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指着案上的一盒“长安酥糖”。
这是上月太子派人送来的,用唐式锦盒盛放,吐蕃人素来好奇中原点心,从不细查。
她将写好的密信折成细条,塞进锦盒底层的夹层里,又在上面铺满酥糖:“你让老兵扮成送点心给边境唐军驿站的杂役,就说‘公主感念戍边将士辛苦,送些长安滋味’。驿站的校尉是当年随我入吐蕃的旧部,见了锦盒便知来意。”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怅然:“当年陛下送我入吐蕃,盼的是唐蕃永好。如今太子殿下护我安稳,我能做的,便是不让这安稳被狼子野心搅碎。”
她将锦盒交给李诚,在盒面上轻轻一按:“告诉太子殿下,吐蕃贵族虽有异动,但赞普尚存犹豫,阿拉伯使者虽带文书离开,盟约未正式签署,尚有转圜余地,让他早做防备。”
李诚接过锦盒,郑重行礼:“公主放心,属下便是拼了性命,也会把信送到东宫!”
夜更深了,风雪卷着回廊的灯影晃动。文成公主站在窗前,望着三个黑衣骑手从侧门悄然驶出,马蹄踏碎积雪,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她抚着屏风上的朱雀街,轻声自语:“殿下,雪域的风要变了,你一定要早些警觉……”
府外的巡逻护卫依旧往来,甲胄轻响在雪夜里格外清晰。
这一千来自长安的护卫,不仅是太子的恩宠,更是她与大唐之间最坚实的纽带。
此刻,这纽带正载着她的赤心,冲破雪域的寒冬,向着三千里外的长安,疾驰而去。
而红墙内的酥油灯,还亮着,像一颗悬在雪域的孤星,守着大唐与吐蕃之间最后的暖意,也守着一份未曾褪色的家国情怀。
——
贞观二十四年腊月廿三,长安已飘了三日瑞雪,东宫书房的檐下积着厚厚的雪,腊梅的暗香混着檀香飘进窗内。
李承乾展开手中的密信,信纸边缘因雪夜传递有些微潮,文成公主清丽的字迹却透着急切:“吐蕃与阿拉伯密谈军械互赠,盟约待签,赞普尚存犹豫,望殿下早做防备……”
他将密信递给侍立的内侍文忠:“去请长孙尚书、魏卿、房相、杜荷、赵节到书房议事,就说有西域急报。”
不到半个时辰,五位大臣踏着积雪赶来,身上还带着寒气。
房玄龄刚落座就忍不住问:“殿下,年关将至,莫非西域有异动?”
李承乾将密信传阅,沉声道:“文成公主从逻些城传来的消息,阿拉伯使者携盟约抵吐蕃,商议共制大唐,吐蕃赞普虽未签约,却已收下阿拉伯的战马与铁器,勃律堡垒的巡逻愈发频繁。”
房玄龄看完密信,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阿拉伯灭波斯后本就势大,若与吐蕃结盟,一南一北夹击安西,我大唐的西域商路与教化根基怕是要动摇。当年汉武帝征西域,最忌匈奴与西域诸国联合,如今情景何其相似!”
长孙无忌捻着胡须,目光落在舆图上的中亚地带:“房相所言极是,但吐蕃与阿拉伯的盟约,本就是利益捆绑,未必牢固。吐蕃怕大唐扩张,阿拉伯需吐蕃牵制安西,可他们一个信雪山神祇,一个信真主,一个重牧场,一个重商路,根本利益不同,这便是咱们的突破口。”
“依老臣看,当派密使赴逻些城,许吐蕃以更多商路优惠,分化其与阿拉伯的盟约。”
房玄龄跟着点头,花白的胡须上沾着雪气:“长孙司徒所言极是。可减免吐蕃羊毛关税三成,再送些长安新造的织机,让他们尝到互市的甜头。阿拉伯远在西域,能给的不过些铁器,怎及我大唐的丝绸、茶叶金贵?”
