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五,大明季刊《万历民鉴》首期出刊的第五日。
朝廷首印万份。
除两京各留千份外,其余八千份全部经由驿站分发到十三省的府衙、州衙、府学、州学等处。
两京十三省的官学(省学、州学、县学)对《万历民鉴》皆有复印之权。
朝廷要求他们必须将《万历民鉴》传至乡里村落,并令地方乡贤与民间书院的书生学员为不识字的百姓解读《万历民鉴》上的内容。
此事也将列入地方官员考绩之中。
《万历民鉴》上的国情与新政,大多是读书人关心的内容,但民生与民艺,就涉及广大百姓的生计了。
朝廷为此还专门定制了一批涉及民生民艺的新发明样品,送至各个行省,以此促进民间生产力。
当下,大多数地方州府的百姓还未见到首期《万历民鉴》,然京师内因此刊物已经热闹起来。
以往,大明的国情新政,莫说读书人,就是诸多中低层官员也是一知半解,根本不知朝廷要做什么。
但这次,朝廷将大明当下之国情与新政写得甚是清晰。
一切新政之策,都是为了兴国。
朝廷号召天下百姓都能参与到新政变法之中。
唯有将朝廷变法扩展为全民变法,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京师的街头小报,没有复印《万历民鉴》之权,但却有解读之权。
许多书生士子都纷纷撰文分析《万历民鉴》上面的内容,夸赞声甚多,使得许多小报甚是畅销,赚得盆满钵满。
此民鉴乃是朝廷引导言论的产物,而没有像往常一样令天下读书人闭嘴,这让天下百姓都感觉到了朝廷对他们的尊重,同时对新政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举,几乎是没有任何差评的一项朝廷行为。
小万历与内阁三阁臣听到朝野间的评论后,都甚是高兴。
……
四月初八,午后,翰林院。
礼部左侍郎、翰林学士王锡爵正忙得不可开交。
一众宗室代表将在本月月底抵京,他提出的限宗室三策(限禄、限爵位的世袭罔替,允许部分宗室自谋生计)能否顺利施行,还需靠他与众宗室代表论辩,小万历只能做选择,亲自下场论辩显然是不可能的。
就在这时,沈念来到了翰林学士厅。
“子珩,何事?”王锡爵看了一眼沈念问道。
二人在翰林院的配合相当默契,彼此之间已无须有任何客套话。
沈念道:“王学士,吾妻即将临产,下官欲在她临产之际请三日假,不知可否?”
自考成法实施后,大明官员们请假其实非常困难。
如沈念这种,禀报上官后,上官还需禀报内阁,然后再禀报小万历,待小万历点头后,才能离岗。
而一般情况下,官员家中生儿育女是禁止请假的,因为朝事远高于假事。
但对沈念而言,什么事情都没有家中事重要。
王锡爵放下毛笔,笑着看向沈念。
“子珩,你无须请假,陛下知你顾家,知你爱妻,昨天,陛下就安排了,待你妻临产之时,你可直接回家,然后三日后再上衙,此乃陛下特批,若是请假,那就违背朝制了!”
“另外,王皇后将太医、产婆和相关用品都为你妻准备好了,我本打算明日再告诉你的,没想到你竟找来了!”
沈念听后不由得大喜。
王皇后非常喜欢沈念的母亲与妻子,经常邀她们在后宫聚会,想必是王皇后在小万历的床头吹吹风,小万历便特意安排了。
沈念了解小万历的心思,小万历也了解沈念的心思。
外加近日沈念表现卓越,他自然是要给予其特殊待遇的。
此乃独属于沈念的天家隆恩。
“谢陛下,谢王学士!”沈念谢罢,就准备离开,他感觉王锡爵可能有事要吩咐他,而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娇妻临产。
“子珩,站住!”
“月底宗室代表就要入京,我想让你给我出几个主意,如何才能让他们对我提出的三策,心服口服?”
沈念想了想,道:“大棒加甜枣呗,只要王学士不怕得罪人,此事就能成!”
