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东华见方言一脸震惊,笑着摆了摆手:
“我给你的书里面有记载的,不过不是古籍,是近代的一本中医杂志,估计你八成是没看。”
方言一怔,师父送的书里确实有好些中医杂志。
好多还是外地的,方言以为那都是他出门找人切磋的时候无聊买的,所以压根就没去翻,当时师父送过来的时候,方言就没打算翻。
古籍都还没看完呢,哪里有空去看杂志。
方言点点头说道:
“我确实是没去看杂志。您给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陆东华说道:
“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这事儿最开始是在1889年的浙江象山,当地有一头牛被疯狗咬伤,然后这头牛发病死后,牛主人剖开后发现牛肚子里有很多紫色的肉冻状的东西,去搅动后还会越来越凝固,检查后判断这些紫色的东西应该都是内脏处的瘀血和某种东西结合后的产物。”
“当时的人也不是第一次杀牛,但绝对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于是这件事儿就传开了。”
“然后事情传到了当地一个中医的耳朵里,当时这个中医就想到了仲景的方子里面有一个叫做《下瘀血汤》的经方,他就想那么牛肚子里的这个东西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方子来治疗呢?”
“然后他就去试了,结果发现还真是有用,不管是被疯狗咬伤的动物,或者是人,只要使用了这个下瘀血汤,都能够治好。
方言有些惊讶,下瘀血汤出自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
其原文为:“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下瘀血汤方:大黄二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去足,熬)。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这个是用来治疗产妇腹痛的,居然被用来治疗狂犬病?
“杂志记录的这件事儿?”方言问道。
陆东华摆摆手说道:
“别急,我还没说完呢!”
方言点点头,示意老爷子继续。
陆东华继续说道:
“然后这件事就被无锡的一个叫做周小农的人,刊登到了《山西医学杂志》上,这个周小农说起来还和天津名医张锡纯是好友,张锡纯当时写的书里面也记载了杀牛的这个故事,就是那本1909年写成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
“然后时间到了1924年的时候,浙江宁海的一位名医严仓山,他在试验了这个方子治疗狂犬病后,把这个药方的名字改成了《癫狗咬毒汤》,记载到了他写的汤头歌诀正续集里面,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过。”
“然后时间到了1970年,GD省河源县卫生局在一本发行的中医杂志上,介绍了浙江宁波象山的“癫狗病验方”,也就是仲景的下瘀血汤,就是引用了这个故事和这严仓山的医案,并改名叫做狂犬灵,当时已经记录了多例的治愈病例,并且还有跟踪报道,时间最久的一个是十年时间,然后一个叫沈占尧的当地医生,后续用这个方子在十年时间治疗了一百多个病人,其中有记载的病人就有四十五个。”
方言听到这露出惊讶的神色,好家伙这么多人?
不过仔细想,好像也有道理,中医说了痰为痫,血为狂,热为燥,张仲景也说过:“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下血乃愈”。
难道是这个意思?
这个时候陆东华继续说道:
“当时也有人怀疑这些人并不是真的狂犬病,于是就有人去调查走访过原来的那些人,并且还找到了一些之前在其他地方就诊的记录,确认了确实是狂犬病。”
“所以,下瘀血汤确实是可以治疗狂犬病的。”
方言点了点头。
“不过……”陆东华又顿了顿,补了一句。
方言无语了,老爷子也学会说话大喘气了。
陆东华继续说道:
“不过这个病,必须是发作的时候才能用药,如果不是发病的时候用,就只会拉肚子,而且用了药过后,小便会有鲜血。”
方言问道:
“那他这个情况算不算是发病的状态?”
“算,而且是还能用药的阶段。”陆东华点点头说道,他对着方言和张福兄弟俩解释:“你看他现在,虽然怕风怕水、低烧发麻,但意识清楚,能正常回答问题,还能自己坐得住,这说明瘀毒虽然深,但还没完全攻进心脉,没到抽搐、昏迷、狂躁乱咬的地步。刚才咱们看他舌苔,舌尖有瘀点,小腿疤痕处发凉发麻,这都是‘瘀血内阻’的明证,正好对上下瘀血汤‘破瘀解毒’的路子。”
“要是再晚些,比如他开始出现抽搐、说胡话,或者连水的名字都听不得,那时候气血已经乱了,正气也耗竭了,再用下瘀血汤,不仅排不出瘀毒,反而会因为药性猛,把仅存的正气也耗没了。”
陆东华语气顿了顿,又看向张福,“你现在能撑着来这儿,还能跟我们说话,就是运气,也是用药的最好时机。”
张福哥哥听得连忙点头,又追问:
“陆大夫,那用药后小便有鲜血,是正常的吗?会不会伤着身子啊?”
