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府书房内,烛影摇红。

  赵匡胤与顾瑾对坐,各自擦拭着被大雨淋湿的头发,姿态闲适,仿佛并非一国之君与世家公子,只是两位暂避风雨的同行者。

  二人唇角皆含着一缕若有似无的笑意。

  顾瑾笑,是因他亲眼印证了自己的判断——赵匡胤确为人间真龙,绝非池中之物;

  赵匡胤笑,则是因顾瑾竟毫不犹豫随他踏入雨中,又一路同行而归。

  彼此之间未曾多言,却已有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悄然生根。

  汉明文成旧事——

  此事早已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贤君明臣典范,赵匡胤这个皇帝与顾瑾这个顾氏子弟又岂能不知?

  长夜漫漫,有的是时间。

  又何须心急?

  值得一提的是,顾易已经将“洛书携律器”从顾言的身上取了出来,放在了顾瑾的身上。

  这同样也让他发现了“洛书携律器”的另一种作用。

  并非是要一直等到宿主死亡才可取出,只是需要耗费一些成就点而已。

  正常情况下,贸然如此绝对是亏得。

  但如今则完全不同。

  新时代已然要到来,顾言等人的思想承受不了这新时代的大船,自然是要小辈出世。

  虽然就算有着“洛书携律器”的加持。

  也不足以让顾瑾达到顾康顾熙那般的顶尖属性,不过对于这个时代而言却也已经足够了。

  寂静的书房之中。

  两人对坐而视,表情在不觉间也亦是严肃了起来。

  赵匡胤并未直接开口,而是将书房之中所挂着的九州堪舆图铺到了桌上,旋即才正色开口:“少公子,你看这天下——诸侯皆望巨鹿。”

  “如鸦集枯木,只待顾氏一言而定鼎。”

  “而吾不同。”

  “吾以为,平天下当治根本。”

  他声沉如铁,字字如刀:“礼制?天命?虚辞耳!”

  “汉唐之衰,非兵不利,非民不勤,而在制度迂腐、职权昏聩!”

  “吾不要百官叩首颂祥瑞,吾要他们各司其职、如臂使指——就如我宋境之内,再无闲官、无虚职、无推诿之权!”

  他的语气极为认真。

  虽说此行是为获得顾氏相助,但赵匡胤作为一国之君,同样也要看看这位顾氏公子的才能。

  这其中看似寻常,实则不然——如今的赵匡胤极度务实,光凭他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便可见一斑。

  若顾氏之中亦无大才,他就算与之联手,也不会对其过分倚重。

  一切,恰如昔年汉明帝刘庄问策于顾康一般。

  顾瑾自是明白赵匡胤话中深意,一切皆如对方所说,复汉明文成旧事,他丝毫不显犹豫,当即微微一笑,应道:“陛下革故鼎新,非为破礼,实为立实。”

  “昔年我祖烨公作《分权疏》,亦倡权责相衡,政通人和。”

  “然九州诸侯仍困于权术诡道,未见根本。”

  顾瑾对赵匡胤的改制早就已经有所钻研。

  最关键的是,他作为顾氏公子。

  对于当前顾氏学院产生的新思想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

  顾瑾的政治水平可不低。

  他并不是专精于一门的人才,而是真正的全才,尤其是在如今有着“洛书携律器”的加持之下,他对于内政水平更是达到了79点。

  这已然足够了。

  听到这话,赵匡胤立刻便认可的点了点头,脸上也是再次露出了笑容:“所以他们不配得天下!”

  “吾能一哉平蜀,非因天佑,而是因军制明晰、粮道畅通、将士用命!”

  “如今我宋境执政之速,皆因吾斩断了缠足之绳。”

  “吾不仅要分权,还要分得透彻!”

  “文武并进,皆为民战、为国强!”

  赵匡胤就如同打开了话茬子一般,向顾瑾讲述起了如今宋境内的种种变化。

  他已然是新思想之大成者!

