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看着阿拉伯帝国的文武百官,嗤笑一声。
随后眉头一挑,从怀中掏出一枚鎏金令牌,放在议事桌上,“这是大唐的调兵令牌,本使若今日日落前未送出平安信,苏将军会立刻率军西进。”
“你们若想战,本使奉陪到底,只是不知,巴格达的百姓,是否愿意为了你们所谓的尊严,承受火炮的轰击?”
厅内的愤怒声浪渐渐低了下去。
大臣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犹豫与畏惧。
阿卜杜勒看着桌上的调兵令牌,又看了看欧麦尔三世,低声道:“哈里发,唐人是铁了心要我们称臣,若不答应,战火恐怕真的无法避免……”
欧麦尔三世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开口,声音带着疲惫与无奈:“罢了……就按使者的要求,在盟约中加上‘阿拉伯向大唐称臣,尊大唐为天朝上国’。”
“哈里发!”哈立德惊呼,眼中满是不甘。
欧麦尔三世摆了摆手,打断他的话:“真主教导我们,要为子民着想。比起战火,称臣的屈辱,我们只能承受。”
王成听到这话,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满意的神情。他拿起盟约,递给阿卜杜勒:“三日之内,将修改后的盟约誊抄三份,一份交给本使,一份留在巴格达王宫,一份由使者随贡品一同送往长安。若有任何差池,本使绝不姑息!”
说完,他转身走向厅外,镶金节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在寂静的议事厅内格外清晰。
阿拉伯大臣们望着他的背影,眼中满是愤怒与不甘,却无人再敢阻拦。
底格里斯河的流水静静流淌,映着王宫的灯火,而那份带着“称臣”字样的盟约,终于为这场跨越万里的博弈,画上了一个以大唐威严为尊的句号。
——
贞观二十六年秋,一场秋雨刚过,长安的空气里还带着湿润的凉意,东宫显德殿内却暖意融融。
李承乾捏着从巴格达快马送来的奏报。
上面清晰写着:“阿拉伯哈里发欧麦尔三世已签署盟约,愿向大唐称臣,尊大唐为天朝上国,岁贡波斯锦缎两千匹、阿拉伯良马两百匹,首批贡品已由使者护送,沿丝绸之路东来。”
“传孤令!”李承乾猛地起身:“即刻将此消息誊抄百份,送往政事堂、国子监、东西两市,命长安邸报加印特刊,用朱笔大字刊登。”
“阿拉伯称臣纳贡,大唐威加四海!”
“另外,令鸿胪寺备好仪仗,待阿拉伯使者抵京,以藩属国使者最高规格迎接!”
教令一出,长安瞬间沸腾。
当日午后,长安邸报的特刊便在街头巷尾传开,报童们挥舞着油墨未干的报纸,高声喊着“阿拉伯向大唐称臣啦!西域再无战事啦!”,铜钱的叮当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比平定吐蕃时的热闹更甚几分。
东西两市的商户们率先响应,绸缎铺的掌柜命伙计挂出红绸与新到的波斯锦缎,酒肆的幌子下支起临时灶台,免费向路人分发庆贺的米酒。
“连阿拉伯都称臣了!”
酒肆里的老茶客捧着报纸,眼睛笑成了缝,“想当年陛下,西域诸国虽称臣,却也时有叛乱,如今太子殿下不过数年,就平定吐蕃、收服阿拉伯,这等功绩,怕是连汉武大帝都要赞叹!”
国子监的书生们更是激动,他们拥在公告栏前,围着奏报高声诵读,有人当场泼墨挥毫,写下“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诗句。
“阿拉伯可是西域最强的帝国,连他们都臣服,可见我大唐火器之威、国力之盛!”
一位年轻书生抚掌赞叹,“往后西域商路畅通,咱们大唐的丝绸、茶叶,定能卖到更远的西方!”
