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坊。
魏王府。
当“陛下决意禅位给太子”的消息顺着风传进府中时,李泰正握着一卷《汉书》,手指却无意识地将书页捏出褶皱。
他在长安闲散数年,早已褪去当年争储时的锋芒,可“禅位”二字像一把钝刀,还是剖开了他心底从未愈合的旧伤。
这些年,他看似安稳,实则如履薄冰,想离京避祸,又怕被安上“畏罪潜逃”的罪名;想留在长安,却又时时被“废王”的身份裹挟,连昔日依附他的官员,如今也避之不及。
“殿下,”侍从忽然想起什么,低声道:“前几日听闻柴令武近来在府中闲居,您……要不要找他商议商议?”
李泰的身子猛地一僵。
柴令武,当年与他一同谋划夺嫡的挚友,玄武门之变后,因牵涉其中被削去官职,闲居长安。
这几年,两人虽同处一城,却从未敢相见,怕的就是被太子府的人抓到把柄。可如今,连陛下都要禅位了,还有什么“把柄”可抓?他沉默良久,终于咬了咬牙:“备车,去柴府。”
而此刻的柴府,柴令武正对着一幅旧弓发呆。
听闻“魏王遣使求见”,他手中的弓“哐当”一声落在地上,脸上满是迟疑。
“魏王如今是闲王,您与他相见,怕是……”
管家忧心忡忡地劝道。
柴令武却摇了摇头,望着窗外萧瑟的秋景,轻声道:“无妨。太子新政后,连当年参与夺嫡的旧部都已赦免,我与他见一面,算不得什么大事。”
可真当他走到府门前,看到那辆熟悉的青篷马车时,还是忍不住攥紧了衣袖。
马车帘掀开,李泰身着素色锦袍,身形比当年胖了几分,却难掩眼底的落寞。
四目相对的瞬间,两人都愣在原地,当年长安街头并辔而行、密室中谋划对策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季阳……”李泰先开了口,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魏王!”柴令武的眼眶瞬间红了,快步上前,握住他的手。
两人走进书房,屏退左右,刚坐下,眼泪便忍不住落了下来。
“当年在王府中,说要谋划夺嫡,可如今……”
柴令武抹了把眼泪,声音哽咽:“我成了无职的闲官,你成了无权的闲王,倒是太子,得了这天下。”
李泰端起茶杯,却手抖得洒了半杯茶水:“谁说不是呢?当年玄武门之变,我以为他成不了事,可他不仅成了,还平了吐蕃、收了阿拉伯,连陛下都要禅位给他。我这几年,天天盼着陛下能念及父子情分,给我一个机会,可现在……”
他话未说完,便哽咽着说不下去。
“你找我,是想怎么办?”柴令武定了定神,问道。他知道李泰此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也明白,如今的局势,早已不是他们能撼动的。
李泰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侥幸:“我想……递个奏疏,请求父皇让我去安西军中效力。就算做个普通将领,也好过在长安坐以待毙。”
“你觉得如何?”
柴令武沉默良久,轻轻摇了摇头:“魏王,你糊涂啊!太子如今最看重西域,安西军都是苏定方的人,你去了,岂不是自投罗网?”
“再说,陛下决意禅位,你的奏疏,他未必会看,就算看了,也只会交给太子处置,你觉得,太子会让你去军中掌兵吗?”
这句话如一盆冷水,浇灭了李泰最后的希望,他瘫坐在椅子上。
“那我该怎么办?”
“季阳,你也听说了?陛下要禅位给承乾了。我在长安这几年,看似安稳,实则如履薄冰,如今他要登基,我怕……”
话未说完,李泰便露出几分惶然。
柴令武点了点头,起身走到窗边,确认窗外无人后,才低声道:“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你先放宽心,承乾虽用强夺权,却不是滥杀之人——你看当年参与夺嫡的旧部,除了几个死硬抵抗的,其余不过是削权闲居,连我这被削了官职的,如今不也能在府中安稳度日?”
