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周瑜在江口小胜了一场曹军,展现了一下实力。
希望以此来换得与李翊讨论荆州划分的事宜。
见李翊意兴阑珊,周瑜又提出将自己在江陵处探得军情作为交换。
李翊闻言,朗声大笑:
“江陵军情如何,又何须多问?”
“无非就是曹操用蔡瑁、张允统水军,为其训练魏卒。”
“此二人久居江汉,深谙水战。”
“待其将魏卒练得精熟,自为我军大患矣。”
周瑜一惊,问:
“公何以知之?”
他仔细回想,齐国的人众都留在了江夏。
沿路上,也没见着有别的船只到江陵去刺探军情,他是如何得知的?
“……善,既然李相亦知此事早晚为患,不知打算如何处理此事?”
周瑜也不关心李翊是怎么知道的,只当他是能够料算到这一步。
“我想周大都督不必知道的太清楚,李某没有义务向你说明此事。”
“你只管看我如何除掉蔡瑁、张允即可。”
李翊背起手,示意从人送客。
周瑜见此,也不再坚持。
退出去后,左右人围上来,问齐国方面态度冷淡。
如今为之奈何也?
周瑜应道,“且回夏口,别作商议。”
既然李翊现在用不到江东水军,周瑜又何必一直热脸去贴冷屁股。
几次交手下来,也使周瑜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有当别人需要你时,你才是最有价值的。
显然,东吴目前的战略地位,并不符合齐国方面的利益需求。
周瑜只能先回夏口,保存实力,避免无意义的消耗。
在送走周瑜之后,关平来问:
“不知相爷有何法子,可以除去蔡瑁、张允?”
由于关平算是自己的亲近之人,李翊也不瞒他。
转身取出一封书信,递给他来看。
这竟是一封来自江陵的信。
其书略曰:
“江陵守将魏延,谨拜致书丞相李公麾下:”
“延本荆楚鄙人,蒙刘景升收录,得效微力。”
“今蔡瑁、张允卖主求荣,引曹贼入寇,使我荆州父老陷于水火。”
“延每思之,愤懑填胸,恨不能手刃此二贼,以谢天下!”
“曹阿瞒暴虐无道,屠戮百姓,延虽粗鄙,亦知忠义。”
“素闻齐王刘备仁德布于四海,丞相李公智略冠绝当世,此真延平生所倾慕者也!”
“今延奉命守江陵西门,将士多怀旧主,不愿为曹氏鹰犬。”
“若丞相不弃,延愿为内应,约期举火,开城相迎。”
“则江陵可复,曹贼可破。”
“而荆州士民,皆感丞相再生之德矣!”
“书不尽言,延拭剑以待,唯丞相察之。”
落款写着魏延二字。
关平看完书信,第一反应不是替李翊得了一个内应感到高兴。
而是对这封信的真实性存疑,当即问:
“……相爷,恕平孤陋寡闻,未有听说过荆楚有个叫魏延的将领。”
“此人乃是一看门的无名小卒,公对其了解多少?”
“万一是敌人使得诈降之计,诱我军前去,却于城内埋伏。”
“岂非祸事乎?”
关平的担忧不无道理。
因为此时的魏延确实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甚至他加入刘备的时候,都是从底层开始干起的。
最后能够一直做到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的位置,不得不令人佩服。
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才是丈夫。
李翊闻言,淡然一笑,抚信言道:
“非诈也!”
“魏文长性情刚烈,素恶蔡、张卖主之事,其心可察。”
“且书中言及荆州父老,情辞恳切。”
“以吾平生观人之经验来看,此信绝非伪作。”
关平对李翊识人的本领自然是知晓的,丝毫不亚于自己的刘伯父。
既然他对这魏延这么信任,关平也就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当即朝李翊一拱手,言道:
“……既然丞相信任这个魏延,那平愿意领一支小队。”
“今夜便去江陵西门,若是杀进城内,夺了江陵,当为丞相之功。”
“若是有诈,千刀万仞,平自替丞相挡之!”
哈哈哈……
听到这话,李翊还是很高兴的。
不过仍是拒绝了他的请缨。
“无须你去。”
“为何?”
关平瞪大眼睛,脸上略显失落。
“莫非丞相疑平之胆气否?”
倒不是疑你胆气。
只是你是关羽的亲儿子啊,纵然我有九成把握,那一成的险也不敢让你去冒啊。
当年你爹把你托付给我,让我照顾好你。
现在这种用兵弄险的时候,能派你去吗?
当然了,你说关平真要是因此事被李翊害死。
关羽真的会来找李翊算账吗?
以关羽的脾气,应该不会。
但是隔阂就此产生是肯定的,实在没必要去冒这个险。
李翊站起身来,背着手目视远方,徐徐说道:
“吾虽信任魏延,然吾所虑者,非是汝能不能赚开西门,而是魏延能不能成事。”
说着,回过头来看向关平。
那张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单纯。
“魏延虽掌西门,然其势孤,若贸然相应。”
“只恐我师尚未及至,其首已为曹仁悬于辕门矣。”
关平着急地说道:
“江陵城险固,易守难攻。”
“今难得有人主动愿为内应,丞相又信之不疑。”
“却不肯用,平实在不能解!”
