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通讯技术项目?谢威,咱们校企办有钱,也不至于如此糟蹋啊!”
王征看着谢威,眉头拧到了一起。
一开始谢威让他准备60万经费,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问题。
可在问了谢威用于什么方面后,王征顿时就不乐意了,“咱们账面上看起来收入不少,可计算机那边的利润全部投入到芯片跟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上了;化工产品的也投入到了持续的研发中,还有一些我们自己建厂的项目……”
作为校企办的负责人,王征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
在他看来,谢威跟李瑞其实差不多。
都是瞎几把搞。
手里有一分钱,就会去投资一毛钱甚至更多的项目。
“王哥,你觉得目前咱们跟合作单位的联系畅通吗?”
谢威知道王征为什么会反对。
校企办到目前,赚钱都是之前几个项目带来的利润,看来是不少,可要加快研究,避免国际上的产品进来后没有竞争力,只能持续加大投资。
恰恰,校企办没钱。
因为花都油脂化工厂的成功,还没等花都油脂化工厂把各种产品在珠三角铺满,国外日化品牌就进来了。
连卫生巾等产品,也有多个品牌涌入中国大陆市场。
这些为了利润进来的企业,并不担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持续几年后会发生变化:相比他们能从庞大人口的潜力市场获得的收益,仅仅投资几十上百万刀即使全部亏了,也能接受。
风险小,投资回报高!
从而,导致了校企办的利润大幅度缩水,就连原本觉得在花都油脂化工厂的产品打开市场后,其他油脂化工厂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的想法也落空了。
找上门寻求技术跟合作的单位不少。
前天王征还接待了一波。
可惜,找上门寻求合作的单位,没有任何一家愿意如同花都油脂化工厂那样接受谢威之前提出的那种条件。
“通畅?什么意思?”
“字面上的意思。别的不说,咱们要了解香江或是花都的市场情况,能及时吗?靠着电报,能了解到详细情况?打电话?能有效沟通?”
谢威问王征。
王征不说话了。
很多事情因为无法即使工作,使得他不得不经常到处出差。
出差后如果有其他单位寻求合作,他也无法及时收到消息……
“国家搞改革开放,提出一切都为经济基础建设让路。目前国内的通讯系统,根本无法支持……”
谢威耐心地向王征做了解释。
他不只是为了让王征支持,更是为了让王征提前去寻求市场。
“通讯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越是业务繁忙的单位,对电话通讯的需求也就越迫切。而咱们国内的通讯情况你也有很深的感触……之前我就说过,校企办要投资的,不只是国家最为迫切需要的,更需要考虑到能快速占领市场……”
“恰恰,通讯技术就受到巴统禁运限制……邮电部不仅没有技术,想买也买不到……咱们自己没有,就得受到讹诈……你再想想,全国有超过200个市,超过2000个县……这些不说,就说大城市,每个大城市邮电局都不止一个,可电话数量呢?”
谢威说这些,一方面为了告诉王征市场规模有多大,另外一方面,就是准备让王征后面在交换机搞出来后,如何去开拓市场。
当然,早期的市场开拓,还是得靠李校长去走上层路线。
一旦哈工大搞出来,根本不需要去开拓市场:首先七机部是肯定会用自己的;然后部队不会拒绝使用稳定的电话网络;然后邮电部,在面临国际通讯巨头漫天要价时候,他们是使用国家本就紧缺的宝贵外汇进口还是使用国产,不用考虑……
“这么大的市场?难度很大吧?”
王征警惕地看着谢威。
这是在给自己打预防针呢。
“如果不出问题,投入应该不会太大。目前,通讯技术跟计算机方面的人都有了经验,最重要的是我们有HZ80芯片……预算先准备500万……”
“你杀了我吧!”
听到先准备500万,王征瞬间就不想活了。
别说超过500万的,就连这500万哪里去找,他都不知道。
“不行就贷款。这个是必须搞的,甚至,可以停了其他项目的投资!”
谢威强调着。
他的坚决让王征意识到,谢威并不是跟自己商量,而是已经决定了,通知自己而已。
“好吧~”
“放心吧,绝对不会亏的。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都将会是校企办一个利润最大的增长点。”
“你可别给我画饼了。”
王征翻着白眼说道。
心中却腹诽不已:利润增长点在哪里自己看不到,却看到了一个可能的新无底洞。
“我会尽快把经费准备好……这又得找银行贷款了,李校长要是知道了……”
“理会他干啥?他除了找咱们校企办要钱,搞来的钱,可没有往咱们校企办投入。”
从王征办公室出来后,谢威也不去理会校企办其他工作人员看自己的眼神。
以为他们给自己取的“要钱顾问”自己不知道?
懒得跟他们计较。
谢威先去找了梁红斌,梁红斌连问都没问,就直接安排人去请无线电系的负责人路广亮,同时也安排人去请计算机系的于国峰到自己办公室。
“搞程控交换机?这可是前沿项目,国际上不仅封锁相关技术,连相关技术的论文我们都看不到。”
路广亮提醒谢威,“按照目前国外的发展,我们的技术已经落后他们至少20年。本身就没有多少基础,要再跳过中间的,直接搞程控交换机,难度将会非常大……”
作为无电线系新提升的副教授,路广亮对国内通讯情况还是了解的。
对于谢威,他不算陌生。
无线电那边的通讯电台项目就是他带着做的。
他觉得谢威是觉得通讯电台项目搞起来不算太难,才提出了这项目。
能一样?
“1960年,咱们自行研制的第一套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在沪市吴淞局开通使用,从那之后,技术基本上停滞了……如果真要搞,我觉得应该先从模拟信号下手,积累经验。”
见几人都不说话,路广亮补充着。
基础太差。
模拟信号是数字信号技术前面的技术。
就连这种技术,都属于先进技术。
谢威叹了口气。
因为巴统禁运的存在,国际通讯公司在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提供的就是模拟信号的程控交换机!
