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的离世,朝廷诸卿并不诧异,从前年开始,王宏便因病辞去官职,长期在家闭门养病。张虞上次看望,王宏便已难以下榻,需要侍女在身边服侍,故今病逝不足为奇,左右之人都做好准备。
关于王宏的治丧,他虽是张虞的岳父与师父,但不能临驾于皇帝之上,故不辍朝、不守制,皇帝遣高官吊丧、祭奠,便已示皇恩浩荡。
张虞考虑到王宏对于他的帮助,遂破例休朝一天,让士燮持祭文,以‘太牢’礼祭之。令文武百官至王府祭奠,并特许卤簿仪仗出殡,由王晨引灵柩至墓地。下葬前,张虞特例追谥王宏为‘文肃’,以国公礼下葬。
张虞虽不用服丧,但皇后、太子二不能不服,依照以日易月规矩,服丧三日。而为了彰显对王宏的重视,还让长安禁宴乐一日。
一套流程下来,张虞虽仅在开头露面,但京畿官吏无不感受到王宏在朝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而在王宏病逝后,王晨、王凌二兄弟依礼制需守孝三年。王晨依制上疏丁忧守孝三年,张虞本不同意,但架不住王晨连续上疏,张虞最终批准了王晨的请求,归乡为父亲王宏守孝三年。
王凌虽远在贵州,但奏疏依然送至,与兄弟王晨相同,希望能为王宏丁忧守孝三年。而张虞收到奏疏,回了封信于王凌。
在信中,张虞痛批王凌因孝而忘忠,南中初改为州,诸事需由王凌料理。今中途而废,岂不弃大事而不顾。仅批准王凌在职守孝三年,不准归乡丁忧。因从小追随张虞征战,王凌得到书信后,颇畏张虞训戒,遂依张虞之意,在任上守孝。
王晨为大理卿,今归乡丁忧,张虞便让司马芝继任王晨的职务。王晨花了几天交接事宜,便欲携家眷归乡。
临行前,王霁特招王晨进宫。
王晨头戴麻巾,说道:“不知皇后招在下入宫,有何吩咐?”
王霁眼神复杂,问道:“陛下既已挽留兄长,兄长何必非要归乡丁忧?”
得知张虞将王晨女儿许于张漳为妻,王霁虽说有些许不满,但因不见张虞换太子的明显动作,故也没有过多表示。
王晨叹气说道:“父亲养育之恩,我难以报之。今父亲病逝,我为人子不可不归乡丁忧!”
王霁难以理解,问道:“小弟在贵州本欲丁忧,但因陛下下诏阻止,最终留任丁忧。兄长何不效小弟之所为?”
王晨摇头说道:“贵州偏远,为夷瘴之地,小弟身负重任,不宜轻易离任。而我不过区区大理卿,继任者众。况且小弟已不能丁忧,而我若贪恋职务,岂不无人为父亲守孝?”
见王晨自弃政治前途,王霁沉着声音,说道:“你可知正旦大宴之时,丞相钟繇向陛下请求明岁致仕,而陛下虽说不准,但观钟繇年岁迟早致仕。而你归乡丁忧,必与丞相之位无缘。甚至三年期满,能否官复原职亦是未知之事!”
王晨远比王霁看得开,说道:“我王氏门第显赫,已达人臣之盛,何必太过执迷于官爵。”
“兄长好自为之!”王霁无奈说道:“丁忧时,顺道为我敬以孝心。”
“必然之事!”王晨笑道。
说着,王晨看向寡言的张洛,迟疑说道:“太子性柔,皇后不妨让太子多多历练。陛下马上得天下,好果敢之子!”
“谢舅舅教导!”
“不敢!”
王霁品了口茶,淡淡说道:“大唐开国以武略,但欲齐治天下,非以柔不能得人心。”
“恩威并施,为上之道!”
王晨浅浅说了句,便向王霁辞别。
且不说王晨离宫之后,携妻儿归乡丁忧。而今张虞在殿中,与贾诩闲聊军政。
“自下诏索民、度田以来,诸州郡各析民户、田亩,诩为陛下贺,今离盛世不远矣!”贾诩笑呵呵道。
张虞摆了摆手,说道:“州郡凋敝,人口单薄,官吏勤勉,故度田有效。若至十年之后,乃至二十年后,甚至在朕弃世之后,朝廷度田仍然有效,方敢说盛世矣!”
张虞不指望在他治政期间,迎来所谓的盛世。毕竟要想迎来盛世,依照经验来说,至少要到二代乃至三代皇帝。三代皇帝之后,因体制的僵硬,官场风气的恶化,朝廷便会渐渐走下坡路。
当然了,若遇见有手段的帝王,还能蹭个盛世之名,但等过了百年,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能有中兴皇帝便已不易。
故对张虞而言,他在位时期的目标,乃是尽力为他的王朝拉高下限,并选好继承人,避免过早出现无能皇帝,导致朝政败坏。
贾诩捋须而吟,说道:“昔高祖开创,文帝仁治;光武中兴,明帝恢宏。陛下开创基业,以太子之能,必能大治天下,不坠陛下之遗风。”
张虞眉头微蹙,说道:“太子性情偏柔,若让太子治天下,恐得儒生称赞,而不能弘扬大唐。如文帝虽说仁治,但行事果断,胸有沟壑,岂能以仁盖称之?”