“他对宗室,更是留了三分情面,毕竟还要靠宗室镇住地方,不至于对自己兄弟下手。”
李泰急道:“可留三分情面,也架不住我在长安碍眼啊!”
“他如今威加四海,连阿拉伯都称臣,朝中全是他的人,我留在长安,万一哪天他想起当年的事……”
柴令武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所以你不能留在长安。”
“但也绝不能去西域,更不能提‘入军效力’的话,太子最看重西域,苏定方的安西军是他的心头肉,你去了,不是自投罗网?他若猜忌你‘染指兵权’,反倒麻烦。”
李泰愣住了:“那我能去哪?江南?当年我就想去,可一直未有音讯……”
柴令武摇头,走到案前,铺开一张大唐舆图,指尖指向东南沿海一带,“你看这里,如今太子新政,最看重的除了西域商路,就是东南海域。去年他派船队下南洋,带回了香料、象牙,还在泉州、明州设了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
“今年又下令疏浚江南运河,要把东南的粮食、丝绸通过海路运到北方,这东南一带,正是用人的时候。”
柴令武顿了顿,眼神亮了几分:“你是宗室亲王,若主动请旨去东南,比如安南或越州,帮着打理市舶司、安抚沿海部族,太子必定乐意。”
“一来,你远离了长安这是非地,他放心。二来,东南是新开拓的地界,需要宗室镇场,你去了,既能避开猜忌,又能有实职可做,不比在长安当个闲王强?”
李泰盯着舆图上的东南海域,眉头仍皱着:“可我不懂海事,也从没管过贸易,去了能做什么?万一办砸了,岂不是更糟?”
柴令武解释道:“你不用懂海事,也不用管具体贸易。”
“市舶司有专门的官员管通商,你去了,只需要以亲王身份坐镇,协调地方官与海商的关系,安抚沿海的畲族、越族部落。”
“这些年你在长安闲居,读了不少史书,处理部族关系的道理,总比那些只会算账的官员懂。”
“再说,东南远离中枢,太子不会事事盯着你,你在那里,既能安身,也能为自己攒点功绩,将来就算他登基,也不会亏待你。”
他看着李泰仍有犹豫,又补充道:“你想想,如今西域已定,承乾下一步必定要拓海疆,东南是他的‘新财源’,你去帮他稳住这块地方,他感激你还来不及,怎会再找你麻烦?”
“反观留在长安,你天天在他眼皮子底下,就算你什么都不做,也难免有人在他面前说闲话,到时候反而凶险。”
李泰沉默良久,指尖轻轻点在舆图上的安南都护府,眼中渐渐有了光芒。
他想起去年听说长安西市的胡商因西域商路畅通赚得盆满钵满,东南海路若真能兴盛,自己去了,说不定真能有一番作为,而不是在长安浑浑噩噩度日。
“可……太子会答应吗?”李泰仍有疑虑。
柴令武肯定道:“他会答应。你主动请旨去东南,既显露出‘无争权之心’,又能帮他分忧,他没有理由拒绝。”
“再说了,陛下也会帮你,毕竟”
柴令武没有多说,但李泰明白。
父皇不想让太子杀弟,远离长安是最好的选择。
只要父皇还活着,太子就不会轻易动手。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跟稚奴,在如今的太子眼里,不过蝼蚁。
相比之下,杀弟的名声更为重要。
窗外的秋风渐渐平息,夕阳透过窗纸,给舆图上的东南海域镀上一层暖光。
李泰望着那片陌生的地域,忽然觉得,这或许是他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他抬起头,看向柴令武,眼中的惶然散去,多了几分坚定:“季阳,就按你说的办。”
柴令武松了口气,端起凉透的茶杯:“这就对了。”
“魏王,咱们当年争不过承乾,不是输在智谋,是输在他比咱们更懂天下大势。”
“如今他要拓海疆,你顺着他的路子走,既能安身,也能为自己谋个将来。总比在长安坐以待毙强。”
李泰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
东宫。
显德殿的窗棂外,最后一片梧桐叶被秋风卷落。
李承乾捏着从太极宫送来的密报,指尖在“陛下决意禅位”几字上轻轻摩挲,殿内静得只听见铜漏滴答的声响。
内侍文忠端着刚温好的茶水进来,见太子望着密报出神,便轻手轻脚将茶盏放在案上,不敢惊扰。
“文忠,你跟着我多少年了?”李承乾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几分悠远,目光却未离开密报。
“回殿下,从您在东宫监国时算起,已有二十余年了。”文忠躬身回道。
“二十余年啊……”李承乾轻笑一声,将密报放在案上,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大唐舆图前,指尖划过长安的位置。
“当年我破玄武门,带的是辽东调来的铁骑,靠的是苏定方这些武将的支持。可入主东宫后,我却没动过朝堂里的一个文官,你知道为什么吗?”
