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等始皇等人说话,李念又道:“好嘛,实际上,赵恒还真将‘澶渊之盟’当成了一桩让他自豪的功劳。”
王贲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看看人唐太宗,被迫和颉利可汗缔结“渭水之盟”后,深以为耻,没过几年,就把颉利给抓到长安来当舞王了。
可赵恒不仅不觉得这是耻辱,还觉得自己做的挺不错,认为这是值得自豪的功业。
王翦好奇道:“这‘澶渊之盟’究竟是怎一回事?”
李念笑道:“根源还在于宋朝北伐失利,被迫从进攻转为防御。相反,宋从攻转防,辽却因胜转向主动进攻。”
“赵恒继位后,曾向辽表示与辽修睦,两家交好的意向,但辽当时并没有接受。”
蒙恬嗤笑道:“在战场上得不来和平,在战场外更别想得到!这赵恒真是异想天开,辽人大胜其等,其等不付出代价,辽人怎可能与之和议?”
战场上打不赢,那想通过谈判交流求得和平则更难,除非割肉放血。
李念点头道:“因大胜宋人,辽对宋有着俯视看轻的心理,觉得没必要和手下败将宋谈和。且当时的辽还酝酿着对宋发起主动进攻!”
“咸平二年七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下诏‘伐宋’,消息传到宋后,宋大惊,赶紧布置防御,并召集军队反击辽军。在十一月时,赵恒甚至下诏亲征!”
蒙恬笑道:“这赵恒也能亲征?他该不会也乘坐驴车夜逃两百里?”
赵恒御驾亲征,真的假的,他有这能力吗他?
该不会也拿张阵图出来让诸将依他的军事妙计领兵布阵吧?
他爹都乘驴车跑了,这厮的能力只怕还不如他爹。
王绾道:“虽赵恒能力许有不足,但其这份勇气倒可褒奖。辽主下诏征宋,其御驾亲征,不言其他,可提振宋军士气,使朝野内外决心抗辽。”
始皇指出道:“但这也是因宋北伐时大败于辽,损失惨重所致。辽人伐宋是冲着灭宋而来,其若不御驾亲征,等辽军势如破竹、不能阻御,其在京中,还是在前线,又有何区别?”
赵恒心里清楚,辽人是奔着灭宋来的,要是不想办法挫碍辽军的攻势,等辽军打到兵临城下,那就完了。
宋在,他才是皇帝,要是宋被辽给攻占了,他自然也就啥都不是,甚至会沦为辽人阶下囚。
轻重要拎清楚!
从这点上来说,赵恒比他玄侄孙、那位大书法家要强许多。
李念笑道:“正如陛下所言,赵恒并不是真有勇气,而是他知晓在这时不勇起来阻挡辽人,等辽人一路大胜,成了气候,他性命都有危险。”
“实则,赵恒极其想要和辽人媾和,哪怕宋军能战胜辽人,他也依旧想和辽人讲和。所以在宋一朝,胜也赔钱,败也赔钱,胜了和败了一个样。”
“甚至有宋臣认为,咱大宋富甲天下,用些许钱财便能买到平安,是一件十分划算之事。”
也不怪宋朝大臣这么想,关键连宋朝皇帝都这样想,上都如此,下歪了也实属正常。
可账不是这样算,以钱财求苟安,那是耻辱的和平,且他们能苟安也并非真因为钱财,而是在前线的宋军将士拼命搏杀。
若没有宋军将士抵挡住辽军、金军,让辽人、金人看到宋硬扎的一面,即便宋朝愿意给岁币,也求不到和平。
然而,讽刺的是,宋朝许多文官都认为是他们的“奇谋妙计”产生了效果,瞧不起在前线抵御辽人、金人的将士。
李念接着道:“辽军此番南征,更像是一种试探,如果能趁机攻取宋朝大量疆土,甚至亡掉宋朝,自然更好,可如果没成,那就见好就收。”
“见赵恒御驾亲征,耶律隆绪和其母萧太后认为宋人抵抗意志坚定,便熄了继续伐宋的打算,虽当时的战争形势更偏向于辽,但辽军主动退兵。”
“在辽军退兵后,赵恒和众臣将之视为‘捷’,众臣纷纷向赵恒祝贺,赵恒当即作了二首《喜捷诗》,并亲自把诗题写在行宫墙壁,还令大臣写诗应和。”
始皇等人听后,只有一个感觉:这也能叫“胜”、叫“捷”?这宋对“胜”、“捷”的标准定的是否有些低了?
