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样上看,卢志是一名典型的河北儒士。
他比刘羡稍长四五岁,大概三十出头,一身极为规整的青白儒服,头戴儒巾,手持羽扇,腰间挂剑,面如冠玉,须眉锐利。他的笑容是温和柔顺的,但举手投足间却又有一股遮不住的英气。身处飘飘的柳丝之下,严整的甲士之中,显得格外萧洒。
而令刘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卢志的脊梁。这脊梁过于挺直,硬朗得似乎在里面浇了铁。以致于常人和他谈话的时候,常常会产生有一种错觉,是否自己少了块骨头。
一般来说,这样的人会带来一种藏不住的压迫感,让人觉得难以相处。但卢志却并非如此,因为他有一双温婉的眼睛。瞳孔明亮且深邃,眼角却微微下垂,其中似乎含有慈母般崇高的悲悯感,随时会为他人的苦痛而落泪。即使露出微笑的时候,也会给人一种喜极而泣的错觉。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征赋予了卢志一种奇特的魅力,让人第一眼就会铭记他,第二眼就会放下戒心,忍不住想靠近他,了解他。事实上,后来卢志的遭遇证明,他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一位士人,除非他主动挑衅别人,没有人会不喜欢他,哪怕是他的敌人也是如此。
而在听到卢志的名字后,刘羡恍然大悟,在心里想道:原来是他,怪不得!
其实早年在洛阳的时候,刘羡就听说过卢志的名字,主要是他的父祖三代都极为有名。
卢志的祖父是曹魏司空卢毓,是魏文帝曹丕开国时的潜邸旧臣。他先是在魏文帝时期出任郡守,负责安民屯田,颇有政绩。后来又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担任侍中,负责举荐人才,使得卢府一度有“龙门”的美誉。
但他最重要的政绩是在高平陵之变。当时卢毓被曹爽排挤,便支持司马懿篡魏。因此一飞冲天,官至司空,由此一举奠定了范阳卢氏在河北士族中的领袖地位。
卢志的父亲则是卢毓次子卢珽。因为是次子,卢珽名声权力不及继承了父亲爵位的长兄卢钦,但也是晋室开国时举足轻重的重臣。
他在司马昭执政时担任泰山太守,到晋武帝司马炎立国时,晋位为卫尉卿。之后历任三公尚书、侍中,成为三省宰相之一。当年司马炎新修《泰始律》,便是由卢珽负责。值得一提的是,也是他提携了身为寒门的张华作副手。
而卢志则是这一代范阳卢氏的领头人。他虽是支脉出身,可年纪轻轻就有神童之称,从小就以过目不忘、善作文章闻名。刚一元服,就被杨骏看中,推举为公府椽,两年后转任尚书郎,当时他还不到二十岁,可谓是春风得意。
可惜人生难得顺利,到三杨倒台时,卢志受到牵连,因此被贬出京城,担任邺城令至今。若是杨骏不倒台的话,恐怕他便会和裴頠一样,不到三十就担任三省宰相吧!
不过对于刘羡来说,之所以关注范阳卢氏,其实只有一个原因。
卢志的曾祖,乃是卢植,而卢植是自己曾祖刘备的老师。
在刘羡打量卢志的时候,司马乂也开始向卢志介绍自己的官属,第一个介绍的自然就是刘羡。
而听说眼前的此人就是安乐公世子,征西名将刘羡的时候,卢志显然也吃了一惊。他上下扫视刘羡良久,露出微妙的神色,既不是那种寒暄的笑,也不是敌视的冷漠,而是一种……不知所措?
