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三年,正月。
尚书台上呈三等九级户制及门阀、赀算二税,经由丞相、计相批准,最终交至张虞手中。张虞让秘书台审查、拟诏,方才盖印将诏令颁布至天下州郡。
新税制率先在长安及周边布露,遂引起辖内士民的高度关注。
酒舍内,三名市人坐在角落,斟酒对饮而论政。
太原口音的市人说道:“朝廷颁布诏令,令官府依照家资征税,分三等七级制。每一级所缴赋税不同,级差五斗米。不知我等会被官吏分为几等户?”
“二石为下上户所出,中上户被划入上等户中,需缴纳五石粮,故莫要被划至上等户中便好。”河东商人说道。
“岁纳五石粮除非县中大户,要不然谁能交得起?”上党商人郁闷说道:“每岁能缴纳两石粮便已不易,更别说缴纳绢、绵及服三十天徭役。依我之见,无非是朝廷变相征收赋税。”
河东商人喝了口酒,说道:“不管如何,募役法是为利民良政。你我东奔西走,贩卖地方商货,旧时因服徭役常耽搁生意。从今往后,你我可出免役钱与官府,由官府依情况募人服徭役。”
“咦!”
上党商人眼睛一亮,说道:“代徭费实为良政,但不知赋税几何?莫要费用太高,令常人难以负担!”
河东商人知之甚多,说道:“依力工三十日工钱统计,京畿募力工贵则多出,家人力工便宜则少出。”
上党商人颔首而笑,说道:“若真依力工三十日工钱统计,倒算不上贵。你我奔走三十来日,所赚钱粮何止三十日工钱!”
募役法的推行本质是官府利用有形的大手,平衡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社会的中上阶级对徭役非常排斥,故常常利用手段逃徭役。今准许代服徭役,中上户人家更能接受。贫穷百姓缺钱,他们出不起服徭役的钱,因此会被迫服徭役。然施行募役法,他们可以代为别人服役,从中赚取工钱,以富足生活。
历史上,即便王安石新政被废除,但由于社会民间多生怨念,司马光又不得不恢复新政中的募役法。
太原商人说道:“募役法虽好,但听闻募役法会因户级不同而有所区别,上户比中户所出役钱更贵。”
“理应之事!”
河东商人感慨说道:“纵观陛下之政,其意欲取富以补国库,令贫寒百姓减轻负担,是乃仁君矣!”
上党商人撇了撇嘴,说道:“依户资纳税虽好,但恐大族不在上户之列,令我等小农小商多出赋税。”
“有门阀及赀算二税在,大族应不会投机取巧!”
河东商人深知政治之妙,说道:“如河东卫氏为大族,在朝中人脉深厚,早知新税法之事。其族人扬言,卫氏不纳门阀税,河东无门阀尔!”
“纳门阀税方为门阀,而为门阀者便是上户。赀算费事关考科任官,大族不敢不缴,而一旦缴纳便为上户。”
门阀税、赀算费算是古今未有之事,张虞凭兵马征讨天下,在他治下东汉时期的鼎盛大族绝大部分都落莫了。如袁氏因争霸之故,已沦为普通士族;杨氏因汉室衰弱之故,失去了旧时的富贵。
因此士族大洗牌,关西及颍川中小士族的崛起,旧大族的衰败让天下已无所谓的‘门阀’。为了门阀这一称谓,及能够在门前竖起阀、阅,许多士族跃跃欲试,尤其新兴的士族。
上党商人观感发生变化,感叹说道:“大族若能缴重税,我区区商贾又岂会不愿缴纳赋税!”
对上党商人而言,他之前最不满意的便是大族缴纳的户税与他相差不大,其中区别就是大族服徭役的人多。然今朝廷一系列针对大族的举措,刷新了他对朝廷的感观。基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想法,他的念头很简单,大族愿缴重税,他便愿如实纳税。
三人聊了半响,各自付了酒钱便离去。然三人谈论之语,却被另外两人收入耳中。
“公理,以为朝廷新法何如?”
仲长统小酌了下酒,笑道:“孔明心中已有所得,又何须问我?”