还死贵!
无人控制领域,对通讯技术要求很高。
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并不符合谢威的预期。
如果不改变,国内会在4年后的83年建立第一个大容量的万门交换机所建成的电话自动交换系统,就是从富士通引进的纵横制交换机。
小鬼子用几乎已经被淘汰的落后产品从国内赚取大规模的利润。
谢威能忍?
即使在86年,国内第一台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DS-2000研发成功,却因为成本高昂,运行不够稳定,芯片需要进口等原因,几乎没有市场……
谢威无法忍受那样的结果。
“路教授,咱们在通讯技术上确实跟国际上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不认为在有非常好的基础的情况下,差距还这么大。搞模拟信号的交换机并没有太大前途,最终还是得搞数字信号的。”
谢威平静地反驳着。
“哦?”
路广亮意外了。
投向谢威的眼神中充满询问,他不明白谢威说的“非常好的基础”是什么基础。
“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
这两样,是程控数字交换机所必须的。
现在,HZ80芯片随着用途越来越广泛,订单增加,生产成本已经降低到只要200多块钱一块。
计算机技术更不用说了,通过计算器项目给学校计算机研发团队练手,然后又直接转向微型计算机的研制……
哈工大目前这些技术不敢说全国第一,至少不比国内任何一家单位的基础差。
“程控交换机,主要的核心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目前我们确实有了基础。需要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我们系将全力支持。”
见路广亮依然在犹豫,已经意识到程控交换机对全国通讯技术巨大作用的于国峰开口支持谢威的提议。
只要不影响学校跟国家利益,于公于私,他都得支持谢威。
“我觉得谢威说得没错,目前已经有了基础,特别是用于控制交换机的芯片有了。”
出乎路广亮的意外,梁红斌对这项目也非常支持。
原本还想说反驳理由,此刻还能说什么。
“我尽量……不过目前系里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技术。”
路广亮说道。
对于交换机的技术,他不熟悉。
原本是搞无线电通讯的。
在全国范围内专业的通讯学校,目前是否有交换机项目都不一定。
从60年的国产纵横制交换机在沪市投入使用后,因为成本等问题,加上后来……国内相关技术几乎陷入了停滞。
“那就想办法先搞到其他交换机的资料。从人工交换的原理,再到步进制交换,后面的纵横交换机……”
谢威还真的意外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哈工大,在他心目中,这些应该属于基础技术吧?
“这你得去找校长。前几天你才跟校长……”
梁红斌一脸笑容地看着谢威。
搞资料什么的,他们去其他学校或部门,不好使。
“没问题。”
几人商量妥当后,谢威就先告辞离开去找李瑞,让他帮忙搞基础资料。
“项目这就定了?”
看着谢威离去后,梁红斌跟于国峰这两个在资深教授没有丝毫担忧,路广亮一脸担忧,“梁主任,于主任,这可是一个大项目,这么随意就立项?”
“不是立项,而是直接开始搞!”
于国峰提醒他,“广亮同志,你之前接触的少,不太了解。咱们学校跟其他单位不同,科研系统分成两个,一个是上级下发的研发任务,另外一个就是学校自己立项的项目……”
要是按照流程,要立项,首先就得论证项目可行性。
论证项目可行后,再层层审批。
路广亮原本不是一直在哈工大工作,还是去年从其他单位调过来的,并不了解学校内部项目的情况。
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学校自己立项目很随意。
“不经过论证,要是项目最后失败……”
路广亮听完,更是担忧。
学校里如此搞,一旦遇到一个高难度的项目,大量资金砸进去,把人力物力也消耗了,可最后失败……
“失败就失败,换新的项目就是了。再说了,任何项目,即使失败,也能积累经验,培养研发人员啊!”
于国峰无所谓地说道。
“……”
路广亮听到这话,心里发毛。
一个系主任,如此不负责?
“广亮同志,你别听老于在这里瞎说。重点项目论证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校企办为了更快进入市场,避免国外巨头进来后拿不到市场份额,就直接进入了研制……”
梁红斌知道路广亮担心什么。
校企办投资的项目,就没有论证这个说法。
不是学校不严谨。
谢威当时这样说的:“国外已经有了,充分证明是可行的,也可以实现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研究过程中在我们落后的基础中寻找替代技术,或是突破基础基础……何况,即使失败,也只是校企办亏损,学校反而得到了经验、研发设备等……”
一句话,让整个学校的教授们都无言以对。
民品,毕竟不是军品。
“这样啊……”
听完解释,路广亮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
“如同谢威说的,目前基础已经有了。咱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基础上搞新的技术,新的东西。我们研发出来的技术越多,国家花钱从国外买的也就越少。可以把本就有限的经费用到其他更迫切的技术跟装备引进上。”
于国峰的语气很落寞。
按照他的想法,最好是国内出口工业产品,只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跟国内不愿意生产的廉价产品就好。
“你又来干啥?”
看到谢威脸上浮现着贱贱笑容、如同做贼一样溜进自己办公室,甚至还扭头看看后面没人,把门给关上才进来,李瑞气不打一处来。
都说了喊这小子少出现在自己眼前。
一看到他,就想到自己帮着要的几百万,一分钱都不给自己分。
“送钱来。”
谢威咧嘴笑着小声说道,“要是您不要,我就走了啊。”
看到谢威那表情,李瑞就觉得他没有憋着好屁。
可听到说送钱,即使不知道他葫芦里卖啥药,也不纠结这小子是不是又要利用自己,毫不犹豫地回答:
“要!”
