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三日,四更天。
午门前,钟鼓响起,文武百官分别从左右掖门向皇极门下的丹墀走去。
就在这时。
前方皇极殿的大门缓缓开启。
鸿胪寺引导班次的值官与两侧校尉引导着官员们朝大殿内走去。
此举,使得许多官员都面带疑惑。
依照常例。
唯有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等大庆典才会在皇极殿内举行朝会。
而常朝朝会,皆是在皇极门下。
这时。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站在皇极门下,高声道:“陛下口谕,今日常朝占时较长,天渐炎热,特于殿内举行!”
“谢陛下隆恩!”官员们齐齐拱手。
当下,京师的天还算不得炎热,但若常朝真进行到日上三竿,确实很晒脸。
官员们皆已猜出,今日常朝定然会议山西官商勾结之事。
因为海瑞那篇《晋省官商失序疏》已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停职待查的张四维与刚到京城的王崇古更是早早便来到了禁中。
不多时。
官员们鱼贯而入,全都来到殿中。
随即,小万历来到御座前。
其西侧站着冯保,东南侧站着当值记录起居注的翰林修撰王家屏。
御座后,仍有李太后的专用帘幕,但近来的常朝朝会,她几乎都未曾参与。
她在后宫正忙着为小万历选择一个如她那般“贤良”的皇后。
至于沈念,则是以翰林侍讲之职,站在翰林院侍读学士申时行的后面。
紧接着,官员们纷纷行礼。
礼毕。
小万历环顾下方,然后高声道:“闭门!”
皇极殿殿门两侧的锦衣卫迅速将皇极殿那两扇巨大的朱红色木门关了起来。
官员们皆一脸疑惑,不知此举是何用意。
往昔朝会。
即使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北风猎猎,这两扇门都未曾关闭过。
小万历缓了缓,道:“众卿,今日咱们便开一次闭门朝会,至于为何闭门,稍后大家自会知晓。”
张居正、吕调阳、沈念三人皆不知会有“闭门”这一举动。
但知晓后,心中甚是欣慰。
小万历召开闭门常朝,实乃仁善之举。
他还是希望海瑞的《官商蠹国疏》只在这座大殿内传播,然后张四维与王崇古能够妥协,自削其族之势。
闭门朝会,不是为了张四维与王崇古。
而是为了山西百姓,为了边境太平,为了朝廷的体面。
此事若发生在太祖、成祖时期。
恐怕张、王两族早就被灭族,坟头草都有一人多高了。
但小万历、张居正、沈念都知晓。
若直接杀了张四维与王崇古,灭掉张王两族,山西必乱,边境必危,最后受伤害的还是百姓。
故而,他们还是希望此事能以对大明伤害最轻的形式,和解。
另外还有一点。
张四维与王崇古对大明也是有功的,小万历不想落下一个“不仁之君”的恶名。
这一刻。
张四维与王崇古也都明白小万历此举的用意,但二人心中所想的是小万历已心生惧意,有了妥协之意。
他们希望,此事以准备好的替罪羊顶罪,海瑞言过其实、邀名卖直而告终。
他们相信诸多官员都会维护他们。
因为朝廷不能以怀疑某个臣子有叛国造反的可能便对其定罪,且是以山西内乱,边境生危为代价。
……
紧接着。
小万历高声道:“海佥院除了《晋省官商失序疏》外,还有一篇《官商蠹国疏》,命吏科给事中姚斌呈递于朕,众卿都先听一听,然后公议此事。”
吏科给事中姚斌大步走出,开始阅读海瑞的《官商蠧国论》。
“官者,执公器以治民;商者,通有无以利生。二者分途,则政清……”
“张王两家,以官爵为刃,剖剥天下之财,借商贾之术,淆乱朝纲之正……”
“晋中有卖官鬻爵之事一百二十三例,有占夺盐粮、征赋役敲诈、监守自盗……之事约五百例……侵占军饷屯田、勒索藩属贡物、走私粮铁贩于蒙古、女真者……”
“而今,晋非大明之晋,而是张王之晋,张王非大明之张王,实乃蒙古女真之张王。”
……
此道奏疏念完之后。
皇极殿内一片寂静,静得几乎能听到一些官员的心跳声。
《晋省官商失序疏》与《官商蠹国疏》相比,简直就是“杖责二十”与“剥皮揎草”的区别。
海瑞,还是那个一篇奏疏便能使得满朝皆惊的海瑞。
此刻,官员们都认真思索起来。
小万历若认可海瑞此篇奏疏的推论,恐怕早就将张四维与王崇古关入了诏狱。
若不认可,又不会将这样一篇足以使得两大要臣家族覆灭的奏疏在常朝之上公示。
如此做,只能说明一点。
小万历忌惮于山西内乱,忌惮于边境战乱,故而想听百官公议,处理此事。
这场朝会,是一场为山西官商勾结之事定性的朝会。
定性之后。
朝廷才会对张、王两大家族,对张四维、王崇古二人采取措施。
这一刻。
一些官员顿时明白为何这次常朝要闭门了。
有些事情,关着门讲与开着门讲是不一样的。
待朝会结束。
官员们谁敢乱嚼舌根,绝对当日就会被送到诏狱。
吏科给事中姚斌念罢奏疏后,并未退下。
而是接着拱手道:“陛下,海佥事令臣代其向陛下汇禀:《官商蠧国论》所言之罪状,皆有实证,张、王两族依托内阁阁臣张四维、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之势,犯下诸多罪状,已成山西之害、大明之害,应禁商于张王两族,另罢内阁阁臣张四维、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之职,以防我大明边境倾危!”
