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附和王绾的话道:“正是如此!见科举成功能得到如此大的好处,当时的许多人才都投身于科举之中。”

  “这也是赵光义所想看到的,一者,可扭转‘重武轻文’的风气;二者,诸多人才投身于科举,皓首穷经,便不会谋生那些不该有的想法,对赵宋江山稳固有益;三者,科举也确实为赵宋选拔出了不少人才,在赵光义时便有如寇准、李沆、吕蒙正等人!”

  “寇准、李沆、吕蒙正都是青史留名的名相。”

  冯去疾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以科举招纳天下贤才,扭转‘重武轻文’之风,倒确实是一良策,可参与科举的人数增多,录取的名额也增多,宋朝可有足够官职让这些人去做?”

  “便是赵光义增设了部门、官职,可科举所录取的人数会不断增加,长此以往,必定是人多官少!”

  李念道:“这正是赵光义将科举地位拔高后产生的一个问题:大量人才通过科举被录取为官,造成宋朝官员人数增多,而宋朝实际不需要这么多官员,导致很多人参加科举被录取后,并没法在第一时间有官职。”

  “而这些人在通过科举后,即使尚未授予官职,朝廷也要予其薪俸补贴。”

  等于一群人拿着俸禄没事可干,被朝廷白养着,让宋朝财政白白多了一笔花销,偏生这还是宋朝自己搞出来的。

  “这也是宋朝‘冗官’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宋时有三冗,分别为‘冗官’、‘冗兵’、‘冗费’,即官员多出了太多,军队士卒多出太多,没用的财政支出太多。”

  “后世许多人常认为宋朝经济为当时第一,财政应该十分宽裕,实则宋朝的财政情况相当恶劣,到宋英宗时,已是国库空虚,入不敷出。”

  李念继续道:“在赵光义拔高科举地位,开始通过科举大量录取人才时,便有人提醒过赵光义‘取人太多,用人太骤’,可赵光义并未在意。”

  王绾分析道:“赵光义应能看出此法的弊端,但他认为可以承受。当时‘重武轻文’,他想快速扭转这种风气,且他认为相比于弊端,优更胜之,待弊端显现后,再修正也不迟。”

  属实是“相信后人的智慧”了,只是赵光义没想到有他开这头,“崇文抑武”成为了宋朝的祖宗之法,之后的宋朝皇帝想改也很难改。

  何况,科举兴盛于当时的科举文人有利,这些人自会主动维护。

  当然,赵光义有可能预料到了这种发展,只是他觉得这种发展好,有意放任留传下去。

  不就是冗官嘛,我大怂富有得很,养得起这些没实职的闲官,只要这些人不跑去传播歪理邪说、图谋造反就好。

  相对于国家是否发展,民族是否进步,诸多的皇帝首先会考虑的其实是他们的江山是否稳固。

  始皇帝同样是这种帝王,只是在李念的鼓动下,他现在有了更高更远的眼界,跳出了原本的格局,产生了更大的野心,野心促使他支持发展大秦。

  要是没这份野心,始皇帝一样会以稳固他老嬴家的江山为重,然后成为大秦和华夏发展的阻碍,镇压大秦境内一切他认为可能会影响到大秦千秋万代的因素。

  李念接着道:“赵光义拔高科举,提升文官地位,还造成了另一问题。这个问题在之前已说过,即‘崇文抑武’!”

  “虽说五代十国时的‘重武轻文’不可取,但‘崇文抑武’亦不可取。赵光义矫枉过正,使得赵宋走上了另一条错路。”

  “宋时,文官地位远高于武官,且文官多瞧不起武官,哪怕是已为朝中重臣,只要其是武官或为武官出身,面对文官时依旧难抬得起头,即便文官的官位比他要低。”

  宋朝是从一个极端跳反到另一个极端,而“崇文抑武”的结果,始皇等人自然不难想到。

  蒙恬道:“如此‘崇文抑武’,宋人会视科举入仕为荣,参军入伍为耻,天下贤才多投科举,少有贤才入军伍。”

  军队也是需要人才的,可大多人才都被科举吸收走了,还让人们耻于参军入伍,这宋的军事还如何发展?