“……非是不用,只是不能如此用。”
李翊取出了三个锦囊,将之交给关平。
“此为吾适才所写,现在江陵城险固,吾等不好与魏延频繁来往。”
“否则只恐曹仁见疑。”
“况且听闻郭嘉似也来到了江陵,这酒鬼虽病,然内心狡猾,吾亦惮之。”
“当用巧计,徐徐图之。”
关平当即会意,郑重其事地朝李翊拜道:
“……末将领命,一定会将此锦囊交到魏延手中。”
“此事干系重大,万一泄露,只恐害了他。”
李翊再三叮嘱。
关平亦知此事,自己责任重大。
也是再三向李翊保证,自己一定会完成使命。
再拜李翊后,方才离去。
这时,陈登入见,向李翊拱手道:
“……丞相有事召我?”
李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不是什么大事,只乞一只楼船借我用用。”
陈登松一口气:
“吾道是什么事,原来是要用船。”
“公乃当今丞相,此下江南,虽是诸葛孔明为督帅。”
“然大伙儿又岂敢不听你令?”
李翊笑笑,对此并不回应。
“……只是。”
陈登话锋又一转,“如今大晚上的,丞相要楼船做什么?”
李翊微微一笑,“张允不是在替曹仁练水军么?”
“吾也精通水战,待我前去江陵水寨,为其指导一二。”
什么?!
陈登一惊,“丞相莫非是要去夜袭江陵水寨?”
“不是夜袭,只是去一探究竟罢了。”
“纵然不是夜袭,可江陵是荆州重镇,屯有重兵。”
“今又有曹仁的魏军为其爪牙,公身为丞相,岂可轻动。”
“……呵呵,元龙此言差矣。”
“如今孔明才是三军主帅,某下江南,是一闲职,无关痛痒。”
诶你!
听到这话,陈登有些气乐了。
堂堂总制北疆的冀州牧,你跟我说无关痛痒?
你要是死在这了,老刘的北方立马大规模叛乱你信不信?
“纵然要去探江陵水寨,也可多备些楼船。”
“你道我淮南无有舟楫否?”
别的不敢说,陈登这些年在淮南最不缺的就是船。
一方面是因为淮南本身就富,有造船的本钱。
一方面是李翊支持水军发展,有政策扶持,让陈登可以放开手脚大规模生产。
“……呵呵,吾纵横十余载,怕谁来?”
“元龙只管放心,莫非忘了当年在广陵时。”
“小霸王孙策亦曾乘船要我面谈,彼时我岂非也只乘一小舟便过去了?”
陈登听到这话,一下子被勾起了不好的回忆。
当时他拦着李翊不让去,李翊非要去。
好在最后真的没事儿,不然陈登还不好向刘备交代。
“……好罢,我知你从不弄险,既然敢去,就必有成算。”
“还须准备什么东西,尽管与我说。”
“……好说!”
李翊微微一笑,一把搂住陈登的肩膀。
“元龙兄若能随我同去,再多东西也不需要了。”
“……诶!什么我?”
陈登傻眼了,早知道刚刚就应该劝李翊多带些舟船的。
你放心只带一艘楼船,我不放心啊!
我陈征南哪怕出于牌面,那肯定少说得有百只舟船随行才是。
陈登欲哭无泪,只得应从。
又忽然想起些什么,忙问道:
“丞相且慢!”
“我等此去,虽然夜探水寨。”
“然终究是一场军事行动,是否应当通禀一声诸葛先生?”
李翊捋须道:
“孔明此时在水寨检阅水军,来回一趟少说耽误半个时辰。”
“你我只便宜行事便好。”
李翊最后一句本来想说我身为丞相,难道去探个水寨还得去专门申请一声不成?
但考虑了一下,还是改成了我们便宜行事就可以了。
其实,
凡是涉及到此下江南,谁是一把手,谁是二把手的话题,李翊都避而不谈。
现在整支征南军中,李翊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很微妙。
除李翊外,大伙儿全都听诸葛亮的。
除诸葛亮外,大伙儿又全都听李翊的。
两人不论是谁说话发令,大伙儿都听。
两边都不敢得罪。
李翊自不必说,齐国第一权重之人。
而诸葛亮虽然年少资历浅,但在座的都是职场老人。
又岂会看不明白诸葛亮背后的靠山是刘备?
刘备倾尽资源来捧诸葛亮。
得罪他,就等于是得罪刘备。
就是在与自己的仕途作道别,众人可不会傻到这样去做。
所以当李翊、诸葛亮同时下令时,不论是谁,大家都听。
至于李翊与诸葛亮呢?
按理说,诸葛亮是此次南下的督帅,李翊被刘备派去军中。
理论上也得听诸葛亮的。
而李翊作为诸葛亮的师长,兼前辈,诸葛亮几乎也对李翊的话言听计从。
所以两人的关系在军中算是极为微妙的。
好在二人相处之间,并没有产生什么分歧。
要不然,到时候大家真不知该听谁的了。
虽然那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不过真到了那个时候。
大概率最后还是李翊乾纲独断。
理由也很简单,首先淮南派的陈登肯定是支持李翊的。
两人算是刎颈之交,十几年的友谊了。
陈登站队李翊,就等于他麾下徐盛、甘宁那批淮南将都会站李翊这边。
可以说,陈登这一票的权重很高。
而剩下的人,诸如孔明带来赵云、高顺等辈。
都是些清白威严之人,遇上这种事儿根本应付不来。
并且退一万步讲,
要是南方之事,李翊与诸葛亮在意见上真有冲突,闹了矛盾。
以刘备的性格,到时候会帮谁?