大明朝弹劾当朝高官,向来都是言官打响第一炮。
姚斌直接道出了海瑞弹劾的目的:禁止张、王两族经商,罢黜张四维与王崇古。
这个惩罚,相当重。
顿时,很多官员都看向站在前方的张四维与王崇古。
此奏疏所请,是要毁掉张、王两族,断张四维与王崇古之仕途。
二人绝不可能不辩驳。
此刻,官员们并不觉得张四维与王崇古要完了、张王两族要完了。
大明的阁臣与六部部堂官被弹劾乃是常有之事。
在百家议政之前。
弹劾张居正“窃国专权,欺君年幼,变法害国”的奏疏,几乎月月都有。
荆州发生地震,大明文坛领袖王世贞都能上奏称是臣道太盛、张居正专权之缘由,更别提其它关于任人唯亲、家仆仗势欺人、收受贿赂之类的弹劾了。
一些科道言官。
早就知山西张王两族存在的官商一体之害,长期垄断之害,走私养敌之害。
此举,在隆庆朝便有苗头。
但如今大明朝的官商氛围就是如此。
有官便有权,有权便易经商,经商赚大钱后,再将钱用于仕途,几乎形成了一个闭环。
使得官商家族越来越多,使得有权者愈有钱,有钱者愈有权。
此事如何定性。
完全看朝廷要不要惩治以及值得不值得惩治张、王两族。
所谓的走私养敌之害。
在一些官员眼里微不足道,算不得罪名。
因为大明与蒙古已经互市,商人逐利而行,都是什么赚钱售卖什么,不止是张、王两族的族人这样做,贪小利者都这样做,屡禁不止。
……
就在这时。
张四维与王崇古大步走出,齐齐跪在地上。
张四维率先开口道:“陛下,臣与王部堂承认张、王两族的族人中有涉嫌违逆法令者,这类人定然应依大明律严惩,臣与王部堂亦有失察之罪。”
“臣与王部堂若因此罪被惩,即使判处臣等二人死罪,臣亦无怨言!”
“然走私养敌、叛国谋私的罪名,臣等不敢担!类似‘晋是张王之晋,张王乃蒙古女真之张王’的说法,臣认为,纯属诬陷!”
“众所皆知,海瑞向来尊崇恢复太祖之制,若依照他这样查下去,大明官场、商界,恐怕都将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他海瑞不顾实际,夸大其词,为博直谏之美名,不惜毁掉当下之官场,朝廷绝不可依其之意,坏朝堂之稳固。”
“试问满堂文武,有几人能禁得起海瑞这样查,禁得起这样乱扣罪名?”
张四维扭脸,环顾四周。
他说这段话,一方面是为自己辩解。
另一方面则是告诉朝堂的官员们:今日海瑞之弹劾若能得逞,那日后殿内所有人都将岌岌可危。
张四维是想将那些害怕被海瑞弹劾的官员拉到自己的阵营。
他说完后,王崇古朝着小万历重重拱手。
“陛下,隆庆和议乃先帝钦定,百官皆无异议,自和议之后,我朝与蒙古俺答互市,终结了百年边患。”
“互市之后,我朝九边军费下降,每年可节约150万两,用来补充国库!”