文忠愣了愣,斟酌着回道:“殿下仁慈,念及旧臣劳苦?”
李承乾摇头,语气沉了几分:“仁慈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清醒。”
“父皇执政二十年,朝堂里的文官班底,房玄龄的谋、长孙无忌的断、魏征的直,还有褚遂良的笔,哪一个不是历经贞观盛世打磨出来的?”
“我靠武力夺权,可治理天下,靠的还是这些人。若我当年刚破玄武门就强行登基,把这些人都换了,朝堂不乱才怪。”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案上堆放的奏折上,那些奏折的落款,既有长孙无忌、房玄龄这样的老臣,也有褚遂良这样曾支持过魏王李泰的官员。
“你看褚遂良,当年他可是处处维护李泰,甚至在朝堂上弹劾过我监国时的政策。”
“可我掌权后,动过他吗?没有。他掌管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我依旧让他放手去做。”
“因为我知道,他虽曾是魏王党,却更是大唐的忠臣,他的笔,能为朝堂守住法度。”
文忠这才明白,太子这些年看似手握兵权,却始终未强行登基,原来早有深意。“殿下是怕动了旧臣,乱了朝政?”
“不止。”李承乾走到窗前,望着庭院里落满的秋叶:“当年破玄武门,是情势所迫。”
“可掌权后,我若急着登基,只会让天下人觉得我是‘弑父夺权’的暴君,也会让那些依附父皇的文官寒心。”
顿了顿,语气多了几分感慨:“这几年,我平吐蕃、收阿拉伯,靠的是苏定方的兵,可背后支撑的,是房玄龄统筹的粮草、长孙无忌协调的宗室、褚遂良拟定的文书。”
“若没有这些人,我就算有再多的火器,也成不了事。再说,朝堂格局不变,宗室与旧臣才会安心。”
“你看李泰,虽闲居长安,却也没敢再兴风作浪;那些当年支持过他的官员,见我没清算他们,也都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
文忠忍不住问道:“那殿下如今听闻陛下要禅位,为何反倒感慨?”
李承乾目光微动:“因为我等这一天,等了六年,却不是靠强行索要,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功绩,让父皇放心,让朝堂认可。”
“当年破玄武门时,我以为掌权后就能随心所欲,可真坐上这个位置才知道,权力不是靠刀枪得来的,是靠人心。”
“父皇如今主动禅位,说明他认可了我的治理,也说明这朝堂,真的能平稳交到我手里了。”
他拿起案上的密报,重新展开,指尖划过“择良辰举行禅位大典”的字句,嘴角扬起一抹释然的笑意。
“倒也不必太急,我还年轻,这大唐也未到鼎盛。”
“文忠,你去递个话,我不急,禅位之事,可等万邦来朝之后,再议不迟。”
阿拉伯的臣服,在大多数人看来,算是大唐巅峰了。
然李承乾可不这么觉得。
既然李世民懂事,那最后送他一波荣光,自无不可。
魏王府。
当“陛下决意禅位给太子”的消息顺着风传进府中时,李泰正握着一卷《汉书》,手指却无意识地将书页捏出褶皱。
他在长安闲散数年,早已褪去当年争储时的锋芒,可“禅位”二字像一把钝刀,还是剖开了他心底从未愈合的旧伤。
这些年,他看似安稳,实则如履薄冰,想离京避祸,又怕被安上“畏罪潜逃”的罪名;想留在长安,却又时时被“废王”的身份裹挟,连昔日依附他的官员,如今也避之不及。
“殿下,”侍从忽然想起什么,低声道:“前几日听闻柴令武近来在府中闲居,您……要不要找他商议商议?”
