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三百八十三章直辖府

小说:暮汉昭唐 作者:周府 更新时间:2025-08-29 21:49:08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夏五月,张虞下诏,荆、扬二州析置鄂州,南中改贵州。

  扬州刺史由河内太守董遇升迁,鄂州刺史由汉中太守苏则迁任,贵州刺史由王凌出任。原扬州州牧郦嵩、旧南中都督张丰各领兵马归京,向张虞述职。

  而郦嵩刚归京述职不久,张虞又收到扬州紧急送至的军报。

  “伯松领兵归京,而东南贼人却又复起!”

  张虞将昨日送到的军报交于郦嵩,说道:“虽说被丹阳郡兵讨平,却可见盗贼并未尽除。”

  郦嵩接过军报,说道:“陛下,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鄱阳三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谷深山远,皆仗兵野逸,逃窜林莽,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兵吏难讨。臣在东南时,稍徙外县平民,深远之地莫能尽擒。”

  丹阳郡内山谷重重,后世的皖南山地便位于郡内,故丹阳自汉代以来,山越或汉民为躲避赋税,便隐匿其中,因地理崎岖,抗击贼人之故,民风彪悍,好武善斗。在讨灭山越与索民、度田上,郦嵩虽有成效,但并未尽功。

  张虞品茶微思,若他没记错,东吴征讨山越前后持续一、二十年,直至诸葛恪花费数年,方才彻底将丹阳郡内的蛮夷讨平。

  “伯松久镇扬州,可有方略教朕?”张虞问道。

  郦嵩沉吟少许,说道:“扬州虽说偏远,但土地广袤,水土肥沃,既能种稻,又能种麦,有盐、鱼之利,人口滋生繁衍,未来必为富庶之地,不弱中原。”

  “当下扬州之弊在于山民,其不服教化,偶会下山劫掠,兵吏不能尽除。不仅于此,兵长、豪帅叛乱者,虽多被臣外迁,但仍有余孽隐匿。今山民叛乱,与余孽蛊惑不无关系。”

  “故依臣之见,陛下欲大治扬州,疏通淮南水道,联通中原为其一;拣选良将兵马,穷征山民为其二。山民尽除外迁,既能充实人口,又能令东南大安。”

  “可有良将举荐?”

  “会稽人贺齐、全琮,吴郡人陆逊、朱然,此四将深谙兵略,陛下不妨用之。”郦嵩举荐道:“昔曹操初降灭时,会稽、丹阳、唐安三郡山越齐叛,臣领兵征讨,贺齐自荐为先锋,全琮联络渠帅,陆逊出谋画策,朱然指点地理,故得四人出力,臣得以尽破叛夷!”

  张虞心有所得,说道:“四将初附,暂不可授委重兵。今由文聘为扬州都督,令其统扬州兵马围征丹阳、会稽山民,由伯松所举四将辅佐,迁至贵州实边。”

  “陛下英明!”

  张虞为郦嵩倒盏茶,笑道:“下月,朝廷整顿边防,西起河西,东至营州,东西上万里。劳卿西巡雍州,观险要,修关隘,以为后世之业。”

  “陛下吩咐便可!”

  鲜卑自檀石槐去世以来,因其子威望不足,鲜卑诸部遂陷入混乱之中。历史上,轲比能在三国中后期一统鲜卑,成为新的草原霸主。然因张虞介入之故,轲比能成为柯比,受张虞所驱使,故莫说鲜卑统一,连鲜卑一统的苗头都没有。

  自并州至幽州数千里的疆域上,鲜卑诸部中步度根势力最强大,但因与兄弟扶罗韩有间隙,始终不能一统并州地界的鲜卑。

  当然了,与步度根胸无大志有关,他满足于现状,热衷与张虞贸易。甚至在张虞称帝之初,与兄长扶罗韩向张虞朝贡。

  而在幽州地界中,鲜卑势力错综复杂,大体以素利、弥加、阙机三部为首,旧时臣服于乌桓。而自乌桓被唐军大破,蹋顿被张辽所斩以来,三部转而臣服张虞,曾出千骑助张辽灭公孙瓒。张虞称帝之时,三部大人遣使上贡。

  故张虞开国时的外部环境,得益于两汉打击匈奴,抗击鲜卑之故,乃是历代形势最好的王朝。高句丽、羌胡对唐朝而言,只要治理得当,不过小疾而已!

