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视元年的洛阳,秋意已浸透了每一寸宫墙。雨停时,万象神宫的琉璃瓦上还挂着水珠,夕阳穿过云层洒下来,把那些水滴变成了散落的碎金,顺着飞檐的弧度缓缓滚落,砸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的印记。
狄仁杰坐在轮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边缘的雕花。
如今木头上的纹路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仍能摸到那些藏在深处的沟壑,像极了他这一生走过的路。
李元芳推着轮椅穿过丹陛,脚步声在空旷的宫门前格外清晰,惊起了檐下栖息的几只灰鸽,扑棱棱的翅膀声搅碎了晚霞里的宁静。
“狄公,风凉,咱们早些回府吧。”
李元芳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跟了狄仁杰五十四年,直到如今的千牛卫中郎将,见过这位老人在朝堂上舌战群儒的锐利,见过他在刑狱里通宵查案的专注,却从未见过他这般形容枯槁。
方才在万象神宫偏殿,武曌握着狄公的手说“国老且安”时,他分明看见那只曾签发过无数政令的手,已经连茶杯都快握不住了。
狄仁杰轻轻“嗯”了一声,咳嗽又涌了上来。
这次比往日更急,像是要把肺都咳出来似的。
李元芳忙掏出锦帕去接,他喉结滚动了几下,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蹲下身替狄公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襟。
“哭什么。”狄仁杰喘匀了气,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双手曾无数次在他遇险时递过匕首,在他困惑时指向真相,此刻却轻得像一片羽毛,“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活了七十有一,见够了盛世,护过了百姓,够本了。”
轮椅碾过洛阳天街的青石板,两侧的商铺已经开始上板,卖胡饼的小贩收拾着炭炉,酒肆的幌子在风里摇摇晃晃。
狄仁杰望着街角那棵老槐树,树干上还留着他与苏无名一起刻下的记号。那时苏无名还是个毛头小子,捧着卷宗追在他身后问东问西,连升堂时该怎么站都要反复叮嘱。
如今那孩子也能独当一面了,前几日还递来卷宗,说破了西市波斯商队的失窃案,字里行间的锐气,倒有几分像年轻时的自己。
“元芳,你说无名那孩子,现在在做什么?”狄仁杰忽然问。
“大约还在书房吧。”李元芳答,“早上出门时,见他案头堆着陇右道的旧档,说是要查十年前的屯田贪腐案。”
狄仁杰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这孩子,总爱啃硬骨头。”
“以后波折不比我少。”
他望着狄府的方向,暮色已经漫过了定鼎门,那片熟悉的飞檐在烟霭里若隐若现。
这条路,他终究是走到头了。
从仪凤年间在大理寺断案,到垂拱时顶着酷吏的刀斧直言进谏,再到圣历年间力挽狂澜劝回太子,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却也踩出了一条让大唐能接着走下去的路。
他想起当年在狱中,来俊臣的爪牙把烧红的烙铁举到他眼前,他盯着那团火光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时,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的命,是洛阳城头上那面“唐”字旗,能不能有再飘起来的一天。
秋风卷着落叶掠过衣袍,猎猎的声响里,仿佛能听见无数人的声音。
有案牍前冤魂的泣诉,有朝堂上同僚的争执,有边关传来的捷报,还有市井里百姓的吆喝。这些声音缠绕着他,像一首无声的挽歌,从少年时初入长安的朱雀大街,一直唱到此刻洛阳城的暮色里。
回到狄府时,苏无名正站在阶前等。
少年人穿着半旧的青布襕衫,手里攥着本《唐律疏议》,见轮椅过来,忙上前想扶,手指却在触到狄公衣袖时又缩了回去。
狄仁杰看在眼里,忽然开口问:“无名啊,还记得为师和你说过什么吗?”
