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四年腊月廿五,长安的雪刚停,朱雀街两侧的邸报栏前已围满了百姓。

  驿站的驿卒刚将新刊的《大唐邸报》贴上墙,墨迹未干的标题便吸引了众人目光。

  “吐蕃私通阿拉伯,谋逆不臣,朝廷将兴义师伐之。”

  下方盖着东宫与中书省的朱红大印,字字如炬。

  邸报开篇便引文成公主从吐蕃传回的密信,以朱砂小字抄录其中“阿拉伯赠精铁五十担,盟约待签,欲共制安西”之语,接着罗列吐蕃三大罪状。

  其一,背弃和亲盟约:陛下以文成公主和亲,赐织机、稻种,盼唐蕃永好,然吐蕃暗与阿拉伯勾结,私订盟约,实乃“以怨报德,背信弃义”。

  其二,威胁安西疆土:吐蕃在勃律筑堡增兵,截断西域商路,纵容部族毁焉耆水渠,致大唐农技官所教稻苗枯死,“视大唐教化如无物,视边民生计如草芥”。

  其三,勾结外敌谋逆:阿拉伯帝国灭波斯后虎视中亚,吐蕃与之私通,“欲借异域之兵,扰我大唐西陲,此乃通敌之实,谋逆之举”。

  文末以太子李承乾名义发声,言辞恳切却字字铿锵:“大唐以仁治天下,以义待万国,然仁非无锋,义不容欺!吐蕃负我朝恩,结外敌以窥疆土,若不严惩,何以安西域?何以告边民?今兴义师,非为拓土,实为伐不臣、护商路、保民生,望举国同心,共讨逆贼!”

  落款处,除东宫印信外,竟还有李世民御笔亲批的“准奏”二字。

  邸报刚贴出半个时辰,朱雀街便炸开了锅。

  卖胡饼的老汉举着擀面杖念叨:“我说吐蕃怎么最近不安分,原来勾搭上阿拉伯了!当年公主嫁过去带了多少好东西,他们竟敢忘恩负义!”

  穿儒衫的士子围在一起议论:“《春秋》有云‘夷狄无信,不伐无以立威’,吐蕃私通外敌,实乃自取其祸,朝廷此举,名正言顺!”

  西市的波斯商人也聚在邸报前,用生硬的唐话对译语官道:“阿拉伯人占了我们波斯的土地,又想勾吐蕃害大唐,他们要是赢了,西域商路就全完了!我们支持大唐,愿意捐骆驼运粮草!”

  连街角玩耍的孩童都跟着大人喊:“打吐蕃!打不臣!”

  东宫书房内,李承乾看着内侍递来的市井舆情汇总,嘴角露出一丝浅笑。这份邸报是他与房玄龄、魏征反复斟酌的结果。

  既以文成公主的密信为铁证,又引李世民御批增强权威性。

  既列罪状师出有名,又强调护商路、保民生,将战争与百姓生计绑定,让寻常人都明白,此战非为帝王野心,实为守护家园。

  “殿下!”杜荷兴冲冲闯进来:“西市商户联名上书,愿捐钱十万缗助军;陇右的牧户说要献良马千匹;连江南的茶商都说,要多运茶叶去安西,给将士们提神!”

  赵节也跟着禀报:“户部刚接报,各地粮草正通过运河、驿道向河西集结,沿途百姓听说运的是讨逆粮,都主动帮忙推车,连脚夫钱都少要一半!”

  长孙无忌捋着胡须感慨:“殿下这招邸报昭告太高明了!往年用兵,百姓多忧劳役,如今人人知吐蕃不臣,知此战为保西域安宁,民心自发凝聚,比十道圣旨都管用。”

  李承乾却望着窗外的雪,语气平静:“民心可用,更要珍惜。待开春出兵,务必军纪严明,不扰边民,不掠吐蕃百姓,让他们知道,大唐伐的是逆臣,不是雪域苍生。”

  腊月三十的除夕夜,长安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却有不少人家在门楣上多贴了一张红纸条,写着讨逆安边四字。

