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有再出牢房的这一天。
虽说是在大牢里,但侯君集毕竟还是有些人脉的,对于太子造反的事情,也是清楚,并非是一无所知。
越是知道,就越是明白,除非是太子登基,否则很难被放出来了。
太子也不会冒大不违放自己出来。
这岂非是跟陛下对着干。
可偏偏,太子就是这么做了,让侯君集内心极其感激。
如果说曾经侯君集跟太子,只是合作伙伴的关系,那么现在,就已经正儿八经的铁杆太子党了。
李承乾很清楚,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时候,不想去想着改变环境,而是要改变自己。
大唐天下,本就是皇帝与世家之天下。
看似如今是李唐,实则这帝王权势,不过是长安洛阳。
五姓七望也好,关陇门阀也罢,站在皇家的角度,好像看不出什么东西来。
因为长安,洛阳,是李唐的地盘。
可除了这两个地方呢。
世家之强,并非是强在朝堂,而是强在地方。
皇权,不下乡。
朝廷的政令,到了地方,可就得看地方怎么去执行了。
即便是现在,太多地方依旧是世家做主。
这跟兵权的关系也不大,不是说哪个地方会去违抗朝廷政令,而是皇帝根本没办法去发现,哪个地方在违背。
现在李承乾需要组建自己的班底,拥有能够替代朝廷的班底,才能成为真正的皇帝。
次日朝会。
来庭坊别苑。
李承乾身着太子冕服端坐监国位,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在褚遂良紧绷的面容上稍作停留,抬手轻叩玉案:“今日朝会,首议侯君集一案。孤念其征战有功,特奏请官复原职,诸位卿家可有异议?”
殿内骤然陷入死寂,唯有香炉中青烟袅袅升腾。
褚遂良猛地出列:“太子殿下此举万万不可!侯君集谋逆大罪铁证如山,当年陛下亲下诏书,将其下狱问罪。此乃陛下圣裁,殿下擅自赦免,岂不是公然违抗圣命?”
侯君集的谋逆罪,便是在李承乾身上。
褚遂良很狡猾,不说太子,单论侯君集。
左右当年是陛下亲自定下的,那就不管他跟谁谋逆,总而言之就是谋逆了。
李承乾也知道有些话不能明说,转而道:“褚大夫此言差矣。侯君集所犯谋反罪,孤仔细派人调查过,证据尚且不足,多是些捕风捉影之事。”
“既然是捕风捉影,那自然要官复原职。”
“再者,侯君集平定高昌、大破突厥,二十载征战血染沙场。难道仅凭一时之过,便要将其功绩尽数抹去?本太子监国,总不能让有功之臣寒了心吧?”
褚遂良辩解道:“谋逆之罪关乎国本,纵有天大功劳也不可恕!陛下当年念其旧功,留他性命已是天恩,如今殿下若强行翻案,他日再有逆臣,该当如何处置?”
李承乾呵呵一笑:“褚大夫口口声声说侯君集谋逆,倒是拿出证据来啊,你给孤说说,哪里谋逆了?又是跟谁谋逆了。”
这么一说,褚遂良顿时不知如何回答。
总不能说,是跟太子你一同谋逆吧。
只得强行道:“这是陛下定的案,太子难道要枉顾陛下之诏?”
李承乾淡淡道:“今日,孤已下太子教令,赦免侯君集,你要是觉得不满,大可去向陛下请示。”
褚遂良咬牙道:“自是要向陛下禀告。”
长孙无忌见场面气氛紧张,作揖道:“臣想起一件旧事。贞观四年,李靖大破突厥,却因军资失察被御史弹劾。当时也有人主张严惩,可陛下怎么做的?”
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赦其罪,赏其功,方成就今日军神之名。”
褚遂良急道:“长孙司徒!李卫公之过与侯君集谋逆怎可相提并论?”
“即便是赦免其罪,亦是不能官复原职。”
李承乾冷声道:“既已赦免,如何不能,难道侯君集立下的功劳,是假的吗。”
褚遂良躬身作揖:“太子殿下,此事关系陛下威严,臣恳请殿下三思!若今日开了这个先例,日后朝堂纲纪何在?律法尊严何存?”
随后转头想看长孙无忌,眼中满是愤懑:“长孙司徒乃国之柱石,怎能助太子乱了法度?”
这番话更多是在质问,你长孙无忌怎么能去站太子那边。
难道不知道放出侯君集,任由侯君集官复原职,这等于是助长了太子党的势力吗。
你是陛下的人,难道要站太子了?
