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明朝廷就是老朱的一言堂,所以朱橚实际在问老朱的决定。

  对于此事,朱元璋早有“思虑”,便道:“咱初步的想法是,凡确定今后留在国内的藩王,护卫军不得超过三千人,且不再任军职,亦不委派军事任务。”

  “其次,亲王爵位只可传三代,郡王职位只可传两代,之后爵位便开始一代代递减,直至最终成为只保留宗室名头的庶民。”

  听到这里,朱橚、朱梓等人都不觉得意外。

  当初朱棣跟他们提起封藩海外之事,给的理由之一,便是以大明如今对宗藩的供养政策,一两百年后大明宗藩群体将会变得极为庞大,宗藩俸禄会成为朝廷一大负担。

  此外,若每任皇帝都如朱元璋一般,给予儿子、兄弟众多田地乃至在地方开矿、收取杂税的权利,那么一两百年后大明便会被各脉藩王分走很多田地等利益。

  朱元璋采取宗室爵位递减的政策,显然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至于减少确留国内的藩王护卫军人数,并不让其接触军权,在朱橚等人看来,应是朱元璋以史为鉴,防止藩王谋乱造反。

  唯有刘宽、朱标、朱棣三人知道,老朱这是以“后事”为鉴,不想大明发生“靖难”之事。

  朱元璋顿了顿,又接着道:“尔等除了不能在军中任职外,从政、从商亦将受到一定限制。”

  “从政者不得为部院主官,不得入内阁、军机处,亦不得为地方主官。”

  “从商者,既无免税优待,也不得仗势欺人,更不得涉及违法之事——有司会将从商的宗藩作为严厉监督的对象。”

  “因此,尔等若要留在大明本土,最好是钻研文学,或是投入科研事务中。当然,若有兴趣,在琴棋书画等方面探索一番亦可···”

  在朱元璋讲述他对确留大明本土藩王的安排时,刘宽又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的样子。

  若不如此,他担心自己会露出异样表情,让某几个细心的皇子看出什么来。

  因为老朱此时所说的这些政策,其实都是从他嘴里问出来的。

  那还是去年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他在科技司院“上班”时,被老朱派人叫去了奉先殿。

  当时不仅朱标不在,就连李贵都让老朱打发了出去,殿内只剩老朱跟他两个人。

  因为老朱承诺对此事严格保密,他才提出了对确留国内藩王的几条建议,甚至对海外藩王之事也提了几嘴。

  所以,今日老朱才能说出这番话来。

  作为知情人,刘宽看着老朱装作这些政策是其自己所想的样子,自是有点儿忍俊不禁。

  “···咱对尔等确定留在大明本土的藩王,眼下就这些安排。若有不妥,日后还会再增补。尔等可有异议?”

  朱元璋一番颇长的话说完,已经打定主意留在大明本土的朱橚、朱梓都略松口气。

  虽然朱元璋这番安排,相比以前严厉了许多,却比他们预想的要宽松——他们最怕朱元璋为了逼他们去海外就藩,故意整人。

  如今看来,留在大明本土除了会失去军权,且在从政、从商方面有所限制外,律法之内的其他方面事务,他们皆可作为。

  若说有什么不满,也就是三代之后爵位会递减了。

  在朱橚想来,子孙后代成为庶人没关系,可若是落得贫苦无依,估计就得骂他这个一脉老祖了。

  念及此处,再看旁边八弟朱梓“求求’的小眼神,朱橚决定也争一争。

  他略一沉吟,便道:“父皇,可否对确留国内的藩王后代立一道兜底的保障政策?比如宗室子弟即便沦为庶人,亦可每年从朝廷领取一定钱粮。”

  听到这话,朱元璋不仅没生气,反倒是神色和缓下来。

  他想起了那日密谈,刘宽劝他的一些话。

  于是叹了口气,道:“老五啊,你替子孙后代考虑的心情咱能理解,但你这个要求咱是真不能答应。”

  “咱让人算过一笔账,即便每代都有藩王到海外就藩,留在大明国内的藩王仍将不少。”

  “藩王有钱有势有地位,不能任军职,从军、从商亦受一定限制,那么肯定有些人一个劲儿的生娃娃。这样一来,三百年后大明宗室只怕会超百万。”

  “若除了给那些有爵位的宗室俸禄,朝廷还得给其他庶人宗室兜底的钱粮保障,你说朝廷一年得支出多少钱?”

  “便是每个宗室庶人一年给一百贯,那百万人一年就是一亿贯啊!”

  一年一亿贯?!

  不少之前没算过这个账的皇子闻言不禁大吃一惊。

  需知,如今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两三千万石粮食,相当于五六千万贯钱。

  也即是说,三百年后,即便每年只给每个宗室一百贯,大明朝廷一年就得支出如今两年的财政收入!

  虽说那时大明财政收入可能更高,这也是一笔极为巨大的支出,绝对会成为那时朝廷的巨大负担,甚至是难以承受。

  朱橚张了张嘴,想说可以将保底钱粮设为每年十贯,可最终没说出口来。

  一年百贯在他看来已经是一笔很小的数字了,也就够“普通百姓”家一年开销而已。

  若是减少为十贯,当真没什么用。

  最重要的是,即便减少为十贯,三百年后大明朝廷一年也得为此支出一千万贯!