  李念道:“北宋有句谚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时的宋人风气便是当兵低贱。尽管被鄙视,但宋军战斗力还不错,民间也不乏勇武之士。”

  “宋军并不比辽军、金兵差,可惜在上面对他们发号施令的人无能。”

  都说辽军强,金兵猛,可宋军不是没击败过辽军、金兵。

  “‘无能’也是那位对赵光义的评价,宋人评价赵光义时,称其有‘英睿之姿’,为贤君。”

  王翦笑道:“宋人能评价赵光义者,当是文人士子,其等受赵光义之恩,岂有不与善评之理?”

  这些宋朝的文人士子得了赵光义拔高科举,提升地位所给予的好处,当然要向着赵光义说话,而偏偏当时话语权还就在这些人手里。

  李念道:“所以,有人认为赵光义提升文官地位,便是知晓他这般做,文官会主动给其留下好名声,帮其辩驳。自有大儒为其辩经!”

  “再往后,明洪武虽也称赵光义为宋之贤君,但洪武帝也指出宋的财政问题是赵光义留下,其首开私财之端,使得宋朝之后困于兵革,三司财帛耗竭,而内藏积而不发……”

  “及至那位阅读《宋史》之时,看到书上‘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的赞语后,写下了他的评语,‘但无能’。在《宋史》称赵光义为贤君时,又批注‘幽州之败。’”

  听到这,始皇帝顿时乐了,笑道:“那位当真是一有趣之人,可惜无法与那位相见。”

  那位显然是极其瞧不上赵光义,“无能”二字既显出《宋史》夸耀赵光义的虚伪,又精准点出赵光义的水平。

  蒙恬等人则神色微妙,时到今日,他们也早就猜到李念和始皇所说的“那位”是何来历。

  李念道:“赵光义在对外军事及外交方面确有不足,军事便不说了,在外交也乏善可陈。其在位时,与辽国的外交自不必多说,可其对党项、高丽、交趾等都未处理妥当。”

  “党项后来于宋仁宗时立国西夏,交趾多次对宋进行侵袭。虽说不能将过错皆归于赵光义,但也不能说其无过。其既为皇帝,当在其位谋其政!”

  听到这后一句话,始皇帝看了李念一眼:寻思这小子是不是在点他,让他也好好在其位谋其政。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烛影斧声’的主人公之一、‘驴车战神’、‘高粱河车神’赵光义病危离世,享年五十九。”

  “赵光义会病逝,也和高粱河之战有关,他在那一战中大腿中了两箭,箭伤一直未能痊愈。”

  “其离世后,由赵光义第三子赵恒继位。”

  第三子继位,又不是嫡长子?

  听后世朝代历史到现在,好像就没见几个嫡长子能顺利继位。

  蒙恬忍不住道:“又非嫡长子?”

  李念道:“非嫡长子!在赵恒之前,赵光义还有二子,为长子赵元佐,次子赵元僖。赵元佐本有机会继位,可其与三叔赵廷美关系极好。”

  “赵廷美为赵匡胤与赵光义之弟,据说还是同母弟,赵元佐与他这位三叔关系甚好,所以在赵廷美被赵光义贬去涪陵,无人敢为赵廷美求情时,他主动站出为赵廷美求情申冤。”

  蒙恬道:“难道因为此事,赵元佐便失了赵光义喜爱?”

  即便是嫡长子,只要不受皇帝喜爱,也很难坐上皇位。

  李念摇头:“那倒没有,赵元佐很受赵光义喜爱。只是他为赵廷美求情,赵光义未采纳,他便得了‘心疾’,即是精神上患了疾病。”

  “等到赵廷美死于涪陵,赵元佐更因病发狂,拿刀伤身边侍者。”

  又不是北齐老高家,赵光义不会选一个疯子继承帝位。

  听到李念说赵元佐疯了,始皇等人便想到李念曾讲过的北齐那帮疯子,用人腿当琵琶,边弹边唱“佳人难再得”。

  “赵光义对赵元佐其实还不错,在雍熙二年,赵元佐病情有所好转时,他还曾下令大赦天下。可惜赵元佐在同一年纵火焚烧宫室,让赵光义放弃了这位嫡长子!”