“哈哈,还是你小子!有道理,有道理,来,咱们一起拟定具体的策略,今晚的饭,我请了!”王锡爵笑着说道,沈念一句话便让他豁然开朗。
……
四月初十,午后,天气阴沉。
就在沈念整理桌上的文书时,阿吉匆匆跑到沈念的面前,称:少夫人要生了!
沈念面露狂喜,激动又紧张,当即坐马车朝着家里奔去。
他的三日事假,自动开启。
……
半个时辰后,沈宅后厅,沈念一脸紧张地来回踱步。
即将三岁的小言澈,则是一脸好奇,提着一个小木棍兴奋地乱跑。
王皇后安排的两名太医、两名产婆,全在室内,沈母正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一切。
沈念望着满是阴霾的天空,不由得皱起眉头。
上次沈言澈出生也是这种天气,甚至还打起了响雷,而这次同样是即将下大雨的天气。
这一刻,沈念相当紧张。
当下女子临产,危险性非常高,沈念已交待下去,若出现问题,绝对先保证顾月儿的安全。
轰隆!轰隆!
就在这时,数道雷声响起,天色愈加黑暗,很快,大雨倾盆,噼里啪啦砸在地面上。
一向不信鬼神的沈念双手合十,望向天空喃喃道:“老天保佑,老天保佑!保佑月儿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保佑这次能给我带来一个女儿!”
在别的官宦家族,生男远远好于生女。
但沈念却期盼能有一个小棉袄,如此便能凑成一个“好”字。
以后待他上衙辛苦一天后,来迎接他的是女儿的拥抱、甜甜的笑容,而不是如小言澈那般见到沈念就要骑在沈念的脖子上先溜达半个时辰,然后还要上树、爬墙、拿着木制刀剑对砍……
不多时,后院卧室里不断传来沈母吩咐众人做事的声音。
这说明最关键的时刻就要到了。
沈念攥紧拳头,愈发紧张起来。
大约过了半刻钟,雨越下越大,天空中铅云密布,几乎看不到前方数步之外的东西。
而屋内,烛光明亮。
沈念竖起耳朵,在听到一道婴儿的哭泣声后,不由得迅速奔进后厅的卧室。
小言澈也是紧紧跟在沈念的后面。
在沈念走进卧室的那一刻,一名产婆高声道:“部堂夫人无恙,恭喜部堂喜得千金!”
此话说完后,沈念面露狂喜。
他没有直接抱起婴儿,而是先来到顾月儿面前,在确认其身体没事儿后,才小心翼翼地抱起女儿。
一旁,两名产婆的表情有些不自在。
因为她们多次接生,都是生男有赏,生女无赏,甚至因接生的女儿过多,会被认为晦气。
沈念抱着小女儿端详一番后,越看越喜,朝着阿吉道:“阿吉,重赏两位太医与两位产婆,我最期盼的就是要个女儿,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
阿吉当即将太医与产婆引了出去。
“爹爹,我要看!我要看妹妹!”小言澈拉着沈念的衣服喊道。
“来,咱们一起看!”沈念将女儿放在顾月儿的面前。
沈母看向沈念的女儿,摸了摸她的小手道:“小丫头,你那不靠谱的祖父与外祖父,说好在你出生前回京师的,如今还没回来,待他们回来,定要抓一抓他们的脸!”
沈母说罢,沈念的女儿竟伸出两只小手朝着上面抓了起来,不由得让沈母、沈念、顾月儿都笑出声来。
小言澈也傻乎乎地笑了起来。
就在这时,天气逐渐转晴。
太阳竟从云团中又钻了出来,将西方的天空照耀得一片金黄,甚是好看。
就在沈念一家正在说笑时,阿吉跑过来兴奋地喊道:“少爷,老爷与顾老爷回来了!”
