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嗐,说来话长,那就长话短说嘛……哈哈,”一旁的廖主任笑着对着汪真林说道。
方言也附和道:
“想来定是很曲折离奇了,汪先生不如说说……”
汪真林摸了摸自己的鼻子,顿了顿,露出一副回忆的模样说道:
“那年头兵荒马乱的,津门码头乱得很,我家小诊所被流兵抢了,父亲气得吐血,家里实在没活路。我就想着去码头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个帮人看病的营生,结果没找到活计,倒先遇到了麻烦,几个混混见我背着药箱,以为里面有钱,围着我要抢东西。”
他顿了顿,刻意加重了语气,像是在强调当时的惊险:“就在这时候,一个穿西装的美国人路过,他身边跟着两个保镖,帮我解了围。后来才知道,他是个做进出口生意的商人,叫约翰,当时正好在津门采买货物,还犯了老毛病,风湿腿疼得厉害,找了好几个大夫都没缓解。”
说到这儿,汪真林脸上露出几分得意,像是在炫耀当年的本事:
“他看我是中医,就抱着试试的心态让我给看看。我当时也没多想,给他扎了几针缓解疼痛,又开了副外敷的草药方子。没成想过了三天,他找到我,说腿疼好了大半,非要请我当他的私人医生,还说跟着他走,保我有饭吃、能挣钱给父亲治病。”
“我当时也是走投无路,想着能挣到钱就好,就跟着他去了香江。”
汪真林叹了口气,语气又变得“无奈”,“在香江待了半年,天天跟着他应酬,帮他和他生意伙伴看些小毛病,后来他要去东南亚拓展生意,我也跟着去了泰国、马来西亚,一跑就是好几年。直到 1953年,他说日本那边有笔大生意要谈,而且那边华人多,或许有中医的市场,就带着我一起去了日本。”
他又补充道:
“到了日本后,约翰帮我在横滨租了个小门面,我一边给华人看病,一边慢慢接触当地患者。后来约翰的生意出了问题,回了美国,我在日本已经扎下根,又想着父亲早就不在了,国内也没什么牵挂,就这么一直待了下来。”
陆东华听着,端着茶杯的手没动,看了看方言和廖主任。
此刻方言心里却在盘算,1953年一个美国商人带着中国中医去日本开诊所?本身就不合常理吧!
廖主任这时候笑着接话:
“原来汪先生还有这么一段经历,跟着约翰先生跑了这么多地方,肯定见了不少世面。那在日本开诊所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难办的病症?也给我们讲讲,让我们长长见识。”
陆东华也跟着点头:
“是啊,海外行医不容易,肯定有不少故事,给我们说说呗。”
汪真林眼神闪了闪,摆摆手说道:“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当说。倒是这方大夫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就连西医束手无策的肺间质纤维化都被治好了,这可是在家在海外华人圈都传开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方大夫还是我熟人的弟子……”
说完他叹了口气说道:
“可惜陆先生居然不记得我了?”
他看着陆东华,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当年在津门码头,我还跟您父亲讨教过针灸补泻的手法呢,他当时还说我‘心思细,但火候差了点’,怎么这才几十年,您就全忘了?”
陆东华放下茶杯,依旧是温和的笑意,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汪先生,实在对不住,我这脑子真是越老越不管用了。当年在津门行医的人多,来往的患者、同行也杂,实在记不清具体的人和事了。要是真有过交集,那也是我失礼,您多担待。”
老陆还是装不认识。
现在他就等着廖主任去调查后再说。
老爷子也是老不粘锅了,就是怕这个人有问题,让他借着这个机会攀附过来,给方言制造麻烦。
汪真林见陆东华依旧不松口认旧识,脸上的无奈笑容僵了一瞬,随即又缓和下来:
“也是,几十年过去了,记不清也正常。不过当年陆老先生指点我针灸时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补泻如调弦,过则失准’,这话我记了一辈子,也靠这话在日本行了几十年医,说起来陆老先生也算是我半个师父了……”
陆东华却没接这个话茬,只是笑着端起茶杯:
“我父亲一生行医,帮过不少人,说过的话自己都未必记得。汪先生能记住,也是有心了。”
他适时开口,再次转移话题:“汪先生在日本靠中医立足这么多年,肯定有不少养生小窍门吧?比如平时怎么调理身体,应对这边的气候差异?正好给我们也讲讲,咱们都学学。”
方言这时候也附和:
“日本人那边的中医他们叫汉方医,不知道和我们国内的中医有哪些区别?”
