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视元年的洛阳城,秋风正卷着洛水的潮气,漫过皇城的朱红宫墙。

  当内侍省的小黄门捧着明黄圣旨,在紫宸殿的丹陛上尖声念出“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时,殿下百官的呼吸几乎同时滞涩了一瞬。

  吏部尚书的朝笏在掌心沁出薄汗,他眼角的余光瞥见身旁的礼部侍郎悄悄调整了一下幞头——那顶乌纱下的额头,分明泛着一层细密的汗珠。

  没人敢抬头看御座上的女人,可每个人都在心里翻涌着同一个念头。

  这道圣旨,像一把钥匙,捅开了尘封多年的暗锁。

  当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时喊的“还我庐陵王”,如今竟从这位女皇帝口中亲授了名分。

  散朝时,相王李旦的车驾刚出端门,就被同路的崔侍郎拽住了马缰。

  “殿下,”崔侍郎的声音压得比马蹄声还低,“您看那御座上的灯火,今夜怕是要少燃半盏了。”

  李旦扯了扯嘴角,露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他比谁都清楚,母亲立兄长为太子,不是心慈手软,而是狄仁杰临终前那句“姑侄之亲,焉能比母子”的余威,仍在这朝堂上盘旋。

  东宫的修缮比预想中更快。

  李显搬进少阳院的那夜,特意让人摆了三盏长明灯,一盏祭天,一盏祭地,最后一盏对着长安的方向。

  他抚摸着案上那方“皇太子宝”印,指腹蹭过印钮上盘绕的龙纹,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被废时,母亲也是这样坐在御座上,冷冷看着他被内侍拖出洛阳城。

  那时他以为自己会死在房州的茅屋里,没想到兜兜转转,竟又回到了这权力的中心。

  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宫里就传出消息:陛下依狄阁老遗愿,让秋官侍郎张柬之接任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消息传到张府时,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臣正在书房临摹《兰亭序》,笔锋在“死生亦大矣”处顿了顿,墨滴在宣纸上晕开个小小的黑点。

  他放下笔,望着窗外那株半枯的梧桐,忽然对儿子笑道:“狄公在天有灵,这天下的担子,终究要有人挑起来。”

  彼时的大唐,正悄悄换着人间。

  早年武则天派王孝杰镇守中东之地,又命娄师德经营君士坦丁堡边境,府库的铜钱像流水似的往边关淌。

  如今边患渐平,陛下停了中东的屯田扩建,又把君士坦丁堡的驻军裁撤了三成,那些本该铸造成军器的铜料,转而流入了各州的铸钱监。

  江南的丝绸商们发现,今年的税银里,竟有三成是新铸的“大足元宝”,成色足得能映出人影。

  洛阳的西市愈发热闹了。午后的胡商市集上,波斯人用鎏金小秤称着胡椒,旁边卖胡饼的老汉掀开炉盖,白汽裹着芝麻香漫过整条街。

  穿绿袍的小吏攥着月俸铜钱,在绸缎铺前犹豫——他娘子前日说,想扯块越州的绫罗做件新襦裙。“如今的日子,倒比贞观年间还松快些。”

  卖胡饼的老汉给熟客多撒了把葱花,“听说去年京兆府的粮仓,囤的粟米够吃三年呢。”

  这样的闲话,渐渐从市井漫到了官场。御史台的年轻御史在值房里抄录旧档,看到永徽年间的赈灾文书,忍不住跟同僚嘀咕:“乾封年景时,关中大旱,一斗米能换两匹布。”

  “如今陛下免了江南的茶税,就连蜀地的茶农,都能穿起绢衫了。”

  话没说完,就被老御史瞪了回去:“慎言!陛下的年号,也是你能随便比的?”