然后他再三犹豫,纠结良久,才终于说道:“久仰大名,不意竟在此处相会。”
刘羡也有些紧张,他拱手回礼道:“今日得见卢君,真是三生有幸。”
老实说,两家人已经有整整三代没有任何交集了。不过对于寒门出道的刘备来说,到老师卢植门下读书,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仕途的领路人。而对于卢植来说,他也没有想到,学生中这位沉默寡言的宗室旁支,会在数十年后成为皇帝,继而令他坐上了帝师的称号。
这产生了一种宿命上的渊源,不止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数代人的命运。
因此,哪怕刘羡与卢志是初次见面,两人也都从陌生中感到了一丝融洽。似乎两人很早之前就该相识了,或者说,他们之中并没有常人初见时的那种隔膜与边界,似乎理所应当地就该结成一种特殊的关系。但到底是什么关系,两人也说不好。
但两人也不约而同地压下了这种难言的情绪,在表面上也就一声招呼,之后就不再多言了。
相互介绍之后,一行人向王府走去。因为是客人的缘故,卢志和司马乂走在最前面,刘羡则走在次一排,聆听他们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话。
司马乂问道:“说起来,我和十六弟(成都王)已经十年没见过了,他身体还好吗?”
卢志道:“殿下费心了,成都王现在一切都好。”
司马乂又感慨道:“那就好,还在洛阳的时候,每到春夏之交,十六弟经常害热病,先帝每年都要在春天备药。一转十年过去了,他都长大元服了,我却还不知道他的模样,真是唏嘘啊!”
卢志说:“这都是妖后的罪过,相信殿下兄弟相见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刘羡听到这一句,心中一动:没有朝廷的允许,就国和出镇后的宗王是不能随意离开驻地的。这句兄弟相见是什么意思?
他低头沉吟时,似乎又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卢志在看着自己。但他抬起头来,却只看见卢志继续与司马乂说话:
“殿下,你收到朝廷最新的消息没有?”
“当然没有,你知道,我在常山待了十年,就像一座瘟神,除了我身边这位,还没有任何洛阳人愿意来看我。”
刘羡又一次觉得卢志正在看着自己,这回他们对上了眼——不是错觉。
抵达常山王府后,其余闲杂人等都退了出去,参会的还是上次那些人。只是这一次,刘羡坐在了司马乂的左侧,而卢志坐在了此前刘羡在的位置。
经过之前的烘托后,卢志整顿衣冠,终于向司马乂表明了来意,他道:
“殿下,您如何看赵王辅政一事?”
刘羡心道:果然是为了这件事!环顾周遭,众人都露出一样的了然神情。
司马乂斟酌一二,说道:“说实话,赵王自认相国,行为已经越矩了。但怎么说呢?他到底立下了覆灭后党的大功。”
“世人都知道,这些年里,妖后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因此,赵王的功劳也难以封赏。”
“如果他止步于此,不更进一步,我们对他无法指责。”
卢志微微颔首,赞许道:“殿下说得极是。可《诗》中有言:‘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这说得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对于现在的赵王,或许还不该大加指责。但殿下是武帝血脉,有匡扶朝纲的职责,朝局既然有动乱的倾向,难道不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先事虑事吗?”
司马乂笑道:“那还请先生教我,如何先事虑事?”
面对这个问题,卢志顿了顿,扫视了一眼周遭,等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他才道:“殿下,自古以来,所有的王朝惨祸,归根结底,无非是八个字。”
“哪八个字?”司马乂问道。
“骨肉相残,宗室互疑。”
卢志一字一顿地说道,随后,他准备已久的言语滔滔而出:
“若没有曲沃代翼,何以有三家分晋?若没有姜吕屡屡内乱,何以有田氏可乘之机?又有嬴政害亲甚于害仇,死于阉宦之手,魏文防亲甚于防盗,竟三代而亡国。”
“这都是活生生的先例啊!如今国家如此形势,已经到了母子相残的地步,天理不容,人心骇然,亡国之兆何其甚矣!而在这种时刻,想要有所作为,就只有团结!”
“成都王与您同为武帝血脉,可谓骨肉至亲,若连您都不能和他共进退,他还能相信谁呢?因此,成都王殿下派我来此,就是欲与殿下结为同盟,若以后社稷有难,当齐心协力,共奋节钺!”