“此外,当下边贸繁荣,曾经贫瘠荒凉、四处都是流民的大同镇、张家口,已成北方商贸重地,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商贸,人口一年之增长抵得上互市前五年,臣兢兢业业,为配合朝廷新政,开始丈田……”
“与蒙古互市,乃是我朝国策,然而今只是因一些人违背法令,售卖朝中禁物,便让张、王两族背上了意欲叛国谋逆的罪名,臣难以接受,若陛下真以为如此,臣恳请陛下赐死老臣!”
……
张四维与王崇古配合得非常默契。
一个言海瑞之奏疏完全是诬陷,是邀名卖直之举,将一部分官员拉到自己的阵营。
一个则是在表功,表达互市之后山西的发展,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也让官员们明白山西不能离开他。
二人说完后,都察院监察御史郭庭大步走了出来。
“陛下,臣去年曾奉命巡视山西,臣以为,若无隆庆和议,山西不可能有当下之太平;若无张、王两族运送盐粮补充军饷,则无当下边境之稳固;若无山西商人在互市中的贡献,则无边境商贸之繁荣……”
“海佥院小题大做,罔顾事实,实为博直名!此事,严惩那些触犯法令之徒即可,令张王两族禁止经商,罢黜张阁老与王部堂,实属荒缪!”
郭庭说完后,礼科右给事中孙成立即站了出来。
“陛下,此奏疏之罪证,根本无法证明、张、王两族有卖国谋私之罪。若朝廷疑罪从有,那将会是整个山西的灾难!”
“张、王两族在山西名声甚佳,且还是晋商之领袖,一旦禁商于张王两族,至少有数万受雇于晋商的百姓都难以填饱肚子。此外,张、王两族禁商,必将影响对外互市,如果再因此引发战争,那……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无确凿罪证而重惩张王两族,换来的是山西的内乱,是边境的战火,也会使得许多山西百姓无奈之下,成为流民,甚至是反民!”
自卖自夸,不如被别人夸。
这二人不是被张四维或王崇古授意,便是这二人的门生故旧。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二人说完后,顿时有十余名官员站出,高呼附议。
纵观这些人的身份。
有科道言官,有兵部的、刑部的、礼部的等,大多都是张四维与王崇古的门生故旧。
当然,也有顾大局者。
附议只为避免山西内乱与战事。
还有许多没有表态的官员,并非反对,而是在等张居正与吕调阳表态。
一旦张居正也同意这样做。
无论海瑞接下来查出什么,此事都不会牵扯过多。
此刻。
王崇古与张四维已甚是兴奋,他们最大的倚仗,就是群臣之力。
这些官员为了他二人的只有少部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为了顾全大局。
就在这时,左都御史陈瓒走了出来。
作为大明三法司中最有权势的官员,他的表态非常重要。
“臣附议!”陈瓒语气坚定地说出三个字。
他如此说,自然是为了顾全大局,防山西生内乱,边境起战火。
他的支持。
对张四维与王崇古二人而言,完全是意外之喜。
这一刻,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他们。
如此多的官员支持他们,反对海瑞,即使是小万历与张居正不满,也会充分考虑官员们的情绪,不然朝会之后,小万历的御案之上,必然是一大堆奏疏。
紧接着。
礼部尚书马自强站了出来。
张四维的心情顿时变得紧张起来,马自强虽是他的亲家,但与他的关系一直不好,且对方在朝堂的话语权很重,若支持海瑞,一下子就能将陈瓒之言压下去。
“陛下,臣以为,无论海佥院查出什么,都应轻惩张、王两族,因为山西离不开张、王两族,此事过后,朝廷多派御史与厂卫监督便是,而不必对张王两族禁商!”
马自强做事求稳。
他想出的办法,永远都是最稳妥的办法。
马自强说完后,申时行站了出来。
“臣附议!”
随后,王锡爵、沈一贯、许国、王祖嫡、赵志皋等官员纷纷站出,表示附议。
这群官员全都是“顾大局”的官员。
“亲家,真是我的好亲家啊!”
跪在最前方的张四维已快笑出声,他根本没想到陈瓒与马自强等人会支持他。
依照目前几乎一边倒的支持率,即使小万历与张居正支持海瑞,也必须要照顾到官员们的想法了。
这一刻,张四维与王崇古已感觉胜利在望。
他们将粉碎大明最具有攻击力言官海瑞的一次重击。
就在这时。
户部尚书殷正茂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殷正茂朝着小万历微微拱手,然后瞥了周围表态的众官员一眼。
“陛下,既然关门了,臣以为大家就应说一说实话。”
“张阁老身在内阁,大权在握;王部堂守在边境,军权独揽。张王两大家族因朝廷盐引与在朝官之势而发家,成为晋商领袖。”
“如此有权有兵有钱且身在边境的家族,朝廷怎能不忌惮!莫说张、王两族有当下如此多的罪状,即使无罪,朝廷也应防着张、王两族。”
“臣以为,张、王两族该到了为朝廷做牺牲的时候了,张王两族禁商,张阁老与王部堂致仕,方能使得朝廷安心。大明江山之稳固,高于一切!”
