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晌午,河东军身在渭南望楼上,果然看见有大批军队赶赴长安。
这支军队打着征西军司的旗号,高擎白虎幡,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如林的白虎幡之中,同时高挂有黄底红字的阎字旗、张字旗,中间甚至高挂有红底黑边的汉字旗。光看这些人的旗帜就可以知道,应当是汉中前来的军队。队伍远来奔波,长达数里,好半天才看到队伍的终点。
士卒们见此情形,不禁议论纷纷,倒不是因为对方的援军数量,而是因为这些人的衣著。
这些汉中人的衣着较为华丽,这并非是指甲胄上的精良,他们当然不可能像洛阳的禁军甲士一样,浑身铁铠,在日光下波光连绵。而是汉中人们身着各式各样光鲜亮丽的锦袍。丝制的缎子披风,青白色的锦绣帽子,就连坐骑都配饰有华丽的罗纹纨绸,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
见此情形,不只是在营垒中的河东士卒们,就连长安市民们也不禁议论说:早就听说过巴蜀富庶,盛产锦绣,人人都能着锦。没想到如今汉中派出来的军队,都能穿得这么奢侈。
这其实是一种美丽的误解,自从蜀中大乱后,大量的蜀中织户逃难到汉中。仓促之间,也带不走多少粮食,自然便拿便于携带的绫罗绸缎来换粮。结果就是这两年间,汉中的锦绣价格大跌,几乎人人都穿得起绸衣了。
不过总得来说,巴蜀的富庶还是毋庸置疑的。阎缵与张殷此次带来的,不仅仅是两万军队,为了响应河间王的要求,还带了相当数量的船匠与船夫,据说是专门为了应对何攀造出来的水师,这个消息,魏浚也已提前告知过刘羡,让他再三小心。
这确实是个值得注意的消息,不过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好就有坏,刘羡也迎来了一支自己的生力军。几乎与梁州军抵达长安的同时,杨难敌的仇池骑兵也同样赶到了咸阳原。
杨难敌先遣使通报,刘羡则带领身边的幕僚出营迎接。只见数千人的军马、辎重排开数里,士卒皆盔甲鲜明、枪戈坚锐,队伍严整,军容肃穆。而如林的旗帜上,则绘画有一匹神骏的白马,这是仇池国的白马信仰,相信有白马神能庇佑自己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战无不胜。
中间有一人,年龄和刘羡差不太多,头戴有插白雉羽毛的铁胄,身穿连环锁子甲,身后一领大红色的披风,随风翻飞,露出腰上悬挂的弯刀。弯刀的刀鞘色泽斑驳,不知沾染过多少人的鲜血。
他那铁胄带有铁领,自上而下将眉毛和嘴巴都遮住了,只要露出眼睛和鼻子,使人看不清具体面孔。但看他装束,料来就是杨难敌了。果然,隔了数十步远,就见他跳下马来,抖了抖披风,大步流星地迎接上来。
他一边走,一边摘下铁胄,露出一脸的络腮胡子还有半头编发,很典型的氐人打扮。配合上他虎背熊腰的身材,难免让人暗叫一声壮士。刘羡此时看在眼里,好半天才认出来他是杨难敌,因为在以往的印象中,这位氐人还是颇为汉化的,没想到今日再见,胡风比以往盛了不少。
刘羡上前迎接,杨难敌倒还是很知礼,主动向他拜倒,道:“在下阴平杨难敌,见过安乐公。”
此时的杨难敌,在仇池国内已经自称左贤王,按照匈奴制度,便是国中的太子。不过这毕竟是自称的名号,对外并没有多少影响,故而杨难敌干脆只报自己的名字,向刘羡表示亲近。
但刘羡则是赶紧拦下,因为对于他来说,接下来能否成事,仇池国的支持至关重要。他对杨难敌也是有好感的,故而他扶起杨难敌,笑道:“左贤王何必客气?上一次见面,一别五载,你远来辛苦,路上没遇到什么麻烦吧?”