是辽人伐你们宋人,主动侵略打到你们地盘上,杀你们的人,抢你们的物资,现在辽人掳掠够了,见好就收,主动退兵,你们居然认为这是捷报,还好意思写《喜捷诗》。
简直脸都不要了!
这赵宋一朝,从上到下,从皇帝到群臣,要脸的似乎不多。
要是李念知道始皇等人的想法,这才哪到哪儿,只能算开胃小菜,等到大书法家和赵九妹那批人登场,那才能深刻生动地展现啥叫毫无羞耻。
“靖康之耻”,金人向宋廷索要美女,由宋廷当朝大臣亲自为金人搜罗,结果民间搜罗的美女不够,于是便将大臣妻女、皇帝妃嫔也送给金人抵数。
这才是真耻辱,也是李念对宋没多少好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宋经济是不错,可有“靖康之耻”;宋文化发展确实不俗,可有“靖康之耻”;这根耻辱柱实在太丑陋。
即使不提“靖康之耻”,也有赵九妹与秦桧谋害岳武穆的无耻事。
和这些相比起来,赵恒认为是自己将辽军吓退,不要脸地写《喜捷诗》这点事,根本不算啥。
李念接着道:“在这一次将辽军击退后,赵恒积极备战,他知晓辽不会只攻打他们一次,之后还会再来征伐。”
“咸平四年,辽军再度伐宋,这一战,在损失数万人马后,辽军被宋军击败退兵。这些人马损失在辽军可接受范围之内,未伤其筋骨。”
即使这份战报有夸大,但宋军应该确实在辽军这次的入侵中将之击败。
宋与辽互有胜负,并未辽军就完全强于宋军!
“遂在咸平六年,辽军再度来袭,但这次辽军赢了,赢了之后并未大规模侵袭,同样见好就收,退兵而回。在咸平六年一年多后,景德元年,辽人又一次伐宋,辽圣宗耶律隆绪与其母萧太后萧绰亲率二十万大军攻宋。”
“这一战也是‘澶渊之盟’前的最后一战。”
根据李念先前之言,宋军在这一战中应是赢了,即便不算打赢,也能算是占了上风,但这也更加耻辱!
“在最初时,宋廷上下被辽人的动静给吓到,认为情势危急,胜不了辽人,在赵恒向群臣问计之时,有大臣居然提议让赵恒迁都。”
如果是大书法家,即便不迁都,也肯定会跑路,反正这事,他又不是没做过,否则宋钦宗也不会成为皇帝。
而书法家的那班大臣,也大多绝对会点头附和“对、对、对,辽人凶猛,官家您赶紧跑吧,您跑,我们才好跟着一起跑。”
始皇听到宋朝有大臣不谏言如何抵御辽人,反而让赵恒迁都跑路,冷哼一声,道:“辽人尚未打到城下,彼辈便畏惧至此,身为人臣,不为君王分忧解虑,反而提此动摇人心之言,等辽人真至,彼辈必定叛宋降辽。”
“彼辈若在朕前言此事,朕必杀之!”
这倒不假,以始皇帝的性情,绝对会砍了这些人的脑袋,然而这是宋!
李念笑道:“陛下若在宋,那可能还不太好杀这些人,即使其等畏金畏辽至深,历史其等欲降辽,也不好杀。”
“因为咱大怂有一‘祖宗之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因而宋朝皇帝甚少杀文官。除非是谋逆等大罪,否则文官几乎不被处以死刑,多处以贬谪流放!”