长孙无忌唇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目光如鹰隼般扫过褚遂良涨红的面庞:“褚大夫这是给老夫扣罪名?说我乱法度?”
“当年陛下赦免李卫公时,你可曾这般义正言辞?还是说,在褚大夫眼中,李卫公的过失是情有可原,侯君集的‘谋逆’就该永无翻身之日?”
褚遂良额角青筋暴起:“长孙司徒莫要胡言,李卫公失察是无心之过,侯君集却是意图颠覆社稷!太子殿下未经陛下首肯便赦免重犯,此风若长,他日人人效仿,律法何在?陛下的威严又何在?”
长孙无忌冷笑道:“律法?威严?”
“褚大夫可还记得《贞观律》首条?‘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可程式仪表也是人定的!”
“侯君集案时隔多年,证据存疑,太子监国重审旧案,正是为了彰显律法公正!”
“倒是褚大夫,三番五次阻拦,究竟是维护律法,还是另有私心?”
说律法,可就是撞在长孙无忌的枪口上了。
当年李世民即位后,鉴于《武德律》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于贞观元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修订新的法典。
长孙无忌等人依据儒家的仁政思想,进一步加强“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经过前后十年的时间,于贞观十一年完成《贞观律》的修订并颁行天下。
换个角度去看,这贞观律的最终解释权,在长孙无忌手里啊。
评委加裁判,怎么输。
这么一说,褚遂良不知怎么开口了。
只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房玄龄。
毕竟说起贞观律,房玄龄也是主导者之一。
然而这次,房玄龄却是目光低垂,沉默不语。
完全没有要跟太子对着干的意思。
褚遂良一下子就慌了,房公怎会如此。
李承乾见此,一锤定音。
“行了,孤意已决,侯君集即刻官复原职。”
“今日之事,就此作罢。诸位若有异议,大可向陛下谏言!”
侯君集是吏部尚书,掌官员升迁。
对于李承乾来说很是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褚遂良要强烈反对的原因。
退朝后,消息自然第一时间就传到了宫内。
书房内,檀香萦绕。
李世民手持奏章,目光却并未落在字迹上,神色阴晴不定。
张阿难垂手侍立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太子倒是越来越有主见了。”
李世民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他将奏章随手一放,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张阿难心中一紧,连忙道:“陛下,太子此次赦免侯君集并官复原职,确实有违陛下当年圣裁,这……这恐怕会有损陛下威严。”
李世民闻言,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笑意:“阿难,你跟随朕多年,怎么还看不明白?”
“太子此举,看似莽撞,实则暗藏心思。侯君集虽有谋逆之罪,但他在军中威望极高,又与山东士族、寒门武将都有牵扯。太子将他放出,既得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帮手,又能借此拉拢各方势力。”
张阿难小心翼翼地说道:“可是陛下,太子这般擅自做主,若不加以惩戒,日后恐怕会更加……”
话未说完,便被李世民抬手打断。
“惩戒?如何惩戒?”
李世民轻叹一声,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远处:“朕若强行压制太子,只会让他与朕的矛盾越来越深,到时候局面恐怕就难以收拾了。”
张阿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低声道:“陛下圣明。只是这侯君集毕竟是犯过谋逆大罪之人,太子将他官复原职,朝中必定会有不少非议。”
李世民冷笑一声:“非议?朝堂之上,何时少得了非议?”
“当年朕赦免李靖,不也有人说朕偏袒功臣?可结果如何?李靖为朕平定四方,立下赫赫战功。太子若真能让侯君集为他所用,为大唐效力,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缓缓起身,李世民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宫墙。
那边,正是东宫的方向。
“很多事情,也该让太子去尝试了。”
“只要他不走到那一步,些许越矩之举,朕又何必斤斤计较?”
对于李世民来说,只要李承乾不走玄武门,不搞兄弟残杀的事情,即便是太子党壮大一些,又能有什么关系。
侯君集官复原职后,是吏部尚书,然而如今吏部,为世家所掌控。
让太子去跟世家斗,跟魏王晋王斗。
这样太子哪还有心思精力来跟自己斗。
李世民巴不得李承乾陷入朝堂的权力斗争中去。
张阿难低声道:“陛下对太子一片苦心,太子若知晓,定会感激涕零。”
李世民摆了摆手,苦笑道:“他若能明白朕的心意,又怎会做出这些让朕头疼的事?不过也好,太子有野心,有手段,这未必是坏事。只要他能把握好分寸,将来接过朕的担子,朕也能放心了。”
说罢,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笔,在奏章上批下几行字,淡淡道:“传朕诏敕,侯君集官复原职一事,既已如此,便不再追究。让太子好好约束此人,若再出乱子,唯太子是问。”
张阿难躬身领命:“是,陛下!”
