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第四百三十六章、宣大总督

小说:复山河 作者:新海月1 更新时间:2025-07-08 00:00:20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作为行动派,有了思路之后,李牧立即安排人完善计划。

  迁徙地方豪强,也不是他第一个干。

  早在千年前,老祖宗就实践过。

  在一定时期内,效果非常明显。

  打击了土地兼并,抑制了地方势力做大,巩固了中央皇权。

  政策没有延续下来,那是触及到的利益集团太大,到了王朝中后期执行不下去了。

  不过这些问题,在都护府完全可以忽略。

  旧时代留下的余孽,在政治上没有任何话语权。

  除了稳定下来的十个州府,人口迁徙有些困难外,新占领区完全可以强制执行。

  收拢民心的政策,还在落实的路上,当地百姓还没有拿到土地。

  虞军目前只是占领主要城市,尚未对乡下建立实质性统治。

  需要等驻军就位,对地方不稳定份子展开打击之后,才会着手收拢民心。

  此时迁徙人口,无疑是最佳时机。

  毕竟,当地土地是有主的,分地肯定得分无主之地。

  百姓对调之后,丧失了对地方影响力的地主士绅,也没了存在的意义。

  收拾他们的同时,顺便还可以搂草打兔子,连丧失群众基础的宗教势力一并铲除。

  不过这种事必须保密,在计划完成前,先要稳住这些既得利益者。

  至于已经稳定的县府,要调整人口结构,那就只能慢慢进行。

  和平年代是人口爆发增长期,尤其是都护府还分了口粮地,让百姓生活富足起来,更是加速了当地人口增长。

  不过人口可以无限增长,但土地却是有限的。

  村里的地已经分了下去,新生儿想要获得口粮田,那就只能举家迁徙去外地。

  受乡土情结影响,家里日子能够过得去下,百姓肯定不愿意折腾。

  可随着家中孩子的增多,有限的田地无法养活一家老小时,自己就会报名。

  五亩地的口粮田,那是经过精心计算好的。

  在没有耕牛的情况下,扣除播撒的种子后,每亩地的粮食净产量也就二三石。

  平原地区略多一些,山地则更少一些。

  在口粮田划分时,也进行了微调。

  山区的宅基地,不会计入面积,平原地区则要从中扣除。

  不过人均年收入超过十石的生活,在这年头绝对算是好日子。

  卖掉三分之一的粮食,用来购买农具、食盐等生活物资,在填饱肚子之余,还有少许结余。

  随着新生儿的增加,这种情况就会逐渐发生变化。

  土地没有变化,家中人口不断增加,人均收入很快就会被拉下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过惯了吃饱饭的日子,再让他们回去饿肚子,谁也受不了。

  到时候安排人引导一下,不愁没人报名。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为了村里的团结,空缺出来的土地,肯定不能分下去,正好用来安置新移民。

  政策坚持执行下去,数十年之后,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

  太和殿。

  “陛下,河南传来捷报,官军大破叛军联盟。

  斩杀反王七人,歼灭叛军八万,俘虏叛军三十余万。

  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叛军,大部分被歼灭,仅余少量残余躲入山中。

  ……”

  听了景国良的汇报,永宁帝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困扰大虞多年的叛军,终于被镇压下去。

  久违的天下太平,他等等了足足八年,终于给等到了。

  好心情没有持续多久,永宁帝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这么重要的消息,居然没有先上报给他这个皇帝,而是首辅直接在朝堂上说出来。

  摆明是下面的人,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勋贵系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让他这个皇帝寝食难安。

  偏偏大虞朝现在,又需要这些人卖命。

  内心深处,永宁帝对文官的怨念,又增加了几分。

  如果不是这些家伙不争气,他也不至于把勋贵们抬起来。

  万万没想到,在他眼中腐朽不堪的勋贵,居然还有这么多人才。

  “兵部尽快核实战果,内阁拿出封赏方案,嘉奖有功之臣。”

