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36章 举朝共庆!

小说: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更新时间:2025-04-15 19:10:45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赵持满走的是一条最偏远的路线,一路上气候寒冷,人烟稀少,山道上茫茫一片,就算有地图,也很容易就迷失方向。

  这个时候,程务挺在吐蕃的经历便派上用场,他通过星象结合手中地图,很快绕出茫茫群山,追到了苍岩城。

  苍岩城是一座小土城,估计高句丽也没想到唐军会来攻打这么偏僻的城池,故而城墙修得又低又矮。

  寒风刺骨,明黄色的唐军战旗,在城墙上随风飘荡。

  派人去城墙下一问,这座城池也已经被唐军攻下,赵持满只留了五百唐军驻守,便继续朝着前方进军了。

  程务挺继续向东南方向追击,两日之后,终于在一条河边追上了大军。

  然而令程务挺惊讶的是,赵持满竟然并不在营中,向留守的副将询问,副将竟不肯告诉他!

  程务挺强忍着怒气,说道:“我是奉李大总管之命,前来与赵将军汇合,还请告诉我赵将军的下落!”

  那副将道:“赵将军有令,让我们在这里等他,还特意嘱咐,不能将行踪泄露出去!”

  程务挺沉声道:“这场战争何等重要,赵将军扔下大军,独自一人离开,这岂是为将之人该有的行为?”

  那副将道:“我们赵将军怎么打仗,自有他的考量,程将军说话注意点!”

  程务挺身后的武敏之顿时大怒,道:“我家程将军协助薛仁贵大将军攻打吐蕃时,你们赵将军还是凉州一介白身呢!”

  那副将顿时也怒了,道:“那是赵将军没机会上吐蕃战场,不然一样能立功!”

  眼瞧着双方要争起来,程务挺伸手拦住武敏之,朝那副将拱手道:“那我在营中等候便是,还请帮我安排一个营帐。”

  不一会,程务挺一行人,被安排在一个大帐篷里。

  武敏之哼道:“程兄,这帮军士狗眼看人低,你刚才怎么不让我骂他们几句?”

  程务挺扫了他一眼,道:“骂他做什么,你不觉得他的态度很有意思吗?”

  武敏之愣道:“怎么说?”

  程务挺道:“赵持满是第一次带兵,这么快就让手下将士如此拥戴他,这便说明他的能耐。”

  武敏之一点头,道:“这么一说,还真是。”

  程务挺道:“我原先还想,赵持满能进军神速,是因为他攻打的城池,都非坚城,如今来看,他确有带兵之能。”

  武敏之皱眉道:“可他将大军扔在这里,人却跑的无影无踪,这也算带兵有方?”

  程务挺想了想,道:“我想应该是出了什么紧急之事。”

  “紧急事?”

  程务挺道:“你想,这处营寨的位置,并非最佳地点,我们来时经过的那处山脚,距离只有一里,依山傍水,才是扎营的最佳位置,赵持满为何在此处扎营?”

  武敏之道:“这不正说明他不会带兵吗?”

  程务挺摇头道:“不,赵持满与姜恪齐名,不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刚才经过马厩时,你可注意到,军中的战马都不见了。”

  他们来找赵持满之前,对这路大军的情况已非常了解,知道有一千骑兵。

  武敏之回想了一下,一拍大腿,道:“不错,确实没有看到战马!”

  程务挺道:“所以我想是这样的,赵将军带兵来到此处时,忽然得到一个紧急消息,于是命大军原地扎营,带着骑兵离开了。”

  “那会是什么紧急消息呢?”武敏之问。

  程务挺摇头道:“那就猜不出来了。”

  ……

  石城以东二十里,某一处山谷内,郑仁泰坐在一块大青石头上,身前插着一柄大刀,满脸血污,头发蓬乱,显得非常狼狈。

  这处山谷十分狭窄,头顶天空被夹成一条缝隙,士兵们挤在峡谷内,神情都显得很沮丧。

  这时,韦待价从峡谷一头走了过来,朝郑仁泰道:“将军,他们在出口处修建工事,看来是想堵住出口,让咱们活活饿死!”