听到刘羡这么称呼自己,杨难敌自然是乐开了花,他拍着刘羡的肩膀哈哈大笑,回答道:“哈哈,一路都走得很通畅,虽然在河边看见了阎缵那些老冤家,但他们大概怕了你的威风,明明看见我在河边,也不敢出头,我们就在河边边走边看,所以走得慢了些。”
原来如此,在刘羡的估计之中,杨难敌应该提早一些到的,没想到竟然晚了四五日……刘羡打量了下杨难敌的人马,问道:“左贤王带来了多少人?”因为在他看来,杨难敌带来的人,似乎比承诺中的要更多。
“六千人。”杨难敌见他面露疑惑之色,笑着解释道:“原本我家大人让我带三千骑兵过来,我估计杯水车薪,就把周围能联络的弟兄拉过来了,有些人连汉话都不会说,但打仗可是一把好手,明公可不要嫌弃。”
此言一出,不仅是刘羡,就连李盛等幕僚们也喜上眉梢,对于当下的刘羡军而言,六千人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而且听杨难敌的意思,这些人都是经历过战场厮杀的。
杨难敌当即为刘羡引荐他的这些羌氐朋友,正如他所言,这里面许多人都不会说汉话。一问缘由,原来这些年杨茂搜在仇池招兵买马,不只是吸纳关陇的流民,还吸纳了许多河湟的羌氐。
这真是引起了刘羡的好奇,因为河湟的羌氐不同于那些朝廷管辖下的羌氐,朝廷管辖下的羌氐,除了没有实现编户齐民以外,与汉人的习俗已经差距不大了。而河湟的羌氐则是化外之民,在穷山恶水中艰难求生,却也练就了一身蛮横本领,双方泾渭分明。无缘无故,这些河湟羌氐怎么会加入仇池呢?
刘羡在安排好这些援军的住宿以后,邀请杨难敌等首领一起入营,在路上忍不住抛出了这个疑问。杨难敌挠着头苦笑说:“明公,也不瞒你,现在是天下大乱,也不只是朝廷才乱啊!”
原来,是去年有一支鲜卑人势力强势崛起,他们从阴山而来,在和凉州刺史张轨协商之后,获得了上陇的许可,就迁徙到河湟地带去了,继而在当地定居筑城。当地的那些羌氐们,皆不能抵挡,于是被迫纷纷南下,白白便宜了仇池国。
“竟有这等事?那鲜卑人是何部落?可有称呼?”刘羡感到非常新奇,阴山那是拓跋鲜卑的地盘,难道是拓跋鲜卑打到河湟来了?
“他们称呼不定,一会儿说自己是慕容部,一会儿说自己是吐谷浑部,到底是个什么部落,大家也搞不清楚。不过他们人马极多,听别人说,怎么也有五六万人。”
慕容部这个名字,刘羡听起来有些熟悉,沉思片刻后,终于记起来,这好像是辽东的一个大部落啊!早年秃发树机能叛乱的时候,辽东亦有慕容涉归叛乱,不过很快就又向朝廷投降了。莫非这就是他的后代吗?可一个原在辽东的部落,怎么迁徙到河湟来?这中间的距离恐怕已经不止数千里,而要有上万里了吧!
不过这和自己无关,当务之急,还是要准备好接下来的战事。
杨难敌显然也关心刘羡这边的战事,此次他们仇池国虽然站在了刘羡这一边,可也不是平白无故的。如今天下大乱,正是各方势力割据扩张的大好时机,仇池国想要借此机会,真正衡量一番关西各方的势力,然后从中为自己谋取实利。
从这个角度来说,仇池国之所以选择押注刘羡,动机并不单纯。一来是因为刘羡有极好的信誉,和他合作很难吃亏;二来是因为仇池国势力仍然太小,虽然能作为独立的一方势力割据,可由于地处偏远,势单力孤,始终无法被其余势力所看重;三来则是杨难敌认为刘羡有较高的潜力与上限,或许的确能够成就大业;四来才是因为,双方祖上有一些因缘在,说来也算是故交。
但这一切的基石,都是建立在刘羡能够成功的前提下。杨难敌也是想借此机会,好好地打量下刘羡身边的势力,对其做一个整体性的评估。若是能成事的概率大,他自然愿意襄助到底,可若是不能成事,他也不介意掉头就跑,毕竟这六千人,对仇池国也是非常宝贵的。至于会对刘羡产生多大的坏影响,也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了。
故而在加入没多久,杨难敌就对刘羡提要求道:“怀冲,我这次过来,由于路途遥远,赶得比较着急。除了一些必要的军械外,并没带多少粮秣……”言下之意,是希望刘羡帮忙解决他麾下的口粮问题。
