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356章 物极必反

小说:虎贲郎 作者:中更 更新时间:2025-04-26 19:39:19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太原,贾诩外出巡视本郡各县,劝慰农桑畜牧之事。

  在榆次时,得到河北军情。

  更准确来说,是上党的军情,上党郡守薛洪主动弃郡而走,南下河内,前往陈留依附张杨。

  薛洪自知不是河北兵的敌手,也不想多造杀孽,就主动放弃。

  他走的轻松,委派到上党各县的官吏要么弃官逃亡,要么带着愿意追随的百姓向太原或河内迁徙。

  一些率领吏民撤回太原的县令长抵达榆次,不仅带来了上党失陷的消息,也带来了袁术称号,聚集大军三路进攻徐州的消息。

  贾诩闻言,感慨不已:“天下之乱,始于袁氏,亦盛于袁氏。”

  他严重怀疑,袁绍也已经开始走袁术的路。

  真让袁术攻陷徐州,割裂东南,那袁术抢先一步称帝,肯定不缺投效袁术的人。

  士人被压制的久了,不满汉室制度的大有人在。

  袁术屡败屡战,每次都能重整势力,原因就是袁术很得人心,这部分人心就是反汉室社稷、制度的世族之心。

  而当年袁绍从雒都出逃,不去别处,偏偏选中河北,自然是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衡量的。

  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河北已经成为反汉的大本营。

  张角兄弟就出自河北,黄巾军大本营也在河北。

  皇甫嵩平河北黄巾军时,信都县令阎忠除职,就劝皇甫嵩割据自立。

  皇甫嵩拒绝后,阎忠返回凉州家乡。韩遂、马腾等人作乱,拥立的首领王国因作战失利被处死,又要强行拥护阎忠为首领。

  阎忠看不上这些人,担任叛军首领后无所作为,病死了。

  作为凉州名士,阎忠可以说是年老、郁郁不得志而病死,也有可能是韩遂顾忌阎忠的影响力,隐诛了阎忠。

  贾诩之所以清楚阎忠的事情,因为他青年还未展露头角时,阎忠就很赏识他,为他传播名声。

  再后来冀州刺史王芬企图在灵帝返乡时发动兵变,不仅仅是王芬狂妄,更在于冀州人愿意跟着他干,有这个群体共识。

  所以袁绍选河北,就是看中了这里有反朝廷的群体共识。

  而关东、南方其他地方就没有这种共识;即便英杰之士认为天下将乱,早作准备的话,也只是结交豪杰,为动乱做准备。

  这样没有反朝廷的共识的地区,少部分反朝廷的人会被大众情绪淹没,不敢表态。

  面对朝廷、地方长吏的迫害,这些人很少有人能举兵反抗,或成功反抗。

  帝国终究是太大了,个人能指挥、率领的军队规模又是有限的。

  举兵反抗成功,也就割据数县,成为一个宗帅、豪帅、流民帅,很难上台面。

  除非有大量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割裂郡县。

  否则光是地方豪族,就能牵扯、耗费你宝贵的战略时间。

  此前河北人在韩馥麾下时,就反意坚决;而袁绍夺冀州时,河北人分流变成了三股。

  一股投靠了更嚣张的公孙瓒,一股投靠袁绍,还有一股怀念旧主韩馥,被袁绍摧残破坏。除了这三股之外,还有永远都存在的中立派。

  韩馥以及韩馥旧部固然被袁绍摧毁瓦解,可与支持袁绍的人也是沾亲带旧。

  所以反意坚决的河北人到了袁绍麾下后,反而表现的没有那么叛逆,有些中规中矩……这种贞洁烈妇一样的反应,在贾诩这个经验丰富的人面前,被理解为河北人以此要挟袁绍。

  沮授、田丰、审配这些人不是不反,而是不想被袁绍轻易利用、驱使。

  只有袁绍做出了足够的让步,让这些人满意,这些人才会丢出筹码,支持袁绍正式割据。

  毕竟这一步很是艰难,成了就是新朝元勋、显贵;若是败了,那搭进去的不仅是当世几代人的富贵,还把祖先积攒的清誉也给赔进去了。

  可现在袁绍、河北人已经没有更多待价而沽的时间和空间。

  袁术只是割据东南,拿下青徐二州后,那袁术就是割裂东国,自称一声东皇、东帝,也是合乎形势的。

  到了那个时候,袁绍与河北人就被动了,不管做什么选择,都只能得到二流结果。

  袁术的称号建制,又间接证明赵基肃清太原大姓的必要性、正义性与前瞻性;也证明吕布在南阳干的对。

  会让那些公卿无法继续指责赵基、吕布,吕布那边的凝聚力、行动力会进一步高涨。

  袁术在时间上压制袁绍,而赵基则与公孙瓒在空间上压制袁绍。

  现在袁绍派兵试探性攻取上党,为的就是为接下来的行动争取操作余地。

  只能说吕布率军就食南阳,影响太过恶劣。

  张杨自身都独木难支,更别说张杨麾下的薛洪。

  薛洪不敢守上党,就是因为守不住;这个共识之下,上党吏民也不敢支持薛洪。

  就这样,上党高地轻易被袁绍夺走。

  可这重要么?