这话让王绾等人眼睛微微睁大,“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几乎不杀文官”,犯了罪不会被处死,只是被贬官流放,这在宋朝当文官,是在太爽了。
但这也必定会让宋朝文官变成阻碍宋朝发展的力量。
“所以在后世有很多人都希望到宋朝当文官,地位高,俸禄待遇极优。”
王绾忍不住问道:“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何人提出?其提出时,便未想过这会让文官做大,不利于国?”
始皇等人心中猜测,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应当是赵光义提出,正是这位宋太宗拔高科举,提升文官地位。
然而李念给了他们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宋太祖赵匡胤!至于其有未想到过?兴许想到了,只是觉得问题不大。”
“因为在赵匡胤时,‘崇文抑武’的风气还未发展起来,且赵匡胤时也没那么多文官,还在可控范围内,他也想不到在他死后,那位兄弟后来会规范科举、大肆提高文官地位。”
赵匡胤当时可能只是想用这句话安抚下当时的士大夫,给他们画饼,让士大夫愿意为他所用,且表达一下他重视士大夫,想扭转晚唐以来的“重武轻文”之风。
他估计也没想到这饼在日后还有被兑换的一天。
听了李念之言后,始皇等人也感叹于宋朝对文官待遇之优厚。
始皇道:“宋会因文官拥护而使国祚延长,然文官地位过甚,必有害于国。治国须文武并重,非偏重任何一方,且要在文武外,兴科学一道,方能使国兴盛且长久。”
后一句是跟李念学的,后世相比于古时更强盛,主要便因有科学。
始皇继续道:“赵恒若真听此谏言,宋必失人心,而人心失,宋室难安。”
李念道:“宋廷中也有人能看清形势,宋朝的名相寇准便是其中之一。”
“在赵恒询问他对迁都的看法时,寇准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始皇点了点头,有感而发道:“即便是这宋朝,也不乏名臣名将!”
宋不缺名臣,也不缺名将,可无奈拖后腿的家伙更多,而且还有皇帝亲自下场拖后腿,纵有如岳武穆这等忠臣良将,也无可奈何。
冯去疾倒是好奇另一个点:“这寇准是宋之宰相?”
李念道:“宋朝并未设宰相一职,但有具有宰相权力的官位。在宋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因而在同一时间,会有好几人可被认为是宰相,寇准当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便是其中一位。”
这也是宋朝刻意为之,可防范宰相权力太大成为权臣,可同时人多且各有心思,行政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寇准不仅驳斥了迁都逃跑的提议,指出这提议的危害,更谏言让赵恒再次御驾亲征。赵恒也听从了寇准之言,要是换成赵恒的玄侄孙,只怕早就传位当太上皇跑了!”
王翦好奇道:“这赵恒玄侄孙又是何人?为何是由其继位?”
如果是一脉传下去,应该是玄孙,而不是玄侄孙,肯定是赵恒这一脉出了问题。
李念道:“那是一位大书法家、华夏知名的蹴鞠健将、画家、诗人、奇花异石鉴赏家、珍禽异兽收藏家,也是金人牵羊礼的‘伟大’实践者。”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称呼,没有一个和皇帝这个职业有关,一听就知这是一位超级“豪杰”。
而且,金人牵羊礼,那牵的十成十不是真的羊,而是这赵恒的玄侄孙。
堂堂宋朝皇帝被人像牵羊一样给牵着遛,何等荒唐,何等耻辱?
且这位宋帝还在敌人打来时,传位跑路了?
李念并未接着讲述大书法家的辉煌事迹,他道:“若非寇准等人,以赵恒之性,‘澶渊之盟’前这一战只怕宋军也未必能占得上风。”
“赵恒在御驾亲征,抵达韦城后想要回撤,是寇准将之劝住,在到澶州城南城后,赵恒又不想去北城,因北城小而南城大,北城危而南城安,是寇准力劝他前往北城,在去的途中,甚至还想回去南城,又被宋将高琼劝住。”
始皇道:“身为帝王,毫无魄力决心,犹犹豫豫,反要大臣相劝,其是小儿,还是帝王?”
