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魏延既配合李翊在江陵西城门放火,自知早晚为曹仁所害。

  故趁着大火纷乱之时,趁夜逃离了江陵城,直奔江夏而去。

  李翊知魏延来投,亲自出辕门相迎。

  魏延见着一众人在那里簇拥着,已知李翊身份。

  一经上岸,即奔上来,朝李翊一拜:

  “末将魏延,拜见丞相!”

  李翊扶之起身,执其手赞道:

  “亏得文长在西门纵火,使吾计成功。”

  “今除张允,我水师少一大患矣!”

  魏延虽不解自己只是放把火,如何便帮李丞相杀了张允。

  但听到李翊对自己器重的话语时,魏延内心还是十分感动的。

  当即再拜:

  “能为丞相效力,延之幸事也。”

  “公若不弃,延愿效犬马之劳!”

  李翊颔首,“善!”

  “我相府上正缺一司马,不知文长是否有意来我这里述职。”

  李翊向魏延抛出橄榄枝,想将他收入自己的相府。

  按理说,魏延只是一个普通的无名小卒,李翊收他入相府没什么问题。

  但自己给予了司马的高位,还是令人十分咋舌的。

  即便是在场诸人都惊叹不已,感慨这魏延当真好运气。

  更别说直接火箭飞升的魏延本人了。

  魏延本身就是一个有理想,有壮志的人,见李翊给了自己这个机会。

  大喜过望,连连顿首:

  “魏延谢过丞相大恩!”

  “延定为齐国肝脑涂地,舍生忘死!”

  魏延人称小关公嘛。

  首先长得就很像,身长八尺,面如重枣。

  其次性格上更是极其相似。

  魏延与关羽一样,都十分爱护士兵,在军中很得军心。

  且两人都是从底层干起,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关羽作为元从,优势比魏延明显。

  魏延加入刘备阵营时,不仅起点低,且当时的竞争也已十分激烈了。

  可魏延最终还是出人头地,在蜀汉阵营站稳了脚跟。

  刘备打下汉中后,大家都以为汉中太守必定是张飞。

  张飞甚至连获奖感言都写好了。

  毕竟当时的关羽是东战区的总司令,那么张飞是北战区的总司令合情合理嘛。

  最终汉中太守的位置落在魏延头上,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军事能力的杰出,是魏延的优点。

  而缺点,魏延也很像关羽。

  那就是少虑,不善于处理跟同事的关系。

  由于关羽是元从,加上刘备的那层关系在。

  同事们多少要让着他。

  而魏延没有关羽的好命,脾气却又远远大于关羽。

  魏延人缘儿差,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丞相死后,魏延与杨仪同时向朝廷上表说对方造反。

  彼时的后主刘禅便询问侍中董允,丞相府留守的长史蒋琬。

  结果两人都保证杨仪绝对忠诚,而对魏延持怀疑态度。

  不过刘禅还是展现出了智慧,他没有急着治魏延的罪。

  而是先让蒋琬带领禁军去成都接应,让他去处理杨仪和魏延的争端。

  从这件事你便能看出来,魏延的人缘有多差。

  在军中、朝廷根本就没有一个重量级的盟友。

  出了事儿,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帮他说话。

  所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儿童。

  李翊实在不放心将他单独外派出去。

  可不用魏延,也属实是浪费他的才能。

  所以才将他收入丞相府中,由自己亲自来监管,带领他。

  至少由自己来当“家长”,这“熊孩子”万一闹出什么事儿来,还能斡旋斡旋。

  魏延既被收入相府之中,众皆称贺。

  不表。

  ……

  荆州,襄阳。

  尽管曹仁、郭嘉已经在尽量淡化张允身死所造成的影响。

  但其作为江陵大将,想要完全将消息封锁是不可能的。

  张允为曹仁所杀的消息,到底还是传回了襄阳。

  时蔡瑁正在水寨替曹操习练水军,闻说张允被杀的消息,亦倍感震惊。

  连忙问其中细节,听罢,诧怪道:

  “张允与我一同起事,今荆襄八郡已与曹魏联合。”

  “战端尚未启,其又怎会于此时与李翊勾结。”

  “此事没那么简单,定有蹊跷!”

  或有人谏曰:

  “只恐是曹氏欲夺我荆州水军,故捏造通敌罪名,害了张将军。”

  “将军您宜当早做准备!”