他话音刚落。
就见沈尧山与顾东行从外面走了过来。
二人先是揉了一下狂奔而来的小言澈,然后看到沈念刚出生的女儿后,不约而同地从怀里拿东西。
沈尧山拿出一个金制长命锁,顾东行则拿出两个金手镯,二人望着沈念女儿,也不说话,就是止不住地笑着,显然开心极了。
……
就在这时,阿吉称宫内有内侍前来道喜。
沈念连忙快步走到前厅。
前厅内,有两个宦官,一个宦官是小万历派来的,为恭贺沈念喜得千金,送来了一块和田羊脂白玉材质、雕刻着“吉祥如意”的玉璋。
一个宦官是王皇后派来的,送来了一件用关外贡品玄狐皮缝制的婴儿襁褓。
两样礼品,皆价值不菲。
且送礼如此之神速,显然早就准备好了。
此乃诚意的体现。
沈念连忙谢恩。
接下来的两日,便是沈念全家团圆的幸福时刻。
……
很快,沈念得女,被帝后双赏的消息便传到了朝堂民间。
此等待遇,实乃当朝独一份。
官员勋贵们都甚是羡慕,但又不得不承认沈念担得起小万历对他的厚待。
与此同时。
那两名产婆因被沈念重赏,不断宣扬沈念得女后的兴奋,使得很多女子对沈念好感倍增。
……
又一日,入夜。
山西境内,一处驿站内。
一杆撰写着“庆”字的王旗,在院内马车上飘扬。
院内外站岗巡逻的兵卒,足足有三十多人。
后院二楼卧室内,一位身穿华服、约五十岁,身材中等偏胖的中年人,坐在桌前,面色阴沉,正在借烛光缓缓烧掉一封书信。
此人乃大明第八代庆王,庆端王朱倪爋。
其就藩于九边之一的宁夏镇,于嘉靖三十七年被封为世子、万历五年成为新庆王,家族子嗣甚多,因属于太祖一脉,甚喜排场,且脾气较为暴躁。
当他被确定为宗藩代表,赴京觐见之后,他便隐隐觉得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自嘉靖初年始,朝廷对宗藩便一直都是以压制为主,万历新政以来,所有权贵阶层都是被剥削的。
朱倪爋虽路过山西,但受到地方监督,仍是不准与地方官与地方的宗藩私下联系。
不过,钱是万能的,他用钱还是打听到了一些消息。
他刚才烧毁的那封书信,便详尽写明了朝廷令他们进京的缘由。
“限禄?对爵位世袭罔替进行限制?允许部分宗室自谋生计?这算是什么狗屁良策,真是当我们这些皇家宗藩好欺负,这个王锡爵,绝对不是个好东西!靠剥削我们朱家人来减少开支,真是大逆不道!”朱倪爋忍不住骂道。
王锡爵提出的三策,全都被写在书信之中。
在朱倪爋眼里,当下的朝廷已经亏待了他们。
这两年,宗藩的岁禄不但减少而且还不按时给,外加丈田之策,让他们成为了地方州府重点剥削的对象,手中的田地大幅度减少,眼看着已经入不敷出了。
若此三策再施行,他的子孙可能就要成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底层农民了。
这是身体里流着朱元璋纯粹之血的朱倪爋不能接受的。
在他心里,大明两京十三省,唯有朱家人是主子,其他人全是奴才。
他陷入沉思之中。
此刻他与其他宗藩联系显然不可能。
有些宗藩为了自己,擅于出卖同宗,外加地方州府的监察官与厂卫也一直盯着他们,若被扣上有造反嫌疑的帽子,他可能就永居京师而不能回了。
“陛下定然是准备以王锡爵为刀,让我们被迫同意这三策,那本王便寻人先找王锡爵的错,让他在朝堂待不下去!”