所以,聪明如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去与李翊发生政见冲突的。
第一,真冲突了,最后只可能是自取其辱。
第二,到时候大伙儿要是真站李翊那边,折损的是诸葛亮自己的个人威望。
所以,没那个必要。
诸葛亮虽然全权总揽江南事务,但很多大事,都会私下里跟李翊商议。
明面上说的是征询前辈的意见,实际上就是再向李翊汇报。
如果李翊不同意,他也会以“虚心采纳”建议的方式,将之更改。
可以说,丞相在职场方面,绝对也是一个会来事儿的高手。
计较已定,陈登乃命人收拾了楼船一只。
带着鼓东,又钦点随行健将数员。
使赵云、甘宁随之左右,配备强弓硬弩。
上船之后,迤逦前进。
大船开拨,及至寨边,李翊便命人下了矴石。
时值暮春,江雾弥漫。
李翊便命艄公缓缓摇橹,自于船头观望。
见着曹军水寨哨塔上弓弩齐备,水门处巡逻严密。
观罢,乃谓左右人道:
“看来传言不虚,曹军正大肆启用荆州将领,为其士卒练水。”
“倘使其练成,大江之上,淮南儿郎再无优势矣。”
陈登在一旁催促:
“……丞相既已看完水寨,可速回。”
“若教曹军察觉,发大船来围,我军危矣。”
李翊微微一笑,道一声不急。
点一心腹之人过来,对他授予密计。
那心腹领命,乘小船渡江去了。
时曹仁方醒,总觉今日江雾弥漫,恐有敌人来袭。
索性亲登哨塔,来此巡务。
忽见一叶扁舟,驶于江上,急忙下令:
“速速擒之!”
十艘小船急出了水门,来捉这只轻舟。
船上之人见大量小艇来捕自己,只得放弃抵抗。
众魏兵将之擒住,从身上搜出一封信来。
乃匆匆回报曹仁,言说:
“禀将军,此人乃是齐军细作。”
“我等从他身上搜出一封密信。”
曹仁接过,拆开密信,只见上书:
——“张允将军:约定三更举火为号,共破曹贼。”
曹仁惊疑,道:
“张允已通敌耶?”
或有人谏道:
“齐人多诈,只恐是贼人使得离间计。”
“将军可要仔细查看。”
曹仁说道:
“蔡瑁、张允并非势穷来投,今能投魏公,亦能投刘备。”
“江陵又是荆州重镇,今我与之同守。”
“万一其要加害于我,杀我献城,我死之日而不知矣。”
或再谏曰:
“今郭祭酒尚在江陵,将军不妨与之一同商议。”
曹仁又道:
“今天未大亮,郭祭酒尚在休息。”
“其病体沉重,不宜烦扰。”
众人纷纷问:
“既不与郭祭酒相商,这密信是真是假也不得而知。”
曹仁沉声道:
“吾召张允来一问便知。”
于是,命人去把张允叫来质问。
张允知道前因后,亦觉冤枉,忙道:
“此必齐人离间之计也,将军岂可轻信?”
正辩解之时,忽报西门火起!
原来是魏延早的李翊锦囊妙计,故意于三更时分,在西门点火。
以证张允“通敌”之罪状。
曹仁急忙奔至西门,见火光大作,更信张允有异,乃拔剑怒喝:
“逆贼安敢如此!”
“纵那李翊有两口四眼,又岂能在我门内纵火?”
“……这!!”
张允百口莫辩,事发突然,一时想不出原因。
这时又有人报,江上出现了大量舟船。
由于赶上江雾,看不清数量,曹仁只传令道:
“今重雾迷江,彼军忽至,未知多少。”
“可先拨水军弓弩手引乱箭射之,勿使其近水门。”
比及号令到来,弓弩手齐至寨前放箭。
少顷,江上箭矢如雨。
高顺引陷阵甲士,持盾挡在前头。
箭矢打在盾牌面上,囔囔作响。
一轮箭下,未能逼退敌军。
那边李翊已使人喊话:
“张将军可速杀曹仁,待我拿下江陵,必在齐王为你表功!”
曹仁听得江上的喊话真切,分明是李翊的声音。
其本人都亲至了,哪里还能有假?
“张允狗贼,安敢害我!”
曹仁大怒,即命众武士将张允拿下。
张允高呼:“无罪!”
曹仁叱道:
“李翊生平用兵,从不弄险。”
“今趁大雾而来,若非你与之为内应,彼安敢如此有恃无恐!?”
再联想到西门无故起火,曹仁就更加坚信是张允早已与李翊勾结。
今不先下手为强,必为其所害!
江陵城中,张允心腹极多。
但好在曹仁也算是一代名将,趁着张允身边人少。
即叫武士将之拿下,也不等其身边人反应,立即将之斩首。
张允人头落地,左右之人尽皆惶恐。
曹仁厉声止之:
“军士休慌,张允一人通敌,与尔等无关。”
“回头我禀明魏公,尽恕尔等罪过。”
曹仁急忙稳住军心,安抚众人。
而众人见张允已死,城外又是大敌当头,也不知如何是好。
只得先遵照曹仁吩咐,先把敌人打退了再说。
很快,天已蒙蒙亮。
李翊见江雾渐渐散去,便下令把船吊回。
比及天明,曹仁这才看清李翊的船队未有多少人众。
心中正诧异不定,郭嘉也已睡醒。
拖着沉重的病体,来到城头,问曹仁昨晚发生了何事。
曹仁乃安抚道:
“祭酒休惊,昨夜贼人趁着江雾,欲袭我水寨。”
“仁已引弓弩手射之,将之击退。”
郭嘉一捋胡须,沉声问:
“昨夜是东吴的人来袭,还是齐国的人来袭?”