“说吧,又要老子去干啥!”
此刻,李校长已经不把自己摆在校长的位置了。
他的态度,让谢威有些愣神。
“去帮忙搞点资料,我们要整一个能发大财的项目……”
“又搞新项目?”
李瑞皱起眉头,打量了谢威一番后,提醒着他:“谢威,校企办那边现在已经欠了几百万贷款了。每年利息都是好几十万呢!”
“谁让咱们学校穷呢!上级拨款就那么点,手里又没有几个能转换成好卖的产品的技术……这不就是为了以后不贷款,现在才贷款的嘛!”
“你小子从一开始贷款就在算计老子?”
李瑞怒了。
血压陡然升高。
这下子,李瑞算是明白了谢威为什么之前要说服自己这个校长带着王征去找哈城的几个银行行长。
虽然贷款的是校企办,可是在自己当校长的任上啊!
即使以后谢威成长起来,担任校长,也还得好些年吧?
那时候没发展起来,他可以说是自己贷款的赖账。
发展起来,也可以说给自己这个老校长还贷款……
“没有!”
谢威坚决否认。
看着李老头要在这事情上炸毛,想到他可能在后面校企办贷款时候不给签字,谢威急忙进入正题:
“一百万,去邮电部跟北邮帮忙搞几个人,弄点资料回来。当然,有成果后你能从邮电部弄到经费,归学校。校企办不要……”
“少来,无线电系那边也不要?”
“无线电系是学校的呢!”
老家伙越来越不好糊弄了,“这一百万,现款,直接从前阵部里给的那笔钱中划拨给学校。”
“200万!”
李瑞见谢威态度如此,瞬间意识到谢威是铁了心要搞这项目。
反对?
反对要是有用,自己也就不这么憋屈了。
自然要借着机会从谢威手里多搞点钱。
“150,再讲价我就另外想办法了,虽然王征的地位低了些,我想要是把100万砸到邮电大学或是邮电部科技局下属的单位,合作搞项目……”
“行!行!依你,都依你,写条子吧。”
啥玩意儿?
让自己写条子?
一直以来,学校里不都是李瑞掌握着写条子的权利?
“不写?”
见谢威愣神,李瑞不乐意了,“不写个条子,到时候你不认账怎么办?再说了,现在王征那小子听你的,根本就不把我这个校长放在眼里!也不知道校企办是你的校企办,还是学校的校企办!”
听到李瑞的抱怨,谢威一阵无语。
还好,知道李瑞的性格。
要是换成别的领导,根本就听不到这话,指不定自己怎么做都是错。
“行,我这就写。另外,一会儿我去找王征让他从校企办的账上先把150万划给彭科长。”
见李瑞依然用质疑的目光盯着自己。
老家伙以己度人了。
“我亲自去!”
李瑞把工作笔记本跟笔递给谢威,“写完条子,然后把需要的东西写在上面,一周之内,我给你搞回来。”
对于李校长搞这些技术资料的能力,谢威是充分相信的。
当即也没有扭捏。
以后还指望通过李校长把学校研发的程控交换机卖到邮电部,走上层路线,肯定比靠着销售人员到处开拓市场要强得多。
要不然,谢威选择到学校干啥?
找王征拿钱时,虽然王征没再说什么,眼神的不满,谢威是充分体会到了。
“我这里事情多,要不您帮忙送去给彭科长?”
王征让财务人员填好单子后,盖了校企办的章,直接递给谢威。
“行。”
谢威没拒绝。
校企办目前的资金确实不太充足,钱刚入账,数控技术的研发还没拿到钱,谢威先说要投程控交换机项目,这会儿又给学校150万。
合着坏人就自己来当,谢威一开始说的千万不要给李校长是放屁!
“这么大一笔钱?”
彭思远看到校企办财务室转账的单子,一脸意外,“谢威,你不会搞错吧?”
150万啊!
能搞错么?
“不会。”
谢威摇头,“学校项目多,资金不是困难嘛。”
“不是一点困难,已经无米下锅了。”
彭思远苦着脸说道,“都说我是管钱的财神爷,却没人知道,咱们学校财务部连工资都有几个月没发了……”
“不可能吧?”
谢威是真的傻眼了。
学校每年财政拨款虽然不多,可也不少的。
李校长隔三岔五还出去到处打劫,即使有一些自主的军事项目,那也不至于把学校给全校教职员工发工资的钱给挪用了啊。
彭思远怕不是助攻李老头从校企办搞钱!
“不对啊,学校所有学生的各种补贴从来没少过,就连参加项目的同学补助也都没少一分……”
谢威的工资依然是红光厂支付,学校给的补助也都是由新的生活委员魏东从后勤领了然后由莫灵羽转交给谢威。
他从来不关注这些。
“学生就指望着补贴活命呢!能少么?学校教职员工1700多人,每个月工资都是二十多万,从学校有了战机项目的研制后,所有教职员工,除了还没转正的,每人每月只发30元,其他都欠着……”
知道谢威的特殊性,彭思远并没有因为他只是学生就隐瞒。
掌管着学校钱袋子的彭思远清楚:如果不是谢威,学校财务状况根本不可能恶化到这种程度。
谢威+李瑞,就是目前哈工大快破产的根源。
“这样搞,双职工家庭情况还好一些,可那些只有一个职工上班的……尤其是那些还需要养孩子的年轻教职工……”
此刻,谢威后悔自己要来找彭思远了。
不知道这些情况,就不会闹心啊。
“不会,大家都知道学校的项目缺钱……不管怎么说,都比之前好多了。没人愿意继续等下去……何况,校企办的下属企业优先安排单职工教职工的家属跟子女……甚至大部分教职员工把生活所必须的费用留下,剩下的全部捐给了学校……”
听到这话,谢威脸不由有些发烫。
看看这年头学校教授、老师甚至是行政工作人员的觉悟!