“目前内阁还未表态,陛下也未表态,只要能在京师闹得凶一些,这三策定会被废弃,朱家皇室,怎能为民!”朱倪爋喃喃说道。
目前,许多官员勋贵对付厌恶的官员,最好的方式就是寻他们的过错。
或私德有失,或贪赃受贿,或暗中结党,或政务怠惰,或子侄犯错……
只要有钱,有人脉,认真扒一扒,总能扒出问题,即使扒不出,也能制造问题。
当即,朱倪爋拿出一张崭新的信纸,提笔蘸墨写了起来。
他虽居宁夏镇,但这些年来没少暗中向京师的一些人送礼,当下正是他需要对方的时候。
朝廷首印万份。
除两京各留千份外,其余八千份全部经由驿站分发到十三省的府衙、州衙、府学、州学等处。
两京十三省的官学(省学、州学、县学)对《万历民鉴》皆有复印之权。
朝廷要求他们必须将《万历民鉴》传至乡里村落,并令地方乡贤与民间书院的书生学员为不识字的百姓解读《万历民鉴》上的内容。
此事也将列入地方官员考绩之中。
《万历民鉴》上的国情与新政,大多是读书人关心的内容,但民生与民艺,就涉及广大百姓的生计了。
朝廷为此还专门定制了一批涉及民生民艺的新发明样品,送至各个行省,以此促进民间生产力。
当下,大多数地方州府的百姓还未见到首期《万历民鉴》,然京师内因此刊物已经热闹起来。
以往,大明的国情新政,莫说读书人,就是诸多中低层官员也是一知半解,根本不知朝廷要做什么。
但这次,朝廷将大明当下之国情与新政写得甚是清晰。
一切新政之策,都是为了兴国。
朝廷号召天下百姓都能参与到新政变法之中。
唯有将朝廷变法扩展为全民变法,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京师的街头小报,没有复印《万历民鉴》之权,但却有解读之权。
许多书生士子都纷纷撰文分析《万历民鉴》上面的内容,夸赞声甚多,使得许多小报甚是畅销,赚得盆满钵满。
此民鉴乃是朝廷引导言论的产物,而没有像往常一样令天下读书人闭嘴,这让天下百姓都感觉到了朝廷对他们的尊重,同时对新政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举,几乎是没有任何差评的一项朝廷行为。
小万历与内阁三阁臣听到朝野间的评论后,都甚是高兴。
……
四月初八,午后,翰林院。
礼部左侍郎、翰林学士王锡爵正忙得不可开交。
一众宗室代表将在本月月底抵京,他提出的限宗室三策(限禄、限爵位的世袭罔替,允许部分宗室自谋生计)能否顺利施行,还需靠他与众宗室代表论辩,小万历只能做选择,亲自下场论辩显然是不可能的。
就在这时,沈念来到了翰林学士厅。
“子珩,何事?”王锡爵看了一眼沈念问道。
二人在翰林院的配合相当默契,彼此之间已无须有任何客套话。
沈念道:“王学士,吾妻即将临产,下官欲在她临产之际请三日假,不知可否?”
自考成法实施后,大明官员们请假其实非常困难。
如沈念这种,禀报上官后,上官还需禀报内阁,然后再禀报小万历,待小万历点头后,才能离岗。
而一般情况下,官员家中生儿育女是禁止请假的,因为朝事远高于假事。
但对沈念而言,什么事情都没有家中事重要。
王锡爵放下毛笔,笑着看向沈念。
“子珩,你无须请假,陛下知你顾家,知你爱妻,昨天,陛下就安排了,待你妻临产之时,你可直接回家,然后三日后再上衙,此乃陛下特批,若是请假,那就违背朝制了!”
“另外,王皇后将太医、产婆和相关用品都为你妻准备好了,我本打算明日再告诉你的,没想到你竟找来了!”
沈念听后不由得大喜。
王皇后非常喜欢沈念的母亲与妻子,经常邀她们在后宫聚会,想必是王皇后在小万历的床头吹吹风,小万历便特意安排了。
沈念了解小万历的心思,小万历也了解沈念的心思。
外加近日沈念表现卓越,他自然是要给予其特殊待遇的。
此乃独属于沈念的天家隆恩。
“谢陛下,谢王学士!”沈念谢罢,就准备离开,他感觉王锡爵可能有事要吩咐他,而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娇妻临产。
“子珩,站住!”
“月底宗室代表就要入京,我想让你给我出几个主意,如何才能让他们对我提出的三策,心服口服?”
沈念想了想,道:“大棒加甜枣呗,只要王学士不怕得罪人,此事就能成!”
