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套沿袭已久的制度,朱慈烺作为穿越者心里多少是有些不太看重的。
他内心深处更倾向于现代化、标准化的教育考试制度。
但他也深知身处明末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任何激进改革都可能引发巨大的阻力。
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这是他未来需要长期操心的事情,而非眼下可以考虑的。
几天之后,等到会试放榜,整个京城再次沸腾。
东宫内,在得到放榜名单的第一时间,马宝就匆匆赶了回来。
毕竟要说朱慈烺对这次的录取名单完全漠不关心,那也是不真实的,他心中还是记挂着几个特定的人选。
比如那两位身份特殊的辽东女真举人吴守仁和常永安,他们的成绩关乎年前那场风波的最终定论,也关乎他对民族融合政策的尝试。
再比如,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本该是这一科状元的杨廷鉴。
也不知道在这个被自己扰动的时空里,是否还能脱颖而出?
这些都是他比较在意的看点。
看到马宝快步走进殿内,朱慈烺放下手中的笔,直接问道:
“那三个人中了没有?”
他口中的“三个人”,指的就是杨廷鉴、吴守仁和常永安。
马宝躬身回禀道:
“回太子爷,您真是独具慧眼,这三人中有两个人高中了!一个是南直隶的杨廷鉴,另一个是辽东的常永安。”
朱慈烺听到这话多少有些惊讶。
杨廷鉴考中在他意料之中,毕竟此人在历史上确有才名,而且还是原本的状元。
但他没料到两个女真举人中,居然真的有一个能够突破重重竞争考中贡士!
吴守仁落榜了,但常永安成功了!
“好嘛,这下子有意思了。”
朱慈烺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大明王朝开国二百七十余年,终于出现了第一位货真价实的女真贡士!
而且按照制度,常永安还将有资格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终考试——殿试。
一想到届时朝堂上可能出现的有趣场景,朱慈烺就觉得有些好笑,同时也对未来的殿试结果充满了期待。
常永安考中贡士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迅速在京城官场和士林圈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消息通过《大明日报》的刊载、茶馆酒肆的议论、以及官员之间的私下交谈,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各个角落。
朝中的大臣们,无论是内阁阁老、六部堂官,还是科道言官,闻讯后无不感到惊愕与意外。
在许多传统士大夫的固有观念里,女真人始终是“夷狄”,虽因朝廷政策而归顺,但其文化底蕴与科举所需的经史子集素养理应存在巨大差距猜对。
他们原本以为允许女真举人参加科举,不过是朝廷彰显“天朝上国”包容气象的一种政治姿态,走个过场而已,最终多半会名落孙山,这样既全了朝廷的体面,也不触动士林的敏感神经。
可是谁承想,这个名叫常永安的女真举人,竟真的凭借文章挤过了独木桥,成为了大明开国以来首位女真贡士!
这完全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也让许多人心头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尴尬与不适。
尽管内心排斥让女真人进入士大夫的清流官场,但现实是,常永安如今已是大明子民,并且是通过堂堂正正的科举考试获得的功名。
因此排斥之言在“至公”的科举制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也容易授人以柄。
于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在官员们之间形成。
既然无法阻止他成为贡士,那么就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加以限制。
他们只希望常永安在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表现平平,不要过于耀眼,最终朝廷随便授与一个偏远地方的微末官职打发走了事。
总而言之,绝不能让他留在朝廷中枢,更不能担任任何重要的职位,以免“夷狄”染指华夏核心权柄。
这种担忧和谋划很快便传导到了权力高层。
就在放榜消息传开的当天晚上,内阁首辅薛国观便约同了礼部尚书、以及三位在清流中颇有声望的科道言官,一共五位须发皆白的老臣联袂来到了东宫求见朱慈烺。
朱慈烺刚用完晚膳,正在书房翻阅有关开海事宜的奏章,闻报后便命人请他们进来。
烛光下,看着这几位神色凝重、衣冠楚楚的老臣,朱慈烺瞬间就明白了他们的来意。
他放下手中的奏章,脸上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率先开口打破了略显沉闷的气氛:
“诸位联袂而来,可是为了今日放榜之事?怎么,诸位就这么害怕那个名叫常永安的女真学子在殿试中再创佳绩?”
