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沈传恩邀姜念去沈园未果,心下甚是不自在,只得携了义女鱼照影,登上“沈”字画舫,离了天宁禅寺码头,驶入北护城河。
岸上灯火渐稀,一轮皓月悬于中天,清辉洒落,映得河面幽深。
“沈”字画舫朱漆雕栏,锦幔低垂,舱内陈设极尽奢华。
此时舱内坐着沈传恩,也坐着鱼照影,还有其他人,却是一片沉寂,唯闻水声轻拍船身,如诉如叹。
沈传恩面上再无半分笑意,神色阴郁,显是心事重重。
他想着天宁禅寺的签诗乃高僧亲笔所留,向来灵验,能断吉凶。偏生今晚姜念抽的是上上签,而自己却是“下下签”,签文云:“高楼宴客忽倾颓,金玉满堂化作灰。夜半舟行江心处,黑风卷浪几时回?”
字字如刀,直刺心窝。
更奇的是,连义女鱼照影的签也是凶兆,签文曰:“牡丹花下埋枯骨,朱唇一点是鸩毒。凤凰台上忆吹箫,化作青烟入地府。”
这般凶谶,岂非天意示警?
他又思及那姜念,年纪轻轻,却是行事谨慎非常。旁人见了鱼照影这等绝色,莫不神魂颠倒,偏姜念视若无物;便是连糖葫芦、杏仁茶,姜念都要自己花钱买;且连“沈”字画舫上的茶都不肯沾唇。显是处处提防。
“此人年纪虽轻,心思却深,此番必是来者不善,泰顺帝要整治我沈家啊!”
沈传恩暗自咬牙,双手不觉捏紧,指节泛白。
思来想去,他心中已有了计较:“既如此,我便该早作逃离的打算,免得坐以待毙!”
正自盘算间,鱼照影忽起身轻声道:“干爹,到家了。”
画舫已靠岸。
岸上沈园众仆役提灯迎接。
沈传恩无心理会,只冷冷扫过众人,大步掠过人群,直往园内行去。
鱼照影紧随其后,裙裾摆动。
沈传恩转头瞥她一眼,心中暗忖:“此女颜色绝佳,又极是顺从,纵使此番未能笼络姜念,纵使我要逃离,带她在身边,亦有大用……”
沈园内灯火通明,亭台楼阁掩映于花木之间,端的富丽堂皇。
沈传恩却无心赏景,只觉这满园锦绣,竟似蒙了一层阴翳,处处透着不祥,树影婆娑,似有眼睛暗中窥视。
他忽觉一阵寒意袭来,不由紧了紧衣襟,暗叹道:“这富贵荣华,如履薄冰啊!”
……
……
神京城。
正月十六,皇宫大内犹带元宵余庆。各宫檐下彩灯高悬,汉白玉阶前尚余爆竹碎红,似胭脂点点,映着阳光。
乾清宫暖阁内,却另有一番肃穆气象。
阁中鎏金狻猊香炉吐着龙涎香,青烟袅袅,氤氲满室。
太上皇景宁帝与泰顺帝父子二人对坐蟠龙榻上,中间隔着一张紫檀案几。
案上陈设极是庄重:明黄诏纸平铺如练;朱砂御墨研于九龙端砚之中;一对和田玉镇纸温润如脂,似江山永固之兆;另有秘密立储诏书草稿一卷,墨迹初干。
景宁帝虽鬓发如霜,然双目炯炯,神光内敛,龙威犹存。他略一沉吟,对泰顺帝道:“立储罢!”
三字出口,千钧之重!
景宁帝昔年曾废太子,至今思之,犹觉心悸;而泰顺帝亦曾亲历九子夺嫡之乱,血雨腥风,刻骨铭心。父子心意相通——“太子”二字,实乃心头一根毒刺。故而商议既定,决意行秘密立储之法!
