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五年深秋,安西都护府的军帐内弥漫着硝烟与墨香的混合气息。
郭孝恪捏着那封从逻些城快马送来的信。
信纸上端正的字迹出自文成公主之手,可内容却让他心头翻涌:“恳请暂缓攻城,莫伤吐蕃无辜百姓”。
他脑海里反复盘旋,数月前,正是这位文成公主,将吐蕃与阿拉伯暗中勾结的密信亲手送回长安,直呈太子李承乾案前。
“父亲,这信……”郭瑾刚开口就被郭孝恪摆手打断,他看着儿子年轻气盛的脸,沉声道:“你忘了?文成公主三月前才把吐蕃联阿拉伯的阴谋告到太子面前,字字句句都是‘吐蕃包藏祸心,恳请大唐早做防备’。如今转头就为吐蕃求情,这前后的反差,你感受到了吗?”
郭瑾一愣,随即恍然:“您是说……她这是公私两难?既念着吐蕃百姓,又不敢真违逆大唐?”
“不止。”郭孝恪将信纸重重拍在案上,烛火摇曳中,他的眉头拧成疙瘩,“更要紧的是太子那边。太子已知吐蕃联阿拉伯的底细,本就铁了心要打。”
“现在文成公主来求情,咱们若是直接把信送回长安请示,你让太子怎么答?答应,等于无视吐蕃的背叛,不答应,又显得不顾及公主情面,这不是把太子架在火上烤吗?”
郭瑾这才明白父亲的纠结,挠了挠头:“那……就按儿子说的,不理会?反正公主先前都告了吐蕃的状,现在求情当不得真。”
“糊涂!”郭孝恪瞪他一眼,“她是是陛下亲封的公主!先前举报吐蕃,是尽大唐公主的本分;如今求情,是念吐蕃赞蒙的情分。太子重情义,咱们若是硬顶,他嘴上不说,心里难免记下。”
帐内陷入沉默,只有帐外巡逻兵的甲胄摩擦声隐约传来。郭孝恪踱步到沙盘前,目光划过代表吐蕃的区域:“战机不能等,太子也不能为难。这信烫手,咱们不能直接递到太子面前。”
他猛地停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找苏定方将军。”
“苏将军?”郭瑾惊讶道,“您是说……把信交给苏将军处置?这会不会显得咱们推卸责任?毕竟您才是安西都护……”
“这不是推卸,是权衡。”郭孝恪语气凝重,“苏将军是太子亲点的主帅,跟太子自潜邸时就相交甚厚,最懂太子的心思。他知道文成公主的举报,也清楚前线战局,由他来定夺如何回禀太子,比咱们直接请示稳妥得多。太子信他,就算处置得重些,也不会怪到咱们头上。”
顿了顿,郭孝恪声音低了几分:“是,这么做或许显得咱们怯懦,甚至可能得罪公主那边。可眼下,保住战局、不让太子为难,比什么都重要。”
郭瑾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想起这些年父亲在西域的谨小慎微,终于点头:“儿子明白了。苏将军刚在勃律部署完防务,派人把信送过去,半日就能到。只是……要不要在信里说明咱们的意思?比如先围不攻,等他示下?”
“不必说透。”郭孝恪摇头,将信纸仔细折好装入信封。
“苏将军沙场老将,一看信就知咱们的难处。咱们只附一张军情简报,说‘吐蕃粮草正往深山转移,我军已备妥攻城,候主帅令’,剩下的让他定夺。”
他将信封递给郭瑾,目光沉沉:“记住,此事只你我知晓,对外只说‘将公主书信呈送主帅’,莫要多言。”
郭瑾接过信封,指尖触到纸张的凉意,忽然懂了父亲的苦心。
这封看似简单的求情信,实则是裹着亲情与国事的漩涡,他们这些前线将领,既不能违逆太子,又不能耽误战机,交给最懂太子的苏定方,竟是此刻最稳妥的破局之法。
帐外的风更紧了,卷起沙尘拍打帐幕。郭孝恪望着窗外暮色中的火炮阵列,轻声自语:“公主啊公主,你这封信,可真是给咱们出了个难题……”
而那封承载着两难抉择的信,正被郭瑾的亲兵快马送向勃律方向。
——
勃律的唐军帅帐内,烛火在寒风中明明灭灭。
苏定方看着郭孝恪送来的信,,信纸在他粗糙的掌心微微发皱,文成公主“暂缓攻城”的字迹像一根细刺,扎在战局胶着的节骨眼上。
“大帅,这郭孝恪分明是把难题扔给咱们了!”