曹仁回答道:
“雾太大,看不清,或许两边都有。”
“反正仁已将之击退。”
郭嘉却觉得事有蹊跷,问昨晚是谁领兵来的?
曹仁答说是李翊亲至。
郭嘉闻之一惊:
“李翊乃齐国千金之子,若无十全把握,岂会亲自领兵来夜袭水寨?”
“昨晚他来,还做了些什么?”
曹仁本是后知后觉,觉得张允这事有些蹊跷。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隐瞒也无用。
乃将昨晚之事,如实向郭嘉说了。
郭嘉听完,气得连连跺脚:
“……将军中计矣!”
“若张允当真与李翊有勾连,其又岂会不发一箭一矢,便撤军回去?”
这……
曹仁后脊一凉,心中已觉不妥,但还是努力辩解道:
“可昨夜西门确实起火,李翊总不能隔空在我城中点火对吧?”
郭嘉咬牙道:
“倘城中有人与李翊为内应,约定三更点火。”
“李翊趁此时而来,便欲使将军疑张允通敌!”
嘶……
听完郭嘉的分析,曹仁倒吸了一口凉气。
昨晚半夜三更因为睡不着起床,脑子都还不够清醒。
怎么就没有多考虑一下,便草草地将张允给杀了呢!
“张允乃是江陵大将,杀之,恐动摇军心。”
郭嘉眉头紧锁,“将军昨晚何不与我相商?”
曹操刚入驻荆州,结果没多久就杀了张允这个荆州重将。
此举肯定会使荆州将士感到不安。
杀死张允事小,安抚荆州人心事大啊……
曹仁大窘,一拍脑袋,叹道:
“因昨晚已是深夜,吾念郭祭酒病体沉重,故不想打扰祭酒休息。”
“及至事发之时,变故接踵而至。”
“仁未及细想,便……唉!”
曹仁也知道自己闯祸了,这下可如何向襄阳的曹公交代哟。
此时,天已大亮。
不少将领都登上了墙头,见张允身死,城上一片狼藉。
众人惊问道:
“……曹将军,郭祭酒,不知昨晚发生了何事?”
不等曹仁开口,郭嘉率先说道:
“张允通敌,欲害我等,然后向李翊献城。”
“亏得曹仁将军及时发现,已将之斩杀。”
郭嘉先帮曹仁把锅给摘干净,这是必须要做的事。
虽然确实是曹仁做错了,但不能真的让曹仁认错。
否则大家都知道张允是冤枉的以后,军心肯定动摇。
曹仁当即会意,将手搭在唇边,轻咳两声:
“……不错,正是如此。”
“张允一人通敌卖国,与尔等无关。”
“诸位将军休慌,可各回本部,安心守御。”
“待击退齐贼以后,魏公自有厚赏,必不亏待尔等。”
众人唯恐惹事,都不细究,喏喏而退。
在打扫完战场,清洗干净城头以后。
郭嘉又问曹仁:
“昨夜负责值守西门的将领是谁?”
曹仁思索半晌,答:
“貌似是荆州本土将领,是个义阳人,叫做魏延。”
郭嘉眼眸蹙起:
“可差人速速将之拿下!”
曹仁从其言,即命武士去西门捉拿魏延。
少时,众武士回报说:
“我等去西门时未见着其人!”
曹仁忙问:
“哪里去了?”
答曰,“听人说,昨夜趁着江上大乱,西门起火,魏延便趁此时逃出城去了!”
唔!
听到此话,曹仁两眼一黑。
捂住胸口,痛不可当。
好个李子玉,好个魏文长!
唱得一出好大的戏!
不仅使曹仁误杀了张允,居然还能让魏延全身而退。
曹仁瞬间感觉自己的智商被踩在地上,狠狠地被李翊羞辱了。
不!
是奇耻大辱!
“吾誓杀此贼!”
曹仁咬着牙,发誓道。
郭嘉无奈地摇了摇头,安慰曹仁道:
“事已至此,悔也无用。”
“为今之计,当先抚定城中军民。”
“张允身死事小,其身后之事事大。”
曹仁只得听从郭嘉的建议,回去安抚荆州军民去了。
由于大敌当前,荆州人也不敢去追究曹仁杀张允这件事。
但对魏人的提防之心,已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
不表。
……
却说魏延纵火烧了西门,趁乱驾一叶扁舟,逃出江上,直奔江夏而去。
由于在荆州未有太大建树,自己也没混得太大的官位。
都怪刘表无有进取之心,魏延建功的机会不多。
他比较羡慕的是刘备,不是在征战就是在征战的路上。
而刘备麾下的将领,也是个个扬名,人人建功。
魏延在荆州,每每闻之,好不叹羡。
尤其当荆州人黄忠,在刘备麾下大显神威,阵斩夏侯。
以年近甲子之年,封了四方将军。
叫人如何不羡慕?
大丈夫就当如是!
终于,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了刘备南下。
虽然刘备本人未有亲至,但有他的代理人李翊在。
魏延可以与之联系。
本来是想打开西门,配合李翊一举拿下江陵的。
可李翊却回复说,兹事体大,未可轻动。
只让他在三更时分放火,然后趁乱逃走便好。
这逃走就逃走,何须放火那般麻烦?
魏延虽然不解,但为了给李相爷留下一个好印象,还是依言照做了。
“……将军,江夏到了!”
有艄公一摇船橹,谓魏延说道。
“……善,随我速速登岸去见李相爷去!”