这也是他目前来说,最关注的问题。毕竟乱世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粮秣。别的没了可以另想办法,没粮秣就只能饿死。如今刘羡打算一口气迁移二十余万人,其中耗费的粮秣,自是惊人。杨难敌自然要借此机会,探一个底,毕竟事后若是断了粮,第一个受牵连的就是仇池。
刘羡闻弦歌而知雅意,在征北军司的支援下,如今他最不担忧的就是粮秣,故而毫不介怀地说道:“请左贤王放心,诸位既然是前来助阵,这点吃食我还是出得起的。”
说罢,他便干脆拉着杨难敌到军营中巡视,让他干脆看看自己营内的构成。
这段时间,刘羡也在重新对自己的军队进行整编。除去原本的近卫八营以外,他将现有的兵卒都进行了重组,不再以地域的方式进行区分,而是将各部军队打乱,以老人带新人、分化军队职能的原则,将其分为五个军,分别是奋武军、扬武军、昭武军、明武军、广武军。
奋武军是轻骑军,目前约有六千余人,由刘沈率领;
扬武军是水师,约有五千余人,由何攀率领;
昭武军是全甲甲士,目前约有万人,由张光率领;
明武军是辎重部队,目前约有四千余人,由郗鉴率领;
广武军是步卒,也就是作战的主力,目前有两万余人,由刘羡自领,下辖四师,分别是卫博、桓彝、索綝、皇甫澹。
由于刘羡此时实际上没有任何真正的领土,故而他将麾下众人的郡守之职县令全部取消,而改授以军职。以上提到的这些人,除去刘沈与何攀外,再加上阻挡陇阪的李矩,刘羡全部任命其为中郎将,位在其余军官之上。
而刘沈作为雍州刺史,何攀作为西城县公,因其德高望重,所以暂不宜屈居刘羡之下。名义上,各项大事都是要三人要共同应允盖印,方才通报全军的。如此一来,也不至于招致其余晋室势力的过度反感。
完成了这次改编后,虽然还没有经历战事的检验,但刘羡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搭建完这个框架后,以后自己指挥军队,势必会轻松快捷许多,即使有战损,弥补进这个框架内,也能很快形成即战力。虽然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以后也需要进行调整,但在眼下,应当是已经够用了。
杨难敌随他检阅营垒,确实也感到非常满意。刘羡的营内一切都井井有条,营垒极为严密,士卒们各居一处,即使没有军令也能维持秩序,辎重、粮秣、马匹、药材等物,防卫措施都无懈可击,尤其是哨点的布置,更是让他暗暗叫绝。最重要的是,即使眼见到长安城到来了大量援军,军营内依旧保持着相当的镇静,这很不容易。
很快到了晚膳时间,刘羡本想留杨难敌一起用晚膳,但杨难敌婉拒了,他笑道:“改到明日吧,我带来的这些人,说得好听叫化外之民,说得不好听就是蛮夷,其实不慎守规矩。明公这里的军纪严明,我先好好训导一番,可不敢让他们犯了军规,坏了明公的民心啊!”
见杨难敌如此识趣,刘羡自然也极为欣慰,他说道:“那就劳烦左贤王费心了。”
杨难敌闻言,豪爽笑道:“欸,还是不要讲得这么客气,你我也算是老相识了,说这些官话怪难受的。你就直接叫我难敌,我就叫你怀冲吧!”
这是要拉近两人的关系,刘羡自无不允,他当即改口道:“那我就不客气了,难敌兄若有什么疑问,或是遇到了什么麻烦,可以随时来找我,我一定设法解决。”
“一样一样。”杨难敌这时候从怀中掏出一个东西,伸出手交给刘羡道:“这是给怀冲的礼物,还望你收下。”
礼物?刘羡听闻这两字,下意识地就想拒绝,不意又听杨难敌道:“这也不是什么贵重东西,是我家小妹的心意,她听说我过来,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我交到你手里。”
杨家小妹?刘羡脑海中顿时浮现出那位山鬼一样的少女,杨徽爱的一瞥一笑,都浓烈如酒,带有分明的爱恨色彩,令刘羡印象深刻,她现在还记得自己?六年过去,这位阿蝶姑娘又长什么模样了呢?
