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面准备停当,《历史的天空》剧组在北美的点映和宣传工作拉开了序幕。

  5号当天,洛杉矶艺术影院进行了首场点映。

  在这场点映之前,哈维团队已经面向风向标“奥斯卡黄金三角”、金球奖、学院的评委启动了“供片季”,即通过各种方法请这些评委看到影片。

  因为《历史的天空》情况特殊。

  一般的奥斯卡参赛影片会在前一年就大规模上院线,带着成绩和影迷的热捧、声势来角逐奖项。

  如果上映时间过早,在最后投票之前还会突击上映两周,唤醒评委和影评人们的记忆。

  2014年的《地心引力》就采取了这种策略。

  它在2013年10月首轮放映中已取得不俗票房,获得奥斯卡10项提名后,又在1月底重回院线。

  从票房来看,提名后的票房对其总票房贡献很小,但是对烘托得奖的声势大有助益。

  但《历史的天空》要参加2008年2月7号的柏林影展,为了符合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报选要求,即不能再电影节前进行公映,只有通过点映的方式来满足奥斯卡的参奖要求。

  但同时,没有大规模上院线的情况下,怎么让这些傲慢的西方评委关注到这样一部电影呢?

  这就是哈维发挥的第一个作用,利用他在好莱坞深耕十几年的人脉圈,先让评委们看到这部电影。

  否则何谈投票?

  因此《历史的天空》在北美的预热也是分两块:蓝光碟DVD的寄送和突击放映结合。

  蓝光碟DVD不必多提,哈维设计了一个包含DVD、四本大开本画册、导演路宽亲笔信、金陵云锦手帕在内的小礼包,对着意见领袖们一顿“群发”。

  不要小看这个金陵云锦手帕的小工艺品。

  后世《无敌破坏王》的塑料拳头、《勇敢传说》的模型弓箭等随着包裹邮寄的物品,基本上都游走在“礼品”与“赠品”的边缘,无疑会增添评委的好感。

  而突击放映是路老板提出的,策略仿照了2012年的《猎杀本拉登》的上映时间安排。

  该片在2011年12月下旬上映时只选择了十多家影院,但在翻过年的奥斯卡提名当天荣获五项提名,于是迅速在全美3500块屏幕上画,声势大躁。

  作为参考,《历史的天空》剧组会在2月17号柏林电影节闭幕的第二天飞赴美国,先进行北美首映。

  如果斩获大奖,那皆大欢喜,带着势如破竹之势在北美掀起观影热潮,为一周后的奥斯卡预热;

  如果没有太大收获,电影该上也要上,然后按照先北美,再欧洲、亚洲的顺序进行全球公映。

  因为国内的首映礼需要全剧组一同参加,那就只有等路老板等人从奥斯卡回来才能举办,而日韩、欧洲,一定程度上都收到美国大爹的舆论影响。

  对于《天空》而言,亚洲是基本盘,但北美是风向标,就是花钱砸,也要砸出个好名声,来带动全球票房的增长。

  美国西海岸时间晚上7点,希斯特伍德区的洛杉矶艺术影院外,悬挂一条横幅,上书:

  “《The Unsilenced》FYC”

  《The Unsilenced》是《历史的天空》英语片名。

  意为“未被沉默者”,代指电影中以张纯如为主、包括拉贝、魏特琳、牧师马吉等所有为历史真相付出努力的人。

  FYC是每年奥斯卡前的供片季的缩写。

  媒体区前,《综艺》的记者蒂姆·格雷正进行现场直播,Mytube等网络媒体频道参与播出。

  国内的问界视频、搜狐、心浪都参与直播。

  这样的点映他们至多看一看红毯和现场声势,不必刻意独家。

  现在是电影宣传期,求着其他门户和互联网网站帮着宣传还来不及。

  镜头中很快出现了各位意见领袖的身影,《时代》周刊的理查德·科利斯、《滚石》的彼得·特拉弗斯等专业影评人相继到场,和门前的汉克斯、摩尔、刘伊妃等人招呼、寒暄。

  私密的点映采用了杜比全景声的放映,字幕也是为评委特供的“双语对照版”,座位上还有中文历史名词的翻译和注释。

  《历史的天空》全片时长150分钟,这是题材的叙事要求、奖项偏好及目标受众决定的。

  对于导演和演员的粉丝,长片当然是量大管饱的福利。

  但对于每年在奥斯卡评奖前要疯狂看片的评委们来讲就很煎熬了,影片的质量会决定他们的耐心。

  如果是蓝光碟,毫无疑问会出现跳着看的评委。

  但今天现场点映,无论是真投入还是假喜欢,收了小礼物和接受了人情的评委们都得安心看完。

  影片开场,刘伊妃像之前的路宽一样站在影厅侧门的阴影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羊毛披肩的流苏。