  在贾诩眼中,这一点都不重要,跨越太行山去跟袁绍决战,打赢了也没多少好处。

  同样的,袁绍拿到上党后,也不敢向太原进兵。

  上党对双方来说,仅仅就是个缓冲、边界。

  真要打决战,要么在太行山北部的代郡、中山、上谷郡打;要么在河内、东郡打。

  这是秦赵长平之战的教训,双方都不会强攻上党,或跨越上党以漫长的补给线去打决战。

  不是说上党高地无法通行大军,而是大军很难展开。

  如去年,赵基只能带少部分兵力去常山作战,哪怕与张燕合军,也不敢贸然与袁绍决战。

  因为即便打赢了,也无法全歼袁绍全军,到头来还是要进行攻城战,浪费时间兵力之外,只会便宜公孙瓒、曹操。

  贾诩反复考虑,断定河北将要生变后,当即返回晋阳,与赵彦商议。

  同时派遣使者,飞马通知赵基。

  前线战争已经无法停止,贾诩、赵彦能做的就是分兵驻防,警惕袁绍前锋部队进入河东、太原境内后搞破坏。

  袁军侵入,制造的破坏虽小,但会严重打击赵氏的威望,也会给匈奴人脱困的机会。

  两日后,赵基正督率骑兵渡河。

  他留在东岸,拿到了贾诩的急递。

  贾诩对袁绍那里做出了最坏的预判,即袁绍对河北士人让出最大的一步,双方彻底融合。

  这不仅会败坏袁氏的清誉,也会打击赵基、吕布的执政维新。

  看似两败俱伤……可士人丢弃的不仅仅是道德舆论上的主导权,也会丢失道德枷锁。

  如果现在是春秋,那么袁绍也跟着正式称号建制搞割据,那么将进入战国时期。

  春秋再乱,上面还有个公认的天子、共主在;而战国时期,各国内部虽有秩序,但彼此相争时已不讲究什么规矩。

  当各方势力战国化,战争的烈度会直线上升。

  虽然现在也打歼灭战,但往往还是会留一点余地;真完成战国化……赵基感觉无所谓。

  他在太原、上党做下的事情,在战国时期来说,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没什么好惊奇的。

  也有可能是自己与吕布的压迫,很多士人绝望之下,才积极怂恿袁术称号建制,要另立朝廷,与建安朝廷对抗。

  这样他们背负着叛臣的身份,也背负着新朝的官身,多少能平衡一些。

  否则的话,面临自己、吕布的讨伐,他们不反抗又不甘心,反抗的话就成了乱臣贼子,非常的被动。

  与其被动挨打,还不如另立新朝。

  所以,这眼前这一切的形成,有自己搅动的因素在。

  赵基陷入长久的沉思,韩述端来午饭,就问:“大司马,太原何事?”

  “不仅太原的事情,袁术在月初时郊祭天地,自称仲氏,册立后妃及文武百官。”

  赵基将密信急递交给韩述,见他没反应过来,赵基直言:“袁术反了,就差称帝这最后一步了。袁绍出兵夺上党,文和先生断定袁绍也要作乱。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袁术反了?”

  韩述呆呆看着手中帛书,很是费解:“他图什么?”

  “不图什么,或许是这样死之前能过过天子的瘾。”

  赵基调侃着,拿起筷子端起碗,吹了吹,才说:“朝廷在我们这边,他们打不赢,只好另立新朝。不必着急,二袁自己会斗起来。”

  韩述面露苦色,只觉得心慌,将帛书折迭:“大司马,他们真会内斗?”

  “兄弟之间生出仇恨,这仇恨之高,是外人很难比拟的。”

  赵基往碗里夹了醋布,搅了搅,垂眉看着:“袁术势大,袁绍又兵强马壮,不到山穷水尽时,又怎么会醒悟?”

  见赵基自信模样,韩述还是无法理解。

  都造反称帝了,还不联手,难道要等宗族被夷灭后才联手么?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虎贲郎,虎贲郎最新章节,虎贲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