正思忖间,杨难敌将那东西递到刘羡手里,原来是一包巴掌大小的绣袋。绣袋表面织有凤凰,里面则鼓鼓囊囊得像装满了麦子。刘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袋种子,正散发出奇异的熏香。
杨难敌笑道:“这是我小妹用花油泡过的芍药花种,她和我说,这里面的每一粒,她都在白马神像前祈祷过了。现在交给你,必然能够保佑平安,你就戴着吧。”
刘羡闻言,自是知道其中的深意。此时此刻,他既不好推辞,也不好接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收下了,对杨难敌道:“多谢阿蝶姑娘的好意。”
这支军队打着征西军司的旗号,高擎白虎幡,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如林的白虎幡之中,同时高挂有黄底红字的阎字旗、张字旗,中间甚至高挂有红底黑边的汉字旗。光看这些人的旗帜就可以知道,应当是汉中前来的军队。队伍远来奔波,长达数里,好半天才看到队伍的终点。
士卒们见此情形,不禁议论纷纷,倒不是因为对方的援军数量,而是因为这些人的衣著。
这些汉中人的衣着较为华丽,这并非是指甲胄上的精良,他们当然不可能像洛阳的禁军甲士一样,浑身铁铠,在日光下波光连绵。而是汉中人们身着各式各样光鲜亮丽的锦袍。丝制的缎子披风,青白色的锦绣帽子,就连坐骑都配饰有华丽的罗纹纨绸,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
见此情形,不只是在营垒中的河东士卒们,就连长安市民们也不禁议论说:早就听说过巴蜀富庶,盛产锦绣,人人都能着锦。没想到如今汉中派出来的军队,都能穿得这么奢侈。
这其实是一种美丽的误解,自从蜀中大乱后,大量的蜀中织户逃难到汉中。仓促之间,也带不走多少粮食,自然便拿便于携带的绫罗绸缎来换粮。结果就是这两年间,汉中的锦绣价格大跌,几乎人人都穿得起绸衣了。
不过总得来说,巴蜀的富庶还是毋庸置疑的。阎缵与张殷此次带来的,不仅仅是两万军队,为了响应河间王的要求,还带了相当数量的船匠与船夫,据说是专门为了应对何攀造出来的水师,这个消息,魏浚也已提前告知过刘羡,让他再三小心。
这确实是个值得注意的消息,不过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好就有坏,刘羡也迎来了一支自己的生力军。几乎与梁州军抵达长安的同时,杨难敌的仇池骑兵也同样赶到了咸阳原。
杨难敌先遣使通报,刘羡则带领身边的幕僚出营迎接。只见数千人的军马、辎重排开数里,士卒皆盔甲鲜明、枪戈坚锐,队伍严整,军容肃穆。而如林的旗帜上,则绘画有一匹神骏的白马,这是仇池国的白马信仰,相信有白马神能庇佑自己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战无不胜。
中间有一人,年龄和刘羡差不太多,头戴有插白雉羽毛的铁胄,身穿连环锁子甲,身后一领大红色的披风,随风翻飞,露出腰上悬挂的弯刀。弯刀的刀鞘色泽斑驳,不知沾染过多少人的鲜血。
他那铁胄带有铁领,自上而下将眉毛和嘴巴都遮住了,只要露出眼睛和鼻子,使人看不清具体面孔。但看他装束,料来就是杨难敌了。果然,隔了数十步远,就见他跳下马来,抖了抖披风,大步流星地迎接上来。
他一边走,一边摘下铁胄,露出一脸的络腮胡子还有半头编发,很典型的氐人打扮。配合上他虎背熊腰的身材,难免让人暗叫一声壮士。刘羡此时看在眼里,好半天才认出来他是杨难敌,因为在以往的印象中,这位氐人还是颇为汉化的,没想到今日再见,胡风比以往盛了不少。
刘羡上前迎接,杨难敌倒还是很知礼,主动向他拜倒,道:“在下阴平杨难敌,见过安乐公。”
此时的杨难敌,在仇池国内已经自称左贤王,按照匈奴制度,便是国中的太子。不过这毕竟是自称的名号,对外并没有多少影响,故而杨难敌干脆只报自己的名字,向刘羡表示亲近。
但刘羡则是赶紧拦下,因为对于他来说,接下来能否成事,仇池国的支持至关重要。他对杨难敌也是有好感的,故而他扶起杨难敌,笑道:“左贤王何必客气?上一次见面,一别五载,你远来辛苦,路上没遇到什么麻烦吧?”