让自己把全部钱捐给学校?
谢威是不会干的。
那点钱,杯水车薪,何况他还有个吃货妹妹需要养呢。
“难道学校有什么上级没有拨付经费重点项目?仅仅是那个战机项目的几个子项目,不至于缺钱这么厉害……”
谢威好奇地问道。
“呃,你要想知道,还是去问校长或是梁红斌教授吧。”
彭思远愣了一下,旋即笑着回答。
谢威顿时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尴尬地笑了笑,“这150万的经费,您给捂紧,别让李校长又瞎折腾了……”
彭思远只能无奈苦笑。
人家是校长,自己只是一个财务科长。
能阻止李瑞瞎搞的,也只有李瑞的老首长,或是眼前的谢威。
可惜,眼前这也是一个瞎几把搞的。
看着谢威离去的背影,彭思远叹了口气,“该不会以后哈工大会成为全国第一个破产的重点大学吧!”
抱怨刚出口,他就苦笑着摇头。
应该不会的。
彭思远的话,让谢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他没想到,学校里居然有如此重大的自主项目,这么长时间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对李老头的无条件信任。
能成为第一个被美国制裁的学校,从这里就能看出,实至名归。
“你问这个干什么?”
梁红斌倒没有因为谢威打听不该打听的消息而生气,只是意外。
“刚才去了财务科,从彭科长那了解到教职员工的工资拖欠问题……”
谢威解释着,“如果不是太重要,是不是可以等等?”
一边观察着梁红斌的反应,一边小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些项目投资太大,进度缓慢,继续搞下去会严重拖累其他项目,索性不如先停一停,搞理论研究等。
“等不了了。”
梁红斌叹了一口气,摇头,“本来,在十多年前就应该启动这项目的研究。现在国家政策调整,所有资源跟政策向经济基础建设让路……那个项目再等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启动。”
想到当初梁红斌这个钱老归国后带的第一批力学学生在哈工大搞高能材料,谢威突然问道:“高超音速风洞项目?”
如果是这项目,真不能停下来。
无论是火箭还是导弹,抑或是先进战机,都少不了这东西。
从1960年2月20号,沈城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风雷一号启动,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超音速风洞,一直到谢威离开那个世界,中国依然还在继续建设更先进的风洞……
为什么在进入二十一世纪过去20年后,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井喷时,却发现,老美原来公布出来的参数都是造假的?
甚至,从中国开发出六代机后,整个世界都跟不上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
原因很简单:
美国为首的西方,计算机技术先进,还对中国封锁,风洞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甚至难以收回研发建设经费,直接就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
苏联电子技术不行,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建设各种级别的风洞,在进入80年代后,苏联的航空技术受到材料跟电子技术限制,飞控系统不行,战斗力也就受到影响;而在航天领域,却超越了之前一直比他们先进的美国,导致曾经“登陆了月球”的美国人,甚至要靠着大毛帮助才能把宇航员送上天。
只可惜,苏联在91年就倒下了。
而中国这个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美国那样先进的技术,也没有苏联那样强悍的工业基础,最终只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步地走下去。
一直到发现美国从80年代开始就造假各种数据,不只是为了吓唬苏联,让他们投入更多资金研究相关技术,同时也是为了让国防部掏出更多钱采购。
先进,意味着昂贵。
那时候,全世界才发现,美国人的先进神话破灭,直接被一直以他们为追赶目标的中国不知什么时候就超越。
还甩了几条街的那种。
中国为什么能超越?
除了国防科技工作者不服输的性格外,还有从一开始钱老跟郭老等老一辈的战略眼光:必须持续建设自己的风洞实验室。
眼前这位可是钱老归国后的第一届学生。
“你……”
这下梁红斌是彻底被谢威震惊了。
这可是绝密消息,就连学校知道的人都很少,一些参与到项目中的技术人员都不知道这项目。
“您是钱老的学生,之前说在搞高能炸药项目,我开始以为是搞固体火箭燃料……可这项目几乎可以把学校搞破产,都不能暂停,就只有这个可能了……超高音速的风洞,需要炸药持续爆炸,形成连续冲击波……”
“你……”
谢威的话,让梁红斌原本愕然的脸上浮现出震惊,眼睛瞪得更圆。
难道泄密了?
“梁老师,我这是分析出来的。刚好前阵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脉冲爆震发动机跟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论文资料,虽然那是几十年前的俄文版……”
这点,谢威还真没瞎编。
学校有这资料,谢威并不意外。
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前,双方关系还是非常好的。
两种技术,都是苏联人提出来的。
那时候无论是脉冲爆震发动机,还是超燃冲压发动机,都是理论设想。
想要实现,难度太大。
不过,目前苏联人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有人说,中国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与脉冲爆震发动机是在苏联解体时候抄到了技术,从几十年后回来的谢威直接嗤之以鼻。
在中国六代机的背上,就装上了冲压发动机,这玩意儿专门提供给六代机在高空高速时候使用的。
要真的是来源于苏联的技术,大毛也不至于连五代机研制都搞半个多世纪。
“……”
梁红斌此刻是彻底不知道说什么了。
看着谢威,思维电转,随后眼神亮了,“要不,你来当我的研究生?以你目前的基础,比我带的几个研究生都更扎实,有你加入,项目进展会更快……”
“不了,不了!”
谢威急忙摇头。
中国的第一个超音速风洞实验室风雷1号投入使用,再到JF-12风洞,花了半个世纪;再到后面的30倍音速的JF-22风洞,又用了差不多20年……
这辈子就全部耗在风洞上了?