此刻,泰顺帝微微颔首,将袖口轻挽,取过紫毫御笔,在砚中轻蘸朱砂。朱砂溶于水,如鲜血化开,触目惊心。对着草稿,笔锋悬于诏纸之上,稍作停顿,忽而落纸如飞,字字力透纸背:
“太上皇帝圣谕暨皇帝敕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祗承太上皇帝丕绪,御极临宇,夙夜兢业,惟以敬天法祖、安国宁民为念。神器至重,储贰宜早定,以系人心,以固国本。兹事体大,朕不敢专,特恭请太上皇帝圣裁。
太上皇帝功越百王,德隆万古,虽颐养天和,犹心系宗社。太上皇帝睿鉴高远,洞烛几微,念兹国本,特颁圣谕于朕。
太上皇帝圣谕曰:‘朕观诸皇孙,袁历秉性仁孝,聪明天纵,器宇非凡,深肖朕躬,克承祖宗德业。其言行举止,颇符朕心。仰承天眷,俯察舆情,袁历乃膺承大宝之选。皇帝其善体朕意,密定袁历为皇储,以副上天眷佑之隆,以慰朕心之期。此谕!’
朕跪聆太上皇帝圣训,感佩莫名,五内震惕。太上皇帝圣明烛照,所鉴至当。袁历实乃朕之佳儿,天资粹美,孝友宽仁,勤学敏悟,深肖太上皇帝与朕躬。其德器日隆,允协朕心,足堪付托神器之重。
朕谨遵太上皇帝圣谕,仰承慈命,俯顺天心,于泰顺三年正月十六日,特将袁历亲书其名,缄藏于秘匮之中,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此乃太上皇帝钦定、朕躬亲承之至意,昭告天地祖宗,以为万世不易之典。非惟朕一人之私爱,实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太上皇帝睿断之明验也。
中外臣工,惟当各安职守,尽心辅弼,毋得窥探揣测,妄生议论。此旨藏于深宫重地,非遵太上皇帝及朕特旨,不得擅启。泄密者、窥伺者、妄议者,定以国法重典严惩不贷!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钦此!”
景宁帝、泰顺帝特意没在这份秘密立储诏书中提到袁历是皇四子,盖因二人都有了让姜念认祖归宗的念头。如果将来姜念当真认祖归宗,袁历便不是皇四子,会后移为皇五子,姜念则会以“袁易”的身份成为皇四子!
诏书既成,一式两份。
泰顺帝取过九龙钮玉玺,在朱砂印泥上轻蘸三下——一蘸天地,二蘸祖宗,三蘸黎民。而后稳稳钤于诏书末端。但见“皇帝之宝”四字朱文跃然纸上,殷红似血,煌煌天威,尽在其中。
“装匣。”景宁帝沉声吩咐。
总管太监戴权手捧鎏金锦匣,这匣子内衬明黄绸缎,外雕五爪金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锁扣处用七重火漆密封,显是机密非常。
泰顺帝将其中一份诏书仔细折好,亲手纳入匣中,又缓缓阖盖。“咔嗒”一声轻响,仿佛命运之轮在转动。
“扶梯子来。”
一声令下,十二名侍卫抬着云纹檀木梯鱼贯而入。
这梯子通体紫檀,雕龙画凤,却比寻常梯子宽出三倍有余。
众人小心翼翼将梯子架于“正大光明”匾下,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唯恐惊动这庄严时刻。
泰顺帝亲自怀抱锦匣,一步步踏上阶梯,待至匾前,将锦匣安放于匾后。
大庆的新储君,就这样被封存在“正大光明”匾后了。
而历史的车轮,正向着谁也无法预料的方向,转动起来……
景宁帝在下仰视,忽然老泪纵横。这位历经沧桑的太上皇,眼前竟浮现出六十余年前的景象——八岁稚子,黄袍加身,坐在那龙椅上双脚尚不能及地;又想起曾经立太子的踌躇满志,及废太子时的痛心疾首;也难忘禅位之际,亲手将玉玺交给四儿子泰顺帝时,老四眼中的复杂神色……
“父皇?”泰顺帝已下得梯来,见景宁帝老泪纵横,不由轻声唤道。
景宁帝拭泪摆手:“无妨,只是……”话到嘴边,却又咽下。他想说这江山太重,想说为君不易,最终却只化作一声长叹:“且看天意罢。”
就在这时,天现异象!
神京城上空,日头高悬,洒下金辉万道,照得紫禁城明晃晃的,恍若天宫琼宇。
忽见晴空之中,凭空现出一条金龙来!
那金龙尚幼,在日头底下金灿灿地游动,时而昂首,时而摆尾,搅得周天云气浮动。
更奇的是,天边忽快速涌来大片白气,如钱塘潮水般奔腾翻滚,涌向了小金龙。
乾清宫外当值的侍卫、太监们,此刻纷纷仰着脖子,目瞪口呆地望着天上……
一个太监忙不迭地碎步跑入殿内,颤声禀道:“启禀太上皇、圣上,天……天现异象!”