  永宁帝压制住情绪的说道。

  甭管怎么说,下面打了胜仗,朝廷总归要表示一下。

  勋贵系势大,威胁到了皇权。

  越是这种特殊时候,就越要慎重对待。

  勋贵系将领那么多,免不了有各自的算盘,完全可以从内部分化。

  唯一的问题就是,朝堂上的首辅和次辅太碍眼。

  没有这两个老家伙约束,其余人威望不够,稍微施展点儿手段,勋贵系就会四分五裂。

  偏偏这两个老家伙,还不知趣。

  他都暗示好几次,让他们辞官滚蛋,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两位辅政大臣霸着位置不放手,搞得他这皇帝,也束手束脚。

  不同于一众文官辅臣,这两位可是军政大权一把抓。

  说句不好听,他这位皇帝的圣旨,都不一定有两位阁老的话管用。

  倘若爆发正面发生冲突,多半也是他这位皇帝吃亏。

  “臣等遵旨!”

  被点名的一众官员齐声回答道。

  看似平常的回复,对神经敏感的永宁帝来说,却是格外的刺耳。

  下面的人抱团了。

  本该互相牵制对抗的文武,现在居然达成了默契,妥妥的乱臣贼子。

  恼怒之后,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尽可能的说服自己,这完全是巧合,朝堂上不会有那么多乱臣贼子。

  只不过猜忌的种子种了下去,不是单纯靠理智,就能够驱逐的。

  “陛下,这是内阁拟定的北疆驻守将领名单,请您御览!”

  说话间,景国良把准备的好的名单,递到了皇帝面前。

  “哦!

  全部都是忠良之后,看来内阁是用心了。

  不过宣大总督人选,怎么迟迟没有落定?”

  粗略翻阅了一遍,永宁帝疑惑的问道。

  驻守边将的人选,没有什么争议。

  现在这种时候,除了让勋贵系的将领顶上,朝中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不是大虞朝缺乏人才,主要是勋贵系做大之后吃资源太厉害,朝廷已经没有余力培养更多的将才。

  除了勋贵系之外,就剩下九边各镇的将领,拥有不错的战绩。

  可惜九边重镇到了现在,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都打废了。

  蓟州镇和辽东镇串通一气,形成了实质性的藩镇割据。

  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四镇过去拿到的资源太少,内部空饷成风,加起来的总兵力都不到两万人。

  按照朝廷的整军计划,目前还在扩编中,尚未形成战斗力。

  现有的军事实力,约等于勋贵系的一个满编镇,想扶持都扶不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驳斥了这份名单,也会有其他勋贵系将领顶上去。

  当然,勋贵系这样不断扩张,也不是没有弊端。

  最直接影响就是新编部队的战斗力,较前面相比下滑严重。

  调整高层将领容易,参将升副将,副将升总兵。

  有军功在手,提拔是顺理成章的。

  真正麻烦的是中下层军官匮乏,尤其是合格的基础军官,更是连一半都凑不齐。

  以往的家丁预备军官培养模式,在大扩军的背景下,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除了李牧所部外,大虞朝就没有完善的基层军官培养体系。

  无论勋贵系,还是九边将门,都是现行模式的既得利益者。

  非到万不得已,大家不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想要改革,也推广不下去。

  “陛下,宣大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重要。

  前面两次北虏入侵,都是从宣大总督的辖区杀进来的。

  安排一名不知兵的总督过去,不仅无法整合下面的部队,反而会影响重建长城防线的工作。

  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合适人选,故而暂时空缺。”

