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基待在平阳整顿军队之际,他推举的府吏卫觊驰入晋阳。
卫觊到晋阳时,已是建安五年的正月初二日。
晋阳城东北角,地势上处于第四层级,与整个东城贴近城墙的区域一样,处于低洼地带。
整个汾水西岸,也就东城城墙之外,与汾水西岸之间的地势最低。
卫觊这次返回,才发现重新规划地势层级后,晋阳城东西宽幅十余里地势落差竟然会有这么大。
此前晋阳旧城扩建新城时,城区面积扩增三十余倍。
当时参与其中,还感觉不到地势的落差。
如今进行规划后,才发现西城外晋渠与东城外汾水落差在七丈左右。
经过这次地势层级划分后,也给晋阳湖泽、晋泽排水、围田提供了思路指导。
卫觊略作休息,就在初二日登上龙山,前往龙山内的烈士陵园祭拜。
来不及聚会、走亲访友,就这种关键时刻他也不敢做这些事情。
出于好奇,他登上龙山,在半坡之上向东俯览晋阳城内外全貌,随后目光凝视汾水东岸广袤、平阔的土地。
这里有汾水灌溉之便利,但此前开垦的水田并不多。
秦秦汉之际河东、太原有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能控制汾水泛滥,晋阳附近的汾水两岸农耕尚能发展。
随着新莽大乱,以及之前太原人口流失,郡县控制的人口规模减少,自然无力维持水利工程。
人口沦为隐户后,豪强可不会组织大规模人力、长年累月的去增修、维持水利工程。
因此赵氏入主晋阳之前,汾水两岸的水利工程多依赖秦汉遗址,属于修修补补勉强使用那种,两岸许多沟渠淹没,与良田一起成为沼泽湿地。
此刻平阔的汾水东岸,若是全面开垦,最少能岁入二百万石。
不是增产二百万石,而是岁入、纯收入。
有汾水漕运便利,这二百万石左右的粮食能保证雒阳、河内一线维持一支三万规模的步骑混编军团。
卫觊眯眼凝视等待开垦、重新启用的东岸广袤土地,想到了缓解矛盾的办法。
现在的问题是廷尉府即将设立,将由他负责审问裴茂,并顺着裴茂向下追究。
卫觊也不想杀戮太多,河东卫氏早就不容于乡党,名声也烂透了。
想要尽可能恢复卫氏的声誉,卫觊就不能大杀特杀。
他望着东岸那广袤、等待开发的土地后,就有了安置大量受牵连吏士、民众的地方。
流放这些人去朔方四郡,对卫觊而言,比杀了这些人的影响还要坏!
作为通读儒家经典的名士,卫觊有着朴素的唯物认知,那就是:人死事消!
哪怕他主导廷尉府期间处死几万户被牵连的士民,固然会引发巨大的振荡,对他与卫氏本就不多的名誉造成毁灭性打击。
可这样的话,他就顺着酷吏的路走到黑,若是能跻身类似三公、丞相的高位上,到那时各地士人争相依附,他还是能逐步恢复卫氏名誉。
然而,心存妇人之仁,将这几万户河东、太原人流放、充边,那这几万户人扎根边郡,父父子子世代繁衍,都将将那股怨气传承下去。
他们不敢憎恨朝廷、赵氏,却敢攻讦、持续抹黑卫氏的名望。
赵基不怎么在乎的事情,对卫觊而言是人生大事,也是家族兴复的大事。
他心中急切,来不及深思,返回城东北区域,这里正在规划廷尉府的地址。
天寒地冻来不及修筑屋舍,只好搬运木材,建造营垒。
廷尉府从设立之初,就带着浓浓的军事野战风格。
木栅栏中,有着一座座扎好的皮帐。
卫觊在木门处下马,当值军吏快步上前迎接:“伯觎先生。”
“准备车驾,我稍后要拜访太傅。”
卫觊也是温声嘱咐,对方是晋阳侯国的国兵,只是来暂时帮他建设廷尉府的。
正月十五前,廷尉府各类人员就要凑齐,不好从外郡抽调,只能优先从晋阳侯国,以及太原郡各县征选吏员。
就从叛这种事情,其实太原人、上党人、西河人多多少少有些不够格,能参与到裴氏主谋的叛乱中,必然以河东人为主。
这意味着,廷尉府组建完毕后,将会是太原寒门士人主导的廷尉府,来审判河东人。
等廷尉府组建完毕,正月十五后正式开始运转,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罪囚来这里接受审判,那么免费的罪囚就能持续增筑廷尉府所需的各项建筑。
为了降低罪囚转运带来的损耗,就近安排到汾水东岸进行官屯……或许这是廷尉府掌握一片土地、人口、罪囚兵的契机。
带着这些想法,卫觊返回皮帐内立刻书写相关的议案。