副将王勇猛地一拍大腿,甲胄碰撞声惊得烛火跳了跳:“他自己是安西都护,战机在他眼皮子底下,却把公主的信转过来,明摆着不想担责任!咱们正准备明日拂晓攻城,这时候节外生枝,不是添乱吗?”
杜荷站在沙盘旁,眉头紧锁:“王将军说得有几分道理。吐蕃粮草刚转移了三成,逻些城的西墙还没补好,咱们的‘过山炮’已架到城下,此时停兵,等于给他们喘息之机。文成公主虽是好意,可战场之上,哪有因一封书信就改弦更张的道理?”
裴行俭却摇了摇头,指尖点在地图上的逻些城:“话不能这么说。郭都护也是难处,毕竟是文成公主,他既不敢无视,又怕请示长安耽误战机,转给咱们主帅定夺,倒是稳妥之举。只是……这信送不送长安,攻城的令下不下,确实棘手。”
苏定方沉默着,将信纸反复看了三遍,花白的胡须在烛火下微微颤动。
他想起临行前李承乾的嘱托:“雪域之战,既要扬威,也要顾全大局。”
这“大局”二字,此刻沉甸甸压在心头,太子敬重文成公主,这信若不送,是欺上;可攻城若等长安回信,战机转瞬即逝,是误军。
“将军,依我看,这信根本不用理会!”王勇急道,“公主身在吐蕃,难免被松赞干布裹挟,她的话当不得真。咱们按原计划攻城,拿下逻些城再回禀太子,太子顶多怪咱们行事急躁,总比丢了战机强!”
“不妥。”苏定方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太子虽放权给我,却最恨隐瞒。文成公主的信,字字关乎‘无辜百姓’,太子仁厚,若是事后知道咱们压下不禀,定会动怒。
杜荷犹豫道:“那……送长安请示?可一来一回至少半月,吐蕃早把粮草藏进雪山了。到时候别说攻城,怕是连追都追不上。”
裴行俭沉吟道:“或许可以双管齐下?一边派快马送信用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说明前线战局紧迫,我军已准备攻城,恳请太子示下;一边按原计划推进,只是暂缓总攻,先派小股部队扫清逻些城外围据点,既能保持压力,又能等长安回音。”
苏定方缓缓点头,目光扫过帐内众将:“行俭说得在理。但‘暂缓总攻’也不能太久,最多三日。
顿了顿,苏定方将信郑重地交给亲兵:“这信,用八百里加急送去长安,附言‘吐蕃战局危急,我军拟三日后攻城,望太子示下’。”
王勇急了:“将军!这要是太子怪罪下来怎么办?说咱们不等令就动手……”
“怪罪?”苏定方猛地站起身,腰间佩刀呛啷出鞘,刀光映得他眼神锐利如锋:“我是主帅,一切后果我担着!太子若要怪罪,便怪我苏定方一人;但若因等信丢了战机,让吐蕃缓过劲来,这罪责谁也担不起!”
他将刀重重归鞘。
“传我令,明日拂晓,先拔逻些城外围三寨,火炮营待命,三日后若无长安明令禁止,准时轰城!”