魏征却摇头,声音刚直如剑:“怀柔不够!当增兵安西,让郭孝恪在勃律边境耀武扬威,火炮三日一演,让吐蕃看清大唐的军威!同时再派使者责问赞普‘为何私通阿拉伯’,恩威并施,方能镇住局面。”
杜荷按捺不住,上前一步:“魏公说得对!我愿领兵五千驰援安西,只要吐蕃敢动,定叫他们尝尝火铳的厉害!”
赵节则忧心后勤:“诸公,打仗需耗粮草。西域苦寒,粮草转运不易,若只是威慑,不如从长计议……”
大臣们各执一词,或主和,或主威,或谈经济,或论后勤,唯独没人提及“开战”二字。
李承乾静静听着,目光在舆图上的吐蕃疆域划过。
那里雪山连绵,牧场辽阔,既是大唐西南的屏障,也是悬在安西头顶的利剑。
新政四年,轻徭薄赋,粮仓盈满,火器工坊年产火铳数千、火炮数十门,国力早已非昔日可比。
执政朝堂四年,可以说李承乾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堂权力,差的一步就是登临大宝了。
然在李承乾看来,却少了一份“定鼎天下”的军功威望。
这场吐蕃与阿拉伯的暗盟,于危机中,恰藏着一个契机。
“诸位说得都有道理。”
李承乾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书房瞬间安静:“分化、利诱、威慑,皆是良策。可……”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若吐蕃铁了心与阿拉伯结盟呢?若他们得了铁器、战马,开春便袭扰安西呢?被动防御,终究是防不胜防。”
长孙无忌一愣,随即道:“殿下顾虑的是,但吐蕃与大唐有和亲之谊,赞普未必敢撕破脸。”
李承乾轻笑一声:“和亲之谊?”
“当利益足够大,情谊不过是薄纸。当年陛下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是盼唐蕃永好,可吐蕃的骑兵,何曾真正远离过安西边境?”
他看向杜荷,语气带着一丝引导:“杜荷,安西军镇现有火器几何?若真要开战,胜算几何?”
杜荷精神一振,朗声回道:“回殿下!安西现有火炮八十门,火铳一千二百支,精兵一万一千,皆是百战之师!吐蕃骑兵虽悍勇,却不善攻城,更不懂破火器之法。若真开战,我军凭城固守,再以轻骑袭扰其粮道,胜算七成以上!”
“七成胜算……”李承乾沉吟,目光落在房玄龄身上:“房相,若开战,粮草能支撑多久?”
房玄龄心中一紧,连忙道:“殿下,国库虽丰,却不可轻启战端!西域粮草转运耗费巨大,若战事迁延,恐影响新政……”
“迁延?”李承乾打断他,语气陡然坚定,“若真要打,便速战速决!以火炮轰其堡垒,以火铳破其骑兵,一战打痛吐蕃,让他们十年不敢南顾!何况,吐蕃的牧场、铜矿,若能归入大唐版图,长远来看,岂是粮草耗费可比?”
这话一出,书房内鸦雀无声。
大臣们都听出了弦外之音,太子殿下要的,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
杜荷最先反应过来,眼中闪过兴奋:“殿下英明!吐蕃与阿拉伯私通,本就是谋逆之举!我大唐国力鼎盛,正该扬威雪域,一举荡平隐患!我愿领兵出征,誓破逻些城!”
虽说杜荷跟随太子走了玄武门,但他本身来说功绩不太够。
新政的功绩是不错,但不显得明显。
若能取得辉煌战功,那就完全不同了。
当然,这不是说他能为主帅,但只要跟着去,镀金一层就很好了。
魏征急道:“殿下三思!文成公主尚在吐蕃,开战恐伤其性命!且主动伐蕃,恐遭非议……”
李承乾语气沉稳:“文成公主有一千东宫护卫,安全无虞。”
“至于非议?吐蕃勾结外敌,威胁安西,大唐出兵平乱,名正言顺!新政四年,百姓安居,国库充盈,正是扬国威、固疆土之时!若连一个吐蕃都不敢打,何以谈‘教化万国’?何以让万国真正臣服?”
长孙无忌看着李承乾眼中的光芒,忽然明白过来。
太子殿下要的不是简单的破局,是一场奠定威望的战功!