  蔡瑁一凛,忙道:

  “曹公与吾乃是旧交,岂会害我?”

  或再谏曰:

  “公言差矣,曹操此人绝非善类。”

  “岂不闻其曾放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张允将军身系江陵重防,纵然有罪,曹氏也当与我等荆州人先行商议。”

  “却连知会将军一声都不曾,便自行决断。”

  “如此藐视将军,将军不可不防呐!”

  蔡瑁后脊一凉,顿觉此言有理。

  要知道,本位面的蔡瑁可不是直接投靠了曹操做下属,而是以并购的方式,使两家完成合并。

  即便将来荆州改姓魏,他蔡瑁也是魏国的大股东。

  而如今公司还没合并,曹魏就先不经商议,擅自杀一股东。

  等将来战争胜利了,要瓜分胜利果实时,蔡瑁还有话语权吗?

  越想越是害怕,蔡瑁即找到蒯越商议此事。

  两人同为荆襄权贵,至少在维护荆州人的利益上,两人意见是一致的。

  “曹公性多猜忌,今日杀张允,使其无辜被戮,明日又岂能容下我等?”

  蔡瑁找到蒯越,语重心长地说道:

  “吾等局势已危,公乃智者,有何计策可以保全身家?”

  蒯越沉吟良久,徐徐说道:

  “曹操方倚将军训练水军,以图齐吴。”

  “将军可外示勤勉,内则稍缓功力。”

  “彼军情紧急,必来相询。”

  “待其焦躁,再以‘士卒未习,需假时日’为辞。”

  “如此,曹操知水战非将军不可,则荆州旧部,方能得安。”

  蔡瑁有些担忧地问:

  “倘曹公见疑,为之奈何?”

  蒯越笑曰:

  “曹公欲破淮南、东吴水军,舍将军其谁?”

  “纵有疑心,亦不敢轻动。”

  “且吾等荆州士族,根深蒂固。”

  “彼若妄杀,必致人心离散,何暇南征?”

  蔡瑁乃抚掌称善:

  “异度之言,正合吾意!”

  于是依计而行,明里仍督水军,实则暗减操练之勤。

  这日,陈登遣甘宁继续来江陵挑战。

  曹操正好也想试试这段时日的训练成果,乃命部将陈琦出战。

  早早见着淮南船只,蔽江而来。

  为首一员大将,坐在船头上大呼曰:

  “身是甘兴霸!谁敢来决死!”

  陈琦亲族催督战船,迎上去交战。

  两船将近,甘宁拈弓搭箭,望陈琦射来,琦应弦而倒。

  甘宁乃驱船大进,万弩齐发。

  曹军不能抵当。

  被甘宁的锦帆郎杀穿,直冲入曹军队中去。

  因蔡瑁这几日疏于训练,曹军将士应付水面有余。

  可当遇上甘宁这种水贼,打高强度作战时,众人皆应付不暇了。

  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无人能够将脚跟立住。

  诸锦帆战船,纵横水面。

  一时间,曹军落水将士无数。

  曹军败回,曹操登上旱寨,再整军士。

  见众人被淮南水军打得一败涂地,全无还手之力,大感不解。

  “……孤之士卒,习水已有旬月。”

  “如何在江面之上,仍是不堪一击?”

  曹操满脸问号,感觉这批士卒一番训练下来。

  跟训练之前也没差多少。

  有进步,但不明显。

  程昱在侧,言道:

  “必是蔡瑁不尽心竭力。”

  曹操问,“为何?”

  程昱乃解释道:

  “此前,曹仁将军在江陵杀死张允,此事闹得江陵诸将人心惶惶。”

  “襄阳城中,亦有不少人议论纷纷。”

  “只恐是蔡瑁闻得些风声,有些懈怠。”

  程昱话说一半,并不说全。

  然言外之意已十分明显,就是告诉曹操蔡瑁这帮人在向你示威呢。

  曹操闻言大怒,拍案道:

  “此辈何太小觑我耶!”

  “吾誓杀此贼!”

  曹操是个什么脾气的人?

  哪容得下手底下人这样放肆。

  蔡瑁一个弑君之贼,也敢跟我曹操玩儿上心机手段了。

  “如何杀之?”