“是正常的,那不是真的‘出血’,是瘀毒随着尿液排出来的表现。”陆东华解释得很通俗,“就像家里的水管堵了,里面积了脏东西,疏通的时候会流出浑水一样。你弟弟身体里的瘀毒,得通过二便排出去,小便里的红色,就是瘀毒化开后排出来的‘浊物’,等瘀毒排得差不多了,小便自然就清了。”
方言这会儿还在思考,脑子里还在反复琢磨“瘀血内阻”与狂犬病的关联,张仲景说“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此为瘀热毒邪在里,扰乱神明而致。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瘀热扰心,神无所主,则变证丛生。
张福的舌苔黄燥,脉数都是邪热之象。
下瘀血汤里的大黄药性苦寒,能破除瘀血、清除内热,还能排出体内积滞的废物、促进新的气血生成;桃仁和土鳖虫则能破解瘀血、疏通血脉。
大黄这味药,既能作用于人体“气分”(可理解为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功能层面),也能作用于“血分”(可理解为血液运行、循环的层面)。
但当它和桃仁、土鳖虫搭配使用时,就会更专注地作用于血分,把瘀血和内热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斑蝥则能起到三种作用:一是利用它本身较强的药性,用具有强烈作用的药对抗体内的毒邪“以毒攻毒”;二是它味道辛、有发散的特性,能破除瘀血、消散体内的结块;三是它能专门作用于人体下半身的排泄通道,通利尿道,把体内像污垢、油腻一样的毒邪和废物全通过小便排出去。
用黄酒和蜂蜜送服这副药,其中黄酒味道辛、有发散作用,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在体内运行、发挥药效;蜂蜜味道甘甜,能缓解药物的峻猛毒性,保护“胃气”,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同时还能滋润肠道、帮助排便。
整个方子用的都是活血作用很强的药材,一次性服用能让药效更强劲,通过大便和小便两条通道分别排出瘀毒。
所以服药后,小便变成血色,这是瘀血排出、毒邪消散的表现。
嗯,应该是这样没错了!
方言从头到尾捋了捋,逻辑上来说应该是可行的,而且老头子也没必要骗自己。
现在张福已经是这个样子了,真让他用别的方法来治疗,他依旧还是没把握。
张福已经被两家医院判了“没法治”,回家等着的不是好转,是瘀毒一点点攻进心脉,从现在的怕风怕水,到后来的抽搐、说胡话,最后连人都认不清。
他要是这会儿说“我没把握,你们另找办法”,跟把人往绝路上推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他刚才把“瘀血内阻”“瘀热扰心”的逻辑捋了一遍,又对照了张福的舌苔、脉象和症状,每一条都能和下瘀血汤的组方思路对上。
师父陆东华没必要骗他,那些杂志记载的医案、十年随访的例子,也不是空口白话。
就算真有风险,比如服药后可能拉肚子、小便带红,那也是“排瘀毒的反应”,总比坐等着瘀毒堵死气血强吧?
先开方子,办入院,然后回去把那本杂志找出来,方言看看里面的医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方言定了定神,抬手拿起处方笺,笔尖在纸上顿了两秒,又回头看了眼张福,他正望着诊台角落的温水杯,眼神里仍有怯意,但更多了几分对“可能好转”的期待。
陆东华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希望。
这一眼,让方言彻底压下了最后一丝犹豫,手腕一落,稳稳写下调整后的“下瘀血汤”方:大黄一钱(后下)、桃仁七粒(去皮尖)、地鳖虫七只(去足炒)、麦冬十克、玉竹十克、防风十克,末尾特意标注“黄酒一两、蜂蜜三钱送服,外敷地龙冰片散”。
写完方子,他没直接递出去,而是转头对安东说:“你去带他们办下入院手续,安排个靠窗的单间,窗户别开太大,风别直吹进来。”
张福哥哥愣了愣,连忙摆手:“不用麻烦了方大夫,您能帮我们看病就很好了,我们抓了药回家煎就行,哪好意思再占床位……”
“得住院观察两天。”方言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这药药性猛,第一次喝怕有反应,住院能及时调方子,也能盯着他的二便和精神头。你放心,床位不紧张,费用也按普通病房算,别担心。”
虽然人家说是砸锅卖铁也得救,但是方言总不能让人家真砸锅卖铁。
接着他们就被人带去办住院了,方言拿着药方,打算自己去中药房亲自去弄。
这会儿看到师父,才想起他还在隔壁看诊呢,这会儿丢下人过来给他说狂犬病的事儿,外边的病人怕是已经等着骂娘了。
结果出去后,才发现那些患者已经被分诊的护士请到其他几个诊室去了。
陆东华对着方言说道:
“我跟你一块儿去拿药。”
方言点了点头,接着两人下楼去中药房拿药。
中药房的人也是很久没看到方言亲自来了,有些惊讶的问道:
“方主任,您怎么亲自过来了?有新病人到医院了?”
