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51章 共同警备区(四)

小说: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更新时间:2025-10-23 00:39:25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老山前线有个以物换物的交易市场,譬如一本军旅,可以用巧克力、口香糖换取一天时间来阅读;罐头和瓶装水就相当贵重了,尤为贵重的是香烟,一包烟在部队里能卖到社会上十倍的价!以至于香烟要拆分出来,一根一根的交易。

  战士们为抽一口烟,提前抵押自己退伍后的工资……有些个倒霉蛋,仗还没打完,钱已经欠到了几年后,这都是李存宝当年来前线调研发现的,现在也没什么大变化。

  《共同警备区》能值个什么价呢?

  在距离老山最近的哨所,四连,它能值一条中华。

  余切在这里结束他的慰问之旅,这个爆发过“最后一次战斗”的哨所,也成为了余切在老山的最后一站。

  《军画报》的闲云强,政治部的老蒋和宣传科老徐,以及越方的宣传特科科长裴顺化……他们都和余切一起,准备隆重纪念这一场告别。

  当天一大早,余切就把几本《共同警备区》送给了裴顺化,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裴大校,我们准备在前线免费发放,还要录制成广播剧,让对面的越南兄弟也能听到!”

  裴顺化作为半个特务,自然知道这本书:“这本书太贵,好几块钱!我们越南人买不起!等你们中国人都看得烦了,倒背如流了,才轮到我们越南兵看!”

  越南现在的经济情况确实恶化得匪夷所思。比如,在前些天双方的告别晚会上,双方士兵互相向对方扔出纸条,许下战后的愿望。

  中国人许的大多数务实的“好单位、房子”等稀缺资源,而越南人就不一样了,越南某营有十几个人都许下了同一个愿望——他们希望能在打完仗之后,去中国南方购买永久牌自行车。

  这些人为越南政府打仗十几年,退伍后唯一有钱购买自行车的是战斗营的营长。

  八十年代,参军实质是一项待遇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准的事情。部队不仅管饭、管衣服、管教育,还管工作分配,越南人更是这样了,他们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体制,当前线的越南人都叫苦不迭的时候,他们的老百姓恐怕已经快活不下去。

  余切从这一个事情,就能判断得出越南人的经济情况。他道:“自行车是三大件之一!在我们中国,一个男人要结婚,至少要集齐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而且这是七十年代的价码!”

  “现在呢?”

  余切说:“电视机,摩托车,洗衣机。”

  一同参观的四连连长邱连笑了:“我们的待遇也没有那么好,一辆摩托车几千块钱呢!摩托车应该不算三大件,我认为剩下一个大件是电冰箱或者是录影播放机。”

  “那也是我们买不起的。”裴顺化很诚恳的说,“我们买一辆自行车都要凑钱买。国内经济已经相当困难,我一直和‘常征’同志有联络,知道一些真实的经济数据……余老师,‘常征’同志是对华友好的,他们是我们越南高层中一股友好力量。”

  裴顺化沉声道,“如果没有‘常征’同志,我们至少还要有更长时间的冲突。你也不会看到本来在后方的我。”

  余切问他:“你这些话说的,像是和平全都由你们越南人施舍来的一样!真要打下去又能怎么样呢?无非是再死一些人而已,难道是我死?肯定是你们越南人死得多。”

  裴顺化被余切这话激得满脸通红,有心想为政府争辩几句,却哑口无言。

  他不敢破坏和平的大局,只能摆出服软的态度道:

  “现在已经和平了,余老师……你不要再说这些话了。”

  余切没有接话,而是隐晦的提醒裴顺化:“我们准备用广播教越南人简单的汉语,还要通过热气球投放《中越友好历史画册》,《共同警备区》这篇也是,由我来掏钱,将部分单行册无偿赠送给你们越南人。”

  “你准备捐多少册?”

  “两百册。”余切道。“我希望我们能永远的友好下去。你想想,胡志明当年是不是也这么认为?”

