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兜兜转转间,重复着许多发生过一遍又一遍的事,而更叫人啼笑皆非的在于,相同的人,往往会在这些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从施暴者变为受害者。
又或者,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素以组织力著称的一方,沦落到连队形都难以排列整齐。
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洛瑞安他们当面的这支队伍,才是正统罗马人。
而他们不过是蛮族后裔。
但如果视角拉高,就会发现,作为罗马传人的一方,虽然分成了左中右三军,但除去拉丁人那边,另外两支队伍,说是排列成军阵,但内部又是一小团一小团的簇拥在一起。
这是由于特拉比松军队,实质上是贵族联军导致的。
他们的军队在训练的过程中,并未曾习惯千人规模的阵型。
在战斗过程中,也不断的有一些贵族身份的指挥官,在阵型里大呼小叫,企图鼓舞自己这边人的士气。
反倒是除了这伙罗马人之外的其他队伍,不论是十字军拉丁人、又或者敕令骑士团,就连格鲁吉亚人,都表露出了训练有素的沉默。
经历过君士坦丁堡围城战的十字军,已经称得上久经沙场了,敕令骑士团更是战场老兵。
至于格鲁吉亚人,他们自去年开始就被集结起来,进行脱产训练,拿阿莱克修斯自吹自擂的一句话来说:他们的战斗,除去流血外,其他都是日常训练的一部分。
犹如钢铁铸就的长城,他们顶着不痛不痒的箭矢缓步前进。
反观特拉比松一方,当为首的贵族发动冲击指令的时候,许多队伍,都还犹豫不前,而又有些小队则是一阵狂跑,整个队伍,在顷刻间,仅仅因为自己这边指挥官下达一个冲锋口令,就彻底自行撕裂。
格鲁吉亚人的战斗方式,使得前排的敌军,格外难以应对。
因为他们这边的长矛与盾牌,相当的紧密,能够将敌人的散乱攻势直接抵消,再然后由后排的人,刺出长矛击倒对方。
而后,当敌人倒下的时候,格鲁吉亚人的军阵便碾了过去,还有些生息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被践踏而死。
整体来说,由于特拉比松这一方,数量更多,因此虽然处于颓势,但还没有直接溃败。
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果拉丁人十字军,再不下场,那么结果其实已经注定。
5分钟过去、10分钟过去,特拉比松一方的军队,还在固执战斗。
面对这种状况,格鲁吉亚人,按照先前有过的训练,前排幸存的士兵将作战的位置,让给后面的队伍。
换后面几排先前不曾努力作战的人,顶上去。
而特拉比松那边,队伍较为松散,自然的没法做到这么顺畅丝滑的更替。
当拉丁人十字军,注意到格鲁吉亚人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彻底忍不住了。
实在是格鲁吉亚人的训练水平,比他们想的要高上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先前看似薄弱的左翼,也就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
毕竟,如果要让骑士冲锋的话,冲击相对数量较少的一方,怎么看都比一头扎进重步兵军阵里要来的实在。
当十字军冲锋的号角吹响。
震天动地的“Deus vult!”首次响彻在这片荒野。
紧接着,沉重的马蹄声,如山崩地裂,自远而近地滚动而来。
百匹战马排成楔形阵型,宛如一支长矛,在这片荒野里贯穿一切。
敕令骑士团的军阵,虽然人数比这支骑士分队要多,可由于排列的较为紧密的缘故,反而看起来很微小。