景宁帝与泰顺帝俱是一怔。
泰顺帝转头看向景宁帝,景宁帝则眉头微蹙地问道:“何等异象?”
太监伏地不敢抬头:“天上……天上现了金龙,又有云海翻涌,真真是罕见的异象!”
景宁帝、泰顺帝对视一眼,不及多言,忙快步走出殿外。
但见殿外众人已乱作一团,有跪地叩首的,有窃窃私语的……
景宁帝举目望天,见那大片白气涌到了小金龙身前。
小金龙在大片白气中翻腾挣扎,初时还能左冲右突,时而没入,时而跃出,金光闪烁,耀人眼目。奈何那白气越发汹涌,如惊涛拍岸,似万马奔腾。
泰顺帝看得真切,不禁失声道:“这……”
话音未落,那白气已完全吞没了小金龙。
又过了一会儿,大片白气消散,天空复归澄澈,仿佛方才一幕从未发生。
泰顺帝满脸震惊之色,转向景宁帝:“父皇,这异象是怎么回事?”
景宁帝神色肃穆,白眉紧锁,沉吟片刻方道:“去暖阁里说。”
父子二人重回暖阁,景宁帝道:“必是适才咱们秘密立储引发的异象!”
泰顺帝急问:“是吉是凶?”
景宁帝不答,只踱至窗前,望着那湛蓝如洗的天空出神。
暖阁内一时静得可怕。
良久,景宁帝方转身道:“金龙乃天子之象,既现于立储之际,想来是上天认可了咱们立的储君,此乃吉兆!”
泰顺帝顿了顿道:“可那金龙被云海吞了……”
景宁帝道:“或是那金龙隐匿了,又或因你乃当今天子,历儿毕竟还只是秘密立下的储君。”
泰顺帝闻言松了口气,笑道:“真真没想到,今日竟能见证这般异象!”
呵,若是姜念今日见证了神京城上空的异象,必会联想到昨晚的签文:“天枢光转映瑶京,云中隐见五云城。不是仙家不是佛,气运周流意自明!”
忽见景宁帝轻抚白须,话锋一转道:“朕欲南巡。”
泰顺帝一怔,以为自己听错了:“父皇要南……巡?”
景宁帝微微颔首,目光透过雕花窗棂,似已望见千里之外的江南烟雨:“朕此生六下江南,最近一次,却已是十八年前的旧事了。如今意欲第七次南巡。”
泰顺帝眉心微蹙:“父皇龙体要紧。且如今天下虽安,难保没有宵小之徒……”
话未说完,景宁帝摆手打断,笑道:“朕虽年迈多病,倒还不至于连南巡的气力都没有。此番名为南巡,实则一切从简。朕不过是……”言至此处,忽而语带唏嘘,“不过是想在入土前,再去看看那江南的杨柳岸,听听那些古刹的钟声。”
泰顺帝见景宁帝意决,只得问道:“父皇欲何时启程?”
“既是一切从简,十日后,本月二十六便可动身。”景宁帝说着,忽又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此番南巡,朕欲携历儿同往。”
此言一出,泰顺帝面色骤变:“历儿年方十五,正当潜心攻读。”
“十五岁还小么?”景宁帝轻笑,“当年朕可是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今日既已秘密立他为储,便该让他见见万里河山,也好长长见识。”说着,目光炯炯地望向泰顺帝,“你道是也不是?”
泰顺帝被这一问问得哑口无言,只得垂首称是。
景宁帝今日与泰顺帝秘密立袁历为储君,意味着他对泰顺帝进一步的认可,泰顺帝的皇位又进一步稳固了。
景宁帝认为,泰顺帝不会趁他南巡加害他。
饶是如此,他还是有些不放心。
他特意将新立的储君带在身边,既是疼爱这个皇孙,也是使其增长见闻,又何尝不是防着泰顺帝加害自己这个太上皇?
景宁帝凝视着泰顺帝,忽而笑道:“朕真的老了,这次南巡回来,怕是就等着入土了。”说着竟伸手拍了拍泰顺帝的肩膀,“你这个皇帝做得很好!”