消息不仅在长安掀起波澜,更迅速传遍大唐的周边藩属与部族。
漠北的突厥部落首领收到消息后,立刻召集部众,命人备好骏马与皮毛,亲自前往长安朝贡。
此前他们虽表面臣服,却仍暗中与西域部族勾结,如今见阿拉伯这般强盛的帝国都向大唐低头,再也不敢有半分异心。
西域的龟兹、于阗等城邦更是积极,主动派人前往安西都护府,请求大唐在当地增设官学,推广中原文化,连过往时常劫掠商队的小部族,也纷纷遣子入长安为质,以示忠诚。
商路的变化更为显著。以往阿拉伯商人在中亚商路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大唐商队多有刁难,如今盟约签署后,阿拉伯境内的驿站对大唐商队极其恭维。
波斯锦缎、印度香料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长安,而大唐的丝绸、茶叶、瓷器则远销至巴格达,甚至通过阿拉伯商队传入埃及与欧洲。
长安西市的胡商们笑逐颜开,一位粟特商人捧着刚到的瓷器,对伙计道:“以后不用再怕阿拉伯人刁难了,咱们跟着大唐,生意能做到天边去!”
朝堂之上,群臣更是纷纷上奏庆贺。
长孙无忌语气激动:“殿下,阿拉伯称臣,不仅是西域安定,更让我大唐威望远播海外,往后万邦来朝,再无敢犯我大唐疆界者!臣请奏,明年正月上元节,举行万国朝贺大典,让各国使者亲眼见证大唐的强盛!”
房玄龄也补充道:“阿拉伯岁贡的良马,可充实我大唐马监,改良河西战马;波斯锦缎的织造技艺,若能引入中原,定能让我大唐丝绸更胜往昔。此乃互利共赢之举,殿下的远见,臣深感敬佩。”
李承乾立于东宫高台上,望着满城灯火与欢呼的人群,嘴角扬起笑意。他知道,阿拉伯称臣纳贡的意义,远不止平定一个帝国。
这标志着大唐的影响力已真正覆盖西域,天朝上国的地位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从长安到巴格达,从漠北到南海,大唐的威名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守护着边疆的安宁与商路的畅通。
夜幕降临时,长安的灯火比往常更加璀璨。
东宫与皇城的宫灯依次亮起,映照著朱雀大街上涌动的人潮。酒楼里传出宴饮的欢歌,寺庙的钟声为盛世祈福,连曲江池畔的画舫都挂满了红灯笼,丝竹之声顺着晚风飘出很远。
谁也想不到,短短数年,大唐竟能从西域战乱频发,走向万邦来朝的盛世;
谁也想不到,大唐的威名,竟能让遥远的阿拉伯帝国低头称臣。
李承乾望着西方的夜空,心中清楚,这只是开始。随着火器的推广、商路的畅通与文化的传播,大唐的盛世,将在“威加四海、万邦来朝”的荣光中,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
太极偏殿。
暖阁内的地龙烧得正旺,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打在梧桐叶上沙沙作响。
李世民斜倚在铺着软垫的御榻上,手中捧着那份来自巴格达的奏报,已反复看了三遍。
胡须在胸前微微颤动,眼中既有欣慰,更有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
“陛下,粟米羹凉了,要不要再传一份?”
内侍张阿难轻手轻脚进来,见李世民指尖反复摩挲奏报边缘,终究没敢多言,躬身退了出去。
不多时,高士廉身着紫色朝服走入暖阁,靴底踏过地毯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他见李世民这般模样,心中已猜到七八分,这份西域捷报,怕是又勾动了陛下对过往的思绪。
“高公坐吧。”李世民抬了抬手,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不复往日的爽朗。
“你看看,承乾这孩子,倒真把西域治住了。阿拉伯……当年朕派侯君集征高昌时,还只闻其名,如今竟也低头称臣了。”
高士廉接过奏报,目光扫过“岁贡两千匹波斯锦缎”“永为藩属”等字句,指尖微微一顿,随即缓缓道:“太子殿下手段果决,先用火器破吐蕃,再派使者压阿拉伯,这份魄力,确实少见。只是……”
他话锋微顿,终究还是说了出来:“当年玄武门那事,陛下心里,终究还是有疙瘩吧?”