听到刘羡这么称呼自己,杨难敌自然是乐开了花,他拍着刘羡的肩膀哈哈大笑,回答道:“哈哈,一路都走得很通畅,虽然在河边看见了阎缵那些老冤家,但他们大概怕了你的威风,明明看见我在河边,也不敢出头,我们就在河边边走边看,所以走得慢了些。”
原来如此,在刘羡的估计之中,杨难敌应该提早一些到的,没想到竟然晚了四五日……刘羡打量了下杨难敌的人马,问道:“左贤王带来了多少人?”因为在他看来,杨难敌带来的人,似乎比承诺中的要更多。
“六千人。”杨难敌见他面露疑惑之色,笑着解释道:“原本我家大人让我带三千骑兵过来,我估计杯水车薪,就把周围能联络的弟兄拉过来了,有些人连汉话都不会说,但打仗可是一把好手,明公可不要嫌弃。”
此言一出,不仅是刘羡,就连李盛等幕僚们也喜上眉梢,对于当下的刘羡军而言,六千人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而且听杨难敌的意思,这些人都是经历过战场厮杀的。
杨难敌当即为刘羡引荐他的这些羌氐朋友,正如他所言,这里面许多人都不会说汉话。一问缘由,原来这些年杨茂搜在仇池招兵买马,不只是吸纳关陇的流民,还吸纳了许多河湟的羌氐。
这真是引起了刘羡的好奇,因为河湟的羌氐不同于那些朝廷管辖下的羌氐,朝廷管辖下的羌氐,除了没有实现编户齐民以外,与汉人的习俗已经差距不大了。而河湟的羌氐则是化外之民,在穷山恶水中艰难求生,却也练就了一身蛮横本领,双方泾渭分明。无缘无故,这些河湟羌氐怎么会加入仇池呢?
刘羡在安排好这些援军的住宿以后,邀请杨难敌等首领一起入营,在路上忍不住抛出了这个疑问。杨难敌挠着头苦笑说:“明公,也不瞒你,现在是天下大乱,也不只是朝廷才乱啊!”
原来,是去年有一支鲜卑人势力强势崛起,他们从阴山而来,在和凉州刺史张轨协商之后,获得了上陇的许可,就迁徙到河湟地带去了,继而在当地定居筑城。当地的那些羌氐们,皆不能抵挡,于是被迫纷纷南下,白白便宜了仇池国。
“竟有这等事?那鲜卑人是何部落?可有称呼?”刘羡感到非常新奇,阴山那是拓跋鲜卑的地盘,难道是拓跋鲜卑打到河湟来了?
“他们称呼不定,一会儿说自己是慕容部,一会儿说自己是吐谷浑部,到底是个什么部落,大家也搞不清楚。不过他们人马极多,听别人说,怎么也有五六万人。”
慕容部这个名字,刘羡听起来有些熟悉,沉思片刻后,终于记起来,这好像是辽东的一个大部落啊!早年秃发树机能叛乱的时候,辽东亦有慕容涉归叛乱,不过很快就又向朝廷投降了。莫非这就是他的后代吗?可一个原在辽东的部落,怎么迁徙到河湟来?这中间的距离恐怕已经不止数千里,而要有上万里了吧!
不过这和自己无关,当务之急,还是要准备好接下来的战事。
杨难敌显然也关心刘羡这边的战事,此次他们仇池国虽然站在了刘羡这一边,可也不是平白无故的。如今天下大乱,正是各方势力割据扩张的大好时机,仇池国想要借此机会,真正衡量一番关西各方的势力,然后从中为自己谋取实利。
从这个角度来说,仇池国之所以选择押注刘羡,动机并不单纯。一来是因为刘羡有极好的信誉,和他合作很难吃亏;二来是因为仇池国势力仍然太小,虽然能作为独立的一方势力割据,可由于地处偏远,势单力孤,始终无法被其余势力所看重;三来则是杨难敌认为刘羡有较高的潜力与上限,或许的确能够成就大业;四来才是因为,双方祖上有一些因缘在,说来也算是故交。
但这一切的基石,都是建立在刘羡能够成功的前提下。杨难敌也是想借此机会,好好地打量下刘羡身边的势力,对其做一个整体性的评估。若是能成事的概率大,他自然愿意襄助到底,可若是不能成事,他也不介意掉头就跑,毕竟这六千人,对仇池国也是非常宝贵的。至于会对刘羡产生多大的坏影响,也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了。
故而在加入没多久,杨难敌就对刘羡提要求道:“怀冲,我这次过来,由于路途遥远,赶得比较着急。除了一些必要的军械外,并没带多少粮秣……”言下之意,是希望刘羡帮忙解决他麾下的口粮问题。
这也是他目前来说,最关注的问题。毕竟乱世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粮秣。别的没了可以另想办法,没粮秣就只能饿死。如今刘羡打算一口气迁移二十余万人,其中耗费的粮秣,自是惊人。杨难敌自然要借此机会,探一个底,毕竟事后若是断了粮,第一个受牵连的就是仇池。
