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464章:洪水泛开

小说: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作者:雪山藏狐 更新时间:2025-06-10 11:31:58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当新的夏日逐渐到来,

  狂风从海上吹过来时,

  大汉朝的贵人们,总算为一些下面发生的事情,暂停了酒肉歌舞,将视野转向了平民,并为后者的未来,产生了些许的忧虑。

  “黄河怎么又泛滥了?”

  “灾民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安置!”

  流连后宫无法自拔,将国政全然交付给舅舅王凤的皇帝,都为此在朝堂之上,大发雷霆,怒斥臣子没有辅佐好自己,以至于上天频频的降下灾祸,来警示自己。

  从建始元年起,

  关东之地,诸多郡县,便时常发来奏报,称自己下辖之区域,遭遇了洪水泛滥,河流冲击堤坝的事。

  朝廷初时不以为然——

  毕竟知母莫若子,

  黄河是个什么性格的母亲,

  他们这些依赖其哺育,从而生长起来的孩子,可再清楚不过了。

  虽然大禹面对的那可怕场景,如今的后人并没有再次见过,

  可大汉开国以来,关于“黄河溢出,淹没土地”的奏报,也没有少过。

  但很多时候,

  这位自大一统后,稍显温柔慈爱的母亲河,并不会肘死沿岸的孩子们,多为小打小闹。

  花个几年功夫,

  做点“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的工作,

  便能将水灾带来的祸患平息下去,不至于让朝廷伤根动骨,激起民变起义来。

  所以,

  当听闻这等消息后,掌权的王凤按照惯例,下令地方进行赈济,以为过段时间,问题就会像先前一样,消失不见。

  结果事与愿违,

  葫芦不仅没有被摁到水下,反而浮到了更显眼的地方,大大的妨碍了贵人们乘舟欣赏美丽的山水图景。

  甚至于从今年开始,

  大汉中心,国都长安所在的关中之地,也跟着泛滥起了河水,淹得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如果灾祸出现在关外,

  朝廷也许还能缓缓治之,保持那翩然的风度。

  可这次,

  大水已经淹到他们身边,就要浸湿他们丝绸的衣摆,软垫的鞋袜了!

  这怎么能不让长安的贵人们着急呢?

  “难道上天认为,朕这个天子做的不好吗?”

  皇帝震怒之后,坐在自己的宝座上,失落的低下了头。

  王凤见状,赶紧上前劝慰他道,“这哪里算是您的罪过呢?”

  “这是我等臣子有问题!”

  听到他这样的话,其他大臣也迅速出列,匍匐在地上,口称“万方有罪,罪在臣等,无陛下无关”。

  皇帝的脸色这才有所好转。

  然后他又打开金口,大声的说道,“既然是臣子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使得上天降下了灾祸,那么依诸位之见,其罪当属何人呢?”

  话音落下,庙堂诸公的眼神顿时变得飘忽,在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和丞相匡衡之间游离起来。

  匡衡,

  是元帝时期得到提拔的官员,

  他出身地方寒门,幼时便极为好学,有“凿壁偷光”的事迹流传——

  虽然在这般的声名传播开去后,

  曾有一名闲游浪荡的家伙专门跑到匡衡家中,询问他们家“都能读书了,为何还点不起火把照明呢?”、“凿壁能有多少光,为什么不直接把整面墙拆了呢?”、“既然偷了邻居的光,那后面有还回去吗?”等等胡搅盲缠的问题,

  但匡衡父母都是深明大义之人,并不与他计较,只是令家中仆人一拥而上,拿着棍棒将那闲人赶走了。

  及至匡衡长大,

  元帝治理天下时,他便凭借好学和通晓儒学经典的名声,得到当地官员举荐,入朝为官,随后平步青云,获封乐安侯,并在建昭三年,成为了大汉的丞相。

  可以说,

  论出身,论做官,论依附天子得其欢心,

  天底下没有谁比匡衡更能作为榜样的了。

  在世代封侯的贵人们日益垄断朝廷职位的眼下,

  匡衡能以寒门之身,一路做到朝廷丞相,如何不能算“励志”呢?

  可惜,

  欣赏匡衡的元帝刘奭已经去世了,

  现在是皇帝刘骜的时代!

  比起先帝,

  刘骜更加的随性,对于礼法,更多的是“哦哦”两声,然后便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了。

  其他人爱咋咋地吧!

  如此,

  匡衡这名当世大儒在朝堂上的位置,在失去了皇权的加持后,便迎来了挑战。

  毕竟他可不像孔光,

  有个实打实的,开创了儒家学派,堪称“圣人”的先祖。

  而且王凤也很讨厌匡衡这个丞相。

  因为对比起没有心眼,很容易被人忽悠到的孔光,

  匡衡就是个混成精的老狐狸!

  哪怕对方知道时局有变,低调了许多,在朝会时总保持着沉默,对王凤的提议也一向附和,

  可霸道的王凤还是觉得:

  朝政应当由王氏做主!