  话虽如此,但考虑到长远大业,张虞必须在开国,趁得北疆无强敌之际,抢先占据险要,修好关隘边防,以便后代帝王有迹可循。毕竟依照王朝规律,优秀君王总是少之又少,越前头的君王因时代红利之故,越能具有好名声。

  张辽、满宠、徐晃、郦嵩开国四国公各自负责一地区,雍州由郦嵩负责,张辽巡视幽州,满宠督办朔上边防,徐晃远赴凉州。

  在张虞与郦嵩闲聊时,在侍从领路下,杜畿趋步至阁台。

  “臣拜见陛下!”

  “伯侯何事?”

  张虞招呼杜畿落座,说道。

  “陛下,荆州刺史诸葛亮有疏呈至!”杜畿刚刚坐下,便将奏疏递上。

  张虞笑了笑,说道:“何事竟要伯侯亲呈奏疏?”

  说着,张虞浏览奏疏,却见诸葛亮在奏疏中汇报了荆州度田、索民的成效。相比扬州爆发的豪强、兵长叛乱,荆州在诸葛亮的政治手段下,除了荆南长沙郡爆发骚乱外,余者诸郡安然无事,唯有几名县令被度田不实而被问罪。

  荆州在诸葛亮的度田下,较之前户籍多出十三、四万人口。算上从山中迁出,而被编户齐民的二万家山夷,荆州此番多出近三十万人口。度田的话,大概清算出二十余万顷。

  疏中文章上千字,不单有索民、度田之事,另外关键之事便是希望在南郡设立漕运使,并验算运输成本,提议将上游巴蜀赋税运抵江陵,由江陵运达南阳,与荆州赋税一并运输,走武关道至长安。

  而因江陵水利通达,为了维护扬、汉二水漕运,诸葛亮提议安排三千漕兵,保护财赋重地,负责每年的赋税转运。

  张虞合上奏疏,问道:“伯侯以为孔明见解何如?”

  杜畿沉吟良久,说道:“南郡西引巴蜀,南达交岭,北通汉夏,东输江淮,乃大江上下之重镇。孔明欲以南郡为南土中枢之地,畿以为可行。然若以南郡为枢,时聚南土租赋,若有不轨之人,岂不有危?”

  “卿所言不无道理!”

  张虞微思少许,说道:“不如令南郡直属于朝廷,以便朝廷远治。”

  “直属于朝廷?”

  杜畿诧异说道:“那南郡岂不与京兆、河东、河内相同,皆为京畿之地。但南郡离京畿千里之外,岂能与京畿之地相当?”

  张虞说道:“南郡虽为直辖,但却不与京畿相当,而是与州刺史位同。故不妨将南郡改为江陵府,府中长吏称府尹,与荆州刺史位同。”

  南郡既然非常重要,那便不如效仿唐宋及后世的直辖市制度,将南郡单独列出来。一来便于增加郡守升迁后的位置,二来便于朝廷更有效控制当地。

  “若依陛下所言,岂不天下诸州中,凡赋税重地、漕运枢纽皆能提郡为府?”杜畿若有所思,说道。

  “大体如此!”

  张虞说道:“太原山河表里,为代朔重镇,且为龙兴之地,旧时之都城,故可将太原郡改太原府。而河北之中,殷州魏郡为河北赋税重地,控河北大渠,可改为唐兴府。而中原之中,陈留郡为运输重镇,两汉殷实之地,可改为陈留府。”

  太原不用多说,张虞之前有计划将太原设为北都,今若改郡为府,恰好将太原改为太原府,直属于朝廷。而魏郡因土地肥沃,乱世中多为河北政权首府,今下人口依旧殷实,故可拔改为府。

  至于陈留郡,自身土地肥沃不说,其因地理之故,乃是中原、东南漕运的运抵点,承担向长安转运赋税的重任。且太平年间,因漕运中枢之故,商贾云集,必是赋税重地,故今提前改府,无非是保障赋税转运通畅。

  “如将以上四郡拔为直府,诸州州治与所辖郡县恐有变动。如兖州需向豫州借郡,殷州需向幽州借郡。”杜畿说道。

  “先让尚书台商讨,看是否可行!”

  “诺!”

  在君臣畅聊之时,侍从急匆匆而至。

  “陛下,王公刚刚病逝于府中!”

  “王公病逝了?”

  闻言,张虞微叹了口气,谓郦嵩说道:“王公为你我教授,今他病逝,不可不服丧事。”

  郦嵩悲叹说道:“归京之时,臣登门看望王公,时尚能言语,不料短短数日竟魂归九幽,呜呼哀哉!”

  “伯松先往致哀,朕稍后便至!”

  “诺!”

  待郦嵩趋步告退,张虞吩咐杜畿,说道:“王公为朕翁父,朝廷依制治丧便可,莫要奢靡,莫要寒酸!”

  “遵命!”杜畿应道。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暮汉昭唐,暮汉昭唐最新章节,暮汉昭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