苏无名愣了愣,随即挺直了腰板,声音朗朗:“为死者言,为生者权。”
那是三年前,他们在京兆府验一具被诬陷通敌的老兵尸体,死者喉骨有碎痕,分明是被人扼住咽喉强行灌下毒酒。
苏无名看着老兵蜷曲的手指,眼圈红得像要滴血,狄仁杰就是在那时按住他的肩,一字一句说的这句话。
此刻再听,少年人的声音里少了当年的愤懑,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坚定。
狄仁杰点了点头,目光从他脸上移开,望向西厢房的方向。
“为师要睡了,去替为师关门吧。”
苏无名的脚步顿了顿。他年轻,读不懂官场的波谲云诡,却看得懂恩师眼角的疲惫。
往日里恩师午睡,总会让他把案上的卷宗挪到窗边,说阳光晒着字儿清楚,可今日他却连多看一眼卷宗的力气都没有了。
少年人咬了咬下唇,终是低低应了声:“恩师,无名替你关门。”
木门“吱呀”一声合上,把外面的暮色和人声都关在了外头。
房间里只剩下药味和老木头的气息,狄仁杰靠在软枕上,闭上眼睛。意识像是沉入了温水里,那些被忙碌和病痛压在心底的记忆,忽然都浮了上来。
他想起乾武十一年,自己第一次踏入太极殿。
那年他才十六岁,穿着洗得发白的襕衫,站在殿柱后,看着李承乾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本《汉书》,和侍立的大臣们说“民为水,君为舟”。
阳光从殿顶的藻井漏下来,照在陛下平易近人的笑脸上,也照亮了阶下文武百官的朝服,红的、紫的、绿的,像一片涌动的花潮。
那时的乾武皇帝在散朝后叫住他,拍着他的背说“这孩子眼神亮,是块断案的料,去内阁跟着学学吧”。
那时候的内阁,设在紫宸殿偏院,院里种着两株石榴树。
他和陈浮生总在树下背书,一个读《唐律》,一个读《孙子》,偶尔抬头看见石榴花落在对方的书案上,就笑着捡起来夹进书页里。
陈浮生是乾武皇帝最年轻的弟子,比他还小两岁,却总爱板着脸叫他“狄兄”,说将来要一起在太极殿上,替陛下撑起这大唐的天。
如今,那两株石榴树该还在吧?只是内阁早就没了,当年一起在树下背书的少年,一个成了垂垂老矣的狄公,一个在南京任遣京使,怕是这辈子都见不着了。
他想起去年冬天,驿卒带过一封信,说陈浮生病得下不了床,信里的字迹歪歪扭扭,却还在问“洛阳的雪大不大,怀英兄的腿疾好些了吗”。
当时他握着信纸,在炭盆边坐了一夜,直到晨光把信纸照得透亮,才发现自己的眼泪已经把“怀英兄”三个字晕成了一片。
门忽然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像是有人推开了一条缝。
狄仁杰以为是李元芳又来送药,迷迷糊糊的开口:“元芳,你来了啊。”
没人答话。只有一声轻轻的“怀英”,像一片羽毛落在心尖上,却让他猛地睁开了眼睛。
眼前站着的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紫袍,须发皆白,却腰杆笔挺。那双眼看过了贞观的明月,也见过了乾武的风霜,此刻正温和的望着他,像五十年前在石榴树下,看见他把《唐律》背错了时一样。
“齐,齐太师……”狄仁杰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他想站起身,却发现自己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只能像个初见师长的少年,手指紧紧攥着锦被,指节泛白。
此刻这位老人就站在那里,笑着点了点头:“怀英,做得不错。”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洛阳城的更鼓声远远传来,一下,又一下,敲在寂静的暮色里。狄仁杰望着齐太师的脸,忽然觉得心里无比安宁。
那些没说出口的遗憾,没做完的事,好像都在这句“做得不错”里,找到了归宿。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总问齐太师,什么是忠臣。太师说,不是在殿上喊“万岁”,是在百姓哭的时候,敢站出来说话。
在江山晃的时候,敢把脊梁顶上去。
那时他不懂,直到后来在刑场救下被冤的百姓,在朝堂上顶着武曌的怒视坚持立李显为太子,才明白这肩上的分量,原是比紫金玉带重得多。
“太师……”他想说些什么,喉咙却像被堵住了。
齐太师只是笑,转身往门口走去。紫袍的衣角扫过门槛,带起一阵风,吹得烛火轻轻摇晃。
狄仁杰看着那背影,忽然想起五十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日,太师牵着他的手走出内阁,指着太极殿的方向说:“你看那宫墙,看着高,其实是用百姓的信任垒起来的。”
“将来有一天,你也要做一块这样的砖。”
原来,他真的做到了。
烛火“噼啪”响了一声,终究是灭了。
房间里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上铺成一片薄薄的银霜。