虽说知道紧张害怕是人之常情,可你赵恒是皇帝,不是普通人。
王翦也道:“难怪宋军能击败辽军,占得上风,依旧签订了这‘澶渊之盟’。”
王贲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看看人唐太宗,被迫和颉利可汗缔结“渭水之盟”后,深以为耻,没过几年,就把颉利给抓到长安来当舞王了。
可赵恒不仅不觉得这是耻辱,还觉得自己做的挺不错,认为这是值得自豪的功业。
王翦好奇道:“这‘澶渊之盟’究竟是怎一回事?”
李念笑道:“根源还在于宋朝北伐失利,被迫从进攻转为防御。相反,宋从攻转防,辽却因胜转向主动进攻。”
“赵恒继位后,曾向辽表示与辽修睦,两家交好的意向,但辽当时并没有接受。”
蒙恬嗤笑道:“在战场上得不来和平,在战场外更别想得到!这赵恒真是异想天开,辽人大胜其等,其等不付出代价,辽人怎可能与之和议?”
战场上打不赢,那想通过谈判交流求得和平则更难,除非割肉放血。
李念点头道:“因大胜宋人,辽对宋有着俯视看轻的心理,觉得没必要和手下败将宋谈和。且当时的辽还酝酿着对宋发起主动进攻!”
“咸平二年七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下诏‘伐宋’,消息传到宋后,宋大惊,赶紧布置防御,并召集军队反击辽军。在十一月时,赵恒甚至下诏亲征!”
蒙恬笑道:“这赵恒也能亲征?他该不会也乘坐驴车夜逃两百里?”
赵恒御驾亲征,真的假的,他有这能力吗他?
该不会也拿张阵图出来让诸将依他的军事妙计领兵布阵吧?
他爹都乘驴车跑了,这厮的能力只怕还不如他爹。
王绾道:“虽赵恒能力许有不足,但其这份勇气倒可褒奖。辽主下诏征宋,其御驾亲征,不言其他,可提振宋军士气,使朝野内外决心抗辽。”
始皇指出道:“但这也是因宋北伐时大败于辽,损失惨重所致。辽人伐宋是冲着灭宋而来,其若不御驾亲征,等辽军势如破竹、不能阻御,其在京中,还是在前线,又有何区别?”
赵恒心里清楚,辽人是奔着灭宋来的,要是不想办法挫碍辽军的攻势,等辽军打到兵临城下,那就完了。
宋在,他才是皇帝,要是宋被辽给攻占了,他自然也就啥都不是,甚至会沦为辽人阶下囚。
轻重要拎清楚!
从这点上来说,赵恒比他玄侄孙、那位大书法家要强许多。
李念笑道:“正如陛下所言,赵恒并不是真有勇气,而是他知晓在这时不勇起来阻挡辽人,等辽人一路大胜,成了气候,他性命都有危险。”
“实则,赵恒极其想要和辽人媾和,哪怕宋军能战胜辽人,他也依旧想和辽人讲和。所以在宋一朝,胜也赔钱,败也赔钱,胜了和败了一个样。”
“甚至有宋臣认为,咱大宋富甲天下,用些许钱财便能买到平安,是一件十分划算之事。”
也不怪宋朝大臣这么想,关键连宋朝皇帝都这样想,上都如此,下歪了也实属正常。
可账不是这样算,以钱财求苟安,那是耻辱的和平,且他们能苟安也并非真因为钱财,而是在前线的宋军将士拼命搏杀。
若没有宋军将士抵挡住辽军、金军,让辽人、金人看到宋硬扎的一面,即便宋朝愿意给岁币,也求不到和平。
然而,讽刺的是,宋朝许多文官都认为是他们的“奇谋妙计”产生了效果,瞧不起在前线抵御辽人、金人的将士。
李念接着道:“辽军此番南征,更像是一种试探,如果能趁机攻取宋朝大量疆土,甚至亡掉宋朝,自然更好,可如果没成,那就见好就收。”
“见赵恒御驾亲征,耶律隆绪和其母萧太后认为宋人抵抗意志坚定,便熄了继续伐宋的打算,虽当时的战争形势更偏向于辽,但辽军主动退兵。”
“在辽军退兵后,赵恒和众臣将之视为‘捷’,众臣纷纷向赵恒祝贺,赵恒当即作了二首《喜捷诗》,并亲自把诗题写在行宫墙壁,还令大臣写诗应和。”
始皇等人听后,只有一个感觉:这也能叫“胜”、叫“捷”?这宋对“胜”、“捷”的标准定的是否有些低了?