“当下,诸位反对海佥院之奏疏,一部分是惧海佥院对其弹劾,一部分是以张、王为靠山,还有一大部分,则是为了顾全大局,为避免山西内乱与边境生战而反对海瑞。”
“臣以为,为大明江山之稳固才算是顾全大局,即使山西遭难,也应彻底清除张、王两族的边境之患!”
殷正茂一下子将大实话道了出来。
他话语刚落,礼部员外郎王进便站了出来。
“殷部堂,此言差矣!朝廷怎能因怀疑张、王两族可能威胁到大明江山稳固便将其毁掉,这……这不是因噎废食吗?当下朝堂权势最大的,不是张王两族,不是张阁老与王部堂吧?”
他指的自然是张居正。
他认为依照权势排名,张居正才是最有可能危及大明江山稳固的官员。
张四维听到此话,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礼部员外郎王进乃是他曾经的属下,此话正是他交待的,目的就是让张居正无法以‘张王两族权势过大有倾覆大明江山之可能’对其进行攻击。
因为张居正的权势更大。
张四维甚至还准备好了弹劾张居正权势过大的奏疏。
只要朝廷以这个由头对他定罪,他便找言官弹劾张居正。
让大明朝堂彻底乱起来。
听到此话,殷正茂瞪眼道:“你是眼瞎了还是耳聋了,张首辅为朝廷、为百姓做了什么,张王两族又为朝廷、为百姓做了什么?他们有何资格与张首辅相提并论?”
能在朝堂上这样说话的,也只有户部尚书殷正茂了。
自从在河南收拾完宗藩,让国库增加一大笔收入后,殷正茂已经半只脚跨进了内阁。
腰杆贼硬。
殷正茂看了一眼张四维与王崇古。
“功是功,过是过,立功时已受过赏,还想以往昔之功抵今日之过,简直是痴心妄想!”“张阁老,你有什么功,不是一直跟在张首辅屁股后面做事吗?王部堂,你又有什么军功?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不就是促使了隆庆和议吗?”
即使是张居正说出此话,张四维与王崇古都会怒而反驳。
但此话从殷正茂口中说出,二人却无力反驳。
论政事之功,殷正茂任户部尚书,考绩甚好,外加近日在河南又立下不世之功,训斥在内阁无功无过的张四维,确实有底气。
论军事之功,殷正茂在南方抗过倭,剿过匪,且全是打胜仗,并不比王崇古差。
殷正茂朝着小万历重重拱手,高声道:“陛下,为了朝廷,该是张王两族牺牲的时候了,如果张阁老与王部堂不愿家族弃商,臣恳请将二人罢黜,臣愿前往山西,平一切内乱!”
殷正茂此话,让一众支持张四维、王崇古的官员都低下脑袋,无力反驳。
这一刻,张居正与沈念都忍不住笑了。
二人还没开始发挥,殷正茂一人就快将局势扭转过来了。
王崇古面色铁青。
“陛下,殷正茂之言,完全是莽夫之言,臣不敢苟同。他往昔于西南剿匪之时,贪墨受贿之罪状足以装得下十个竹筐,而今又自居功高,实为奸臣!”
王崇古说完后,几名言官立即会议,开始揭起了殷正茂的伤疤。
一时间。
皇极殿如摊贩云集般的棋盘街一般,满是争吵声。
小万历并没有阻拦。
他想要听清每一名官员的主见,看一看朝堂最真实的模样。
大殿两侧的锦衣卫们全都瞪大眼睛,看着唾液横飞的官员们。
吵架没事儿。
一旦打起来,他们必须立即去拉架。
与此同时。
张居正轻捋胡须,目视前方。
他等待着这些喜欢逞口舌之快的官员们说累了再开口。
御座东南侧。
负责记录起居注的王家屏,眉头紧皱。
望着下面“热闹”的场面和关闭的皇极殿大门,他实在不知今日的起居注应该如何撰写,用一句“四月十三日,上视朝”显然糊弄不过去。
但此时此刻,似乎这句话又最为合适。
午门前,钟鼓响起,文武百官分别从左右掖门向皇极门下的丹墀走去。
就在这时。
前方皇极殿的大门缓缓开启。
鸿胪寺引导班次的值官与两侧校尉引导着官员们朝大殿内走去。
此举,使得许多官员都面带疑惑。
依照常例。
唯有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等大庆典才会在皇极殿内举行朝会。
而常朝朝会,皆是在皇极门下。
这时。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站在皇极门下,高声道:“陛下口谕,今日常朝占时较长,天渐炎热,特于殿内举行!”