“嗯,狂犬病。”方言点头。
“啊???”中药房值班的药师几个人一脸懵逼,那玩意儿不是发病必死?怎么方言接诊了?
中药房里瞬间静了两秒,几个药师手里的戥子、药勺都停在半空,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
负责抓药的祝鑫最先反应过来,放下手里的药包凑上前,声音都压得低了些:“方主任,您没开玩笑吧?狂犬病……这病不是说发作了就没治吗?咱们医院还能治这个?”
旁边整理药柜的小药师也探过头,眼里又惊又好奇,他刚到中药房没两年,只在课本里见过“狂犬病”的记载,从来没听说过中医能治。
方言没多解释,把处方笺递过去,指了指上面的药味:“按这个方子抓,大黄单独包,标注‘后下’,斑蝥要去足炒透,别弄错了剂量。”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桃仁去皮尖,地鳖虫得用陈货,别拿新晒的,新货药性太烈。”
陆东华在一旁笑着帮腔:“你们方主任心里有数,这方子是仲景的经方改的,以前治过不少例,放心抓。”
“经方?”祝鑫愣了愣,接过处方笺仔细看,大黄、桃仁、地鳖虫……这不是下瘀血汤吗?他以前给妇科病人抓过这方子,治产后瘀血腹痛的,怎么跟狂犬病扯上关系了?
但看方言和陆老的神色都笃定,他也没再多问,赶紧招呼同事按方抓药:“小吴,你去把陈地鳖虫找出来,我来称大黄,记得单独包!”
小药师应了声,快步走到药柜最里面,翻出一个贴着“陈地鳖虫”标签的陶罐,倒出几只通体黑褐、质地干爽的地鳖虫,又拿放大镜仔细看了看,确认没有杂质才敢称重。祝鑫则拿着戥子,小心翼翼地称大黄,一钱的量不多,他反复称了三遍,才把药粉倒进专用的牛皮纸包里,用红笔醒目地写了“后下”两个字。
方言站在一旁,目光没离开过药柜:“斑蝥呢?拿出来我看看。”
负责管毒性药材的王药师连忙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密封的瓷瓶,倒出三只用白纸包好的斑蝥,递给方言:“方主任,这是上个月刚炮制好的,去足炒透了,您瞧瞧。”
方言捏起一只,放在鼻尖闻了闻,又对着光看了看虫体的颜色——棕褐色的虫体干爽无油,没有焦糊味,才点点头:“行,就用这个,跟其他药分开包,标注‘有毒,遵医嘱服用’。”
陆东华在一旁看着,偶尔提点一句:“蜂蜜用枣花蜜,性温,能更好地护胃气;黄酒要三年陈的,别用新酿的,新酒太冲,怕伤了病人的脾胃。”
药师们这才敢放心动手,一边抓药一边忍不住小声问:“这方子真能治狂犬病啊?我以前听我爷爷说,以前乡下有人被疯狗咬了,都是用艾灸伤口,也没听说过用下瘀血汤的。”
“艾灸是早期预防,阻毒扩散的,发病了就不管用了。”陆东华解释道,“这病关键是瘀毒入里,堵了血脉,下瘀血汤能把瘀毒从二便排出去,跟疏通水管一个道理。以前浙江象山那边,用这方子治好了不少人,还有十年随访的记录呢。”
说话间,药已经抓好了,分装在五个牛皮纸包里,大黄、斑蝥各占一个,其余药味混合装了三个,外面还套了个印着医院标识的布袋。祝鑫把药袋递过来,又特意把写着“用法用量”的纸条塞进去:“方主任,都按您说的弄好了,用法也写清楚了,您再核对下?”