帐内众将对视一眼,皆躬身领命。王勇虽仍有不满,却被苏定方的决绝震慑,再不敢多言。
杜荷看着老将坚毅的侧脸,忽然明白为何太子执意要苏定方为主帅,这份在两难中敢担责、在压力下敢决断的魄力,正是前线最需要的品格。
亲兵捧着信匆匆离去,马蹄声消失在深秋的夜色中。苏定方走到沙盘前,指尖重重落在逻些城的位置:“咱们打咱们的,信送长安。太子是明主,会懂前线的难处。”
——
三日后。
逻些城的晨雾还未散尽,东方天际突然亮起一串火光。
苏定方立于城东山岗,望着三十门“过山炮”在晨曦中列成整齐的阵线,炮手们正将浸过热油的药捻子插入炮膛。
“放!”苏定方的令旗落下,山岗下瞬间响起震耳欲聋的轰鸣。三十枚炮弹拖着青烟划破长空,如天神掷出的雷霆,狠狠砸向逻些城的西墙。
吐蕃人耗费半月加固的城墙在火光中剧烈震颤,夯土混合铜砂的墙体如被巨斧劈砍的朽木,砖石碎片夹杂着断裂的木梁冲天而起,丈余宽的缺口在烟尘中赫然显现。
“城墙破了!”逻些城头的吐蕃士兵发出绝望的尖叫。
他们手中的弓箭、弯刀在火炮面前成了孩童的玩具,刚想搬石块填补缺口,第二波炮弹已呼啸而至,将城头的箭塔炸得粉碎,断肢与旗帜的残片在硝烟中飞舞。
松赞干布站在王宫的望楼上,指甲深深掐进木栏。他看着西墙在炮声中不断坍塌,看着自己引以为傲的“雪域雄关”像纸糊般碎裂,喉咙里涌上腥甜的血气。
禄东赞曾说“拖到大雪封山便能喘息”,可唐军的火炮根本不给他们拖延的机会,每一轮齐射都在缩短城池与毁灭的距离。
“赞普!唐军的火铳手冲上来了!”一名贵族连滚带爬奔到望楼下,长袍上沾满尘土。
“他们在缺口处列阵,铅弹像暴雨一样打过来,咱们的士兵根本冲不上去!”
禄东赞脸色惨白地扶住松赞干布,声音发颤:“赞普,撤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唐军的火炮快轰到王宫了!”
他指着城南的雪山:“臣已备下牦牛队,从密道能撤进深山,只要赞普还在,吐蕃就还有希望!”
可松赞干布的目光死死钉在城西的战场上。那里,唐军的火铳手结成三排阵线,轮射的铅弹在阳光下织成致命的网,吐蕃士兵一批批倒下,连靠近缺口的机会都没有。
阿拉伯工匠教的“滚石阵”“热油防御”,在火炮与火铳的连环打击下全无用武之地,所谓的坚城固守,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笑话。
“希望?”松赞干布惨笑一声,看着又一轮炮弹砸中王宫的角楼,瓦片与木屑如冰雹般坠落。
“在那些能轰塌城墙的火炮面前,我们还有什么希望?”
他想起文成公主的信,想起自己曾嘲笑阿拉伯人“畏唐如虎”,如今才明白,那不是怯懦,是亲历过绝望后的清醒。
城东北角突然传来更大的爆炸声,那里的贵族亲兵成片倒下,惨叫声被炮声吞没。
红袍贵族们再也按捺不住恐慌,纷纷扯下象征身份的玉佩,混在平民中向城东逃窜,嘴里胡乱喊着:“唐军有神助!降了吧!”
“拦住他们!”松赞干布拔剑怒吼,可他的声音被炮声淹没。
大军早已溃散,连禄东赞都在催促他快走:“赞普!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不走就真成唐军的俘虏了!”
苏定方在山岗上冷漠地看着这一切。第三轮火炮齐射后,逻些城的西墙已彻底坍塌,裴行俭率领的火铳营如潮水般涌入缺口,铅弹扫过之处,吐蕃士兵成片倒下,根本无法组织抵抗。
所谓的“雪域决战”,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对战,只有火器对冷兵器的单方面碾压。
“将军,城东发现吐蕃贵族逃窜!”斥候来报。
苏定方挥挥手:“不必追,围王宫,缴械不杀。”
他知道,松赞干布已成瓮中之鳖,这场仗的胜负,在第一声炮响时就已注定。
望楼上的松赞干布看着唐军的旗帜插上城头,看着自己的士兵放下武器跪地投降,终于无力地垂下了剑。
禄东赞扶着他,看着王宫墙外越来越近的唐军甲胄,眼中最后一丝光亮熄灭,他们输了,输得毫无还手之力,输在了那足以撕裂雪山的火炮轰鸣中。
深秋的寒风卷起硝烟,吹过残破的逻些城。
火炮的余响在山谷中回荡,吐蕃贵族的哀嚎与唐军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宣告着雪域王国的终结。
松赞干布望着长安的方向,终于明白:在大唐火器的锋芒面前,任何天险与勇力,都不过是尘埃。
所以,吐蕃就这么没了吗。
郭孝恪捏着那封从逻些城快马送来的信。
信纸上端正的字迹出自文成公主之手,可内容却让他心头翻涌:“恳请暂缓攻城,莫伤吐蕃无辜百姓”。
他脑海里反复盘旋,数月前,正是这位文成公主,将吐蕃与阿拉伯暗中勾结的密信亲手送回长安,直呈太子李承乾案前。
“父亲,这信……”郭瑾刚开口就被郭孝恪摆手打断,他看着儿子年轻气盛的脸,沉声道:“你忘了?文成公主三月前才把吐蕃联阿拉伯的阴谋告到太子面前,字字句句都是‘吐蕃包藏祸心,恳请大唐早做防备’。如今转头就为吐蕃求情,这前后的反差,你感受到了吗?”
