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朝廷,不像晚明那样到处都是筛子,朝臣们摄于朱元璋的威严,不敢轻易透露尚未公布的国政——锦衣卫设立后,朝臣们的嘴就更严实了。
再加上如今朝廷办事效率也颇高。
因此,京师的读书人都没想到,朝廷竟会在全面闭衙的前三天,公布“重开科举”这等天大的事。
一时之间,国子学学生以及其他在京师的读书人欢欣鼓舞。
酒楼、茶肆、书铺乃至路边,到处都有读书人在高谈阔论,气氛之热烈,比过年尤甚几分。
清韵茶楼。
楼上楼下一大半茶客都在谈论此事。
“自洪武三年那场科举过去已十一年,我等终于又等到了大明重开科举之日,孔圣开眼啊!”
“可不是嘛,我原以为要再等个十年八年,等到···咳咳。”
虽然这人说到一半就止住,可他话中的意思同伴以及周围听着的茶客却都明白,那便是等到朱元璋驾崩、太子即位,才有可能重开科举。
这伙人为了转移周围人注意力,又谈论起科举相关的另一件事。
“重开科举确是好事,可根据朝廷文告,必考题目中数学竟占到三分之一,这置儒学于何地?”
一人道:“是啊,据我所知,唐代科举设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数算之道可是排在最后一位的。”
“到了赵宋,则只考儒学经典,史家、法家的东西只需有所涉猎即可,数算之道直接被排除在科举内容之外了。”
又一人冷笑道,“数算不过是微末小道,只有书吏才会用到。科举选的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大才,本就不该以数算为内容。”
离这伙人不远的隔间内,沈璘、马梦阳、徐祯三人正在喝茶闲聊。
听见这话,三人都皱起眉头。
他们在科技司当了数个月的吏员,常得刘宽言传身教,早已转变观念,知道了数学的重要性,自是听不得这种小觑数学的言论。
沈璘、马梦阳只是皱眉而已,徐祯却是心中一动,走了出去。
见谈论的是几个衣着寻常的中年文人,徐祯也冷笑起来——这些人年纪一大把,连国子学都进不了,可见既无背景也无才学。
于是大声道:“你们几个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却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非议朝政,当真可笑得很。”
这话妥妥地得罪人,顿时惹得这几个文人怒目而视。
其中一人大约脾气不好,心情也不好,竟一拍桌就要来动手。
徐祯吓一跳。
好在这人被同桌及时拉住了。
随即拉人的人便起身向他拱了下手,冷着脸道:“在下陈继之,阁下如此指责,倒要请教有何高论。”
徐祯在科技司听刘宽讲过这方面的事,还真不怕辩论。
他道:“尔等方才都说了,唐代尚有明算科,到了赵宋便无,那我且问尔等,唐宋孰强?”
陈继之不假思索地道:“唐代西有西域,北控草原,东摄高丽,若论武功,自然是李唐强。”
至于赵宋武功,这人都没说——因为这事说起来就令汉人屈辱。
徐祯听了一笑道,“唐与宋之科举,最明显的差别便在于有无明算——宋承大唐,却被辽、金、夏、蒙这些异族轮番欺凌,屡战屡败,一退再退。”
“依我看,正是因为赵宋科举只考儒学,忽略数、史、法等百家之学,才变得毫无战力,以至于先有靖康之耻,后又在崖山亡了汉家江山。”
“我大明天子驱除胡虏、重建中华,恢复汉家江山与衣冠,正该对弱宋引以为鉴。”
“既重开科举,在儒学之外兼考数学、自然、百工也是应有之义。尔等不解国政,却妄自非议,难道不可笑吗?”