是辽人伐你们宋人,主动侵略打到你们地盘上,杀你们的人,抢你们的物资,现在辽人掳掠够了,见好就收,主动退兵,你们居然认为这是捷报,还好意思写《喜捷诗》。
简直脸都不要了!
这赵宋一朝,从上到下,从皇帝到群臣,要脸的似乎不多。
要是李念知道始皇等人的想法,这才哪到哪儿,只能算开胃小菜,等到大书法家和赵九妹那批人登场,那才能深刻生动地展现啥叫毫无羞耻。
“靖康之耻”,金人向宋廷索要美女,由宋廷当朝大臣亲自为金人搜罗,结果民间搜罗的美女不够,于是便将大臣妻女、皇帝妃嫔也送给金人抵数。
这才是真耻辱,也是李念对宋没多少好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宋经济是不错,可有“靖康之耻”;宋文化发展确实不俗,可有“靖康之耻”;这根耻辱柱实在太丑陋。
即使不提“靖康之耻”,也有赵九妹与秦桧谋害岳武穆的无耻事。
和这些相比起来,赵恒认为是自己将辽军吓退,不要脸地写《喜捷诗》这点事,根本不算啥。
李念接着道:“在这一次将辽军击退后,赵恒积极备战,他知晓辽不会只攻打他们一次,之后还会再来征伐。”
“咸平四年,辽军再度伐宋,这一战,在损失数万人马后,辽军被宋军击败退兵。这些人马损失在辽军可接受范围之内,未伤其筋骨。”
即使这份战报有夸大,但宋军应该确实在辽军这次的入侵中将之击败。
宋与辽互有胜负,并未辽军就完全强于宋军!
“遂在咸平六年,辽军再度来袭,但这次辽军赢了,赢了之后并未大规模侵袭,同样见好就收,退兵而回。在咸平六年一年多后,景德元年,辽人又一次伐宋,辽圣宗耶律隆绪与其母萧太后萧绰亲率二十万大军攻宋。”
“这一战也是‘澶渊之盟’前的最后一战。”
根据李念先前之言,宋军在这一战中应是赢了,即便不算打赢,也能算是占了上风,但这也更加耻辱!
“在最初时,宋廷上下被辽人的动静给吓到,认为情势危急,胜不了辽人,在赵恒向群臣问计之时,有大臣居然提议让赵恒迁都。”
如果是大书法家,即便不迁都,也肯定会跑路,反正这事,他又不是没做过,否则宋钦宗也不会成为皇帝。
而书法家的那班大臣,也大多绝对会点头附和“对、对、对,辽人凶猛,官家您赶紧跑吧,您跑,我们才好跟着一起跑。”
始皇听到宋朝有大臣不谏言如何抵御辽人,反而让赵恒迁都跑路,冷哼一声,道:“辽人尚未打到城下,彼辈便畏惧至此,身为人臣,不为君王分忧解虑,反而提此动摇人心之言,等辽人真至,彼辈必定叛宋降辽。”
“彼辈若在朕前言此事,朕必杀之!”
这倒不假,以始皇帝的性情,绝对会砍了这些人的脑袋,然而这是宋!
李念笑道:“陛下若在宋,那可能还不太好杀这些人,即使其等畏金畏辽至深,历史其等欲降辽,也不好杀。”
“因为咱大怂有一‘祖宗之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因而宋朝皇帝甚少杀文官。除非是谋逆等大罪,否则文官几乎不被处以死刑,多处以贬谪流放!”