  可百姓心里的秤,比朝堂的律条更分明。

  冬至那天,洛阳县令巡查夜市,见打更的老卒正蹲在馄饨摊前喝汤,碗里飘着两滴香油。“太爷您看,”老卒指着对面的宅院,“那户人家去年还是赁房住,今年竟买下了半亩地。”

  县令望着家家户户窗纸上透出的灯火,忽然想起年初陛下驾临上阳宫时,车驾经过天津桥,有个卖花女捧着牡丹拦驾,喊的不是“万岁”,而是“谢陛下让俺们吃饱饭”。

  时光一晃到了神龙元年。

  正月的洛阳飘着细雪,紫微宫的晨雾里,总带着股苦药味。

  从去年深秋起,陛下就很少临朝了,政事多由凤阁侍郎代为转呈。

  内侍们私下说,夜里常听见长生殿传来咳嗽声,太医署的院判三天两头往宫里跑,药渣子用小推车往外运。

  最得势的成了张氏兄弟。

  张易之穿着紫袍站在含元殿的廊下,手里把玩着西域进贡的玉柄麈尾,看官员们像走马灯似的来送礼。

  他兄长张昌宗前日刚得了陛下赏的宅第,就在定鼎门内,雕梁画栋比亲王的府邸还气派。

  “庐陵王那边有动静吗?”张易之斜眼问属下,语气里带着漫不经心。

  他忘不了上个月,自己在陛下面前提了句“太子的家奴欺男霸女”,转天就听说太子亲手杖杀了那名家奴。

  李显的日子过得如履薄冰。

  他在东宫的暖阁里摆了尊铜佛,每日晨昏都要叩拜。昨夜梦见母亲坐在铜镜前,鬓边的白发比雪还亮,他惊醒时冷汗浸透了中衣。

  贴身官员捧着参汤进来,低声说:“殿下,安乐公主派人来说,想请您给她的驸马求个刺史的缺。”

  李显端着汤碗的手一抖,参片掉进了碗里:“告诉公主,安分些。”

  他没敢说,去年就是因为女儿驸马和儿子在酒楼议论陛下,被张氏兄弟捅到了陛下跟前。

  那天母亲在长生殿召见他,隔着云母屏风,声音像结了冰:“你这子女女婿,一个个都学不会规矩。”

  他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想着不能再被废黜,转身就命人把刚成年的儿子杖责至死。

  没过多久,宫里传来消息,安乐公主难产死了。李显赶到公主府时,婴儿的啼哭还没落地就咽了气,女儿的脸白得像张纸。

  他站在灵堂前,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房州,女儿刚学会走路,踩着他的影子喊“阿耶”。如今影子还在,人却没了。

  消息传到长生殿时,武则天正倚在软榻上看《周书》。

  张昌宗在一旁读着奏折,说到太子杀子、公主亡故,她手里的玉如意“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他竟真的下得去手?”她声音发颤。当年把李显从房州接回来时,她特意让他看自己亲手栽种的石榴树,想说母子终究是母子,可如今看来,这棵树早就被权力的风霜冻得枯死了。

  内侍进来换茶,见陛下望着铜镜发愣。

  镜中的女人满脸皱纹,鬓角的白发用金箔贴住,可那双眼眸里的光,比年轻时淡了太多。

  “传旨,”她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叹息,“让太子明日来见朕。”

  第二天李显跪在长生殿的地砖上,听着母亲的咳嗽声从屏风后传来。

  “你可知错?”武则天的声音隔着药味飘过来。李显磕头磕得额头通红:“儿臣……儿臣无能。”

  他等着母亲的斥责,甚至准备好了被废黜的旨意,可屏风后却没了声响。

  过了许久,才听见一声极轻的叹息:“起来吧。”武则天的声音里带着疲惫,“往后……自己的子女,自己护着吧。”

  李显抬头时,正看见屏风后闪过一抹明黄的衣角。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抱着他在御花园里摘樱桃,说等他长大了,这天下的樱桃,都让他先尝。

  那时的阳光落在母亲的凤冠上,金芒晃得他睁不开眼,而如今,这金芒早就被岁月磨成了灰烬。

  殿外的雪还在下,李显踩着积雪走出长生殿,见张柬之站在廊下等他。

  老臣对着他拱手,没说话,只是指了指天边的日头。

  那轮太阳正从云层里钻出来,把雪地照得一片亮堂,仿佛要把这皇城的暗角,都晒得暖和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最新章节,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