这句话像一块石子,投进李世民平静的心境。
他沉默良久,忽然自嘲地笑了笑,指节轻轻敲击御榻扶手:“疙瘩?何止是疙瘩。朕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止损,为了大唐不陷入内乱。”
“可他倒好,直接破了玄武门,带着大军逼宫,朕当时在太极殿上,看着他一身甲胄站在阶下,忽然觉得,这江山,终究还是要交到更狠的人手里。”
暖阁内的空气瞬间凝固,只有地龙噼啪作响。
高士廉看着李世民眼中的复杂,有对权力旁落的无奈,有对儿子复刻政变的唏嘘,更有几分隐秘的认可。
他轻声道:“陛下,太子殿下虽用强夺权,却没乱杀功臣,没扰百姓,反而平定外患、畅通商路,也算对得起大唐江山了。当年他刚掌权时,臣还担心他会意气用事,如今看来,是臣多虑了。”
“是啊,没乱杀,没扰民。”李世民重复着这几个字,目光望向窗外的雨帘,仿佛又看到那年承乾逼宫时的场景。
甲胄反光刺眼,朝臣们噤若寒蝉,而自己亲手缔造的贞观之治,在那一刻,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交了出去。
现在他也不担心李承乾会杀了青雀跟稚奴。
如今的太子,即便是他,都无法撼动其地位了。
“朕近来总觉得累,总想起当年逼宫的画面。如今西域已定,天下太平,朕想……不如就顺水推舟,正式禅位给他。”
李世民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怅然。
“陛下!”高士廉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讶:“您真的想通了?”
李世民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岁月的沉淀:“想不通又如何。”
“他已掌控天下兵马,掌控朝堂,当今天蝎爱,谁不听他调遣,朕这个皇帝,早就是名存实亡了。倒不如主动禅位,既保全了皇家颜面,也能看看,他到底能把这大唐带向何方。”
他拿起奏报,指尖划过“阿拉伯称臣”四字,声音忽然变得低沉:“朕当年擒颉利可汗,用了三年。他平吐蕃、收阿拉伯,只用了两年。”
“朕懂文治,他懂武功,朕求稳,他求进。”
“或许,大唐真的需要这样的君主,才能威加四海。只是……”
李世民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落寞:“朕总想起他小时候,在御花园里拉不开弓,还非要朕教他射箭的模样。那时的他,眼里没有杀意,只有纯粹的孺慕。”
高士廉心中一酸,轻声安慰:“陛下,人总是会变的,尤其是生在皇家。太子殿下如今的狠,也是为了守住大唐江山。”
“您若禅位,既能安享晚年,也能亲眼看着他开创比贞观更盛的盛世,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沉默良久,终于缓缓点头,目光重新变得坚定:“你说得对。明日你去政事堂,就说朕决意禅位,让他们选个良辰吉日。”
暖阁外的秋雨渐渐停歇,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太极宫的琉璃瓦上,却没驱散李世民眼中的复杂。他看着手中的奏报,忽然觉得,阿拉伯称臣的捷报,与其说是承乾的功绩,不如说是给自己的台阶。
一个体面退出权力中心,看着大唐走向新未来的台阶。
“高公,”李世民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几分郑重。
“禅位大典上,你替朕告诉承乾,这江山,他可以用强拿,但要用心守。若守不好,朕在太庙里,也不会饶了他。”
高士廉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哽咽:“臣遵旨。陛下放心,太子殿下定会记住您的话。”
李世民不再言语,看着高士廉离开的背影后,目光中闪过几许放松。
其实如果李承乾要强行上位,他也没有办法。
须知当年玄武门,他也不过是当了几个月的太子,便就登基称帝,尊父为太上皇。
原本以为李承乾也会这样,谁没想到,六年过去了,李承乾都没有强要皇位的意思。
好像是当这太子当上瘾了。
其实李世民也清楚李承乾的想法,之所以不急着登基,就是为了证明给自己看。
他这个太子,才是大唐最优秀的继承人。
现在,他做到了。
随后眉头一挑,从怀中掏出一枚鎏金令牌,放在议事桌上,“这是大唐的调兵令牌,本使若今日日落前未送出平安信,苏将军会立刻率军西进。”
“你们若想战,本使奉陪到底,只是不知,巴格达的百姓,是否愿意为了你们所谓的尊严,承受火炮的轰击?”