他躬身道:“殿下远见,老臣不及。若真要开战,当先下旨斥责吐蕃‘私通阿拉伯,背弃盟约’,再以安西军为主力,调朔方、陇右之兵策应,确保万无一失。”
房玄龄也躬身道:“臣即刻让户部备足粮草,开通河西走廊转运通道,确保前线无断粮之虞。”
到了这份上,谁还不清楚,太子要战。
这个时候去反对,那就是跟太子作对。
只是话说回来,以如今大唐国力,应付任何战争都不算多大的事情。
李承乾看着大臣们终于转向战争议题,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他没有主动提出伐蕃,却借着众人的议论,一步步将方向引向了自己的目标。
这场战争,不仅要破吐蕃与阿拉伯的联盟,更要为他登临大宝,铺就一条血染的威望之路。
“好。”李承乾起身,目光扫过舆图上的雪域,声音带着斩钉截铁的决心,“传孤令:着安西都护郭孝恪整军备战,严密监视吐蕃动向;命裴行俭为先锋,杜荷为副先锋,各率三千精兵驰援安西。”
“房相、赵节筹备粮草军械;长孙尚书拟罪吐蕃的国书,正月十五前,务必让吐蕃知道,大唐的仁慈,只给顺者。大唐的刀兵,专斩逆贼!”
窗外的雪还在下,书房内的烛火却仿佛燃得更旺了。
李承乾决意征伐吐蕃的决策,绝非一时的权力野心,而是基于对历史走向的预判、现实战略的权衡与个人政治需求的多重考量。
这份决断的背后,藏着他对大唐未来三百年边患的预警,也藏着对教化万国蓝图的底层设计。
历史上,吐蕃绝非“和亲就能安抚”的友邦,而是大唐西南最持久的威胁。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虚而入,占领河西、陇右数十州,切断安西四镇与中原的联系,甚至在广德元年一度攻入长安,劫掠宫室。
终唐一代,吐蕃与唐朝大小战事数百次,从安西四镇到剑南西川,边境线常年烽火不息,消耗了大唐大量国力。
即便唐朝灭亡后,吐蕃后裔仍在青藏高原形成割据势力,成为中原王朝难以渗透的雪域壁垒。
如今吐蕃尚处于崛起初期,松赞干布虽统一雪域,但政权根基未稳,军事体系仍依赖传统骑兵,尚未形成后世与唐朝长期抗衡的实力。
此时征伐,正是趁其羽翼未丰而折之的最佳时机。
与其留待后世成为心腹大患,不如借当前大唐国力鼎盛之机,一劳永逸地将其纳入版图,从根源上消解千年边患。
从地缘视角看,吐蕃占据的青藏高原是东亚、南亚、中亚的交通枢纽。
向东,可威胁大唐剑南、陇右。向西,通过葱岭可联络阿拉伯、波斯。
向南,能辐射印度、东南亚诸国。
李承乾的教化万国蓝图,不仅需要西域商路,更需打通南北通道。
若能将吐蕃纳入掌控可利用青藏高原的牧场培育战马,补充大唐骑兵短板。
能以吐蕃为跳板,将农技、历法向南亚、东南亚传播,扩大“大唐文明圈”的影响力。
可彻底切断阿拉伯帝国与吐蕃的联盟可能,避免中亚、雪域形成夹击大唐的战略同盟,巩固大唐的霸权地位。
对李承乾而言,吐蕃不是远方的异域,而是必须掌控的战略高地。
控制雪域,才能真正实现东接中原、西通中亚、南联海疆的地缘布局。
吐蕃也是有经济价值的,雪域盛产良马、铜矿、药材,这些都是大唐急需的战略资源。
战马可补军事实力,铜矿可铸钱币、火器,药材可丰富中原医疗体系。
吐蕃的羊毛、皮革等特产,可通过大唐商路销往中原、西域,形成雪域资源到中原市场的经济循环,反哺新政中的民生、商业改革。
若能在吐蕃推广大唐农耕技术,改造河谷平原,甚至可新增数百万亩良田,缓解中原粮食压力。
毕竟这个时候吐蕃的气候条件还很不错,没到后世那么严峻。
这场战争,对李承乾而言,从来不是要不要打,而是必须打,且必须打赢。
再就是如何在吐蕃行教化之道了。
这是上月太子派人送来的,用唐式锦盒盛放,吐蕃人素来好奇中原点心,从不细查。
她将写好的密信折成细条,塞进锦盒底层的夹层里,又在上面铺满酥糖:“你让老兵扮成送点心给边境唐军驿站的杂役,就说‘公主感念戍边将士辛苦,送些长安滋味’。驿站的校尉是当年随我入吐蕃的旧部,见了锦盒便知来意。”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怅然:“当年陛下送我入吐蕃,盼的是唐蕃永好。如今太子殿下护我安稳,我能做的,便是不让这安稳被狼子野心搅碎。”
她将锦盒交给李诚,在盒面上轻轻一按:“告诉太子殿下,吐蕃贵族虽有异动,但赞普尚存犹豫,阿拉伯使者虽带文书离开,盟约未正式签署,尚有转圜余地,让他早做防备。”
李诚接过锦盒,郑重行礼:“公主放心,属下便是拼了性命,也会把信送到东宫!”