久视元年九月,狄仁杰去世,寿终正寝。
消息传到万象神宫时,武曌正在看舆图。
她捏着图钉的手顿了顿,许久才说:“把那道立太子的诏书,明日发了吧。”
殿内侍立的大臣们低着头,听见陛下的声音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李元芳在狄府的庭院里,看着眼前的石榴树。
树是去年从长安移来的,说是陈浮生托人送来的,如今枝桠上还挂着几个青黄的果子。
他想起狄公总说,石榴多子,像极了这大唐的百姓,一辈辈往下传,总有生生不息的盼头。
苏无名在书房整理卷宗,翻到那封卢凌风写的拜师帖,忽然发现纸页背面,有狄公用小字写的批注:“此子锋芒太露,需经打磨,然心向正道,可堪大用。”
洛阳城的秋风还在吹,卷着落叶穿过天街,穿过宫墙,穿过寻常巷陌。
有人说,那风里藏着狄公的声音,在跟每一个晚归的人说“早些回家”。
也有人说,他只是睡着了,等来年春天,还会坐在轮椅上,看满城的花,听百姓的笑。
狄仁杰坐在轮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边缘的雕花。
如今木头上的纹路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仍能摸到那些藏在深处的沟壑,像极了他这一生走过的路。
李元芳推着轮椅穿过丹陛,脚步声在空旷的宫门前格外清晰,惊起了檐下栖息的几只灰鸽,扑棱棱的翅膀声搅碎了晚霞里的宁静。
“狄公,风凉,咱们早些回府吧。”
李元芳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跟了狄仁杰五十四年,直到如今的千牛卫中郎将,见过这位老人在朝堂上舌战群儒的锐利,见过他在刑狱里通宵查案的专注,却从未见过他这般形容枯槁。
方才在万象神宫偏殿,武曌握着狄公的手说“国老且安”时,他分明看见那只曾签发过无数政令的手,已经连茶杯都快握不住了。
狄仁杰轻轻“嗯”了一声,咳嗽又涌了上来。
这次比往日更急,像是要把肺都咳出来似的。
李元芳忙掏出锦帕去接,他喉结滚动了几下,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蹲下身替狄公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襟。
“哭什么。”狄仁杰喘匀了气,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双手曾无数次在他遇险时递过匕首,在他困惑时指向真相,此刻却轻得像一片羽毛,“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活了七十有一,见够了盛世,护过了百姓,够本了。”
轮椅碾过洛阳天街的青石板,两侧的商铺已经开始上板,卖胡饼的小贩收拾着炭炉,酒肆的幌子在风里摇摇晃晃。
狄仁杰望着街角那棵老槐树,树干上还留着他与苏无名一起刻下的记号。那时苏无名还是个毛头小子,捧着卷宗追在他身后问东问西,连升堂时该怎么站都要反复叮嘱。
如今那孩子也能独当一面了,前几日还递来卷宗,说破了西市波斯商队的失窃案,字里行间的锐气,倒有几分像年轻时的自己。
“元芳,你说无名那孩子,现在在做什么?”狄仁杰忽然问。
“大约还在书房吧。”李元芳答,“早上出门时,见他案头堆着陇右道的旧档,说是要查十年前的屯田贪腐案。”
狄仁杰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这孩子,总爱啃硬骨头。”
“以后波折不比我少。”
他望着狄府的方向,暮色已经漫过了定鼎门,那片熟悉的飞檐在烟霭里若隐若现。
这条路,他终究是走到头了。
从仪凤年间在大理寺断案,到垂拱时顶着酷吏的刀斧直言进谏,再到圣历年间力挽狂澜劝回太子,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却也踩出了一条让大唐能接着走下去的路。
他想起当年在狱中,来俊臣的爪牙把烧红的烙铁举到他眼前,他盯着那团火光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时,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的命,是洛阳城头上那面“唐”字旗,能不能有再飘起来的一天。
秋风卷着落叶掠过衣袍,猎猎的声响里,仿佛能听见无数人的声音。
有案牍前冤魂的泣诉,有朝堂上同僚的争执,有边关传来的捷报,还有市井里百姓的吆喝。这些声音缠绕着他,像一首无声的挽歌,从少年时初入长安的朱雀大街,一直唱到此刻洛阳城的暮色里。
回到狄府时,苏无名正站在阶前等。
少年人穿着半旧的青布襕衫,手里攥着本《唐律疏议》,见轮椅过来,忙上前想扶,手指却在触到狄公衣袖时又缩了回去。
狄仁杰看在眼里,忽然开口问:“无名啊,还记得为师和你说过什么吗?”