厅内的愤怒声浪渐渐低了下去。
大臣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犹豫与畏惧。
阿卜杜勒看着桌上的调兵令牌,又看了看欧麦尔三世,低声道:“哈里发,唐人是铁了心要我们称臣,若不答应,战火恐怕真的无法避免……”
欧麦尔三世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开口,声音带着疲惫与无奈:“罢了……就按使者的要求,在盟约中加上‘阿拉伯向大唐称臣,尊大唐为天朝上国’。”
“哈里发!”哈立德惊呼,眼中满是不甘。
欧麦尔三世摆了摆手,打断他的话:“真主教导我们,要为子民着想。比起战火,称臣的屈辱,我们只能承受。”
王成听到这话,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满意的神情。他拿起盟约,递给阿卜杜勒:“三日之内,将修改后的盟约誊抄三份,一份交给本使,一份留在巴格达王宫,一份由使者随贡品一同送往长安。若有任何差池,本使绝不姑息!”
说完,他转身走向厅外,镶金节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在寂静的议事厅内格外清晰。
阿拉伯大臣们望着他的背影,眼中满是愤怒与不甘,却无人再敢阻拦。
底格里斯河的流水静静流淌,映着王宫的灯火,而那份带着“称臣”字样的盟约,终于为这场跨越万里的博弈,画上了一个以大唐威严为尊的句号。
——
贞观二十六年秋,一场秋雨刚过,长安的空气里还带着湿润的凉意,东宫显德殿内却暖意融融。
李承乾捏着从巴格达快马送来的奏报。
上面清晰写着:“阿拉伯哈里发欧麦尔三世已签署盟约,愿向大唐称臣,尊大唐为天朝上国,岁贡波斯锦缎两千匹、阿拉伯良马两百匹,首批贡品已由使者护送,沿丝绸之路东来。”
“传孤令!”李承乾猛地起身:“即刻将此消息誊抄百份,送往政事堂、国子监、东西两市,命长安邸报加印特刊,用朱笔大字刊登。”
“阿拉伯称臣纳贡,大唐威加四海!”
“另外,令鸿胪寺备好仪仗,待阿拉伯使者抵京,以藩属国使者最高规格迎接!”
教令一出,长安瞬间沸腾。
当日午后,长安邸报的特刊便在街头巷尾传开,报童们挥舞着油墨未干的报纸,高声喊着“阿拉伯向大唐称臣啦!西域再无战事啦!”,铜钱的叮当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比平定吐蕃时的热闹更甚几分。
东西两市的商户们率先响应,绸缎铺的掌柜命伙计挂出红绸与新到的波斯锦缎,酒肆的幌子下支起临时灶台,免费向路人分发庆贺的米酒。
“连阿拉伯都称臣了!”
酒肆里的老茶客捧着报纸,眼睛笑成了缝,“想当年陛下,西域诸国虽称臣,却也时有叛乱,如今太子殿下不过数年,就平定吐蕃、收服阿拉伯,这等功绩,怕是连汉武大帝都要赞叹!”
国子监的书生们更是激动,他们拥在公告栏前,围着奏报高声诵读,有人当场泼墨挥毫,写下“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诗句。
“阿拉伯可是西域最强的帝国,连他们都臣服,可见我大唐火器之威、国力之盛!”
一位年轻书生抚掌赞叹,“往后西域商路畅通,咱们大唐的丝绸、茶叶,定能卖到更远的西方!”