心下暗自感叹,这皇家父子之间的博弈,当真是高深莫测。
诏敕传出。
在别苑的李承乾顿时也明白了二凤的心思。
这是让他去跟世家斗。
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这也符合李承乾暂时的想法。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当皇帝,跟世家斗是必然局面。
李世民照样也是要这么做。
父子之间,如今的关系很是复杂。
是父子,是朋友,亦是对手。
算不得完全的敌人。
李世民正好是借太子的手,压制朝廷世家势力,又能让太子跟世家斗个两败俱伤。
李承乾也想压制世家,壮大太子党,为日后登基做准备。
各有算计,就看谁技高一筹了。
眼下到了秋季。
正是地方科举时。
李承乾下太子教令,要废除投行卷。
然而这道太子教令,却直接被门下省打回来了。
按照章程来说,太子教令不需要通过门下省,但如今太子监国,科举制度是率属于礼部,这道教令跟诏敕没有多少区别,章程也要经过门下省。
大唐科举考试中实行的投卷、荐举制度是为了克服“以一试定去留”的局限而提出的,因此在刚实行之初,它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
考试与荐举相结合,使得社会上出生于各阶层的才学之士被广泛地吸收到官府中来,同时限制了公卿大臣子弟的入仕道路,使得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
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
进士科的考试不仅依据试卷成绩,往往还要考察举子平日的诗文水平和社会名声。
这些做法掺杂太多人的因素,易受不正之风的影响。
士子们为了登第:‘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唯唏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
除了一心苦读,士子们还需巴结权贵,以博得青睐,进而获取科第。
走后门现象、依靠权势求科举的做法大行其道。这样便使得科举的推荐成为“私荐”,丧失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最为主要的是,世家的势力,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逐渐壮大。
谁主导科举,谁就选自己人入仕。
这次,可不是靠强硬手段就能搞定的。
即便是李承乾,一时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虽说是在大牢里,但侯君集毕竟还是有些人脉的,对于太子造反的事情,也是清楚,并非是一无所知。
越是知道,就越是明白,除非是太子登基,否则很难被放出来了。
太子也不会冒大不违放自己出来。
这岂非是跟陛下对着干。
可偏偏,太子就是这么做了,让侯君集内心极其感激。
如果说曾经侯君集跟太子,只是合作伙伴的关系,那么现在,就已经正儿八经的铁杆太子党了。
李承乾很清楚,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时候,不想去想着改变环境,而是要改变自己。
大唐天下,本就是皇帝与世家之天下。
看似如今是李唐,实则这帝王权势,不过是长安洛阳。
五姓七望也好,关陇门阀也罢,站在皇家的角度,好像看不出什么东西来。
因为长安,洛阳,是李唐的地盘。
可除了这两个地方呢。
世家之强,并非是强在朝堂,而是强在地方。
皇权,不下乡。
朝廷的政令,到了地方,可就得看地方怎么去执行了。
即便是现在,太多地方依旧是世家做主。
这跟兵权的关系也不大,不是说哪个地方会去违抗朝廷政令,而是皇帝根本没办法去发现,哪个地方在违背。
现在李承乾需要组建自己的班底,拥有能够替代朝廷的班底,才能成为真正的皇帝。
次日朝会。
来庭坊别苑。
李承乾身着太子冕服端坐监国位,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在褚遂良紧绷的面容上稍作停留,抬手轻叩玉案:“今日朝会,首议侯君集一案。孤念其征战有功,特奏请官复原职,诸位卿家可有异议?”
殿内骤然陷入死寂,唯有香炉中青烟袅袅升腾。
褚遂良猛地出列:“太子殿下此举万万不可!侯君集谋逆大罪铁证如山,当年陛下亲下诏书,将其下狱问罪。此乃陛下圣裁,殿下擅自赦免,岂不是公然违抗圣命?”