不干!
王征看着谢威,眉头拧到了一起。
一开始谢威让他准备60万经费,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问题。
可在问了谢威用于什么方面后,王征顿时就不乐意了,“咱们账面上看起来收入不少,可计算机那边的利润全部投入到芯片跟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上了;化工产品的也投入到了持续的研发中,还有一些我们自己建厂的项目……”
作为校企办的负责人,王征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
在他看来,谢威跟李瑞其实差不多。
都是瞎几把搞。
手里有一分钱,就会去投资一毛钱甚至更多的项目。
“王哥,你觉得目前咱们跟合作单位的联系畅通吗?”
谢威知道王征为什么会反对。
校企办到目前,赚钱都是之前几个项目带来的利润,看来是不少,可要加快研究,避免国际上的产品进来后没有竞争力,只能持续加大投资。
恰恰,校企办没钱。
因为花都油脂化工厂的成功,还没等花都油脂化工厂把各种产品在珠三角铺满,国外日化品牌就进来了。
连卫生巾等产品,也有多个品牌涌入中国大陆市场。
这些为了利润进来的企业,并不担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持续几年后会发生变化:相比他们能从庞大人口的潜力市场获得的收益,仅仅投资几十上百万刀即使全部亏了,也能接受。
风险小,投资回报高!
从而,导致了校企办的利润大幅度缩水,就连原本觉得在花都油脂化工厂的产品打开市场后,其他油脂化工厂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的想法也落空了。
找上门寻求技术跟合作的单位不少。
前天王征还接待了一波。
可惜,找上门寻求合作的单位,没有任何一家愿意如同花都油脂化工厂那样接受谢威之前提出的那种条件。
“通畅?什么意思?”
“字面上的意思。别的不说,咱们要了解香江或是花都的市场情况,能及时吗?靠着电报,能了解到详细情况?打电话?能有效沟通?”
谢威问王征。
王征不说话了。
很多事情因为无法即使工作,使得他不得不经常到处出差。
出差后如果有其他单位寻求合作,他也无法及时收到消息……
“国家搞改革开放,提出一切都为经济基础建设让路。目前国内的通讯系统,根本无法支持……”
谢威耐心地向王征做了解释。
他不只是为了让王征支持,更是为了让王征提前去寻求市场。
“通讯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越是业务繁忙的单位,对电话通讯的需求也就越迫切。而咱们国内的通讯情况你也有很深的感触……之前我就说过,校企办要投资的,不只是国家最为迫切需要的,更需要考虑到能快速占领市场……”
“恰恰,通讯技术就受到巴统禁运限制……邮电部不仅没有技术,想买也买不到……咱们自己没有,就得受到讹诈……你再想想,全国有超过200个市,超过2000个县……这些不说,就说大城市,每个大城市邮电局都不止一个,可电话数量呢?”
谢威说这些,一方面为了告诉王征市场规模有多大,另外一方面,就是准备让王征后面在交换机搞出来后,如何去开拓市场。
当然,早期的市场开拓,还是得靠李校长去走上层路线。
一旦哈工大搞出来,根本不需要去开拓市场:首先七机部是肯定会用自己的;然后部队不会拒绝使用稳定的电话网络;然后邮电部,在面临国际通讯巨头漫天要价时候,他们是使用国家本就紧缺的宝贵外汇进口还是使用国产,不用考虑……
“这么大的市场?难度很大吧?”
王征警惕地看着谢威。
这是在给自己打预防针呢。
“如果不出问题,投入应该不会太大。目前,通讯技术跟计算机方面的人都有了经验,最重要的是我们有HZ80芯片……预算先准备500万……”
“你杀了我吧!”
听到先准备500万,王征瞬间就不想活了。
别说超过500万的,就连这500万哪里去找,他都不知道。
“不行就贷款。这个是必须搞的,甚至,可以停了其他项目的投资!”
谢威强调着。
他的坚决让王征意识到,谢威并不是跟自己商量,而是已经决定了,通知自己而已。
“好吧~”
“放心吧,绝对不会亏的。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都将会是校企办一个利润最大的增长点。”
“你可别给我画饼了。”
王征翻着白眼说道。
心中却腹诽不已:利润增长点在哪里自己看不到,却看到了一个可能的新无底洞。
“我会尽快把经费准备好……这又得找银行贷款了,李校长要是知道了……”
“理会他干啥?他除了找咱们校企办要钱,搞来的钱,可没有往咱们校企办投入。”
从王征办公室出来后,谢威也不去理会校企办其他工作人员看自己的眼神。
以为他们给自己取的“要钱顾问”自己不知道?
懒得跟他们计较。
谢威先去找了梁红斌,梁红斌连问都没问,就直接安排人去请无线电系的负责人路广亮,同时也安排人去请计算机系的于国峰到自己办公室。
“搞程控交换机?这可是前沿项目,国际上不仅封锁相关技术,连相关技术的论文我们都看不到。”
路广亮提醒谢威,“按照目前国外的发展,我们的技术已经落后他们至少20年。本身就没有多少基础,要再跳过中间的,直接搞程控交换机,难度将会非常大……”
作为无电线系新提升的副教授,路广亮对国内通讯情况还是了解的。
对于谢威,他不算陌生。
无线电那边的通讯电台项目就是他带着做的。
他觉得谢威是觉得通讯电台项目搞起来不算太难,才提出了这项目。
能一样?
“1960年,咱们自行研制的第一套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在沪市吴淞局开通使用,从那之后,技术基本上停滞了……如果真要搞,我觉得应该先从模拟信号下手,积累经验。”
见几人都不说话,路广亮补充着。
基础太差。
模拟信号是数字信号技术前面的技术。
就连这种技术,都属于先进技术。
谢威叹了口气。
因为巴统禁运的存在,国际通讯公司在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提供的就是模拟信号的程控交换机!