“亦或明帝,其治国严厉,不徇私法,不纵权贵,岂是太子所能比?”
在长安这么久,张虞越看太子张洛越不顺眼,或许因王霁强势之故,太子性子太柔。而太子不是不知自己问题,但太子每次想有所表现,但总觉得缺了味道。尤其有张漳作为对比,张虞心理愈发偏向张漳,甚至暗地里谋划更换太子。
但每次想到王霁随自己起于微弱,乃是糟糠之妻,张虞不太愿意与王霁针锋相对。况且不管怎么说,张洛也是他的儿子,张虞有时狠不下心来。
说着,张虞长吐浊气,说道:“三子果敢聪慧,能继大任。但若更立太子,皇后岂会答应,必惹朝廷动荡!”
贾诩沉默良久,说道:“太子柔善非坏事,但陛下若欲更立,宜早不宜迟。其中计较如何,当请陛下早断!”
“嗯!”
张虞点了点头,明白贾诩所说之意,无非是王宏病逝了,王氏在政治上缺少了大靠山,今换太子的话,将会容易许多。
为此,张虞暗暗苦笑,自己当初最看不起便是优柔寡断之辈,而今他在换太子上亦是犯难。
“储君之事,稍后再议!”
张虞看向贾诩,问道:“卿此番入宫,不知有何事务上报?”
贾诩作揖而拜道:“陛下既取天下,而诩年岁渐大,身体不适,难以专理枢密院事,故恳请陛下准诩辞官归府休养。”
闻言,张虞眉头微蹙,说道:“天下虽安,但未大治。卿胸有韬略,朕仍需先生辅佐啊!”
贾诩说道:“仆旧从贼寇,陛下用诩而不疑,故臣由是感激,遂为陛下驱使。然今中国息兵,而诩身体老迈,特请归府休养。而若陛下用臣,诏书一封,臣便候耳听命。”
见贾诩欲半隐退,张虞说道:“卿既欲归府休养,朕岂能不准。今免卿枢密使职,授卿兼领侍中,赐自行出入之权。”
“谢陛下恩典!”贾诩拜谢道。
贾诩深知伴君如伴虎之理,张虞现在能信任他,不代表永远信任他。况且天下已无兵事,他最大的作用已无,与其贪恋职权,不如归府享乐,并与张虞保持一定距离。
关于王宏的治丧,他虽是张虞的岳父与师父,但不能临驾于皇帝之上,故不辍朝、不守制,皇帝遣高官吊丧、祭奠,便已示皇恩浩荡。
张虞考虑到王宏对于他的帮助,遂破例休朝一天,让士燮持祭文,以‘太牢’礼祭之。令文武百官至王府祭奠,并特许卤簿仪仗出殡,由王晨引灵柩至墓地。下葬前,张虞特例追谥王宏为‘文肃’,以国公礼下葬。
张虞虽不用服丧,但皇后、太子二不能不服,依照以日易月规矩,服丧三日。而为了彰显对王宏的重视,还让长安禁宴乐一日。
一套流程下来,张虞虽仅在开头露面,但京畿官吏无不感受到王宏在朝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而在王宏病逝后,王晨、王凌二兄弟依礼制需守孝三年。王晨依制上疏丁忧守孝三年,张虞本不同意,但架不住王晨连续上疏,张虞最终批准了王晨的请求,归乡为父亲王宏守孝三年。
王凌虽远在贵州,但奏疏依然送至,与兄弟王晨相同,希望能为王宏丁忧守孝三年。而张虞收到奏疏,回了封信于王凌。
在信中,张虞痛批王凌因孝而忘忠,南中初改为州,诸事需由王凌料理。今中途而废,岂不弃大事而不顾。仅批准王凌在职守孝三年,不准归乡丁忧。因从小追随张虞征战,王凌得到书信后,颇畏张虞训戒,遂依张虞之意,在任上守孝。
王晨为大理卿,今归乡丁忧,张虞便让司马芝继任王晨的职务。王晨花了几天交接事宜,便欲携家眷归乡。
临行前,王霁特招王晨进宫。
王晨头戴麻巾,说道:“不知皇后招在下入宫,有何吩咐?”
王霁眼神复杂,问道:“陛下既已挽留兄长,兄长何必非要归乡丁忧?”
得知张虞将王晨女儿许于张漳为妻,王霁虽说有些许不满,但因不见张虞换太子的明显动作,故也没有过多表示。
王晨叹气说道:“父亲养育之恩,我难以报之。今父亲病逝,我为人子不可不归乡丁忧!”
王霁难以理解,问道:“小弟在贵州本欲丁忧,但因陛下下诏阻止,最终留任丁忧。兄长何不效小弟之所为?”