这一席话可谓是情真意切,发人深省,在场众人多为之色变。
司马乂亦是点头称善,他说:“听了卢君的一席话,真是令我坐立难安。当年我和五兄在洛阳的时候,五兄也是被妖后陷害,而我竟然被乱兵裹挟,不得救助!现在想来,何其可悲!”
他右手握拳,连击左手掌数次,仿似扼腕而叹。突然,他一拳打在卢志的肩头,笑着对他道:
“话说回来,我知道十六弟的性格,他从小体弱多病,因此性格也软弱。想要他拿定主意,反对赵王,恐怕不是这么容易吧?”
卢志闻言,不禁略感吃惊,显然司马乂说中了痛处,但他也不遮掩,随即笑言道:
“老实说,殿下确实还没有下定决心。他到邺城不满一年,征北军司又鱼龙混杂,许多人蛇鼠两端,想待价而沽。这导致邺城内部分成两派,还没有一个结果。”
“在下特意来见您,就是相信一点,您的支持,定然能帮殿下下定决心,也能帮助我压服那些小人。”
听到这里,在座众人又是一惊,不料卢志竟如此坦诚,毫不掩饰邺城的动荡与分歧,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想要彻底成为征北军司的实际掌权人。但越是如此,他的言语才越是可信。一旁的上官巳发言道:
“却不知卢君如此费心费力,到底是为了什么?讨伐赵王后,想要助成都王入主京师么?”
这句话十分诛心,刘羡闻言也不禁心中一动,再次去打量卢志,但见他面色平静如水,徐徐回答道:
“天下大事,并不在武力,而在于人心。若赵王篡位,我劝成都王讨伐赵王,不过是为国除一小害罢了。如今的大晋可谓是千疮百孔,难道除去赵王就能尽数解决吗?这是必不可能的,因此,如此就想入主京师,未免太过狂妄。”
“我之心愿,无非是天下和平而已。如今世道多难,再这样放纵下去,任由四海倾覆,祸行九州,受苦的将是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若我何其有幸,能够阻止这场滔天浩劫,就已心满意足。”
“谁人能入主京师呢?这并不在于谋略,而在于能收拾人心,德性高深。可德性不是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衷心希望此人是成都王殿下,他有这个慧根。可若不是他,另有其人,那人真能德深似海,容纳百川,为天下所推举。那是不是成都王殿下,又何足轻重呢?”
卢志这段话可谓是坦荡了,他既没有否定,自己有想要助成都王入主京师的野心。同时又表明志向,他不会为了这一点野心就使得天下陷入动荡,而是以大局为上。
司马乂闻言极为欣赏,他叹说道:“卢子道之言,可谓是正道了。”
卢志问道:“那敢问殿下,联盟一事……”
“哈哈,卢君可谓是多此一举了。”司马乂手指刘羡道:“在你来之前,我的这位新内史就已经劝说过我,大敌当前,应当结好宗室,首要就是结好十六弟。”
“不用卢君跑这一趟,我也会与十六弟共进退。”
听到这,卢志再次将目光放在刘羡身上,两人对视片刻,皆不禁一笑。
“原来如此。”卢志拱手礼拜道:“我在邺城时,常暗自感叹,天下之大,能知我心意的却寥寥无几。没想到,今日竟然偶遇了一位。”
刘羡则道:“卢兄过奖了,能与范阳卢氏的高人共事,一直是我生平夙愿。”
既然确定了联盟,司马乂当即写了一份声讨赵王、鼓励司马颖并回忆往昔的书信,托卢志转交到邺城。卢志此行是秘密来的,他拿到信件后,并没有多待,当天就又返回了邺城。刘羡本想和他谈论一番才学志向,没想到竟没有机会,不由得深感可惜。
司马乂却顾不上这些了,在卢志走后,立刻就询问刘羡道:“看来,我们的第一步开了个好头,接下来该怎么走?”