刘羡闻弦歌而知雅意,在征北军司的支援下,如今他最不担忧的就是粮秣,故而毫不介怀地说道:“请左贤王放心,诸位既然是前来助阵,这点吃食我还是出得起的。”
说罢,他便干脆拉着杨难敌到军营中巡视,让他干脆看看自己营内的构成。
这段时间,刘羡也在重新对自己的军队进行整编。除去原本的近卫八营以外,他将现有的兵卒都进行了重组,不再以地域的方式进行区分,而是将各部军队打乱,以老人带新人、分化军队职能的原则,将其分为五个军,分别是奋武军、扬武军、昭武军、明武军、广武军。
奋武军是轻骑军,目前约有六千余人,由刘沈率领;
扬武军是水师,约有五千余人,由何攀率领;
昭武军是全甲甲士,目前约有万人,由张光率领;
明武军是辎重部队,目前约有四千余人,由郗鉴率领;
广武军是步卒,也就是作战的主力,目前有两万余人,由刘羡自领,下辖四师,分别是卫博、桓彝、索綝、皇甫澹。
由于刘羡此时实际上没有任何真正的领土,故而他将麾下众人的郡守之职县令全部取消,而改授以军职。以上提到的这些人,除去刘沈与何攀外,再加上阻挡陇阪的李矩,刘羡全部任命其为中郎将,位在其余军官之上。
而刘沈作为雍州刺史,何攀作为西城县公,因其德高望重,所以暂不宜屈居刘羡之下。名义上,各项大事都是要三人要共同应允盖印,方才通报全军的。如此一来,也不至于招致其余晋室势力的过度反感。
完成了这次改编后,虽然还没有经历战事的检验,但刘羡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搭建完这个框架后,以后自己指挥军队,势必会轻松快捷许多,即使有战损,弥补进这个框架内,也能很快形成即战力。虽然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以后也需要进行调整,但在眼下,应当是已经够用了。
杨难敌随他检阅营垒,确实也感到非常满意。刘羡的营内一切都井井有条,营垒极为严密,士卒们各居一处,即使没有军令也能维持秩序,辎重、粮秣、马匹、药材等物,防卫措施都无懈可击,尤其是哨点的布置,更是让他暗暗叫绝。最重要的是,即使眼见到长安城到来了大量援军,军营内依旧保持着相当的镇静,这很不容易。
很快到了晚膳时间,刘羡本想留杨难敌一起用晚膳,但杨难敌婉拒了,他笑道:“改到明日吧,我带来的这些人,说得好听叫化外之民,说得不好听就是蛮夷,其实不慎守规矩。明公这里的军纪严明,我先好好训导一番,可不敢让他们犯了军规,坏了明公的民心啊!”
见杨难敌如此识趣,刘羡自然也极为欣慰,他说道:“那就劳烦左贤王费心了。”
杨难敌闻言,豪爽笑道:“欸,还是不要讲得这么客气,你我也算是老相识了,说这些官话怪难受的。你就直接叫我难敌,我就叫你怀冲吧!”
这是要拉近两人的关系,刘羡自无不允,他当即改口道:“那我就不客气了,难敌兄若有什么疑问,或是遇到了什么麻烦,可以随时来找我,我一定设法解决。”
“一样一样。”杨难敌这时候从怀中掏出一个东西,伸出手交给刘羡道:“这是给怀冲的礼物,还望你收下。”
礼物?刘羡听闻这两字,下意识地就想拒绝,不意又听杨难敌道:“这也不是什么贵重东西,是我家小妹的心意,她听说我过来,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我交到你手里。”
杨家小妹?刘羡脑海中顿时浮现出那位山鬼一样的少女,杨徽爱的一瞥一笑,都浓烈如酒,带有分明的爱恨色彩,令刘羡印象深刻,她现在还记得自己?六年过去,这位阿蝶姑娘又长什么模样了呢?
正思忖间,杨难敌将那东西递到刘羡手里,原来是一包巴掌大小的绣袋。绣袋表面织有凤凰,里面则鼓鼓囊囊得像装满了麦子。刘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袋种子,正散发出奇异的熏香。
杨难敌笑道:“这是我小妹用花油泡过的芍药花种,她和我说,这里面的每一粒,她都在白马神像前祈祷过了。现在交给你,必然能够保佑平安,你就戴着吧。”
刘羡闻言,自是知道其中的深意。此时此刻,他既不好推辞,也不好接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收下了,对杨难敌道:“多谢阿蝶姑娘的好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