侯君集的谋逆罪,便是在李承乾身上。
褚遂良很狡猾,不说太子,单论侯君集。
左右当年是陛下亲自定下的,那就不管他跟谁谋逆,总而言之就是谋逆了。
李承乾也知道有些话不能明说,转而道:“褚大夫此言差矣。侯君集所犯谋反罪,孤仔细派人调查过,证据尚且不足,多是些捕风捉影之事。”
“既然是捕风捉影,那自然要官复原职。”
“再者,侯君集平定高昌、大破突厥,二十载征战血染沙场。难道仅凭一时之过,便要将其功绩尽数抹去?本太子监国,总不能让有功之臣寒了心吧?”
褚遂良辩解道:“谋逆之罪关乎国本,纵有天大功劳也不可恕!陛下当年念其旧功,留他性命已是天恩,如今殿下若强行翻案,他日再有逆臣,该当如何处置?”
李承乾呵呵一笑:“褚大夫口口声声说侯君集谋逆,倒是拿出证据来啊,你给孤说说,哪里谋逆了?又是跟谁谋逆了。”
这么一说,褚遂良顿时不知如何回答。
总不能说,是跟太子你一同谋逆吧。
只得强行道:“这是陛下定的案,太子难道要枉顾陛下之诏?”
李承乾淡淡道:“今日,孤已下太子教令,赦免侯君集,你要是觉得不满,大可去向陛下请示。”
褚遂良咬牙道:“自是要向陛下禀告。”
长孙无忌见场面气氛紧张,作揖道:“臣想起一件旧事。贞观四年,李靖大破突厥,却因军资失察被御史弹劾。当时也有人主张严惩,可陛下怎么做的?”
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赦其罪,赏其功,方成就今日军神之名。”
褚遂良急道:“长孙司徒!李卫公之过与侯君集谋逆怎可相提并论?”
“即便是赦免其罪,亦是不能官复原职。”
李承乾冷声道:“既已赦免,如何不能,难道侯君集立下的功劳,是假的吗。”
褚遂良躬身作揖:“太子殿下,此事关系陛下威严,臣恳请殿下三思!若今日开了这个先例,日后朝堂纲纪何在?律法尊严何存?”
随后转头想看长孙无忌,眼中满是愤懑:“长孙司徒乃国之柱石,怎能助太子乱了法度?”
这番话更多是在质问,你长孙无忌怎么能去站太子那边。
难道不知道放出侯君集,任由侯君集官复原职,这等于是助长了太子党的势力吗。
你是陛下的人,难道要站太子了?
长孙无忌唇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目光如鹰隼般扫过褚遂良涨红的面庞:“褚大夫这是给老夫扣罪名?说我乱法度?”
“当年陛下赦免李卫公时,你可曾这般义正言辞?还是说,在褚大夫眼中,李卫公的过失是情有可原,侯君集的‘谋逆’就该永无翻身之日?”
褚遂良额角青筋暴起:“长孙司徒莫要胡言,李卫公失察是无心之过,侯君集却是意图颠覆社稷!太子殿下未经陛下首肯便赦免重犯,此风若长,他日人人效仿,律法何在?陛下的威严又何在?”
长孙无忌冷笑道:“律法?威严?”
“褚大夫可还记得《贞观律》首条?‘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可程式仪表也是人定的!”
“侯君集案时隔多年,证据存疑,太子监国重审旧案,正是为了彰显律法公正!”
“倒是褚大夫,三番五次阻拦,究竟是维护律法,还是另有私心?”
说律法,可就是撞在长孙无忌的枪口上了。
当年李世民即位后,鉴于《武德律》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于贞观元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修订新的法典。
长孙无忌等人依据儒家的仁政思想,进一步加强“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经过前后十年的时间,于贞观十一年完成《贞观律》的修订并颁行天下。
换个角度去看,这贞观律的最终解释权,在长孙无忌手里啊。
评委加裁判,怎么输。
这么一说,褚遂良不知怎么开口了。
只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房玄龄。
毕竟说起贞观律,房玄龄也是主导者之一。
然而这次,房玄龄却是目光低垂,沉默不语。
完全没有要跟太子对着干的意思。
褚遂良一下子就慌了,房公怎会如此。
李承乾见此,一锤定音。
“行了,孤意已决,侯君集即刻官复原职。”
“今日之事,就此作罢。诸位若有异议,大可向陛下谏言!”
侯君集是吏部尚书,掌官员升迁。
对于李承乾来说很是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褚遂良要强烈反对的原因。
退朝后,消息自然第一时间就传到了宫内。
书房内,檀香萦绕。
李世民手持奏章,目光却并未落在字迹上,神色阴晴不定。
张阿难垂手侍立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太子倒是越来越有主见了。”
李世民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他将奏章随手一放,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张阿难心中一紧,连忙道:“陛下,太子此次赦免侯君集并官复原职,确实有违陛下当年圣裁,这……这恐怕会有损陛下威严。”
李世民闻言,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笑意:“阿难,你跟随朕多年,怎么还看不明白?”
