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姐,你有那位沈先生的联系方式吧?”
周若琳开口问道。
“有啊。”
“若琳,你不会是要采访他吧?”
罗美美反应很快,立即就看出了周若琳的意图。
“先聊聊看。”
“我觉得是个不错的选题。”
作为一名记者,该有的新闻嗅觉周若琳还是有的,她觉得这个题材不错,但适不适合放到新闻中来播,还是要先跟当事人聊一聊,看看有没有更多的东西挖掘。
另外,选题出来之后,也得看领导的意思。
领导要是觉得不合适,那她也没办法。
“罗姐,能把他联系方式给我吗?”
“我得跟他打个招呼,万一沈老弟不打算接受采访,该埋怨我了。”
罗美美说着便给沈秋山发去了消息。
“罗姐,你女儿是在三江高级中学吧?”
周若琳又问道。
“嗯。”
罗美美点点头:“我女儿在二班,和沈老弟的女儿还是好朋友呢!”
“那位沈先生在几班?”
“五班。”
罗美美笑道:“跟他儿子一个班,沈老弟去陪读主要是为了看着他儿子!”
“他儿子怎么了?”
“学习成绩很差?”
周若琳已经在为后面的采访做打算了,想先从侧面了解一下沈秋山的情况。
“呃”
罗美美皱了皱眉,有点后悔自己多这个嘴了。
但两个孩子谈恋爱的事,她总归是不能说的,便点了点头:“沈老弟的儿子学习成绩是不太好。”
两人正说着话,罗美美的手机响了一下,是沈秋山回了消息,他表示不想接受记者的采访。
“若琳,沈老弟不太想接受采访。”
“你自己看吧。”
罗美美把收到回复的内容展示给周若琳。
“没事。”
“那我直接去找他,三江高级中学高三五班,对吧?”
“对!”
“罗姐,那我先走了。”
作为一名生活频道的记者,周若琳人脉还是非常广的,想联系上三江高级中学的校领导,并不是难事。
离开医美中心,她便通过关系联系上了三江高级中学的校长王广庆。
一听说有记者要采访,还是三江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王广庆自然很开心。
他就是一个高中校长,平时可没有什么上电视的机会,于是立即便同意了周若琳的采访邀约。
下午两点。
周若琳带着一名摄像师来到了三江高级中学。
她已经把沈秋山的情况跟领导做了汇报,领导也觉得这个新闻选题不错,便让她做一期采访看看效果。
王广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热情地接待了周若琳。
寒暄了几句之后,周若琳直奔主题:“王校长,我听说咱们高三年级有一个大龄借读生,他在模拟考试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甚至超过了半数学生。”
“我想见一见他,跟他聊几句,您看方便吗?”
听到这里,王广庆立即反应了过来,原来人家是冲着沈秋山来的。
不过,王广庆却有些犹豫,他不确定这件事曝光之后对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是正面影响还好,万一是负面影响的话,他这个校长搞不好还会受到上面的批评。
“王校长,是这样的。”
“我在做一期探讨教育多样化的专题节目,三江高级中学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您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校长,敢为人先,敢于打破常规,一会儿也需要您谈一谈,这次尝试的思路和三江高级中学的教学理念。”
周若琳接触过太多类似王广庆这种领导的,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这次采访,她的主要目标虽然是沈秋山,但是王广庆这个校长也必须露个脸,还要给他一个刷政绩的机会。
而周若琳已经帮他想好了。
教育多样化,打破常规,尝试新的模式……
这些词都可以扣在王广庆这位“有魄力”的校长头上。
王广庆手指有节奏的在办公桌上敲了敲,他还在默默斟酌着其中的利弊。
而周若琳的话倒是让他想到,周一去市里开会时,领导发言里提到的“三个化”。
教育多样化、教育灵活化、教育个性化。
但这种所谓的教育变革其实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不过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只要是高考制度没有颠覆性的改变,那么当下的教育模式就不会真的发生什么变化。
但口号还是要喊的,面子工程也要做一做。
在这种大前提下,王广庆觉得沈秋山这个事的确可以拿出来聊一聊。
何况,这次考试沈秋山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有上次的那个英语词汇量大赛,沈秋山也起到了大鲶鱼的作用。
“可以,我让人把他叫过来。”
王广庆当即给徐德才打了个电话,把事情简单的说了一下。
等他放下电话之后。
周若琳笑呵呵的说道:“王校长,那我先对你做一个简单的采访。”
“好!”