  “后有人猜测赵元佐是装疯,他害怕自己不装疯,会落得堂兄弟赵德昭、赵德芳及三叔赵廷美的下场。”

  当皇子的压力大,尤其是身为皇帝嫡长子的皇子,即使还没被立为太子,可只要嫡长子的身份在那,就会被皇帝忌惮。

  “在赵元佐被放弃后,次子赵元僖最有可能为太子。在雍熙三年十月,赵光义以赵元僖为开封尹兼侍中。”

  “赵光义在赵匡胤时便曾担任开封府尹,赵元僖被赵光义任命为开封府尹,等于已成为准太子,赵光义若力储君,其为第一人选,前提是赵元僖能不犯错,且活着。”

  “然而在淳化三年十月,赵元僖生疾暴卒,英年早逝。”

  敢情这皇位是被那赵恒给白白捡到了手中,但凡他前面两位兄长正常活着一个,他都没机会。

  “赵光义去世后,上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而继承了赵光义帝位,成为北宋第三位皇帝的赵恒,是一位比赵光义更优秀的‘豪杰’,‘澶渊之盟’便是其在位时签订。”

  “但这位在后世最为人熟知的是其泰山封禅!”

  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想必其功劳不……

  不对,这小子肯定不是这意思,那“澶渊之盟”从这小子语气里就可听出是一份耻辱性盟约,而且北宋未曾收复燕云十六州,那赵恒哪有资格泰山封禅?

  这小子应是在讽刺调侃那赵恒泰山封禅名不副实。

  果不其然,只听李念又道:“在这位宋真宗泰山封禅之后,后世王朝历代帝王再无人泰山封禅。”

  赵恒,以一己之力把“泰山封禅”的水平和层次给拉低了,让后来的帝王都觉得晦气,连我大清都嫌弃。

  泰山若有灵,看见赵恒带着一帮人要登它封禅时,定是在想:你不要过来,不要过来啊,你什么功绩,也敢登我封禅,好生不要脸皮。

  而赵恒:嘿嘿嘿,今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本官家功可比秦皇汉武,德可比光武唐宗,如何不能封禅?

  听到李念的话,始皇脸有些黑,因为以皇帝身份到泰山封禅的,他是首创者,后来那些亲自到泰山封禅的帝王都是仿效于他。

  这些帝王无不是成就过人功业者,也即皇帝中的佼佼者。

  这些人仿效他到泰山封禅,让他这位泰山封禅的开创者感到与有荣焉。

  可现在蹦出来一个臭不要脸的家伙到泰山封禅,让他只感觉晦气,从他这开创的泰山封禅被污染了。

  虽然在这世界的大秦,始皇帝还没有以皇帝身份泰山封禅,但依旧觉得自己创造的一个好东西被人给弄脏了。

  “后世功绩如明洪武、明成祖这等帝王,都有资格泰山封禅,却都未去,当中肯定有其他原因,但赵恒去封禅过定为其中一因。”

  “在宋真宗赵恒去泰山封禅前,曾在泰山封禅的帝王都有谁?”

  李念自问自答道:“历史上所记载的陛下您!陛下带领大秦灭六国,一天下,开创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功劳甚巨。”

  “再是汉武,汉武伐匈奴、开西域,打出大汉赫赫国威;再是汉光武,其平定乱世,重塑大汉,文治武功皆不俗。”

  “接着又有唐高宗、唐玄宗,在唐高宗时,其灭高句丽、西突厥,大唐疆域达至最广,也有功绩可封禅;玄宗虽老年昏聩,干了许多错事,但大唐是在其手中达至鼎盛,盛唐威扬八方,其在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毫不为过。”

  “可宋真宗赵恒……幽云未收回,华夏之土未一统,他也好意思封禅?难不成‘澶渊之盟’反倒成了他的功绩?”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帝秦设计师,帝秦设计师最新章节,帝秦设计师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