  曹操即问程昱意见。

  程昱思索半晌,乃进言道:

  “蔡瑁自恃水战之能,外示恭顺,内怀怨望。”

  “今若显戮,恐荆州士族惊疑。”

  程昱并不反对曹操杀蔡瑁。

  毕竟这小子确实有点跳,一个叛徒神气什么嘛。

  其实曹操这个人一直非常欣赏有骨气,且有情有义的人。

  比如说王脩、牵招、关羽、袁涣还有成公英等人。

  虽然蔡瑁主动投降献城,但曹操内心里对这个出卖荆州人的叛徒是十分鄙夷的。

  只是出于安抚需要,厚待于他。

  可没想到蔡瑁竟敢蹬鼻子上脸,跑来向自己示威。

  这令曹操忍无可忍,下定决心将之除去。

  程昱的话还在继续:

  “依在下愚见,不如设宴相邀,于席间擒之。”

  “然后布告其罪,言蔡瑁昔与张允共谋,鸩杀刘表,欲献荆州于丞相。”

  “如此,则杀之有名,而人心可安。”

  当初,高堂隆南下怂恿蔡瑁弑君时,就早早地阴了蔡家一手。

  那些蔡瑁如何谋划杀害楚君的证据,全部给保存了下来。

  为得就是今日!

  曹操沉吟半晌,又问:

  “倘若荆州世家豪族,因此与孤离心,奈何?”

  程昱对曰:

  “可封蒯越、庞季等众为列侯,厚加赏赐。”

  “彼等见蔡瑁有罪,而己受荣,必不敢动。”

  “且水军将士,久受瑁制,今去其首,更易统御。”

  曹操抚掌称善,纳程仲德之谋。

  于中军帐设宴,遍邀荆州文武。

  蔡瑁疏于训练水军,本是做贼心虚。

  曹操初设宴,邀他去时,他还有些害怕犹豫。

  可当听说曹操不止请了自己一个人后,荆州文武百官都去,蔡瑁这才放心。

  不疑有诈,欣然前去赴会。

  宴上,曹操也只是嘉勉众人这段时日的辛苦。

  并不谈及军务。

  于是蔡瑁更加放心,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之时,曹操忽然掷觞于地,厉声喝曰:

  “蔡瑁勾结张允,鸩弑刘景升。”

  “今又怠我军务,罪在不赦!“

  话落,曹真应声而出,率众护卫上前将蔡瑁擒住。

  蔡瑁酒醉,未及反抗,便被按倒在地。

  在场的荆州官员皆面如土色,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感到无措。

  蔡瑁此时也已经反应过来,这场宴席就是为自己设的。

  见曹操又搬出了自己鸩杀刘表的罪状,这条是重罪。

  饶是蔡瑁位高权重,也不好辩驳。

  当即只能应声喊道:

  “丞相明鉴,瑁实无罪!!”

  眼下只能高喊冤枉无罪,盼先躲过一劫。

  回到军中去,曹操自然奈何不了自己。

  但曹操何等人精,岂会看不出蔡瑁这点小心思。

  当即叱道:

  “汝弑君作乱,天地不容。”

  “今又怠慢军务,若要饶恕你,吾法令不能行也!”

  于是不容其争辩,便叱令武士将之推出去斩首。

  须臾,首级献于阶前。

  荆州之众,皆股栗不能言。

  无不心怀忧惧,唯恐曹操将他们一并收拾了。

  主要是曹真现在带人围住大堂,他们想走也走不了。

  只能竖起耳朵,听候曹操发落。

  曹操乃命陈琳宣读蔡瑁的十大罪状:

  其一,密谋弑主,窃夺大权。

  其二,私通东吴,联络齐国。

  其三,贻误军机,怠慢训练。

  其四,……

  只有前三条罪状,是最重的。

  后面七条,则完全是为了滥竽充数。

  不过凑足十条罪状,为更显得蔡瑁此人罪大恶极。

  曹操杀之有名,合情合理。

  宣读既毕,即下令传檄各郡。

  又告在场官员,说设此宴,只为诛蔡瑁,与尔等无关。

  众人再此谢过,战战兢兢,喏喏而退。

  翌日,

  曹操大会群僚,又以温言抚慰道:

  “诸君皆国家栋梁,瑁之罪本不该及祸众人。”