  郑仁泰冷冷道:“不,他们是想让我们又疲又饿,然后再来招降我们,给其他几路唐军,造成心理打击!”

  韦待价咬牙道:“都怪末将贪功冒进,这才中了敌人的埋伏!”

  郑仁泰摇头道:“这不怪你,是我让你全速进军,指挥失误,才让弟兄们陷此窘境。”

  郑仁泰这一路大军自出征后,便处处落后别人一步。

  攻打建安城时,因为薛仁贵和赵持满行军迅速,敌人自己撤退了。

  后面几座城池也都是如此,敌军是因为另外两路大军的神勇,被迫后撤,并非郑仁泰的功劳。

  故而他一路虽是高歌挺进,心中却极为憋闷,很想尽快打一场真正的胜仗,以免惹人耻笑。

  结果大军来到石城外时,敌人竟然又撤退了。

  石城是一座极为坚固的山城,敌人竟如此轻易放弃,不用想,又是因为薛仁贵和赵持满两路军的原因!

  郑仁泰再也忍不住了,没有在石城休整,率领大军一路急行,打算追上敌人撤退的部队,打一个追击战!

  谁知,追到这处山谷时,竟中了敌人的伏击。

  此处地形太过险峻,唐军被山谷逼成了一字长龙,兵力无法展开,很快被堵在了峡谷之中,进退不得。

  韦待价将手中步槊在地上重重一插,道:“将军,不如冲出去,跟他们拼死一搏吧?”

  郑仁泰摇头道:“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都冲不出去,只会导致士气越来越低,再等等。”

  韦待价急道:“等什么?”

  郑仁泰道:“混战之时,我看到一支小队冲出包围,他们应该会将消息带出去,等薛仁贵或赵持满派兵救援,我们再行冲锋,如此才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韦待价抬头望着逼仄的山谷,狭窄的天空,道:“如果没有援军呢?”

  郑仁泰没有回答,若是没有援军,这两万大军只有一个下场,全军覆没。

  天色越来越暗了,郑仁泰虽让大家养精蓄锐,可这种情况下,谁还能安稳休息呢?

  此时已到了十一月,夜晚格外寒冷,山谷之中又无法扎营帐,士兵们只能穿着冰冷的盔甲,蜷缩在地上,瑟瑟发抖。

  郑仁泰根本睡不着,他此刻唯一还能做的,就是四处巡视,安抚着士兵们的情绪。

  一阵风吹来,风声之中,夹杂着微弱的嘶喊声,似乎还有刀兵之声。

  郑仁泰耳朵像兔子一样动了动,朝身边一名将士问:“你听到什么声音没有?”

  那将士愣道:“没有啊!”

  就在这时,韦待价快步奔来,走的太急,还被睡在地上的士兵给绊了一跤。

  他赶忙爬起身,欣喜的道:“将军,斥候来报,谷西出口处的敌军,似乎有些混乱!”

  无缘无故,敌军不可能混乱,而且还是夜晚。

  那么只有一个解释,援军来了,故而敌军急忙调动,这才出现混乱!

  郑仁泰听了后,竟还能沉住气,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道:“传令全军,准备从西谷突围!”

  郑仁泰手持长柄斩马刀,腰佩环首刀,率领士兵们聚拢在西谷出口处,士兵们全都穿上了铠甲,站在此处,已能隐隐听到外面传来刀兵声。

  不会错,果然有援军来支援了!

  郑仁泰一声令下,手持盾牌的一支小队,率先冲了出去,外面顿时传来嗖嗖嗖的弓箭声。

  郑仁泰只听弓箭声响,就知道敌人的包围果然出现了松动,尤其是西南方向的弓箭声,最为稀疏。

  “韦副总管,你率领步槊队,从西南方向冲锋,务必冲开一条口子!”