这一拍,拍得泰顺帝眼眶发热。
自他登基以来,景宁帝鲜少这般直白地夸赞于他。
岸上灯火渐稀,一轮皓月悬于中天,清辉洒落,映得河面幽深。
“沈”字画舫朱漆雕栏,锦幔低垂,舱内陈设极尽奢华。
此时舱内坐着沈传恩,也坐着鱼照影,还有其他人,却是一片沉寂,唯闻水声轻拍船身,如诉如叹。
沈传恩面上再无半分笑意,神色阴郁,显是心事重重。
他想着天宁禅寺的签诗乃高僧亲笔所留,向来灵验,能断吉凶。偏生今晚姜念抽的是上上签,而自己却是“下下签”,签文云:“高楼宴客忽倾颓,金玉满堂化作灰。夜半舟行江心处,黑风卷浪几时回?”
字字如刀,直刺心窝。
更奇的是,连义女鱼照影的签也是凶兆,签文曰:“牡丹花下埋枯骨,朱唇一点是鸩毒。凤凰台上忆吹箫,化作青烟入地府。”
这般凶谶,岂非天意示警?
他又思及那姜念,年纪轻轻,却是行事谨慎非常。旁人见了鱼照影这等绝色,莫不神魂颠倒,偏姜念视若无物;便是连糖葫芦、杏仁茶,姜念都要自己花钱买;且连“沈”字画舫上的茶都不肯沾唇。显是处处提防。
“此人年纪虽轻,心思却深,此番必是来者不善,泰顺帝要整治我沈家啊!”
沈传恩暗自咬牙,双手不觉捏紧,指节泛白。
思来想去,他心中已有了计较:“既如此,我便该早作逃离的打算,免得坐以待毙!”
正自盘算间,鱼照影忽起身轻声道:“干爹,到家了。”
画舫已靠岸。
岸上沈园众仆役提灯迎接。
沈传恩无心理会,只冷冷扫过众人,大步掠过人群,直往园内行去。
鱼照影紧随其后,裙裾摆动。
沈传恩转头瞥她一眼,心中暗忖:“此女颜色绝佳,又极是顺从,纵使此番未能笼络姜念,纵使我要逃离,带她在身边,亦有大用……”
沈园内灯火通明,亭台楼阁掩映于花木之间,端的富丽堂皇。
沈传恩却无心赏景,只觉这满园锦绣,竟似蒙了一层阴翳,处处透着不祥,树影婆娑,似有眼睛暗中窥视。
他忽觉一阵寒意袭来,不由紧了紧衣襟,暗叹道:“这富贵荣华,如履薄冰啊!”
……
……
神京城。
正月十六,皇宫大内犹带元宵余庆。各宫檐下彩灯高悬,汉白玉阶前尚余爆竹碎红,似胭脂点点,映着阳光。
乾清宫暖阁内,却另有一番肃穆气象。
阁中鎏金狻猊香炉吐着龙涎香,青烟袅袅,氤氲满室。
太上皇景宁帝与泰顺帝父子二人对坐蟠龙榻上,中间隔着一张紫檀案几。
案上陈设极是庄重:明黄诏纸平铺如练;朱砂御墨研于九龙端砚之中;一对和田玉镇纸温润如脂,似江山永固之兆;另有秘密立储诏书草稿一卷,墨迹初干。
景宁帝虽鬓发如霜,然双目炯炯,神光内敛,龙威犹存。他略一沉吟,对泰顺帝道:“立储罢!”
三字出口,千钧之重!
景宁帝昔年曾废太子,至今思之,犹觉心悸;而泰顺帝亦曾亲历九子夺嫡之乱,血雨腥风,刻骨铭心。父子心意相通——“太子”二字,实乃心头一根毒刺。故而商议既定,决意行秘密立储之法!
此刻,泰顺帝微微颔首,将袖口轻挽,取过紫毫御笔,在砚中轻蘸朱砂。朱砂溶于水,如鲜血化开,触目惊心。对着草稿,笔锋悬于诏纸之上,稍作停顿,忽而落纸如飞,字字力透纸背:
“太上皇帝圣谕暨皇帝敕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祗承太上皇帝丕绪,御极临宇,夙夜兢业,惟以敬天法祖、安国宁民为念。神器至重,储贰宜早定,以系人心,以固国本。兹事体大,朕不敢专,特恭请太上皇帝圣裁。
太上皇帝功越百王,德隆万古,虽颐养天和,犹心系宗社。太上皇帝睿鉴高远,洞烛几微,念兹国本,特颁圣谕于朕。
太上皇帝圣谕曰:‘朕观诸皇孙,袁历秉性仁孝,聪明天纵,器宇非凡,深肖朕躬,克承祖宗德业。其言行举止,颇符朕心。仰承天眷,俯察舆情,袁历乃膺承大宝之选。皇帝其善体朕意,密定袁历为皇储,以副上天眷佑之隆,以慰朕心之期。此谕!’