方言接过药袋,翻开来扫了一眼,确认每味药的量都对,才点头:“不用核对了,你们抓药我放心,按照我写的煎药,待会儿送住院部。”
“好!”负责煎药的药师答应下来。
方言刚要走又想起什么,补充道,“一会儿我让人来取外敷的地龙和冰片,地龙要酒炙的,冰片用天然的,别用合成的。”
“好嘞,我这就准备!”祝鑫连忙应下。
接下来方言对着陆东华说道:
“师父,您说的是哪本杂志?趁着这会儿有空,我回去找出来瞧瞧里面的医案。”
陆东华说道:
“深蓝色封面的,1972年的《浙江中医杂志》,合订本,封皮都有点卷那本。”
看样子老头子对这个印象很深刻。
方言当即答应:
“行!我这就回去找,看完正好去病房看看张福的情况,您和我一起还是在这里?”
“一起回去吧!”陆东华回应到。
路上的时候,陆东华还对着方言说道:
“那本合订本里,沈占尧还写了个细节,有个病人跟张福情况差不多,也是怕风怕水、舌尖瘀点,服药头两天拉肚子,家属慌得不行,后来才知道是瘀毒在排,你到时候要是碰到这情况,可得提前跟张福他哥说清楚,省得他们乱了阵脚。”
方言把这话记在心里,点头应道:“我知道了,一会儿去病房就跟他们讲明白,把可能出现的反应都列出来,让他们有个准备。”
回到了家里,方言就直奔家里的书房,杂志都是堆放在一起的,深蓝色的也就那么几本还是很好找的,很快方言就找到了那本深蓝色封面的合订本,封皮边缘卷得厉害,还沾着点旧书特有的味道。
他把书抽出来,拍了拍封面上的薄灰,刚要翻开,陆东华凑过来看了眼:“就是这本,你翻到一百二十六页,那篇医案就在那儿,我当年还在旁边画了横线。”
方言依言翻开,泛黄的纸页上,果然在一百二十六页找到了“狂犬灵治疗狂犬病四十五例报告”,标题旁用铅笔划着一道浅浅的横线,字迹还带着点苍老的力道,显然是陆老当年留下的。他逐字逐句地读,目光停在“患者李某,男,三十八岁,被疯狗咬伤半月后出现怕风怕水、下肢发麻,舌尖瘀点,脉数……予狂犬灵(下瘀血汤加麦冬、玉竹),服药三日后小便淡红,七日后瘀毒排净,随访十年未复发”的段落上,心里瞬间亮堂——这不就是张福现在的症状?连年龄、脉象都差不离。
“您当年还特意划了重点啊?”方言抬头看向陆东华,语气里带着点恍然大悟。
陆东华笑了笑,伸手点了点书页:“那时候我刚接触这方子,觉得这思路难得,就标了出来,想着以后万一碰到类似病例,能有个参考。没想到今天还真用上了。”他顿了顿,又指着“加减思路”那部分,“你看这儿,他说‘气虚者加麦冬、玉竹,风邪重者加防风’,你给张福加的药正好对上,说明你这辨证没差。”
方言心里的底气更足了,然后发现上面居然还有人写了几条“服药后注意事项”:1.可能出现轻微腹泻(每日3-4次属正常,超过5次需调方);2.小便呈淡红色为瘀毒排出,勿慌;3.口干时用温水润口,勿过量饮水;4.外敷地龙冰片散每日两次,避开疤痕破损处。
字迹明显不是师父陆东华的。
这杂志还有其他人看过?
“那个是浙江的一个朋友,也是练武学中医的。”陆东华对着方言说道。
方言明白过来,这应该是师父朋友之类的人。
怪不得他印象深刻呢。
方言接下来又看了好几个医案。
所有的都没脱离那个经方,并且里面还有回访记录。
这下他心里最后一点不确定也彻底消散了,医案里写着“随访五年,患者无怕风怕水复发,可正常劳作”“随访十年,饮食睡眠如常,未见后遗症”,每一条都白纸黑字,比任何解释都有说服力。
不过问题来了,这么厉害的方子,怎么就没传下来呢?