“哈哈,还是你小子!有道理,有道理,来,咱们一起拟定具体的策略,今晚的饭,我请了!”王锡爵笑着说道,沈念一句话便让他豁然开朗。
……
四月初十,午后,天气阴沉。
就在沈念整理桌上的文书时,阿吉匆匆跑到沈念的面前,称:少夫人要生了!
沈念面露狂喜,激动又紧张,当即坐马车朝着家里奔去。
他的三日事假,自动开启。
……
半个时辰后,沈宅后厅,沈念一脸紧张地来回踱步。
即将三岁的小言澈,则是一脸好奇,提着一个小木棍兴奋地乱跑。
王皇后安排的两名太医、两名产婆,全在室内,沈母正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一切。
沈念望着满是阴霾的天空,不由得皱起眉头。
上次沈言澈出生也是这种天气,甚至还打起了响雷,而这次同样是即将下大雨的天气。
这一刻,沈念相当紧张。
当下女子临产,危险性非常高,沈念已交待下去,若出现问题,绝对先保证顾月儿的安全。
轰隆!轰隆!
就在这时,数道雷声响起,天色愈加黑暗,很快,大雨倾盆,噼里啪啦砸在地面上。
一向不信鬼神的沈念双手合十,望向天空喃喃道:“老天保佑,老天保佑!保佑月儿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保佑这次能给我带来一个女儿!”
在别的官宦家族,生男远远好于生女。
但沈念却期盼能有一个小棉袄,如此便能凑成一个“好”字。
以后待他上衙辛苦一天后,来迎接他的是女儿的拥抱、甜甜的笑容,而不是如小言澈那般见到沈念就要骑在沈念的脖子上先溜达半个时辰,然后还要上树、爬墙、拿着木制刀剑对砍……
不多时,后院卧室里不断传来沈母吩咐众人做事的声音。
这说明最关键的时刻就要到了。
沈念攥紧拳头,愈发紧张起来。
大约过了半刻钟,雨越下越大,天空中铅云密布,几乎看不到前方数步之外的东西。
而屋内,烛光明亮。
沈念竖起耳朵,在听到一道婴儿的哭泣声后,不由得迅速奔进后厅的卧室。
小言澈也是紧紧跟在沈念的后面。
在沈念走进卧室的那一刻,一名产婆高声道:“部堂夫人无恙,恭喜部堂喜得千金!”
此话说完后,沈念面露狂喜。
他没有直接抱起婴儿,而是先来到顾月儿面前,在确认其身体没事儿后,才小心翼翼地抱起女儿。
一旁,两名产婆的表情有些不自在。
因为她们多次接生,都是生男有赏,生女无赏,甚至因接生的女儿过多,会被认为晦气。
沈念抱着小女儿端详一番后,越看越喜,朝着阿吉道:“阿吉,重赏两位太医与两位产婆,我最期盼的就是要个女儿,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
阿吉当即将太医与产婆引了出去。
“爹爹,我要看!我要看妹妹!”小言澈拉着沈念的衣服喊道。
“来,咱们一起看!”沈念将女儿放在顾月儿的面前。
沈母看向沈念的女儿,摸了摸她的小手道:“小丫头,你那不靠谱的祖父与外祖父,说好在你出生前回京师的,如今还没回来,待他们回来,定要抓一抓他们的脸!”
沈母说罢,沈念的女儿竟伸出两只小手朝着上面抓了起来,不由得让沈母、沈念、顾月儿都笑出声来。
小言澈也傻乎乎地笑了起来。
就在这时,天气逐渐转晴。
太阳竟从云团中又钻了出来,将西方的天空照耀得一片金黄,甚是好看。
就在沈念一家正在说笑时,阿吉跑过来兴奋地喊道:“少爷,老爷与顾老爷回来了!”