  她把自己藏在这里,也是想学他一样方便去观察观影者的表情、神态,评估整体的接受度和投入程度。

  龙标划过,影片开场。

  现场所有影评人、好莱坞导演、演员、电影媒体记者迅速沉浸在了历史长河中。

  刘伊妃紧张地攥着手机,刚刚才给路老板发去一条影片开场的信息。

  银幕上的光斑在她脸上明灭,映出一双紧盯着观众动态的眼睛。

  十几分钟的铺垫和开场后,观影者们肉眼可见地进入了状态,表情、动作、心理开始随着剧情起伏。。。

  第一排的南加大犹太裔老教授在拉贝掏出红十字袖章时突然挺直了脊背,银发在黑暗中微微颤动。

  当汤姆·汉克斯用德语念出“Nanking ist nicht Auschwitz(金陵不是奥斯维辛)”时,老人猛地攥住座椅扶手,指节发白;

  还有后排传来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刘伊妃转头,看见三个亚裔留学生紧紧交握着手,穿卫衣的男生咬住下唇憋红了脸。

  当银幕上扮演金陵卫戍区司令的刘得华说出“我们救不了所有人”时,女孩突然把脸埋进同伴肩膀,马尾辫随着抽泣轻轻摇晃;

  一直到影片的最后,小刘神级发挥的一镜到底中,中排的《好莱坞报道者》记者原本翘着腿在速写本上记录,却在张纯如拆开恐吓包裹的镜头前僵住了。

  手机滑落到地毯上砸出一声闷响,他浑然未觉。

  大银幕上的刘伊妃模仿张纯如吞咽恐惧时的生理反应时,药瓶从颤抖的指间滚落。

  记者突然抬手捂住嘴,仿佛要堵住一声即将冲出口的哽咽。

  最让刘伊妃揪心紧张的是前排中间的AMPAS评委,一位以苛刻著称的前奥斯卡主席。

  AMPAS即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该评委体系是奥斯卡金像奖评选的核心机制。

  开场时他抱臂而坐,嘴角下撇成挑剔的弧度。但当耶鲁神学院图书馆的镜头出现时,他的金丝眼镜突然反了一下光。

  刘伊妃数着他调整坐姿的次数:

  第一次是汉克斯的独白戏,第二次是她用中文嘶吼“这不是数字,是生命”时;

  第三次。。。是在拉贝与张纯如隔空对望的长镜头里,老人突然摘下眼镜,掏出手帕重重抹了把脸。

  银幕暗下的刹那,整个影厅像被按了暂停键。

  刘伊妃的指甲陷进掌心,直到第一声掌声从评委席炸响,随后是海啸般的声浪。

  有人站起来高喊“Bravo!”,后排传来带着哭腔的“Thank you for telling this story”。

  那个入场时高傲地表示这部电影不可能比得上《辛德勒的名单》的《综艺》记者,正疯狂鼓掌。

  相机挂带缠住了他的钢笔也顾不上解开。

  刘伊妃也有些眼眶发热,给路老板发去一条信息后上台谢场。

  第一场点映圆满结束。

  包括全剧组、哈维在内的所有公关团队成员,都兴奋地看到通过这部电影:

  犹太老教授看到了历史共鸣,记者给出了专业认可,亚裔观众的泪如雨下则是身份认同——

  在一定程度上,路宽通过国际演员阵容的安排、合理的编剧和剪辑工作,成功地把西方人陌生和漠视的历史,转变成不同族裔、年龄的观影者能够共情的文化产品。

  这是一个拥有国际视野和艺术天才的导演才具有的能力。

  1月5号洛杉矶艺术剧院,是面向好莱坞著名影评人、评委、媒体记者的私人放映;