天色将暮时,卫觊更换一身崭新素黑吏服后来到太傅府邸。
他的素黑吏服内是皮草内衬,整个人暖融融的,除了脸有些冷。
只是赵彦此刻没有时间接见卫觊。
后院,阁楼之内。
赵彦端坐主位,脸上没有什么情绪,就连愤怒都无。
到他这个岁数,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他大动肝火的事情了。
就连一直念叨的后嗣问题,赵基的身体素质太好了,弄的赵彦对下一辈也从最初的殷切期望变得有些麻木了,以至于赵彦不得不担忧未来宗室尾大不掉。
所以现在赵彦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情绪稳定,尽可能的多活几年,为赵基盯好朝中、后方。
赵彦不带情绪的眼神左右打量,赵敛、裴氏与赵坚、赵垣分别坐在下首,分成前后两排。
为了有效震慑赵敛,赵彦两侧各站着一排佩戴面具的甲兵。
这些甲兵出身诸胡义从,只能看懂赵彦的手势,听不懂言语。
这段时间,赵彦也渐渐领会了诸胡义从的种种妙用。
开化的义从是一种用法,不开化的义从也有一种用法。
闭营生活,不学习汉语、文字的诸胡义从充当宿卫,安全保障远甚汉地各郡的兵源。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里,越是晓畅大义,文化精深的汉家吏士,越有可能被敌人煽动。
“都不肯说?”
赵彦询问一声,侧目去看赵敛:“十五之后,老夫表奏监国皇后,你去都督河西四郡。”
赵敛闻言目光颤抖,张张口想要开口辩解什么,又怕火上浇油。
索性就像个叛逆的少年那样,赵敛歪头看向一侧,不与赵彦对视。
赵彦抬手拍了拍,高宠踩踏台阶来到阁楼:“臣在。”
“将那些盗匪统统除了。”
赵彦语气如常,见高宠手里拿着一封公文:“这是什么?”
“是新任廷尉正卫觊所进议案。”
“拿来。”
赵彦伸手,高宠缓步上前递出,赵彦拿起瞥一眼就丢给高宠:“不知所谓,让他重写。”
“喏。”
(本章完)
卫觊到晋阳时,已是建安五年的正月初二日。
晋阳城东北角,地势上处于第四层级,与整个东城贴近城墙的区域一样,处于低洼地带。
整个汾水西岸,也就东城城墙之外,与汾水西岸之间的地势最低。
卫觊这次返回,才发现重新规划地势层级后,晋阳城东西宽幅十余里地势落差竟然会有这么大。
此前晋阳旧城扩建新城时,城区面积扩增三十余倍。
当时参与其中,还感觉不到地势的落差。
如今进行规划后,才发现西城外晋渠与东城外汾水落差在七丈左右。
经过这次地势层级划分后,也给晋阳湖泽、晋泽排水、围田提供了思路指导。
卫觊略作休息,就在初二日登上龙山,前往龙山内的烈士陵园祭拜。
来不及聚会、走亲访友,就这种关键时刻他也不敢做这些事情。
出于好奇,他登上龙山,在半坡之上向东俯览晋阳城内外全貌,随后目光凝视汾水东岸广袤、平阔的土地。
这里有汾水灌溉之便利,但此前开垦的水田并不多。
秦秦汉之际河东、太原有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能控制汾水泛滥,晋阳附近的汾水两岸农耕尚能发展。
随着新莽大乱,以及之前太原人口流失,郡县控制的人口规模减少,自然无力维持水利工程。
人口沦为隐户后,豪强可不会组织大规模人力、长年累月的去增修、维持水利工程。
因此赵氏入主晋阳之前,汾水两岸的水利工程多依赖秦汉遗址,属于修修补补勉强使用那种,两岸许多沟渠淹没,与良田一起成为沼泽湿地。
此刻平阔的汾水东岸,若是全面开垦,最少能岁入二百万石。
不是增产二百万石,而是岁入、纯收入。
有汾水漕运便利,这二百万石左右的粮食能保证雒阳、河内一线维持一支三万规模的步骑混编军团。
卫觊眯眼凝视等待开垦、重新启用的东岸广袤土地,想到了缓解矛盾的办法。
现在的问题是廷尉府即将设立,将由他负责审问裴茂,并顺着裴茂向下追究。
卫觊也不想杀戮太多,河东卫氏早就不容于乡党,名声也烂透了。
想要尽可能恢复卫氏的声誉,卫觊就不能大杀特杀。
他望着东岸那广袤、等待开发的土地后,就有了安置大量受牵连吏士、民众的地方。
流放这些人去朔方四郡,对卫觊而言,比杀了这些人的影响还要坏!