但他们却不慌不忙,在骑士们的战马打了几个响鼻的功夫,火炮被先行架设起来。
除去那4门口径不大的小炮外,又另有20支口径更小的火器,被两人协同使用起来。
若有一名画家能将这一幕记录下来,那么便分为诡异。
一方尘土翻涌,地面为之颤动。
而另外一方却不慌不忙的装填火药,等候时机。
300步、200步、100步、当最前面的骑士,跨过50步距离的时候,敕令骑士团这边动了。
在那40名骑士、40名扈从,从队形后面分作两股出击之时,硝烟率先被点燃。
伴随着一阵刺鼻的硫磺燃烧气息,炮火齐鸣。
冲锋最前的那些骑士,顿时身形一滞,仿佛挂在了空中。
而骤然间听到巨响,也让这些骑士的马匹开始焦躁不安起来。
一次撼动城墙有若实质锋刃的冲锋,顿时松散起来。
讲实话,这些火器造成的杀伤相当有限,可能只让七八名骑士落马。
可重点却在于略微阻滞了对方的冲锋,替后面的敕令骑士们提供了一次机会。
依旧是马踏大地的声响,不过这一次攻防互换。
敕令骑士以及相应的武装扈从,总计80匹马,以劣势之数,一头撞进十字军队伍中。
在如此混乱的反冲中,原先骑士冲锋势不可挡的效果,彻底被消弭。
偶有从骑兵混战中脱身的十字军,紧接着便注意到,在他们面前是大批量整装待发的步兵。
若说冲锋中的骑兵是神,那么停下马步的骑兵就成了待宰的猪。
十字军骑士的冲锋,有些过于激进,同自己身后的步兵发生了脱节。
而敕令骑士大队这边,步兵是紧紧跟着骑士步伐一同冲锋的。
由此,步兵们及时支援了上去。
混战也由此拉开。
只不过敕令骑士团这边占据了先机,由此那些十字军骑士们,一位又一位的接连被扯下马。
在这个时代,一次战争会对峙许多时间,赶路更是麻烦中的麻烦,具体的战斗也可能绵延一下午。
但对于战场中的个人来说,却必然度秒如年。
一般是5分钟,长一些能到10分钟,身体肾上腺激素爆发,硬撑着也就半个小时。
如此,人的身体也就到了极限。
剑难以挥动,持盾也变得艰难。
训练有素的一方,在这个时候,才格外凸显优势。
他们会发现,每天用超重的木剑挥砍木桩几个小时,是非常有意义的,单杠也好、长跑也罢、就连俯卧撑、每天举举石头都是有意义的。
过往数年的体能储备,在这一朝爆发,能够挽救他们的性命。
使得他们比敌人多坚持坚持那么一小会,然后看着敌人溃逃。
盖里斯游走在战场上,有些轻描淡写。他时而出手相助,帮一些士兵脱离险境,时而带头冲锋,破开对方的一支小队,方便后续部队跟进。
他对现如今的情况是相当满意的。
这个满意并非指的是,先前的火器阻滞对方冲锋,而是对整个战斗的过程很满意。
技术的扩散是在所难免的。
现如今的埃及也好、威尼斯人也罢,其实都在耶路撒冷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接收了火药技术。
但训练有素的组织,高昂的作战士气,则意味着这个体制仍旧积极向上。
先是局部的优势被扩大,紧接着是全场开始一面倒。
便犹如滚雪球一般,渐渐的无可逆转起来。
不论是敕令骑士团的军旗,又或者格鲁吉亚人的军旗,都在前进,反观特拉比松或者十字军一方的军旗,则接连倒下。
所有有闲心能够抬头张望的士兵,都注意到了大局变化。
最后,大面积的溃逃则奠定了这次战役的取胜。
……
约安尼斯惶恐不安了起来,作为一名因为自身勇武,加上慷慨激扬演讲被推上台的贵族,他必然要亲临战场。
哪怕他以自己居中指挥为名,不曾像十字军指挥官那样,亲自带队冲锋。
但也距离作战一线,没有相隔200步距离。
所以,他是亲眼看到自己这边的军队,是如何被格鲁吉亚人轻松而缓慢的碾压成碎屑的。
正是这种堂堂正正,以势压人的胜利,最让他感到绝望。
因为这意味着双方并不说,在某些软实力上、或者说运气上存在差距。
而就是他们这些卡尔迪亚军区的贵族,已经彻底没有武德了。
昔日的仆从国格鲁吉亚,调集出一支偏军,都能将他们彻底降服。