魏延兴奋地摩拳擦掌,认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实现平生的志向了。
……
希望以此来换得与李翊讨论荆州划分的事宜。
见李翊意兴阑珊,周瑜又提出将自己在江陵处探得军情作为交换。
李翊闻言,朗声大笑:
“江陵军情如何,又何须多问?”
“无非就是曹操用蔡瑁、张允统水军,为其训练魏卒。”
“此二人久居江汉,深谙水战。”
“待其将魏卒练得精熟,自为我军大患矣。”
周瑜一惊,问:
“公何以知之?”
他仔细回想,齐国的人众都留在了江夏。
沿路上,也没见着有别的船只到江陵去刺探军情,他是如何得知的?
“……善,既然李相亦知此事早晚为患,不知打算如何处理此事?”
周瑜也不关心李翊是怎么知道的,只当他是能够料算到这一步。
“我想周大都督不必知道的太清楚,李某没有义务向你说明此事。”
“你只管看我如何除掉蔡瑁、张允即可。”
李翊背起手,示意从人送客。
周瑜见此,也不再坚持。
退出去后,左右人围上来,问齐国方面态度冷淡。
如今为之奈何也?
周瑜应道,“且回夏口,别作商议。”
既然李翊现在用不到江东水军,周瑜又何必一直热脸去贴冷屁股。
几次交手下来,也使周瑜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有当别人需要你时,你才是最有价值的。
显然,东吴目前的战略地位,并不符合齐国方面的利益需求。
周瑜只能先回夏口,保存实力,避免无意义的消耗。
在送走周瑜之后,关平来问:
“不知相爷有何法子,可以除去蔡瑁、张允?”
由于关平算是自己的亲近之人,李翊也不瞒他。
转身取出一封书信,递给他来看。
这竟是一封来自江陵的信。
其书略曰:
“江陵守将魏延,谨拜致书丞相李公麾下:”
“延本荆楚鄙人,蒙刘景升收录,得效微力。”
“今蔡瑁、张允卖主求荣,引曹贼入寇,使我荆州父老陷于水火。”
“延每思之,愤懑填胸,恨不能手刃此二贼,以谢天下!”
“曹阿瞒暴虐无道,屠戮百姓,延虽粗鄙,亦知忠义。”
“素闻齐王刘备仁德布于四海,丞相李公智略冠绝当世,此真延平生所倾慕者也!”
“今延奉命守江陵西门,将士多怀旧主,不愿为曹氏鹰犬。”
“若丞相不弃,延愿为内应,约期举火,开城相迎。”
“则江陵可复,曹贼可破。”
“而荆州士民,皆感丞相再生之德矣!”
“书不尽言,延拭剑以待,唯丞相察之。”
落款写着魏延二字。
关平看完书信,第一反应不是替李翊得了一个内应感到高兴。
而是对这封信的真实性存疑,当即问:
“……相爷,恕平孤陋寡闻,未有听说过荆楚有个叫魏延的将领。”
“此人乃是一看门的无名小卒,公对其了解多少?”
“万一是敌人使得诈降之计,诱我军前去,却于城内埋伏。”
“岂非祸事乎?”
关平的担忧不无道理。
因为此时的魏延确实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甚至他加入刘备的时候,都是从底层开始干起的。
最后能够一直做到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的位置,不得不令人佩服。
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才是丈夫。
李翊闻言,淡然一笑,抚信言道:
“非诈也!”
“魏文长性情刚烈,素恶蔡、张卖主之事,其心可察。”
“且书中言及荆州父老,情辞恳切。”
“以吾平生观人之经验来看,此信绝非伪作。”
关平对李翊识人的本领自然是知晓的,丝毫不亚于自己的刘伯父。
既然他对这魏延这么信任,关平也就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当即朝李翊一拱手,言道:
“……既然丞相信任这个魏延,那平愿意领一支小队。”
“今夜便去江陵西门,若是杀进城内,夺了江陵,当为丞相之功。”
“若是有诈,千刀万仞,平自替丞相挡之!”
哈哈哈……
听到这话,李翊还是很高兴的。
不过仍是拒绝了他的请缨。
“无须你去。”
“为何?”
关平瞪大眼睛,脸上略显失落。
“莫非丞相疑平之胆气否?”
倒不是疑你胆气。
只是你是关羽的亲儿子啊,纵然我有九成把握,那一成的险也不敢让你去冒啊。
当年你爹把你托付给我,让我照顾好你。
现在这种用兵弄险的时候,能派你去吗?
当然了,你说关平真要是因此事被李翊害死。
关羽真的会来找李翊算账吗?
以关羽的脾气,应该不会。
但是隔阂就此产生是肯定的,实在没必要去冒这个险。
李翊站起身来,背着手目视远方,徐徐说道:
“吾虽信任魏延,然吾所虑者,非是汝能不能赚开西门,而是魏延能不能成事。”
说着,回过头来看向关平。
那张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单纯。
“魏延虽掌西门,然其势孤,若贸然相应。”
“只恐我师尚未及至,其首已为曹仁悬于辕门矣。”
关平着急地说道:
“江陵城险固,易守难攻。”
“今难得有人主动愿为内应,丞相又信之不疑。”
“却不肯用,平实在不能解!”