仲长统,姓仲长,字公理,为山阳郡高平人,少年好学,博涉书记,长于文辞。自中国稍安以来,他便游学于关东诸州,于去年入京畿访学,遂与诸葛亮结识。
二人皆才华出众之辈,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仲长统佩服诸葛亮之谋略,诸葛亮敬佩仲长统思想之深厚。故二人经常相聚论事,从古论至今下,从今论至朝廷之政,及天下形势。
诸葛亮轻抚羽扇,笑道:“公理常有发人深省之言,故不敢不问!”
仲长统沉吟少许,说道:“如实而言,朝廷设中、下二等户,既有利于征收赋税,又有利于贫民减负。但上等户仅有一级,以朝廷公卿之智应另有谋划。故三等七级户制如能施行得当,天下富者多税,天下贫者少税,实乃利国之举。”
“除三等户制外,朝廷收取门阀税,是为百年首次。历代以来,门阀者由民间自评,而今由朝廷收费评价,乃亘古未有之事。”
仲长统大为赞叹:“昔前汉末世时,大族豪人强占民田,无主之民为官私之婢。故师丹辅政时,与丞相孔光上疏,行限田之政,欲让无田之民得有余田耕作。然哀帝置之不理,令前汉被王莽所代,绿林赤眉遂乱天下。”
“今陛下推行新税制,分户级而差收赋税,盖有劫富济贫之意。此政如能久行,岂不比师丹之策更好?”
师丹为琅琊人,在元帝时出仕,因才学出众,并得到御史大夫孔光的举荐,师丹升迁至侍中,并成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哀帝。
哀帝登基后,西汉流民问题严重,大量人口为奴。因此师丹欲推行限田限奴的救急之策,希望缓解当时社会矛盾。然因得罪权贵阶级,其救急之策无疾而终。
限田限奴之策虽没在西汉推广开,但却在西晋得到施行。彼时西晋依照官爵限制田亩及奴隶,但因西晋政治昏庸,最终无法推广开。
西晋灭亡后,其政策思想被北朝所沿袭,甚至演变出均田制。唐建立以来,李世民吸取历代王朝的灭亡经验,在唐朝推行限田限奴之策,但因社会实际情况,最终渐渐被后继者抛弃。
故严格来说,有西汉灭亡的经验教训,历代王朝都希望通过政策缓解贫富矛盾。而今张虞分户收税,本质就是希望缓解贫富矛盾。
诸葛亮抚扇颔首,说道:“贫富之差不可逆,自汉兴以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故因民情而治下,如能令富人多出赋税,贫民不出乃至少出,不亦可乎?”
“师丹限田之政为良政,但因吏治污秽,上无革新之意,遂无疾而终。而今朝廷之政亦为良政,但欲推广至天下,非郡县官吏效力报国不能成!”
仲长统欣赏说道:“天下之国因明主良臣而兴,因愚主昏臣而衰。两汉之所以兴,皆因明君良臣效力。之所以亡,非失天命,乃因君臣宣淫,上下同恶。故孔明见识长远,吏治清则国兴,吏治浊则国亡。”
诸葛亮与仲长统之所以能有共同话题,根本在于二人有一致的政治理念,认为天下兴亡与天命没有任何关系,根本是在于人。明君良臣执政,吏治清明,将能延续国祚;愚主昏臣主朝,吏治败坏,则有亡国之忧。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公理才学出众,今下如能出仕,可任尚书令尔!”
“那孔明呢?”仲长统眨了眨眼睛,问道。
“当为丞相!”诸葛亮自信而道。
“哈哈!”
仲长统大笑几声,说道:“若是他人所说,统以为不过是张狂之辈。但若是孔明所言,统深以为然!”
因为婚事之故,诸葛亮从荆州来到长安。而至长安以来,诸葛亮见识到中国俊杰之多,诸葛亮大为惊叹。但惊叹为惊叹,诸葛亮却依旧自信认为,他能够官至丞相,辅佐张虞开创盛世。
饮酒正兴时,仲长统微醺说道:“孔明为超世之才,但统以为有一人或能与君较高下!”
“何人?”
“河东温县司马懿,其人聪明大略,刚断英杰。统与之相熟,孔明不知愿见否?”
“劳公理引荐!”