这意味着,他们之所以能留存到现在,与其说是他们的能力,倒不如说是他们的幸运。
当十字军发动冲锋的时候,即便相隔很远,他也能感受到那股气魄,可还没等他高兴多久,拉丁人的骑士便被对方轻松应对。
这已经是全方面的差距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对于约安尼斯来说,倒是没什么好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见势头不对,他选择该走就走。
虽然约安尼斯走之前,没有带走自己卡尔迪亚将军的旗帜,并且临时任命举旗的为自己副官,让他居中指挥。
但那些举旗的人又不傻,见约安尼斯先走为敬后,没多久他们便与之效仿。
也由此这次战斗,进入到之后的衔尾追杀阶段。
相比起小规模战斗残忍,这种大规模的战斗,在很多时候并不意味着大规模的伤亡。
相对比较高的着甲率意味着寻常武器的劈砍,并不一定造成有效伤害。
当队伍排列的相对密集时,其实也意味着士兵难以发动高效的攻击,这等于说更容易被盾牌挡住。
而若是作战双方的战斗意志都不算很高,或者心有灵犀一点的话,如意大利城邦战争,那么纵然是万人规模的混战,也可以做到把伤亡数字控制在几十人。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战争的参与者而言,见血反而是少数情况,更接近于一次高强度、高风险,稍有不慎便会丢命的刺激运动。
当然,若一方战败,被追杀的话,就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了。
他们成了猎物,而猎人就在自己身后,一支支箭矢从身边划过,若是慢点,就会被刀剑劈中脖颈。
他们必须死命的逃,逃的比其他人更快,如此才更有可能存活。
盖里斯是调集了一部分突厥骑兵,埋伏在这附近的。
虽然说数量不多,仅仅只有百来人规模。
可只要骑兵一直追击,将那些试图集结军队的士兵或军官快速击杀,那么被恐惧所驱使的人,能够一路跑到自己累死,都不敢回头。
在这次赛跑中,约安尼斯是占据优势的,这是因为仗着自己没有直接进场参与混战,选择抢跑了,而且抢跑的时候,担心动静太大,也没选择骑马,而是光靠着两条腿跑路。
这提前几分钟抢跑所带来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再加上他和自己卫兵的体能一直保持的不错,在选择丢盔弃甲后。
居然,忽的就觉醒了自己身上的马拉松血脉,一口气跑出了两里格,见身后没有追兵后,才渐渐停下脚步,将慢跑变成了快走。
紧接着又是快两里格过去。
气喘吁吁的约安尼斯,已经只能拖着步伐正常前进了。
这1里格的路换算成公里,大致上有5.5公里远。
换句话说,约安尼斯在爆种后,一口气慢跑加快走,总计在两个半小时里润了有22公里远。
如此距离放在欧洲或者日本,都足够从一个领主或大名那里润到另外一个领主或大名那边了。
放在卡尔迪亚军区,这其实便是基本上马上要跑到特拉比松城了。
在远远的看到特拉比松城的塔楼后,约安尼斯才终于没继续走了,选择带着身旁卫兵们,找个地方歇一口气。
确切点来说,他们迫切的需要喝点水,浇灭嗓子里的那团火。
朝周围一看,到也还算幸运,这里距离他家的一处庄园不远,再多走几步路就有井水喝了。
虽然说,他们现在丢盔弃甲,七个人加起来,连两把剑斗凑不出来,但想来或许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吧。
毕竟这都到自家地头了,前些日子清乡的时候,周围那些不老实、有异端嫌疑的逆贼们,也统统杀了个干净。
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然而,约安尼斯所不知道的一点在于,在他们这边大兵集结迎战科穆宁兄弟的时候。