  这些话引起所有人的热烈掌声。只有裴顺化觉得,余切的话里面带着杀意。

  “永远”友好下去是不可能的,怎么“永远”呢?除非越南的好战分子全被杀光了,那就可能永远了。

  而且他为什么要提到胡志明同志……

  他不能把《胡志明情史》也投放到前线吧!他到底写了没有?!

  裴顺化细思极恐。

  果然,不久后余切就要求让哨所对面驻扎的越南部队也来“非军事区”中,大家一起庆祝。根据停战协约,这是一条宽约四十公里的地带,恰好占据了老山的河谷地带。

  “我希望请他们来开会!”余切说。“不要怕,只是来开会!”

  裴顺化怀揣着《共同警备区》,乘坐一辆罗马尼亚吉普车穿越河谷,回到自己人的防线中。

  在车上,他打开了看。

  一开始就让他吸引住了:停战协约签订在即,中越前线某哨所发生了一起死亡案件,其中一名北方的士兵牺牲,另有三名越南士兵死亡。

  恰好在这次事件后,停战协约便签订,因此双方都不愿意进行过多宣传。

  一个华裔越南人顺华被派去调查情况……他很快发现,事情并不简单是一场偶然冲突,而是有更深刻的真相。哨所里面多份证据显示,在这里极可能发生了和猫耳洞前线类似的事情——士兵们私下走到了一起。

  更为糟糕的是,主角顺华在调研中患上了身份认知上的矛盾。他在国籍上是越南人,但他越是调研,越是觉得自己在文化上和中国人没什么区别。

  他的耳边好像总是有声音在说:你越南人的身份是虚假的,反倒是流着中国人的血。

  他逐渐摸清楚案件的真相,精神却渐渐失常起来……

  卧槽!这不就是我吗?

  这个主角耳畔响起来的声音,不也是余切吗?或者是那位在河内的“常征”同志?

  他们这些大人物遥控着我,时而似乎要打下去,时而唱起了和平之歌……风向变幻不定。

  像我这种人就倒霉了!只要我踏错了半步,以越南现在吃鸡局空前激烈的情况,可能我就要被杀头,还连累到家人。

  裴顺化看得大汗淋漓,他的罗马尼亚吉普车本身又十分晃荡,花了足足一个下午,裴顺化才抵达越南所在的前线部队,经过走访后把参与到最后作战的几个越南兵找到了。

  这些人是前线356师某连,由师长阮文得带领,长期以来是越南的王牌部队,因此纪律性比较好。在越南人往前线消极抵抗的浪潮中,356师反而坚持到了最后。

  356师的人问他:“你找那几个人来干什么?”

  “我要带他们去河谷对面。”

  “河谷对面不是中国人吗?”

  “对的,就是请他们过去参观的。中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余切想要见他们,想亲手送他们。”

  听到这话,356师的人面面相觑,一位认识参与过作战的人告诉裴顺化:“现在大家都和中国人接触,崇拜余作家的更不知道有多少!但他们几个不一样,你让他们去恐怕行不通!”

  “哪里不一样了?”裴顺化问。

  “他们绝不会接触中国人。”

  裴顺化很快搞清楚了原因:原来,发生在双方哨所的“最后一战”,双方互有伤亡,越南人死的还多一些。

  越南兵也是有骨气的,如果没死人也就罢了,过去找余切认错,讨好他都行——反正他都被越南的喉舌《人民报》称之为“和平专家”,“越南人的老朋友”,国际上也称赞余切为和平做出的努力。

  然而,再好的印象也抵不过自己人死了。

  这几个越南兵恐怕恨死余切了。

  裴顺化找到这几个越南兵,说了对面中国人的要求——果然被拒绝了。

  无论裴顺化怎么说,他们都不愿意去。而且还说出一个令裴顺化尴尬的事情:由于中国人仍然在间歇性轰炸老山(到88年末才结束),以至于先前死了的越南兵还在河谷地带,现在怕是尸体都发臭了。

  他们恨中国人入骨,哪里会参加告别会?