薛国观作为代表上前一步,躬身行礼,态度不卑不亢的说道:
“太子殿下明鉴,老臣等此番前来并非针对常永安此人本身。”
“科举取士,凭文录取,既然他文章合格,中式为贡士,亦是朝廷法度所在,老臣无话可说。”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郑重。
“然而,此事关乎士林人心向背,关乎华夷之辨的大防,不可不慎重。”
“因此老臣等恳请殿下,能在陛下面前进言,此人可以为官,但绝不宜留任京畿,亦不可委以要害之职。”
“最稳妥之法,莫过于待殿试后,将其遣回辽东,授予一地知县或州同知等职,令其治理地方。”
他顿了顿,进一步阐述理由。
“如此安排,一则可令其发挥熟悉当地民情之长处,安抚辽东各族百姓,彰显朝廷怀柔远人之德。”
“二则,使其身处故地,亦能起到榜样作用,让辽东归顺之民亲眼见到读书科举、效忠朝廷确有前程,从而更加倾心归附我大明,此乃两全之策,于国于民,于其本人,皆为有利。”
不得不承认,薛国观的这番话其核心思路与朱慈烺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
朱慈烺之前与崇祯议论此事时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
其余几位老臣见状,也纷纷躬身附和,无非是强调“夷夏之防”的重要性,以及将常永安外放辽东的“必要性”。
朱慈烺静静地听完他们的陈述,脸上依旧带着那抹令人捉摸不透的笑意。
他目光扫过几位老臣写满担忧和期待的脸,最终点了点头,语气平和地说道:
“行了,诸位的意思,本宫明白了,你们所虑亦不无道理。”
“此事本宫记下了,本宫定会向父皇禀明,诸位且放宽心回去吧。”
得到太子这句表明态度的答复,几位老臣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心中稍安。
随后他们再次躬身行礼:
“臣等谢过殿下!殿下深明大义,实乃社稷之福!”
随后便告辞离开了,身影逐渐消失在宫廷的夜色之中。
不过这个时候的天色已晚,朱慈烺也不想进宫打扰崇祯休息,便打算第二天再去见崇祯。
第二天一大清早,晨曦微露,朱慈烺洗漱完毕,这才动身前往皇宫。
而此时,深居宫中的崇祯皇帝其实早已通过司礼监递进的奏报和《大明日报》等渠道,知道了会试放榜的结果以及常永安中式的消息。
毕竟此事关乎科举抡才,又涉及敏感的“夷狄”身份,动静实在不小,他这个皇帝自然也在时刻关注。
再加上朱慈烺并未刻意封锁崇祯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崇祯得知此事乃是必然。
然而与朝臣们一样,崇祯内心也充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
他同样没料到,这两个他潜意识里并不看好的女真举人,竟然真的有一个能够金榜题名。
等朱慈烺赶到坤宁宫时,崇祯正与周皇后在暖阁里用早膳。
简单的清粥小菜,几样精细点心,气氛颇为温馨。
周皇后见到朱慈烺进来,脸上立刻露出慈爱的笑容,赶忙招呼道:
“烺儿来了?快过来,还没用早膳吧?”
随即吩咐侍立一旁的宫女:
“快去,给太子添副碗筷。”
朱慈烺也不客气,笑着应了一声,便在下首坐了下来。
宫女很快摆好了碗筷,他端起一碗温热的小米粥,就着酱菜,吃得颇为自在。
而自始至终,坐在主位的崇祯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面前的粥碗没动几下,眉头微蹙,眼神有些飘忽,整个人看起来精神萎靡,似乎昨夜没有睡好,显然是被放榜的消息搅扰了心神。
朱慈烺将崇祯的反应看在眼里,却毫不在意。
他一边吃着,一边还逗弄着坐在周皇后身边、年纪尚幼的妹妹朱双喜,引得小公主咯咯直笑,冲淡了些许凝滞的气氛。
待到早膳用毕,周皇后知道这父子二人定然有政事要谈,便体贴地抱起小公主道:
“双喜,随母后去找你几位姐姐玩吧!”