“谢陛下隆恩!”官员们齐齐拱手。
当下,京师的天还算不得炎热,但若常朝真进行到日上三竿,确实很晒脸。
官员们皆已猜出,今日常朝定然会议山西官商勾结之事。
因为海瑞那篇《晋省官商失序疏》已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停职待查的张四维与刚到京城的王崇古更是早早便来到了禁中。
不多时。
官员们鱼贯而入,全都来到殿中。
随即,小万历来到御座前。
其西侧站着冯保,东南侧站着当值记录起居注的翰林修撰王家屏。
御座后,仍有李太后的专用帘幕,但近来的常朝朝会,她几乎都未曾参与。
她在后宫正忙着为小万历选择一个如她那般“贤良”的皇后。
至于沈念,则是以翰林侍讲之职,站在翰林院侍读学士申时行的后面。
紧接着,官员们纷纷行礼。
礼毕。
小万历环顾下方,然后高声道:“闭门!”
皇极殿殿门两侧的锦衣卫迅速将皇极殿那两扇巨大的朱红色木门关了起来。
官员们皆一脸疑惑,不知此举是何用意。
往昔朝会。
即使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北风猎猎,这两扇门都未曾关闭过。
小万历缓了缓,道:“众卿,今日咱们便开一次闭门朝会,至于为何闭门,稍后大家自会知晓。”
张居正、吕调阳、沈念三人皆不知会有“闭门”这一举动。
但知晓后,心中甚是欣慰。
小万历召开闭门常朝,实乃仁善之举。
他还是希望海瑞的《官商蠹国疏》只在这座大殿内传播,然后张四维与王崇古能够妥协,自削其族之势。
闭门朝会,不是为了张四维与王崇古。
而是为了山西百姓,为了边境太平,为了朝廷的体面。
此事若发生在太祖、成祖时期。
恐怕张、王两族早就被灭族,坟头草都有一人多高了。
但小万历、张居正、沈念都知晓。
若直接杀了张四维与王崇古,灭掉张王两族,山西必乱,边境必危,最后受伤害的还是百姓。
故而,他们还是希望此事能以对大明伤害最轻的形式,和解。
另外还有一点。
张四维与王崇古对大明也是有功的,小万历不想落下一个“不仁之君”的恶名。
这一刻。
张四维与王崇古也都明白小万历此举的用意,但二人心中所想的是小万历已心生惧意,有了妥协之意。
他们希望,此事以准备好的替罪羊顶罪,海瑞言过其实、邀名卖直而告终。
他们相信诸多官员都会维护他们。
因为朝廷不能以怀疑某个臣子有叛国造反的可能便对其定罪,且是以山西内乱,边境生危为代价。
……
紧接着。
小万历高声道:“海佥院除了《晋省官商失序疏》外,还有一篇《官商蠹国疏》,命吏科给事中姚斌呈递于朕,众卿都先听一听,然后公议此事。”
吏科给事中姚斌大步走出,开始阅读海瑞的《官商蠧国论》。
“官者,执公器以治民;商者,通有无以利生。二者分途,则政清……”
“张王两家,以官爵为刃,剖剥天下之财,借商贾之术,淆乱朝纲之正……”
“晋中有卖官鬻爵之事一百二十三例,有占夺盐粮、征赋役敲诈、监守自盗……之事约五百例……侵占军饷屯田、勒索藩属贡物、走私粮铁贩于蒙古、女真者……”
“而今,晋非大明之晋,而是张王之晋,张王非大明之张王,实乃蒙古女真之张王。”
……
此道奏疏念完之后。
皇极殿内一片寂静,静得几乎能听到一些官员的心跳声。
《晋省官商失序疏》与《官商蠹国疏》相比,简直就是“杖责二十”与“剥皮揎草”的区别。
海瑞,还是那个一篇奏疏便能使得满朝皆惊的海瑞。
此刻,官员们都认真思索起来。
小万历若认可海瑞此篇奏疏的推论,恐怕早就将张四维与王崇古关入了诏狱。
若不认可,又不会将这样一篇足以使得两大要臣家族覆灭的奏疏在常朝之上公示。
如此做,只能说明一点。
小万历忌惮于山西内乱,忌惮于边境战乱,故而想听百官公议,处理此事。
这场朝会,是一场为山西官商勾结之事定性的朝会。
定性之后。
朝廷才会对张、王两大家族,对张四维、王崇古二人采取措施。
这一刻。
一些官员顿时明白为何这次常朝要闭门了。
有些事情,关着门讲与开着门讲是不一样的。
待朝会结束。
官员们谁敢乱嚼舌根,绝对当日就会被送到诏狱。
吏科给事中姚斌念罢奏疏后,并未退下。
而是接着拱手道:“陛下,海佥事令臣代其向陛下汇禀:《官商蠧国论》所言之罪状,皆有实证,张、王两族依托内阁阁臣张四维、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之势,犯下诸多罪状,已成山西之害、大明之害,应禁商于张王两族,另罢内阁阁臣张四维、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之职,以防我大明边境倾危!”