王广庆下意识的整理了一下衬衫的领子,又用手理了理鬓角的头发。
“王校长,那我们就开始了。”
周若琳冲摄像师使了个眼色,随后轻车熟路的开始对王广庆进行采访。
另一边。
高三五班正在上数学课。
孙兴坐在讲桌后,唾沫横飞的讲着卷子。
讲桌下第一排的两名学生一脸生无可恋的举着卷子,以此来抵挡孙兴的物理攻击。
沈秋山低头刷着历史书,按照自己的节奏复习。
这时,徐德才敲了敲教室房门。
孙兴顿时停了下来。
辛苦举着卷子的学生也终于能把卷子放下了,两人一边揉着发酸的胳膊,一边看向教室门口。
“徐主任,有事?”
孙兴本来是坐在椅子上,见徐德才来了,他赶紧站了起来。
“我找小沈。”
徐德才目光在教室里扫了一圈,然后落在了最后一排的沈秋山身上。
专心刷历史书的沈秋山被动的从学习模式中抽离出来,跟着徐德才来到了走廊里。
“小沈,有记者想要采访你。”
“王校长让你过去一趟。”
徐德才直接说明来意。
“竟然找到学校来了?”
沈秋山没想到对方这么执着,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定是通过罗美美想要联系自己的那名记者了。
沈秋山之所以拒绝了采访,只是单纯的不想浪费时间。
而且眼下自己其实也没取得什么成绩,所以接受采访也没什么可说的。
倒不如高考之后,等自己考上了三江大学,那个时候再接受采访的话,还可以吹个牛逼什么的。
不过眼下记者都来,还有王广庆出面,他也不好再拒绝。
跟着徐德才来到了校长办公室。
这会儿,周若琳对王广庆的采访也刚好结束了。
“小沈,这位是周记者。”
沈秋山走进办公室,王广庆立即指着周若琳介绍起来。
“沈先生你好,冒昧打扰了。”
“我是三江电视台生活频道的记者周若琳,这是我的名片。”
周若琳客气的打了个招呼,双手递上的名片,倒是挺有礼貌的。
“你好,沈秋山。”
接过名片,沈秋山也报出了自己的名字。
“沈先生,我这次来是做一期教育多样化的专题采访,方便聊几句吗?”
“周记者想问什么请随意吧。”
沈秋山轻轻耸了耸肩,心中则是默默腹诽:不方便,你不是也来了嘛!
如果是年轻的时候,沈秋山一定会把心里的话直接怼回去。
但这个年纪的他,就不会做这种事了。
校长王广庆显然很重视这次采访,来的路上教导主任徐德才也一直都在说好话。
他要是不配合相当于一下子把王广庆和徐德才都得罪了。
虽然得罪他们也无所谓,但因为屁大点事儿根本就没这个必要。
何况既然他被记者盯上了,就算自己不接受采访,这件事儿也会被曝光,那还不如自己现身说法,吹吹牛逼,总归也能在电视上露个脸。
活了38年,沈秋山还从未上过电视呢!
“沈先生,那你坐这里吧,这边光线好一点。”
周若琳指了指会客区靠窗的单人沙发。
沈秋山点点头,配合的坐了过去。
随后,采访正式开始。
周若琳:沈先生,请问你今年多大年龄?
沈秋山:38岁。
周若琳:在这个年龄重返高中校园,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沈秋山:因为想考大学!
周若琳怔了怔,这跟她事先掌握的信息不太符合。
罗美美说他只是来陪读的,为了督促孩子们的学习。
刚才王广庆也没提他要考大学的事。
周若琳:考大学?你的意思是你也会参加高考,如果有大学录取的话,也会去大学里读书是吗?
沈秋山点点头:对。
周若琳:为什么到了这个年纪却想上大学了?
沈秋山:算是弥补没上过大学的遗憾吧!
周若琳:那你心中有什么目标吗?想考哪一所大学?
沈秋山:三江大学!
周若琳大惊:三江大学?你确定是三江大学吗?那可是我们省排名第一的大学,全国排名前十!
其实这会儿不光周若琳很惊讶,一旁的王广庆和徐德才也都震惊不已。
三江大学,那可是国内顶尖的985院校了,学校里的几个专业在国内都是最顶级的!
然而,沈秋山竟然要考三江大学,还是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出了这种话。
一下子给王广庆和徐德才都整不会了!
两人对视了一眼,皆是一脸懵逼。
而这时,就听沈秋山笑呵呵的问道:“周记者,你知道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吗?”
周若琳下意识的反问:“谁啊?”
沈秋山脸上依旧挂着笑容:“魏武帝,曹操。”
周若琳挑了挑眉,心中默默腹诽:众所周知,曹丞相,好为人妇者!
这已经成了他的重要标签,所以每当有男人说自己的偶像是曹操的时候,总归是让人觉得不太正经。
就在周若琳思考着要怎么继续这个话题时,沈秋山继续说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丞相写这首《龟虽寿》时已经53岁了,尚且有这种志向。
而我才38岁!
考个三江大学不过分吧?
周若琳开口问道。
“有啊。”
“若琳,你不会是要采访他吧?”