说罢,便带着女儿和一众宫女太监离开了暖阁。
朱慈烺与崇祯则起身,一前一后走出了坤宁宫,来到宫苑相连的一处小巧精致的花园中。
虽是早春二月,北京城依旧春寒料峭,但比起寒冬腊月,终究是暖和了几分。
阳光透过稀疏的枝桠洒下,带来些许暖意。
花园中的积雪大多已融化,泥土湿润,一些耐寒的花木,如腊梅尚未完全凋谢,而向阳的墙角,几株桃树的枝头已然鼓起饱满的花苞,嫩绿的草芽也从地缝中钻出,整个园子里透露出些许早春的生机。
两人信步走到花园中央的一座凉亭中坐下,亭子四周悬挂着竹帘,此时卷起一半,既能挡风,又不妨碍赏景。
太监早已在石凳上铺好了软垫,并端来了热茶。
朱慈烺刚捧起茶杯,还没等他开口,崇祯就望着亭外含苞待放的桃枝,深深地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浓浓的困惑与些许无奈说道:
“唉,真是万万没料到,这女真人.居然真的能考中贡士。朕原以为.”
他话未说尽,但意思已然明了。
朱慈烺闻言,忍不住轻笑出声,放下茶杯说道:
“父皇,感到意外的何止您一人?儿臣刚得知此事也颇觉惊讶,朝中的诸位大臣更是如此。”
“不瞒您说,就在昨天傍晚,薛阁老还带着几位老臣特意到东宫来找过儿臣。”
“哦?他们找你何事?”
崇祯抬起头来,有些好奇的问道。
朱慈烺坦然道:
“他们的意思很明确,希望儿臣能劝说父皇,待殿试之后,将常永安此人外放,最好是派回辽东去做个地方官,万万不能让其留在京城,更不能授予要职。”
崇祯听了这话,脸上并没有露出惊讶的神色,只是微微颔首,语气肯定地说道:
“这事你放心,朕还没老糊涂到那个地步,该如何安置,朕心中有数。”
在常永安的任职问题上,他与朝臣们的主流意见是一致的。
朱慈烺对崇祯的这个反应并不意外,他接着说道:
“另外,儿臣觉得即便要如此安排,也需做得自然妥帖,不能让人轻易察觉是刻意为之,最好能寻个合乎规矩的理由。“
“否则倒显得我们大明朝廷心胸狭窄,刻意歧视归化学子了,于朝廷声誉有损,也寒了那些真心归附者的心。”
崇祯仔细想了想,觉得儿子这番话确实在理。
他内心虽则排斥,但作为皇帝,表面上的气度必须维持。
于是他点了点头沉声道:
“嗯,你所言极是,此事朕会交代吏部,依常例办理,不会授人以柄。”
亭中暂时陷入沉默,只有初春的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朱慈烺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叶,抿了一口热茶,目光再次投向亭外那蓄势待发的春色。
稍作停顿之后,他忽然再次开口问道:
“父皇,通过常永安考中贡士这件事情,您有没有想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崇祯闻言,眉头不由地又皱紧了几分,带着疑惑反问:
“更深层次的问题?你指的是什么?”
朱慈烺放下茶杯,目光锐利地看向崇祯,直接点明:
“父皇,我们一直以来是否都有些过于轻视建奴了?我们习惯性地将他们视为只知骑射、不识诗书的‘蛮夷’。”
“但如今,就是这样的‘蛮夷’,居然能培养出子弟,熟读我华夏经典,并且在我大明的科举考场上一举中的!”
“这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难道还不够明显,还不够令人警醒吗?”
朱慈烺这番话如同一声惊雷在崇祯耳边炸响!他先是猛地一愣,随即眼神骤然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困惑不解,迅速转为震惊,继而浮现出深深的忧虑乃至一丝惊惧!