此时楼上不少人都在听着。
原本大多数人对朝廷科举涉及数算以及什么自然、百工也是不理解,私下里非议的更是不知有多少。
此时听了徐祯这一番话,一些人不自禁的点头,算是理解了些。
徐祯喝斥的这几个文人确实大多才学不高,因此,哪怕心里仍难接受徐祯的言论,其他人也一时想不到反驳之言。
唯有陈继之在思虑几息后,道:“阁下仅以武功论唐宋之事未免偏颇了些——李唐固然武功赫赫,却也因过于重视武功,忽视了礼教文治,招致藩镇之祸,以及后来的五代乱世。”
“宋代引以为鉴,取儒学重礼教,方能在辽金夏蒙这些异族虎狼窥视、撕咬下,坚守汉家江山近四百载。”
“若宋仍像唐代那般,只怕靖康之难后,汉家江山便四分五裂,早一百多年没了!”
徐祯到底年轻,没想到赵宋屡败于异族政权的丑事竟还能这样“解释”,一时给气懵了。
他愣了愣,才驳斥道:“你这是歪理邪说!我便问你,若能选择,你是希望我汉家江山如唐代般亡于藩镇,还是如宋代般亡于异族?!”
陈继之皱眉,似是在认真思考这问题。
这时两人上楼后,瞧见徐祯,便神色一喜,快步走来。
“茂吉(徐祯字),可让我们碰着你了。你可知华玉如今住在何处?”
这两人是沈璘在国子学的好友,范阳、周文礼。
徐祯当初跟沈璘一起受科技司招募为吏,这俩人向他打听沈璘倒也正常。
徐祯担心对面的文人再想出什么“歪理邪说”,无法招架,便趁机道:“沈璘就在里面,我们进去。”
遂引着两人进了隔间。
这场争论便到此为止了。
不过,却有不少听了全过程的人在思考——若非选一个,是该选唐之亡于藩镇,还是如宋般亡于异族呢?
这些人几乎都在胡元统治下生活过,因此并未想多久,心里很快有了答案。
自是选择大唐!
隔间内,五人互相见礼后坐下。
范阳、周文礼开始东拉西扯。
沈璘听了几句,便点破两人用心,“你们可是为科举之事而来?”
范阳讪笑,“就知道瞒不过你——这不是科举要考数学还有那自然、百工吗,数学且不说,那自然科学我们却是想请教你一番。”
这人说着拿出一本书册,正是《自然科学》期刊。
“这书据说是科技司那位刘副郎写的,你们当初既跟随他,想必已深通此道吧?”
“正好眼下年假,我与守礼(周文礼字)便想打搅两日,将这《自然科学》上的内容吃透。”
一听这话,沈璘、马梦阳、徐祯三人都皱起眉头。
因为这人虽说着求人的话,可话里话外却透着对自然科学的不屑。
若非如此,怎么会觉得他们跟随刘宽数月便能深通自然科学之道?
若非如此,又怎会认为区区两日便足够他们吃透《自然科学》上的内容?
徐祯知道沈璘、马梦阳都是不喜争执的性子,便率先开口,“你这话说的,我们当初到科技司是去做事的,又不是只为了学习。”
“况且自然科学之道博大精深,别说区区数月,便是数十年我等也未必能深通其中道理——这话以后莫要再说了,免得惹人笑话。”
听见这话,范阳只是脸色一僵便恢复正常。
周文礼却勃然变色,道:“徐茂吉,我们问的是华玉,关你什么事?你一个在诚心堂呆了数年都难晋升的又有什么资格教训我们?”
“你!”
徐祯又给气到了,正待开怼,便见沈璘伸了伸手。
“范兄、周兄,徐祯所言非虚,自然科学之道确实博大精深。”
“刘副郎这册《自然科学》虽然只是试述火、雷、光之道,在下却也至今未能吃透,如何能以己昏昏令尔昭昭?”
“你们若真有心科举,只需在儒学之外兼顾数学即可,自然、百工,感兴趣可以了解一番,若不感兴趣却不必强求。”
沈璘说完,端起面前的茶杯,却悬在半空不饮。
这是端茶送客了。
沈璘这番话说得虽然比徐祯客气许多,可话中的意思,却令范、周两人脸色更加难看。
因为沈璘话中意思明显是支持徐祯的,说什么“以己昏昏令尔昭昭”,更是在骂他们小觑《自然科学》这本书。
周文礼脸皮薄、脾气大,听了顾不得昔日友谊,起身道:“沈华玉,你不过一个工部小吏,在这里装什么?待我们科举入仕,开局就是七品知县,十年便可直入中枢,到时候看你再拿什么装!”