  1月8号纽约大学蒂施艺术学院,由张纯如出面主持,是面向历史系师生及二战研究学者的学术点映。

  点映由迈克尔·贝伦鲍姆教授主持,他是《辛德勒的名单》的历史学顾问,也是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的核心缔造者,是犹太人资助的顶级学者,毕生致力于对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历史、犹太人受迫害历史的研究。

  犹太人从来都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在这种事情上花钱他们是从来不会心疼的。

  利用迈克尔·贝伦鲍姆的影响力做同主题电影的宣传,是哈维利用自己犹太人身份的一出奇招。

  1月10号,剧组来到了刘伊妃此前就读的芝加哥,在芝加哥交响乐中心进行社区点映,主要对象是当地的亚裔社区和留学生群体。

  。。。

  收到来自北美舆论前线的利好和顺利消息,整日沉浸在奥运事业中的路老板也是心情振奋。

  北美取得的风向标前哨奖会给柏林影展预热,对2月17号颁奖的金熊产生推动作用,等到剧组在柏林有所斩获,那2月24号的奥斯卡又能获得加成。

  当然,这是理想情况。

  北美的点映和宣传如火如荼之际,国内配合宣预热的流程也迅速跟上。

  首先是来自官方的力量。

  文华部和电影局联合背书,将影片以“国家记忆工程”名义将影片列入“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推荐名录,联合中萱部、教育部发文支持。

  接着是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牵头举办专家研讨会,邀请张纯如家属、拉贝/魏特琳后人视频连线,发布《主创团队历史考据白皮书》,为电影造势。

  这其中也有金陵当地正府的支持。

  还有CCTV-6电影频道播出《历史的天空》幕后纪录片,譬如刘伊妃体验生活、汉克斯减肥纪实、摩尔学习中文等等。

  与此同时,与北美点映造势同步,内地的宣传也如火如荼。

  只不过问界这次采取的是另一种先发宣传模式——主题曲宣传。

  张靓影演唱的《如愿》将在北平国家大剧院举行电影主题曲发布会。

  客观上看,剧组里影帝影后和顶流女朋友都在北美点映宣传,就剩他一个光杆司令在北平,只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开场预热。

  只不过说是简易,还是有梅燕芳和刘得华两位客串角色的香江巨星捧场。

  后者因为《投名状》宣传行程没有随队北美,但会和剧组一起到柏林赶场。

  眼见着北美的影评人和媒体们已经给电影唱起了赞歌,内地的专业电影、娱乐媒体哪里还坐得住,在1月18号晚齐聚国家大剧院,迎接这部历史巨制在内地的宣传第一弹。

  在中国电影历史上,正式通过主题曲发布会进行宣传,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霸王别姬》。

  由李宗盛作曲,张国荣、张丰义、巩莉合唱的《当爱已成往事》在香江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主题曲演唱与电影主创首次同框结合。

  接着就是2002年的王非在人民大会堂演唱《英雄》的同名主题曲,2005年张靓影给《无极》演唱同名主题曲,2006年周杰仑给《黄金甲》演唱《菊花台》。

  这样的电影宣传模式已经司空见惯。

  晚上七点,国家大剧院的主题曲发布仪式开始。

  首先是路老板讲话:“感谢各位的光临捧场,特别是我们文华部的领导、燕大历史学协会的教授们。”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仅是为了一首歌,一部电影,更是为了让历史被听见,让记忆被传承。”

  “《如愿》这首歌,是《历史的天空》的呼吸,也是金陵从伤痕走向重生的见证。”

  “我们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重复伤痛,而是为了证明当艺术直面历史时,它可以是刀,也可以是药。”

  青年导演顿了顿感慨道:“这首歌,就是我们的药,愿山河无恙,愿生者不忘,下面请欣赏靓影为大家带来的《如愿》。”

  路老板发自肺腑的发言引起了场下很多人的共鸣,这部电影从立项开始遭遇的波折人尽皆知——

  太郎父子和右翼勾结的贬损,在世界不同地区拍摄时遇到的阻挠,包括小刘被严重骚扰罹患分离性失语症。

  国家大剧院的灯光骤暗,张靓影一席素色裙装出场,背景的大屏幕是配套的《如愿》MV。

  前奏响起,银幕上黑底白字浮现张纯如《金陵大屠杀》书中的一句话:忘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紧接着是大疆的无人机镜头掠过现代金陵的紫峰大厦的晨光,随即缓缓下移,展示着秦淮河畔的游船与晨练人群。