夜更深了,风雪卷着回廊的灯影晃动。文成公主站在窗前,望着三个黑衣骑手从侧门悄然驶出,马蹄踏碎积雪,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她抚着屏风上的朱雀街,轻声自语:“殿下,雪域的风要变了,你一定要早些警觉……”
府外的巡逻护卫依旧往来,甲胄轻响在雪夜里格外清晰。
这一千来自长安的护卫,不仅是太子的恩宠,更是她与大唐之间最坚实的纽带。
此刻,这纽带正载着她的赤心,冲破雪域的寒冬,向着三千里外的长安,疾驰而去。
而红墙内的酥油灯,还亮着,像一颗悬在雪域的孤星,守着大唐与吐蕃之间最后的暖意,也守着一份未曾褪色的家国情怀。
——
贞观二十四年腊月廿三,长安已飘了三日瑞雪,东宫书房的檐下积着厚厚的雪,腊梅的暗香混着檀香飘进窗内。
李承乾展开手中的密信,信纸边缘因雪夜传递有些微潮,文成公主清丽的字迹却透着急切:“吐蕃与阿拉伯密谈军械互赠,盟约待签,赞普尚存犹豫,望殿下早做防备……”
他将密信递给侍立的内侍文忠:“去请长孙尚书、魏卿、房相、杜荷、赵节到书房议事,就说有西域急报。”
不到半个时辰,五位大臣踏着积雪赶来,身上还带着寒气。
房玄龄刚落座就忍不住问:“殿下,年关将至,莫非西域有异动?”
李承乾将密信传阅,沉声道:“文成公主从逻些城传来的消息,阿拉伯使者携盟约抵吐蕃,商议共制大唐,吐蕃赞普虽未签约,却已收下阿拉伯的战马与铁器,勃律堡垒的巡逻愈发频繁。”
房玄龄看完密信,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阿拉伯灭波斯后本就势大,若与吐蕃结盟,一南一北夹击安西,我大唐的西域商路与教化根基怕是要动摇。当年汉武帝征西域,最忌匈奴与西域诸国联合,如今情景何其相似!”
长孙无忌捻着胡须,目光落在舆图上的中亚地带:“房相所言极是,但吐蕃与阿拉伯的盟约,本就是利益捆绑,未必牢固。吐蕃怕大唐扩张,阿拉伯需吐蕃牵制安西,可他们一个信雪山神祇,一个信真主,一个重牧场,一个重商路,根本利益不同,这便是咱们的突破口。”
“依老臣看,当派密使赴逻些城,许吐蕃以更多商路优惠,分化其与阿拉伯的盟约。”
房玄龄跟着点头,花白的胡须上沾着雪气:“长孙司徒所言极是。可减免吐蕃羊毛关税三成,再送些长安新造的织机,让他们尝到互市的甜头。阿拉伯远在西域,能给的不过些铁器,怎及我大唐的丝绸、茶叶金贵?”
魏征却摇头,声音刚直如剑:“怀柔不够!当增兵安西,让郭孝恪在勃律边境耀武扬威,火炮三日一演,让吐蕃看清大唐的军威!同时再派使者责问赞普‘为何私通阿拉伯’,恩威并施,方能镇住局面。”
杜荷按捺不住,上前一步:“魏公说得对!我愿领兵五千驰援安西,只要吐蕃敢动,定叫他们尝尝火铳的厉害!”