“……非是不用,只是不能如此用。”
李翊取出了三个锦囊,将之交给关平。
“此为吾适才所写,现在江陵城险固,吾等不好与魏延频繁来往。”
“否则只恐曹仁见疑。”
“况且听闻郭嘉似也来到了江陵,这酒鬼虽病,然内心狡猾,吾亦惮之。”
“当用巧计,徐徐图之。”
关平当即会意,郑重其事地朝李翊拜道:
“……末将领命,一定会将此锦囊交到魏延手中。”
“此事干系重大,万一泄露,只恐害了他。”
李翊再三叮嘱。
关平亦知此事,自己责任重大。
也是再三向李翊保证,自己一定会完成使命。
再拜李翊后,方才离去。
这时,陈登入见,向李翊拱手道:
“……丞相有事召我?”
李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不是什么大事,只乞一只楼船借我用用。”
陈登松一口气:
“吾道是什么事,原来是要用船。”
“公乃当今丞相,此下江南,虽是诸葛孔明为督帅。”
“然大伙儿又岂敢不听你令?”
李翊笑笑,对此并不回应。
“……只是。”
陈登话锋又一转,“如今大晚上的,丞相要楼船做什么?”
李翊微微一笑,“张允不是在替曹仁练水军么?”
“吾也精通水战,待我前去江陵水寨,为其指导一二。”
什么?!
陈登一惊,“丞相莫非是要去夜袭江陵水寨?”
“不是夜袭,只是去一探究竟罢了。”
“纵然不是夜袭,可江陵是荆州重镇,屯有重兵。”
“今又有曹仁的魏军为其爪牙,公身为丞相,岂可轻动。”
“……呵呵,元龙此言差矣。”
“如今孔明才是三军主帅,某下江南,是一闲职,无关痛痒。”
诶你!
听到这话,陈登有些气乐了。
堂堂总制北疆的冀州牧,你跟我说无关痛痒?
你要是死在这了,老刘的北方立马大规模叛乱你信不信?
“纵然要去探江陵水寨,也可多备些楼船。”
“你道我淮南无有舟楫否?”
别的不敢说,陈登这些年在淮南最不缺的就是船。
一方面是因为淮南本身就富,有造船的本钱。
一方面是李翊支持水军发展,有政策扶持,让陈登可以放开手脚大规模生产。
“……呵呵,吾纵横十余载,怕谁来?”
“元龙只管放心,莫非忘了当年在广陵时。”
“小霸王孙策亦曾乘船要我面谈,彼时我岂非也只乘一小舟便过去了?”
陈登听到这话,一下子被勾起了不好的回忆。
当时他拦着李翊不让去,李翊非要去。
好在最后真的没事儿,不然陈登还不好向刘备交代。
“……好罢,我知你从不弄险,既然敢去,就必有成算。”
“还须准备什么东西,尽管与我说。”
“……好说!”
李翊微微一笑,一把搂住陈登的肩膀。
“元龙兄若能随我同去,再多东西也不需要了。”
“……诶!什么我?”
陈登傻眼了,早知道刚刚就应该劝李翊多带些舟船的。
你放心只带一艘楼船,我不放心啊!
我陈征南哪怕出于牌面,那肯定少说得有百只舟船随行才是。
陈登欲哭无泪,只得应从。
又忽然想起些什么,忙问道:
“丞相且慢!”
“我等此去,虽然夜探水寨。”
“然终究是一场军事行动,是否应当通禀一声诸葛先生?”
李翊捋须道:
“孔明此时在水寨检阅水军,来回一趟少说耽误半个时辰。”
“你我只便宜行事便好。”
李翊最后一句本来想说我身为丞相,难道去探个水寨还得去专门申请一声不成?
但考虑了一下,还是改成了我们便宜行事就可以了。
其实,
凡是涉及到此下江南,谁是一把手,谁是二把手的话题,李翊都避而不谈。
现在整支征南军中,李翊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很微妙。
除李翊外,大伙儿全都听诸葛亮的。
除诸葛亮外,大伙儿又全都听李翊的。
两人不论是谁说话发令,大伙儿都听。
两边都不敢得罪。
李翊自不必说,齐国第一权重之人。
而诸葛亮虽然年少资历浅,但在座的都是职场老人。
又岂会看不明白诸葛亮背后的靠山是刘备?
刘备倾尽资源来捧诸葛亮。
得罪他,就等于是得罪刘备。
就是在与自己的仕途作道别,众人可不会傻到这样去做。
所以当李翊、诸葛亮同时下令时,不论是谁,大家都听。
至于李翊与诸葛亮呢?
按理说,诸葛亮是此次南下的督帅,李翊被刘备派去军中。
理论上也得听诸葛亮的。
而李翊作为诸葛亮的师长,兼前辈,诸葛亮几乎也对李翊的话言听计从。
所以两人的关系在军中算是极为微妙的。
好在二人相处之间,并没有产生什么分歧。
要不然,到时候大家真不知该听谁的了。
虽然那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不过真到了那个时候。
大概率最后还是李翊乾纲独断。
理由也很简单,首先淮南派的陈登肯定是支持李翊的。
两人算是刎颈之交,十几年的友谊了。
陈登站队李翊,就等于他麾下徐盛、甘宁那批淮南将都会站李翊这边。
可以说,陈登这一票的权重很高。
而剩下的人,诸如孔明带来赵云、高顺等辈。
都是些清白威严之人,遇上这种事儿根本应付不来。
并且退一万步讲,
要是南方之事,李翊与诸葛亮在意见上真有冲突,闹了矛盾。
以刘备的性格,到时候会帮谁?