“区别嘛……也没太大区别,就是他们更讲究‘古方沿用’,不像咱们国内会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调整。”
方言发现这个人他说的全是表层认知,连汉方医常用的经典方剂、诊疗侧重都没提,明显是对实际情况不了解。
陆东华听着,追问:“听说日本汉方医对‘经方’研究很深,比如《伤寒论》里的方子,他们在临床应用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您在那边行医这么多年,肯定有自己的体会。”
汪真林手指不自觉地抠了抠酒杯壁,过了几秒才勉强接话:
“经方确实常用,比如小柴胡汤、桂枝汤这些,他们用得也多,就是剂量上比咱们国内轻些,怕患者不耐受。”
方言在一旁看在眼里,顺着话茬继续探底:“那您在日本用经方治病时,有没有遇到过和国内不一样的病例?比如气候不同导致的病症差异,您是怎么调整药方的?”
汪真林笑着摆摆手:“病例嘛……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反正都是按方子来,没什么特别的调整。”
方言看了看师父陆东华还有廖主任。
这时候大家也看得出来。
汪真林这家伙有问题,首先是他海外中医名家的身份,专业能力和经验明显有点对不上号。
他编的这个约翰的故事,也是有明显漏洞的。
不管他是想干什么,撒谎是肯定的,这就已经可以让人怀疑他了。
汪真林敷衍的回答刚落,宴会厅里的气氛就多了几分微妙。
廖主任放下茶杯,眼神扫过方言和陆东华,三人虽没说话,却已通过眼神达成默契。
陆东华没有追问,而是说道:“看来汪先生是把心思都放在‘古方沿用’上了,咱们国内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倒也能互相借鉴。”
廖主任顺势接过话茬:“是啊,不管是国内中医还是日本汉方医,能治好病就是好法子。汪先生,咱们别总聊行医的事了,尝尝这道烤鸭,燕京饭店的招牌菜,味道很地道。”他一边说,一边给汪真林夹了块鸭肉,巧妙地终止了专业话题,不让汪真林再露出更多破绽。
汪真林明显松了口气,连忙接过鸭肉,笑着道谢,却没再多说一句话,埋头吃了几口就借口“去洗手间”,匆匆离席。
看着他的背影,廖主任压低声音说:“有问题啊……”
PS:月票又多了100,所以更完这章还是欠大家六万六……
今天冇了,明天继续。
方言也附和道:
“想来定是很曲折离奇了,汪先生不如说说……”
汪真林摸了摸自己的鼻子,顿了顿,露出一副回忆的模样说道:
“那年头兵荒马乱的,津门码头乱得很,我家小诊所被流兵抢了,父亲气得吐血,家里实在没活路。我就想着去码头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个帮人看病的营生,结果没找到活计,倒先遇到了麻烦,几个混混见我背着药箱,以为里面有钱,围着我要抢东西。”
他顿了顿,刻意加重了语气,像是在强调当时的惊险:“就在这时候,一个穿西装的美国人路过,他身边跟着两个保镖,帮我解了围。后来才知道,他是个做进出口生意的商人,叫约翰,当时正好在津门采买货物,还犯了老毛病,风湿腿疼得厉害,找了好几个大夫都没缓解。”
说到这儿,汪真林脸上露出几分得意,像是在炫耀当年的本事:
“他看我是中医,就抱着试试的心态让我给看看。我当时也没多想,给他扎了几针缓解疼痛,又开了副外敷的草药方子。没成想过了三天,他找到我,说腿疼好了大半,非要请我当他的私人医生,还说跟着他走,保我有饭吃、能挣钱给父亲治病。”
“我当时也是走投无路,想着能挣到钱就好,就跟着他去了香江。”
汪真林叹了口气,语气又变得“无奈”,“在香江待了半年,天天跟着他应酬,帮他和他生意伙伴看些小毛病,后来他要去东南亚拓展生意,我也跟着去了泰国、马来西亚,一跑就是好几年。直到 1953年,他说日本那边有笔大生意要谈,而且那边华人多,或许有中医的市场,就带着我一起去了日本。”
他又补充道:
“到了日本后,约翰帮我在横滨租了个小门面,我一边给华人看病,一边慢慢接触当地患者。后来约翰的生意出了问题,回了美国,我在日本已经扎下根,又想着父亲早就不在了,国内也没什么牵挂,就这么一直待了下来。”
陆东华听着,端着茶杯的手没动,看了看方言和廖主任。
此刻方言心里却在盘算,1953年一个美国商人带着中国中医去日本开诊所?本身就不合常理吧!