王晨摇头说道:“贵州偏远,为夷瘴之地,小弟身负重任,不宜轻易离任。而我不过区区大理卿,继任者众。况且小弟已不能丁忧,而我若贪恋职务,岂不无人为父亲守孝?”
见王晨自弃政治前途,王霁沉着声音,说道:“你可知正旦大宴之时,丞相钟繇向陛下请求明岁致仕,而陛下虽说不准,但观钟繇年岁迟早致仕。而你归乡丁忧,必与丞相之位无缘。甚至三年期满,能否官复原职亦是未知之事!”
王晨远比王霁看得开,说道:“我王氏门第显赫,已达人臣之盛,何必太过执迷于官爵。”
“兄长好自为之!”王霁无奈说道:“丁忧时,顺道为我敬以孝心。”
“必然之事!”王晨笑道。
说着,王晨看向寡言的张洛,迟疑说道:“太子性柔,皇后不妨让太子多多历练。陛下马上得天下,好果敢之子!”
“谢舅舅教导!”
“不敢!”
王霁品了口茶,淡淡说道:“大唐开国以武略,但欲齐治天下,非以柔不能得人心。”
“恩威并施,为上之道!”
王晨浅浅说了句,便向王霁辞别。
且不说王晨离宫之后,携妻儿归乡丁忧。而今张虞在殿中,与贾诩闲聊军政。
“自下诏索民、度田以来,诸州郡各析民户、田亩,诩为陛下贺,今离盛世不远矣!”贾诩笑呵呵道。
张虞摆了摆手,说道:“州郡凋敝,人口单薄,官吏勤勉,故度田有效。若至十年之后,乃至二十年后,甚至在朕弃世之后,朝廷度田仍然有效,方敢说盛世矣!”
张虞不指望在他治政期间,迎来所谓的盛世。毕竟要想迎来盛世,依照经验来说,至少要到二代乃至三代皇帝。三代皇帝之后,因体制的僵硬,官场风气的恶化,朝廷便会渐渐走下坡路。
当然了,若遇见有手段的帝王,还能蹭个盛世之名,但等过了百年,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能有中兴皇帝便已不易。
故对张虞而言,他在位时期的目标,乃是尽力为他的王朝拉高下限,并选好继承人,避免过早出现无能皇帝,导致朝政败坏。
贾诩捋须而吟,说道:“昔高祖开创,文帝仁治;光武中兴,明帝恢宏。陛下开创基业,以太子之能,必能大治天下,不坠陛下之遗风。”
张虞眉头微蹙,说道:“太子性情偏柔,若让太子治天下,恐得儒生称赞,而不能弘扬大唐。如文帝虽说仁治,但行事果断,胸有沟壑,岂能以仁盖称之?”
“亦或明帝,其治国严厉,不徇私法,不纵权贵,岂是太子所能比?”
在长安这么久,张虞越看太子张洛越不顺眼,或许因王霁强势之故,太子性子太柔。而太子不是不知自己问题,但太子每次想有所表现,但总觉得缺了味道。尤其有张漳作为对比,张虞心理愈发偏向张漳,甚至暗地里谋划更换太子。
但每次想到王霁随自己起于微弱,乃是糟糠之妻,张虞不太愿意与王霁针锋相对。况且不管怎么说,张洛也是他的儿子,张虞有时狠不下心来。
说着,张虞长吐浊气,说道:“三子果敢聪慧,能继大任。但若更立太子,皇后岂会答应,必惹朝廷动荡!”
贾诩沉默良久,说道:“太子柔善非坏事,但陛下若欲更立,宜早不宜迟。其中计较如何,当请陛下早断!”
“嗯!”
张虞点了点头,明白贾诩所说之意,无非是王宏病逝了,王氏在政治上缺少了大靠山,今换太子的话,将会容易许多。
为此,张虞暗暗苦笑,自己当初最看不起便是优柔寡断之辈,而今他在换太子上亦是犯难。
“储君之事,稍后再议!”
张虞看向贾诩,问道:“卿此番入宫,不知有何事务上报?”
贾诩作揖而拜道:“陛下既取天下,而诩年岁渐大,身体不适,难以专理枢密院事,故恳请陛下准诩辞官归府休养。”
闻言,张虞眉头微蹙,说道:“天下虽安,但未大治。卿胸有韬略,朕仍需先生辅佐啊!”
贾诩说道:“仆旧从贼寇,陛下用诩而不疑,故臣由是感激,遂为陛下驱使。然今中国息兵,而诩身体老迈,特请归府休养。而若陛下用臣,诏书一封,臣便候耳听命。”
见贾诩欲半隐退,张虞说道:“卿既欲归府休养,朕岂能不准。今免卿枢密使职,授卿兼领侍中,赐自行出入之权。”
“谢陛下恩典!”贾诩拜谢道。
贾诩深知伴君如伴虎之理,张虞现在能信任他,不代表永远信任他。况且天下已无兵事,他最大的作用已无,与其贪恋职权,不如归府享乐,并与张虞保持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