他终于明白了朱慈烺话中的深意!
他内心深处更倾向于现代化、标准化的教育考试制度。
但他也深知身处明末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任何激进改革都可能引发巨大的阻力。
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这是他未来需要长期操心的事情,而非眼下可以考虑的。
几天之后,等到会试放榜,整个京城再次沸腾。
东宫内,在得到放榜名单的第一时间,马宝就匆匆赶了回来。
毕竟要说朱慈烺对这次的录取名单完全漠不关心,那也是不真实的,他心中还是记挂着几个特定的人选。
比如那两位身份特殊的辽东女真举人吴守仁和常永安,他们的成绩关乎年前那场风波的最终定论,也关乎他对民族融合政策的尝试。
再比如,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本该是这一科状元的杨廷鉴。
也不知道在这个被自己扰动的时空里,是否还能脱颖而出?
这些都是他比较在意的看点。
看到马宝快步走进殿内,朱慈烺放下手中的笔,直接问道:
“那三个人中了没有?”
他口中的“三个人”,指的就是杨廷鉴、吴守仁和常永安。
马宝躬身回禀道:
“回太子爷,您真是独具慧眼,这三人中有两个人高中了!一个是南直隶的杨廷鉴,另一个是辽东的常永安。”
朱慈烺听到这话多少有些惊讶。
杨廷鉴考中在他意料之中,毕竟此人在历史上确有才名,而且还是原本的状元。
但他没料到两个女真举人中,居然真的有一个能够突破重重竞争考中贡士!
吴守仁落榜了,但常永安成功了!
“好嘛,这下子有意思了。”
朱慈烺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大明王朝开国二百七十余年,终于出现了第一位货真价实的女真贡士!
而且按照制度,常永安还将有资格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终考试——殿试。
一想到届时朝堂上可能出现的有趣场景,朱慈烺就觉得有些好笑,同时也对未来的殿试结果充满了期待。
常永安考中贡士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迅速在京城官场和士林圈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消息通过《大明日报》的刊载、茶馆酒肆的议论、以及官员之间的私下交谈,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各个角落。
朝中的大臣们,无论是内阁阁老、六部堂官,还是科道言官,闻讯后无不感到惊愕与意外。
在许多传统士大夫的固有观念里,女真人始终是“夷狄”,虽因朝廷政策而归顺,但其文化底蕴与科举所需的经史子集素养理应存在巨大差距猜对。
他们原本以为允许女真举人参加科举,不过是朝廷彰显“天朝上国”包容气象的一种政治姿态,走个过场而已,最终多半会名落孙山,这样既全了朝廷的体面,也不触动士林的敏感神经。
可是谁承想,这个名叫常永安的女真举人,竟真的凭借文章挤过了独木桥,成为了大明开国以来首位女真贡士!
这完全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也让许多人心头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尴尬与不适。
尽管内心排斥让女真人进入士大夫的清流官场,但现实是,常永安如今已是大明子民,并且是通过堂堂正正的科举考试获得的功名。
因此排斥之言在“至公”的科举制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也容易授人以柄。
于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在官员们之间形成。
既然无法阻止他成为贡士,那么就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加以限制。
他们只希望常永安在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表现平平,不要过于耀眼,最终朝廷随便授与一个偏远地方的微末官职打发走了事。
总而言之,绝不能让他留在朝廷中枢,更不能担任任何重要的职位,以免“夷狄”染指华夏核心权柄。
这种担忧和谋划很快便传导到了权力高层。
就在放榜消息传开的当天晚上,内阁首辅薛国观便约同了礼部尚书、以及三位在清流中颇有声望的科道言官,一共五位须发皆白的老臣联袂来到了东宫求见朱慈烺。
朱慈烺刚用完晚膳,正在书房翻阅有关开海事宜的奏章,闻报后便命人请他们进来。
烛光下,看着这几位神色凝重、衣冠楚楚的老臣,朱慈烺瞬间就明白了他们的来意。
他放下手中的奏章,脸上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率先开口打破了略显沉闷的气氛:
“诸位联袂而来,可是为了今日放榜之事?怎么,诸位就这么害怕那个名叫常永安的女真学子在殿试中再创佳绩?”