大明朝弹劾当朝高官,向来都是言官打响第一炮。
姚斌直接道出了海瑞弹劾的目的:禁止张、王两族经商,罢黜张四维与王崇古。
这个惩罚,相当重。
顿时,很多官员都看向站在前方的张四维与王崇古。
此奏疏所请,是要毁掉张、王两族,断张四维与王崇古之仕途。
二人绝不可能不辩驳。
此刻,官员们并不觉得张四维与王崇古要完了、张王两族要完了。
大明的阁臣与六部部堂官被弹劾乃是常有之事。
在百家议政之前。
弹劾张居正“窃国专权,欺君年幼,变法害国”的奏疏,几乎月月都有。
荆州发生地震,大明文坛领袖王世贞都能上奏称是臣道太盛、张居正专权之缘由,更别提其它关于任人唯亲、家仆仗势欺人、收受贿赂之类的弹劾了。
一些科道言官。
早就知山西张王两族存在的官商一体之害,长期垄断之害,走私养敌之害。
此举,在隆庆朝便有苗头。
但如今大明朝的官商氛围就是如此。
有官便有权,有权便易经商,经商赚大钱后,再将钱用于仕途,几乎形成了一个闭环。
使得官商家族越来越多,使得有权者愈有钱,有钱者愈有权。
此事如何定性。
完全看朝廷要不要惩治以及值得不值得惩治张、王两族。
所谓的走私养敌之害。
在一些官员眼里微不足道,算不得罪名。
因为大明与蒙古已经互市,商人逐利而行,都是什么赚钱售卖什么,不止是张、王两族的族人这样做,贪小利者都这样做,屡禁不止。
……
就在这时。
张四维与王崇古大步走出,齐齐跪在地上。
张四维率先开口道:“陛下,臣与王部堂承认张、王两族的族人中有涉嫌违逆法令者,这类人定然应依大明律严惩,臣与王部堂亦有失察之罪。”
“臣与王部堂若因此罪被惩,即使判处臣等二人死罪,臣亦无怨言!”
“然走私养敌、叛国谋私的罪名,臣等不敢担!类似‘晋是张王之晋,张王乃蒙古女真之张王’的说法,臣认为,纯属诬陷!”
“众所皆知,海瑞向来尊崇恢复太祖之制,若依照他这样查下去,大明官场、商界,恐怕都将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他海瑞不顾实际,夸大其词,为博直谏之美名,不惜毁掉当下之官场,朝廷绝不可依其之意,坏朝堂之稳固。”
“试问满堂文武,有几人能禁得起海瑞这样查,禁得起这样乱扣罪名?”
张四维扭脸,环顾四周。
他说这段话,一方面是为自己辩解。
另一方面则是告诉朝堂的官员们:今日海瑞之弹劾若能得逞,那日后殿内所有人都将岌岌可危。
张四维是想将那些害怕被海瑞弹劾的官员拉到自己的阵营。
他说完后,王崇古朝着小万历重重拱手。
“陛下,隆庆和议乃先帝钦定,百官皆无异议,自和议之后,我朝与蒙古俺答互市,终结了百年边患。”
“互市之后,我朝九边军费下降,每年可节约150万两,用来补充国库!”