说完便拉着范阳要走。
沈璘眉头大皱,露出厌恶之色,却没还口。
徐祯“嘿”了一声,道:“谁跟你说沈璘是小吏的?他如今已是工部命官,京师枪炮厂的厂副。此等要职虽是正九品,却是哪个七品知县都比不上的!”
“太子殿下数次视察枪炮厂,都与沈璘谈论良久。即便你真的十年直入中枢,他职位也定在你之上!”
徐祯这番话自是有所夸大的,比如说所谓太子与沈璘谈论良久,实际就是片刻而已。
但范阳、周文礼不知道啊。
此时闻言都不自禁露出惊异、羡慕之色。
因为朱标不仅是朝中文臣所期待的未来大明“文皇帝”,更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白月光。
沈璘能受太子看重,自是羡煞了他们。
回过神来,两人便觉得颜面尽失,逃也似地离开了。
···
···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李世民)
除夕,又称过年。
在明初这个时代,除了巡守边疆的将士,几乎是家家户户团圆欢庆。
刘宽、朱蕙兰上午是在自家府中过的。
一则,朱元璋、马皇后在上午都有各自的事要忙,比如说祭拜祖先,等等。
二则,刘宽得入乡随俗,祭拜下他在六百年前的不知名祖先——总不能家家祭祖,他却不祭吧。
再加上此时其他一些习俗,忙忙碌碌,很快上午、中午便都过去了。
待到下午,大街小巷时不时传来爆竹声,一些富足百姓家的孩子已穿上新衣在街头巷尾嬉闹。
刘宽也带着朱蕙兰,踩着宫门外的鞭炮碎屑,来到了老朱家除夕夜“聚餐”的大善殿。
第一更。
哭死!!
昨天只差几十个订阅就能日销破万了!早知道第三更就不定时,提前更了,,,错过达成新成就的机会!
再加上如今朝廷办事效率也颇高。
因此,京师的读书人都没想到,朝廷竟会在全面闭衙的前三天,公布“重开科举”这等天大的事。
一时之间,国子学学生以及其他在京师的读书人欢欣鼓舞。
酒楼、茶肆、书铺乃至路边,到处都有读书人在高谈阔论,气氛之热烈,比过年尤甚几分。
清韵茶楼。
楼上楼下一大半茶客都在谈论此事。
“自洪武三年那场科举过去已十一年,我等终于又等到了大明重开科举之日,孔圣开眼啊!”
“可不是嘛,我原以为要再等个十年八年,等到···咳咳。”
虽然这人说到一半就止住,可他话中的意思同伴以及周围听着的茶客却都明白,那便是等到朱元璋驾崩、太子即位,才有可能重开科举。
这伙人为了转移周围人注意力,又谈论起科举相关的另一件事。
“重开科举确是好事,可根据朝廷文告,必考题目中数学竟占到三分之一,这置儒学于何地?”
一人道:“是啊,据我所知,唐代科举设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数算之道可是排在最后一位的。”
“到了赵宋,则只考儒学经典,史家、法家的东西只需有所涉猎即可,数算之道直接被排除在科举内容之外了。”
又一人冷笑道,“数算不过是微末小道,只有书吏才会用到。科举选的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大才,本就不该以数算为内容。”
离这伙人不远的隔间内,沈璘、马梦阳、徐祯三人正在喝茶闲聊。
听见这话,三人都皱起眉头。
他们在科技司当了数个月的吏员,常得刘宽言传身教,早已转变观念,知道了数学的重要性,自是听不得这种小觑数学的言论。
沈璘、马梦阳只是皱眉而已,徐祯却是心中一动,走了出去。
见谈论的是几个衣着寻常的中年文人,徐祯也冷笑起来——这些人年纪一大把,连国子学都进不了,可见既无背景也无才学。
于是大声道:“你们几个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却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非议朝政,当真可笑得很。”
这话妥妥地得罪人,顿时惹得这几个文人怒目而视。
其中一人大约脾气不好,心情也不好,竟一拍桌就要来动手。
徐祯吓一跳。
好在这人被同桌及时拉住了。
随即拉人的人便起身向他拱了下手,冷着脸道:“在下陈继之,阁下如此指责,倒要请教有何高论。”
徐祯在科技司听刘宽讲过这方面的事,还真不怕辩论。
他道:“尔等方才都说了,唐代尚有明算科,到了赵宋便无,那我且问尔等,唐宋孰强?”