郭瑾一愣,随即恍然:“您是说……她这是公私两难?既念着吐蕃百姓,又不敢真违逆大唐?”
“不止。”郭孝恪将信纸重重拍在案上,烛火摇曳中,他的眉头拧成疙瘩,“更要紧的是太子那边。太子已知吐蕃联阿拉伯的底细,本就铁了心要打。”
“现在文成公主来求情,咱们若是直接把信送回长安请示,你让太子怎么答?答应,等于无视吐蕃的背叛,不答应,又显得不顾及公主情面,这不是把太子架在火上烤吗?”
郭瑾这才明白父亲的纠结,挠了挠头:“那……就按儿子说的,不理会?反正公主先前都告了吐蕃的状,现在求情当不得真。”
“糊涂!”郭孝恪瞪他一眼,“她是是陛下亲封的公主!先前举报吐蕃,是尽大唐公主的本分;如今求情,是念吐蕃赞蒙的情分。太子重情义,咱们若是硬顶,他嘴上不说,心里难免记下。”
帐内陷入沉默,只有帐外巡逻兵的甲胄摩擦声隐约传来。郭孝恪踱步到沙盘前,目光划过代表吐蕃的区域:“战机不能等,太子也不能为难。这信烫手,咱们不能直接递到太子面前。”
他猛地停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找苏定方将军。”
“苏将军?”郭瑾惊讶道,“您是说……把信交给苏将军处置?这会不会显得咱们推卸责任?毕竟您才是安西都护……”
“这不是推卸,是权衡。”郭孝恪语气凝重,“苏将军是太子亲点的主帅,跟太子自潜邸时就相交甚厚,最懂太子的心思。他知道文成公主的举报,也清楚前线战局,由他来定夺如何回禀太子,比咱们直接请示稳妥得多。太子信他,就算处置得重些,也不会怪到咱们头上。”
顿了顿,郭孝恪声音低了几分:“是,这么做或许显得咱们怯懦,甚至可能得罪公主那边。可眼下,保住战局、不让太子为难,比什么都重要。”
郭瑾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想起这些年父亲在西域的谨小慎微,终于点头:“儿子明白了。苏将军刚在勃律部署完防务,派人把信送过去,半日就能到。只是……要不要在信里说明咱们的意思?比如先围不攻,等他示下?”
“不必说透。”郭孝恪摇头,将信纸仔细折好装入信封。
“苏将军沙场老将,一看信就知咱们的难处。咱们只附一张军情简报,说‘吐蕃粮草正往深山转移,我军已备妥攻城,候主帅令’,剩下的让他定夺。”
他将信封递给郭瑾,目光沉沉:“记住,此事只你我知晓,对外只说‘将公主书信呈送主帅’,莫要多言。”
郭瑾接过信封,指尖触到纸张的凉意,忽然懂了父亲的苦心。
这封看似简单的求情信,实则是裹着亲情与国事的漩涡,他们这些前线将领,既不能违逆太子,又不能耽误战机,交给最懂太子的苏定方,竟是此刻最稳妥的破局之法。
帐外的风更紧了,卷起沙尘拍打帐幕。郭孝恪望着窗外暮色中的火炮阵列,轻声自语:“公主啊公主,你这封信,可真是给咱们出了个难题……”
而那封承载着两难抉择的信,正被郭瑾的亲兵快马送向勃律方向。
——
勃律的唐军帅帐内,烛火在寒风中明明灭灭。
苏定方看着郭孝恪送来的信,,信纸在他粗糙的掌心微微发皱,文成公主“暂缓攻城”的字迹像一根细刺,扎在战局胶着的节骨眼上。
“大帅,这郭孝恪分明是把难题扔给咱们了!”