  驿站的驿马载着新刊邸报奔赴各州,从洛阳到成都,从扬州到敦煌,“吐蕃私通阿拉伯”的消息如春风化雨,将“伐不臣”的大义传遍大唐疆域。

  敦煌的戍卒看到邸报,在城墙上刻下“誓保安西”。

  剑南的土司派使者赴长安,愿率部族助战;连远在岭南的俚族首领都上书:“愿献象兵随大唐讨逆”。

  一场原本可能引发争议的战争,在师出有名的舆论铺垫下,渐渐成为举国认同的正义之举。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角楼上,望着满城灯火,知道这场舆论战已初见成效。

  民心凝聚,粮草渐备,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让安西的火炮与火铳,用实力证明大唐的大义,不仅写在邸报上,更能刻在雪域的土地上。

  而“伐不臣”这三个字,将成为开春后,唐军踏向雪域的最响亮号角。

  ——

  贞观二十四年腊月廿八,御花园的暖亭里,冬日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石桌上。

  李世民披着紫貂披风,指尖捻着一枚棋子,对面的高士廉虽鬓发如雪,精神却矍铄,正慢悠悠地落子。

  若不是三年前太子李承乾力推医学革新,调集长安最好的医官为他调理旧疾,这位贞观老臣怕是早已归葬昭陵。

  “这步棋,够狠。”

  李世民看着棋盘上被围住的黑子,抬眼看向高士廉,语气带着笑意:“跟承乾如今的手段倒是像。”

  高士廉放下棋子,抚着胡须笑道:“陛下是说太子伐吐蕃的布局?老臣昨日看了邸报,‘伐不臣以安四夷’七个字,写得掷地有声,民心都沸了。想当年太子初监国时,还有几分少年锐性,如今这份张弛有度,倒有陛下当年的风范了。”

  李世民望着亭外覆雪的松柏,沉默片刻,声音轻了些:“你可知,朕当年最忧心的,就是他性子急。”

  “可这几年看下来,他办新政,轻徭薄赋让粮仓满了。整吏治,侯君集党羽连根拔了却不株连,分寸捏得极准。连你这老骨头,也是他逼着医官们逆天改命救回来的,这孩子,是真长大了。”

  高士廉叹道,语气里满是感慨:““何止是长大,老臣这条命,是太子的医学革新给的。他在东宫设医馆,编医书,让各州建惠民药局,不仅救了老臣,更让天下多少百姓免了病痛?”

  “这份仁心,是天性;可处理吐蕃这事,又显露出他的锐眼和狠劲。”

  “知道吐蕃私通阿拉伯,不慌不忙,先让文成公主传信留证,再借邸报昭告天下,把‘伐不臣’的大义立住,连陛下都御笔批了‘准奏’,这手腕,比陛下当年还要周全几分。”

  李世民目光悠远:“朕当年打天下,靠的是刀枪硬拼;他如今守天下,靠的是民心、大义和算计。”

  “你看他不直接提开战,却引着杜荷他们请战;不急于调兵,先让邸报把吐蕃的罪状传遍天下。”

  “这是把师出有名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他知道,如今的大唐,不光要打赢,更要打得让万国心服。”

  高士廉点头:“这正是太子的难得之处。”

  “老臣昨日见户部报上来的军粮清单,河西走廊的粮草转运比往年快了三成,沿途百姓自发帮忙,都说‘太子要讨逆,咱们得帮衬’。”

  “这便是民心啊!”

  “想当年陛下派文成公主和亲,是盼唐蕃相安,可太子看得更远,他知道和亲只能换一时安稳,真正的安宁,得靠大唐自己的刀和百姓的认同。”

  李世民看着棋盘上渐渐明朗的局势,忽然笑道:“这孩子,明明自己早有定计,偏要让老臣们先说出来,既显了朝臣同心,又藏了自己的锋芒,比朕当年会藏拙。”

  高士廉哈哈一笑:“太子这是敬陛下,也敬老臣们。他知道朝堂上还有人念着和亲旧情,怕自己年轻气盛遭非议,才借着邸报、借着朝臣的奏疏铺垫。这份谨慎,是把大唐的安稳放在第一位,比什么都强。”

  暖亭外的风卷起碎雪,阳光却越发暖了。李世民望着远处东宫的方向,语气带着释然。

  如今看他新政有成,民心归附,连你这老骨头都能陪朕下棋了,又能把吐蕃这事办得这般周全……朕终于可以放心了。”