“此外,当下边贸繁荣,曾经贫瘠荒凉、四处都是流民的大同镇、张家口,已成北方商贸重地,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商贸,人口一年之增长抵得上互市前五年,臣兢兢业业,为配合朝廷新政,开始丈田……”
“与蒙古互市,乃是我朝国策,然而今只是因一些人违背法令,售卖朝中禁物,便让张、王两族背上了意欲叛国谋逆的罪名,臣难以接受,若陛下真以为如此,臣恳请陛下赐死老臣!”
……
张四维与王崇古配合得非常默契。
一个言海瑞之奏疏完全是诬陷,是邀名卖直之举,将一部分官员拉到自己的阵营。
一个则是在表功,表达互市之后山西的发展,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也让官员们明白山西不能离开他。
二人说完后,都察院监察御史郭庭大步走了出来。
“陛下,臣去年曾奉命巡视山西,臣以为,若无隆庆和议,山西不可能有当下之太平;若无张、王两族运送盐粮补充军饷,则无当下边境之稳固;若无山西商人在互市中的贡献,则无边境商贸之繁荣……”
“海佥院小题大做,罔顾事实,实为博直名!此事,严惩那些触犯法令之徒即可,令张王两族禁止经商,罢黜张阁老与王部堂,实属荒缪!”
郭庭说完后,礼科右给事中孙成立即站了出来。
“陛下,此奏疏之罪证,根本无法证明、张、王两族有卖国谋私之罪。若朝廷疑罪从有,那将会是整个山西的灾难!”
“张、王两族在山西名声甚佳,且还是晋商之领袖,一旦禁商于张王两族,至少有数万受雇于晋商的百姓都难以填饱肚子。此外,张、王两族禁商,必将影响对外互市,如果再因此引发战争,那……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无确凿罪证而重惩张王两族,换来的是山西的内乱,是边境的战火,也会使得许多山西百姓无奈之下,成为流民,甚至是反民!”
自卖自夸,不如被别人夸。
这二人不是被张四维或王崇古授意,便是这二人的门生故旧。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二人说完后,顿时有十余名官员站出,高呼附议。
纵观这些人的身份。
有科道言官,有兵部的、刑部的、礼部的等,大多都是张四维与王崇古的门生故旧。
当然,也有顾大局者。
附议只为避免山西内乱与战事。
还有许多没有表态的官员,并非反对,而是在等张居正与吕调阳表态。
一旦张居正也同意这样做。
无论海瑞接下来查出什么,此事都不会牵扯过多。
此刻。
王崇古与张四维已甚是兴奋,他们最大的倚仗,就是群臣之力。
这些官员为了他二人的只有少部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为了顾全大局。
就在这时,左都御史陈瓒走了出来。
作为大明三法司中最有权势的官员,他的表态非常重要。
“臣附议!”陈瓒语气坚定地说出三个字。
他如此说,自然是为了顾全大局,防山西生内乱,边境起战火。
他的支持。
对张四维与王崇古二人而言,完全是意外之喜。
这一刻,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他们。
如此多的官员支持他们,反对海瑞,即使是小万历与张居正不满,也会充分考虑官员们的情绪,不然朝会之后,小万历的御案之上,必然是一大堆奏疏。
紧接着。
礼部尚书马自强站了出来。
张四维的心情顿时变得紧张起来,马自强虽是他的亲家,但与他的关系一直不好,且对方在朝堂的话语权很重,若支持海瑞,一下子就能将陈瓒之言压下去。
“陛下,臣以为,无论海佥院查出什么,都应轻惩张、王两族,因为山西离不开张、王两族,此事过后,朝廷多派御史与厂卫监督便是,而不必对张王两族禁商!”
马自强做事求稳。
他想出的办法,永远都是最稳妥的办法。
马自强说完后,申时行站了出来。
“臣附议!”
随后,王锡爵、沈一贯、许国、王祖嫡、赵志皋等官员纷纷站出,表示附议。
这群官员全都是“顾大局”的官员。
“亲家,真是我的好亲家啊!”
跪在最前方的张四维已快笑出声,他根本没想到陈瓒与马自强等人会支持他。
依照目前几乎一边倒的支持率,即使小万历与张居正支持海瑞,也必须要照顾到官员们的想法了。
这一刻,张四维与王崇古已感觉胜利在望。
他们将粉碎大明最具有攻击力言官海瑞的一次重击。
就在这时。
户部尚书殷正茂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殷正茂朝着小万历微微拱手,然后瞥了周围表态的众官员一眼。
“陛下,既然关门了,臣以为大家就应说一说实话。”
“张阁老身在内阁,大权在握;王部堂守在边境,军权独揽。张王两大家族因朝廷盐引与在朝官之势而发家,成为晋商领袖。”
“如此有权有兵有钱且身在边境的家族,朝廷怎能不忌惮!莫说张、王两族有当下如此多的罪状,即使无罪,朝廷也应防着张、王两族。”
“臣以为,张、王两族该到了为朝廷做牺牲的时候了,张王两族禁商,张阁老与王部堂致仕,方能使得朝廷安心。大明江山之稳固,高于一切!”