薛国观作为代表上前一步,躬身行礼,态度不卑不亢的说道:
“太子殿下明鉴,老臣等此番前来并非针对常永安此人本身。”
“科举取士,凭文录取,既然他文章合格,中式为贡士,亦是朝廷法度所在,老臣无话可说。”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郑重。
“然而,此事关乎士林人心向背,关乎华夷之辨的大防,不可不慎重。”
“因此老臣等恳请殿下,能在陛下面前进言,此人可以为官,但绝不宜留任京畿,亦不可委以要害之职。”
“最稳妥之法,莫过于待殿试后,将其遣回辽东,授予一地知县或州同知等职,令其治理地方。”
他顿了顿,进一步阐述理由。
“如此安排,一则可令其发挥熟悉当地民情之长处,安抚辽东各族百姓,彰显朝廷怀柔远人之德。”
“二则,使其身处故地,亦能起到榜样作用,让辽东归顺之民亲眼见到读书科举、效忠朝廷确有前程,从而更加倾心归附我大明,此乃两全之策,于国于民,于其本人,皆为有利。”
不得不承认,薛国观的这番话其核心思路与朱慈烺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
朱慈烺之前与崇祯议论此事时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
其余几位老臣见状,也纷纷躬身附和,无非是强调“夷夏之防”的重要性,以及将常永安外放辽东的“必要性”。
朱慈烺静静地听完他们的陈述,脸上依旧带着那抹令人捉摸不透的笑意。
他目光扫过几位老臣写满担忧和期待的脸,最终点了点头,语气平和地说道:
“行了,诸位的意思,本宫明白了,你们所虑亦不无道理。”
“此事本宫记下了,本宫定会向父皇禀明,诸位且放宽心回去吧。”
得到太子这句表明态度的答复,几位老臣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心中稍安。
随后他们再次躬身行礼:
“臣等谢过殿下!殿下深明大义,实乃社稷之福!”
随后便告辞离开了,身影逐渐消失在宫廷的夜色之中。
不过这个时候的天色已晚,朱慈烺也不想进宫打扰崇祯休息,便打算第二天再去见崇祯。
第二天一大清早,晨曦微露,朱慈烺洗漱完毕,这才动身前往皇宫。
而此时,深居宫中的崇祯皇帝其实早已通过司礼监递进的奏报和《大明日报》等渠道,知道了会试放榜的结果以及常永安中式的消息。
毕竟此事关乎科举抡才,又涉及敏感的“夷狄”身份,动静实在不小,他这个皇帝自然也在时刻关注。
再加上朱慈烺并未刻意封锁崇祯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崇祯得知此事乃是必然。
然而与朝臣们一样,崇祯内心也充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
他同样没料到,这两个他潜意识里并不看好的女真举人,竟然真的有一个能够金榜题名。
等朱慈烺赶到坤宁宫时,崇祯正与周皇后在暖阁里用早膳。
简单的清粥小菜,几样精细点心,气氛颇为温馨。
周皇后见到朱慈烺进来,脸上立刻露出慈爱的笑容,赶忙招呼道:
“烺儿来了?快过来,还没用早膳吧?”
随即吩咐侍立一旁的宫女:
“快去,给太子添副碗筷。”
朱慈烺也不客气,笑着应了一声,便在下首坐了下来。
宫女很快摆好了碗筷,他端起一碗温热的小米粥,就着酱菜,吃得颇为自在。
而自始至终,坐在主位的崇祯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面前的粥碗没动几下,眉头微蹙,眼神有些飘忽,整个人看起来精神萎靡,似乎昨夜没有睡好,显然是被放榜的消息搅扰了心神。
朱慈烺将崇祯的反应看在眼里,却毫不在意。
他一边吃着,一边还逗弄着坐在周皇后身边、年纪尚幼的妹妹朱双喜,引得小公主咯咯直笑,冲淡了些许凝滞的气氛。
待到早膳用毕,周皇后知道这父子二人定然有政事要谈,便体贴地抱起小公主道:
“双喜,随母后去找你几位姐姐玩吧!”
