  李承乾看了一眼,道:“想说什么就说,别整出一副憋着的样子给孤看。”

  文忠作揖:“殿下,臣只是觉得,这般是否急切了些。”

  “科举改制,自然是有利于大唐的。”

  “只是现在,尚且”

  李承乾呵呵一笑:“你是想说,孤不懂得轻重缓急是吧。”

  “陛下对我虎视眈眈,还有魏王晋王一心夺嫡,我却不把心思去对付他们,反而还要得罪世家搞科举改制。”

  “你是这意思吗?”

  文忠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臣不敢。”

  李承乾微微摇头:“起来吧。”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要让陛下放心。”

  “陛下如今,最担心的是什么。”

  “陛下龙体渐愈,我这监国,自然也监国不了多久了。”

  “这长安城里,可还有我三万神武军,火炮数百,陛下他何曾放心过。”

  “这来庭坊每日要来多少探子,可都打着主意呢。”

  “要想让陛下放心,只有让他看到想要看到的,可是明白。”

  文忠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

  原来都是给陛下看的。

  只是又迟疑道:“可是科举改制这块,百官不见得会听从教令。”

  李承乾冷笑道:“他们不是觉得孤嚣张跋扈吗,那就给他们瞧瞧。”

  “我且问你,那长安邸报,可还在掌控之中。”

  文忠回道:“请殿下放心,自从殿下返回长安城后,臣便已经联络了邸报管事,他们没有忘记殿下的恩情,愿意为殿下效力。”

  长安邸报是李承乾之前在东宫的时候,一手创办的。

  里面的工人管事,自也是一手提拔。

  此后虽说去东征高丽,这长安邸报被陛下所掌,但陛下那边,也只是把主事的人给换了。

  李世民经过开设造纸厂的事情明白,太子的这套章程,很明显完善流利。

  要是把长安邸报管事工人都给换了也不好办,况且这些管事工人都做熟练了,换一批人容易出麻烦。

  这次文忠回来后,稍加联系,自然大批人立即效忠。

  太子造反这等事,看似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可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就是太子监国。

  太子就是储君。

  李承乾吩咐道:“关于科举改制的章程,你让人拓印到最新的邸报上去,准备足够多的邸报,以最快的速度,通传天下。”

  想了想,李承乾再道:“届时,邸报上加盖孤的太子印章。”

  文忠闻言一惊:“这,殿下,这.”

  把太子印章加盖到邸报上,岂非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太子印章的详细?

  文忠扑通一声再次跪倒在地,额头紧贴青砖,声音里满是焦急:“殿下!万万不可将太子印章加盖于邸报之上!这太子印章乃身份信物,一旦将其全貌公之于众,后果不堪设想啊!”

  李承乾负手而立,目光冷淡:“不过是让天下人知晓科举改制乃本太子决断,有何不可?”

  文忠抬头,眼中满是忧虑:“殿下想那五姓七望、朝堂反对之人,若知晓太子印章样式,定会暗中仿制。”

  “日后他们伪造教令、调拨军队,或是以殿下名义行事,混淆视听,届时殿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再者,如今魏王、晋王虎视眈眈,若让他们掌握印章细节,伪造命令挑起事端,嫁祸殿下,借机煽动群臣弹劾,甚至怂恿陛下对殿下起疑,殿下苦心经营的局面将毁于一旦!”

  很有道理,但李承乾不听。

  “太子教令,看似有用,实则限制颇多。”

  “印章公之于邸报,谁人仿制,自是诛杀九族。”

  “有些东西,知道的人越多,反对越是没人敢动。”

  “算了,跟你说这些你也不懂,按照孤的吩咐去办吧。”

  “让邸报加印十万份,盖上印章,连夜送往各州府。孤倒要看看,谁还敢质疑这科举改制!”

  真若是有心人,别说印章了,还敢假传诏敕呢。

  自古以来,有能力且胆敢假传诏敕之人,还在少数吗。

  更何况,不管是太子教令,还是皇帝诏敕,能够传到宫城之外,从来不是靠的这个印章,而是靠的个人本事。

  如若不然,当个傀儡皇帝,这诏敕又有何意义。

  相反。

  如今李世民忌惮,可若用印章昭告天下,将科举改制与太子权威牢牢绑定,他人想要叫停,岂非就是直接跟皇家对着干。

  即便是李世民要想叫停改制,首先就是要废了太子。

  这一招叫以退为进。

  长安城内,现僵持不下,只有把谁搅得更浑了,才能破开重围。

  走玄武门,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