  与此同时,现代化的金陵的城市图景走向了黑白,带着现场观众一起进入了1937年的金陵。

  张靓影清亮的歌声浮现:“你是遥遥的路,山野大雾里的灯。”

  MV上出现了刘伊妃饰演的张纯如在胡佛研究所翻阅《魏特琳日记》,手指轻触泛黄纸页;

  一分为二的屏幕另一侧,1937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魏特琳与女学生们站在校门口,面对着日寇的风霜刀剑严相逼。

  只是这一个场景的对比,已经把现场所有人拉进了那段不忍卒睹的历史。

  “我是孩童啊,走在你的眼眸。”

  历史影像的黑白影像中:

  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男孩蜷缩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墙角。

  棉袄破露出发黑的棉絮,手指因冻疮溃烂,却仍死死攥着一本被血浸透的《三字经》。

  镜头推近他的眼睛,瞳孔因极度惊恐放大,倒映着鬼子皮靴踏碎学堂匾额的身影。

  突然,MV中的孩童直视镜头,仿佛穿透时空望向现在的观众,一滴泪划过他沾满煤灰的脸,仿佛在哭诉——

  请救救我,请救救我。。。

  与此同时,无人机从紫金山巅俯冲而下,掠过玄武湖小学操场。

  七十多个穿明黄色校服的孩子正在升旗,红领巾被晨风吹得像跳动的火苗。

  镜头锁定前排一个圆脸男孩,同样的五六岁年纪,他正踮脚给同学系鞋带,肉乎乎的脸颊上粘着饭粒。

  当国歌奏响时,他突然抬头粲然一笑,眼里的光几乎灼穿银幕。

  大银幕上的MV出现了极其震撼的镜头——

  嘴边沾着饭粒的白胖圆脸男孩,带着灿烂无比的笑容;

  而1937年的稚童满脸惊恐地看着屏幕,似乎是看着鬼子畜生的枪口。

  大屠杀中瑟瑟发抖的孩童,营养不良带来的空洞、惊恐的眼神,对比现代金陵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让现场的嘉宾记者们瞬间泪崩!

  今天负责主持的电影频道主持人经纬,再难抑制自己的眼泪,在大银幕边上捂着嘴哽咽起来。

  她的情绪、现场已经默默流泪的嘉宾、记者的情绪互相感染,张靓影还没进入副歌,现场已经响起隐隐的抽泣声了。

  配合着张靓影优美动听的歌声,MV的催泪画面还在继续:

  1937年的男孩伸手想抓住飘落的课本残页,2007年的男孩扬起手臂放飞纸飞机;

  饥寒交迫的小手扒开废墟寻找发霉的米粒,阳光下的胖手指捏着食堂刚出炉的奶黄包;

  黑白画面末尾,男孩被抱上难民船时回头最后一眼,彩色画面里他的“转世”正蹦跳着扑进父母怀抱。

  当两个男孩的影像最终在MV中隔空击掌时,张靓颖的尾音与和平钟声重合。

  不知道哪个女孩“哇!”地哭出了声,像是瘟疫瞬间传染,台下已经听取哭声一片。

  路宽满意地看着现场观影者的情绪和神态:

  央视记者王志猛地摘下眼镜擦拭;

  后排的日苯共同社记者低头快速记录;

  一位穿“金陵记忆”文化衫的留学生捂住嘴,指缝里漏出哽咽。

  张靓影的演唱进入了尾声:

  我也将见你未见的世界

  写你未写的诗篇

  天边的月,心中的念

  你永在我身边

  与你相约,一生清澈

  如你年轻的脸。。。

  音乐,是历史的另一种语言。

  张靓影一曲歌毕,片尾字幕和画面浮现——

  1937年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容了1362名儿童,幸存者不足三成;

  2007年,金陵有幼儿园790所。

  从佟局长、韩山平起,全场起立,掌声如潮,齐齐泪崩!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最新章节,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