朕跪聆太上皇帝圣训,感佩莫名,五内震惕。太上皇帝圣明烛照,所鉴至当。袁历实乃朕之佳儿,天资粹美,孝友宽仁,勤学敏悟,深肖太上皇帝与朕躬。其德器日隆,允协朕心,足堪付托神器之重。
朕谨遵太上皇帝圣谕,仰承慈命,俯顺天心,于泰顺三年正月十六日,特将袁历亲书其名,缄藏于秘匮之中,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此乃太上皇帝钦定、朕躬亲承之至意,昭告天地祖宗,以为万世不易之典。非惟朕一人之私爱,实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太上皇帝睿断之明验也。
中外臣工,惟当各安职守,尽心辅弼,毋得窥探揣测,妄生议论。此旨藏于深宫重地,非遵太上皇帝及朕特旨,不得擅启。泄密者、窥伺者、妄议者,定以国法重典严惩不贷!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钦此!”
景宁帝、泰顺帝特意没在这份秘密立储诏书中提到袁历是皇四子,盖因二人都有了让姜念认祖归宗的念头。如果将来姜念当真认祖归宗,袁历便不是皇四子,会后移为皇五子,姜念则会以“袁易”的身份成为皇四子!
诏书既成,一式两份。
泰顺帝取过九龙钮玉玺,在朱砂印泥上轻蘸三下——一蘸天地,二蘸祖宗,三蘸黎民。而后稳稳钤于诏书末端。但见“皇帝之宝”四字朱文跃然纸上,殷红似血,煌煌天威,尽在其中。
“装匣。”景宁帝沉声吩咐。
总管太监戴权手捧鎏金锦匣,这匣子内衬明黄绸缎,外雕五爪金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锁扣处用七重火漆密封,显是机密非常。
泰顺帝将其中一份诏书仔细折好,亲手纳入匣中,又缓缓阖盖。“咔嗒”一声轻响,仿佛命运之轮在转动。
“扶梯子来。”
一声令下,十二名侍卫抬着云纹檀木梯鱼贯而入。
这梯子通体紫檀,雕龙画凤,却比寻常梯子宽出三倍有余。
众人小心翼翼将梯子架于“正大光明”匾下,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唯恐惊动这庄严时刻。
泰顺帝亲自怀抱锦匣,一步步踏上阶梯,待至匾前,将锦匣安放于匾后。
大庆的新储君,就这样被封存在“正大光明”匾后了。
而历史的车轮,正向着谁也无法预料的方向,转动起来……
景宁帝在下仰视,忽然老泪纵横。这位历经沧桑的太上皇,眼前竟浮现出六十余年前的景象——八岁稚子,黄袍加身,坐在那龙椅上双脚尚不能及地;又想起曾经立太子的踌躇满志,及废太子时的痛心疾首;也难忘禅位之际,亲手将玉玺交给四儿子泰顺帝时,老四眼中的复杂神色……
“父皇?”泰顺帝已下得梯来,见景宁帝老泪纵横,不由轻声唤道。
景宁帝拭泪摆手:“无妨,只是……”话到嘴边,却又咽下。他想说这江山太重,想说为君不易,最终却只化作一声长叹:“且看天意罢。”
就在这时,天现异象!
神京城上空,日头高悬,洒下金辉万道,照得紫禁城明晃晃的,恍若天宫琼宇。
忽见晴空之中,凭空现出一条金龙来!
那金龙尚幼,在日头底下金灿灿地游动,时而昂首,时而摆尾,搅得周天云气浮动。
更奇的是,天边忽快速涌来大片白气,如钱塘潮水般奔腾翻滚,涌向了小金龙。
乾清宫外当值的侍卫、太监们,此刻纷纷仰着脖子,目瞪口呆地望着天上……
一个太监忙不迭地碎步跑入殿内,颤声禀道:“启禀太上皇、圣上,天……天现异象!”