总不可能是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太赚钱了吧?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我给你的书里面有记载的,不过不是古籍,是近代的一本中医杂志,估计你八成是没看。”
方言一怔,师父送的书里确实有好些中医杂志。
好多还是外地的,方言以为那都是他出门找人切磋的时候无聊买的,所以压根就没去翻,当时师父送过来的时候,方言就没打算翻。
古籍都还没看完呢,哪里有空去看杂志。
方言点点头说道:
“我确实是没去看杂志。您给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陆东华说道:
“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这事儿最开始是在1889年的浙江象山,当地有一头牛被疯狗咬伤,然后这头牛发病死后,牛主人剖开后发现牛肚子里有很多紫色的肉冻状的东西,去搅动后还会越来越凝固,检查后判断这些紫色的东西应该都是内脏处的瘀血和某种东西结合后的产物。”
“当时的人也不是第一次杀牛,但绝对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于是这件事儿就传开了。”
“然后事情传到了当地一个中医的耳朵里,当时这个中医就想到了仲景的方子里面有一个叫做《下瘀血汤》的经方,他就想那么牛肚子里的这个东西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方子来治疗呢?”
“然后他就去试了,结果发现还真是有用,不管是被疯狗咬伤的动物,或者是人,只要使用了这个下瘀血汤,都能够治好。
方言有些惊讶,下瘀血汤出自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
其原文为:“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下瘀血汤方:大黄二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去足,熬)。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这个是用来治疗产妇腹痛的,居然被用来治疗狂犬病?
“杂志记录的这件事儿?”方言问道。
陆东华摆摆手说道:
“别急,我还没说完呢!”
方言点点头,示意老爷子继续。
陆东华继续说道:
“然后这件事就被无锡的一个叫做周小农的人,刊登到了《山西医学杂志》上,这个周小农说起来还和天津名医张锡纯是好友,张锡纯当时写的书里面也记载了杀牛的这个故事,就是那本1909年写成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
“然后时间到了1924年的时候,浙江宁海的一位名医严仓山,他在试验了这个方子治疗狂犬病后,把这个药方的名字改成了《癫狗咬毒汤》,记载到了他写的汤头歌诀正续集里面,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过。”
“然后时间到了1970年,GD省河源县卫生局在一本发行的中医杂志上,介绍了浙江宁波象山的“癫狗病验方”,也就是仲景的下瘀血汤,就是引用了这个故事和这严仓山的医案,并改名叫做狂犬灵,当时已经记录了多例的治愈病例,并且还有跟踪报道,时间最久的一个是十年时间,然后一个叫沈占尧的当地医生,后续用这个方子在十年时间治疗了一百多个病人,其中有记载的病人就有四十五个。”
方言听到这露出惊讶的神色,好家伙这么多人?
不过仔细想,好像也有道理,中医说了痰为痫,血为狂,热为燥,张仲景也说过:“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下血乃愈”。
难道是这个意思?
这个时候陆东华继续说道:
“当时也有人怀疑这些人并不是真的狂犬病,于是就有人去调查走访过原来的那些人,并且还找到了一些之前在其他地方就诊的记录,确认了确实是狂犬病。”
“所以,下瘀血汤确实是可以治疗狂犬病的。”
方言点了点头。
“不过……”陆东华又顿了顿,补了一句。
方言无语了,老爷子也学会说话大喘气了。
陆东华继续说道:
“不过这个病,必须是发作的时候才能用药,如果不是发病的时候用,就只会拉肚子,而且用了药过后,小便会有鲜血。”
方言问道:
“那他这个情况算不算是发病的状态?”
“算,而且是还能用药的阶段。”陆东华点点头说道,他对着方言和张福兄弟俩解释:“你看他现在,虽然怕风怕水、低烧发麻,但意识清楚,能正常回答问题,还能自己坐得住,这说明瘀毒虽然深,但还没完全攻进心脉,没到抽搐、昏迷、狂躁乱咬的地步。刚才咱们看他舌苔,舌尖有瘀点,小腿疤痕处发凉发麻,这都是‘瘀血内阻’的明证,正好对上下瘀血汤‘破瘀解毒’的路子。”
“要是再晚些,比如他开始出现抽搐、说胡话,或者连水的名字都听不得,那时候气血已经乱了,正气也耗竭了,再用下瘀血汤,不仅排不出瘀毒,反而会因为药性猛,把仅存的正气也耗没了。”
陆东华语气顿了顿,又看向张福,“你现在能撑着来这儿,还能跟我们说话,就是运气,也是用药的最好时机。”
张福哥哥听得连忙点头,又追问:
“陆大夫,那用药后小便有鲜血,是正常的吗?会不会伤着身子啊?”