所以,聪明如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去与李翊发生政见冲突的。
第一,真冲突了,最后只可能是自取其辱。
第二,到时候大伙儿要是真站李翊那边,折损的是诸葛亮自己的个人威望。
所以,没那个必要。
诸葛亮虽然全权总揽江南事务,但很多大事,都会私下里跟李翊商议。
明面上说的是征询前辈的意见,实际上就是再向李翊汇报。
如果李翊不同意,他也会以“虚心采纳”建议的方式,将之更改。
可以说,丞相在职场方面,绝对也是一个会来事儿的高手。
计较已定,陈登乃命人收拾了楼船一只。
带着鼓东,又钦点随行健将数员。
使赵云、甘宁随之左右,配备强弓硬弩。
上船之后,迤逦前进。
大船开拨,及至寨边,李翊便命人下了矴石。
时值暮春,江雾弥漫。
李翊便命艄公缓缓摇橹,自于船头观望。
见着曹军水寨哨塔上弓弩齐备,水门处巡逻严密。
观罢,乃谓左右人道:
“看来传言不虚,曹军正大肆启用荆州将领,为其士卒练水。”
“倘使其练成,大江之上,淮南儿郎再无优势矣。”
陈登在一旁催促:
“……丞相既已看完水寨,可速回。”
“若教曹军察觉,发大船来围,我军危矣。”
李翊微微一笑,道一声不急。
点一心腹之人过来,对他授予密计。
那心腹领命,乘小船渡江去了。
时曹仁方醒,总觉今日江雾弥漫,恐有敌人来袭。
索性亲登哨塔,来此巡务。
忽见一叶扁舟,驶于江上,急忙下令:
“速速擒之!”
十艘小船急出了水门,来捉这只轻舟。
船上之人见大量小艇来捕自己,只得放弃抵抗。
众魏兵将之擒住,从身上搜出一封信来。
乃匆匆回报曹仁,言说:
“禀将军,此人乃是齐军细作。”
“我等从他身上搜出一封密信。”
曹仁接过,拆开密信,只见上书:
——“张允将军:约定三更举火为号,共破曹贼。”
曹仁惊疑,道:
“张允已通敌耶?”
或有人谏道:
“齐人多诈,只恐是贼人使得离间计。”
“将军可要仔细查看。”
曹仁说道:
“蔡瑁、张允并非势穷来投,今能投魏公,亦能投刘备。”
“江陵又是荆州重镇,今我与之同守。”
“万一其要加害于我,杀我献城,我死之日而不知矣。”
或再谏曰:
“今郭祭酒尚在江陵,将军不妨与之一同商议。”
曹仁又道:
“今天未大亮,郭祭酒尚在休息。”
“其病体沉重,不宜烦扰。”
众人纷纷问:
“既不与郭祭酒相商,这密信是真是假也不得而知。”
曹仁沉声道:
“吾召张允来一问便知。”
于是,命人去把张允叫来质问。
张允知道前因后,亦觉冤枉,忙道:
“此必齐人离间之计也,将军岂可轻信?”
正辩解之时,忽报西门火起!
原来是魏延早的李翊锦囊妙计,故意于三更时分,在西门点火。
以证张允“通敌”之罪状。
曹仁急忙奔至西门,见火光大作,更信张允有异,乃拔剑怒喝:
“逆贼安敢如此!”
“纵那李翊有两口四眼,又岂能在我门内纵火?”
“……这!!”
张允百口莫辩,事发突然,一时想不出原因。
这时又有人报,江上出现了大量舟船。
由于赶上江雾,看不清数量,曹仁只传令道:
“今重雾迷江,彼军忽至,未知多少。”
“可先拨水军弓弩手引乱箭射之,勿使其近水门。”
比及号令到来,弓弩手齐至寨前放箭。
少顷,江上箭矢如雨。
高顺引陷阵甲士,持盾挡在前头。
箭矢打在盾牌面上,囔囔作响。
一轮箭下,未能逼退敌军。
那边李翊已使人喊话:
“张将军可速杀曹仁,待我拿下江陵,必在齐王为你表功!”
曹仁听得江上的喊话真切,分明是李翊的声音。
其本人都亲至了,哪里还能有假?
“张允狗贼,安敢害我!”
曹仁大怒,即命众武士将张允拿下。
张允高呼:“无罪!”
曹仁叱道:
“李翊生平用兵,从不弄险。”
“今趁大雾而来,若非你与之为内应,彼安敢如此有恃无恐!?”
再联想到西门无故起火,曹仁就更加坚信是张允早已与李翊勾结。
今不先下手为强,必为其所害!
江陵城中,张允心腹极多。
但好在曹仁也算是一代名将,趁着张允身边人少。
即叫武士将之拿下,也不等其身边人反应,立即将之斩首。
张允人头落地,左右之人尽皆惶恐。
曹仁厉声止之:
“军士休慌,张允一人通敌,与尔等无关。”
“回头我禀明魏公,尽恕尔等罪过。”
曹仁急忙稳住军心,安抚众人。
而众人见张允已死,城外又是大敌当头,也不知如何是好。
只得先遵照曹仁吩咐,先把敌人打退了再说。
很快,天已蒙蒙亮。
李翊见江雾渐渐散去,便下令把船吊回。
比及天明,曹仁这才看清李翊的船队未有多少人众。
心中正诧异不定,郭嘉也已睡醒。
拖着沉重的病体,来到城头,问曹仁昨晚发生了何事。
曹仁乃安抚道:
“祭酒休惊,昨夜贼人趁着江雾,欲袭我水寨。”
“仁已引弓弩手射之,将之击退。”
郭嘉一捋胡须,沉声问:
“昨夜是东吴的人来袭,还是齐国的人来袭?”