  韦待价大声道:“是!”手持步槊,率领一支两百人的营队,朝着谷口冲了出去。

  郑仁泰倾听着外面喊杀声的变化,判断着局势,一道道军令有条不紊的下达出去。

  唐军都挤在山谷里,若是一起冲出去,只会造成混乱。

  所以需要一支支营队有序冲出,慢慢将敌人顶开,腾出空间,才能让更多军士冲出山谷。

  韦待价的步槊营就像一柄钢刀,成功的刺穿敌人防线。

  他能如此顺利,是因为赵持满率领一支骑兵队,正在东南方向冲杀!

  韦待价撕开口子后,山谷入口处,被唐军生生顶出一个扇形的空间来。

  不过敌人反扑之势很强,想要将唐军给顶回去。

  夜色一片漆黑,很难看清敌人和友方,不过也不需要判断,唐军的任务就是向外冲,高句丽军的任务就是往回顶。

  最前线短兵相接的敌我双方,都是拿自己的身躯,朝着对方的兵刃上冲过去。

  身后的唐军不断嘶吼着呐喊!

  顶住!顶住!

  一名唐军被标枪刺穿了左脸颊,依然紧紧抓着步槊,身体前倾,朝前一步步走着,强忍着头颅被越刺越深的剧痛!

  唐军便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战斗意志,又生生顶出一小片空间。

  郑仁泰赶忙又派出一支弓兵营,这群弓兵连射了三轮箭。

  前方高句丽军传来的压力顿时骤减,又有一支唐军小队撕开一道口子,高句丽军开始慢慢后退。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明,唐军已有三分之一的军队冲出山谷。

  高句丽军见败局已定,从另一条山谷小道撤走了。

  郑仁泰吃了一次亏,也不敢再追击了,命令大军排好阵列拒守,让剩余的唐军能够撤出山谷。

  此时,山谷东路出口,红日初升,照在一颗大光头上,显得格外的锃亮。

  这次伏击郑仁泰的高句丽主将,正是信诚。

  他投靠泉男建后,便主动请命,带着平壤城附近的三万本部人马,与原辽东城守军换了防。

  这也没办法,泉男建因他放走泉男生的行为,对他并不信任,更不允许信诚这三万人马,继续留在平壤附近。

  信诚非常识趣,所以主动提出前往前线。

  对他来说,先击退唐军,才是重中之重,至于莫离支之争,可以先放在一边。

  信诚这一战,充分利用了唐军四路并进的缺点,诱使郑仁泰心态失衡,引他轻兵冒进,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只可惜,唐军增援速度太快。

  若是再拖上一两天,纵然援兵到了,峡谷中的唐军也早已筋疲力竭,无力再冲出来。

  信诚旁边有一名青年将领,是他儿子信义,他说道:“父亲,唐军援兵不过一千骑,我们绕过山谷,与谷西军队合围,未必就会输,您为何下令撤军?”

  信诚看了他一眼,沉声道:“我们能打赢这场伏击,利用的是地势,不代表我们战力强于唐军。当年契苾何力凭八百骑兵,击破我数万大军,你以为唐军铁骑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信义咬牙道:“那是当年的领兵将领无能,我就不信,我麾下的五千具装骑兵,会打不过一千唐军!”

  信诚正要说话,忽听马蹄声响,转头一看,一名传令兵奔驰而来,带来了泉男建的调令。

  信诚看完之后,仰天长叹一声。

  “果然是无力回天吗?”

  信义变色道:“父亲,出什么事了吗?”

  信诚苦笑道:“安市城、乌骨城都被唐军攻破,莫离支调我回平壤驻守!”

  信义失声道:“什么,乌骨城不提,安市城怎么会丢?守城将领不是乙支辰吗,唐军两个老将而已,他怎么会输?”

  信诚摇头道:“我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不必多言,乌骨城既然丢了,薛仁贵随时可能抄我们后路,快走!”

  听到“薛仁贵”三个字,信义后背一凉,也不嘴硬了,当即跟着信诚,整军朝着鸭绿江而去!