刘羡道:“既然成都王已经在结交诸王,那这些联络的外务,您可以不用多管了,而是应该着重在第二步。”
“第二步?什么是第二步?”司马乂有些好奇。
“练兵,第二步就是练兵。”刘羡着重道:“时间不等人,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练出一支足以对抗禁军的强军。”
他比刘羡稍长四五岁,大概三十出头,一身极为规整的青白儒服,头戴儒巾,手持羽扇,腰间挂剑,面如冠玉,须眉锐利。他的笑容是温和柔顺的,但举手投足间却又有一股遮不住的英气。身处飘飘的柳丝之下,严整的甲士之中,显得格外萧洒。
而令刘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卢志的脊梁。这脊梁过于挺直,硬朗得似乎在里面浇了铁。以致于常人和他谈话的时候,常常会产生有一种错觉,是否自己少了块骨头。
一般来说,这样的人会带来一种藏不住的压迫感,让人觉得难以相处。但卢志却并非如此,因为他有一双温婉的眼睛。瞳孔明亮且深邃,眼角却微微下垂,其中似乎含有慈母般崇高的悲悯感,随时会为他人的苦痛而落泪。即使露出微笑的时候,也会给人一种喜极而泣的错觉。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征赋予了卢志一种奇特的魅力,让人第一眼就会铭记他,第二眼就会放下戒心,忍不住想靠近他,了解他。事实上,后来卢志的遭遇证明,他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一位士人,除非他主动挑衅别人,没有人会不喜欢他,哪怕是他的敌人也是如此。
而在听到卢志的名字后,刘羡恍然大悟,在心里想道:原来是他,怪不得!
其实早年在洛阳的时候,刘羡就听说过卢志的名字,主要是他的父祖三代都极为有名。
卢志的祖父是曹魏司空卢毓,是魏文帝曹丕开国时的潜邸旧臣。他先是在魏文帝时期出任郡守,负责安民屯田,颇有政绩。后来又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担任侍中,负责举荐人才,使得卢府一度有“龙门”的美誉。
但他最重要的政绩是在高平陵之变。当时卢毓被曹爽排挤,便支持司马懿篡魏。因此一飞冲天,官至司空,由此一举奠定了范阳卢氏在河北士族中的领袖地位。
卢志的父亲则是卢毓次子卢珽。因为是次子,卢珽名声权力不及继承了父亲爵位的长兄卢钦,但也是晋室开国时举足轻重的重臣。
他在司马昭执政时担任泰山太守,到晋武帝司马炎立国时,晋位为卫尉卿。之后历任三公尚书、侍中,成为三省宰相之一。当年司马炎新修《泰始律》,便是由卢珽负责。值得一提的是,也是他提携了身为寒门的张华作副手。
而卢志则是这一代范阳卢氏的领头人。他虽是支脉出身,可年纪轻轻就有神童之称,从小就以过目不忘、善作文章闻名。刚一元服,就被杨骏看中,推举为公府椽,两年后转任尚书郎,当时他还不到二十岁,可谓是春风得意。
可惜人生难得顺利,到三杨倒台时,卢志受到牵连,因此被贬出京城,担任邺城令至今。若是杨骏不倒台的话,恐怕他便会和裴頠一样,不到三十就担任三省宰相吧!
不过对于刘羡来说,之所以关注范阳卢氏,其实只有一个原因。
卢志的曾祖,乃是卢植,而卢植是自己曾祖刘备的老师。
在刘羡打量卢志的时候,司马乂也开始向卢志介绍自己的官属,第一个介绍的自然就是刘羡。
而听说眼前的此人就是安乐公世子,征西名将刘羡的时候,卢志显然也吃了一惊。他上下扫视刘羡良久,露出微妙的神色,既不是那种寒暄的笑,也不是敌视的冷漠,而是一种……不知所措?