  高士廉躬身道:“陛下开创贞观盛世,太子承继后拓新局,这是大唐之幸。待开春兵伐吐蕃,太子定能一战而定雪域,到那时,万国来朝,才是真正的太平景象。”

  李世民拿起棋子,轻轻落在棋盘中央,将黑子彻底围住:“是啊,朕等着那一天。这天下,终究是要交到能让它更稳、更盛的人手里。承乾这孩子,没让朕失望。”

  ——

  贞观二十五年初春,逻些城的积雪刚融,雅鲁藏布江的冰裂声在河谷间回荡。

  松赞干布正与贵族们商议春耕事宜,一位驿卒浑身泥泞地闯入宫殿,手中高举着一卷泛黄的纸。

  那是一个月前从长安传来的《大唐邸报》,经河西走廊、安西四镇辗转万里,终于抵达雪域。

  “赞普!大唐……大唐的檄文!”驿卒跪倒在地,声音因长途跋涉而嘶哑。

  红袍贵族一把抢过邸报,展开的瞬间,“吐蕃私通阿拉伯,谋逆不臣,朝廷将兴义师伐之”的标题如惊雷炸响,在暖春的宫殿里投下彻骨寒意。

  “荒唐!”红袍贵族将邸报摔在地上,羊皮靴狠狠碾过,“这都开春了,他们才把这破纸送过来!定是大唐早有预谋,故意选在春耕时传檄,想搅乱咱们的农时!”

  另一位贵族捡起邸报,手指划过“文成公主密信”的字句,脸色铁青:“好个文成公主!腊月里就给长安送了密信,咱们竟浑然不知!难怪大唐说得有鼻子有眼,连阿拉伯赠精铁五十担都写得清清楚楚,她在逻些城住了十余年,竟暗通故国,把咱们的底细全抖了出去!”

  殿内瞬间沸腾,春耕的议题被抛到九霄云外。

  “必须严惩文成公主!”

  “把她的东宫护卫全抓起来问罪!”

  “派使者去长安骂阵,就说他们构陷盟友!”

  呼声此起彼伏,连最沉稳的老贵族都忍不住道:“赞普,大唐都把‘伐不臣’的檄文传遍天下了,若再不处置内鬼,部族会觉得咱们怕了!”

  松赞干布端坐王座,摩挲着腰间的唐式玉带,目光掠过窗外抽芽的柳枝,本该是播种希望的季节,这迟来的邸报却像一场倒春寒,冻得人心头发紧。他缓缓开口,声音压过喧闹:“严惩?怎么严惩?”

  红袍贵族脱口而出:“废黜她的赞蒙之位,打入地牢!”

  “然后呢?”松赞干布反问,“大唐的安西军镇已在焉耆集结火炮,先锋军据说已过玉门关,你以为把文成公主关起来,他们就会退兵?”

  他起身走到殿中,捡起邸报,指着师出有名四字:“他们要的就是‘名’!咱们若动了她,正好坐实‘吐蕃背盟囚公主’的罪名,大唐的兵锋就能名正言顺地踏过雪山!”

  一位手握兵权的贵族急道:“可她毕竟是密信的源头!大唐拿这个当借口,天下万国都会信他们!”

  “信又如何?”松赞干布冷笑,“去年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有数万铁骑,还不是被大唐的火铳打得溃不成军?”

  “如今大唐的邸报传遍西域,连疏勒的小部族都知道‘唐军火炮能轰塌石城’,咱们手里只有阿拉伯送的五十担精铁,连火器都没有,真打起来,靠什么赢?靠你们嘴里的严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贵族,语气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清醒:“文成公主不能动。她的公主府有一千东宫护卫,个个佩着大唐横刀,真要动手,逻些城必会血流成河,春耕荒废,不等大唐出兵,咱们自己就先乱了阵脚。”

  老贵族颤巍巍开口:“可……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唐拿着她的密信兴师问罪吧?”

  “当然不能。”松赞干布走到地图前,点向唐蕃边境的赤岭:“传令下去,派使者带厚礼去赤岭,说是慰问大唐戍边将士,顺便问问为何邸报所言与实情不符,把姿态放低,先稳住他们。”

  随后松赞干布转向众人,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至于文成公主,不仅不能罚,还要厚待。让内务府送些新茶、绸缎去公主府,就说赞普念及和亲情谊,盼公主安心居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