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三百七十八章轻徭薄赋

小说:暮汉昭唐 作者:周府 更新时间:2025-08-26 22:54:49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公元204年,神武六年,唐军破江东,威震东南,士燮惶恐,遂献表归附。而辽东方向,恰逢公孙度将亡,其知大势不可违,遂令公孙康举州西寻。

  辽东公孙氏、交岭士氏,张虞欣赏两家归附之举,封公孙康为辽国公,弟公孙恭为县公;士燮为越国公,士壹、士、士武皆得县公爵。而两家所享食邑为万户,由受封爵者共封之。

  其中两家虽无开国之名,但考虑举州来降,张虞特定采邑比例为2:1,差不多用实邑的万户换到营、交二州,对唐王朝而言是件好买卖,省去了远征的损耗,以及敌我兵民的死伤。

  扬州告破,两州来降,宣告自汉末以来,混乱一二十年之久的神州大地再次得到大一统。

  故在神武六年冬,即便未有诸州郡的详细户籍数据,尚书台依旧根据多方资料整理出唐朝十六州的户籍图册。

  先时破巴蜀,并算益州户籍,时唐朝有户一百八十六万,人口不足千万,后续释奴出男女三十一万口。

  东南收复后,其中荆南五郡户籍在十八万户;扬州户籍在三十二万户,合计有五十万户。

  公孙氏献营州图书,有户四万余数,男女三十余万口;士氏献交州图书,有户八万三千一百,男女共四十余万口。

  总计天下户数,唐一统天下,时有在册民籍约二百五十四万户,男女共计有一千六百六十八万余口。与东汉开国一千多万相比,其人口数据相差不大。而若与东汉巅峰五、六千多万人口,少了约三、四倍。

  故十不存一形容张唐开国略微夸张,但十存二、三乃正常之数。而即便如此,唐朝开国也谈不上好,除了少数郡县富庶外,绝大多数郡县,可用‘内外萧条,靡有孑遗,百姓虚耗,鄣塞破坏,亭队绝灭’以来形容。

  紫宸殿内,唐朝君臣已过了一统天下的兴奋劲,如今回到现实,思考如何治理满目疮痍的国家。

  “陛下,今天下初安,百姓雕敝,海内疮痍。陛下或需轻徭薄赋,与民同休。盐、铁之税旧占国家半壁,乃陛下夺天下之依仗。然兵戈息战,马归南山,度支减半!”

  杜畿沉吟少许,说道:“以仆之见,不知能否免盐铁之税,以便休养生息。”

  “杜令君之言,臣不敢苟同!”

  庾嶷拱手说道:“光武中兴,免征山海,虽令士民悦服,豪商却因此而富。羌乱发于陇右,前后历经数次,耗资远超百亿,国库为之空虚。汉末加征田税,令民众为之疲弊,终生蛾贼之乱。”

  “故汉末之际,国穷而豪富,我朝不可不鉴。若废盐铁虽能轻百姓之疲,但于国而言却是不利。”

  杜畿说道:“民生疾苦,百姓不愿生养。无民则无国,剥削太甚,于国不利啊!”

  “陛下~”

  说着,杜畿看向张虞,希望张虞能明白减免赋税的重要性。

  出于轻徭薄赋为目的,杜畿希望朝廷能取消盐税。如西汉初期,粮盐比甚至能达到1:1,而西汉执行盐税之后,二者能拉开三倍乃至十倍的价格差距。因此,如能取消盐税,百姓负担可以减轻许多。

  而庾嶷作为计相,他不可能坐视盐税取消,毕竟盐税如若取消,计司话语权会遭到不小打击。且盐税对于国库支出而言,可以说是占据半壁营收。

  张虞神情微沉,说道:“二卿所言各有道理,轻徭薄赋利于百姓生养,免盐铁之税不利国家。而依朕之见,盐铁依旧征收,而赋税却能轮州减免。”

  “如扬州初经战乱,交、营二州初归国朝,明岁免收三州赋税。荆州诸郡或有波及,明岁能减半收赋。后年如期征收,则可免荆、益、徐三州赋税,另选三州减半征税。”

  “国有十五州,每岁选三州免赋税,选三州减半征税。依此之策,五年之中,诸州可免赋税一次,诸州减赋税半倍一次。故若依以此而算,户纳税一石,旧时五岁纳五石,今时仅需缴三石五斗,可为民众减免赋税三成。”