消息不仅在长安掀起波澜,更迅速传遍大唐的周边藩属与部族。
漠北的突厥部落首领收到消息后,立刻召集部众,命人备好骏马与皮毛,亲自前往长安朝贡。
此前他们虽表面臣服,却仍暗中与西域部族勾结,如今见阿拉伯这般强盛的帝国都向大唐低头,再也不敢有半分异心。
西域的龟兹、于阗等城邦更是积极,主动派人前往安西都护府,请求大唐在当地增设官学,推广中原文化,连过往时常劫掠商队的小部族,也纷纷遣子入长安为质,以示忠诚。
商路的变化更为显著。以往阿拉伯商人在中亚商路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大唐商队多有刁难,如今盟约签署后,阿拉伯境内的驿站对大唐商队极其恭维。
波斯锦缎、印度香料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长安,而大唐的丝绸、茶叶、瓷器则远销至巴格达,甚至通过阿拉伯商队传入埃及与欧洲。
长安西市的胡商们笑逐颜开,一位粟特商人捧着刚到的瓷器,对伙计道:“以后不用再怕阿拉伯人刁难了,咱们跟着大唐,生意能做到天边去!”
朝堂之上,群臣更是纷纷上奏庆贺。
长孙无忌语气激动:“殿下,阿拉伯称臣,不仅是西域安定,更让我大唐威望远播海外,往后万邦来朝,再无敢犯我大唐疆界者!臣请奏,明年正月上元节,举行万国朝贺大典,让各国使者亲眼见证大唐的强盛!”
房玄龄也补充道:“阿拉伯岁贡的良马,可充实我大唐马监,改良河西战马;波斯锦缎的织造技艺,若能引入中原,定能让我大唐丝绸更胜往昔。此乃互利共赢之举,殿下的远见,臣深感敬佩。”
李承乾立于东宫高台上,望着满城灯火与欢呼的人群,嘴角扬起笑意。他知道,阿拉伯称臣纳贡的意义,远不止平定一个帝国。
这标志着大唐的影响力已真正覆盖西域,天朝上国的地位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从长安到巴格达,从漠北到南海,大唐的威名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守护着边疆的安宁与商路的畅通。
夜幕降临时,长安的灯火比往常更加璀璨。
东宫与皇城的宫灯依次亮起,映照著朱雀大街上涌动的人潮。酒楼里传出宴饮的欢歌,寺庙的钟声为盛世祈福,连曲江池畔的画舫都挂满了红灯笼,丝竹之声顺着晚风飘出很远。
谁也想不到,短短数年,大唐竟能从西域战乱频发,走向万邦来朝的盛世;
谁也想不到,大唐的威名,竟能让遥远的阿拉伯帝国低头称臣。
李承乾望着西方的夜空,心中清楚,这只是开始。随着火器的推广、商路的畅通与文化的传播,大唐的盛世,将在“威加四海、万邦来朝”的荣光中,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
太极偏殿。
暖阁内的地龙烧得正旺,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打在梧桐叶上沙沙作响。
李世民斜倚在铺着软垫的御榻上,手中捧着那份来自巴格达的奏报,已反复看了三遍。
胡须在胸前微微颤动,眼中既有欣慰,更有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
“陛下,粟米羹凉了,要不要再传一份?”
内侍张阿难轻手轻脚进来,见李世民指尖反复摩挲奏报边缘,终究没敢多言,躬身退了出去。
不多时,高士廉身着紫色朝服走入暖阁,靴底踏过地毯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他见李世民这般模样,心中已猜到七八分,这份西域捷报,怕是又勾动了陛下对过往的思绪。
“高公坐吧。”李世民抬了抬手,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不复往日的爽朗。
“你看看,承乾这孩子,倒真把西域治住了。阿拉伯……当年朕派侯君集征高昌时,还只闻其名,如今竟也低头称臣了。”
高士廉接过奏报,目光扫过“岁贡两千匹波斯锦缎”“永为藩属”等字句,指尖微微一顿,随即缓缓道:“太子殿下手段果决,先用火器破吐蕃,再派使者压阿拉伯,这份魄力,确实少见。只是……”
他话锋微顿,终究还是说了出来:“当年玄武门那事,陛下心里,终究还是有疙瘩吧?”