然后他再三犹豫,纠结良久,才终于说道:“久仰大名,不意竟在此处相会。”
刘羡也有些紧张,他拱手回礼道:“今日得见卢君,真是三生有幸。”
老实说,两家人已经有整整三代没有任何交集了。不过对于寒门出道的刘备来说,到老师卢植门下读书,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仕途的领路人。而对于卢植来说,他也没有想到,学生中这位沉默寡言的宗室旁支,会在数十年后成为皇帝,继而令他坐上了帝师的称号。
这产生了一种宿命上的渊源,不止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数代人的命运。
因此,哪怕刘羡与卢志是初次见面,两人也都从陌生中感到了一丝融洽。似乎两人很早之前就该相识了,或者说,他们之中并没有常人初见时的那种隔膜与边界,似乎理所应当地就该结成一种特殊的关系。但到底是什么关系,两人也说不好。
但两人也不约而同地压下了这种难言的情绪,在表面上也就一声招呼,之后就不再多言了。
相互介绍之后,一行人向王府走去。因为是客人的缘故,卢志和司马乂走在最前面,刘羡则走在次一排,聆听他们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话。
司马乂问道:“说起来,我和十六弟(成都王)已经十年没见过了,他身体还好吗?”
卢志道:“殿下费心了,成都王现在一切都好。”
司马乂又感慨道:“那就好,还在洛阳的时候,每到春夏之交,十六弟经常害热病,先帝每年都要在春天备药。一转十年过去了,他都长大元服了,我却还不知道他的模样,真是唏嘘啊!”
卢志说:“这都是妖后的罪过,相信殿下兄弟相见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刘羡听到这一句,心中一动:没有朝廷的允许,就国和出镇后的宗王是不能随意离开驻地的。这句兄弟相见是什么意思?
他低头沉吟时,似乎又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卢志在看着自己。但他抬起头来,却只看见卢志继续与司马乂说话:
“殿下,你收到朝廷最新的消息没有?”
“当然没有,你知道,我在常山待了十年,就像一座瘟神,除了我身边这位,还没有任何洛阳人愿意来看我。”
刘羡又一次觉得卢志正在看着自己,这回他们对上了眼——不是错觉。
抵达常山王府后,其余闲杂人等都退了出去,参会的还是上次那些人。只是这一次,刘羡坐在了司马乂的左侧,而卢志坐在了此前刘羡在的位置。
经过之前的烘托后,卢志整顿衣冠,终于向司马乂表明了来意,他道:
“殿下,您如何看赵王辅政一事?”
刘羡心道:果然是为了这件事!环顾周遭,众人都露出一样的了然神情。
司马乂斟酌一二,说道:“说实话,赵王自认相国,行为已经越矩了。但怎么说呢?他到底立下了覆灭后党的大功。”
“世人都知道,这些年里,妖后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因此,赵王的功劳也难以封赏。”
“如果他止步于此,不更进一步,我们对他无法指责。”
卢志微微颔首,赞许道:“殿下说得极是。可《诗》中有言:‘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这说得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对于现在的赵王,或许还不该大加指责。但殿下是武帝血脉,有匡扶朝纲的职责,朝局既然有动乱的倾向,难道不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先事虑事吗?”
司马乂笑道:“那还请先生教我,如何先事虑事?”
面对这个问题,卢志顿了顿,扫视了一眼周遭,等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他才道:“殿下,自古以来,所有的王朝惨祸,归根结底,无非是八个字。”
“哪八个字?”司马乂问道。
“骨肉相残,宗室互疑。”
卢志一字一顿地说道,随后,他准备已久的言语滔滔而出:
“若没有曲沃代翼,何以有三家分晋?若没有姜吕屡屡内乱,何以有田氏可乘之机?又有嬴政害亲甚于害仇,死于阉宦之手,魏文防亲甚于防盗,竟三代而亡国。”
“这都是活生生的先例啊!如今国家如此形势,已经到了母子相残的地步,天理不容,人心骇然,亡国之兆何其甚矣!而在这种时刻,想要有所作为,就只有团结!”
“成都王与您同为武帝血脉,可谓骨肉至亲,若连您都不能和他共进退,他还能相信谁呢?因此,成都王殿下派我来此,就是欲与殿下结为同盟,若以后社稷有难,当齐心协力,共奋节钺!”
这一席话可谓是情真意切,发人深省,在场众人多为之色变。
司马乂亦是点头称善,他说:“听了卢君的一席话,真是令我坐立难安。当年我和五兄在洛阳的时候,五兄也是被妖后陷害,而我竟然被乱兵裹挟,不得救助!现在想来,何其可悲!”