  景国良当即解释道。

  宣大总督人选空缺,可不是他的私心作祟,着实是找不到合适人选。

  文官中知兵的都不多,极少数有过带兵经验的,战绩也非常的平庸。

  勋贵系中能打的武将不少,可有能力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还是只有李牧一个。

  其余人无论是能力,还是军中威望,都还有所欠缺。

  强行扶持一人上位,也无法让其他将领服气。

  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官场上,同样适用。

  按照规划好的成长路线,勋贵系中的潜力将领,要先在总兵位置上历练几年,然后再晋升为一省提督。

  等立下足够显赫的功劳后,再晋升到宣大总督的位置上,一切都变得水到渠成。

  “首辅,举贤不避亲。

  朕记得当年围剿白莲教叛军时,还有一位和汉水侯并称的名将。

  既然现在宣大总督空缺,那就干脆把南直隶提督景逸风,调过来主持大局。”

  永宁帝笑着说道。

  在一众同僚天天吃败仗的背景下,能够逆势而上收复广西,想不给人留下印象都难。

  后续景逸风的表现相对平庸,那也要看和谁比。

  平庸只是相对于李牧的,同其他大虞将领相比,依旧是其中的优等生。

  出于制衡勋贵系的需要,他本该提拔其他派系的人担任宣大总督。

  可架不住宣大战略地位太过重要,北虏又特别喜欢从这边入侵。

  对文官来说,这种烫手山芋,大家都避之不及。

  释放出去讯号后,大家推荐的人选,基本上都是政敌派系的。

  再怎么好糊弄,永宁帝也知道敌对派系推荐的人选,多半是包藏祸心。

  意识到无人可用,他又不想第三次被北虏围困京师,只能从勋贵系中选人。

  挑中景逸风,除了当初留下的深刻印象外,还有就是给清流党人松绑。

  一贯喜欢折腾的清流党人,在勋贵系掌权之后,突然规矩了起来,这可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拉着一帮宦官分析了一下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勋贵系的刀架在了清流党人的脖子上。

  不怕死的官员不少,可是连九族宗亲都不顾的官员,却没有几个。

  以往的时候,清流言官敢对着皇帝贴脸开大,主要是因为皇帝要脸。

  大不了挨一顿板子,用一顿打换取士林中的名望,为子孙后代铺路,大家觉得值。

  现在情况不一样,勋贵系的武夫,没那么讲究。

  一旦惹火了这些家伙,能够冒充反贼,直接提刀过去灭门。

  尽管景李二人从来没干过,但李牧和舞阳侯当年却没有少干。

  他们带出来的兵,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在文武争斗的最激烈时刻,许多南方官员家中都收到过类似的“灭门”警告。

  期间还有几家倒霉蛋士绅,正好被反贼余孽覆灭。

  没过多长时间,导致勤王大军覆灭的一众朝廷大员家族,也时常发生各种意外。

  甭管是不是巧合,反正很多人都被吓着了。

  在不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情况下,大部分官员都选择了妥协。

  就算是发起党争,手段也规矩了许多。

  弹劾勋贵系,也多是挑下面的武将说事,而不是直接把矛头对准朝中两位阁老。

  在永宁帝任命的一众阁臣中,就数景李二人遭受的弹劾最少。

  “陛下,不是臣在避亲,主要是七弟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还需要历练。

  等在南直隶提督的位置上锻炼几年,再加以提拔重用也不迟。”

  景国良果断拒绝道。

  天上不会掉馅儿饼。

  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冒然身居高位,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宣大总督看似比南直隶提督显赫,可能够给景家带来的利益,却是远不及南直隶提督。

  手中握着威慑清流党人的刀,他的首辅日子,才能够舒服。

  提督这种非常设岗位,景逸风一旦卸任,岗位就会被取消。

  勋贵系已经丢了江南总督的位置,再丢了主管全省军务的提督,那么南直隶最高军政长官就变成了巡抚。

  加上重建中的南京六部,后续的江南局势,脱离勋贵系掌控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在没人领头的情况下,指望下面一众将领起来对抗巡抚,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一旦悬在头上刀没了,朝廷再想从南方收取巨额税款,纯粹就是在做梦。

  如果是清流党人提出来,他都把对方喷到自闭,偏偏提出建议的还是永宁帝。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复山河,复山河最新章节,复山河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