景宁帝与泰顺帝俱是一怔。
泰顺帝转头看向景宁帝,景宁帝则眉头微蹙地问道:“何等异象?”
太监伏地不敢抬头:“天上……天上现了金龙,又有云海翻涌,真真是罕见的异象!”
景宁帝、泰顺帝对视一眼,不及多言,忙快步走出殿外。
但见殿外众人已乱作一团,有跪地叩首的,有窃窃私语的……
景宁帝举目望天,见那大片白气涌到了小金龙身前。
小金龙在大片白气中翻腾挣扎,初时还能左冲右突,时而没入,时而跃出,金光闪烁,耀人眼目。奈何那白气越发汹涌,如惊涛拍岸,似万马奔腾。
泰顺帝看得真切,不禁失声道:“这……”
话音未落,那白气已完全吞没了小金龙。
又过了一会儿,大片白气消散,天空复归澄澈,仿佛方才一幕从未发生。
泰顺帝满脸震惊之色,转向景宁帝:“父皇,这异象是怎么回事?”
景宁帝神色肃穆,白眉紧锁,沉吟片刻方道:“去暖阁里说。”
父子二人重回暖阁,景宁帝道:“必是适才咱们秘密立储引发的异象!”
泰顺帝急问:“是吉是凶?”
景宁帝不答,只踱至窗前,望着那湛蓝如洗的天空出神。
暖阁内一时静得可怕。
良久,景宁帝方转身道:“金龙乃天子之象,既现于立储之际,想来是上天认可了咱们立的储君,此乃吉兆!”
泰顺帝顿了顿道:“可那金龙被云海吞了……”
景宁帝道:“或是那金龙隐匿了,又或因你乃当今天子,历儿毕竟还只是秘密立下的储君。”
泰顺帝闻言松了口气,笑道:“真真没想到,今日竟能见证这般异象!”
呵,若是姜念今日见证了神京城上空的异象,必会联想到昨晚的签文:“天枢光转映瑶京,云中隐见五云城。不是仙家不是佛,气运周流意自明!”
忽见景宁帝轻抚白须,话锋一转道:“朕欲南巡。”
泰顺帝一怔,以为自己听错了:“父皇要南……巡?”
景宁帝微微颔首,目光透过雕花窗棂,似已望见千里之外的江南烟雨:“朕此生六下江南,最近一次,却已是十八年前的旧事了。如今意欲第七次南巡。”
泰顺帝眉心微蹙:“父皇龙体要紧。且如今天下虽安,难保没有宵小之徒……”
话未说完,景宁帝摆手打断,笑道:“朕虽年迈多病,倒还不至于连南巡的气力都没有。此番名为南巡,实则一切从简。朕不过是……”言至此处,忽而语带唏嘘,“不过是想在入土前,再去看看那江南的杨柳岸,听听那些古刹的钟声。”
泰顺帝见景宁帝意决,只得问道:“父皇欲何时启程?”
“既是一切从简,十日后,本月二十六便可动身。”景宁帝说着,忽又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此番南巡,朕欲携历儿同往。”
此言一出,泰顺帝面色骤变:“历儿年方十五,正当潜心攻读。”
“十五岁还小么?”景宁帝轻笑,“当年朕可是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今日既已秘密立他为储,便该让他见见万里河山,也好长长见识。”说着,目光炯炯地望向泰顺帝,“你道是也不是?”
泰顺帝被这一问问得哑口无言,只得垂首称是。
景宁帝今日与泰顺帝秘密立袁历为储君,意味着他对泰顺帝进一步的认可,泰顺帝的皇位又进一步稳固了。
景宁帝认为,泰顺帝不会趁他南巡加害他。
饶是如此,他还是有些不放心。
他特意将新立的储君带在身边,既是疼爱这个皇孙,也是使其增长见闻,又何尝不是防着泰顺帝加害自己这个太上皇?
景宁帝凝视着泰顺帝,忽而笑道:“朕真的老了,这次南巡回来,怕是就等着入土了。”说着竟伸手拍了拍泰顺帝的肩膀,“你这个皇帝做得很好!”
这一拍,拍得泰顺帝眼眶发热。
自他登基以来,景宁帝鲜少这般直白地夸赞于他。