  唐军攻破乌骨城和安市城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朝野都为之一震。

  薛仁贵攻破乌骨城,大家还觉得正常。

  可契苾何力、程名振这两个老将,竟然这么快攻破安市城,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意外之喜!

  当初太宗皇帝带领众多文武官员,被堵在安市城外,无法寸进,如今终于攻破这座城池,凡是参与过二十年前高句丽之战的朝臣,都为之鼓舞欢庆。

  就连长孙无忌得知此事后,也在家中蹈秦王破阵曲,抒发心中喜悦之情!

  消息同样传到了后宫。

  徐槿听说后,作了一首名为“战胜歌”的诗词,命人拿来给李治看。

  李治正在甘露殿欣赏时,有下人来报,说郑贵妃请他过去。

  李治知道她是为郑仁泰的事。

  这次郑仁泰打了败仗,险些全军覆没。

  若不是薛仁贵、契苾何力、程名振打了胜仗,掩盖了他这场败仗的影响,李治必定会严惩。

  如今,既然安市城都打下来,接下来的局面,基本上已经稳了。

  李治便没有问罪撤职,而是下旨让郑仁泰戴罪立功。

  来到熏风殿,郑贵妃果然带着人跪在殿门口,向李治请罪。

  李治笑道:“是郑仁泰打了败仗,关你什么事,起来吧。”将她拉了起来。

  入殿后,郑贵妃先跳了一支破阵曲,向李治庆贺前方大捷的消息。

  她平时素喜静舞,今日跳这种雄浑磅礴的舞蹈,倒也别有一番风味,足见暗中早已习练多时。

  舞毕,郑贵妃坐在李治旁边,问起前线战事的详情。

  上午武媚娘已经问过一次了,李治心情舒畅,也不觉烦,耐着性子,又跟她说了一遍。

  薛仁贵打乌骨城比较容易,因为打赤峰城时,乌骨城的援军,已经被薛仁贵消灭了一万。

  乌骨城中守军士气很低。

  薛仁贵驻扎在城外,命令工兵砍树造攻城器械,乌骨城守军龟缩城中,连骚扰都不敢。

  做好器械后,薛仁贵亲自率军攻城,先一箭射断了乌骨城上的高句丽旗帜,随即命十六支敢死队,架着云梯冲锋。

  攻城的第一天,唐军便奋勇无比,一名叫李慕唐的年轻军士,第一个攀上了城墙,其他唐军也士气如虹,不畏生死,一日之内,唐军就攻破了乌骨城。

  安市城的攻打,则更加戏剧化一些。

  原本契苾何力和程名振也只是按部就班的攻打。

  不料攻城的第五天,城中一个叫梁代春的将领,趁夜射出书信,表示愿意归附大唐,献上安市城。

  双方约好献城时间,子夜过半,城门果然打开,程名振亲自率领一支唐军进城。

  刚进了数百人,城门陡然关闭,箭如雨下,射向程名振等入城的唐军。

  却不料,程名振早有防备,士兵们身上都带着大盾,一边顶住敌人弓箭,一边回身夺取城门。

  城外的唐军也开始配合攻城,在城内唐军奋力配合下,终于拿下了安市城,不过进城的数百唐军,也死伤大半。

  程名振再次显示出自己的老当益壮,身中四箭,依然奋勇杀到最后。

  郑贵妃听到此处,急问:“陛下,程老将军没事吧?”

  李治笑道:“放心吧,四支箭都没有射中要害,并无大碍,他还吵着要继续带兵杀入平壤城呢,被李勣给强行卸下职位,送回营州养伤。”

  郑贵妃松了口气:“那就好。”

  次日,李治在承庆殿召开宴会,为前线将士庆贺。

  酒宴结束后,李治收到一份安西都护府的奏报,让他皱紧了眉头,

  原来大食人内战已经结束,穆阿维叶成为大食国新的君王,裴行俭请旨攻打吐火罗。

  李治眼下心思都在高句丽上,不愿再开战场,拒绝了裴行俭的请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