  顾瑾亦是听得十分认真,时不时的点头附和,直至赵匡胤说完后,他才接着开口:“陛下以雷霆之势推行新政,废冗官、立实务,复分权之制而明职权,实乃开一代新风。”

  “宋境如今政令畅通,活力迸发,确非他国所能及。”

  “陛下所言治根本,深得顾学精要。”

  说到这儿,他话锋陡然一转:“然瑾有一言,如鲠在喉,不得不发。”

  “陛下以强腕推行改制,犹如良医下猛药,虽见效迅疾,却恐伤及元气。”

  眼看着赵匡胤的眉头瞬间便皱了起来。

  顾瑾也是并未有所隐瞒,当即再次开口:“其不足有三。”

  “其一,重制度而轻人心。”

  “新政虽立,然天下官员骤逢剧变,其心未必皆服。”

  “或有阳奉阴违者,或有旧习难改者。”

  “制度为骨,人心方为血肉,骨立而血不畅,则躯体仍僵。”

  “其二,急于事功而疏于教化。”

  “陛下废天命之虚言,立实干之风气,此为大善。”

  “然新旧观念交替,非一朝一夕之功。”

  “若无系统教化以正本清源,则旧思潮必如野草,逢雨便生。”

  “需知破易立难,破其后,如何立、立何为,更是重中之重。”

  “其三,宋境之治或难推于天下。”

  “陛下之策,基于宋地军民政令一体的根基,方能如臂使指。”

  “然九州各地,情势迥异,民风不同。”

  “他日若天下一统,是以宋制强加于四海,抑或和而不同,因俗而治?”

  “此乃长远之虑,当早图之。”

  顾瑾直接将他这段时间所想出来的东西全都说了出来,每一点都直指当前大宋的要害。

  这三点简单来说。

  其一指的便是宋境内的改制皆立于赵匡胤之威。

  只要赵匡胤出现任何的意外。

  这新政都将会瞬间崩溃。

  其二便指的是改制后的发展,赵匡胤终是武将起家,他能利用威名做好这些事,但却还没有想到后续的发展。

  而其三,便是其中的关键了。

  就亦如昔年战国时期那般。

  一国之政并不能全然实行于整个天下,如若不然的话只能起到反作用。

  如今的大宋也是这般。

  赵匡胤眉头越皱越紧。

  顾瑾这番话并无寻常儒生那般繁冗经典的堆砌,却句句直指要害。

  他几乎瞬间就明白了这三点背后所指的深意,而整间书房,霎时静了下来。

  赵匡胤沉默了良久之后,这才再次开口:“公子以为,我宋地之困,何解?”

  “然天下之变,非独力可速成。”

  顾瑾再次露出了一丝笑容,朗声说道:“陛下以制度为根,以实干为刃,固然超迈群伦.但若欲九州同沐此风,仍需巨鹿之势。”

  说着,他在地图上的巨鹿指了指。

  虽然未曾点明其中关键,但赵匡胤还是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顾氏数百年所积的声望。

  包括顾氏学院与云韶阁所代表的文道圣地地位。

  只要能够与顾氏联手,大宋便可以解决当前的这三点要害。

  当然,这同样也需要时间。

  赵匡胤的眉头越皱越深,但顾瑾却是愈发的放松。

  就在片刻之后。

  顾瑾重新开启了话题。

  此番二人所谈,已非宋地一时一策,而是放眼九州、纵论天下诸侯。

  他们甚至聊及大宋若欲定鼎天下,当如何布势、如何进取。

  顾瑾始终对答从容,言谈之间未有半分迟疑。

  他实在等这一刻太久了。

  ——不,不止是他。

  顾氏一代代心怀大志的子弟,皆在等待这样一个时代,尤其是他们这一辈人。

  他们自幼时起,便常玩一种“代入列国为傅”的游戏。

  凭借顾氏探子源源送来的诸国情报,基于实时天下大势进行推演模拟,从治国理政,到练兵筹粮,乃至一统九州,彼此在沙盘纸笔间反复博弈。

  虽看似游戏,实则极大锤炼了每个人的器局与智谋。

  顾瑾自己早已数不清曾多少次代入“大宋”视角,推演种种可能。

  如今真面对赵匡胤发问,他又怎会犹豫?

  一君一臣,一问一答,言谈之间愈发深入。

  赵匡胤面色也越来越肃穆——既为新思想一脉,顾瑾所说种种无不符合他的理念认知,虽在一统天下的具体策略上二人略有分歧,但赵匡胤并无不满,反更深识顾瑾之才。

  时间悄然流逝,窗外滂沱雨声早已不知何时停歇。

  书房内唯剩二人话语交错。

  而最终,顾瑾终究问出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

  ——如何看待顾氏?

  巨鹿的实力与声望早已摆在明面,这是任何欲图天下者都无法绕开的一点。

  作为顾氏真正的根基,数百年的经营已使此地铁板一块,不容动摇,无论于他个人,还是于整个顾氏,都需要赵匡胤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

  对此,赵匡胤的回答却出奇简单。

  他只是笑了笑,反而问了顾瑾一个问题:“少公子可知,为何吾心志如此坚定,自始至终,对那套天命之说嗤之以鼻?”