陈继之不假思索地道:“唐代西有西域,北控草原,东摄高丽,若论武功,自然是李唐强。”
至于赵宋武功,这人都没说——因为这事说起来就令汉人屈辱。
徐祯听了一笑道,“唐与宋之科举,最明显的差别便在于有无明算——宋承大唐,却被辽、金、夏、蒙这些异族轮番欺凌,屡战屡败,一退再退。”
“依我看,正是因为赵宋科举只考儒学,忽略数、史、法等百家之学,才变得毫无战力,以至于先有靖康之耻,后又在崖山亡了汉家江山。”
“我大明天子驱除胡虏、重建中华,恢复汉家江山与衣冠,正该对弱宋引以为鉴。”
“既重开科举,在儒学之外兼考数学、自然、百工也是应有之义。尔等不解国政,却妄自非议,难道不可笑吗?”
此时楼上不少人都在听着。
原本大多数人对朝廷科举涉及数算以及什么自然、百工也是不理解,私下里非议的更是不知有多少。
此时听了徐祯这一番话,一些人不自禁的点头,算是理解了些。
徐祯喝斥的这几个文人确实大多才学不高,因此,哪怕心里仍难接受徐祯的言论,其他人也一时想不到反驳之言。
唯有陈继之在思虑几息后,道:“阁下仅以武功论唐宋之事未免偏颇了些——李唐固然武功赫赫,却也因过于重视武功,忽视了礼教文治,招致藩镇之祸,以及后来的五代乱世。”
“宋代引以为鉴,取儒学重礼教,方能在辽金夏蒙这些异族虎狼窥视、撕咬下,坚守汉家江山近四百载。”
“若宋仍像唐代那般,只怕靖康之难后,汉家江山便四分五裂,早一百多年没了!”
徐祯到底年轻,没想到赵宋屡败于异族政权的丑事竟还能这样“解释”,一时给气懵了。
他愣了愣,才驳斥道:“你这是歪理邪说!我便问你,若能选择,你是希望我汉家江山如唐代般亡于藩镇,还是如宋代般亡于异族?!”
陈继之皱眉,似是在认真思考这问题。
这时两人上楼后,瞧见徐祯,便神色一喜,快步走来。
“茂吉(徐祯字),可让我们碰着你了。你可知华玉如今住在何处?”
这两人是沈璘在国子学的好友,范阳、周文礼。
徐祯当初跟沈璘一起受科技司招募为吏,这俩人向他打听沈璘倒也正常。
徐祯担心对面的文人再想出什么“歪理邪说”,无法招架,便趁机道:“沈璘就在里面,我们进去。”
遂引着两人进了隔间。
这场争论便到此为止了。
不过,却有不少听了全过程的人在思考——若非选一个,是该选唐之亡于藩镇,还是如宋般亡于异族呢?
这些人几乎都在胡元统治下生活过,因此并未想多久,心里很快有了答案。
自是选择大唐!
隔间内,五人互相见礼后坐下。
范阳、周文礼开始东拉西扯。
沈璘听了几句,便点破两人用心,“你们可是为科举之事而来?”
范阳讪笑,“就知道瞒不过你——这不是科举要考数学还有那自然、百工吗,数学且不说,那自然科学我们却是想请教你一番。”
这人说着拿出一本书册,正是《自然科学》期刊。
“这书据说是科技司那位刘副郎写的,你们当初既跟随他,想必已深通此道吧?”