赵节则忧心后勤:“诸公,打仗需耗粮草。西域苦寒,粮草转运不易,若只是威慑,不如从长计议……”
大臣们各执一词,或主和,或主威,或谈经济,或论后勤,唯独没人提及“开战”二字。
李承乾静静听着,目光在舆图上的吐蕃疆域划过。
那里雪山连绵,牧场辽阔,既是大唐西南的屏障,也是悬在安西头顶的利剑。
新政四年,轻徭薄赋,粮仓盈满,火器工坊年产火铳数千、火炮数十门,国力早已非昔日可比。
执政朝堂四年,可以说李承乾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堂权力,差的一步就是登临大宝了。
然在李承乾看来,却少了一份“定鼎天下”的军功威望。
这场吐蕃与阿拉伯的暗盟,于危机中,恰藏着一个契机。
“诸位说得都有道理。”
李承乾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书房瞬间安静:“分化、利诱、威慑,皆是良策。可……”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若吐蕃铁了心与阿拉伯结盟呢?若他们得了铁器、战马,开春便袭扰安西呢?被动防御,终究是防不胜防。”
长孙无忌一愣,随即道:“殿下顾虑的是,但吐蕃与大唐有和亲之谊,赞普未必敢撕破脸。”
李承乾轻笑一声:“和亲之谊?”
“当利益足够大,情谊不过是薄纸。当年陛下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是盼唐蕃永好,可吐蕃的骑兵,何曾真正远离过安西边境?”
他看向杜荷,语气带着一丝引导:“杜荷,安西军镇现有火器几何?若真要开战,胜算几何?”
杜荷精神一振,朗声回道:“回殿下!安西现有火炮八十门,火铳一千二百支,精兵一万一千,皆是百战之师!吐蕃骑兵虽悍勇,却不善攻城,更不懂破火器之法。若真开战,我军凭城固守,再以轻骑袭扰其粮道,胜算七成以上!”
“七成胜算……”李承乾沉吟,目光落在房玄龄身上:“房相,若开战,粮草能支撑多久?”
房玄龄心中一紧,连忙道:“殿下,国库虽丰,却不可轻启战端!西域粮草转运耗费巨大,若战事迁延,恐影响新政……”
“迁延?”李承乾打断他,语气陡然坚定,“若真要打,便速战速决!以火炮轰其堡垒,以火铳破其骑兵,一战打痛吐蕃,让他们十年不敢南顾!何况,吐蕃的牧场、铜矿,若能归入大唐版图,长远来看,岂是粮草耗费可比?”
这话一出,书房内鸦雀无声。
大臣们都听出了弦外之音,太子殿下要的,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
杜荷最先反应过来,眼中闪过兴奋:“殿下英明!吐蕃与阿拉伯私通,本就是谋逆之举!我大唐国力鼎盛,正该扬威雪域,一举荡平隐患!我愿领兵出征,誓破逻些城!”
虽说杜荷跟随太子走了玄武门,但他本身来说功绩不太够。
新政的功绩是不错,但不显得明显。
若能取得辉煌战功,那就完全不同了。
当然,这不是说他能为主帅,但只要跟着去,镀金一层就很好了。
魏征急道:“殿下三思!文成公主尚在吐蕃,开战恐伤其性命!且主动伐蕃,恐遭非议……”
李承乾语气沉稳:“文成公主有一千东宫护卫,安全无虞。”
“至于非议?吐蕃勾结外敌,威胁安西,大唐出兵平乱,名正言顺!新政四年,百姓安居,国库充盈,正是扬国威、固疆土之时!若连一个吐蕃都不敢打,何以谈‘教化万国’?何以让万国真正臣服?”
长孙无忌看着李承乾眼中的光芒,忽然明白过来。
太子殿下要的不是简单的破局,是一场奠定威望的战功!