  他需要的应声虫,也当是王氏的人,

  匡衡再怎么听话懂事,也不会受到王凤的接纳!

  所以,

  当前段时日,匡衡的儿子醉酒杀人被捕入狱,匡衡心知在王凤的排挤打压下,他这个失权的丞相,无法轻易救出自己的儿子,甚至还有受到牵连。

  为了保住儿子和位子,

  匡衡直接摘了帽子,脱掉鞋子,跑到皇帝面前请罪,哭诉自己这个父亲的失职。

  皇帝被他哭的烦心,便下旨将这件事轻轻揭过。

  这是匡衡今日还能安坐朝堂,给王凤添堵的缘故。

  但现在……

  唉!

  匡衡在心中大叹一声,然后对皇帝叩首起来,“这是臣的罪过!”

  “臣当居家反省,以求平息上天的怒火。”

  要知道,

  在大汉朝虽有“天人感应”的说法,企图用飘渺的天意,来约束庞大恐怖的皇权,

  但老刘家向来是不走寻常路的。

  哼,

  想约束朕?

  也不看看朕传承自太祖的灵活身段!

  何况儒家本就是武帝捧出来,用于对抗当时黄老之学的,又岂能给自己挖坑,自缚手脚?

  所以,

  早在武帝时期,

  皇帝就来了一手“借力打力”:

  既然上天通过灾祸来警示朝廷施政有误,

  那朝堂衮衮诸公又怎么会没有干系?

  而大臣替君主接受惩罚,难道不是应有之理,符合儒家的忠义之说?

  总而言之,

  朕这个天子是不会退的,也不能退的!

  辅佐朕的大臣最好自觉一点,发挥一下臣子的本分!

  遵循这样的旧制,

  每当有人指责天降灾祸,是朝廷无道时,大汉就要献祭一个三公级别的高官,以彰显自己反省的诚意。

  其基本流程,便是高官先认错,再归家反省,若之后天灾平定,可随皇帝心思进行起复或者闲置。

  若之后天灾仍旧,那只能“自裁以谢天下”了。

  不过,

  匡衡可舍不得自杀,离开这花花世界,去往阴暗的冥土。

  他按照流程居家反思后,

  关中的水灾不仅没有平息,

  忧心忡忡的长安百姓,还传播起了“秋时将有大水”的言论。

  群臣都做好了上他家奔丧吃席的准备,却听说匡衡这个老东西,还厚着脸皮活在世上,甚至还因为久居不动,体型变得圆润了一点。

  这让他们纷纷感慨起“大儒不愧是大儒”。

  这般的气度,绝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王凤也更觉得这老家伙恶心了。

  好在没过多久,

  王凤终于摸到了匡衡的把柄,并令人将之揭露在了朝野面前——

  匡衡这个乐安侯,在朝廷为之划分封地时,明知官吏因记错了地名,而使其封地多出来了四百顷田地,却未上报朝廷,还理直气壮的向那些土地上的百姓收取田赋。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侵吞国家资产,以公肥私啊!

  这必须出重拳!

  于是,

  避开了儿子的牵连,

  撑住了天灾的压力,

  一心想要保住自己权位的匡衡,到底还是被免职归乡了。

  他在回家的路上,还愤愤的说道:

  “天下侵吞土地,圈占百姓为己用的,又不止我一家!”

  “我匡氏兴盛,这才多久?”

  “不过多拿了十八年的民赋罢了!”

  “那些世代的权贵,侵占的土地何止四百顷?私征的民赋又何止十八年!”

  “哼!”

  “别以为我不知道,那些官员为何要延缓赈济,任由灾民流散!”

  “不过是想趁着天灾,用低贱的价格夺取更多的土地,逼迫良民百姓卖身给他们的庄园做奴仆而已!”

  大汉的治理水平虽然随着皇帝的更迭,而呈现出同比例的下滑趋势,

  可底蕴终究还在,积累终究还在。

  中原的气候,也不像新夏那般酷暑难耐,一不小心就要热死人,逼得那里的百姓,只能选择在徬晚或者较为凉爽的春时出工服役。

  在大汉,

  压一压挤一挤,鞭子一抽命令一下,不论四季何时,都能抽调人手,去修缮水利。

  加上冥冥之中,自有鬼神调度,把握“磨练”力度的缘故,

  纵然水患不断,也不至于迟迟堵不住百姓哀嚎的嘴,将事情闹到荒疏朝政的皇帝面前。

  只是天灾易过,人心难通。

  那大片的,只要洪水一褪,便可以耕种的良田诱惑着贵人们。

  那四处奔跑、正为了一口吃食而祈求叩首的人口,也诱惑着贵人们。

  毕竟当今之世,

  大汉在册人口还不过六千万,

  却拥有着东至海东四郡,西拥西域都护府,北至长城,南跨南海的广阔国土。

  是以这人力资源,十分的珍贵。

  不管哪家的贵人,也喊不出后世那声“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话。

  朝廷也对治下民众,十分的重视。

  自秦朝以来,

  朝廷便多次派人下达乡里,行编户齐民之事。

  恨不得将所有人都纳入名册之上,让他们给自己缴税服徭役。

  这让世家大族们大肆圈养人口的行动,变得有些难度。

  好在老天爷开恩,

  让大汉拥有了元帝那样的圣明君主,

  让大汉又拥有了当今天子那样的朴质英主,

  为世家从这个国家中汲取更多利益,大大的开了方便之门!