“当下,诸位反对海佥院之奏疏,一部分是惧海佥院对其弹劾,一部分是以张、王为靠山,还有一大部分,则是为了顾全大局,为避免山西内乱与边境生战而反对海瑞。”
“臣以为,为大明江山之稳固才算是顾全大局,即使山西遭难,也应彻底清除张、王两族的边境之患!”
殷正茂一下子将大实话道了出来。
他话语刚落,礼部员外郎王进便站了出来。
“殷部堂,此言差矣!朝廷怎能因怀疑张、王两族可能威胁到大明江山稳固便将其毁掉,这……这不是因噎废食吗?当下朝堂权势最大的,不是张王两族,不是张阁老与王部堂吧?”
他指的自然是张居正。
他认为依照权势排名,张居正才是最有可能危及大明江山稳固的官员。
张四维听到此话,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礼部员外郎王进乃是他曾经的属下,此话正是他交待的,目的就是让张居正无法以‘张王两族权势过大有倾覆大明江山之可能’对其进行攻击。
因为张居正的权势更大。
张四维甚至还准备好了弹劾张居正权势过大的奏疏。
只要朝廷以这个由头对他定罪,他便找言官弹劾张居正。
让大明朝堂彻底乱起来。
听到此话,殷正茂瞪眼道:“你是眼瞎了还是耳聋了,张首辅为朝廷、为百姓做了什么,张王两族又为朝廷、为百姓做了什么?他们有何资格与张首辅相提并论?”
能在朝堂上这样说话的,也只有户部尚书殷正茂了。
自从在河南收拾完宗藩,让国库增加一大笔收入后,殷正茂已经半只脚跨进了内阁。
腰杆贼硬。
殷正茂看了一眼张四维与王崇古。
“功是功,过是过,立功时已受过赏,还想以往昔之功抵今日之过,简直是痴心妄想!”“张阁老,你有什么功,不是一直跟在张首辅屁股后面做事吗?王部堂,你又有什么军功?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不就是促使了隆庆和议吗?”
即使是张居正说出此话,张四维与王崇古都会怒而反驳。
但此话从殷正茂口中说出,二人却无力反驳。
论政事之功,殷正茂任户部尚书,考绩甚好,外加近日在河南又立下不世之功,训斥在内阁无功无过的张四维,确实有底气。
论军事之功,殷正茂在南方抗过倭,剿过匪,且全是打胜仗,并不比王崇古差。
殷正茂朝着小万历重重拱手,高声道:“陛下,为了朝廷,该是张王两族牺牲的时候了,如果张阁老与王部堂不愿家族弃商,臣恳请将二人罢黜,臣愿前往山西,平一切内乱!”
殷正茂此话,让一众支持张四维、王崇古的官员都低下脑袋,无力反驳。
这一刻,张居正与沈念都忍不住笑了。
二人还没开始发挥,殷正茂一人就快将局势扭转过来了。
王崇古面色铁青。
“陛下,殷正茂之言,完全是莽夫之言,臣不敢苟同。他往昔于西南剿匪之时,贪墨受贿之罪状足以装得下十个竹筐,而今又自居功高,实为奸臣!”
王崇古说完后,几名言官立即会议,开始揭起了殷正茂的伤疤。
一时间。
皇极殿如摊贩云集般的棋盘街一般,满是争吵声。
小万历并没有阻拦。
他想要听清每一名官员的主见,看一看朝堂最真实的模样。
大殿两侧的锦衣卫们全都瞪大眼睛,看着唾液横飞的官员们。
吵架没事儿。
一旦打起来,他们必须立即去拉架。
与此同时。
张居正轻捋胡须,目视前方。
他等待着这些喜欢逞口舌之快的官员们说累了再开口。
御座东南侧。
负责记录起居注的王家屏,眉头紧皱。
望着下面“热闹”的场面和关闭的皇极殿大门,他实在不知今日的起居注应该如何撰写,用一句“四月十三日,上视朝”显然糊弄不过去。
但此时此刻,似乎这句话又最为合适。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最新章节,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最新章节,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