他话音刚落。
就见沈尧山与顾东行从外面走了过来。
二人先是揉了一下狂奔而来的小言澈,然后看到沈念刚出生的女儿后,不约而同地从怀里拿东西。
沈尧山拿出一个金制长命锁,顾东行则拿出两个金手镯,二人望着沈念女儿,也不说话,就是止不住地笑着,显然开心极了。
……
就在这时,阿吉称宫内有内侍前来道喜。
沈念连忙快步走到前厅。
前厅内,有两个宦官,一个宦官是小万历派来的,为恭贺沈念喜得千金,送来了一块和田羊脂白玉材质、雕刻着“吉祥如意”的玉璋。
一个宦官是王皇后派来的,送来了一件用关外贡品玄狐皮缝制的婴儿襁褓。
两样礼品,皆价值不菲。
且送礼如此之神速,显然早就准备好了。
此乃诚意的体现。
沈念连忙谢恩。
接下来的两日,便是沈念全家团圆的幸福时刻。
……
很快,沈念得女,被帝后双赏的消息便传到了朝堂民间。
此等待遇,实乃当朝独一份。
官员勋贵们都甚是羡慕,但又不得不承认沈念担得起小万历对他的厚待。
与此同时。
那两名产婆因被沈念重赏,不断宣扬沈念得女后的兴奋,使得很多女子对沈念好感倍增。
……
又一日,入夜。
山西境内,一处驿站内。
一杆撰写着“庆”字的王旗,在院内马车上飘扬。
院内外站岗巡逻的兵卒,足足有三十多人。
后院二楼卧室内,一位身穿华服、约五十岁,身材中等偏胖的中年人,坐在桌前,面色阴沉,正在借烛光缓缓烧掉一封书信。
此人乃大明第八代庆王,庆端王朱倪爋。
其就藩于九边之一的宁夏镇,于嘉靖三十七年被封为世子、万历五年成为新庆王,家族子嗣甚多,因属于太祖一脉,甚喜排场,且脾气较为暴躁。
当他被确定为宗藩代表,赴京觐见之后,他便隐隐觉得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自嘉靖初年始,朝廷对宗藩便一直都是以压制为主,万历新政以来,所有权贵阶层都是被剥削的。
朱倪爋虽路过山西,但受到地方监督,仍是不准与地方官与地方的宗藩私下联系。
不过,钱是万能的,他用钱还是打听到了一些消息。
他刚才烧毁的那封书信,便详尽写明了朝廷令他们进京的缘由。
“限禄?对爵位世袭罔替进行限制?允许部分宗室自谋生计?这算是什么狗屁良策,真是当我们这些皇家宗藩好欺负,这个王锡爵,绝对不是个好东西!靠剥削我们朱家人来减少开支,真是大逆不道!”朱倪爋忍不住骂道。
王锡爵提出的三策,全都被写在书信之中。
在朱倪爋眼里,当下的朝廷已经亏待了他们。
这两年,宗藩的岁禄不但减少而且还不按时给,外加丈田之策,让他们成为了地方州府重点剥削的对象,手中的田地大幅度减少,眼看着已经入不敷出了。
若此三策再施行,他的子孙可能就要成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底层农民了。
这是身体里流着朱元璋纯粹之血的朱倪爋不能接受的。
在他心里,大明两京十三省,唯有朱家人是主子,其他人全是奴才。
他陷入沉思之中。
此刻他与其他宗藩联系显然不可能。
有些宗藩为了自己,擅于出卖同宗,外加地方州府的监察官与厂卫也一直盯着他们,若被扣上有造反嫌疑的帽子,他可能就永居京师而不能回了。
“陛下定然是准备以王锡爵为刀,让我们被迫同意这三策,那本王便寻人先找王锡爵的错,让他在朝堂待不下去!”
“目前内阁还未表态,陛下也未表态,只要能在京师闹得凶一些,这三策定会被废弃,朱家皇室,怎能为民!”朱倪爋喃喃说道。
目前,许多官员勋贵对付厌恶的官员,最好的方式就是寻他们的过错。
或私德有失,或贪赃受贿,或暗中结党,或政务怠惰,或子侄犯错……
只要有钱,有人脉,认真扒一扒,总能扒出问题,即使扒不出,也能制造问题。
当即,朱倪爋拿出一张崭新的信纸,提笔蘸墨写了起来。
他虽居宁夏镇,但这些年来没少暗中向京师的一些人送礼,当下正是他需要对方的时候。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最新章节,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我在万历修起居注最新章节,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