由亚历山德罗斯他们带领的农民运动,在特拉比松附近,发动了全面反攻。
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从施暴者变为受害者。
又或者,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素以组织力著称的一方,沦落到连队形都难以排列整齐。
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洛瑞安他们当面的这支队伍,才是正统罗马人。
而他们不过是蛮族后裔。
但如果视角拉高,就会发现,作为罗马传人的一方,虽然分成了左中右三军,但除去拉丁人那边,另外两支队伍,说是排列成军阵,但内部又是一小团一小团的簇拥在一起。
这是由于特拉比松军队,实质上是贵族联军导致的。
他们的军队在训练的过程中,并未曾习惯千人规模的阵型。
在战斗过程中,也不断的有一些贵族身份的指挥官,在阵型里大呼小叫,企图鼓舞自己这边人的士气。
反倒是除了这伙罗马人之外的其他队伍,不论是十字军拉丁人、又或者敕令骑士团,就连格鲁吉亚人,都表露出了训练有素的沉默。
经历过君士坦丁堡围城战的十字军,已经称得上久经沙场了,敕令骑士团更是战场老兵。
至于格鲁吉亚人,他们自去年开始就被集结起来,进行脱产训练,拿阿莱克修斯自吹自擂的一句话来说:他们的战斗,除去流血外,其他都是日常训练的一部分。
犹如钢铁铸就的长城,他们顶着不痛不痒的箭矢缓步前进。
反观特拉比松一方,当为首的贵族发动冲击指令的时候,许多队伍,都还犹豫不前,而又有些小队则是一阵狂跑,整个队伍,在顷刻间,仅仅因为自己这边指挥官下达一个冲锋口令,就彻底自行撕裂。
格鲁吉亚人的战斗方式,使得前排的敌军,格外难以应对。
因为他们这边的长矛与盾牌,相当的紧密,能够将敌人的散乱攻势直接抵消,再然后由后排的人,刺出长矛击倒对方。
而后,当敌人倒下的时候,格鲁吉亚人的军阵便碾了过去,还有些生息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被践踏而死。
整体来说,由于特拉比松这一方,数量更多,因此虽然处于颓势,但还没有直接溃败。
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果拉丁人十字军,再不下场,那么结果其实已经注定。
5分钟过去、10分钟过去,特拉比松一方的军队,还在固执战斗。
面对这种状况,格鲁吉亚人,按照先前有过的训练,前排幸存的士兵将作战的位置,让给后面的队伍。
换后面几排先前不曾努力作战的人,顶上去。
而特拉比松那边,队伍较为松散,自然的没法做到这么顺畅丝滑的更替。
当拉丁人十字军,注意到格鲁吉亚人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彻底忍不住了。
实在是格鲁吉亚人的训练水平,比他们想的要高上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先前看似薄弱的左翼,也就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
毕竟,如果要让骑士冲锋的话,冲击相对数量较少的一方,怎么看都比一头扎进重步兵军阵里要来的实在。
当十字军冲锋的号角吹响。
震天动地的“Deus vult!”首次响彻在这片荒野。
紧接着,沉重的马蹄声,如山崩地裂,自远而近地滚动而来。
百匹战马排成楔形阵型,宛如一支长矛,在这片荒野里贯穿一切。
敕令骑士团的军阵,虽然人数比这支骑士分队要多,可由于排列的较为紧密的缘故,反而看起来很微小。
但他们却不慌不忙,在骑士们的战马打了几个响鼻的功夫,火炮被先行架设起来。
除去那4门口径不大的小炮外,又另有20支口径更小的火器,被两人协同使用起来。
