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薛国观听到这话之后,心中顿时了然。

  他知道应该是朱慈烺将他要告老还乡的消息禀报了崇祯,然后崇祯这才赏赐了这么多东西。

  而崇祯此举非为挽留,而是借此表达一种愧疚和慰勉之意。

  毕竟之前崇祯做的确实是有点不太地道。

  想到这里,他心中最后一点疑虑和不安也烟消云散了,反而生出几分复杂的感慨。

  又闲聊了几句后,一个薛府仆人突然走了进来,悄无声息地递给薛国观一个东西。

  薛国观接过,起身走到王承恩面前,脸上带着笑容将东西递了过去:

  “王公公,今日劳您大驾,冒着严寒辛苦走这一趟,这点心意,不成敬意,还请您务必收下,就当是喝杯热茶的茶水钱。”

  王承恩撇了一眼,看清这是一张大明银行发行的银票,面额是两千两。

  他脸上立刻露出恰到好处的推辞之色,连忙将银票往回递,说道:

  “哎呦,薛阁老,您这可真是折煞奴婢了!奴婢不过是奉皇爷的旨意办事,跑跑腿而已,份内之事,怎敢收您的厚赏?这万万使不得,使不得!”

  薛国观却执意将他的手推回,笑容更加和煦,语气却不容拒绝:

  “王公公您太客气了,这不过是一点心意,绝非什么‘赏’字,日后朝廷大事还需您这样的忠谨之人多多辅佐陛下。”

  “区区茶资,您若再不收,便是看不起我了。”

  王承恩见薛国观把话说到这个份上,知道再推辞就显得矫情了,而且两千两银子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也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外快”。

  于是他顺势将银票揣入袖中,脸上堆起笑容躬身道:

  “既然如此,那奴婢就厚颜谢过薛阁老的赏了!薛阁老放心,奴婢定当尽心竭力,伺候好皇爷。”

  “公公客气了。”

  薛国观含笑点头。

  又喝了几口茶,王承恩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便起身告辞。

  薛国观亲自将他送到府门口,看着宫廷仪仗远去这才转身回府,望着院子里那些御赐之物,心中百感交集。

  王承恩则怀揣着银票,心情愉悦地回宫向崇祯复命去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腊月将尽,年关迫近,距离崇祯的万寿圣节也越来越近了。

  整个北京城仿佛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染缸,喜庆的红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开来,节日的气氛一日浓过一日。

  毕竟崇祯的万寿节几乎和春节是连着的,这意味着朝廷和民间要同时为两场盛大的庆典做准备。

  从紫禁城到寻常巷陌,一种忙碌而欢欣的情绪在空气中流淌。

  另外由于今年朝廷彻底打败了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天下呈现出久违的靖平气象,礼部在向崇祯请旨后,明发诏书,颁布特旨:

  为感念上天庇佑、庆祝天子圣寿并与民同乐,特旨全国欢庆三日!

  同时,彰显皇恩浩荡,免除天下一年钱粮的三成,并大赦天下,赦免所有非属“十恶不赦”之罪的囚犯。

  此消息通过驿道快马传遍四海,顿时引万民称颂,百姓无不感念天子仁德。

  与此同时,各方朝贺的队伍也络绎不绝地抵达京城,更添盛世气象。

  各地藩王皆派遣世子作为代表,携带着琳琅满目的重礼入京贺寿,南京魏国公一脉、云南黔国公一脉等世袭罔替的顶级勋贵,也派出了家族中的重要人物齐聚京师,彰显与国同休的忠诚。

  更远的,如朝鲜国王、建奴、漠南蒙古各部、以及琉球、安南、暹罗等海外藩属国的使臣团也带着贡品前来。

  这些贡品塞满了专门接待外宾的会同馆仓库,等待在万寿节当日进献天颜。

  京城主要的街道如棋盘街、大明门御道、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等处,早已由工部牵头搭建起数十座巍峨壮观的巨型彩楼和巧夺天工的灯山。