曹仁回答道:
“雾太大,看不清,或许两边都有。”
“反正仁已将之击退。”
郭嘉却觉得事有蹊跷,问昨晚是谁领兵来的?
曹仁答说是李翊亲至。
郭嘉闻之一惊:
“李翊乃齐国千金之子,若无十全把握,岂会亲自领兵来夜袭水寨?”
“昨晚他来,还做了些什么?”
曹仁本是后知后觉,觉得张允这事有些蹊跷。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隐瞒也无用。
乃将昨晚之事,如实向郭嘉说了。
郭嘉听完,气得连连跺脚:
“……将军中计矣!”
“若张允当真与李翊有勾连,其又岂会不发一箭一矢,便撤军回去?”
这……
曹仁后脊一凉,心中已觉不妥,但还是努力辩解道:
“可昨夜西门确实起火,李翊总不能隔空在我城中点火对吧?”
郭嘉咬牙道:
“倘城中有人与李翊为内应,约定三更点火。”
“李翊趁此时而来,便欲使将军疑张允通敌!”
嘶……
听完郭嘉的分析,曹仁倒吸了一口凉气。
昨晚半夜三更因为睡不着起床,脑子都还不够清醒。
怎么就没有多考虑一下,便草草地将张允给杀了呢!
“张允乃是江陵大将,杀之,恐动摇军心。”
郭嘉眉头紧锁,“将军昨晚何不与我相商?”
曹操刚入驻荆州,结果没多久就杀了张允这个荆州重将。
此举肯定会使荆州将士感到不安。
杀死张允事小,安抚荆州人心事大啊……
曹仁大窘,一拍脑袋,叹道:
“因昨晚已是深夜,吾念郭祭酒病体沉重,故不想打扰祭酒休息。”
“及至事发之时,变故接踵而至。”
“仁未及细想,便……唉!”
曹仁也知道自己闯祸了,这下可如何向襄阳的曹公交代哟。
此时,天已大亮。
不少将领都登上了墙头,见张允身死,城上一片狼藉。
众人惊问道:
“……曹将军,郭祭酒,不知昨晚发生了何事?”
不等曹仁开口,郭嘉率先说道:
“张允通敌,欲害我等,然后向李翊献城。”
“亏得曹仁将军及时发现,已将之斩杀。”
郭嘉先帮曹仁把锅给摘干净,这是必须要做的事。
虽然确实是曹仁做错了,但不能真的让曹仁认错。
否则大家都知道张允是冤枉的以后,军心肯定动摇。
曹仁当即会意,将手搭在唇边,轻咳两声:
“……不错,正是如此。”
“张允一人通敌卖国,与尔等无关。”
“诸位将军休慌,可各回本部,安心守御。”
“待击退齐贼以后,魏公自有厚赏,必不亏待尔等。”
众人唯恐惹事,都不细究,喏喏而退。
在打扫完战场,清洗干净城头以后。
郭嘉又问曹仁:
“昨夜负责值守西门的将领是谁?”
曹仁思索半晌,答:
“貌似是荆州本土将领,是个义阳人,叫做魏延。”
郭嘉眼眸蹙起:
“可差人速速将之拿下!”
曹仁从其言,即命武士去西门捉拿魏延。
少时,众武士回报说:
“我等去西门时未见着其人!”
曹仁忙问:
“哪里去了?”
答曰,“听人说,昨夜趁着江上大乱,西门起火,魏延便趁此时逃出城去了!”
唔!
听到此话,曹仁两眼一黑。
捂住胸口,痛不可当。
好个李子玉,好个魏文长!
唱得一出好大的戏!
不仅使曹仁误杀了张允,居然还能让魏延全身而退。
曹仁瞬间感觉自己的智商被踩在地上,狠狠地被李翊羞辱了。
不!
是奇耻大辱!
“吾誓杀此贼!”
曹仁咬着牙,发誓道。
郭嘉无奈地摇了摇头,安慰曹仁道:
“事已至此,悔也无用。”
“为今之计,当先抚定城中军民。”
“张允身死事小,其身后之事事大。”
曹仁只得听从郭嘉的建议,回去安抚荆州军民去了。
由于大敌当前,荆州人也不敢去追究曹仁杀张允这件事。
但对魏人的提防之心,已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
不表。
……
却说魏延纵火烧了西门,趁乱驾一叶扁舟,逃出江上,直奔江夏而去。
由于在荆州未有太大建树,自己也没混得太大的官位。
都怪刘表无有进取之心,魏延建功的机会不多。
他比较羡慕的是刘备,不是在征战就是在征战的路上。
而刘备麾下的将领,也是个个扬名,人人建功。
魏延在荆州,每每闻之,好不叹羡。
尤其当荆州人黄忠,在刘备麾下大显神威,阵斩夏侯。
以年近甲子之年,封了四方将军。
叫人如何不羡慕?
大丈夫就当如是!
终于,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了刘备南下。
虽然刘备本人未有亲至,但有他的代理人李翊在。
魏延可以与之联系。
本来是想打开西门,配合李翊一举拿下江陵的。
可李翊却回复说,兹事体大,未可轻动。
只让他在三更时分放火,然后趁乱逃走便好。
这逃走就逃走,何须放火那般麻烦?
魏延虽然不解,但为了给李相爷留下一个好印象,还是依言照做了。
“……将军,江夏到了!”
有艄公一摇船橹,谓魏延说道。
“……善,随我速速登岸去见李相爷去!”
魏延兴奋地摩拳擦掌,认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实现平生的志向了。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