若有一名画家能将这一幕记录下来,那么便分为诡异。
一方尘土翻涌,地面为之颤动。
而另外一方却不慌不忙的装填火药,等候时机。
300步、200步、100步、当最前面的骑士,跨过50步距离的时候,敕令骑士团这边动了。
在那40名骑士、40名扈从,从队形后面分作两股出击之时,硝烟率先被点燃。
伴随着一阵刺鼻的硫磺燃烧气息,炮火齐鸣。
冲锋最前的那些骑士,顿时身形一滞,仿佛挂在了空中。
而骤然间听到巨响,也让这些骑士的马匹开始焦躁不安起来。
一次撼动城墙有若实质锋刃的冲锋,顿时松散起来。
讲实话,这些火器造成的杀伤相当有限,可能只让七八名骑士落马。
可重点却在于略微阻滞了对方的冲锋,替后面的敕令骑士们提供了一次机会。
依旧是马踏大地的声响,不过这一次攻防互换。
敕令骑士以及相应的武装扈从,总计80匹马,以劣势之数,一头撞进十字军队伍中。
在如此混乱的反冲中,原先骑士冲锋势不可挡的效果,彻底被消弭。
偶有从骑兵混战中脱身的十字军,紧接着便注意到,在他们面前是大批量整装待发的步兵。
若说冲锋中的骑兵是神,那么停下马步的骑兵就成了待宰的猪。
十字军骑士的冲锋,有些过于激进,同自己身后的步兵发生了脱节。
而敕令骑士大队这边,步兵是紧紧跟着骑士步伐一同冲锋的。
由此,步兵们及时支援了上去。
混战也由此拉开。
只不过敕令骑士团这边占据了先机,由此那些十字军骑士们,一位又一位的接连被扯下马。
在这个时代,一次战争会对峙许多时间,赶路更是麻烦中的麻烦,具体的战斗也可能绵延一下午。
但对于战场中的个人来说,却必然度秒如年。
一般是5分钟,长一些能到10分钟,身体肾上腺激素爆发,硬撑着也就半个小时。
如此,人的身体也就到了极限。
剑难以挥动,持盾也变得艰难。
训练有素的一方,在这个时候,才格外凸显优势。
他们会发现,每天用超重的木剑挥砍木桩几个小时,是非常有意义的,单杠也好、长跑也罢、就连俯卧撑、每天举举石头都是有意义的。
过往数年的体能储备,在这一朝爆发,能够挽救他们的性命。
使得他们比敌人多坚持坚持那么一小会,然后看着敌人溃逃。
盖里斯游走在战场上,有些轻描淡写。他时而出手相助,帮一些士兵脱离险境,时而带头冲锋,破开对方的一支小队,方便后续部队跟进。
他对现如今的情况是相当满意的。
这个满意并非指的是,先前的火器阻滞对方冲锋,而是对整个战斗的过程很满意。
技术的扩散是在所难免的。
现如今的埃及也好、威尼斯人也罢,其实都在耶路撒冷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接收了火药技术。
但训练有素的组织,高昂的作战士气,则意味着这个体制仍旧积极向上。
先是局部的优势被扩大,紧接着是全场开始一面倒。
便犹如滚雪球一般,渐渐的无可逆转起来。
不论是敕令骑士团的军旗,又或者格鲁吉亚人的军旗,都在前进,反观特拉比松或者十字军一方的军旗,则接连倒下。
所有有闲心能够抬头张望的士兵,都注意到了大局变化。
最后,大面积的溃逃则奠定了这次战役的取胜。
……
约安尼斯惶恐不安了起来,作为一名因为自身勇武,加上慷慨激扬演讲被推上台的贵族,他必然要亲临战场。
哪怕他以自己居中指挥为名,不曾像十字军指挥官那样,亲自带队冲锋。
但也距离作战一线,没有相隔200步距离。
所以,他是亲眼看到自己这边的军队,是如何被格鲁吉亚人轻松而缓慢的碾压成碎屑的。
正是这种堂堂正正,以势压人的胜利,最让他感到绝望。
因为这意味着双方并不说,在某些软实力上、或者说运气上存在差距。
而就是他们这些卡尔迪亚军区的贵族,已经彻底没有武德了。
昔日的仆从国格鲁吉亚,调集出一支偏军,都能将他们彻底降服。
这意味着,他们之所以能留存到现在,与其说是他们的能力,倒不如说是他们的幸运。
当十字军发动冲锋的时候,即便相隔很远,他也能感受到那股气魄,可还没等他高兴多久,拉丁人的骑士便被对方轻松应对。