  彩楼以松柏枝为骨,缀以各色绸缎、彩纸、琉璃,绘制着仙鹤、蟠桃、八仙等吉祥图案。

  灯山则层层迭迭,悬挂着成千上万盏造型各异的灯笼,等到夜深时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为了进一步彰显自己作为皇帝的仁德,崇祯还特地下旨由顺天府负责,向京城的鳏寡孤独、生活困苦者发放“寿米”、“寿面”等基本生活物资。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体贴准备参加来年春闱的各地举子,特意从内帑中拨出一笔款项,为每位举人赏赐十两“助考银”。

  这举措让众多举人们大为感动。

  他们中虽不乏家境殷实者,并不缺钱,但这十两银子代表的乃是天子的关怀和鼓励,这份“皇恩”让许多士子心中暖流涌动,对朝廷的向心力倍增。

  就这样,在举国上下期待的目光中,崇祯皇帝的万寿圣节,终于在漫天飞雪和震天锣鼓声中隆重地到来了。

  万寿节当日,拂晓时分,天色未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钟楼、鼓楼便率先响起,低沉雄浑的钟声与激昂振奋的鼓声交织在一起,穿透寒冷的空气传遍全城。

  紧接着,紫禁城内各处的钟鼓也随之应和,庄严的仪式就此拉开序幕。

  皇极殿前广阔的广场上,早已陈列好全副的皇帝仪仗卤簿,浩浩荡荡,一直排列到午门之外。

  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锦衣卫力士们手持金瓜、斧钺、朝天镫等金碧辉煌的礼器肃立两旁,气象森严,凛然不可侵犯。

  天色渐明,吉时已到。

  崇祯身着十二章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韶乐乐队奏响的《定安之曲》中升座皇极殿宝座。

  在京的所有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在内阁首辅薛国观的率领下按品级肃立于丹墀之下,行四拜三叩头大礼,山呼“万岁”。

  这声音如同海啸般层层迭起,直冲云霄,充分展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帝国的统一强盛。

  随后,由翰林院撰写的骈体贺表被高声宣读。

  贺表文采飞扬,辞藻华丽,极尽铺陈溢美之能事,将崇祯即位以来的功绩,比之于开创基业的太祖朱元璋和开拓疆土的成祖朱棣,颂扬其“中兴圣主”的伟业。

  说实话,这上面说的事情崇祯自己个听了都觉得脸红,因为这些事压根就不是他做的,而是朱慈烺做的!

  不过一想到朱慈烺是自己儿子,老子抢儿子的功劳似乎也很正常,崇祯也就心安理得的受着了。

  接下来便是进献寿礼的环节。

  亲王、勋贵、各国使臣依次上前,献上早已准备好的奇珍异宝。

  每一件寿礼都极尽巧思,寓意深远,彰显着进献者的忠诚与敬意。

  繁琐而隆重的朝贺仪式结束后,便是盛大的赐宴。

  薛国观率领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朝廷核心重臣得以在皇极殿内陪宴,与皇帝近距离接触。

  而其余各级官员则按照品级,在殿外的广场上依次就座。

  宴席极尽丰盛,山珍海味,水陆杂陈。

  崇祯更是大量赏赐陪宴官员金银、钞币、名贵丝绸,尤其是对近年来在平定内乱、稳固边防中有功的将士们封赏更是丰厚无比,以示皇恩浩荡。

  到了下午,崇祯做出了一个较为罕见的举动。

  他在大批太监和侍卫的簇拥下登上了高大巍峨的午门城楼,接受京城百姓的自发朝拜。

  此时,午门前的广场以及长安街两侧,早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见到皇帝现身,城楼下顿时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万岁”欢呼声。

  同时早已准备好的舞龙、舞狮、高跷、杂技等各式各样的百戏节目纷纷上演,锣鼓喧天,欢声雷动,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崇祯则是笑着下令向欢腾的人群抛洒刻有“万寿无疆”字样的万寿喜钱。