李泰的身子猛地一僵。
柴令武,当年与他一同谋划夺嫡的挚友,玄武门之变后,因牵涉其中被削去官职,闲居长安。
这几年,两人虽同处一城,却从未敢相见,怕的就是被太子府的人抓到把柄。可如今,连陛下都要禅位了,还有什么“把柄”可抓?他沉默良久,终于咬了咬牙:“备车,去柴府。”
而此刻的柴府,柴令武正对着一幅旧弓发呆。
听闻“魏王遣使求见”,他手中的弓“哐当”一声落在地上,脸上满是迟疑。
“魏王如今是闲王,您与他相见,怕是……”
管家忧心忡忡地劝道。
柴令武却摇了摇头,望着窗外萧瑟的秋景,轻声道:“无妨。太子新政后,连当年参与夺嫡的旧部都已赦免,我与他见一面,算不得什么大事。”
可真当他走到府门前,看到那辆熟悉的青篷马车时,还是忍不住攥紧了衣袖。
马车帘掀开,李泰身着素色锦袍,身形比当年胖了几分,却难掩眼底的落寞。
四目相对的瞬间,两人都愣在原地,当年长安街头并辔而行、密室中谋划对策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季阳……”李泰先开了口,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魏王!”柴令武的眼眶瞬间红了,快步上前,握住他的手。
两人走进书房,屏退左右,刚坐下,眼泪便忍不住落了下来。
“当年在王府中,说要谋划夺嫡,可如今……”
柴令武抹了把眼泪,声音哽咽:“我成了无职的闲官,你成了无权的闲王,倒是太子,得了这天下。”
李泰端起茶杯,却手抖得洒了半杯茶水:“谁说不是呢?当年玄武门之变,我以为他成不了事,可他不仅成了,还平了吐蕃、收了阿拉伯,连陛下都要禅位给他。我这几年,天天盼着陛下能念及父子情分,给我一个机会,可现在……”
他话未说完,便哽咽着说不下去。
“你找我,是想怎么办?”柴令武定了定神,问道。他知道李泰此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也明白,如今的局势,早已不是他们能撼动的。
李泰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侥幸:“我想……递个奏疏,请求父皇让我去安西军中效力。就算做个普通将领,也好过在长安坐以待毙。”
“你觉得如何?”
柴令武沉默良久,轻轻摇了摇头:“魏王,你糊涂啊!太子如今最看重西域,安西军都是苏定方的人,你去了,岂不是自投罗网?”
“再说,陛下决意禅位,你的奏疏,他未必会看,就算看了,也只会交给太子处置,你觉得,太子会让你去军中掌兵吗?”
这句话如一盆冷水,浇灭了李泰最后的希望,他瘫坐在椅子上。
“那我该怎么办?”
“季阳,你也听说了?陛下要禅位给承乾了。我在长安这几年,看似安稳,实则如履薄冰,如今他要登基,我怕……”
话未说完,李泰便露出几分惶然。
柴令武点了点头,起身走到窗边,确认窗外无人后,才低声道:“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你先放宽心,承乾虽用强夺权,却不是滥杀之人——你看当年参与夺嫡的旧部,除了几个死硬抵抗的,其余不过是削权闲居,连我这被削了官职的,如今不也能在府中安稳度日?”
