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心想:1937年的天津,距离现在已经是四十一年了,师父那会儿才四十出头,正是到处找人比武的时候。

  他还记得,二师兄丁剑说过,当年师父和他老爹还在津门混迹过。

  一手飞针绝技,在津门码头的时候面对两个拿枪的,也是全身而退。(见182章)

  眼前这个老头看起来六十多岁,如果他不是和师父一样的练武之人,那么当年他就是二十出头的样子。

  这时候廖主任对着陆东华介绍道:

  “陆大夫,这位是汪真林先生。汪先生也是海外归来的中医名家,回来前就听闻方大夫是您的高徒,还特意发来电报说,早年在津门行医时,曾与您有过交集,也算是老相识了。”

  陆东华听闻后拱了拱手说道:

  “原来是汪先生当面,实在对不住,汪先生,我这记性随年纪大了越来越差,四十多年前的事,早就记不清了。”

  汪真林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又很快缓和下来,往前凑了两步,说道:

  “再想想,当年在津门码头,您父亲陆老先生还曾指点过我针灸手法,说我悟性高,差点就收我为徒了!您当时还在一旁给我们递过茶水呢。”

  这话一出,周围敬酒的侨商都停下脚步,好奇地看着两人。陆东华脸上依旧带着温和的笑意,双手抱拳轻轻一拱:“多谢汪先生还记得这些往事,只是我父亲离世多年,当年的细节我实在模糊。今日能在此与汪先生重逢也是缘分,咱们先喝酒,改日再慢慢聊旧事?”

  方言看了看这两人,很奇怪,师父当真这么健忘?

  他话说得客气,却始终没松口认下“旧识”的身份。

  汪真林眼神闪了闪,也没再追问,笑着端起酒杯:

  “既然记不清,那咱们就当今日是新相识!我敬您一杯,也敬方大夫,早就听说你教出来的徒弟医术精湛,往后还得多请教。”

  “好好好!”陆东华对着汪真林连连点头。

  接下来方言他们继续和其他桌的人敬酒,倒是也没空说汪真林的事儿了,上次回来的中医,还是外公亲兄弟,最后搞清楚是间谍,现在都还关着呢。

  现在这回来的人,回来就和自己师父攀亲近,鬼知道是干啥的?

  自然方言也是防备着的。

  毕竟这种事儿经历的多了,怎么也该小心一些才是。

  方言还是对着自己师父有点了解的,他老人家的记性不至于这么差。

  难道是欺负老头年龄大,硬是编个身份来接近?

  师父这会儿不说,方言也只能下瞎猜,接下来方言他们又陆续敬酒,待到整个一圈都敬完酒之后,崔静怡已经有些顶不住了,满脸通红,左摇右晃,方言赶紧拿出银针给她解酒,自己也顺便在穴位上扎了两针。

  只有廖主任和师父陆东华喝的是茶水,他们倒是没啥问题,回到了座位上后,还对着众人招呼吃菜。

  方言也赶紧吃起来,因为熟悉流程的他知道,待会儿还有人过来敬酒,到时候他就没时间吃喝了。

  这时候廖主任对着陆东华问道:

  “刚才那个汪真林您是真的不认识?”

  “他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我还以为你记得很清楚呢。”

  陆东华看了看廖主任,笑着摆摆手说道:

  “其实有点印象,但是记的不太真切了,还和一些事儿可能有些混淆,怕当时说出来场面难看,所以就干脆没认。”

  “哦?”廖主任有些好奇的看向陆东华。

  陆东华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目光扫过不远处正和侨商聊天的汪真林,才压低声音对廖主任说:

  “四十多年前津门乱得很,我确实在码头见过他几面,但不是什么‘受父亲指点’的体面交情。”

  他语气里多了几分凝重:“那时候他总跟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后来我们还听说他投靠了日本人,在日占区开了家小诊所,表面看病,实则帮日本人打听咱们这边的行医人动向,收集一些国内各派的中医书籍医案,我父亲当时还特意叮嘱我,离他远点,这人眼里只有好处,没什么底线。”

  廖主任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眉头皱了起来:“竟有这事?”

  陆东华说道:

  “当时也是听说,他现在敢明目张胆的回来,我也吃不准,没准当年是以讹传讹冤枉人家了。”

  “所以我干脆不认,反正也没啥旧好叙的。”

  听到陆东华这么说,廖主任反倒是皱起眉头来。

  他也想起之前的事儿,问道:

  “难道又是奔着方言手里的东西来的?”