他躬身道:“殿下远见,老臣不及。若真要开战,当先下旨斥责吐蕃‘私通阿拉伯,背弃盟约’,再以安西军为主力,调朔方、陇右之兵策应,确保万无一失。”
房玄龄也躬身道:“臣即刻让户部备足粮草,开通河西走廊转运通道,确保前线无断粮之虞。”
到了这份上,谁还不清楚,太子要战。
这个时候去反对,那就是跟太子作对。
只是话说回来,以如今大唐国力,应付任何战争都不算多大的事情。
李承乾看着大臣们终于转向战争议题,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他没有主动提出伐蕃,却借着众人的议论,一步步将方向引向了自己的目标。
这场战争,不仅要破吐蕃与阿拉伯的联盟,更要为他登临大宝,铺就一条血染的威望之路。
“好。”李承乾起身,目光扫过舆图上的雪域,声音带着斩钉截铁的决心,“传孤令:着安西都护郭孝恪整军备战,严密监视吐蕃动向;命裴行俭为先锋,杜荷为副先锋,各率三千精兵驰援安西。”
“房相、赵节筹备粮草军械;长孙尚书拟罪吐蕃的国书,正月十五前,务必让吐蕃知道,大唐的仁慈,只给顺者。大唐的刀兵,专斩逆贼!”
窗外的雪还在下,书房内的烛火却仿佛燃得更旺了。
李承乾决意征伐吐蕃的决策,绝非一时的权力野心,而是基于对历史走向的预判、现实战略的权衡与个人政治需求的多重考量。
这份决断的背后,藏着他对大唐未来三百年边患的预警,也藏着对教化万国蓝图的底层设计。
历史上,吐蕃绝非“和亲就能安抚”的友邦,而是大唐西南最持久的威胁。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虚而入,占领河西、陇右数十州,切断安西四镇与中原的联系,甚至在广德元年一度攻入长安,劫掠宫室。
终唐一代,吐蕃与唐朝大小战事数百次,从安西四镇到剑南西川,边境线常年烽火不息,消耗了大唐大量国力。
即便唐朝灭亡后,吐蕃后裔仍在青藏高原形成割据势力,成为中原王朝难以渗透的雪域壁垒。
如今吐蕃尚处于崛起初期,松赞干布虽统一雪域,但政权根基未稳,军事体系仍依赖传统骑兵,尚未形成后世与唐朝长期抗衡的实力。
此时征伐,正是趁其羽翼未丰而折之的最佳时机。
与其留待后世成为心腹大患,不如借当前大唐国力鼎盛之机,一劳永逸地将其纳入版图,从根源上消解千年边患。
从地缘视角看,吐蕃占据的青藏高原是东亚、南亚、中亚的交通枢纽。
向东,可威胁大唐剑南、陇右。向西,通过葱岭可联络阿拉伯、波斯。
向南,能辐射印度、东南亚诸国。
李承乾的教化万国蓝图,不仅需要西域商路,更需打通南北通道。
若能将吐蕃纳入掌控可利用青藏高原的牧场培育战马,补充大唐骑兵短板。
能以吐蕃为跳板,将农技、历法向南亚、东南亚传播,扩大“大唐文明圈”的影响力。
可彻底切断阿拉伯帝国与吐蕃的联盟可能,避免中亚、雪域形成夹击大唐的战略同盟,巩固大唐的霸权地位。
对李承乾而言,吐蕃不是远方的异域,而是必须掌控的战略高地。
控制雪域,才能真正实现东接中原、西通中亚、南联海疆的地缘布局。
吐蕃也是有经济价值的,雪域盛产良马、铜矿、药材,这些都是大唐急需的战略资源。
战马可补军事实力,铜矿可铸钱币、火器,药材可丰富中原医疗体系。
吐蕃的羊毛、皮革等特产,可通过大唐商路销往中原、西域,形成雪域资源到中原市场的经济循环,反哺新政中的民生、商业改革。
若能在吐蕃推广大唐农耕技术,改造河谷平原,甚至可新增数百万亩良田,缓解中原粮食压力。
毕竟这个时候吐蕃的气候条件还很不错,没到后世那么严峻。
这场战争,对李承乾而言,从来不是要不要打,而是必须打,且必须打赢。
再就是如何在吐蕃行教化之道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