诸葛亮兴致大涨道。
尚书台上呈三等九级户制及门阀、赀算二税,经由丞相、计相批准,最终交至张虞手中。张虞让秘书台审查、拟诏,方才盖印将诏令颁布至天下州郡。
新税制率先在长安及周边布露,遂引起辖内士民的高度关注。
酒舍内,三名市人坐在角落,斟酒对饮而论政。
太原口音的市人说道:“朝廷颁布诏令,令官府依照家资征税,分三等七级制。每一级所缴赋税不同,级差五斗米。不知我等会被官吏分为几等户?”
“二石为下上户所出,中上户被划入上等户中,需缴纳五石粮,故莫要被划至上等户中便好。”河东商人说道。
“岁纳五石粮除非县中大户,要不然谁能交得起?”上党商人郁闷说道:“每岁能缴纳两石粮便已不易,更别说缴纳绢、绵及服三十天徭役。依我之见,无非是朝廷变相征收赋税。”
河东商人喝了口酒,说道:“不管如何,募役法是为利民良政。你我东奔西走,贩卖地方商货,旧时因服徭役常耽搁生意。从今往后,你我可出免役钱与官府,由官府依情况募人服徭役。”
“咦!”
上党商人眼睛一亮,说道:“代徭费实为良政,但不知赋税几何?莫要费用太高,令常人难以负担!”
河东商人知之甚多,说道:“依力工三十日工钱统计,京畿募力工贵则多出,家人力工便宜则少出。”
上党商人颔首而笑,说道:“若真依力工三十日工钱统计,倒算不上贵。你我奔走三十来日,所赚钱粮何止三十日工钱!”
募役法的推行本质是官府利用有形的大手,平衡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社会的中上阶级对徭役非常排斥,故常常利用手段逃徭役。今准许代服徭役,中上户人家更能接受。贫穷百姓缺钱,他们出不起服徭役的钱,因此会被迫服徭役。然施行募役法,他们可以代为别人服役,从中赚取工钱,以富足生活。
历史上,即便王安石新政被废除,但由于社会民间多生怨念,司马光又不得不恢复新政中的募役法。
太原商人说道:“募役法虽好,但听闻募役法会因户级不同而有所区别,上户比中户所出役钱更贵。”
“理应之事!”
河东商人感慨说道:“纵观陛下之政,其意欲取富以补国库,令贫寒百姓减轻负担,是乃仁君矣!”
上党商人撇了撇嘴,说道:“依户资纳税虽好,但恐大族不在上户之列,令我等小农小商多出赋税。”
“有门阀及赀算二税在,大族应不会投机取巧!”
河东商人深知政治之妙,说道:“如河东卫氏为大族,在朝中人脉深厚,早知新税法之事。其族人扬言,卫氏不纳门阀税,河东无门阀尔!”
“纳门阀税方为门阀,而为门阀者便是上户。赀算费事关考科任官,大族不敢不缴,而一旦缴纳便为上户。”
门阀税、赀算费算是古今未有之事,张虞凭兵马征讨天下,在他治下东汉时期的鼎盛大族绝大部分都落莫了。如袁氏因争霸之故,已沦为普通士族;杨氏因汉室衰弱之故,失去了旧时的富贵。
因此士族大洗牌,关西及颍川中小士族的崛起,旧大族的衰败让天下已无所谓的‘门阀’。为了门阀这一称谓,及能够在门前竖起阀、阅,许多士族跃跃欲试,尤其新兴的士族。
上党商人观感发生变化,感叹说道:“大族若能缴重税,我区区商贾又岂会不愿缴纳赋税!”
对上党商人而言,他之前最不满意的便是大族缴纳的户税与他相差不大,其中区别就是大族服徭役的人多。然今朝廷一系列针对大族的举措,刷新了他对朝廷的感观。基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想法,他的念头很简单,大族愿缴重税,他便愿如实纳税。
三人聊了半响,各自付了酒钱便离去。然三人谈论之语,却被另外两人收入耳中。
“公理,以为朝廷新法何如?”
仲长统小酌了下酒,笑道:“孔明心中已有所得,又何须问我?”