“他对宗室,更是留了三分情面,毕竟还要靠宗室镇住地方,不至于对自己兄弟下手。”
李泰急道:“可留三分情面,也架不住我在长安碍眼啊!”
“他如今威加四海,连阿拉伯都称臣,朝中全是他的人,我留在长安,万一哪天他想起当年的事……”
柴令武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所以你不能留在长安。”
“但也绝不能去西域,更不能提‘入军效力’的话,太子最看重西域,苏定方的安西军是他的心头肉,你去了,不是自投罗网?他若猜忌你‘染指兵权’,反倒麻烦。”
李泰愣住了:“那我能去哪?江南?当年我就想去,可一直未有音讯……”
柴令武摇头,走到案前,铺开一张大唐舆图,指尖指向东南沿海一带,“你看这里,如今太子新政,最看重的除了西域商路,就是东南海域。去年他派船队下南洋,带回了香料、象牙,还在泉州、明州设了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
“今年又下令疏浚江南运河,要把东南的粮食、丝绸通过海路运到北方,这东南一带,正是用人的时候。”
柴令武顿了顿,眼神亮了几分:“你是宗室亲王,若主动请旨去东南,比如安南或越州,帮着打理市舶司、安抚沿海部族,太子必定乐意。”
“一来,你远离了长安这是非地,他放心。二来,东南是新开拓的地界,需要宗室镇场,你去了,既能避开猜忌,又能有实职可做,不比在长安当个闲王强?”
李泰盯着舆图上的东南海域,眉头仍皱着:“可我不懂海事,也从没管过贸易,去了能做什么?万一办砸了,岂不是更糟?”
柴令武解释道:“你不用懂海事,也不用管具体贸易。”
“市舶司有专门的官员管通商,你去了,只需要以亲王身份坐镇,协调地方官与海商的关系,安抚沿海的畲族、越族部落。”
“这些年你在长安闲居,读了不少史书,处理部族关系的道理,总比那些只会算账的官员懂。”
“再说,东南远离中枢,太子不会事事盯着你,你在那里,既能安身,也能为自己攒点功绩,将来就算他登基,也不会亏待你。”
他看着李泰仍有犹豫,又补充道:“你想想,如今西域已定,承乾下一步必定要拓海疆,东南是他的‘新财源’,你去帮他稳住这块地方,他感激你还来不及,怎会再找你麻烦?”
“反观留在长安,你天天在他眼皮子底下,就算你什么都不做,也难免有人在他面前说闲话,到时候反而凶险。”
李泰沉默良久,指尖轻轻点在舆图上的安南都护府,眼中渐渐有了光芒。
他想起去年听说长安西市的胡商因西域商路畅通赚得盆满钵满,东南海路若真能兴盛,自己去了,说不定真能有一番作为,而不是在长安浑浑噩噩度日。
“可……太子会答应吗?”李泰仍有疑虑。
柴令武肯定道:“他会答应。你主动请旨去东南,既显露出‘无争权之心’,又能帮他分忧,他没有理由拒绝。”
“再说了,陛下也会帮你,毕竟”
柴令武没有多说,但李泰明白。
父皇不想让太子杀弟,远离长安是最好的选择。
只要父皇还活着,太子就不会轻易动手。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跟稚奴,在如今的太子眼里,不过蝼蚁。
相比之下,杀弟的名声更为重要。
窗外的秋风渐渐平息,夕阳透过窗纸,给舆图上的东南海域镀上一层暖光。
李泰望着那片陌生的地域,忽然觉得,这或许是他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他抬起头,看向柴令武,眼中的惶然散去,多了几分坚定:“季阳,就按你说的办。”
柴令武松了口气,端起凉透的茶杯:“这就对了。”
“魏王,咱们当年争不过承乾,不是输在智谋,是输在他比咱们更懂天下大势。”
“如今他要拓海疆,你顺着他的路子走,既能安身,也能为自己谋个将来。总比在长安坐以待毙强。”
李泰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
东宫。
显德殿的窗棂外,最后一片梧桐叶被秋风卷落。
李承乾捏着从太极宫送来的密报,指尖在“陛下决意禅位”几字上轻轻摩挲,殿内静得只听见铜漏滴答的声响。
内侍文忠端着刚温好的茶水进来,见太子望着密报出神,便轻手轻脚将茶盏放在案上,不敢惊扰。
“文忠,你跟着我多少年了?”李承乾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几分悠远,目光却未离开密报。
“回殿下,从您在东宫监国时算起,已有二十余年了。”文忠躬身回道。
“二十余年啊……”李承乾轻笑一声,将密报放在案上,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大唐舆图前,指尖划过长安的位置。
“当年我破玄武门,带的是辽东调来的铁骑,靠的是苏定方这些武将的支持。可入主东宫后,我却没动过朝堂里的一个文官,你知道为什么吗?”