  “哦?”顾瑾闻言,不禁微微蹙眉。

  这确实是他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

  身为一国之君,摒弃对自己最有利的“天命”之说,无论如何都显得异乎寻常。

  见顾瑾面露惑色,赵匡胤放声大笑,旋即收敛笑容,正色道:“正是因为顾氏。”

  赵匡胤缓缓站了起来,眼神在这一刻也是愈发深邃:“吾生于乱世,长于兵戈,年少时亦曾见过巨鹿之安稳。”

  “彼时吾便在想——”

  “若当真存在所谓天命,那自后汉以来便屹立不倒、历经沧桑却愈发辉煌的顾氏,又算什么?”

  “顾氏见证无数王朝兴衰,渡过多少乱世依旧鼎盛若天命当真眷顾天子,那它是更眷顾那些早已覆灭的王朝之主,还是更眷顾你巨鹿顾氏?”

  “那时年幼,吾想不透这个道理。”

  “可这些年来,吾于沙场喋血,在朝堂思治,每每回想顾氏数百年来的作为,方才渐渐想通。”

  他的声音陡然沉凝,一字一句,重若千钧:“所谓天命,实乃人心!”

  “若顾氏不曾一次次救黎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将倾,又岂能跨越数百载风雨,至今仍为天下所景仰?”

  ——直指核心。

  甭说是顾瑾,甚至就连于冥冥之中的顾易都不由得愣了一下,万万没料到赵匡胤会说出这番透彻骨髓的见解。

  “人心”二字,天下人人皆可脱口而出。

  然而古往今来,多少豪雄嘴上说着民心,所作所为却与之背道而驰。

  但赵匡胤如今可完全不同。

  他目光如炬,紧紧凝视着顾瑾,迎着对方审视的眼神,无比恳切而又斩钉截铁地说道:“朕愿请顾氏出山,与朕共扫天下。”

  “若蒙不弃——”

  “吾愿以统帅三军之权,托付于顾氏太傅之职;更将颁下诏令,许顾氏世袭罔替,永为天下武宗,与我大宋共荣辱、同休戚!”

  万籁俱寂!

  这一刻,甚至就连顾易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有了一丝丝明显的漏拍。

  唐宗宋祖唐宗宋祖。

  虽然早已知道赵匡胤的能力定是极为不凡。

  但他却怎么都没料到,赵匡胤如今竟然已经达到了这个地步。

  新思想的出现,加之顾氏这数百年来的所作所为。

  显然是给这个于当前时代最为耀眼之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许你世袭罔替,永掌大宋兵权;

  更何况区区巨鹿之军?

  这寥寥数语,真如惊雷裂空,在顾瑾与顾易耳边轰然炸响。

  顾瑾一时也怔在原地,几乎脱口而出:“陛下.就不怕我顾氏日后反客为主?”

  “哼!”

  赵匡胤一声冷笑,目光如磐石般定定看向对方,淡然应道:“顾氏数百年来不曾称帝,朕今日以此诚相待,仍将他日顾氏逼至不得不反——”

  他语锋一顿,脸上掠过一丝近乎桀骜的平静,斩钉截铁道:

  “那便是我赵匡胤的后人无能,是我大宋该亡!”

  话音落下。

  整个书房瞬间便寂静了下来。

  顾瑾紧紧盯着面前的赵匡胤,整个人的眼神也是愈发的坚定。

  下一刻,他缓缓起身,衣袂微动,面向赵匡胤郑重躬身,行下臣子之礼:

  “臣,顾瑾——”

  “拜见陛下。”

  话音甫落,恰逢窗外第一声鸡鸣破晓而起,清越悠长,划破了夜的沉寂。

  烛火渐微,晨光熹微。

  天,亮了。

  ——————

  “乾德三年夏四月,帝幸巨鹿。

  会大雨,有顾氏子瑾者,奉伞迎谒道左。

  帝遂弃车辇,与瑾共执伞行,巡观城池,咨访水利,察士民风俗,及至州学,闻诸生辩经义,帝乃厉声斥天命之妄,申人事之为,音振庠序。

  日暮,召瑾对于私第,咨以时政。

  瑾条陈新政三要,言皆切中时弊,帝深然之,乃叹曰:“非顾氏不足以成大事。”

  遂以三军之权、太傅之位相托,许共天下。

  瑾顿首受命,鸡鸣方罢。”

  ——《宋史.太祖本纪》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最新章节,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