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庭汉裔 第二十一章 形势急转

小说:晋庭汉裔 作者:陈瑞聪 更新时间:2025-10-16 11:34:54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霸城之战改变了两军之间的态势。

  虽说从表面上看,霸城之战的损失其实不算严重。三千余人的损失,对于刘羡军来说,不能说少,但还在承受范围之内。尤其是刘羡借机收伏了卫博等人,进一步收拢了雍州军的兵权,甚至算得上是有所收获。

  可实际上,这一战的负面影响是极为严重的,因为它打破了刘羡这段时间精心制造的迷雾。

  从刘羡河东起兵至今,刘羡在渭北纵横一月,然后率兵来长安对峙,又接近一月。这两月时间,双方在整个关中不断地谋篇布局,各种军队来回调动,动用的人力物力可谓不计其数,但真正打起来的仗,仅仅只有三仗。这是为何呢?莫非是司马颙不想打吗?当然不是,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刘羡故布迷阵,让司马颙难以捕捉到他的真实意图,也无法估计出刘羡真实的兵力,因此一直心存犹豫。

  故而在这段时间,即使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与地利优势,河间王还是不够自信,仅是用少量兵力来迂回试探,并不敢发起大规模的战事,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破绽。

  可一旦这层迷雾被打破了,一切就不一样了。通过霸城之战中俘获的俘虏,司马颙大概了解了刘羡军的具体情况。他赫然发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刘羡军其实都是绝对弱势的一方。而且刘羡的意图,也并不在占据关陇,而是试图转进到巴蜀。而他此时才反应过来,自己其实没有太多可以迟疑的点,或许直接进攻破营,就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自霸城之战结束后不久,征西军司终于向刘羡的渭南阵营发动猛攻。

  他们先是集中了军中的箭矢,然后在接近的时候,令士卒们一齐抛射出去,真是箭落如雨,箭矢噼啪落地的声音,就好似瀑布的宣泄声,根本就没停下来过,守营的河东军将士对此根本抬不起头。

  然后西军们趁此时机,把自己藏身于尖头木驴之下,沐浴在箭雨中徐徐靠近到渭南营垒前。等走得近了,用特制的长斧对着木门和栅栏疯砍,继而砍出一道缺口,冲进去与河东人血战。

  这真是一场惨烈的厮杀,前几日的肉搏尤为猛烈。两军各部轮番接战,精锐将士齐出,就围绕着栅栏与营垒进行了反反复复地争夺。一会儿西军冲杀进去,一会儿河东人又反扑回来,双方几乎是一寸一寸地争夺土地,流下的鲜血几乎将土地浸满了。

  中间有一次,西军陈安入阵来战,他身穿铁甲,挥舞七尺大刀,真可谓锐不可当。几乎每一刀下去,就能夺去一人的性命,河东人们围住他,锋刃如雨乱下,击打在他铁铠上面,铿锵之声不断。可他就好像铁人一般,始终屹立不倒,一连杀十余人,杀到最后,浑身淋满了鲜血,如同修罗。

  周围的河东士卒一度吓得胆寒,不敢接战,继而被陈安逼退二十余步。最后还是张光提槊杀上来,打断了陈安满是缺口的刀锋,又趁其疲累,在陈安腹部刺了一击,这才将其逼退。此后一连数日,陈安都没有再出战,可仅仅那一次,就足以让他在河东军中闻名。因其个头矮小,河东人称他为“小许诸”。

  可即使如此,西人到底没能拿下刘羡的渭南营垒。

  究其原因,还是刘羡的渭南营垒的独特构造。渭南营垒并不是完整连成一片的长营,而是依托东、中、南三座渭桥而设立的三座独立的营垒,每一座营垒中,所驻扎的士卒都不足两千人,且营垒之间各自相隔数里。

  可这并不意味着这三座营垒是互不相连的。事实上,他们背靠渭桥,而渭北才是真正的河东军大营。一旦渭南的营垒遭受进攻,刘羡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防御进行更改。无论西人重点进攻哪一处营垒,刘羡都能在渭北调动兵力,对西人的进攻针对性地加强防御。