罗美美反应很快,立即就看出了周若琳的意图。
“先聊聊看。”
“我觉得是个不错的选题。”
作为一名记者,该有的新闻嗅觉周若琳还是有的,她觉得这个题材不错,但适不适合放到新闻中来播,还是要先跟当事人聊一聊,看看有没有更多的东西挖掘。
另外,选题出来之后,也得看领导的意思。
领导要是觉得不合适,那她也没办法。
“罗姐,能把他联系方式给我吗?”
“我得跟他打个招呼,万一沈老弟不打算接受采访,该埋怨我了。”
罗美美说着便给沈秋山发去了消息。
“罗姐,你女儿是在三江高级中学吧?”
周若琳又问道。
“嗯。”
罗美美点点头:“我女儿在二班,和沈老弟的女儿还是好朋友呢!”
“那位沈先生在几班?”
“五班。”
罗美美笑道:“跟他儿子一个班,沈老弟去陪读主要是为了看着他儿子!”
“他儿子怎么了?”
“学习成绩很差?”
周若琳已经在为后面的采访做打算了,想先从侧面了解一下沈秋山的情况。
“呃”
罗美美皱了皱眉,有点后悔自己多这个嘴了。
但两个孩子谈恋爱的事,她总归是不能说的,便点了点头:“沈老弟的儿子学习成绩是不太好。”
两人正说着话,罗美美的手机响了一下,是沈秋山回了消息,他表示不想接受记者的采访。
“若琳,沈老弟不太想接受采访。”
“你自己看吧。”
罗美美把收到回复的内容展示给周若琳。
“没事。”
“那我直接去找他,三江高级中学高三五班,对吧?”
“对!”
“罗姐,那我先走了。”
作为一名生活频道的记者,周若琳人脉还是非常广的,想联系上三江高级中学的校领导,并不是难事。
离开医美中心,她便通过关系联系上了三江高级中学的校长王广庆。
一听说有记者要采访,还是三江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王广庆自然很开心。
他就是一个高中校长,平时可没有什么上电视的机会,于是立即便同意了周若琳的采访邀约。
下午两点。
周若琳带着一名摄像师来到了三江高级中学。
她已经把沈秋山的情况跟领导做了汇报,领导也觉得这个新闻选题不错,便让她做一期采访看看效果。
王广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热情地接待了周若琳。
寒暄了几句之后,周若琳直奔主题:“王校长,我听说咱们高三年级有一个大龄借读生,他在模拟考试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甚至超过了半数学生。”
“我想见一见他,跟他聊几句,您看方便吗?”
听到这里,王广庆立即反应了过来,原来人家是冲着沈秋山来的。
不过,王广庆却有些犹豫,他不确定这件事曝光之后对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是正面影响还好,万一是负面影响的话,他这个校长搞不好还会受到上面的批评。
“王校长,是这样的。”
“我在做一期探讨教育多样化的专题节目,三江高级中学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您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校长,敢为人先,敢于打破常规,一会儿也需要您谈一谈,这次尝试的思路和三江高级中学的教学理念。”
周若琳接触过太多类似王广庆这种领导的,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这次采访,她的主要目标虽然是沈秋山,但是王广庆这个校长也必须露个脸,还要给他一个刷政绩的机会。
而周若琳已经帮他想好了。
教育多样化,打破常规,尝试新的模式……
这些词都可以扣在王广庆这位“有魄力”的校长头上。
王广庆手指有节奏的在办公桌上敲了敲,他还在默默斟酌着其中的利弊。
而周若琳的话倒是让他想到,周一去市里开会时,领导发言里提到的“三个化”。
教育多样化、教育灵活化、教育个性化。
但这种所谓的教育变革其实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不过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只要是高考制度没有颠覆性的改变,那么当下的教育模式就不会真的发生什么变化。
但口号还是要喊的,面子工程也要做一做。
在这种大前提下,王广庆觉得沈秋山这个事的确可以拿出来聊一聊。
何况,这次考试沈秋山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有上次的那个英语词汇量大赛,沈秋山也起到了大鲶鱼的作用。
“可以,我让人把他叫过来。”
王广庆当即给徐德才打了个电话,把事情简单的说了一下。
等他放下电话之后。
周若琳笑呵呵的说道:“王校长,那我先对你做一个简单的采访。”
“好!”
王广庆下意识的整理了一下衬衫的领子,又用手理了理鬓角的头发。
“王校长,那我们就开始了。”
周若琳冲摄像师使了个眼色,随后轻车熟路的开始对王广庆进行采访。
另一边。
高三五班正在上数学课。
孙兴坐在讲桌后,唾沫横飞的讲着卷子。
讲桌下第一排的两名学生一脸生无可恋的举着卷子,以此来抵挡孙兴的物理攻击。
沈秋山低头刷着历史书,按照自己的节奏复习。
这时,徐德才敲了敲教室房门。
孙兴顿时停了下来。
辛苦举着卷子的学生也终于能把卷子放下了,两人一边揉着发酸的胳膊,一边看向教室门口。
“徐主任,有事?”