  金灿灿的铜钱如雨点般落下,引得百姓争相捡拾,场面热烈非凡,与民同乐的氛围达到了顶点。

  时间很快来到了晚上,皇宫内部的庆祝宴会则在乾清宫进行。

  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以及张太后皆盛装出席,光彩照人。

  皇子、公主们也纷纷献上自己亲手准备的寿礼,或是一幅字画,或是一件手工,家宴的气氛温馨而融洽。

  宴会之后,崇祯兴致不减,携后妃们登上宫中地势最高的平台,观赏内府监精心筹备璀璨烟花。

  一簇簇绚丽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炸开,形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将整个北京城的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也为这盛大的一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在整个万寿节庆典过程中,身为太子的朱慈烺自然也全程参与。

  但毫无疑问,这一日的绝对主角是崇祯。

  因此朱慈烺这位太子倒显得不那么起眼了。

  不过朱慈烺本人对此毫不在意,反而乐得清闲。

  万寿节的喜庆余韵尚未完全消散,紧接而来的春节又为北京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贴春联、放爆竹、串门拜年、逛庙会.

  整个京城再次陷入一片热闹欢快的海洋之中,年味浓郁,持续了整整半个月的光景。

  节后不久,朝廷正式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任命。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关于洪承畴的任命。

  皇帝下旨,准许洪承畴入阁参政,并命其与内阁首辅薛国观一同主持即将到来的崇祯十六年癸未科会试。

  具体分工是,薛国观担任正主考官,洪承畴担任副主考官。

  面对这样的决定,朝廷的文武百官们虽然私下难免有些议论,但公开层面并没有太大的反对声音。

  毕竟洪承畴在辽东经营多年,稳住了危局,功绩卓著,这是有目共睹的。

  其资历、能力也足以胜任阁臣之职。

  加之年前那场风波最终证明他是被污蔑,反而为他赢得了一些同情分。

  因此让他入阁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的事情。

  就这样,洪承畴顺利步入帝国权力的核心层,并且肩负起协助薛国观选拔天下英才的重任。

  时光飞逝,眨眼间又过去了一个多月。

  终于到了天下士子翘首以盼的癸未科会试之期。

  此时从全国各地汇聚京城的数千名考生早已摩拳擦掌,准备投身这场足以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激烈角逐。

  经过整整九天三场紧张煎熬的考试之后,试卷被统一收走、糊名、誊录、校对,然后送入戒备森严的阅卷场所。

  又经过考官们夜以继日的紧张评阅和反复磋商,最终的结果终于在万千期待中出炉了。

  本科会试,总共录取了三百八十名贡士,获得了参加最终殿试的资格。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说明一下,那就是大明的科举制度并非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完全“唯才是举”的绝对公平。

  为了保证帝国疆域内不同地区的人才都能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避免出现某一区域垄断科举名额,导致政治势力失衡。

  明朝自宣德年间以后,逐渐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

  那就是实行分卷录取制度。

  具体而言,就是将全国的应试举子按照地域划分为三个大的卷区:

  南卷:包括应天、苏州、松江、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地。

  这些地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录取名额最多,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五左右。

  北卷:包括京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

  录取名额次之,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

  除此之外还要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

  不过中卷录取名额最少,占总数的百分之十。

  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防止一家独大,也避免某个偏远省份的考生全部落榜导致地域情绪失衡。

  所以古代的科举在公平之外,更强调均衡。

  实际操作中,主考官首先会确定本届录取的总人数,然后严格按照上述比例,计算出南、北、中卷各应录取多少人。

  接下来的排名,是在每个区域内部独立进行的。

  阅卷官会在堆积如山的南卷中选出最优秀的前百分之五十五的考生,在北卷中选出最优秀的前百分之三十五,中卷也是如此。

  这就意味着一个在南卷区竞争激烈、不幸名落孙山的考生,其实际的学识很可能远高于在北卷区乃至中卷区高中前列的考生。

  总而言之,这其中的门道、权衡和潜规则复杂无比。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最新章节,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