仲长统,姓仲长,字公理,为山阳郡高平人,少年好学,博涉书记,长于文辞。自中国稍安以来,他便游学于关东诸州,于去年入京畿访学,遂与诸葛亮结识。
二人皆才华出众之辈,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仲长统佩服诸葛亮之谋略,诸葛亮敬佩仲长统思想之深厚。故二人经常相聚论事,从古论至今下,从今论至朝廷之政,及天下形势。
诸葛亮轻抚羽扇,笑道:“公理常有发人深省之言,故不敢不问!”
仲长统沉吟少许,说道:“如实而言,朝廷设中、下二等户,既有利于征收赋税,又有利于贫民减负。但上等户仅有一级,以朝廷公卿之智应另有谋划。故三等七级户制如能施行得当,天下富者多税,天下贫者少税,实乃利国之举。”
“除三等户制外,朝廷收取门阀税,是为百年首次。历代以来,门阀者由民间自评,而今由朝廷收费评价,乃亘古未有之事。”
仲长统大为赞叹:“昔前汉末世时,大族豪人强占民田,无主之民为官私之婢。故师丹辅政时,与丞相孔光上疏,行限田之政,欲让无田之民得有余田耕作。然哀帝置之不理,令前汉被王莽所代,绿林赤眉遂乱天下。”
“今陛下推行新税制,分户级而差收赋税,盖有劫富济贫之意。此政如能久行,岂不比师丹之策更好?”
师丹为琅琊人,在元帝时出仕,因才学出众,并得到御史大夫孔光的举荐,师丹升迁至侍中,并成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哀帝。
哀帝登基后,西汉流民问题严重,大量人口为奴。因此师丹欲推行限田限奴的救急之策,希望缓解当时社会矛盾。然因得罪权贵阶级,其救急之策无疾而终。
限田限奴之策虽没在西汉推广开,但却在西晋得到施行。彼时西晋依照官爵限制田亩及奴隶,但因西晋政治昏庸,最终无法推广开。
西晋灭亡后,其政策思想被北朝所沿袭,甚至演变出均田制。唐建立以来,李世民吸取历代王朝的灭亡经验,在唐朝推行限田限奴之策,但因社会实际情况,最终渐渐被后继者抛弃。
故严格来说,有西汉灭亡的经验教训,历代王朝都希望通过政策缓解贫富矛盾。而今张虞分户收税,本质就是希望缓解贫富矛盾。
诸葛亮抚扇颔首,说道:“贫富之差不可逆,自汉兴以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故因民情而治下,如能令富人多出赋税,贫民不出乃至少出,不亦可乎?”
“师丹限田之政为良政,但因吏治污秽,上无革新之意,遂无疾而终。而今朝廷之政亦为良政,但欲推广至天下,非郡县官吏效力报国不能成!”
仲长统欣赏说道:“天下之国因明主良臣而兴,因愚主昏臣而衰。两汉之所以兴,皆因明君良臣效力。之所以亡,非失天命,乃因君臣宣淫,上下同恶。故孔明见识长远,吏治清则国兴,吏治浊则国亡。”
诸葛亮与仲长统之所以能有共同话题,根本在于二人有一致的政治理念,认为天下兴亡与天命没有任何关系,根本是在于人。明君良臣执政,吏治清明,将能延续国祚;愚主昏臣主朝,吏治败坏,则有亡国之忧。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公理才学出众,今下如能出仕,可任尚书令尔!”
“那孔明呢?”仲长统眨了眨眼睛,问道。
“当为丞相!”诸葛亮自信而道。
“哈哈!”
仲长统大笑几声,说道:“若是他人所说,统以为不过是张狂之辈。但若是孔明所言,统深以为然!”
因为婚事之故,诸葛亮从荆州来到长安。而至长安以来,诸葛亮见识到中国俊杰之多,诸葛亮大为惊叹。但惊叹为惊叹,诸葛亮却依旧自信认为,他能够官至丞相,辅佐张虞开创盛世。
饮酒正兴时,仲长统微醺说道:“孔明为超世之才,但统以为有一人或能与君较高下!”
“何人?”
“河东温县司马懿,其人聪明大略,刚断英杰。统与之相熟,孔明不知愿见否?”
“劳公理引荐!”
诸葛亮兴致大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