说罢,便带着女儿和一众宫女太监离开了暖阁。
朱慈烺与崇祯则起身,一前一后走出了坤宁宫,来到宫苑相连的一处小巧精致的花园中。
虽是早春二月,北京城依旧春寒料峭,但比起寒冬腊月,终究是暖和了几分。
阳光透过稀疏的枝桠洒下,带来些许暖意。
花园中的积雪大多已融化,泥土湿润,一些耐寒的花木,如腊梅尚未完全凋谢,而向阳的墙角,几株桃树的枝头已然鼓起饱满的花苞,嫩绿的草芽也从地缝中钻出,整个园子里透露出些许早春的生机。
两人信步走到花园中央的一座凉亭中坐下,亭子四周悬挂着竹帘,此时卷起一半,既能挡风,又不妨碍赏景。
太监早已在石凳上铺好了软垫,并端来了热茶。
朱慈烺刚捧起茶杯,还没等他开口,崇祯就望着亭外含苞待放的桃枝,深深地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浓浓的困惑与些许无奈说道:
“唉,真是万万没料到,这女真人.居然真的能考中贡士。朕原以为.”
他话未说尽,但意思已然明了。
朱慈烺闻言,忍不住轻笑出声,放下茶杯说道:
“父皇,感到意外的何止您一人?儿臣刚得知此事也颇觉惊讶,朝中的诸位大臣更是如此。”
“不瞒您说,就在昨天傍晚,薛阁老还带着几位老臣特意到东宫来找过儿臣。”
“哦?他们找你何事?”
崇祯抬起头来,有些好奇的问道。
朱慈烺坦然道:
“他们的意思很明确,希望儿臣能劝说父皇,待殿试之后,将常永安此人外放,最好是派回辽东去做个地方官,万万不能让其留在京城,更不能授予要职。”
崇祯听了这话,脸上并没有露出惊讶的神色,只是微微颔首,语气肯定地说道:
“这事你放心,朕还没老糊涂到那个地步,该如何安置,朕心中有数。”
在常永安的任职问题上,他与朝臣们的主流意见是一致的。
朱慈烺对崇祯的这个反应并不意外,他接着说道:
“另外,儿臣觉得即便要如此安排,也需做得自然妥帖,不能让人轻易察觉是刻意为之,最好能寻个合乎规矩的理由。“
“否则倒显得我们大明朝廷心胸狭窄,刻意歧视归化学子了,于朝廷声誉有损,也寒了那些真心归附者的心。”
崇祯仔细想了想,觉得儿子这番话确实在理。
他内心虽则排斥,但作为皇帝,表面上的气度必须维持。
于是他点了点头沉声道:
“嗯,你所言极是,此事朕会交代吏部,依常例办理,不会授人以柄。”
亭中暂时陷入沉默,只有初春的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朱慈烺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叶,抿了一口热茶,目光再次投向亭外那蓄势待发的春色。
稍作停顿之后,他忽然再次开口问道:
“父皇,通过常永安考中贡士这件事情,您有没有想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崇祯闻言,眉头不由地又皱紧了几分,带着疑惑反问:
“更深层次的问题?你指的是什么?”
朱慈烺放下茶杯,目光锐利地看向崇祯,直接点明:
“父皇,我们一直以来是否都有些过于轻视建奴了?我们习惯性地将他们视为只知骑射、不识诗书的‘蛮夷’。”
“但如今,就是这样的‘蛮夷’,居然能培养出子弟,熟读我华夏经典,并且在我大明的科举考场上一举中的!”
“这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难道还不够明显,还不够令人警醒吗?”
朱慈烺这番话如同一声惊雷在崇祯耳边炸响!他先是猛地一愣,随即眼神骤然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困惑不解,迅速转为震惊,继而浮现出深深的忧虑乃至一丝惊惧!
他终于明白了朱慈烺话中的深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最新章节,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最新章节,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