这已经是全方面的差距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对于约安尼斯来说,倒是没什么好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见势头不对,他选择该走就走。
虽然约安尼斯走之前,没有带走自己卡尔迪亚将军的旗帜,并且临时任命举旗的为自己副官,让他居中指挥。
但那些举旗的人又不傻,见约安尼斯先走为敬后,没多久他们便与之效仿。
也由此这次战斗,进入到之后的衔尾追杀阶段。
相比起小规模战斗残忍,这种大规模的战斗,在很多时候并不意味着大规模的伤亡。
相对比较高的着甲率意味着寻常武器的劈砍,并不一定造成有效伤害。
当队伍排列的相对密集时,其实也意味着士兵难以发动高效的攻击,这等于说更容易被盾牌挡住。
而若是作战双方的战斗意志都不算很高,或者心有灵犀一点的话,如意大利城邦战争,那么纵然是万人规模的混战,也可以做到把伤亡数字控制在几十人。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战争的参与者而言,见血反而是少数情况,更接近于一次高强度、高风险,稍有不慎便会丢命的刺激运动。
当然,若一方战败,被追杀的话,就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了。
他们成了猎物,而猎人就在自己身后,一支支箭矢从身边划过,若是慢点,就会被刀剑劈中脖颈。
他们必须死命的逃,逃的比其他人更快,如此才更有可能存活。
盖里斯是调集了一部分突厥骑兵,埋伏在这附近的。
虽然说数量不多,仅仅只有百来人规模。
可只要骑兵一直追击,将那些试图集结军队的士兵或军官快速击杀,那么被恐惧所驱使的人,能够一路跑到自己累死,都不敢回头。
在这次赛跑中,约安尼斯是占据优势的,这是因为仗着自己没有直接进场参与混战,选择抢跑了,而且抢跑的时候,担心动静太大,也没选择骑马,而是光靠着两条腿跑路。
这提前几分钟抢跑所带来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再加上他和自己卫兵的体能一直保持的不错,在选择丢盔弃甲后。
居然,忽的就觉醒了自己身上的马拉松血脉,一口气跑出了两里格,见身后没有追兵后,才渐渐停下脚步,将慢跑变成了快走。
紧接着又是快两里格过去。
气喘吁吁的约安尼斯,已经只能拖着步伐正常前进了。
这1里格的路换算成公里,大致上有5.5公里远。
换句话说,约安尼斯在爆种后,一口气慢跑加快走,总计在两个半小时里润了有22公里远。
如此距离放在欧洲或者日本,都足够从一个领主或大名那里润到另外一个领主或大名那边了。
放在卡尔迪亚军区,这其实便是基本上马上要跑到特拉比松城了。
在远远的看到特拉比松城的塔楼后,约安尼斯才终于没继续走了,选择带着身旁卫兵们,找个地方歇一口气。
确切点来说,他们迫切的需要喝点水,浇灭嗓子里的那团火。
朝周围一看,到也还算幸运,这里距离他家的一处庄园不远,再多走几步路就有井水喝了。
虽然说,他们现在丢盔弃甲,七个人加起来,连两把剑斗凑不出来,但想来或许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吧。
毕竟这都到自家地头了,前些日子清乡的时候,周围那些不老实、有异端嫌疑的逆贼们,也统统杀了个干净。
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然而,约安尼斯所不知道的一点在于,在他们这边大兵集结迎战科穆宁兄弟的时候。
由亚历山德罗斯他们带领的农民运动,在特拉比松附近,发动了全面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