还死贵!
无人控制领域,对通讯技术要求很高。
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并不符合谢威的预期。
如果不改变,国内会在4年后的83年建立第一个大容量的万门交换机所建成的电话自动交换系统,就是从富士通引进的纵横制交换机。
小鬼子用几乎已经被淘汰的落后产品从国内赚取大规模的利润。
谢威能忍?
即使在86年,国内第一台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DS-2000研发成功,却因为成本高昂,运行不够稳定,芯片需要进口等原因,几乎没有市场……
谢威无法忍受那样的结果。
“路教授,咱们在通讯技术上确实跟国际上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不认为在有非常好的基础的情况下,差距还这么大。搞模拟信号的交换机并没有太大前途,最终还是得搞数字信号的。”
谢威平静地反驳着。
“哦?”
路广亮意外了。
投向谢威的眼神中充满询问,他不明白谢威说的“非常好的基础”是什么基础。
“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
这两样,是程控数字交换机所必须的。
现在,HZ80芯片随着用途越来越广泛,订单增加,生产成本已经降低到只要200多块钱一块。
计算机技术更不用说了,通过计算器项目给学校计算机研发团队练手,然后又直接转向微型计算机的研制……
哈工大目前这些技术不敢说全国第一,至少不比国内任何一家单位的基础差。
“程控交换机,主要的核心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目前我们确实有了基础。需要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我们系将全力支持。”
见路广亮依然在犹豫,已经意识到程控交换机对全国通讯技术巨大作用的于国峰开口支持谢威的提议。
只要不影响学校跟国家利益,于公于私,他都得支持谢威。
“我觉得谢威说得没错,目前已经有了基础,特别是用于控制交换机的芯片有了。”
出乎路广亮的意外,梁红斌对这项目也非常支持。
原本还想说反驳理由,此刻还能说什么。
“我尽量……不过目前系里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技术。”
路广亮说道。
对于交换机的技术,他不熟悉。
原本是搞无线电通讯的。
在全国范围内专业的通讯学校,目前是否有交换机项目都不一定。
从60年的国产纵横制交换机在沪市投入使用后,因为成本等问题,加上后来……国内相关技术几乎陷入了停滞。
“那就想办法先搞到其他交换机的资料。从人工交换的原理,再到步进制交换,后面的纵横交换机……”
谢威还真的意外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哈工大,在他心目中,这些应该属于基础技术吧?
“这你得去找校长。前几天你才跟校长……”
梁红斌一脸笑容地看着谢威。
搞资料什么的,他们去其他学校或部门,不好使。
“没问题。”
几人商量妥当后,谢威就先告辞离开去找李瑞,让他帮忙搞基础资料。
“项目这就定了?”
看着谢威离去后,梁红斌跟于国峰这两个在资深教授没有丝毫担忧,路广亮一脸担忧,“梁主任,于主任,这可是一个大项目,这么随意就立项?”
“不是立项,而是直接开始搞!”
于国峰提醒他,“广亮同志,你之前接触的少,不太了解。咱们学校跟其他单位不同,科研系统分成两个,一个是上级下发的研发任务,另外一个就是学校自己立项的项目……”
要是按照流程,要立项,首先就得论证项目可行性。
论证项目可行后,再层层审批。
路广亮原本不是一直在哈工大工作,还是去年从其他单位调过来的,并不了解学校内部项目的情况。
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学校自己立项目很随意。
“不经过论证,要是项目最后失败……”
路广亮听完,更是担忧。
学校里如此搞,一旦遇到一个高难度的项目,大量资金砸进去,把人力物力也消耗了,可最后失败……
“失败就失败,换新的项目就是了。再说了,任何项目,即使失败,也能积累经验,培养研发人员啊!”
于国峰无所谓地说道。
“……”
路广亮听到这话,心里发毛。
一个系主任,如此不负责?
“广亮同志,你别听老于在这里瞎说。重点项目论证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校企办为了更快进入市场,避免国外巨头进来后拿不到市场份额,就直接进入了研制……”
梁红斌知道路广亮担心什么。
校企办投资的项目,就没有论证这个说法。
不是学校不严谨。
谢威当时这样说的:“国外已经有了,充分证明是可行的,也可以实现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研究过程中在我们落后的基础中寻找替代技术,或是突破基础基础……何况,即使失败,也只是校企办亏损,学校反而得到了经验、研发设备等……”
一句话,让整个学校的教授们都无言以对。
民品,毕竟不是军品。
“这样啊……”
听完解释,路广亮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
“如同谢威说的,目前基础已经有了。咱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基础上搞新的技术,新的东西。我们研发出来的技术越多,国家花钱从国外买的也就越少。可以把本就有限的经费用到其他更迫切的技术跟装备引进上。”
于国峰的语气很落寞。
按照他的想法,最好是国内出口工业产品,只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跟国内不愿意生产的廉价产品就好。
“你又来干啥?”
看到谢威脸上浮现着贱贱笑容、如同做贼一样溜进自己办公室,甚至还扭头看看后面没人,把门给关上才进来,李瑞气不打一处来。
都说了喊这小子少出现在自己眼前。
一看到他,就想到自己帮着要的几百万,一分钱都不给自己分。
“送钱来。”
谢威咧嘴笑着小声说道,“要是您不要,我就走了啊。”
看到谢威那表情,李瑞就觉得他没有憋着好屁。
可听到说送钱,即使不知道他葫芦里卖啥药,也不纠结这小子是不是又要利用自己,毫不犹豫地回答:
“要!”
“说吧,又要老子去干啥!”