  因是马上皇帝,张虞对兵民的日常用度可谓是了然于胸。

  “盐依粮五倍计统,一石五斗粮约盐三斗,而兵月食盐三升,二人一月六升盐。一石五斗,约合盐一百五十升。一户之家合有四口,足食一年有余。或虽不及免征盐铁税,却能为百姓减轻些许负担。”

  见杜畿仍有话说,张虞语重心长,说道:“欲令盐价下降,与其取消官营,不如令海盐大产。天下皆依池盐,盐价岂能不高?何况朝廷不营盐铁,岂不让利于豪强?”

  “昔汉章帝欲重收盐赋,因诸卿重重阻挠,不得不搁置旧议。故今下不取盐利,今后欲重开盐税难矣!”

  或许是因生活在汉末,张虞对彼时朝廷国库的拮据有非常深的记忆,因此张虞宁可暂时性减轻赋税,也不愿取消盐铁官营,影响到国家长远性度支。

  钟繇赞同说道:“盐铁为国之支柱,不宜轻易取消。陛下所言轮番减免赋税之政,仆以为可行。彼时州郡百姓闻之,必盛赞陛下仁德。”

  “轮番减免赋税之政,或虽不及取消盐铁官营所让之利,但却不失为可行之策。”

  其实杜畿不是不知道盐铁官营所带来的丰厚财政,而是杜畿政治观念偏黄老之学,他偏向于恢复西汉初期的治国方略。而见张虞、钟繇二人拒绝自己意见,杜畿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同意。

  庾嶷说道:“天下既无远敌,若欲减轻赋税,不如从兵事下手。从军者盖有数十万之众,今不如下诏,减免兵吏赋税、徭役,令兵吏之家恢复生产,或罢征徭役以安人心!”

  “计相之策可行!”

  钟繇说道:“陛下起兵者依仗并州,而今陛下与诸卿建功封赏,并州百姓不得利益,岂不有失陛下英明。如并州卒从军者,免徭役六载。兵罢欲归家者,依从军时间长短而定。而若有兵吏徙至边陲,皆免徭役十二载。”

  张虞微微颔首,说道:“诸兵吏随朕出征入死多年,理应免调徭役,享太平之安乐。”

  说着,张虞看向荀攸、张辽,说道:“天下既已太平,诸将又得爵位,兵马应当裁撤,除南北外州留兵外,余者尽数归乡享乐。而禁军除护国、神府二军旧部,余者从州郡兵挑选精锐,不宜挑选诸将原部曲或兵马。”

  “诺!”

  在禁军体系上,张虞不信任除自己嫡系兵马外的任何兵马,州郡兵因从外地调至长安,不会受原有军事领导的影响。

  至于为何?

  无非是借鉴李唐失败的禁军制度,与学习汉朝的禁军体系。

  李唐禁军制度如汉朝有南北禁军,但李唐的北衙禁军以元从兵马为根本,后世兵源从元从子弟中挑选。因此容易滋生裙带关系,与存在浓厚的人情事故。而历代李唐政变,往往是从北衙禁军发起。

  汉朝禁军体系更复杂,不似李唐禁军听从将领调度,而是只为皇权负责。而欲调度禁军,需要一系列复杂手续,东汉时甚至需要尚书令的同意。

  而尚书台在宫内,且不得带兵甲入内,这让汉代禁军调度非常麻烦。以至于政变时,禁军经常性看戏,直到皇帝下场。

  故张虞学习汉代禁军体系,护国、神府二军为基础,建立起南北军。二军虽然为元从,但会淘汰回乡,由地方精锐填补空缺。

  皇帝及玉玺不在,欲调度禁军,需要枢密使荀攸同意,经尚书令、计司二部门盖章。若无三台部签发的手令,禁军不得擅离驻地。

  汉代禁军体系复杂,故皇帝政变反杀大臣最简单。而东汉之所以脑死亡,与汉灵帝擅自变更禁军体系有关。设立西园八校尉,听命于人,而非听命于皇权。

  ps:今天有点累,暂时一更,欠一更后天补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暮汉昭唐,暮汉昭唐最新章节,暮汉昭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