  这仍是一个朝廷难以接受的数字。

  朱元璋此时又道:“咱曾经跟你一样,也想给子孙后代都谋划好了,让咱老朱家的子孙从此再无贫寒饥馑之忧。”

  “可后来咱想明白了——咱能把两三代人的事安排明白就不错了,至于更远的,咱哪儿能管得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若子孙无能,咱便是给他一座金山银山,他也能败光了,沦为乞丐。”

  “反过来,若儿孙有能力、有福气,便是乞丐出身,也未必不能靠自己搏一个大富大贵!”

  顿了顿,朱元璋又道:“不过,你若真想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保障,咱倒是可以指点你一番。”

  朱橚原本正思考朱元璋前面那番话呢,再听后面这句话,顿时眼睛一亮,拱手道:“儿臣恭听父皇教导。”

  朱元璋道,“如今咱大明对工商业颇为支持,再加上即将开启大航海,在未来的两三百年中,可以说海内外赚钱机会一大把。”

  “尔等作为藩王,每年都有那么多俸禄,不妨节省一些花销,拿出一些钱来投入工商业中,或是投资要去海外建藩的兄弟。”

  “此事可以参考刘宽正筹划的铁路运输公司——你们拿钱,从海外建藩的兄弟那里换取股份。”

  “这样,既不用去海外,将来又可分得海外之利,还帮了兄弟的忙,可谓一举三得。”

  “当然,若你们有兴趣,自己投身工商业,开办厂坊、商铺,亦可——如此能留下一份产业,子孙后代只要别太败家,纵成了庶人,也能衣食无忧。”

  听朱元璋讲完,朱橚眼睛更亮了,觉得朱元璋指点的思路很不错。

  随即他便看向刘宽,忽然觉得朱元璋这番建议不似其所想,反倒像是出自刘宽。

  ‘看来即便我要留在大明本土,也得找机会多跟这位三妹夫联络感情,顺带向他打听一些致富和经营产业的门道。’

  “尔等想要留在国内的,可还有其他问题咨询?”朱元璋问。

  朱橚、朱梓等人皆摇头。

  朱元璋又道,“那好,咱趁着这次尔等都在,先做一个统计——已决心到海外就藩的,先站出来让咱看看。”

  闻声,朱棢、朱棣都毫不犹豫的站出来,朱桢、朱榑、朱檀随后。

  朱椿、朱柏、朱桂三人似乎在犹豫,反倒是年纪较小,只有七八岁的朱瑛、朱植也跟着站出来了。

  至于年纪更小的朱栴、朱权,实在太小了,只有五六岁,方才朱元璋和哥哥们的议论他们还有好些没听懂,自然也难拿主意。

  朱元璋点点头,又道:“那确定要留在大明本土的都有谁?举手给咱看看。”

  朱橚、朱梓先后举手。

  朱元璋遂看向朱椿、朱桂,问:“你们两个可是犹豫不决?”

  朱椿道:“回父皇,儿臣确实一时难决,可否等到十六岁时再做决定?”

  朱元璋笑道,“当然可以——便是尔等将来先选择海外就藩,进入军中历练之后,发现不合适自己,也可再反悔。”

  “反过来,若是尔等十六岁时没选择为海外就藩做准备,等到二十几岁又改了主意,想去海外。虽说那时也来得及,却已经浪费了好些年的光阴。”

  “咱这么说,你可明白?”

  这位初代蜀王也颇为聪明,立即道:“儿臣明白,父皇是希望儿臣等十六岁时尽量去军中历练。”

  “明白就好。”朱元璋点头,“不过此事咱并不强求,所以到时候如何选择还看你们自身。”

  随后,他又看向朱楧、朱植四个十岁以下的皇子,道:“你们四个年纪太小,这次表态便不算数——下去后也不必多想这事,须得以学习为主,可记住了?”

  说到最后,朱元璋神色变得严厉。

  四个小皇子都小大人似地拱手,应道:“儿臣记住了。”

  不过刘宽注意到,朱楧、朱权都撅着小嘴,显然是对老朱的孩视有些不服——虽然他们面前就是小屁孩。

  眼见这场“海外封藩大会”就要开完,一直在会议上当透明人的朱樉终于忍不住了,出声道:“父皇,我咋办?”

  虽然朱樉过去一两年表现尚可,但朱元璋对其依旧不满意,闻言冷哼道:“咋办?你还是老老实实地认罚赎罪,等什么时候恢复了王爵,再考虑去不去海外吧。”

  朱樉道:“父皇,我不用考虑,我肯定是要去海外的——您惩罚我认,可您总得给个期限啊?我啥时候能恢复王爵?”

  朱元璋闻言更不高兴,“咱当初不是说了吗?你什么时候表现让咱满意了,什么时候恢复王爵!”

  朱樉还想再问,朱标怕他真的惹恼朱元璋,忙开口提醒,“二弟,你只管往好里表现,父皇都看得见。”

  第一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