孙兴本来是坐在椅子上,见徐德才来了,他赶紧站了起来。
“我找小沈。”
徐德才目光在教室里扫了一圈,然后落在了最后一排的沈秋山身上。
专心刷历史书的沈秋山被动的从学习模式中抽离出来,跟着徐德才来到了走廊里。
“小沈,有记者想要采访你。”
“王校长让你过去一趟。”
徐德才直接说明来意。
“竟然找到学校来了?”
沈秋山没想到对方这么执着,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定是通过罗美美想要联系自己的那名记者了。
沈秋山之所以拒绝了采访,只是单纯的不想浪费时间。
而且眼下自己其实也没取得什么成绩,所以接受采访也没什么可说的。
倒不如高考之后,等自己考上了三江大学,那个时候再接受采访的话,还可以吹个牛逼什么的。
不过眼下记者都来,还有王广庆出面,他也不好再拒绝。
跟着徐德才来到了校长办公室。
这会儿,周若琳对王广庆的采访也刚好结束了。
“小沈,这位是周记者。”
沈秋山走进办公室,王广庆立即指着周若琳介绍起来。
“沈先生你好,冒昧打扰了。”
“我是三江电视台生活频道的记者周若琳,这是我的名片。”
周若琳客气的打了个招呼,双手递上的名片,倒是挺有礼貌的。
“你好,沈秋山。”
接过名片,沈秋山也报出了自己的名字。
“沈先生,我这次来是做一期教育多样化的专题采访,方便聊几句吗?”
“周记者想问什么请随意吧。”
沈秋山轻轻耸了耸肩,心中则是默默腹诽:不方便,你不是也来了嘛!
如果是年轻的时候,沈秋山一定会把心里的话直接怼回去。
但这个年纪的他,就不会做这种事了。
校长王广庆显然很重视这次采访,来的路上教导主任徐德才也一直都在说好话。
他要是不配合相当于一下子把王广庆和徐德才都得罪了。
虽然得罪他们也无所谓,但因为屁大点事儿根本就没这个必要。
何况既然他被记者盯上了,就算自己不接受采访,这件事儿也会被曝光,那还不如自己现身说法,吹吹牛逼,总归也能在电视上露个脸。
活了38年,沈秋山还从未上过电视呢!
“沈先生,那你坐这里吧,这边光线好一点。”
周若琳指了指会客区靠窗的单人沙发。
沈秋山点点头,配合的坐了过去。
随后,采访正式开始。
周若琳:沈先生,请问你今年多大年龄?
沈秋山:38岁。
周若琳:在这个年龄重返高中校园,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沈秋山:因为想考大学!
周若琳怔了怔,这跟她事先掌握的信息不太符合。
罗美美说他只是来陪读的,为了督促孩子们的学习。
刚才王广庆也没提他要考大学的事。
周若琳:考大学?你的意思是你也会参加高考,如果有大学录取的话,也会去大学里读书是吗?
沈秋山点点头:对。
周若琳:为什么到了这个年纪却想上大学了?
沈秋山:算是弥补没上过大学的遗憾吧!
周若琳:那你心中有什么目标吗?想考哪一所大学?
沈秋山:三江大学!
周若琳大惊:三江大学?你确定是三江大学吗?那可是我们省排名第一的大学,全国排名前十!
其实这会儿不光周若琳很惊讶,一旁的王广庆和徐德才也都震惊不已。
三江大学,那可是国内顶尖的985院校了,学校里的几个专业在国内都是最顶级的!
然而,沈秋山竟然要考三江大学,还是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出了这种话。
一下子给王广庆和徐德才都整不会了!
两人对视了一眼,皆是一脸懵逼。
而这时,就听沈秋山笑呵呵的问道:“周记者,你知道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吗?”
周若琳下意识的反问:“谁啊?”
沈秋山脸上依旧挂着笑容:“魏武帝,曹操。”
周若琳挑了挑眉,心中默默腹诽:众所周知,曹丞相,好为人妇者!
这已经成了他的重要标签,所以每当有男人说自己的偶像是曹操的时候,总归是让人觉得不太正经。
就在周若琳思考着要怎么继续这个话题时,沈秋山继续说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丞相写这首《龟虽寿》时已经53岁了,尚且有这种志向。
而我才38岁!
考个三江大学不过分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38岁上大学,儿女同班当同学,38岁上大学,儿女同班当同学最新章节,38岁上大学,儿女同班当同学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38岁上大学,儿女同班当同学,38岁上大学,儿女同班当同学最新章节,38岁上大学,儿女同班当同学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