  如此一来,刘羡领着士卒亲自督战中营,又令刘沈与张光分别督战东营与西营。虽然西人的进攻极其猛烈,但在营垒前施展不开兵力,哪怕各部轮番进攻,试图如同磨盘一般将守垒的河东人压榨干净。但刘羡依旧能够依据渭桥,适时地更换兵力,一面令西军付出惨重的代价,一面令己方的伤员们退下来进行修养。

  打到最后,刘羡又利用船只,适时地在渭水中盘旋示威,牵制西军的注意力,实则趁西人猛攻东营的时候,令铁马营从西营中杀出,打了疲累的西人一个措手不及,许多士卒被干脆击散,形成了一波无法抑制地溃退浪潮,这才终于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战事。

  但相应的,河东人虽然守下了营垒,可同样疲累至极.在西人形成溃退之势的时候,刘沈想要组织起一次反击,可士卒们也无力执行了,大多数人就像是在水里憋气久了,此时终于得以喘息呼气一般,躺在地上大肆歇息,也顾不上身边有多少鲜血与尸体了。

  事后刘羡一清点伤亡,发现不过四五日内,军中就战死两千余人,重伤两千余人,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多是些头一次经历战事的年轻人,他们原本风华正茂,还对未来带有各种各样的畅想。但第一次见识战场,就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其中的残酷。

  可这是必备的一课,只有真正见过血、杀过人的人,才能打消脑中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正用理智与平常心来对待战争与死亡,然后才能学会战争的技艺。当然,这非常困难,而且极有可能无法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但这是这个乱世不得不走的路。

  好在这一轮猛攻过后,西人的伤亡也十分惨重。他们主动发起进攻,纵使兵士更加精锐,但毕竟要越过栅栏,面对守军的围攻,伤亡应该只高不低。刘羡在事后和幕僚们估算,西军再怎么说,快万人的伤亡还是有的。

  这大概足以让西军稍微消停一会儿了,但刘羡等人却心知肚明,这并不是结束。征西军司承受伤亡的能力远强于己方,兵力也远强于己方,大概要不了多少几日,他们就会再度发起猛攻。

  如果是寻常的战事,刘羡大概已经在考虑撤离退兵了。毕竟就现在的情形来看,西军就算是不用任何谋略,硬用人命来换人命,堆也能堆死自己,何况西军中还有不少能人强将呢?好在此行他志不在战胜对方,而是拖延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已经越来越接近成功了。

  此时距离刘羡起兵已经快两个月,正如计划一般,第一批移民已经成功越过了陈仓,正式进入武都郡。就根据目前从陆云、阮放等人传来的书信来看,刘羡规划的三个月远徙时间,确实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刘羡只要再坚持一个月左右,就能够撤离长安,南下巴蜀。须知此时陈仓就在刘羡手里,陈仓乃是有名的坚城,刘羡只需要派少量军队固守陈仓,便能够保证陈仓道的安全。到那时,无论西军有多少的兵马优势,也只能望城兴叹,他也就可以安然离开关陇了。

  一个月,在漫长的人生之中,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但放在生死一瞬的战争之中,却已经足够漫长了。而刘羡现在所需要准备的,就是如何渡过这一个月。

  刘羡做了两手准备,一自然是抓紧时间修复营垒,坚实的营垒便是目前刘羡最大的倚仗;二则是发动幕僚们,在扶风、始平等郡紧急招兵,尽可能弥补在此前战事中所损失的人力。

  老实说,刘羡本不想进行这种临时性的募兵。毕竟好兵都是要时间来锻炼出来的,如果不经训练就上战场,新兵恐慌起来,四散而逃,不仅无法杀敌,反而容易败坏士气,继而导致溃败。刘羡之前也是考虑于此,才不在冯翊大肆招兵。事实上,这次战死的新卒之中,冯翊军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河东军,这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纪律训练。

  但关西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有一手好射术。虽然短时间内,无法让他们有纪律地列阵厮杀,但招进来当射手箭士,也算是能补充一定的即战力了。