  于是,表蒯越为江陵侯。

  表黄射为章陵侯。

  拜庞季为南郡太守。

  其余荆襄士族,各自加官进爵,人人皆有封赏。

  此举,无疑是将荆州人的利益与自己绑在了一起。

  荆州并非一家独大,蔡家倒台,蒯家、庞家、黄家都乐见其成。

  尤其是蔡瑁一死,大伙儿全都升官封侯。

  真可谓是蔡瑁跌倒,人人吃饱。

  尤其是那系列的封赏。

  蒯越、黄射尽皆封侯,且封地都是荆州要地。

  意思就是告诉众人,只有击退孙刘联军,你们才能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至于庞季也被拜为了南郡太守。

  南郡乃荆州州治,是这里的权力中心。

  也是曹操向荆州众人释放的一个信号,即我杀蔡瑁,只为夺荆州水军的军权。

  绝不侵害尔等的既得利益,并且还要巩固你们的利益。

  此所谓恩威并施,刚柔并济。

  诛一瑁而水军震怖,封众贤而荆襄归心。

  虽权诈之术,亦霸主之略也。

  这边曹操既夺军权,又暂时稳住了荆州各派以后。

  乃命曹仁全权接管荆州水军,又令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

  代蔡瑁、张允训练水军。

  细作探知,报过江东。

  周瑜闻言,震惊不已:

  “蔡瑁、张允竟已为曹操所杀矣!”

  “那二人于水军精熟之项,颇有建树,曹操奈何不用,反而杀之?”

  周瑜想不通,旁人告知,貌似是李翊使离间计。

  令曹氏生疑,最终杀害了蔡瑁、张允二人。

  周瑜温言,忍不住叹了口气:

  “吾所患者,惟此二人耳。”

  “今既剿除,吾本该无忧。”

  “奈何李翊用兵如此,兼之背靠齐国,吾只恐我孙吴最终难以胜他。”

  左右人纷纷言道:

  “今大敌乃曹操,待灭了曹操,分得荆襄九郡,何愁大业不成?”

  “都督现在又何必杞人忧天,思虑那不着边的事?”

  周瑜眉宇间一川不平,沉吟道:

  “诸公所言有理,事已至此,愁也无用。”

  “且待破了曹贼之后,再议如何分取荆州。”

  于是,周瑜继续在夏口用兵,寻找战机。

  ……

  话分两头,

  徐州,下邳。

  刘备一面在下邳理政,大会文武百官。

  一面又时时盯着江南战场,生怕出什么岔子。

  除这两件事外,刘备对手下人的家属亦是关照备至。

  因为将领们在外领兵打仗,亲戚家属肯定是要留在下邳的。

  美其名曰是照顾,实则也是怕你生二心。

  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在哪家诸侯那里都一样。

  当然了,只要你安心用事,不怀二心。

  你的家属不仅没事儿,还会被照顾得好好的。

  毕竟你领兵在外,要是知道家里面的人出了什么事儿,心态肯定会受影响。

  可以参考许攸,因为家里人犯法,全家被审配逮捕。

  然后就直接心态崩了,投敌去也。

  南下的官员众多,刘备一一使人去照顾他们的家属。

  有年迈者,便使人供给米肉。

  有妻子在家独守空房的,便使人送去丫鬟,勿使寂寞。

  当然了,众多官员之中,刘备最照顾的还是李翊的家属。

  李翊家属现在河北,男人却去了江南。

  是真正的天地两隔。

  为此老刘也比较愧疚,常使人拣选些明珠、珊瑚、锦缎送去河北。

  又差人打听李翊妻儿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

  便送去医者与药物,关照倍至。

  这日,忽听得消息,言说李翊夫人袁莹已有身孕。

  是李翊南下之前,所留下的。

  怀上二胎,本是一件大喜事。

  袁莹是想差人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南方的李翊的。

  不过却被麋贞给劝阻了下来,认为李翊现在在江南执行公务。

  没个半年一年是回不来的,告诉他,徒增他的担忧。

  遂将此事给暂时压了下来。

  不过被刘备派去探望的人选,想不知道此事都难。

  便将之带回,如实汇报给了刘备。

  刘备闻言,也替李翊感到高兴,笑道:

  “看来子玉生孩子的功夫,远胜于寡人呐!”

  “如寡人不曾记错,李丞相已有两子。”

  “……一子治,一子平,寡人可有记错?”

  众人纷纷夸刘备好记性。

  正有说有笑之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

  “说起来,两日前,诸葛公亦生一子。”

  由于诸葛亮已经去了江南,这里提到的诸葛公自然是指诸葛瑾。

  刘备听闻此话,笑道:

  “……好啊,子瑜亦得一子,诸葛家香火当绵延不绝。”

  于是,便要派人去给诸葛瑾送贺礼,表祝福。

  鲁肃急忙止之,劝道:

  “不必去了,此子已为子瑜送去别处矣。”

  “……送去别处?”