“太子此举,看似莽撞,实则暗藏心思。侯君集虽有谋逆之罪,但他在军中威望极高,又与山东士族、寒门武将都有牵扯。太子将他放出,既得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帮手,又能借此拉拢各方势力。”
张阿难小心翼翼地说道:“可是陛下,太子这般擅自做主,若不加以惩戒,日后恐怕会更加……”
话未说完,便被李世民抬手打断。
“惩戒?如何惩戒?”
李世民轻叹一声,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远处:“朕若强行压制太子,只会让他与朕的矛盾越来越深,到时候局面恐怕就难以收拾了。”
张阿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低声道:“陛下圣明。只是这侯君集毕竟是犯过谋逆大罪之人,太子将他官复原职,朝中必定会有不少非议。”
李世民冷笑一声:“非议?朝堂之上,何时少得了非议?”
“当年朕赦免李靖,不也有人说朕偏袒功臣?可结果如何?李靖为朕平定四方,立下赫赫战功。太子若真能让侯君集为他所用,为大唐效力,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缓缓起身,李世民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宫墙。
那边,正是东宫的方向。
“很多事情,也该让太子去尝试了。”
“只要他不走到那一步,些许越矩之举,朕又何必斤斤计较?”
对于李世民来说,只要李承乾不走玄武门,不搞兄弟残杀的事情,即便是太子党壮大一些,又能有什么关系。
侯君集官复原职后,是吏部尚书,然而如今吏部,为世家所掌控。
让太子去跟世家斗,跟魏王晋王斗。
这样太子哪还有心思精力来跟自己斗。
李世民巴不得李承乾陷入朝堂的权力斗争中去。
张阿难低声道:“陛下对太子一片苦心,太子若知晓,定会感激涕零。”
李世民摆了摆手,苦笑道:“他若能明白朕的心意,又怎会做出这些让朕头疼的事?不过也好,太子有野心,有手段,这未必是坏事。只要他能把握好分寸,将来接过朕的担子,朕也能放心了。”
说罢,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笔,在奏章上批下几行字,淡淡道:“传朕诏敕,侯君集官复原职一事,既已如此,便不再追究。让太子好好约束此人,若再出乱子,唯太子是问。”
张阿难躬身领命:“是,陛下!”
心下暗自感叹,这皇家父子之间的博弈,当真是高深莫测。
诏敕传出。
在别苑的李承乾顿时也明白了二凤的心思。
这是让他去跟世家斗。
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这也符合李承乾暂时的想法。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当皇帝,跟世家斗是必然局面。
李世民照样也是要这么做。
父子之间,如今的关系很是复杂。
是父子,是朋友,亦是对手。
算不得完全的敌人。
李世民正好是借太子的手,压制朝廷世家势力,又能让太子跟世家斗个两败俱伤。
李承乾也想压制世家,壮大太子党,为日后登基做准备。
各有算计,就看谁技高一筹了。
眼下到了秋季。
正是地方科举时。
李承乾下太子教令,要废除投行卷。
然而这道太子教令,却直接被门下省打回来了。
按照章程来说,太子教令不需要通过门下省,但如今太子监国,科举制度是率属于礼部,这道教令跟诏敕没有多少区别,章程也要经过门下省。
大唐科举考试中实行的投卷、荐举制度是为了克服“以一试定去留”的局限而提出的,因此在刚实行之初,它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
考试与荐举相结合,使得社会上出生于各阶层的才学之士被广泛地吸收到官府中来,同时限制了公卿大臣子弟的入仕道路,使得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
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
进士科的考试不仅依据试卷成绩,往往还要考察举子平日的诗文水平和社会名声。
这些做法掺杂太多人的因素,易受不正之风的影响。
士子们为了登第:‘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唯唏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
除了一心苦读,士子们还需巴结权贵,以博得青睐,进而获取科第。
走后门现象、依靠权势求科举的做法大行其道。这样便使得科举的推荐成为“私荐”,丧失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最为主要的是,世家的势力,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逐渐壮大。
谁主导科举,谁就选自己人入仕。
这次,可不是靠强硬手段就能搞定的。
即便是李承乾,一时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