“是正常的,那不是真的‘出血’,是瘀毒随着尿液排出来的表现。”陆东华解释得很通俗,“就像家里的水管堵了,里面积了脏东西,疏通的时候会流出浑水一样。你弟弟身体里的瘀毒,得通过二便排出去,小便里的红色,就是瘀毒化开后排出来的‘浊物’,等瘀毒排得差不多了,小便自然就清了。”
方言这会儿还在思考,脑子里还在反复琢磨“瘀血内阻”与狂犬病的关联,张仲景说“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此为瘀热毒邪在里,扰乱神明而致。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瘀热扰心,神无所主,则变证丛生。
张福的舌苔黄燥,脉数都是邪热之象。
下瘀血汤里的大黄药性苦寒,能破除瘀血、清除内热,还能排出体内积滞的废物、促进新的气血生成;桃仁和土鳖虫则能破解瘀血、疏通血脉。
大黄这味药,既能作用于人体“气分”(可理解为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功能层面),也能作用于“血分”(可理解为血液运行、循环的层面)。
但当它和桃仁、土鳖虫搭配使用时,就会更专注地作用于血分,把瘀血和内热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斑蝥则能起到三种作用:一是利用它本身较强的药性,用具有强烈作用的药对抗体内的毒邪“以毒攻毒”;二是它味道辛、有发散的特性,能破除瘀血、消散体内的结块;三是它能专门作用于人体下半身的排泄通道,通利尿道,把体内像污垢、油腻一样的毒邪和废物全通过小便排出去。
用黄酒和蜂蜜送服这副药,其中黄酒味道辛、有发散作用,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在体内运行、发挥药效;蜂蜜味道甘甜,能缓解药物的峻猛毒性,保护“胃气”,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同时还能滋润肠道、帮助排便。
整个方子用的都是活血作用很强的药材,一次性服用能让药效更强劲,通过大便和小便两条通道分别排出瘀毒。
所以服药后,小便变成血色,这是瘀血排出、毒邪消散的表现。
嗯,应该是这样没错了!
方言从头到尾捋了捋,逻辑上来说应该是可行的,而且老头子也没必要骗自己。
现在张福已经是这个样子了,真让他用别的方法来治疗,他依旧还是没把握。
张福已经被两家医院判了“没法治”,回家等着的不是好转,是瘀毒一点点攻进心脉,从现在的怕风怕水,到后来的抽搐、说胡话,最后连人都认不清。
他要是这会儿说“我没把握,你们另找办法”,跟把人往绝路上推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他刚才把“瘀血内阻”“瘀热扰心”的逻辑捋了一遍,又对照了张福的舌苔、脉象和症状,每一条都能和下瘀血汤的组方思路对上。
师父陆东华没必要骗他,那些杂志记载的医案、十年随访的例子,也不是空口白话。
就算真有风险,比如服药后可能拉肚子、小便带红,那也是“排瘀毒的反应”,总比坐等着瘀毒堵死气血强吧?
先开方子,办入院,然后回去把那本杂志找出来,方言看看里面的医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方言定了定神,抬手拿起处方笺,笔尖在纸上顿了两秒,又回头看了眼张福,他正望着诊台角落的温水杯,眼神里仍有怯意,但更多了几分对“可能好转”的期待。
陆东华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希望。
这一眼,让方言彻底压下了最后一丝犹豫,手腕一落,稳稳写下调整后的“下瘀血汤”方:大黄一钱(后下)、桃仁七粒(去皮尖)、地鳖虫七只(去足炒)、麦冬十克、玉竹十克、防风十克,末尾特意标注“黄酒一两、蜂蜜三钱送服,外敷地龙冰片散”。
写完方子,他没直接递出去,而是转头对安东说:“你去带他们办下入院手续,安排个靠窗的单间,窗户别开太大,风别直吹进来。”
张福哥哥愣了愣,连忙摆手:“不用麻烦了方大夫,您能帮我们看病就很好了,我们抓了药回家煎就行,哪好意思再占床位……”
“得住院观察两天。”方言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这药药性猛,第一次喝怕有反应,住院能及时调方子,也能盯着他的二便和精神头。你放心,床位不紧张,费用也按普通病房算,别担心。”
虽然人家说是砸锅卖铁也得救,但是方言总不能让人家真砸锅卖铁。
接着他们就被人带去办住院了,方言拿着药方,打算自己去中药房亲自去弄。
这会儿看到师父,才想起他还在隔壁看诊呢,这会儿丢下人过来给他说狂犬病的事儿,外边的病人怕是已经等着骂娘了。
结果出去后,才发现那些患者已经被分诊的护士请到其他几个诊室去了。
陆东华对着方言说道:
“我跟你一块儿去拿药。”
方言点了点头,接着两人下楼去中药房拿药。
中药房的人也是很久没看到方言亲自来了,有些惊讶的问道:
“方主任,您怎么亲自过来了?有新病人到医院了?”