苏无名愣了愣,随即挺直了腰板,声音朗朗:“为死者言,为生者权。”
那是三年前,他们在京兆府验一具被诬陷通敌的老兵尸体,死者喉骨有碎痕,分明是被人扼住咽喉强行灌下毒酒。
苏无名看着老兵蜷曲的手指,眼圈红得像要滴血,狄仁杰就是在那时按住他的肩,一字一句说的这句话。
此刻再听,少年人的声音里少了当年的愤懑,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坚定。
狄仁杰点了点头,目光从他脸上移开,望向西厢房的方向。
“为师要睡了,去替为师关门吧。”
苏无名的脚步顿了顿。他年轻,读不懂官场的波谲云诡,却看得懂恩师眼角的疲惫。
往日里恩师午睡,总会让他把案上的卷宗挪到窗边,说阳光晒着字儿清楚,可今日他却连多看一眼卷宗的力气都没有了。
少年人咬了咬下唇,终是低低应了声:“恩师,无名替你关门。”
木门“吱呀”一声合上,把外面的暮色和人声都关在了外头。
房间里只剩下药味和老木头的气息,狄仁杰靠在软枕上,闭上眼睛。意识像是沉入了温水里,那些被忙碌和病痛压在心底的记忆,忽然都浮了上来。
他想起乾武十一年,自己第一次踏入太极殿。
那年他才十六岁,穿着洗得发白的襕衫,站在殿柱后,看着李承乾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本《汉书》,和侍立的大臣们说“民为水,君为舟”。
阳光从殿顶的藻井漏下来,照在陛下平易近人的笑脸上,也照亮了阶下文武百官的朝服,红的、紫的、绿的,像一片涌动的花潮。
那时的乾武皇帝在散朝后叫住他,拍着他的背说“这孩子眼神亮,是块断案的料,去内阁跟着学学吧”。
那时候的内阁,设在紫宸殿偏院,院里种着两株石榴树。
他和陈浮生总在树下背书,一个读《唐律》,一个读《孙子》,偶尔抬头看见石榴花落在对方的书案上,就笑着捡起来夹进书页里。
陈浮生是乾武皇帝最年轻的弟子,比他还小两岁,却总爱板着脸叫他“狄兄”,说将来要一起在太极殿上,替陛下撑起这大唐的天。
如今,那两株石榴树该还在吧?只是内阁早就没了,当年一起在树下背书的少年,一个成了垂垂老矣的狄公,一个在南京任遣京使,怕是这辈子都见不着了。
他想起去年冬天,驿卒带过一封信,说陈浮生病得下不了床,信里的字迹歪歪扭扭,却还在问“洛阳的雪大不大,怀英兄的腿疾好些了吗”。
当时他握着信纸,在炭盆边坐了一夜,直到晨光把信纸照得透亮,才发现自己的眼泪已经把“怀英兄”三个字晕成了一片。
门忽然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像是有人推开了一条缝。
狄仁杰以为是李元芳又来送药,迷迷糊糊的开口:“元芳,你来了啊。”
没人答话。只有一声轻轻的“怀英”,像一片羽毛落在心尖上,却让他猛地睁开了眼睛。
眼前站着的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紫袍,须发皆白,却腰杆笔挺。那双眼看过了贞观的明月,也见过了乾武的风霜,此刻正温和的望着他,像五十年前在石榴树下,看见他把《唐律》背错了时一样。
“齐,齐太师……”狄仁杰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他想站起身,却发现自己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只能像个初见师长的少年,手指紧紧攥着锦被,指节泛白。
此刻这位老人就站在那里,笑着点了点头:“怀英,做得不错。”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洛阳城的更鼓声远远传来,一下,又一下,敲在寂静的暮色里。狄仁杰望着齐太师的脸,忽然觉得心里无比安宁。
那些没说出口的遗憾,没做完的事,好像都在这句“做得不错”里,找到了归宿。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总问齐太师,什么是忠臣。太师说,不是在殿上喊“万岁”,是在百姓哭的时候,敢站出来说话。
在江山晃的时候,敢把脊梁顶上去。
那时他不懂,直到后来在刑场救下被冤的百姓,在朝堂上顶着武曌的怒视坚持立李显为太子,才明白这肩上的分量,原是比紫金玉带重得多。
“太师……”他想说些什么,喉咙却像被堵住了。
齐太师只是笑,转身往门口走去。紫袍的衣角扫过门槛,带起一阵风,吹得烛火轻轻摇晃。
狄仁杰看着那背影,忽然想起五十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日,太师牵着他的手走出内阁,指着太极殿的方向说:“你看那宫墙,看着高,其实是用百姓的信任垒起来的。”
“将来有一天,你也要做一块这样的砖。”
原来,他真的做到了。
烛火“噼啪”响了一声,终究是灭了。
房间里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上铺成一片薄薄的银霜。
久视元年九月,狄仁杰去世,寿终正寝。
消息传到万象神宫时,武曌正在看舆图。
她捏着图钉的手顿了顿,许久才说:“把那道立太子的诏书,明日发了吧。”
殿内侍立的大臣们低着头,听见陛下的声音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李元芳在狄府的庭院里,看着眼前的石榴树。
树是去年从长安移来的,说是陈浮生托人送来的,如今枝桠上还挂着几个青黄的果子。
他想起狄公总说,石榴多子,像极了这大唐的百姓,一辈辈往下传,总有生生不息的盼头。
苏无名在书房整理卷宗,翻到那封卢凌风写的拜师帖,忽然发现纸页背面,有狄公用小字写的批注:“此子锋芒太露,需经打磨,然心向正道,可堪大用。”
洛阳城的秋风还在吹,卷着落叶穿过天街,穿过宫墙,穿过寻常巷陌。
有人说,那风里藏着狄公的声音,在跟每一个晚归的人说“早些回家”。
也有人说,他只是睡着了,等来年春天,还会坐在轮椅上,看满城的花,听百姓的笑。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最新章节,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最新章节,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