  然而,事情万一办不妥,余切写了《胡志明情史》怎么办?这是更大的事情!

  这些越南兵没有大局观的,根本不知道文人的可怕,国父胡志明的圣人形象,涉及到越南的国族认同!“常征”同志再三吩咐,绝不能让胡同志的名誉受损。

  裴顺化只好联系该师的师长阮文得,消息一层层上传。

  等待期间,裴顺化又抓起书来看:

  《共同警备区》剧情已然发展到高潮!两个不同阵营的士兵发展出来了兄弟情义,他们通过深不可测的猫耳洞定期聚会,带上美酒佳肴,互相交换来看……这些人的语言都属于壮语语系,几乎可以无障碍交流,文化上又深受中华文化所影响,有相同的价值观。

  尤其令裴顺化动容的是,借助人物的台词,余切说出了许多越南人的心声:我越是和这些北方邻居接触得越多,我越是怀疑我根本就是他们的一部分。

  难道不是这样吗?

  就连裴顺化自己都茫然了:我到底是谁?我和中国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为什么要去抵抗他们?

  这本书并没有什么说教,而是借助主人公的经历,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整个事件,而一旦读者这样思考了,就会得出一模一样的结论:我就是他们。

  裴顺化简直是毛骨悚然!这本书一定会被封禁的,也许不是现在,但必然是在将来!

  它从根本上否定了越南的国族认同,它用一桩罗生门一般的惨案的事后追查,叙说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文化认同来看,越南根本就是北方的一部分,只是政府用宣传构筑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仇恨教育和“狼来了”之类的口号来巩固。

  而一旦他们真实的接触过,那份想象的共同体就会被真情实感所取代。

  此刻裴顺化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焦急:是啊!

  越南打过比这艰难得多的战斗,为何只在两山轮战中出现了大面积消极抵抗的情况?前线的士兵丝滑的亮起白旗,迫不及待的报出自己的番号、作战计划,几乎没什么道德负担……看起来是中国人太厉害,他们打不过,实际上文化认同这个幽灵在作祟!

  文化认同,似乎一无所用,然而也重达千钧。

  如果这时候胡志明的“神像”也破裂了,那会造成什么后果?

  裴顺化打了份报告发到河内,询问如何解决,此时356师的长官阮文得也得到消息,把那几个越南兵送到了裴顺化面前。

  “裴同志,送他们到对面开会。中国人的要求拖不得。”

  “很好,你做通他们工作了?”

  “做通了,我让他们以大局为重,现在形势比人强。”

  当晚,裴顺化通过无线电联络到余切这边:“我已经找到你要的人,做通他们的工作。因夜晚山路危险,明天清晨我将乘坐罗马尼亚吉普车穿过河谷地带,请务必不要开枪。”

  无线电那头,传来余切略显沙哑的声音:

  “他们是现役作战军人,不是文职人员,请悬挂白旗表明没有敌意。以免我方哨所误判。”

  “悬挂白旗?这不符合礼仪吧!”

  “这话你去问猫耳洞前线挂白旗,拿着空罐头来讨饭的同僚……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合礼仪。停战协议后,你们挂白旗来讨饭的人多到甚至我们打报告打不过来。”

  裴顺化脸色臊红,当即答应了。

  翌日清晨,这辆罗马尼亚吉普果真下山前来,只是气氛十分怪异。三名越南兵的武器全被收缴,他们一路都在责怪“余切杀过我们战友”!

  又说,“上面的政府从不在乎大头兵,要他们打仗的时候,不给吃不给喝也要打!打不过的时候,却又摁着他们的脑袋来谈和,受人羞辱!”

  最后都成了一句话:越南那些当权者,从来不在乎小兵如何?

  是啊!经历这场调研后,裴顺化也感到十分悲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