这句话像一块石子,投进李世民平静的心境。
他沉默良久,忽然自嘲地笑了笑,指节轻轻敲击御榻扶手:“疙瘩?何止是疙瘩。朕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止损,为了大唐不陷入内乱。”
“可他倒好,直接破了玄武门,带着大军逼宫,朕当时在太极殿上,看着他一身甲胄站在阶下,忽然觉得,这江山,终究还是要交到更狠的人手里。”
暖阁内的空气瞬间凝固,只有地龙噼啪作响。
高士廉看着李世民眼中的复杂,有对权力旁落的无奈,有对儿子复刻政变的唏嘘,更有几分隐秘的认可。
他轻声道:“陛下,太子殿下虽用强夺权,却没乱杀功臣,没扰百姓,反而平定外患、畅通商路,也算对得起大唐江山了。当年他刚掌权时,臣还担心他会意气用事,如今看来,是臣多虑了。”
“是啊,没乱杀,没扰民。”李世民重复着这几个字,目光望向窗外的雨帘,仿佛又看到那年承乾逼宫时的场景。
甲胄反光刺眼,朝臣们噤若寒蝉,而自己亲手缔造的贞观之治,在那一刻,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交了出去。
现在他也不担心李承乾会杀了青雀跟稚奴。
如今的太子,即便是他,都无法撼动其地位了。
“朕近来总觉得累,总想起当年逼宫的画面。如今西域已定,天下太平,朕想……不如就顺水推舟,正式禅位给他。”
李世民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怅然。
“陛下!”高士廉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讶:“您真的想通了?”
李世民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岁月的沉淀:“想不通又如何。”
“他已掌控天下兵马,掌控朝堂,当今天蝎爱,谁不听他调遣,朕这个皇帝,早就是名存实亡了。倒不如主动禅位,既保全了皇家颜面,也能看看,他到底能把这大唐带向何方。”
他拿起奏报,指尖划过“阿拉伯称臣”四字,声音忽然变得低沉:“朕当年擒颉利可汗,用了三年。他平吐蕃、收阿拉伯,只用了两年。”
“朕懂文治,他懂武功,朕求稳,他求进。”
“或许,大唐真的需要这样的君主,才能威加四海。只是……”
李世民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落寞:“朕总想起他小时候,在御花园里拉不开弓,还非要朕教他射箭的模样。那时的他,眼里没有杀意,只有纯粹的孺慕。”
高士廉心中一酸,轻声安慰:“陛下,人总是会变的,尤其是生在皇家。太子殿下如今的狠,也是为了守住大唐江山。”
“您若禅位,既能安享晚年,也能亲眼看着他开创比贞观更盛的盛世,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沉默良久,终于缓缓点头,目光重新变得坚定:“你说得对。明日你去政事堂,就说朕决意禅位,让他们选个良辰吉日。”
暖阁外的秋雨渐渐停歇,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太极宫的琉璃瓦上,却没驱散李世民眼中的复杂。他看着手中的奏报,忽然觉得,阿拉伯称臣的捷报,与其说是承乾的功绩,不如说是给自己的台阶。
一个体面退出权力中心,看着大唐走向新未来的台阶。
“高公,”李世民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几分郑重。
“禅位大典上,你替朕告诉承乾,这江山,他可以用强拿,但要用心守。若守不好,朕在太庙里,也不会饶了他。”
高士廉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哽咽:“臣遵旨。陛下放心,太子殿下定会记住您的话。”
李世民不再言语,看着高士廉离开的背影后,目光中闪过几许放松。
其实如果李承乾要强行上位,他也没有办法。
须知当年玄武门,他也不过是当了几个月的太子,便就登基称帝,尊父为太上皇。
原本以为李承乾也会这样,谁没想到,六年过去了,李承乾都没有强要皇位的意思。
好像是当这太子当上瘾了。
其实李世民也清楚李承乾的想法,之所以不急着登基,就是为了证明给自己看。
他这个太子,才是大唐最优秀的继承人。
现在,他做到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