文忠愣了愣,斟酌着回道:“殿下仁慈,念及旧臣劳苦?”
李承乾摇头,语气沉了几分:“仁慈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清醒。”
“父皇执政二十年,朝堂里的文官班底,房玄龄的谋、长孙无忌的断、魏征的直,还有褚遂良的笔,哪一个不是历经贞观盛世打磨出来的?”
“我靠武力夺权,可治理天下,靠的还是这些人。若我当年刚破玄武门就强行登基,把这些人都换了,朝堂不乱才怪。”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案上堆放的奏折上,那些奏折的落款,既有长孙无忌、房玄龄这样的老臣,也有褚遂良这样曾支持过魏王李泰的官员。
“你看褚遂良,当年他可是处处维护李泰,甚至在朝堂上弹劾过我监国时的政策。”
“可我掌权后,动过他吗?没有。他掌管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我依旧让他放手去做。”
“因为我知道,他虽曾是魏王党,却更是大唐的忠臣,他的笔,能为朝堂守住法度。”
文忠这才明白,太子这些年看似手握兵权,却始终未强行登基,原来早有深意。“殿下是怕动了旧臣,乱了朝政?”
“不止。”李承乾走到窗前,望着庭院里落满的秋叶:“当年破玄武门,是情势所迫。”
“可掌权后,我若急着登基,只会让天下人觉得我是‘弑父夺权’的暴君,也会让那些依附父皇的文官寒心。”
顿了顿,语气多了几分感慨:“这几年,我平吐蕃、收阿拉伯,靠的是苏定方的兵,可背后支撑的,是房玄龄统筹的粮草、长孙无忌协调的宗室、褚遂良拟定的文书。”
“若没有这些人,我就算有再多的火器,也成不了事。再说,朝堂格局不变,宗室与旧臣才会安心。”
“你看李泰,虽闲居长安,却也没敢再兴风作浪;那些当年支持过他的官员,见我没清算他们,也都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
文忠忍不住问道:“那殿下如今听闻陛下要禅位,为何反倒感慨?”
李承乾目光微动:“因为我等这一天,等了六年,却不是靠强行索要,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功绩,让父皇放心,让朝堂认可。”
“当年破玄武门时,我以为掌权后就能随心所欲,可真坐上这个位置才知道,权力不是靠刀枪得来的,是靠人心。”
“父皇如今主动禅位,说明他认可了我的治理,也说明这朝堂,真的能平稳交到我手里了。”
他拿起案上的密报,重新展开,指尖划过“择良辰举行禅位大典”的字句,嘴角扬起一抹释然的笑意。
“倒也不必太急,我还年轻,这大唐也未到鼎盛。”
“文忠,你去递个话,我不急,禅位之事,可等万邦来朝之后,再议不迟。”
阿拉伯的臣服,在大多数人看来,算是大唐巅峰了。
然李承乾可不这么觉得。
既然李世民懂事,那最后送他一波荣光,自无不可。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