副将王勇猛地一拍大腿,甲胄碰撞声惊得烛火跳了跳:“他自己是安西都护,战机在他眼皮子底下,却把公主的信转过来,明摆着不想担责任!咱们正准备明日拂晓攻城,这时候节外生枝,不是添乱吗?”
杜荷站在沙盘旁,眉头紧锁:“王将军说得有几分道理。吐蕃粮草刚转移了三成,逻些城的西墙还没补好,咱们的‘过山炮’已架到城下,此时停兵,等于给他们喘息之机。文成公主虽是好意,可战场之上,哪有因一封书信就改弦更张的道理?”
裴行俭却摇了摇头,指尖点在地图上的逻些城:“话不能这么说。郭都护也是难处,毕竟是文成公主,他既不敢无视,又怕请示长安耽误战机,转给咱们主帅定夺,倒是稳妥之举。只是……这信送不送长安,攻城的令下不下,确实棘手。”
苏定方沉默着,将信纸反复看了三遍,花白的胡须在烛火下微微颤动。
他想起临行前李承乾的嘱托:“雪域之战,既要扬威,也要顾全大局。”
这“大局”二字,此刻沉甸甸压在心头,太子敬重文成公主,这信若不送,是欺上;可攻城若等长安回信,战机转瞬即逝,是误军。
“将军,依我看,这信根本不用理会!”王勇急道,“公主身在吐蕃,难免被松赞干布裹挟,她的话当不得真。咱们按原计划攻城,拿下逻些城再回禀太子,太子顶多怪咱们行事急躁,总比丢了战机强!”
“不妥。”苏定方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太子虽放权给我,却最恨隐瞒。文成公主的信,字字关乎‘无辜百姓’,太子仁厚,若是事后知道咱们压下不禀,定会动怒。
杜荷犹豫道:“那……送长安请示?可一来一回至少半月,吐蕃早把粮草藏进雪山了。到时候别说攻城,怕是连追都追不上。”
裴行俭沉吟道:“或许可以双管齐下?一边派快马送信用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说明前线战局紧迫,我军已准备攻城,恳请太子示下;一边按原计划推进,只是暂缓总攻,先派小股部队扫清逻些城外围据点,既能保持压力,又能等长安回音。”
苏定方缓缓点头,目光扫过帐内众将:“行俭说得在理。但‘暂缓总攻’也不能太久,最多三日。
顿了顿,苏定方将信郑重地交给亲兵:“这信,用八百里加急送去长安,附言‘吐蕃战局危急,我军拟三日后攻城,望太子示下’。”
王勇急了:“将军!这要是太子怪罪下来怎么办?说咱们不等令就动手……”
“怪罪?”苏定方猛地站起身,腰间佩刀呛啷出鞘,刀光映得他眼神锐利如锋:“我是主帅,一切后果我担着!太子若要怪罪,便怪我苏定方一人;但若因等信丢了战机,让吐蕃缓过劲来,这罪责谁也担不起!”
他将刀重重归鞘。
“传我令,明日拂晓,先拔逻些城外围三寨,火炮营待命,三日后若无长安明令禁止,准时轰城!”