  招募完成得很顺利,也不过是四五日时间,李盛、吕渠阳等人就在始平地区招募了三千余人。这主要是得益于刘羡的老师小阮公曾经担任过始平太守,在当地颇有恩德,再加上吕渠阳在当地氐人中颇有关系,刘羡又有相当的粮饷足以分发,很快便招揽了这些关中佃农。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意外之喜。听说刘羡从在始平募兵,有一伙人马结队来投,他们与那些普通招募的农家子弟不同,皆高头大马,神采飞扬,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再一问,居然是从过军的。这伙人自称曾经在征西军司做过官,此时是特地来投奔刘羡的。

  带头的两人。较为成熟的叫魏浚,身材削瘦,气质沉静,四十岁年纪,一看就是饱学之士;较年轻的名叫魏该,是魏浚的侄子,他二十余岁,个头较魏浚更高大,大概是自恃武力,作风也更跋扈。

  他们两人此前参加过洛阳之役,当时孟和报信,返程时为魏浚所发现,张方要杀孟和,又是魏浚弃官保下了他。此时魏浚报明来意,李盛将其带到刘羡处与孟和核实,确认无误后,刘羡自是大喜。

  魏浚等人是参加过洛阳战事的,他能够受张方重用,就说明有相当的本事;又能看穿孟和的伪装,说明其心思缜密;最重要的是,魏浚还怀有仁义之心,能和这样的人共事,不需要无故提防,这就足以让人宽心了。

  刘羡当即任命魏浚做自己的护军,以表亲近之意,当夜更是邀请他一起共进晚膳。这一顿饮食中,魏浚的案席上是美酒肉脯,刘羡的桌席上却不过是葵菜豆羹,魏浚见状,煞是感动,向刘羡感慨道:“倘若天下官员,人人皆如明公,国家何至于此啊!”

  刘羡笑道:“这不过是小节罢了,若是能平定乱世,就是天天鱼肉,又有何愧呢?”

  魏浚则摇首道:“凡事重在慎己,若能小事不松懈,大事自然也能成功。明公,您能平日克己复礼,方才能弃河东而走巴蜀,走出这一步妙棋啊!”

  “哦?”刘羡见魏浚点出自己的战略,不禁问道:“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在下在征西军司任职三年,颇有一些朋友。裴丰被俘后,将您军中虚实统统告知于河间王,您想要入蜀这件事,已经不再是秘密了。”

  虽然事先已经有所预料,但从魏浚口中证实了这个消息,刘羡还是颇感烦躁。这倒不是担忧眼前的战事,而是担忧河间王针对性地在汉中布防,挡住了入蜀之路,那就坏事了。但一抬眼间,刘羡见魏浚眼中含笑,知道对方必有对策,烦恼又消散了不少,问道:“那公治前来,有何指教呢?”

  魏浚说:“我是为明公带来一个消息。”

  “请说。”

  “梁州刺史张殷与汉中太守阎缵要到了,他们麾下有两万兵马,特意前来援助河间王,大概明日便能抵达长安。有此生力军为援,我估计在后日,征西军司就要与您再战了。”

  “竟有此事?”刘羡闻言,既惊又喜。惊的是梁州军赶到,长安的兵力愈发雄厚。喜的则是,如此一来,岂不是等于汉中放空了么?西军人再多,有营垒的布置在,他们兵力无法展开,守营的压力不会增加太多。而少了二万人,进入汉中的道路却轻松了不少。从整体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魏浚也是这个意见,他向刘羡一拱手,主动请命道:“明公,这些年征西军司掌握汉中,我在郡中颇有故交,若您同意,我可先行进入汉中,为您说降阳安关。只要阳安关归顺,汉中其余各地,皆可垂拱而下。”

  按照刘羡的计划,他是打算入蜀以后,凭借杨茂搜的势力与何攀的影响,趁机拿下汉中。不料今日一见魏浚,竟然有了更好的选择。刘羡大喜过望,连忙敬酒道:“天以公治赐我!若能得汉中,必以公治为太守!”

  次日一早,魏浚便孤身离开咸阳原,转而直奔褒斜道,向汉中而去,他带来的族人与人马,都留在了刘羡大营,既可以作为人质,也可以作为托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晋庭汉裔,晋庭汉裔最新章节,晋庭汉裔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