他右手握拳,连击左手掌数次,仿似扼腕而叹。突然,他一拳打在卢志的肩头,笑着对他道:
“话说回来,我知道十六弟的性格,他从小体弱多病,因此性格也软弱。想要他拿定主意,反对赵王,恐怕不是这么容易吧?”
卢志闻言,不禁略感吃惊,显然司马乂说中了痛处,但他也不遮掩,随即笑言道:
“老实说,殿下确实还没有下定决心。他到邺城不满一年,征北军司又鱼龙混杂,许多人蛇鼠两端,想待价而沽。这导致邺城内部分成两派,还没有一个结果。”
“在下特意来见您,就是相信一点,您的支持,定然能帮殿下下定决心,也能帮助我压服那些小人。”
听到这里,在座众人又是一惊,不料卢志竟如此坦诚,毫不掩饰邺城的动荡与分歧,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想要彻底成为征北军司的实际掌权人。但越是如此,他的言语才越是可信。一旁的上官巳发言道:
“却不知卢君如此费心费力,到底是为了什么?讨伐赵王后,想要助成都王入主京师么?”
这句话十分诛心,刘羡闻言也不禁心中一动,再次去打量卢志,但见他面色平静如水,徐徐回答道:
“天下大事,并不在武力,而在于人心。若赵王篡位,我劝成都王讨伐赵王,不过是为国除一小害罢了。如今的大晋可谓是千疮百孔,难道除去赵王就能尽数解决吗?这是必不可能的,因此,如此就想入主京师,未免太过狂妄。”
“我之心愿,无非是天下和平而已。如今世道多难,再这样放纵下去,任由四海倾覆,祸行九州,受苦的将是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若我何其有幸,能够阻止这场滔天浩劫,就已心满意足。”
“谁人能入主京师呢?这并不在于谋略,而在于能收拾人心,德性高深。可德性不是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衷心希望此人是成都王殿下,他有这个慧根。可若不是他,另有其人,那人真能德深似海,容纳百川,为天下所推举。那是不是成都王殿下,又何足轻重呢?”
卢志这段话可谓是坦荡了,他既没有否定,自己有想要助成都王入主京师的野心。同时又表明志向,他不会为了这一点野心就使得天下陷入动荡,而是以大局为上。
司马乂闻言极为欣赏,他叹说道:“卢子道之言,可谓是正道了。”
卢志问道:“那敢问殿下,联盟一事……”
“哈哈,卢君可谓是多此一举了。”司马乂手指刘羡道:“在你来之前,我的这位新内史就已经劝说过我,大敌当前,应当结好宗室,首要就是结好十六弟。”
“不用卢君跑这一趟,我也会与十六弟共进退。”
听到这,卢志再次将目光放在刘羡身上,两人对视片刻,皆不禁一笑。
“原来如此。”卢志拱手礼拜道:“我在邺城时,常暗自感叹,天下之大,能知我心意的却寥寥无几。没想到,今日竟然偶遇了一位。”
刘羡则道:“卢兄过奖了,能与范阳卢氏的高人共事,一直是我生平夙愿。”
既然确定了联盟,司马乂当即写了一份声讨赵王、鼓励司马颖并回忆往昔的书信,托卢志转交到邺城。卢志此行是秘密来的,他拿到信件后,并没有多待,当天就又返回了邺城。刘羡本想和他谈论一番才学志向,没想到竟没有机会,不由得深感可惜。
司马乂却顾不上这些了,在卢志走后,立刻就询问刘羡道:“看来,我们的第一步开了个好头,接下来该怎么走?”
刘羡道:“既然成都王已经在结交诸王,那这些联络的外务,您可以不用多管了,而是应该着重在第二步。”
“第二步?什么是第二步?”司马乂有些好奇。
“练兵,第二步就是练兵。”刘羡着重道:“时间不等人,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练出一支足以对抗禁军的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