“嗯,狂犬病。”方言点头。
“啊???”中药房值班的药师几个人一脸懵逼,那玩意儿不是发病必死?怎么方言接诊了?
中药房里瞬间静了两秒,几个药师手里的戥子、药勺都停在半空,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
负责抓药的祝鑫最先反应过来,放下手里的药包凑上前,声音都压得低了些:“方主任,您没开玩笑吧?狂犬病……这病不是说发作了就没治吗?咱们医院还能治这个?”
旁边整理药柜的小药师也探过头,眼里又惊又好奇,他刚到中药房没两年,只在课本里见过“狂犬病”的记载,从来没听说过中医能治。
方言没多解释,把处方笺递过去,指了指上面的药味:“按这个方子抓,大黄单独包,标注‘后下’,斑蝥要去足炒透,别弄错了剂量。”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桃仁去皮尖,地鳖虫得用陈货,别拿新晒的,新货药性太烈。”
陆东华在一旁笑着帮腔:“你们方主任心里有数,这方子是仲景的经方改的,以前治过不少例,放心抓。”
“经方?”祝鑫愣了愣,接过处方笺仔细看,大黄、桃仁、地鳖虫……这不是下瘀血汤吗?他以前给妇科病人抓过这方子,治产后瘀血腹痛的,怎么跟狂犬病扯上关系了?
但看方言和陆老的神色都笃定,他也没再多问,赶紧招呼同事按方抓药:“小吴,你去把陈地鳖虫找出来,我来称大黄,记得单独包!”
小药师应了声,快步走到药柜最里面,翻出一个贴着“陈地鳖虫”标签的陶罐,倒出几只通体黑褐、质地干爽的地鳖虫,又拿放大镜仔细看了看,确认没有杂质才敢称重。祝鑫则拿着戥子,小心翼翼地称大黄,一钱的量不多,他反复称了三遍,才把药粉倒进专用的牛皮纸包里,用红笔醒目地写了“后下”两个字。
方言站在一旁,目光没离开过药柜:“斑蝥呢?拿出来我看看。”
负责管毒性药材的王药师连忙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密封的瓷瓶,倒出三只用白纸包好的斑蝥,递给方言:“方主任,这是上个月刚炮制好的,去足炒透了,您瞧瞧。”
方言捏起一只,放在鼻尖闻了闻,又对着光看了看虫体的颜色——棕褐色的虫体干爽无油,没有焦糊味,才点点头:“行,就用这个,跟其他药分开包,标注‘有毒,遵医嘱服用’。”
陆东华在一旁看着,偶尔提点一句:“蜂蜜用枣花蜜,性温,能更好地护胃气;黄酒要三年陈的,别用新酿的,新酒太冲,怕伤了病人的脾胃。”
药师们这才敢放心动手,一边抓药一边忍不住小声问:“这方子真能治狂犬病啊?我以前听我爷爷说,以前乡下有人被疯狗咬了,都是用艾灸伤口,也没听说过用下瘀血汤的。”
“艾灸是早期预防,阻毒扩散的,发病了就不管用了。”陆东华解释道,“这病关键是瘀毒入里,堵了血脉,下瘀血汤能把瘀毒从二便排出去,跟疏通水管一个道理。以前浙江象山那边,用这方子治好了不少人,还有十年随访的记录呢。”
说话间,药已经抓好了,分装在五个牛皮纸包里,大黄、斑蝥各占一个,其余药味混合装了三个,外面还套了个印着医院标识的布袋。祝鑫把药袋递过来,又特意把写着“用法用量”的纸条塞进去:“方主任,都按您说的弄好了,用法也写清楚了,您再核对下?”