这话让王绾等人眼睛微微睁大,“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几乎不杀文官”,犯了罪不会被处死,只是被贬官流放,这在宋朝当文官,是在太爽了。
但这也必定会让宋朝文官变成阻碍宋朝发展的力量。
“所以在后世有很多人都希望到宋朝当文官,地位高,俸禄待遇极优。”
王绾忍不住问道:“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何人提出?其提出时,便未想过这会让文官做大,不利于国?”
始皇等人心中猜测,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应当是赵光义提出,正是这位宋太宗拔高科举,提升文官地位。
然而李念给了他们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宋太祖赵匡胤!至于其有未想到过?兴许想到了,只是觉得问题不大。”
“因为在赵匡胤时,‘崇文抑武’的风气还未发展起来,且赵匡胤时也没那么多文官,还在可控范围内,他也想不到在他死后,那位兄弟后来会规范科举、大肆提高文官地位。”
赵匡胤当时可能只是想用这句话安抚下当时的士大夫,给他们画饼,让士大夫愿意为他所用,且表达一下他重视士大夫,想扭转晚唐以来的“重武轻文”之风。
他估计也没想到这饼在日后还有被兑换的一天。
听了李念之言后,始皇等人也感叹于宋朝对文官待遇之优厚。
始皇道:“宋会因文官拥护而使国祚延长,然文官地位过甚,必有害于国。治国须文武并重,非偏重任何一方,且要在文武外,兴科学一道,方能使国兴盛且长久。”
后一句是跟李念学的,后世相比于古时更强盛,主要便因有科学。
始皇继续道:“赵恒若真听此谏言,宋必失人心,而人心失,宋室难安。”
李念道:“宋廷中也有人能看清形势,宋朝的名相寇准便是其中之一。”
“在赵恒询问他对迁都的看法时,寇准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始皇点了点头,有感而发道:“即便是这宋朝,也不乏名臣名将!”
宋不缺名臣,也不缺名将,可无奈拖后腿的家伙更多,而且还有皇帝亲自下场拖后腿,纵有如岳武穆这等忠臣良将,也无可奈何。
冯去疾倒是好奇另一个点:“这寇准是宋之宰相?”
李念道:“宋朝并未设宰相一职,但有具有宰相权力的官位。在宋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因而在同一时间,会有好几人可被认为是宰相,寇准当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便是其中一位。”
这也是宋朝刻意为之,可防范宰相权力太大成为权臣,可同时人多且各有心思,行政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寇准不仅驳斥了迁都逃跑的提议,指出这提议的危害,更谏言让赵恒再次御驾亲征。赵恒也听从了寇准之言,要是换成赵恒的玄侄孙,只怕早就传位当太上皇跑了!”
王翦好奇道:“这赵恒玄侄孙又是何人?为何是由其继位?”
如果是一脉传下去,应该是玄孙,而不是玄侄孙,肯定是赵恒这一脉出了问题。
李念道:“那是一位大书法家、华夏知名的蹴鞠健将、画家、诗人、奇花异石鉴赏家、珍禽异兽收藏家,也是金人牵羊礼的‘伟大’实践者。”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称呼,没有一个和皇帝这个职业有关,一听就知这是一位超级“豪杰”。
而且,金人牵羊礼,那牵的十成十不是真的羊,而是这赵恒的玄侄孙。
堂堂宋朝皇帝被人像牵羊一样给牵着遛,何等荒唐,何等耻辱?
且这位宋帝还在敌人打来时,传位跑路了?
李念并未接着讲述大书法家的辉煌事迹,他道:“若非寇准等人,以赵恒之性,‘澶渊之盟’前这一战只怕宋军也未必能占得上风。”
“赵恒在御驾亲征,抵达韦城后想要回撤,是寇准将之劝住,在到澶州城南城后,赵恒又不想去北城,因北城小而南城大,北城危而南城安,是寇准力劝他前往北城,在去的途中,甚至还想回去南城,又被宋将高琼劝住。”
始皇道:“身为帝王,毫无魄力决心,犹犹豫豫,反要大臣相劝,其是小儿,还是帝王?”
虽说知道紧张害怕是人之常情,可你赵恒是皇帝,不是普通人。
王翦也道:“难怪宋军能击败辽军,占得上风,依旧签订了这‘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