帐内众将对视一眼,皆躬身领命。王勇虽仍有不满,却被苏定方的决绝震慑,再不敢多言。
杜荷看着老将坚毅的侧脸,忽然明白为何太子执意要苏定方为主帅,这份在两难中敢担责、在压力下敢决断的魄力,正是前线最需要的品格。
亲兵捧着信匆匆离去,马蹄声消失在深秋的夜色中。苏定方走到沙盘前,指尖重重落在逻些城的位置:“咱们打咱们的,信送长安。太子是明主,会懂前线的难处。”
——
三日后。
逻些城的晨雾还未散尽,东方天际突然亮起一串火光。
苏定方立于城东山岗,望着三十门“过山炮”在晨曦中列成整齐的阵线,炮手们正将浸过热油的药捻子插入炮膛。
“放!”苏定方的令旗落下,山岗下瞬间响起震耳欲聋的轰鸣。三十枚炮弹拖着青烟划破长空,如天神掷出的雷霆,狠狠砸向逻些城的西墙。
吐蕃人耗费半月加固的城墙在火光中剧烈震颤,夯土混合铜砂的墙体如被巨斧劈砍的朽木,砖石碎片夹杂着断裂的木梁冲天而起,丈余宽的缺口在烟尘中赫然显现。
“城墙破了!”逻些城头的吐蕃士兵发出绝望的尖叫。
他们手中的弓箭、弯刀在火炮面前成了孩童的玩具,刚想搬石块填补缺口,第二波炮弹已呼啸而至,将城头的箭塔炸得粉碎,断肢与旗帜的残片在硝烟中飞舞。
松赞干布站在王宫的望楼上,指甲深深掐进木栏。他看着西墙在炮声中不断坍塌,看着自己引以为傲的“雪域雄关”像纸糊般碎裂,喉咙里涌上腥甜的血气。
禄东赞曾说“拖到大雪封山便能喘息”,可唐军的火炮根本不给他们拖延的机会,每一轮齐射都在缩短城池与毁灭的距离。
“赞普!唐军的火铳手冲上来了!”一名贵族连滚带爬奔到望楼下,长袍上沾满尘土。
“他们在缺口处列阵,铅弹像暴雨一样打过来,咱们的士兵根本冲不上去!”
禄东赞脸色惨白地扶住松赞干布,声音发颤:“赞普,撤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唐军的火炮快轰到王宫了!”
他指着城南的雪山:“臣已备下牦牛队,从密道能撤进深山,只要赞普还在,吐蕃就还有希望!”
可松赞干布的目光死死钉在城西的战场上。那里,唐军的火铳手结成三排阵线,轮射的铅弹在阳光下织成致命的网,吐蕃士兵一批批倒下,连靠近缺口的机会都没有。
阿拉伯工匠教的“滚石阵”“热油防御”,在火炮与火铳的连环打击下全无用武之地,所谓的坚城固守,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笑话。
“希望?”松赞干布惨笑一声,看着又一轮炮弹砸中王宫的角楼,瓦片与木屑如冰雹般坠落。
“在那些能轰塌城墙的火炮面前,我们还有什么希望?”
他想起文成公主的信,想起自己曾嘲笑阿拉伯人“畏唐如虎”,如今才明白,那不是怯懦,是亲历过绝望后的清醒。
城东北角突然传来更大的爆炸声,那里的贵族亲兵成片倒下,惨叫声被炮声吞没。
红袍贵族们再也按捺不住恐慌,纷纷扯下象征身份的玉佩,混在平民中向城东逃窜,嘴里胡乱喊着:“唐军有神助!降了吧!”
“拦住他们!”松赞干布拔剑怒吼,可他的声音被炮声淹没。
大军早已溃散,连禄东赞都在催促他快走:“赞普!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不走就真成唐军的俘虏了!”
苏定方在山岗上冷漠地看着这一切。第三轮火炮齐射后,逻些城的西墙已彻底坍塌,裴行俭率领的火铳营如潮水般涌入缺口,铅弹扫过之处,吐蕃士兵成片倒下,根本无法组织抵抗。
所谓的“雪域决战”,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对战,只有火器对冷兵器的单方面碾压。
“将军,城东发现吐蕃贵族逃窜!”斥候来报。
苏定方挥挥手:“不必追,围王宫,缴械不杀。”
他知道,松赞干布已成瓮中之鳖,这场仗的胜负,在第一声炮响时就已注定。
望楼上的松赞干布看着唐军的旗帜插上城头,看着自己的士兵放下武器跪地投降,终于无力地垂下了剑。
禄东赞扶着他,看着王宫墙外越来越近的唐军甲胄,眼中最后一丝光亮熄灭,他们输了,输得毫无还手之力,输在了那足以撕裂雪山的火炮轰鸣中。
深秋的寒风卷起硝烟,吹过残破的逻些城。
火炮的余响在山谷中回荡,吐蕃贵族的哀嚎与唐军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宣告着雪域王国的终结。
松赞干布望着长安的方向,终于明白:在大唐火器的锋芒面前,任何天险与勇力,都不过是尘埃。
所以,吐蕃就这么没了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