作为通读儒家经典的名士,卫觊有着朴素的唯物认知,那就是:人死事消!
哪怕他主导廷尉府期间处死几万户被牵连的士民,固然会引发巨大的振荡,对他与卫氏本就不多的名誉造成毁灭性打击。
可这样的话,他就顺着酷吏的路走到黑,若是能跻身类似三公、丞相的高位上,到那时各地士人争相依附,他还是能逐步恢复卫氏名誉。
然而,心存妇人之仁,将这几万户河东、太原人流放、充边,那这几万户人扎根边郡,父父子子世代繁衍,都将将那股怨气传承下去。
他们不敢憎恨朝廷、赵氏,却敢攻讦、持续抹黑卫氏的名望。
赵基不怎么在乎的事情,对卫觊而言是人生大事,也是家族兴复的大事。
他心中急切,来不及深思,返回城东北区域,这里正在规划廷尉府的地址。
天寒地冻来不及修筑屋舍,只好搬运木材,建造营垒。
廷尉府从设立之初,就带着浓浓的军事野战风格。
木栅栏中,有着一座座扎好的皮帐。
卫觊在木门处下马,当值军吏快步上前迎接:“伯觎先生。”
“准备车驾,我稍后要拜访太傅。”
卫觊也是温声嘱咐,对方是晋阳侯国的国兵,只是来暂时帮他建设廷尉府的。
正月十五前,廷尉府各类人员就要凑齐,不好从外郡抽调,只能优先从晋阳侯国,以及太原郡各县征选吏员。
就从叛这种事情,其实太原人、上党人、西河人多多少少有些不够格,能参与到裴氏主谋的叛乱中,必然以河东人为主。
这意味着,廷尉府组建完毕后,将会是太原寒门士人主导的廷尉府,来审判河东人。
等廷尉府组建完毕,正月十五后正式开始运转,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罪囚来这里接受审判,那么免费的罪囚就能持续增筑廷尉府所需的各项建筑。
为了降低罪囚转运带来的损耗,就近安排到汾水东岸进行官屯……或许这是廷尉府掌握一片土地、人口、罪囚兵的契机。
带着这些想法,卫觊返回皮帐内立刻书写相关的议案。
天色将暮时,卫觊更换一身崭新素黑吏服后来到太傅府邸。
他的素黑吏服内是皮草内衬,整个人暖融融的,除了脸有些冷。
只是赵彦此刻没有时间接见卫觊。
后院,阁楼之内。
赵彦端坐主位,脸上没有什么情绪,就连愤怒都无。
到他这个岁数,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他大动肝火的事情了。
就连一直念叨的后嗣问题,赵基的身体素质太好了,弄的赵彦对下一辈也从最初的殷切期望变得有些麻木了,以至于赵彦不得不担忧未来宗室尾大不掉。
所以现在赵彦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情绪稳定,尽可能的多活几年,为赵基盯好朝中、后方。
赵彦不带情绪的眼神左右打量,赵敛、裴氏与赵坚、赵垣分别坐在下首,分成前后两排。
为了有效震慑赵敛,赵彦两侧各站着一排佩戴面具的甲兵。
这些甲兵出身诸胡义从,只能看懂赵彦的手势,听不懂言语。
这段时间,赵彦也渐渐领会了诸胡义从的种种妙用。
开化的义从是一种用法,不开化的义从也有一种用法。
闭营生活,不学习汉语、文字的诸胡义从充当宿卫,安全保障远甚汉地各郡的兵源。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里,越是晓畅大义,文化精深的汉家吏士,越有可能被敌人煽动。
“都不肯说?”
赵彦询问一声,侧目去看赵敛:“十五之后,老夫表奏监国皇后,你去都督河西四郡。”
赵敛闻言目光颤抖,张张口想要开口辩解什么,又怕火上浇油。
索性就像个叛逆的少年那样,赵敛歪头看向一侧,不与赵彦对视。
赵彦抬手拍了拍,高宠踩踏台阶来到阁楼:“臣在。”
“将那些盗匪统统除了。”
赵彦语气如常,见高宠手里拿着一封公文:“这是什么?”
“是新任廷尉正卫觊所进议案。”
“拿来。”
赵彦伸手,高宠缓步上前递出,赵彦拿起瞥一眼就丢给高宠:“不知所谓,让他重写。”
“喏。”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