此刻,李校长已经不把自己摆在校长的位置了。
他的态度,让谢威有些愣神。
“去帮忙搞点资料,我们要整一个能发大财的项目……”
“又搞新项目?”
李瑞皱起眉头,打量了谢威一番后,提醒着他:“谢威,校企办那边现在已经欠了几百万贷款了。每年利息都是好几十万呢!”
“谁让咱们学校穷呢!上级拨款就那么点,手里又没有几个能转换成好卖的产品的技术……这不就是为了以后不贷款,现在才贷款的嘛!”
“你小子从一开始贷款就在算计老子?”
李瑞怒了。
血压陡然升高。
这下子,李瑞算是明白了谢威为什么之前要说服自己这个校长带着王征去找哈城的几个银行行长。
虽然贷款的是校企办,可是在自己当校长的任上啊!
即使以后谢威成长起来,担任校长,也还得好些年吧?
那时候没发展起来,他可以说是自己贷款的赖账。
发展起来,也可以说给自己这个老校长还贷款……
“没有!”
谢威坚决否认。
看着李老头要在这事情上炸毛,想到他可能在后面校企办贷款时候不给签字,谢威急忙进入正题:
“一百万,去邮电部跟北邮帮忙搞几个人,弄点资料回来。当然,有成果后你能从邮电部弄到经费,归学校。校企办不要……”
“少来,无线电系那边也不要?”
“无线电系是学校的呢!”
老家伙越来越不好糊弄了,“这一百万,现款,直接从前阵部里给的那笔钱中划拨给学校。”
“200万!”
李瑞见谢威态度如此,瞬间意识到谢威是铁了心要搞这项目。
反对?
反对要是有用,自己也就不这么憋屈了。
自然要借着机会从谢威手里多搞点钱。
“150,再讲价我就另外想办法了,虽然王征的地位低了些,我想要是把100万砸到邮电大学或是邮电部科技局下属的单位,合作搞项目……”
“行!行!依你,都依你,写条子吧。”
啥玩意儿?
让自己写条子?
一直以来,学校里不都是李瑞掌握着写条子的权利?
“不写?”
见谢威愣神,李瑞不乐意了,“不写个条子,到时候你不认账怎么办?再说了,现在王征那小子听你的,根本就不把我这个校长放在眼里!也不知道校企办是你的校企办,还是学校的校企办!”
听到李瑞的抱怨,谢威一阵无语。
还好,知道李瑞的性格。
要是换成别的领导,根本就听不到这话,指不定自己怎么做都是错。
“行,我这就写。另外,一会儿我去找王征让他从校企办的账上先把150万划给彭科长。”
见李瑞依然用质疑的目光盯着自己。
老家伙以己度人了。
“我亲自去!”
李瑞把工作笔记本跟笔递给谢威,“写完条子,然后把需要的东西写在上面,一周之内,我给你搞回来。”
对于李校长搞这些技术资料的能力,谢威是充分相信的。
当即也没有扭捏。
以后还指望通过李校长把学校研发的程控交换机卖到邮电部,走上层路线,肯定比靠着销售人员到处开拓市场要强得多。
要不然,谢威选择到学校干啥?
找王征拿钱时,虽然王征没再说什么,眼神的不满,谢威是充分体会到了。
“我这里事情多,要不您帮忙送去给彭科长?”
王征让财务人员填好单子后,盖了校企办的章,直接递给谢威。
“行。”
谢威没拒绝。
校企办目前的资金确实不太充足,钱刚入账,数控技术的研发还没拿到钱,谢威先说要投程控交换机项目,这会儿又给学校150万。
合着坏人就自己来当,谢威一开始说的千万不要给李校长是放屁!
“这么大一笔钱?”
彭思远看到校企办财务室转账的单子,一脸意外,“谢威,你不会搞错吧?”
150万啊!
能搞错么?
“不会。”
谢威摇头,“学校项目多,资金不是困难嘛。”
“不是一点困难,已经无米下锅了。”
彭思远苦着脸说道,“都说我是管钱的财神爷,却没人知道,咱们学校财务部连工资都有几个月没发了……”
“不可能吧?”
谢威是真的傻眼了。
学校每年财政拨款虽然不多,可也不少的。
李校长隔三岔五还出去到处打劫,即使有一些自主的军事项目,那也不至于把学校给全校教职员工发工资的钱给挪用了啊。
彭思远怕不是助攻李老头从校企办搞钱!
“不对啊,学校所有学生的各种补贴从来没少过,就连参加项目的同学补助也都没少一分……”
谢威的工资依然是红光厂支付,学校给的补助也都是由新的生活委员魏东从后勤领了然后由莫灵羽转交给谢威。
他从来不关注这些。
“学生就指望着补贴活命呢!能少么?学校教职员工1700多人,每个月工资都是二十多万,从学校有了战机项目的研制后,所有教职员工,除了还没转正的,每人每月只发30元,其他都欠着……”
知道谢威的特殊性,彭思远并没有因为他只是学生就隐瞒。
掌管着学校钱袋子的彭思远清楚:如果不是谢威,学校财务状况根本不可能恶化到这种程度。
谢威+李瑞,就是目前哈工大快破产的根源。
“这样搞,双职工家庭情况还好一些,可那些只有一个职工上班的……尤其是那些还需要养孩子的年轻教职工……”
此刻,谢威后悔自己要来找彭思远了。
不知道这些情况,就不会闹心啊。
“不会,大家都知道学校的项目缺钱……不管怎么说,都比之前好多了。没人愿意继续等下去……何况,校企办的下属企业优先安排单职工教职工的家属跟子女……甚至大部分教职员工把生活所必须的费用留下,剩下的全部捐给了学校……”
听到这话,谢威脸不由有些发烫。
看看这年头学校教授、老师甚至是行政工作人员的觉悟!