  刘备一怔,没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

  鲁肃乃解释说,诸葛瑾把那个新生的孩子,已经送去了民间,给了一对两口子抚养。

  这话便更令刘备摸不着头脑了,又问道:

  “父母之爱子,天性使然。”

  “今子瑜新得麟儿,正当珍爱,何故遽遣之民间?”

  鲁肃乃道:

  “大王有所不知,此子乃妾室所出。”

  “故子瑜将之送走。”

  刘备这才恍然大悟,虽不赞成诸葛瑾的行为,却也能够理解。

  《吴书》上曾经这样评价诸葛瑾,说他虽然聪明才智与战略眼光比不上他的弟弟诸葛亮。

  可他的品德和为人处世,可是特别的淳厚哟。

  怎么个淳厚法呢?

  叫,“妻死不改娶,有所爱妾,生子不举,其笃慎皆如此。”

  意思是诸葛瑾妻子死后,就再也没娶过妻。

  就算后来有了喜欢小妾,小妾给他生了孩子,他也一个都没养。

  可见他是多么淳厚,多么谨慎啊。

  须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生子不举”就是生子不养的意思。

  而非是说生了孩子就要杀。

  宋元时期的史书,“生子不举”就是杀孩子的意思。

  而宋元以前,“不举”就是不养的意思。

  如此一来,又有人好奇,既然诸葛瑾如此残忍。

  为什么《吴书》还要夸他淳厚谨慎?

  这是因为古代的风俗不一样,倒不是说每个人都这样认为。

  但确实有一些地方的人认为,这是好事儿,这是美德。

  因为这保证了正妻的地位。

  倘若一个正妻死去,扶正妾室,那这个妾就很有可能会掌管内务。

  那么再承认其庶子的地位,将会极大提高宠妾的地位。

  所谓母以子贵,人之常情。

  到东汉末年,这个世家横行的年代。

  倘若出现了乱嫡的现象,是会对家族的风评造成影响的。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风险,有的人对宠妾儿子就是采取不承认的态度。

  防患于未然,便表现了诸葛瑾的谨慎。

  刘备听完以后,沉吟半晌,乃道:

  “……子瑜所虑,所无不妥。”

  “然此举终究有废父子人伦,寡人不忍见此事也。”

  于是命人叫来诸葛瑾,训斥他说:

  “寡人窃闻:虎狼虽猛,犹护其幼。”

  “草木无知,尚庇其苗。”

  “况人为万物之灵,岂有不爱己出之理?”

  “子瑜此举,实违天伦。”

  “纵有万不得已之由,亦当三思。”

  诸葛瑾喏喏称是,他行此举,本意是想做一个道德模范。

  没想到还是有很多人接受不了。

  而他最希望有人能接受,而那个人偏偏不接受的人,竟然是刘备。

  刘备的话还在继续:

  “昔孟母择邻,为子计深远。”

  “今君弃子,岂非太过?”

  “愿子瑜慎思,稚子何辜?民间多艰!”

  “骨肉分离,为人父母,又情何以堪?”

  诸葛瑾也是个人精,见刘备不喜,当即认错。

  表示自己会马上去将那名被遗弃的婴孩给接回来。

  刘备见民间竟会出现这种事情,于是又下令道:

  “凡我治下,新生子息不得擅弃,违者依律论处!”

  政令既下,百姓闻之,纷纷称颂刘备仁德。

  感慨齐王真慈父也,此令实活婴孩万千!

  但幕僚之中,亦不乏有私议者。

  “……此虽善政,恐遗后患。”

  “豪门婢妾私产,若皆留养,异日争产乱宗,何以处之?”

  “昔郑庄公寤生,几危社稷。”

  “今齐王徒慕仁义之名,不虑深远,早晚为害。”

  在这些贵族们看来,妾室本就是一个可以随便赠送的物品。

  母凭子贵,一旦她们的孩子得到扶正,将来必定会威胁到正妻的地位。

  到时候出现争产乱宗的现象后,又该如何止之呢?

  众人对刘备新颁布的法令,褒贬不一。

  但有不少母亲,总归可以不用看到自己的孩子,刚生下来就被送走了。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