廖主任这时候笑着接话:
“原来汪先生还有这么一段经历,跟着约翰先生跑了这么多地方,肯定见了不少世面。那在日本开诊所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难办的病症?也给我们讲讲,让我们长长见识。”
陆东华也跟着点头:
“是啊,海外行医不容易,肯定有不少故事,给我们说说呗。”
汪真林眼神闪了闪,摆摆手说道:“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当说。倒是这方大夫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就连西医束手无策的肺间质纤维化都被治好了,这可是在家在海外华人圈都传开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方大夫还是我熟人的弟子……”
说完他叹了口气说道:
“可惜陆先生居然不记得我了?”
他看着陆东华,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当年在津门码头,我还跟您父亲讨教过针灸补泻的手法呢,他当时还说我‘心思细,但火候差了点’,怎么这才几十年,您就全忘了?”
陆东华放下茶杯,依旧是温和的笑意,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汪先生,实在对不住,我这脑子真是越老越不管用了。当年在津门行医的人多,来往的患者、同行也杂,实在记不清具体的人和事了。要是真有过交集,那也是我失礼,您多担待。”
老陆还是装不认识。
现在他就等着廖主任去调查后再说。
老爷子也是老不粘锅了,就是怕这个人有问题,让他借着这个机会攀附过来,给方言制造麻烦。
汪真林见陆东华依旧不松口认旧识,脸上的无奈笑容僵了一瞬,随即又缓和下来:
“也是,几十年过去了,记不清也正常。不过当年陆老先生指点我针灸时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补泻如调弦,过则失准’,这话我记了一辈子,也靠这话在日本行了几十年医,说起来陆老先生也算是我半个师父了……”
陆东华却没接这个话茬,只是笑着端起茶杯:
“我父亲一生行医,帮过不少人,说过的话自己都未必记得。汪先生能记住,也是有心了。”
他适时开口,再次转移话题:“汪先生在日本靠中医立足这么多年,肯定有不少养生小窍门吧?比如平时怎么调理身体,应对这边的气候差异?正好给我们也讲讲,咱们都学学。”
方言这时候也附和:
“日本人那边的中医他们叫汉方医,不知道和我们国内的中医有哪些区别?”
“区别嘛……也没太大区别,就是他们更讲究‘古方沿用’,不像咱们国内会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调整。”
方言发现这个人他说的全是表层认知,连汉方医常用的经典方剂、诊疗侧重都没提,明显是对实际情况不了解。
陆东华听着,追问:“听说日本汉方医对‘经方’研究很深,比如《伤寒论》里的方子,他们在临床应用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您在那边行医这么多年,肯定有自己的体会。”
汪真林手指不自觉地抠了抠酒杯壁,过了几秒才勉强接话:
“经方确实常用,比如小柴胡汤、桂枝汤这些,他们用得也多,就是剂量上比咱们国内轻些,怕患者不耐受。”
方言在一旁看在眼里,顺着话茬继续探底:“那您在日本用经方治病时,有没有遇到过和国内不一样的病例?比如气候不同导致的病症差异,您是怎么调整药方的?”
汪真林笑着摆摆手:“病例嘛……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反正都是按方子来,没什么特别的调整。”
方言看了看师父陆东华还有廖主任。
这时候大家也看得出来。
汪真林这家伙有问题,首先是他海外中医名家的身份,专业能力和经验明显有点对不上号。
他编的这个约翰的故事,也是有明显漏洞的。
不管他是想干什么,撒谎是肯定的,这就已经可以让人怀疑他了。
汪真林敷衍的回答刚落,宴会厅里的气氛就多了几分微妙。
廖主任放下茶杯,眼神扫过方言和陆东华,三人虽没说话,却已通过眼神达成默契。
陆东华没有追问,而是说道:“看来汪先生是把心思都放在‘古方沿用’上了,咱们国内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倒也能互相借鉴。”
廖主任顺势接过话茬:“是啊,不管是国内中医还是日本汉方医,能治好病就是好法子。汪先生,咱们别总聊行医的事了,尝尝这道烤鸭,燕京饭店的招牌菜,味道很地道。”他一边说,一边给汪真林夹了块鸭肉,巧妙地终止了专业话题,不让汪真林再露出更多破绽。
汪真林明显松了口气,连忙接过鸭肉,笑着道谢,却没再多说一句话,埋头吃了几口就借口“去洗手间”,匆匆离席。
看着他的背影,廖主任压低声音说:“有问题啊……”
PS:月票又多了100,所以更完这章还是欠大家六万六……
今天冇了,明天继续。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77大时代,重生1977大时代最新章节,重生1977大时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77大时代,重生1977大时代最新章节,重生1977大时代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