  明面上,

  许多臣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忠义,展示自己的为官清正,对沉迷酒色的皇帝进行着劝谏。

  私底下,

  他们却多有祈祷之举:

  祈祷皇帝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的天性不被外力改变,

  祈祷皇帝的寿命能够长久一些,更好的施仁政于世家。

  ……

  “可你我身负这等名望,又有先人教诲,岂能对这般乱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长安城中,

  随着那“秋时发大水”的谣言传得愈发汹涌,乃至于刚刚担忧完水患赈灾之事的皇帝都有些相信,并在王凤的劝导下,动了造船避难,还要用朝廷名义,让百姓登墙壁躲避的想法时,

  乐昌侯王商当即气得拍案而起,并向前来拜访自己,寻求意见的友人孔光说道。

  王商,

  虽然同为“王”姓,

  但却出身于涿郡王氏一脉,是宣帝母亲王翁须的族人,也是大汉众多外戚中的一支。

  而王商其人,

  生性耿直刚正,对王孙贵胄之间的许多事,时常发出暴论,指责他们的贪婪无耻,这使得圈子里的人对其十分排斥。

  但凭借曾在先帝斥责刘骜贪玩时,对后者进行过维护的关系,使得登基为帝的刘骜为其颇为尊重和亲近。

  这让王商仍旧能坚挺的立于朝堂之上。

  孔光年少之时,

  听说过王商的性格和名声,却因为他人的搅和,没有与之深入往来。

  后面见得多了,木头脑袋开窍了一些,才知道王商这等人的可贵。

  于官场多次起伏后,孔光便同王商成了好友。

  他希望通过联合有气节、有理想,对大汉还抱有忠义之心的大臣,拨正那偏离的轨道,让大汉得以再现辉煌。

  当谣言扰乱了上下人心,

  凭借智慧和性格,也无法做出决断应对的孔光,便找到了王商,寻求他的看法。

  王商对此,只直接告诉他:

  “长安地势并不低矮,基本不会有水淹的风险。”

  “何况身为国都,水渠河道,向来都是疏通得当的,即便有洪泛而来,也不至于惊得天子乘船,百姓登墙!”

  “现在洪水未至,朝廷便要做这样的事,难道不会造成城中恐慌吗?”

  “人心若是因惧而生出险恶,那天灾不来,也要兴起人祸!”

  “我不能看着国家做出这等蠢事!”

  孔光听了他的话,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然后他便附和道,“那我和你一起劝谏天子,让他不要听从王凤的谗言!”

  说罢,

  两人便伏案写起了奏书,很快上呈给了皇帝。

  王商本人更是进入宫廷,面见皇帝,对其痛陈厉害。

  而皇帝对他的亲近,

  也让其在纠结之后,放弃了王凤的建议,并发出告示,安抚民众。

  等到秋天,

  果然没有迎来洪水,

  王商的名望因此得到了增长,还被高兴的皇帝任命为了新的丞相。

  王凤也对这个同姓之人,生出了大大的怨愤,认为王商是踩着自己,从而上位的。

  这是对自己的羞辱啊!

  明明双方有姓氏上的缘分,

  还有家族中的联姻,

  那王商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嫡亲侄儿!

  他怎么好意思对亲家做出这等事呢!

  而且性格激烈的王商,比起油滑的匡衡,更加不好对付,在以前就时常指责王凤的跋扈。

  “我一定要想办法除掉这个家伙!”

  王凤愤愤的拍桌说道。

  而王莽这边,却通过孔光的关系,同王商亲切起来,并得到了对方的夸赞。

  “想不到元城王氏的子弟中,还有你这样有礼知法的后辈。”

  “可惜王凤不是一个富有远见,心胸宽广的长辈,宁愿提拔其他族人,而将你这个侄儿置于一旁。”

  王莽却用诚挚且惶恐的语气说道,“伯父抚养我长大,又是我的长辈,还请您不要对我说这样的话!”

  怎么可以对着后辈,责怪他的血亲长者呢?

  他王莽绝对不能做这等不孝不义的事啊!

  王商见了,更欣赏他的品行。

  他对孔光说道,“这是一个好弟子。”

  “你这个家伙,性格有些迟钝软弱,面对大事难以做出决策。”

  “但你的弟子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

  “他以后一定会实现你的志向!”

  孔光听了,也高兴的笑道,“我一直怀抱着这样的想法!”

  王莽低着头,恭敬的侍奉在两位长者身份,静静听着他们对自己的夸赞,神色仍旧谦卑。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最新章节,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