“正好眼下年假,我与守礼(周文礼字)便想打搅两日,将这《自然科学》上的内容吃透。”
一听这话,沈璘、马梦阳、徐祯三人都皱起眉头。
因为这人虽说着求人的话,可话里话外却透着对自然科学的不屑。
若非如此,怎么会觉得他们跟随刘宽数月便能深通自然科学之道?
若非如此,又怎会认为区区两日便足够他们吃透《自然科学》上的内容?
徐祯知道沈璘、马梦阳都是不喜争执的性子,便率先开口,“你这话说的,我们当初到科技司是去做事的,又不是只为了学习。”
“况且自然科学之道博大精深,别说区区数月,便是数十年我等也未必能深通其中道理——这话以后莫要再说了,免得惹人笑话。”
听见这话,范阳只是脸色一僵便恢复正常。
周文礼却勃然变色,道:“徐茂吉,我们问的是华玉,关你什么事?你一个在诚心堂呆了数年都难晋升的又有什么资格教训我们?”
“你!”
徐祯又给气到了,正待开怼,便见沈璘伸了伸手。
“范兄、周兄,徐祯所言非虚,自然科学之道确实博大精深。”
“刘副郎这册《自然科学》虽然只是试述火、雷、光之道,在下却也至今未能吃透,如何能以己昏昏令尔昭昭?”
“你们若真有心科举,只需在儒学之外兼顾数学即可,自然、百工,感兴趣可以了解一番,若不感兴趣却不必强求。”
沈璘说完,端起面前的茶杯,却悬在半空不饮。
这是端茶送客了。
沈璘这番话说得虽然比徐祯客气许多,可话中的意思,却令范、周两人脸色更加难看。
因为沈璘话中意思明显是支持徐祯的,说什么“以己昏昏令尔昭昭”,更是在骂他们小觑《自然科学》这本书。
周文礼脸皮薄、脾气大,听了顾不得昔日友谊,起身道:“沈华玉,你不过一个工部小吏,在这里装什么?待我们科举入仕,开局就是七品知县,十年便可直入中枢,到时候看你再拿什么装!”
说完便拉着范阳要走。
沈璘眉头大皱,露出厌恶之色,却没还口。
徐祯“嘿”了一声,道:“谁跟你说沈璘是小吏的?他如今已是工部命官,京师枪炮厂的厂副。此等要职虽是正九品,却是哪个七品知县都比不上的!”
“太子殿下数次视察枪炮厂,都与沈璘谈论良久。即便你真的十年直入中枢,他职位也定在你之上!”
徐祯这番话自是有所夸大的,比如说所谓太子与沈璘谈论良久,实际就是片刻而已。
但范阳、周文礼不知道啊。
此时闻言都不自禁露出惊异、羡慕之色。
因为朱标不仅是朝中文臣所期待的未来大明“文皇帝”,更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白月光。
沈璘能受太子看重,自是羡煞了他们。
回过神来,两人便觉得颜面尽失,逃也似地离开了。
···
···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李世民)
除夕,又称过年。
在明初这个时代,除了巡守边疆的将士,几乎是家家户户团圆欢庆。
刘宽、朱蕙兰上午是在自家府中过的。
一则,朱元璋、马皇后在上午都有各自的事要忙,比如说祭拜祖先,等等。
二则,刘宽得入乡随俗,祭拜下他在六百年前的不知名祖先——总不能家家祭祖,他却不祭吧。
再加上此时其他一些习俗,忙忙碌碌,很快上午、中午便都过去了。
待到下午,大街小巷时不时传来爆竹声,一些富足百姓家的孩子已穿上新衣在街头巷尾嬉闹。
刘宽也带着朱蕙兰,踩着宫门外的鞭炮碎屑,来到了老朱家除夕夜“聚餐”的大善殿。
第一更。
哭死!!
昨天只差几十个订阅就能日销破万了!早知道第三更就不定时,提前更了,,,错过达成新成就的机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