  “不好说。”陆东华摇了摇头,“他这次回来也没先联系我,反倒是先联系到了中侨办,这会儿攀扯旧交情,我看要么是想借我和方言的名声站稳脚,要么是冲着咱们这边的中医资源来的。往后多留意着点,别让他接触到太核心的东西,如果他没这么做,就权当是我老头子心眼小,把人家想成坏人了。”

  廖主任问道:

  “您听说的这些事儿还有其他人知道吗?”

  很显然廖主任还是想把事儿搞清楚,陆东华说道:

  “去津门找老人打听打听,应该就能打听到了。”

  廖主任听到后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这时候方言顺着陆东华的目光看向汪真林,低声接话:

  “我刚才也觉得奇怪,您记性向来好,怎么会记不得几十年前的旧识。”

  陆东华拍了拍他的手背,叮嘱道:“你跟他打交道时别露太多底,他要是问你治病的方子或者诊疗思路,就打太极应付过去。咱们行医是为了治病救人,可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听到师父这么说,方言也点了点头。

  他对着廖主任问道:

  “对了,廖主任,这个人是从什么地方回来的?”

  廖主任看了他一眼,压低声说道:

  “日本。”

  说完过后,方言和陆东华对视一眼,好家伙……那到底是冤枉他还是没冤枉他呢?

  廖主任说道:

  “我让高寒明天一早就联系津门的老中医协会,找当年在那边行医的老人问问,确认‘汪真林’和‘投靠日本人’的事是不是真的。另外,也查查他在海外这些年的活动。”

  方言问道:

  “那查到后,能够证实那咋办?”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真要查实了,咱们也不会凭空冤枉他,先限制他参与中医交流、观摩问诊的机会,避免他把东西带出去。要是他没别的小动作,只是想安安稳稳行医,那咱们就按普通侨胞对待,但该防的还是得防;可要是发现他还在打听资源、套取信息,那就要跟相关部门报备,按规定来,不能让他坏了咱们的事。”

  正说着,远处的汪真林似乎注意到他们在聊天,往这边看了一眼,然后端着酒杯又要往这边走。廖主任赶紧抬手示意:“先不说这个了,他过来了,别露声色。”

  三人立马切换话题,聊起了宴会的菜品,语气轻松自然。

  汪真林走过来,笑着问:“几位聊什么呢,这么热闹?”

  聊什么?聊你是大汉奸!

  廖主任笑着说道:

  “聊这菜品,不知道汪先生在日本那么久时间,回来后还吃的惯不?”

  汪真林听到廖主任的话,端着酒杯的手顿了一下,随即哈哈笑了起来:“廖主任说笑了,我骨子里还是中国人,再怎么在日本待着,也惦记着这口家乡菜。尤其是这桌上的小菜,跟我小时候在津门吃的味儿很像,吃着就亲切。”

  陆东华在一旁顺着话茬接道:“可不是嘛,咱们中国人走到哪儿,最惦记的还是家里的味道。汪先生在日本这么多年,还能吃到合口味的菜不?”

  汪真林放下筷子,脸上带着感慨:“在日本哪能吃到这么地道的?也就是偶尔自己琢磨着做两顿,可惜手艺不行,总差着点意思。这次回来,一是想跟侨商们聊聊合作,二也是想好好尝尝家乡菜,再跟你们二位多学学中医本事。”

  方言心里早有防备,笑着端起茶杯:“汪先生客气了,中医讲究‘实践出真知’,我也是跟着师父慢慢学、慢慢练出来的。您在海外行医多年,肯定也有自己的独到经验,往后咱们倒是可以多交流交流基础的养生知识,比如节气养生、饮食调理这些,都是老百姓用得上的。”

  廖主任也跟着打圆场:“交流养生好啊!现在老百姓都重视健康,这些知识实用得很。来,汪先生,咱们喝一杯,预祝往后合作顺利,交流愉快!”他举起茶杯。

  汪真林碰了杯,脸上笑着,对着陆东华问道:

  “你还真是记不得我了?”

  陆东华笑着摆摆手说道:

  “真是年龄大了,记不得了。”

  说完他直接问道:

  “对了,你怎么跑到日本去生活了?这是啥时候的事情?”

  陆东华这话一问,汪真林脸上的笑容明显顿了一下,端着酒杯的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些,过了两秒才缓缓开口:

  “这事儿嘛,那就说来话长了……”

  PS:月票又多了100,所以更完这章还欠大家六万六千字。

  下午还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77大时代,重生1977大时代最新章节,重生1977大时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