方言接过药袋,翻开来扫了一眼,确认每味药的量都对,才点头:“不用核对了,你们抓药我放心,按照我写的煎药,待会儿送住院部。”
“好!”负责煎药的药师答应下来。
方言刚要走又想起什么,补充道,“一会儿我让人来取外敷的地龙和冰片,地龙要酒炙的,冰片用天然的,别用合成的。”
“好嘞,我这就准备!”祝鑫连忙应下。
接下来方言对着陆东华说道:
“师父,您说的是哪本杂志?趁着这会儿有空,我回去找出来瞧瞧里面的医案。”
陆东华说道:
“深蓝色封面的,1972年的《浙江中医杂志》,合订本,封皮都有点卷那本。”
看样子老头子对这个印象很深刻。
方言当即答应:
“行!我这就回去找,看完正好去病房看看张福的情况,您和我一起还是在这里?”
“一起回去吧!”陆东华回应到。
路上的时候,陆东华还对着方言说道:
“那本合订本里,沈占尧还写了个细节,有个病人跟张福情况差不多,也是怕风怕水、舌尖瘀点,服药头两天拉肚子,家属慌得不行,后来才知道是瘀毒在排,你到时候要是碰到这情况,可得提前跟张福他哥说清楚,省得他们乱了阵脚。”
方言把这话记在心里,点头应道:“我知道了,一会儿去病房就跟他们讲明白,把可能出现的反应都列出来,让他们有个准备。”
回到了家里,方言就直奔家里的书房,杂志都是堆放在一起的,深蓝色的也就那么几本还是很好找的,很快方言就找到了那本深蓝色封面的合订本,封皮边缘卷得厉害,还沾着点旧书特有的味道。
他把书抽出来,拍了拍封面上的薄灰,刚要翻开,陆东华凑过来看了眼:“就是这本,你翻到一百二十六页,那篇医案就在那儿,我当年还在旁边画了横线。”
方言依言翻开,泛黄的纸页上,果然在一百二十六页找到了“狂犬灵治疗狂犬病四十五例报告”,标题旁用铅笔划着一道浅浅的横线,字迹还带着点苍老的力道,显然是陆老当年留下的。他逐字逐句地读,目光停在“患者李某,男,三十八岁,被疯狗咬伤半月后出现怕风怕水、下肢发麻,舌尖瘀点,脉数……予狂犬灵(下瘀血汤加麦冬、玉竹),服药三日后小便淡红,七日后瘀毒排净,随访十年未复发”的段落上,心里瞬间亮堂——这不就是张福现在的症状?连年龄、脉象都差不离。
“您当年还特意划了重点啊?”方言抬头看向陆东华,语气里带着点恍然大悟。
陆东华笑了笑,伸手点了点书页:“那时候我刚接触这方子,觉得这思路难得,就标了出来,想着以后万一碰到类似病例,能有个参考。没想到今天还真用上了。”他顿了顿,又指着“加减思路”那部分,“你看这儿,他说‘气虚者加麦冬、玉竹,风邪重者加防风’,你给张福加的药正好对上,说明你这辨证没差。”
方言心里的底气更足了,然后发现上面居然还有人写了几条“服药后注意事项”:1.可能出现轻微腹泻(每日3-4次属正常,超过5次需调方);2.小便呈淡红色为瘀毒排出,勿慌;3.口干时用温水润口,勿过量饮水;4.外敷地龙冰片散每日两次,避开疤痕破损处。
字迹明显不是师父陆东华的。
这杂志还有其他人看过?
“那个是浙江的一个朋友,也是练武学中医的。”陆东华对着方言说道。
方言明白过来,这应该是师父朋友之类的人。
怪不得他印象深刻呢。
方言接下来又看了好几个医案。
所有的都没脱离那个经方,并且里面还有回访记录。
这下他心里最后一点不确定也彻底消散了,医案里写着“随访五年,患者无怕风怕水复发,可正常劳作”“随访十年,饮食睡眠如常,未见后遗症”,每一条都白纸黑字,比任何解释都有说服力。
不过问题来了,这么厉害的方子,怎么就没传下来呢?
总不可能是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太赚钱了吧?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77大时代,重生1977大时代最新章节,重生1977大时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77大时代,重生1977大时代最新章节,重生1977大时代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