让自己把全部钱捐给学校?
谢威是不会干的。
那点钱,杯水车薪,何况他还有个吃货妹妹需要养呢。
“难道学校有什么上级没有拨付经费重点项目?仅仅是那个战机项目的几个子项目,不至于缺钱这么厉害……”
谢威好奇地问道。
“呃,你要想知道,还是去问校长或是梁红斌教授吧。”
彭思远愣了一下,旋即笑着回答。
谢威顿时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尴尬地笑了笑,“这150万的经费,您给捂紧,别让李校长又瞎折腾了……”
彭思远只能无奈苦笑。
人家是校长,自己只是一个财务科长。
能阻止李瑞瞎搞的,也只有李瑞的老首长,或是眼前的谢威。
可惜,眼前这也是一个瞎几把搞的。
看着谢威离去的背影,彭思远叹了口气,“该不会以后哈工大会成为全国第一个破产的重点大学吧!”
抱怨刚出口,他就苦笑着摇头。
应该不会的。
彭思远的话,让谢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他没想到,学校里居然有如此重大的自主项目,这么长时间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对李老头的无条件信任。
能成为第一个被美国制裁的学校,从这里就能看出,实至名归。
“你问这个干什么?”
梁红斌倒没有因为谢威打听不该打听的消息而生气,只是意外。
“刚才去了财务科,从彭科长那了解到教职员工的工资拖欠问题……”
谢威解释着,“如果不是太重要,是不是可以等等?”
一边观察着梁红斌的反应,一边小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些项目投资太大,进度缓慢,继续搞下去会严重拖累其他项目,索性不如先停一停,搞理论研究等。
“等不了了。”
梁红斌叹了一口气,摇头,“本来,在十多年前就应该启动这项目的研究。现在国家政策调整,所有资源跟政策向经济基础建设让路……那个项目再等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启动。”
想到当初梁红斌这个钱老归国后带的第一批力学学生在哈工大搞高能材料,谢威突然问道:“高超音速风洞项目?”
如果是这项目,真不能停下来。
无论是火箭还是导弹,抑或是先进战机,都少不了这东西。
从1960年2月20号,沈城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风雷一号启动,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超音速风洞,一直到谢威离开那个世界,中国依然还在继续建设更先进的风洞……
为什么在进入二十一世纪过去20年后,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井喷时,却发现,老美原来公布出来的参数都是造假的?
甚至,从中国开发出六代机后,整个世界都跟不上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
原因很简单:
美国为首的西方,计算机技术先进,还对中国封锁,风洞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甚至难以收回研发建设经费,直接就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
苏联电子技术不行,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建设各种级别的风洞,在进入80年代后,苏联的航空技术受到材料跟电子技术限制,飞控系统不行,战斗力也就受到影响;而在航天领域,却超越了之前一直比他们先进的美国,导致曾经“登陆了月球”的美国人,甚至要靠着大毛帮助才能把宇航员送上天。
只可惜,苏联在91年就倒下了。
而中国这个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美国那样先进的技术,也没有苏联那样强悍的工业基础,最终只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步地走下去。
一直到发现美国从80年代开始就造假各种数据,不只是为了吓唬苏联,让他们投入更多资金研究相关技术,同时也是为了让国防部掏出更多钱采购。
先进,意味着昂贵。
那时候,全世界才发现,美国人的先进神话破灭,直接被一直以他们为追赶目标的中国不知什么时候就超越。
还甩了几条街的那种。
中国为什么能超越?
除了国防科技工作者不服输的性格外,还有从一开始钱老跟郭老等老一辈的战略眼光:必须持续建设自己的风洞实验室。
眼前这位可是钱老归国后的第一届学生。
“你……”
这下梁红斌是彻底被谢威震惊了。
这可是绝密消息,就连学校知道的人都很少,一些参与到项目中的技术人员都不知道这项目。
“您是钱老的学生,之前说在搞高能炸药项目,我开始以为是搞固体火箭燃料……可这项目几乎可以把学校搞破产,都不能暂停,就只有这个可能了……超高音速的风洞,需要炸药持续爆炸,形成连续冲击波……”
“你……”
谢威的话,让梁红斌原本愕然的脸上浮现出震惊,眼睛瞪得更圆。
难道泄密了?
“梁老师,我这是分析出来的。刚好前阵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脉冲爆震发动机跟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论文资料,虽然那是几十年前的俄文版……”
这点,谢威还真没瞎编。
学校有这资料,谢威并不意外。
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前,双方关系还是非常好的。
两种技术,都是苏联人提出来的。
那时候无论是脉冲爆震发动机,还是超燃冲压发动机,都是理论设想。
想要实现,难度太大。
不过,目前苏联人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有人说,中国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与脉冲爆震发动机是在苏联解体时候抄到了技术,从几十年后回来的谢威直接嗤之以鼻。
在中国六代机的背上,就装上了冲压发动机,这玩意儿专门提供给六代机在高空高速时候使用的。
要真的是来源于苏联的技术,大毛也不至于连五代机研制都搞半个多世纪。
“……”
梁红斌此刻是彻底不知道说什么了。
看着谢威,思维电转,随后眼神亮了,“要不,你来当我的研究生?以你目前的基础,比我带的几个研究生都更扎实,有你加入,项目进展会更快……”
“不了,不了!”
谢威急忙摇头。
中国的第一个超音速风洞实验室风雷1号投入使用,再到JF-12风洞,花了半个世纪;再到后面的30倍音速的JF-22风洞,又用了差不多20年……
这辈子就全部耗在风洞上了?
不干!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最新章节,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最新章节,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